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知道,说真话除了指说老实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说真实中发生的一切。
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到《别拿自己不当干部》,冯巩是难得在说真话,拍真实的生活的导演/演员。
且不提冯巩在演小人物上的天份与天才,他讲的故事,都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而且是那种跨越时代背景的精神存在。
跟《心》一样,冯巩再次塑造了一个“好人”,批判女工穿戴的思想传统,据收礼物的行为正派(或者开口就是说教味的迂腐);也有在体育老师面前不承认自己真实身份的虚荣;还有那段旧情纠葛,下乡关心职工变成领导视察的笑话……那些各种交织在一起的性格表现和不乏幽默的生活语言,塑造出一个真实的实在人,让人不由得跟着他笑,跟着他哭——嗯,是的,现实中这样子的实在人总是会遇见那么多让人哭的事。
有的人追究这部片子的时代背景,批评他的错位和闭塞,但我觉得作为一个在演艺界折腾了这么些年的冯巩,之所以选择这种“闭塞”的背景,其一并不是刻意去勾画过去的什么样子,更是借之为一个舞台(而影片中一切配角,就仅仅是他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和遭遇的道具),重要的是这个舞台上的那些众生百样,其实几千年未曾变化过,不是吗?
其二,冯巩描述的那些强烈八十年代感的生活,其实至今还真的存在着,与其说非常注意观察整个底层(不是一两个小圈子)的冯巩闭塞,不如说那些人自己生活在一个张艺谋陈凯歌之类小资塑造的闭塞的空间里;至于其三……呵呵,去问三不猴子吧,这里不言了。
冯巩还不够黑色,其实给了王喜一个最幸福的环境:一个始终理解他支持他的妻子,一个生活洒脱又仗义的知己故交,一群仰慕或者认同他的好人们,这些看似简单的条件有几个王喜那样的实在人能拥有?
更别提跟《心》一样给了个大团圆式的结局。
另外这部影片不足之处跟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品如出一辙:很多包袱抖得过于做作,感觉就像要老实人来逗大家开心一样勉为其难,还是该跟冯小刚或者陈佩斯多学习学习。
无论如何,我又一次看到一个如王喜一般实在的故事,又一次笑中含泪地面对自己曾经的谶言,感谢冯巩!
冯氏电影给人感觉,朴实无华,平凡而又带着无奈的生活,积极的生活态度。
相声出身的他,虽言语配合语气兜包袱,但不让人反感,总体感觉自然纯朴。
是幽默可爱的男人。
不象赵本山的电影,是情节上设计得幽默滑稽,赵的幽默很多都是通过动作配合语言表达的,给人故意捏造很假的感觉。
这部电影可以用来消磨时间,让自己心情调整到最佳状态。
看看小人物的生活。
老拿自己是干部说事,如同喜剧之王里周星星说自己是个喜剧演员。
怎么说这部片呢?
