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知道如何用一种最佳的方式处理我和发小的关系,直到在饭后无意在电视中看到《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后半段。
跟电影里面的两个小主人公相反,我和发小尽管年龄相同,成绩相差无几。
但性格方面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他调皮外向,我害羞内敛;他身强力壮,我身体瘦小;他聪明灵动,我.... 我们从小学到初中都在同一所学校读书。
那八年时间里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叫友谊,更没有像电影中的小波那样去珍视友谊,只是把对方当作上下学的玩伴而已。
我们会时不时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翻脸,甚至打架,每次打架的结果都是我满身粘着尘土,在一群小伙伴中间懦弱地流着眼泪,他则趾高气扬地看着我坏笑,每次到这个时候我恨透了他,然后跟他赌气很多天都不说话。
通常情况下,我们和好都是他主动示好,放学后买零食给我,之后我们就会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我很少自己买零食吃,即便口袋里有很多钱,也不会随随便便买零食,但是即便是我这样节流,也经常口袋空空,因为钱都被他借去并许诺还的时候多还几块,我抵制不了这种诱惑,于是我的钱被他放学拿来买零食大家一起享用。
他的这种借钱方式屡试不爽,我呢,则一次次地为了爱吃的零食借钱给他。
那些钱从来都没要回来过。
六年级的时候,学校里徒增了很多新鲜的松树苗,每棵树苗上都系着一个小红布条,这些布条用来记录松树苗的向阳方向,如果栽种后的向阳方向跟它之前生长环境中的生长方向不一样,松树成活的概率会比较低。
年少的我们都不知道这些,我们在那儿一起玩耍的时候,我捣蛋地把一棵树苗上的红布条摘掉了,恰好校长经过附近,看到树苗上的标记被摘掉了,怒不可遏,过来抓住他扇了两耳光,在校长的眼里,调皮捣蛋得他就是坏学生的代名词,而一向内向学习好的我就是乖乖生,摘树苗标记的事只有坏学生才可以干得出来。
彼时的我脸红得像火烧一样,懦弱地低着头,而他也没有申辩一句话。
当天放学,我们没有一起回家。
我因为自责和害臊,他呢?
恐怕是羞于跟我做朋友吧。
初二之后,他去了他父亲工作所在地读书,我们没有道过别,自此之后,四年没见过面,这中间我们没有任何联系。
直到我高三的时候,他因为户籍在本地,为了参加高考方便,转学到我所在的高中读书。
除了更高更壮以外,他还是他,爱撒谎,不认真上学,疯狂地泡网吧,狐朋狗友一大堆。
我们唯一见面的那次,在他姐姐家,我们像一对陌生人一样有一句没一句地瞎聊着,还是像小时候那样对彼此不懈,他不懈我模拟考试考年级前三,因为他也会做到这样,我不懈他放羊式地对待学习。
性格的巨大区别使我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他高三毕业后,没上大学,跟他姐夫去河南做生意,我呢,本本分分地读大学读研究生。
这一晃又是六年没有任何联系。
研二那年,我们很偶然地在QQ上加了好友。
简短地寒暄之后,他告诉我现在年入百万,现在在到处找项目做投资,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从小到大,身边亲戚好友都拿我和他比较,他现在过得富足,会让我心里开心一点,不再替他觉得委屈。
那年春节,他去我家拜年,只待了三个小时,说去找高中同学谈项目就匆匆出门,后来从父亲那里得知,他现在只是在做电动车经销商,没多少钱,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
我楞住了,这十几年,他一点都没有变,还是那个爱吹嘘爱撒谎的坏小子。
去年,他告诉我,他结婚了,跟他的高中同学,结束了八年的感情长跑。
今年八月,他告诉我他来拓展他们电动车品牌的北京市场了,言语中仍然是轻易就能被我识破的吹嘘,我厌恶了这种吹嘘,找了个借口拒绝了和他的会面。
看完这部电影,突然发现,友谊,并不只是互相帮助,也可能是不断的争执和打斗;并不是非要一切都相同,更重要的可能是一种共同的经历。
不管过去的他和现在的他是怎么样的人,我们一起经历的那些时光,永远都不会隔断友谊。
这个周末,我决定去找他,跟他好好聊聊。
话唠小矮子王小波,父亲煤矿工人,平时在姑姑家住为了上学(想吃爸爸做的西红柿炒洋白菜了)常考倒数第二;高个子杨晋,常考第一,父亲县医生。
二人坐大巴小学毕业旅行回小波家,中途下车,偷看女生nn。
小波带杨晋回家吃饭,棍棒父亲,真凶。
二人去看奶奶,白菜被抛到地上都脏了hh熊孩子,奶奶给好吃的,小波好懂事,要吃完不然奶奶生气。
动画解说奶奶的“不让…”挺有意思。
过年妈妈带杨晋看外婆,爸爸带妹妹看奶奶,奶奶把20块换成了5块哈哈哈,哭了好几天哈哈哈,虽然很心酸,但是这么讲出来蛮好笑,把刺痛消解了。
小波的奶奶则是喜欢黑猫,哈哈,小波被猫猫咬了四个大洞。
给舅送白菜,得知要建大坝了,政府给钱,三峡大坝?
