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偶像」,我们总会自动联想到那些流量明星,以及为他们嘶吼呐喊的粉丝们。
他们创造了文化新潮流,却也在见证着时代走向娱乐至死。
时间穿梭回100年前,那个时候,有「偶像」存在吗?
那个时候的「偶像」,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最近新播的一部纪录片,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片名很直接——ICONS,说的就是20世纪的「偶像」们。
豆瓣9.3,BBC出品,人物传记片,一共有8集。
每一集都是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主持人,涉及的领域也互不相干。
这些「偶像」之间唯一的相同点,在于——改变了20世纪。
与其称呼他们为「偶像」,其实更应该尊称他们为「伟人」。
区别于教科书及以往伟人传记片,《面孔》把重点放在了人类领域。
不再强调他们的壮举,不再放大他们的发明,而是聚焦于「偶像」本人。
简而言之,不管他们再怎么伟大、怎么改变了世界,他们也依然是活生生的人。
8集的纪录片中,最触动我的,当属第一集——科学家。
不管是社会活动家、领导人或是体育明星、演艺明星,这些人都切实地生活在我们的认知中。
唯独科学家,是最陌生、最遥远、又最密切的存在。
片中当选为20世纪传奇人物的四位科学家,却也是是众多伟大科学家中,最特别的存在。
一、第一位,居里夫人。
我们再熟悉不过。
但除了教科书上的发现“镭”之外,我们知道的还有多少呢?
1891年,波兰移民玛利亚·斯科沃多夫斯卡·居里坐上了开往巴黎的火车。
她所寻觅的,是一所能够接纳女性进行科学学习研究的大学。
波兰的大学不能接收女性,她跑遍整个欧洲,屡屡被拒,最后终于能到索邦大学念书。
在上学期间,玛利亚认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灵魂伴侣,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
从这时开始,她不再是玛利亚,而是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居里夫人”。
在普遍的认知中,“铀”是当时唯一一种已知的放射性元素。
为了更深层次地挖掘大自然,居里夫妇开始展开了研究。
1898年,居里夫妇先后发现了“钋”和“镭”,这无疑是科学的一大进步。
但对于人类来说,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还将发挥起更为重要的作用。
发现了“镭”元素的居里夫人,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癌症治疗方式——放射性治疗(简称“放疗”),通过辐射杀死有害的癌细胞。
在发现新元素的同时,居里夫人还提出了一种大胆的猜测——世界上存在比原子还小的东西。
在一战爆发之后,居里夫人投身了救死扶伤的第一线,用X光(放射性治疗)找出受伤士兵们的伤口位置,协助指导手术治疗。
由于当时的社会性别歧视影响,很多时候居里夫人都不能进入手术室,只能在门口提醒医生们伤口在何处。
直到1918年,被命名为“小居里”的移动x光车拯救了约90万人的生命。
从此,放射科治疗不仅运用于军事医疗,而是出现在各大普通医院中。
没有居里夫人,就没有现在的X光治疗检查。
再伟大的科学家,也有生而为人的一面。
1906年,居里夫人的灵魂伴侣不幸去世,失去了丈夫的她成为了寡妇。
在五年之后,身为科学家的居里夫人却再度登上八卦新闻头条——她与已婚科学家保罗·郎之万之间的情书被公开,成为了众人唾弃的小三。
巴黎社会的抛弃,媒体的诽谤,民众的斥责,甚至连诺贝尔奖委员会都因此禁止她参加颁奖典礼。
这段八卦新闻,成为了居里夫人一生最大的污点。
居里夫人一生中都备受此新闻的折磨,多次接受心理咨询治疗。
1934年,居里夫人因白血病而去世,这与她生前过多接触放射性物质及在法国战场暴露在x光下有关。
直至1995年,法国政府才给予这位饱受流言蜚语的女性科学家应有的肯定,将她的遗体移至先贤祠,这也是法国第一位以自己的名义享受“国葬”待遇的女性。
二、第二位科学家,大名鼎鼎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近期备受讨论的“黑洞”照片,就与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密切相关。
作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的“量子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他提出的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除了天才物理学家的身份之外,爱因斯坦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和平家。
与众多窝在家中做研究的科学家不同,逃出纳粹德国的犹太难民爱因斯坦,时常在公众场合发表反战宣讲。
在接受采访时,爱因斯坦大声称赞裁军,并呼吁人们拒绝服兵役,还加入了民权运动。
一向宣扬“反战”的民主人士爱因斯坦,却在1931年做出了,或许是他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个决定。