虽然加入了天津方言,虽然也有包袱,也有笑料,但怎么看都仿佛是八十年代的影片,其中的所有情节设置,所有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内心所表现出的那种并非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所有的一切都好象替观众回忆了一下过去的那段日子,但影片中却有了齐达内撞头的细节,这多少有些令人啼笑了。
我很奇怪为什么有许多人称这部影片不错,大概看了一下相关评论,均是谈到了源于生活的问题,也许身处在北京这个大城市,世界变化快,笔者多少有些忽略了生活的真谛,于是便产生了恍如二十年前的错觉。
但很不客气的说,影片是很闭塞的,正是这种闭塞才造就了笔者的错觉。
首先,影片中几乎没有任何有关时代的问题,唯有一处齐拉内的笑谑多少让人看得有些不伦不类。
当然还有王喜家的那台电脑,看上去很有样子,除此之外,我感到影片与现实严重脱节。
说实话,与其这样还不如干脆拍一个有关八十年代影片的回忆呢,把齐祖和电脑统统砍去,这样反而纯粹点。
但下面的问题更有意思,大凡要拍摄过去题材的影片都需要两种东西的彰显,第一是有关人本性的东西,也许受着时代的影响得到了不公正的代遇,于是导演便极力地让主人公突破这些时代的禁锢,或者以胜利者的姿态完成全局,或者以失败者的形式演绎一场悲剧与无奈。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时代的影响显得极为重要,但突出的还是人本性的东西。
第二种彰显方法是关于传奇的,大凡涉及到过去的影片,如果在人性上不能做足文章,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谱写一段传奇经历,让人也看得爽一些,当然这种传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时代影响的。
于是我们知道大凡拍摄过去题材的影片或者突出人性反思那个年代某些意识上的落后,或者就是为故事而故事的纯商业影片。
但很不幸,此片根本没有具备这些元素,说到传奇肯定是没有的,说到人性对时代的反思,笔者也仅仅看到了王喜的苦恼,与时代毫无关系。
这也难怪,笔者强行要将此片归于八十年代,而编导们的意图却是齐达内退役之后的事情。
主人公王喜是一个干部,小干部的身份注定了冯巩所善长的小人物角色,也注定了故事发生在小人物的世界中,于是天津方言,台词以及各种包袱都是很正常的运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并没有任何错误,虽然其逗乐成份远不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来得更有人性味。
关健是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以及想法的确令笔者难以理解,首先便是王喜这个角色,当好干部的理想与时代并没有关系,也是值得称道的,但一家子对干部这个称谓的热衷的确令笔者不太明白,王喜与老婆也倒罢了,关健是那个孩子,虽然两道杠是孩子心中的某种荣誉,但几个孩子的对话中将这种干部行为当成身份的象征的确令人不禁喷饭,难道新时代的孩子口中没有游戏机,没有偶像,只有这种社会地位的差异吗?
尤其近结尾处王喜儿子的那番话,不知应该说些什么了,恐怕我只能感叹我们失败的教育在继续轮回着!
说实话,那个孩子哭着说出那些本该大人说的话时,我心中颇有些恶心,编导借孩子煽情却骟掉了孩子本来应该有的天真!
于是,这个孩子毫无个性,在剧中只是为了王喜这个角色而设置出的一个砝码。
砝码命运的还有王喜的老婆,戏中很贤慧的,拒绝礼物,帮助王喜的女工,然后就失去了戏份,苍白无力。
老黑也好不了哪去,除了替王喜出气以外,偶尔地陪着王喜喝点酒还得自己掏包,我们看不出这个人物有什么真正的动力所在,完全就是王喜的撒气筒,好在刘金山的肚子可以为他挣点戏份,也仅仅如此。
至于闫妮这类女工,也大多只是道具作用,虽然有一点旧情人的笔触,但点到即止,人物苍白得只是在告诉观众有这些事情,仅此而已!
那些反面人物更有些脸谱化了,男的官僚还好色,女的浮躁夺权,但笔者就不明白,尤其是那两个美女,既然有资本,在这个纺织厂还吊着干什么,如果走出厂早已穿金戴银了,看来真是很闭塞的,至于剧情里面签字一说,恐怕现在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只要有胆,没有人会在乎王喜的签字,看来这些人的意识果然只存在于二十年前。
当然还有那个流氓,典型的仗势欺人而已,几乎是面对正面角色的绝好讽刺,只是这种角色过于惯见了。
最后当然说到王喜了,由于题目有关干部的,所以这个人物还是较为丰满的,于是便有了唱独角戏的尴尬境地,客观的说,这个人物虽然脑子跟不上时代,但由于岁数等问题还是比较真实可信的,只是他所遇到的那些事真的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于是这个人物虽然能够立起来,但也是颇为脸谱的,没有什么个性而言。
说到影片中的情节,人事关系,女工怀孕还有送礼罢职等都没有时代的特征,只是为了这个情节而情节,看起来十分地无聊。
更甚者是加了一段下乡情节,都不知道编导们是怎么想的,加得几乎与剧情无关,虽然这是王喜被罢官的原因之一,但不客气地说,有没有这情节王喜丢官是肯定的了。
而且从王喜的态度而言,下乡冒充领导真是自作自受!