贾樟柯?
杨晋生气了,小波不和其一起睡了,hh二人该如何破冰?
二小只吃工地饭,政府不让炸鱼了,感觉剧情有点松散..小波有个弟弟,跟这俩人玩掉河里了……😂😂😂这就破冰了??
妈妈想让小波和弟弟在里屋大床睡,小波的拿着被子陪杨晋,有点好嗑。
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看了以后,感觉并不像一部电影,反而像是一部纪录片,太真实了,演技真自然了,一幕幕好像就是自己小时候发生的事情,纯朴又美好。
影片的最后,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想象:友谊从少年发芽,两个人一起看过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幼时到老年的友情实在难能可贵,这可能是对小波和杨晋最美好的祝福了吧。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段友情。
上周五晚应朋友之邀,参加了后窗放映.文艺之春在南京紫峰卢米埃影城举办的为期一个半月的独立影展,看了五部独立电影(《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杨梅洲》、《天津闲人》、《危城》、《静静的嘛呢石》)中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首映,看到一半已经被电影中的两个小主人公所吸引,而包含其中的清新明快的格调倒成为观影之后的最深印象。
这部电影是杨瑾的第二部长片,相比于导演的第二部长片《二冬》,这部更具有作者电影气质,新作中他抛开了应有的故事框架,把更多的情怀留给了自己,以两位小主人公为媒介,让自己儿时的种种记忆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和观众面前。
先说在画面处理上,作为学院派出来的杨瑾导演,拍出的画面却没有太浓重的学院派气息,这是值得称赞的。
他没有对电影进行过多的修饰,把电影交给自然,归还给生存过的土地,通过两个小主人公的所见、所说、所闻,再慢慢地寓情于山水之中,寄情于阡陌之间,为观众展现出了一副美丽、纯粹的乡村图景。
两个小主人公的美好演出成为这部电影最亮的亮点了,两个小主人公不做作、不生硬,生气也好,开心也好,委屈也好,都是随着个人的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看不出有任何雕琢过的痕迹,从头至尾没有太多的违和感,可以说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许这也得益于导演对儿童心理拿捏的恰如其分。
在其他角色的选择上来看,配角的亮点不是那么突出。
尤其是在王小波妈妈的选角上,妈妈的气质过于出众和脱俗,没有那股农村妇人的淳朴的味道,显得很不协调;反而小波父亲的扮演者却是比较到位,他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活脱脱的就像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百姓一样,一个天生的小煤窑业主,一个天生的北方农民,一个天生的中国父亲。
随着电影的不断放映,时不时就会出现令人愉悦的电影原声。
确实,小河的配乐给电影增添了太多了亮点,提升了原有的电影品质的同时,欢快的基调,清脆的旋律与电影中的情节配合的恰如其分,画面与电影相得益彰,OST的旋律至今还在我耳边回绕。
此片中动画场景时常出现,与现实画面相互交织,占了相当一部比重。
而在动画运用上,因基于个人喜好,一直不是很看好在电影中插入动画的做法,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也许导演插入动画的本意是带给增强新鲜感和童真趣味性,这部电影也达到了之前所期望的效果,但同时也破坏了画面上的协调性,此外,插入动画的做法也阻碍了电影叙事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坏了电影整体的流畅度。