在长岛休假的爱因斯坦,听到了同样从纳粹德国逃亡而出的科学家利奥·西拉德的紧急消息——希特勒可能利用爱因斯坦的科学原理,去制造一种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炸弹,也就是威力巨大的原子弹。
为了最大程度的制止希特勒,爱因斯坦给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呼吁美国美国研制自己的核武器。
几个月后,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诞生。
实际上,爱因斯坦并未受邀参与该计划,也从未参与过原子弹的制作过程。
1945年,爱因斯坦意识到希特勒必败的现实,“曼哈顿计划”也俨然成为了威胁民众生命安全的存在。
他又给罗斯福写了一封信,希望停止制造原子弹。
但此时的阻止,已经晚了。
4月12日,罗斯福总统去世。
这封爱因斯坦写给罗斯福的信,也被放在办公桌上未被开启过。
根据继任总统杜鲁门的命令,美国向日本长崎、广岛投放了两枚原子弹,造成20万人丧生。
原子弹已经不再是物理学家们的实验结果,而是军方有力的武器。
为了弥补这本不属于他的过错,爱因斯坦在随后的日子里成为了一位和平活动家,严厉谴责使用核武器。
他所有的科学理论,和对于和平所有的呼吁,不过只为了一个简单的梦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三、第三位科学家,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
他不仅是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还是一名热爱生活的马拉松运动员。
要论聪明才智,图灵是不亚于爱因斯坦的天才少年。
在上学期间,图灵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一种能够轻松解决任何可计算问题的机器。
这种机器被称为“图灵机”,也就是现代计算机(电脑)的“祖师爷”。
通用图灵机天才少年真正发光发热的时候,在二战时期。
1939年,图灵应招来到“布莱切利庄园”工作——英国的情报中心,专门从事破译德军密码的秘密基地。
在当时,德军统一使用恩尼格码密码(Enigma)加密传递情报,恩尼格玛能变换出8万亿个密文字母,如果改动接线,它的变化将超过2.5千万亿亿。
战争期间,德军配备了10万多部恩尼格玛,并宣称“谁也不可能把它破解”。
恩尼格码图灵凭借一台波兰同行们提供的“恩尼格码”,设计制造出一种破译机器,称之为“图灵炸弹”。
这台机器主要由继电器构成,还用了80个电子管,由光电阅读器直接读入密码,每秒可读字符2000个,运行起来咔嚓咔嚓直响。
“图灵炸弹”们统一交给皇家海军的女兵们操作,但没有人知道机器背后的秘密,更没有知道图灵是如何指挥它工作的。
1941 年5 月21 日,破译小组第一次立了大功,因为截获了希特勒给海军上将雷德尔的一封密电,将当时号称世界上最厉害的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击沉。
“图灵炸弹”的出现拯救了英国,不仅将战争缩短了两年,还赢得了二战的胜利。
制造出秘密武器的图灵,实际上患有自闭症。
从小被孤立,同龄人排斥他,他也越来越成为了人群中的异类。
让他被彻底刻上“异类”标签的,是同性恋。
1952年,图灵的同性伴侣协同一名同谋一起闯进了图灵的房子实施盗窃,报警之后的图灵却反被警方指控为——“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
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是犯法行为,需要接受坐牢或者是荷尔蒙疗法。
图灵没有申辩,他选择了后者。
所谓的荷尔蒙疗法,实际上就是进行化学阉割,包括定期注射雌激素,来抑制性冲动。
在持续一年的“治疗”时间里,图灵出现了乳房过度增长,多次情绪抑郁,甚至性无能的情况。
更致命的是,对他而言最重要的天才大脑,受到了一定损伤。
不堪重负的图灵,最终选择了自杀。
直到2013年,经过多位科学家和司法大臣的联合请愿,英国女王终于向图灵颁发了皇家赦免。
2014年,以图灵为原型的传记电影《模仿游戏》上映,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和第72届金球奖的最佳影片提名,并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四、最后一位科学家,来自中国,屠呦呦。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成为了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但在2015年之前,屠呦呦是默默无闻的“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头衔)。
一切,都要从越南战争说起。
在越南战争爆发之后,士兵们发现,打败他们的并非强劲的对手,而是携带者疟疾的蚊子。
被携带疟疾病毒的蚊子叮咬之后,再骁勇善战的士兵都会丧失行动能力。
疟疾的致命性仅次于天花,在20世纪曾夺去大约3亿人的生命,是危害人类的严重疾病之一。