这让人对王喜并没有产生同情之心。
总得来说,影片拍得相当闭塞,人物苍白脸谱,情节设置古旧无新意,让人恍惚回到了八十年代,真称得上是冯巩的滑铁炉作品!
韩兮2007-3-14于通州
我喜欢片子里透出的浓浓的人情味,那八九十年代中国天津市井小民平凡的生活。
很喜欢里面的冯巩,很多人眼中这样的人真傻,我看到的是内心无比的正直和负责。
善良的处于弱势的人们是我最关注的对象。
居住在深圳,我连对门住的是谁都不知道。
我羡慕那样的生活氛围,我想体验。
你会发现,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你成就了什么事业,而是你通过什么方式成就了自己。
冯巩无悔自己的一切,面对上帝,他心里坦荡荡。
我想要的也就是这种状态,屹立天下。
冯巩的电影还是以抨击社会现象为主。
但是08年的电影拍出90年代初味道,确实有点老了。
片子中的乱象很多,都是取自生活,小孩子看不懂,青少年不明白,中年人懒得看了吧。
虽然静下心来看完了,回忆起自己小学一年级时候的班主任不就是这样么,要去美国了,各种收礼提拔关系户,呵呵,关系户父母情商还是高的,直到今天才明白。
工作中不也一样么,关系户无处不在,这就是中国社会呀。
片中说的不错,奖状就是个屁,但是什么不是屁敢说么?
在那个环境下,只有阿谀奉承,要不你就换环境。
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
最后的结局是yy的,现在的社会环境(2021年)已经好了不少,至少可以有本事的人自立根深。
对年轻人来说,这部片子对咱们帮助不大,顶多了解了一下工厂里有个小干部叫工长,其他的没什么了.生拉硬套的剧情,连对话都太不真实.搞笑也让人根本笑不起来.冯哥演技还可以.片子拍出来有不同的受众的,向这样的片子,扫一下剧情,快进几次就可以了.不过,这片子 肯定是强过<男才女貌的>,<男>都不配有星,有那钱还不如给我拍点别的呢呵呵.狂了点最后,大家见谅.
很怀念那时候的冯巩。
看这个片子最大的乐趣,是从头到尾跟看相声似的,每句台词都可乐。
天津话是我最喜欢的方言之一,听他们碎嘴唠叨的感觉都没什么烦事。
印象中刘金山永远长这样,也不年轻,也不老,好久见不到了,怪想的。
最瘦最漂亮的闫妮,有股子天然美。
豆瓣分数7分都没上。
如今我们连这样接地气儿的电影都根本看不着了,虽然有夏洛特和驴得水,但味道,截然不同。
后者都是麦当劳肯大大,而前者,永远都是心底里最念念不忘的大饼油条。
王喜手下的女工被厂里的无赖高平玩弄,在宿舍里服药自杀,幸好被王喜及时送到医院。
高平是厂里一个处长的儿子,所以这事没人敢出头,王喜气不过,向厂保卫科施压,高平得到风声跑来找茬。
仗着有点背景,气焰嚣张,根本不把王喜这个小小的工长放在眼里,嘴上骂骂咧咧,还想动手,王喜顿时火起,一个擒拿把他摁在桌上,车间主任却突然冲出来拦住王喜,高平趁机在王喜脸上狠狠打了一拳。
主任拉了偏架,放跑了高平,却拿一套厚黑哲学教育王喜…… 高平闯进车间,跳上王喜的办公桌,王喜没有马上阻止,继续拿抹布擦桌子。
高平:你是老王吧?
王喜:我是老王,没吧。
坐吧,那刚刷完漆。
高平跳下来,拿手摸一把,发现上当。
高平:哎,拿我找乐?
王喜:那是你坐的地儿吗?
高平:我你妈就坐了,你你妈把我怎么着?
你你妈也太不讲究了,我你妈高平怎么得罪你了?
哎,你你妈为嘛上保卫处告我去?