叙事始终是这部电影的硬伤,那可能也是中国电影人普遍的短处。
整个故事始终缺乏一个主线,故事只能去跟随着摄影机的步伐一步一步继续前进,故事的紧扣性,连贯性更无从谈起。
在电影放映到三十分钟的时候,也许导演自己也已经忘了电影中的人物要去做什么,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了吧;即使在电影结尾也是被牵强插入的奶奶带走了两个小主角之一,至此电影才算自己把自己完结,期间的电影的逻辑性也只能靠魔幻色彩的笔墨来填充了。
观影过程中,浓厚的山西口音、露天的煤矿、土做的窑洞、天真无邪的对话等原生态的东西倒是对我造成了不小的触动,甚至会认为这些无一不是导演儿时经历过的事迹。
此外,片中用动画的手法来表现小主人公们的往事,恰恰说明旧时光毕竟远去,而美好还在、童真还在,童年的闪回依然在杨瑾脑中不断回绕,这种情怀也许值得每一位观影人去细细地品味,缓缓的怀念。
即使是回忆,也只能是对逝去的光阴一种臆想罢了,不可能完完全全复制在电影中,回忆中包含着种种真实的、深刻的、虚幻的、飘渺的梦幻的经历,最终会与影像中的蒙太奇相互交汇,并掺杂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美妙绚烂的、怀旧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画卷。
图片来自电影画面新年第一天,观看大象点映场,杨谨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大象点映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黄河岸边,山西煤矿,下沉式窑洞,听不懂的晋城方言。
圆白菜,砸鱼,戏水,争吵,和好。。。
原来童年就是黄河边的捉鱼,就是互扔圆白菜的欢乐,就是奶奶重男轻女的疼爱,就是奶奶逼多吃零食的痛苦,就是对奶奶爱猫的嫉妒,就是看望远方姐姐的幸福。
童年还是一次次的争吵,又是一次次的和好,是一次次的善意欺骗,又是一次次的理解原谅。
是由一个个的故事组成的你我,那么质朴,那么单纯,无关乎成绩名次是第一还是最后,无关乎晋城有多少地方组成的地理知识,也无关乎是否会背登黄鹤楼的诗词。。。
童年在黄河的水里,在窑洞的炕上,在吃鱼的期待中,在内心的欢喜中。
图片来自电影画面导演用写实的手法拍出一个城里孩子来到乡下朋友家里度假的情景。
图片来自电影画面杨晋与王小波,似乎一个是聪明的城里娃,一个被认为是笨蛋的乡村娃,一个可以连背十多个晋城地名的班级第一名的尖子生,一个却是诗背不出一个字的、在考试中始终是班级倒数的差生,在黄河边的相处中,在清河水的嬉戏中,在圆白菜的赠送中,在母亲的爱中,在父亲的严中,聪慧与蠢笨都变得那么不重要了,于是聪慧的变呆了,蠢笨的却处处聪慧。
故事就在平平淡淡的叙说中,完成了一个个画面。
图片来自电影画面喜欢影片中穿插的动画效果,就仿佛是孩子用稚嫩的手写出的写作作业,而每个写作就是一则感人的故事。
喜欢片中的音乐,像一股小小的清新风,划过耳边,在心里留下暖暖的痕迹,柔柔的美好记忆,不时让人会心一笑。
还喜欢片中母亲对孩子的温柔理解宽容,尽管父亲对儿总是用脚一踹,但粗暴严厉的背后,却总是以另种方式表达出来的父爱。
童年就是你心中的那首歌!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看完了。
这才是真正的外壳喜剧,内核却是东亚家庭恐怖片,重男轻女,暴力教育,儿童间的举报…面生菜般的温情配乐,配的台词居然是奶奶曾经反复想把姐姐扔进黄河里,最后姐姐被送人,长到19岁,就要嫁给附近供水局的员工,仿佛一个困在大山里的女人,走的出去吗?
