其实我看的时候就挺毛的,本来以为是什么灵异惊悚片,老尼这两年拍的绝对都是烂片,不知道他怎么选片的.........女主的长相表情只能用欠抽来形容了....but just be cool....我想这本片主要是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的一种小势力宗教,本片秉承写实的手法用男主的故事生动展现了这种宗教文化.本片绝对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的diversity文化.........我只能这么解读了
这部电影有很多个版本。
1973年Robin Hardy导演的有长短之分,而2006年重拍的有两个结局。
从主角们的名字到事情发生的地点,新的Wicker Man和原作有许多的不同,却保持了更多的类似之处。
主角们:* Edward Malus虽然评论家对Cage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没有什么好话说,但我觉得他真的演的很不错。
角色对各种情况的反应都十分真实,感觉像是正常人会做的事。
虽然Nicolas Cage的电影没有看过多少,但可以看出他为什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 Willow Woodward我不知道这个女人在其他的戏里是不是也是这样,不过她在The Wicker Man里面脑筋不止一点有毛病。
难道在她心目中,不安+困惑+害怕=说话结结巴巴?
每次说着说着就突然看向远方, 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智障+脑残...连句话都没办法好好说完的演员,要她有什么用。
剧情:- 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貌似1973年那版的故事中,主角到达的小岛十分神秘,岛上的居民更是不知是友是敌。
但为什么到了新的这一档,岛上人的意图明显的好像白天?
- 最后的结局着实让人吃惊了一下。
(我现在要透露剧情了... 介意的人先回避)警察Edward Malus被他前未婚妻拜托来到一个隐秘的小岛上寻找她失踪的孩子。
主角在搜索线索的同时发现了这个岛有奇怪的信仰和作为。
就在我以为最后的大结局会是主角救下女孩,和前未婚妻重修旧好的时候,剧情居然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
原来一切都是岛上人演的一出戏。
女孩根本没有失踪,目的就是为了引诱他来岛上... 作为贡献给神的牺牲品。
无辜的主角被打断了腿然后烧死在柳条制成的巨大人型塔中。
不能理解的事:- 电影最后有一部分讲的是主角的女友准备诱惑另一个成为她的牺牲者...可是既然主角的朋友知道他要去哪里,在他失踪了之后为什么没有人去搜查那个岛?
而且貌似这种事发生了不是一次,那为什么没有任何人起疑?
《异教徒》这部电影情节其实很简单,一个很有人情味的警察在一次意外车祸后接到了一封来自前女友的信,称她的孩子可能被绑架了需要他的帮助。
于是带着车祸后异样的心情他设法来到了女友指定的一个小岛,让观众无法想象的是,他这一去竟然有去无回。
原来该女友是个异教教主的女儿,这群异教徒象桃花源人一样专拣世外之地生活,本来与世无争。
但是宗教者弄人之处在于,其必然要制造一些神秘却又可信的东西才能保持自身的权利,于是乎异教女教主称风调雨顺的日子即将过去,需要有人自愿献身为祭教徒们方可重新过上幸福的日子。
为此教中年轻女子都要到外面世界中与男人接触,钓到男人并与之怀孕后便逃回岛上。
待孩子长大后,全体教徒以该女子名义发信求男人来拯救孩子,若男人甘愿而来便算是自愿为祭品了,由他的孩子亲自点火把此男烧死,从此便可天下太平。
我看此影片有两大亮点,一是视觉方面,女主角的选择近于天成。
那个性感而忧伤的女主角以前肯定见过但忘了名字,这种悲剧性角色她演起来几乎不用什么演技便可。
虽然对于宗教者而言让自己孩子烧死其父的作法可能更多的是痴狂,但对电影而言毕竟观众都是正常的,此女在恰在剧中的形象肯定比其他人更容易打动观众之心。
另外一个亮点则在内蕴方面。
看此影片你很容易感受到一些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正义?
什么是善良?
什么是人性?
什么是自私?
当一个充满爱心与正义感的警察被放在巨大的木楼上烧死时,你能看到的是教民们充满期待的眼神和充满幸福的狂欢。
他的女儿在亲手点燃了木楼后一直用一种好奇的眼光在观看着整个过程,天真的脸上没有一丝恐惧。
她的母亲虽然面有泪色,但是在整个处死过程中同样没有一丝反悔表现,想必在其心中教众集体的大义早已高于了个人的男女私情。
是什么使得一群人在看到一个无辜同类被活活烧死时竟然有如此反常的表现?
难道仅仅“宗教”二字就能解释得了全部问题?
当然不是。
无数个经验都证明着下面这些道理——在无节制的权利下,能够说服多数的人就有权并且有能力决定少数人的生死;在没有更大多数人监督的前提下,一个人类的集体也同样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野兽;在失去了外力约束的前提下,如果牺牲他人可以换来的是自身的幸福,结果一定将是他人的牺牲。
虽然这些道理看上去冷酷无情,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逃避是没有用的,因为有时候我们终将会面对。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也是唯一的——不要让任何人处于无节制、无监督、无约束的境地,不论是他人还是自己。
今天的多数明天可能会成为少数,而且这也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千万年的文明进化使人们获得了可以安心生存的环境,文明者,来如抽丝,去如山倒,有谁愿某日之后世界重归惶恐之中?