王喜:把你妈先送回家,咱们再说,行吗?
你干嘛了,你心里最清楚。
高平:我不清楚。
她自己乐意,和我有嘛关系?
王喜:年轻人啊,做事要负责任。
高平:嘛责任?
我不就跟她上床了吗?
哦,我上床我就得娶她?
嘿,哎呀,老王啊,你呀,好好搞笑哇。
再说了,我愿意跟谁上床,我就跟谁上床,怎么啦,眼馋呀?
眼馋没关系呀,扒窗户看直播去,我们家住六楼。
就你老王,还管我?
被窝里伸脚丫,你算第几把手?
听他越来越不象话,王喜忍无可忍,把抹布甩在桌上。
王喜:我是一把手,我是她领导。
我跟你说,你别张嘴闭嘴老王老王,老王是你叫的吗?
高平:呵,我今天就叫你老王,你不就是一破工长吗?
老王,还真拿自己当领导了,老王,你真……说着高平又抬屁股坐桌上,王喜掀起另一边,把他周下来。
高平:哎呀!
你你妈跟我动手啊你?
高平扑上来,对着王喜面门就是一拳,王喜一个擒拿把他放倒,高平脸趴在桌上,动弹不得。
王喜:就你这小破身板儿,还想跟我玩轮子?
告诉你,我要不是工长,你这会儿你早趴地下了,知道吗?
想当年我玩拳玩跤的时候,你你妈还是液体呢……主任突然从门外冲进来,扑上来夺人,高平趁机挣脱。
主任:住手,太不像话了,这是干嘛呀这是!
王喜:不是,我跟你说……主任死死抱住王喜,高平趁机上来在王喜脸上狠狠打了一拳。
高平:我告诉你哎,有本事你别走,我你妈喊我歌去,一会儿不把你脑袋拧下来,你不知道你脖子上扛着一丸子。
主任:给你吕伯一面儿,让他这丸子再扛两天,快走。
王喜被主任死死抱住,挣脱不开,高平隔老远继续叫嚣。
高平:得,给您面子啊。
以后你在乍刺儿,我就划拉平!
说完赶紧溜走。
王喜:我,我……主任:你干吗啊你这是?
你,你怎么不明白呢?
好鞋都不踩臭狗屎,刚才我要是不抱着你,你真把他揍了,崴了!
他天天跟你在这办公室门口,他跟你起腻!
西瓜皮擦屁股,越采越腻乎。
再说了,我要不跟他假装地嚷嚷,他能走吗?
王喜摸摸脸,一屁股坐下,主任坐他旁边。
主任:我对你说,就对这种臭狗屎,就得用这种苦肉计,我用死他!
你想想,我走啦啊。
主任起身出屋,王喜一脸沮丧。
王喜:我怎么觉得,中计的是我呢?
上周看了冯巩的2007新片《别拿自己不当干部》,感觉不错。
对冯巩的印象基本上源于每年的春晚上的相声,小时候特爱看他和牛群的相声。
近年来,也不知道是不是相声这个行当不受重视的缘故,很多原本科班出身的演员都似乎有往其他方向发展的迹象,不可不谓是一种损失。
梗概:影片通过发生在主人公王喜(冯巩饰)身上的几个波澜不惊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纺织厂工段长,一个在别人眼中不过是兵头将尾小人物的平平凡凡、却又让人感动和震撼的故事。
虽然只管着200多人,但“干部”这两个字在王喜心中是责任、是形象、是神圣,他的所作所为,都以“干部”为标准,始终保持着“干部”两字的纯洁和神圣。
抛开这么多小道理、大道理不谈,单从这部作品上看,冯巩的表演,个人还是很喜欢的,尤其是从他嘴里冒出来的天津方言,感觉特逗,这种幽默不亚于他的相声,但是有时候自己对于这种冷不防出来的天津味的口头禅,心里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虽没有国外《魔戒》三部曲气势宏大的大场面,也没有《满城尽带黄金甲》华丽的视觉冲击,但就是这样的细细点点让人回味无穷,记忆深刻,这样的源自生活的风格更能让人感到真实。
很久没有去过北方了,也不知道影片的场景——**纺织集团是不是真的如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样。
整个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在我脑子里总感觉停留在80年代左右,充其量也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样子,暂且不管这样的故事情节放到现在这个时候来是否合适,但我相信没有人会去注重这个,反倒是会关注影片中的王喜,关注一样样琐碎小事所描述的个性,以及影片最终的结果。
今年看了不少的国产片了,从《疯狂的石头》到《三峡好人》再到《落叶归根》,不敢说《别拿自己不当干部》与他们平起平坐,但我认为走这样路线的电影还是很有市场的,至少在中西部地区,一年到头鲜见电影的农村,在那些不知道什么是好莱坞、什么是章子怡、什么是张艺谋的地区是绝对受欢迎的,这样说,并没有贬低影片本身,也没有看不起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市场,但现实似乎就是这样,如果说错了就算是自己孤陋寡闻。
影片看完也有1、2天了,但是这个片名似乎有点拗口,老是记不住。
努力记ing!