最大的缺点是太干净了,白背心,白衬衫,白袜子,白瓷砖,白馒头,一到室内戏就是电视剧质感,也就出去玩后袜底是脏的,最小的孩子摔水里后衣服变得有点黄,除此以外那干净的像阿基考里斯马基那种故意做出来的棚拍风格…动画还算亮点,不过显然很低成本。
最终你会发现,两人是没什么共同语言的,他俩的友谊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同阶级,成绩好的很讨厌家里有钱的那个小孩,所以才继续和他在一起,可成绩已经为二人筑起了厚障壁,同一阶级,又怎样?
是不是有点像伊朗的儿童片?
这结尾你可以说呼应前面还不错,但也可以说有点骑墙,这种拧巴的创作,难怪后来这导演拍了我本是高山。
可以说,《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下文《有人》)吸引观众的,更多的不是片子本身,而是来自于对这样一个拗口片名的好奇心,可在这个复杂的名字之下,包裹着的却是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
对于许多导演来说,他们自身的童年故事所具备的奇趣性与特殊性,以及浓烈的个人标签与故乡情怀相对于其它电影题材是较容易发挥的,至于电影本身能否更加出彩,关键是依赖一个导演的能力。
当导演杨瑾在面对自己的童年,面对自己的电影时,选择以“简单”为突破口,以一段“友谊”为依托,将着力点放在故事叙述本身,他不刻意追求繁杂的电影结构与叙事手法,将简单化作影片朴实清新的风格,即使全片因其低预算有制作粗糙之感,却仍见真诚,这种真诚就恰恰源于影片由里至外的简单。
《有人》的原名是《夏天的日记》,俗气,但更贴切电影里杨晋与王小波的那段童年往事,最后改名的原因是杨瑾导演想向自己的恩师崔子恩致敬,故从崔子恩的一篇同名小说里取名。
电影中涉及片名字意仅是寥寥几笔,杨晋到同学王小波(导演的又一致敬)乡下老家玩耍,王小波的爸爸,舅舅,姐姐有的赞美他聪慧,有人则不,这句带有第三人称视角的话语是对故事片段的一次择取评判,虽不如“夏天的日记”一般能够精准概括,却内在呼应了电影文本于细节上的注入,颇为用心。
电影截取导演童年的一小段往事加以塑造,片名则截取这篇夏天日记里的一处细节,从细节入手,电影的可看性也落在这二字上。
在趣味性的呈现上,《有人》投入于生活,三送圆白菜,三访小波亲戚各有笑料,三分之一的动画段落为该片增色不少,一些难以实际拍摄的画面用动画形式补缺,契合影片追求的童趣理念与其针对儿童市场的创作诉求。
影片并没有在画面构图上多加深究,更多的是把镜头对准人物,人物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引发了趣味效果,杨晋与小波在送白菜的路上滚白菜,扔白菜、奶奶不停地给两个小朋友零食吃、杨晋之于杨戬的童言童语等等皆让人会心一笑。
在描绘一个儿童世界的同时,导演以三送三访的叙事模式将其融入成人的世界,奶奶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迫使小波的亲生姐姐被领养,小波舅舅因政府征地修建大坝多赔钱而忙种树,这些只有成人才能理解的行为皆从孩子们的视角一一带出,导演没有在其中表达任何的自我观点,没有刻意的人性揭露与批判,一切回归于真实展现。
舅舅放下锄头想和杨晋、小波游泳,最后被妻子阻断一处,隐晦性地隔阂了儿童/成人世界,潜藏着对于成人化的无奈。
除却影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两位小演员亦是一大亮点,自然纯真且略带稚嫩的表演,以及那些不时迸发的对话言语执拗又可爱。
而结尾则是给予了观众最大的惊喜,是真人与动画、真实与虚幻的一次互错。
然而简单,观众会真的买单吗?