我觉得这个电影第一没有那么烂,第二让我失望的地方不是剧情不是镜头不是演员(实际上我觉得这些都挺好的),而也许是最终政治不正确的结局吧。
主人公最后死亡BadEnding的电影倒是也有,但是像异教徒这样没有什么铺垫5分钟剧情突然大逆转草草了事的确实不多。
而且这个电影定位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英雄主义而非文艺剧情片,这种主角一路好心拯救世界,看上去困难重重,披荆斩棘开到最后,结局被黑暗魔王轻松杀死的设定真是让人有些接受不能。
大部分我看过的同类结局的电影也大多设计成主角结尾如有神助逃出小岛,虽然魔王还在世,但是主角也没死。
最后结局彻底交代之后冗长的数十分钟我曾一度感觉也许导演是想这么做的,但是很可惜没有。
尼古拉斯凯奇的演技依旧很标准,电影气氛悬疑设计也都挺到位,从结局可以感觉出编剧是不想来个大家都看烂了的精神病之类的设计,但是最终拍的过于潦草,仿佛是因为赶工之类的原因,远失电影前半段的正常水平,结局设定开了一个不错的头却没有圆回来,有些可惜。
尼古拉斯凯奇这版似乎是复刻《wicker man 》1973版的,但《wicker man》1973版显得更加文艺感十足、诡异许多,色彩鲜艳些,该版相对逊色较多,岛上的人们都很排斥主角的信念,被孤立无援的主角做什么都不顺,一位基督白左对抗整个邪教组织的信念,总体来说还不错,喜欢cult片的值得一看
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紧张,最后发现是女权主义者的YY片,给男同学——尤其是警校的同学们——看的教育片……
我先看的70年代的那个版本.再看这个版本相对容易明白,知道大概讲的什么内容.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没看明白.比如刚开始的车祸,比如蜜蜂.相比较70的那个版本,感觉在宗教方面的内容少了很多,看的时候有点云里雾里.个人感觉剧情上有点不衔接,有点跳跃.就算把上面朋友所说的蜜蜂的含义理解进去还是有点晦涩.
电影的看点不在恐怖或者翻转什么的,太肤浅太肤浅导演的每个镜头都有他的用意,我不想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分析起来,太累。
but,多少还是得说一说电影的良苦用心。
开始我们会看到许多的小轿车,一般都是红色的,而每次出现小轿车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大卡车,why?
这是一个现实的、不停运行着的巨大机械,主人公麦尔乌斯只是这个巨大机械中的一个零件而已。
电影中出现的第一个女性是一个服务生,她做了什么?
收钱,提供食物,她知道这里提供的食物男人们难以抗拒,她穿了一身黄色工作衬衫,如同蜂巢中的雌蜂,给工蜂分配必要的食物,注意了没?
主人公麦尔乌斯正在翻阅书架上的杂志,找到一本书上面写着,everything is okey,read by the auther,why?
这里是一个隐喻,告诉你们,这个世界的奇怪你不要在意,继续做你该做的事就行。
而全剧最让人心塞的,应该就是麦尔乌斯在餐厅的那个回眸一笑了,背对着夕阳的暖光,看着那本写着everything is okey的书,回头对那只雌蜂招手。
雌蜂只是列行公事顺应巨大机械,而麦尔乌斯的这个回眸一笑则是发自内心的表达,那是全片唯一展现人性美好的一幕!!!
隐喻太多太多了... ... ...你们都不好好看,可惜总而言之,电影讲的是现实主义找到一个理想主义愣头青,然后烧死的故事。
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世界需要你这样的愣头青作为祭品,来维持这个巨大现实机械的运转。
全片如果仔细感受,就会体会到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怖,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玩味。
麦尔乌斯第一次遇到summersisle上的人的时候,在高速公路上,那个小女娃对麦尔乌斯说,你捡到我的娃娃了吗?
我好无聊。
是的,女主人公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无聊,人生(哦不对,她们都只是蜜蜂而已不是人)就只剩现实主义的无聊了,他找到男主然后抛弃他,随后又找到他?
why?
因为女主需要利用他啊,因为女主觉得无聊所以要麦尔乌斯这个理想主义者来给她快乐啊。
那么好,之后那个砍柴女注意了吗?