再插一句,很喜欢影片开头的风格,但似乎有点抄袭的感觉?
我作为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年轻人,也许该叫中年人了吧。
这部片子大概是好多年前看的,使我感受颇深。
片子中反应出来的问题,在现在的一些企业中特别是国有企业依然存在,不单存在,甚至可以说是大行其道,更有甚者有的违规违纪人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是何等的不要脸。
比如,有的以能占企业便宜为荣,家属也以此在周围人中吹虚。
有的以托关系走后门为荣,在人前明目张胆的炫耀。
更让人不敢想象的是,周围人的态度,大家还都是以羡慕嫉妒恨为主,这种大环境下,国有企业发展令人担忧。
本片中的工长王喜,是个官迷,但他当官不是为了个人多得利,相反他倒是为了多付出才当官。
他对官位的追求,真实!
他脑中干部就要多吃亏的观念,朴实!
这也是我们一直标榜所谓的优越感性吧。
在这样一提干部总让人联想到某些特权的时代。
我们的国家,企业需要王喜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开创新中国时代的干部。
这个片子对我本人的价值观的影响也很大。
多年来,我一直以王喜这个人物为榜样,对人对事尽量做到正直,当然,有些时候,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事情,但我会心里过不去好久。
我看不起,那些做坏事不眨眼,见利就上,落井下石的人。
喜剧倒算不上。剧情还成
一个光明的结尾,也掩盖不了生存的无奈。
比冯巩近些年的相声、小品有意思多了。
一部有生活气息的喜剧冯巩带着他作为一个聪明人、笑星对社会的观察与理解,把小厂拍成了社会的缩影。天津话有天然喜感,贫嘴下面有《背靠背脸对脸》一样的问题,电影善意的给了答案,民主选举才是出路。不管是为了过审还是一厢情愿,总之是个奔头,尽管从澡堂去往选举现场的路上有些狼狈,裤子都没穿。
这电影太贫了
领导的脸就是龟腚
如果是1997我会宽容一些,但是2007这实在拿不出手。节奏稀烂,无意义镜头过分的多,把所有矛盾都通过挣扎的底层,腐烂的中层,隐身的高层去引爆与解决,既不深刻,也太天真。
天津话现在太火热了。
看到32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贫嘴就像在掉书袋。
冲天津话多给一颗星
一个工长把自己当的太是个人物了
冯巩的电影总是占了认真二字
讲的还真是老国企作风
儿童瑟晴,擅闯女生宿舍,这很难评
缺乏亮点。
有点及不太清了,冯巩的我都看~~~
实习时在车上看得,一般吧
俺娘就纺织厂的啊,可一辈子只是普通工人,比王喜惨多了。纺织厂要是真有他这样珍惜老技术工人的倒好了
朴实的掉渣的冯巩电影,比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无极都好看多了!
那么小的小孩说话都成精了,都被权力腐蚀了哦,我觉得这样好悲哀,一辈子活着就为了那几张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