可以看出,导演在电影整体的处理上还是略显稚嫩,传达追求儿童纯真快乐的愿望,追忆自己逝去的童年,无疑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但在导演个人情怀抒发与理念诉求上其实有所失衡。
从三送三访阻碍孩子们玩耍的文本结构来看,玩的趣味从主线上已被割断,怀的情感也没有更多直接性的流露。
以游泳和炸鱼作为两位小朋友玩耍的最终追求,不得不说,索然无味了些,就像前文所提及的一样,杨瑾也试图从生活细节与动画加以在主线上补充,丰富这个夏天的小故事,但做的还远远不够,所以《有人》的整体感觉可以说是简单到轻松,也可以评价为清淡乃至乏味,少了后劲。
在视听语言的掌控上不够成熟,选择用长镜头拍孩子,这种冷静的镜头下是孩童时而欢愉时而郁闷的情绪,形式与内容些许的不搭调,让人不经怀疑导演更多的是在抒愁情还是在传乐意,二者并没有很好的融合。
其中几次追跑的晃动镜头,在视觉上也是不舒服的。
侯孝贤总爱把长镜头搁在远处,拉开与被摄者的距离,这种冷静观察的画面最初就是为了照顾非职业演员的表演,这个做法其实不无道理。
《有人》的镜头多对准人物,且多是近景,少远景的拍摄,演员基本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们的表演看起来都较为粗糙,导演并没有仔细在画面与角度上加以斟酌来规避这些缺点。
同样是孩童们的电影,《有人》不如《童年往事》来得淡然,生死相交,轻重点于回忆,不像《菊次郎的夏天》一般处处充满惊与喜,更不似《奇迹》那般温情得舒心,不管这个简单的故事能否打动观众,笔者认为它还是能够唤醒你关于自己孩童时代的回忆。
至于观众是否买单,导演杨瑾早已在片名里提醒了自己,“Don’t expect praises”。
片名很奇怪,是一句话,但是很文艺,足够吸引眼球,也足够吸引文艺朋友。
但是内容没有配得上这个片名。
淳朴的方言让人觉得没那么亲切,因为方言味太重,以至于需要看字幕,在感受至诚的情感时反而觉得总是在被打断,饶有的兴趣也都在一次一次的被打散。
如果是给儿童看的,动画部分应该算是ok,大人看的话,反而觉得有些画蛇添足,或是不精致,甚至是敷衍。
最后没看完
整部电影讲述两个小学毕业生在乡下的暑假一些事情,这是看的第一部中国儿童公路电影,也许存在文化上的共鸣,感觉丝毫不逊于红遍亚洲的日本“菊次郎之夏”。
一个小学毕业的暑假,自认为已经长大了的一个城镇小孩瞒着父母到乡下同学家里玩,融入另一个家庭的日常。
起初是被同学各种有人的描述吸引,可是到那里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成群的螃蟹过河、没有炸药炸鱼的“丰收”场面,只有每天陪同学按家长指示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去拜访毫无兴趣的人、吃很多不愿意吃的东西,但最终计划中的游泳、抓鱼、看黄河还是如愿以偿。
一路上两个小孩儿以小孩儿特有的思维和口吻前句不搭后句交流,看似近乎平静的过程少不了一些小别扭。
影片的最后,两人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分别,道出轻松而又沉重的再见,因为两个成绩悬殊的小孩儿再开学的时候因该去了不同的高中甚至不用的诚实。
相比小孩儿的纯净,部分大人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成人复杂、自私稍显不看的面目,只以聪明与否评价小孩儿,以理所当然的价值观点绑架小孩儿,忽视小孩儿的努力和欣喜,为一己私欲编造谎言……成长哪能少的了烦恼和无奈,总之,本片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家庭人味应该唤起不少回忆与共鸣。
支持优秀的中国独立电影
在被国产电影折腾了一年之后,邂逅这样一杯甘泉,是一件幸事。
我有多不理解现在的国内导演或者说编剧的妄自尊大和粗鄙的圈钱行为,就有多喜欢这部饱含导演自己体验和思想的独立作品。
当看到《美姐》《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这样的独立佳作,我才暮然明白,国内不乏真诚有心的创作者,只是目前国内的电影环境不允许他们在影坛大展拳脚。
他们有自己的诉求,有思想,有情怀,也有不被一般人察觉的细节表现,而这些在今时今地更显弥足珍贵。
无独有偶,这三部作品都是反映国内最淳朴的乡村生活,讨论的是中国的芸芸众生。
我不是反对那些华丽包装的电影,只是他们包含的东西太过肤浅与寒酸,以至于看过之后我都不好意思评分。
《聪慧》一片,显然包含着导演杨瑾的童年记忆。
第八套广播体操,小学毕业后撕课本卖废纸,到小河里游泳抓鱼,还用举例么?