对麦尔乌斯说,你离开的时候带我走吧。
对,他们所有人都想走,他们所有人都想要麦尔乌斯,但是都无法脱离所谓的现实。
全片最让我浑身难受的一个场景就是女生教室那段了,老师问:男人最纯洁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小萝莉异口同声的回答:勃起的时候,勃起的时候。
(包括那个双胞胎老女人,说话喜欢说两遍,而教室里也坐着一对长得一摸一样的两个小萝莉)之后他们所有人像戏精一样全体撒谎,还将一只乌鸦藏在最后的一个书桌里,一个女孩说:我们想看看这只乌鸦能撑多久?
woc,woc,我就想起了我的那个远房妹妹,她被她母亲培养成了一个彻彻底底地现实主义者... ...我突然感觉到这个世界充满着这样的人,也不只是女人.... ......突然觉得自己有多么天真,我还可以这么天真。
胆敢违规的人,例如那个开飞机的老朋友,最后被剁了手(因为拿了麦尔乌斯50美元)死的老惨了,唯一一次议论这个老朋友的是岛上的一个老女人,她说要找他好好谈谈。
反正我是联想到了检举揭发大热潮的某某大革命时期。
在那个世界,男人们变成了交配的工具,不存在情爱、热恋。
想想也是啊,这个现实的世界,女人一旦变得现实起来不就是这样吗?
就看看你身上有多少资源,体力、社会关系、能力、财力,然后判断要不要继续,不是一个样吗?
哦,对了,我想到了那些思春的小女生,砍柴女,那些还没有彻底被转变成现实主义的雌蜂们,她们的感觉就是——无聊。
无聊——解闷,了解的足够透彻——变成现实的死眼猫。
这个过程很平滑也没有悬念,why?
因为她们就是这么被教育的啊!
剥离了信仰、梦想,变成了彻彻底底地雌蜂。
全片的高潮,其实并不是所谓的翻转,传统意义上的恐怖就更谈不上了,而是,他的爱,给错了。
他爱的,不是正常的女人,而是雌蜂,他一心要救的也不是他的女儿,而是这个岛的女儿。
至于是不是他的亲身女儿,这点应该是没错的,why?
这个岛屿上,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太少了,所以珍贵,适合当做祭品。
再加上,这个岛屿需要外来人且有血缘关系的祭品,那么麦尔乌斯是最合适的了。
这不就是真实世界吗?
用理想祭祀现实。
最后说一句,如果我一开始就看了豆瓣影评,那么我基本上会用和星级对等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可是我搞错了,我把这部和老版本的那部搞错了,所以没在乎评分。
我是想说,差点错过一部难得的良心电影,恐怖片不至于,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分类到致郁片比较合适。
影片中还具有大量的隐喻和导演的良苦用心,不想码太多字,有缘人自己去看吧。
现在他的作品已经提不起兴致看了................
如果遵循开头车祸救援这一新情节的铺垫和后续展开中蜜蜂的宗教隐喻(在我的理解中,这有异于原版的宗教内涵)作为新版异教徒的线索展开,它将会为你开启全新的悬疑之旅。
新版中的潜台词,道具线索和心理暗示给我在解谜中带来的快感,甚至超越了原作中的宗教恐惧和“猎人成为猎物”的结局大逆转所带来的感官刺激。
我觉得凯奇大叔在车祸救援后不久就殉职了,夏岛之旅是导演赋予他结束“巡警”(“patrol”)的“无聊”人生后,以“探长”(“detective”)身份在轮回前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的救赎之旅(“death and rebirth”)。
提示一,开头,凯奇大叔在餐厅等餐时,翻阅了一本书和一部音像制品,去百度下书名。
提示二,凯奇大叔在网上检索夏岛的有关信息时,在夏岛网页对其有机产品的介绍中,除了蜂蜜制品(bee production)以外,其他几个选项十分耐人寻味(主角本人对蜜蜂过敏在后续情节中也有重要着墨)。
提示三,车祸后,凯奇大叔无论是接电话还是打电话,从来没有打通过。
这个真的是很浪费时间呀,从后半个小时开始看就好了;不知道73年的那版如何.
最後結局挺……
邪教害死人啊。。
节奏绝了
1.2 男人別隨便跟女人亂走呀 = =
不诡异,不邪典,没有悬念。不像邪教仪式,不像祭祀,像有私人恩怨的折磨。如果多一点血腥暴力猎奇,我还能勉强夸你一句好典型的英转美,可惜连简单粗暴都没做到。
1.5
其实没那么差啦,这片子3.5分比较合适,整个片子就是讲一个蜂巢的故事
看完片子最大感受——最毒妇人心啊!本片描绘了一个母系社会的最高权力者及仆从如何拐骗一个年轻有为的好警探来到岛上并将其擒获作为献祭的祭品烧死的故事。故事扯淡,结构松散,逻辑极差,演员表演连梦游都不如。更令人好奇的是,如果是要烧死,干嘛还让他瞎转这么多天
说真的,凯奇叔的烂片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启程的。
结局又开始了一个循环 没想到他最后死了 还死得挺绝望
他最后居然落得如此下场,又让我想起来恐怖片里死的人做蠢事的规律那篇文章。
相当差的一部片子
邪教组织啊
还好结尾汇起了支线,否则惨不忍睹
想看1973年的,但就是找不到资源,只好看了2006年的,,假如我也被抓去活人献祭那我就先死一步,,怎么说也不能如他们所愿吧……
冲着凯奇看完了全片,烂得要命,受不了。
凯奇翻拍的这个版本,貌似拍确实不怎么样,不过国外对这个的原版评价还不错,找机会看看~~
好悲剧的他居然死了 没有人来救他!
超没水准的一部片,还敢叫恐怖片!连我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