这就是我们一样的童年。
学习好的杨晋小学毕业后,借口去外婆家,跟着班里“一帮一”的差生小波到农村去玩。
电影里有太多的细节刻画,真实的场景,一下子能把你带回八九十年代的生活,比如学校的课桌,校服,厕所,比如简陋的小卖部,比如那一排排瓦房。
就在这几天的假期里,我跟着小波和杨晋感受到了久别重逢的童年往事,那么鲜活,到最后小伙伴的分别我的眼睛就模糊了,就像我今天挥别了我的童年小伙伴一样伤心。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年又要结束,天涯海角的小伙伴们,这一年可好?
影片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把杨晋的回忆性叙述都用动画的形式来表现,童趣盎然,将影片轻松自由不拘泥的一面展现出来,同时也表现了孩子的天真无邪。
对我来说,罗晋是电影里最大的代入感介质。
电影里两个小主角,如果要对号入座的话,我小时候更偏向罗晋一些。
罗晋是个敏感的孩子,从起先被小波对乡村里游泳炸鱼抓螃蟹诱惑到了小波家里,然后发现小波的很多话都是“吹牛”后的生气,最后还是被小波打动留下,这些都会是我会有的反应,而小波却让我想起了那些活碰乱跳的你们。
罗晋与小波是两种性格的孩子,一个学习好一个学习差,一个爱说爱笑一个沉默寡语,一个静若处子一个动若脱兔,可是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反差大的却能成为最好的朋友,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性格互补。
今年的《极速风流》《弗兰西丝•哈》都是这种角色设置,价值观迥异的两个人,却莫名的和谐。
友谊这东西,太奇怪,不经意之间他就来了,摸不着头脑,就在你心里刻下了一个大大的印记。
千万别忽略电影里的一个小细节,杨晋回忆里动画呈现的猫与猪,竟然在现实情境里惊现。
我想这是导演要对观众说,我讲的每一句话没一个画面都是真实可考的,不是瞎编乱造的。
回忆里,罗晋的奶奶家有一只特别厉害的大黑猫,村里人经常找奶奶带她的黑猫去抓老鼠,有一次罗晋还被黑猫咬伤了;罗晋外婆家有一只猪,在外婆家玩时,外婆总会带着罗晋和妹妹和小猪崽一起玩耍。
影片的最后,这两只萌物先后登场,且和动画片段的讲述和画面不谋而合,堪称本片的另一大惊喜。
超现实主义的应用,直接体现了导演的才华以及用心,这就是我为什么欣赏这些独立导演的原因,他们总在不经意间用行动打动你,不需要任何华丽伪装。
作为儿童题材的影片,《聪慧》对于性没有避讳,而是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刻画了小男孩的性认知,这些画面不但不做作,反而更显真实。
罗晋和小波在学校厕所尿尿时,小波看着自己的鸡鸡,突然冒出一句:“长大以后,一定比马老师的大。
”看到这里,我忍俊不禁,这话小男孩谁没听过?
还有,当小波带着罗晋来到姐姐家时,罗晋明显对小波姐姐有好感,说姐姐眼睛漂亮,头发黑,胸大,说完后小波和罗晋失笑,又是一阵打闹。
所有的这些我们似曾相识,小时候的性认知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懵懂的过程,这是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当然作为导演,电影里肯定会包含他对于生活的理解。
《聪慧》是杨瑾对小时候农村生活的追忆,不用猜,肯定饱含深情。
同时他也毫不留情的揭示了农村里愚昧无知的一面。
农村老人的重男轻女,对头胎生了女儿的母亲打骂,逼着母亲将女儿扼杀;在空地上种树,以期国家在建大坝伐木时给予经济上的补助;挖煤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被蜜蜂蜇了后把蜜蜂吃掉等等。
导演用轻松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厚重的问题,这些领悟如此真切,观众不知不觉就会被感染。
其实很久很久前,我就想写的什么或者做点什么献给我童年的小伙伴,但是太笨拙,心灵或者手巧我都不沾边,以至于冷漠似乎成了我的标签。
网上流行过一句话:“真正的朋友,节日里不发短信,平时也无电话寒暄,一旦有事,拿起话筒,连一句‘不好意思’的客套都不用。
”我不知道这话几分对,但至少我大致符合这种描述。
看杨瑾的这部《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你们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我的脑海心田。
也许我们几年没见面,也许你在海的另一边,也许你还在家耕种一亩三分地。
湖边的蜻蜓,树上的小鸟,课间的纸条,操场的乒乓球桌,都有你的印记。
那时候,我只知道有一个外国,我只知道数字都是有尽的,我深信天圆地方,我深信有妖魔鬼怪也有盖世英雄。
So young so naive,一去不复返。
长大了,从小山村到了城市,从小学到大学,从无知到信息四通八达。
生活越来越丰富或者越来越单调,为工作奔波,为生活奋斗。
你们的消息占的份额越来越小,但脑海里你们身影常常毫无预兆从脑海一闪而过,我知道那是你们住在我心里最深藏的一隅。
回不去的从前有你。
回不去的从前有我念念不忘的小伙伴。
再见,我的童年小伙伴。
再见,我的2013.
★★★☆ 應該是《看上去很美》之後最好的兒童片,純真動人且詼諧幽默,不過相對於動畫部份,真人部份還是差了一點,非專業演員的表演令人入戲困難,而導演生澀的技巧也讓影片的人工痕跡太重,不過勝在劇本扎實,從孩子的視角看這個世界的一切,不過如果思考挖掘得更深就好了。
动画部分挺好玩的~
有趣
这是一部意淫出来的作品,有那么多的不真实性。
有时间重看
你们大人的演技还不如俩孩子像话么!虽然能感受到导演极力想表达的,可是这种方式是不是有问题
独立电影中的异数。动画部分还可以再好点
卢米埃的VIP厅,有人从小被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而长大后我们都成了不同的人。好傻好傻的对话,现在看来都是回忆。
可惜受制于演员和中央六模式了
近期看过最真挚的中国独立电影,镜头语言虽平实,动画和超现实部分很惊艳,但最厉害的是语言带出的心理细节很微妙。导演是呆萌系,萌得有笑点。开头看是本土化的《童年往事》,但中间部分偶尔有点今敏的影子。为了感谢赠票和旁边的笑声引导员...
视角独特,从俩孩子的角度讲孩子眼中二三事,自然纯真充满童趣。俩孩子演的十分可爱,配上插叙的动画,在给夏天带来清爽的同时,也让人怀念孩童时光。
“一看到黄河,我渊博的知识就变得肤浅了。”“一看到黄河,我肤浅的人就变得渊博了。”这么装的对白从小屁孩嘴里说出来就是特别有趣啊!看得出导演是一个很有童心和幽默感的人,小孩子的纯真与小心机都抓捕得很到位。穿插其中的动画片缺少一些创意,整体看来可有可无,没起到提升影片整体质量的作用。
很欢乐的,能从电影院里看到这个,是不是感觉很有小时候的味道
没想象的好看 但还不错
俩小孩演的都挺好的,一个穿白袜子一个光脚,性格反差很简单就点出来了,妙笔
乡土和纯真的两个孩子,但是有些过于淳朴了,而且个人对这种村中童年不是很感冒。
挺无兴趣的
最喜欢的是这个有点装逼有点奇怪的名字
就像小时候的故事,清新自然。但是动画的插入不是太和谐,演员方面俩小孩还不错,对非专业的老人的调度就远远不够了。
太无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