1967年5月,以治疗疟疾为目标的“523项目”在中国正式启动,作为中医研究院一员的屠呦呦担当起了救治人类的责任。
屠呦呦测试了近200种化合物,但没有一种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
最终,她在一本古代中医典籍中,找了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
她决定采取最传统的低温萃取方式提取青蒿化合物,经过实验,所有疟疾细胞都被消除了。
但在活体实验中,青蒿化合物却导致部分动物中毒,能否运用在人体身上依然是个未知数。
在研究进入瓶颈之时,面对可能中毒致死的情况下,屠呦呦毅然决定以身试药。
所幸的是,实验大获成功,屠呦呦也平安无事。
经过多次改良之后,1999年,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基本药物清单,大量投入生产,成为治疗疟疾的关键药物。
在青蒿素被发现40年之后,屠呦呦以及研究团队“以身试药”的故事才被发现,并刊登在了期刊《细胞》上,84岁的屠呦呦也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奖。
小三、犹太难民、同性恋数学家、“三无科学家”……在这些标签之下,却是他们改变了20世纪人类社会的伟大的一生。
他们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平凡普通、在逆境中成长的人类。
这部纪录片给我们还原了在教科书之外的世界,那些伟人背后的平凡。
除了这四位科学家,《面孔》还呈现了更多他们的另一面。
巴勃罗·毕加索、查理·卓别林、玛丽莲·梦露、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温斯顿·丘吉尔,等等……那些你曾仰望的、不可信的、保持怀疑的,伟人的生活轨迹。
即使前路布满荆棘,即使前途一片黑暗,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在科学、文化、艺术、政治等多个领域,以自己的力量和微光,照亮人类前进的路。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偶像」。
*本文作者:阿呆< END >
第一集讲了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其中三位都是从小就在课本上熟知,家喻户晓的人物: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也在自己的生活中有着一些让常人难以接受或失败的事情。
他们三个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科学家既伟大又平凡的一面。
而第四个人物屠呦呦,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并不知道她的故事,看完之后才发现,她所代表的就是中国人的样子:以身试药,乐于奉献,默默无闻。
她的成功也是国人的成功,看到她的故事才让我深深感受到科学家就在生活当中,就在你我之中。
第二集运动员,我对这个领域并不熟悉,但是这集中四位运动员都为体育运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球王贝利,将足球运动带向了高潮,并推动其在全世界的发展。
拳王阿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拥有永不服输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女子网球之母比利·简·金,不仅获得了网球比赛的冠军,还赢得了性别之战,同样为女性争权。
残奥会之母坦妮·格雷·汤普森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和必胜的心态为残疾人在奥运会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第三集中讲述了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第一位埃米琳·潘克赫斯特,为女权主义作出了贡献,通过极端方式游行示威,为女性争夺权益,对后世的影响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与她相比,印度国父甘地则通过主张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解放了印度人名,帮助印度人民自力更生,脱离了英国的奴隶,他的主张,以及所作出的贡献影响了众多国家人民,其中也包括本集第四位人物马丁·路德·金。
第三位海伦·凯勒,我之前对她的印象仅限于书本上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但是却不知她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和平主义者,社会主义者。
她的思想超前世人很多,虽然她的世界里无声也无光,但是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多彩,却远胜任何一个正常人。
与甘地解放了印度不同,第四位人物马丁·路德·金一直在为种族人群奔走,为穷人发言,他旨在消除贫富差距,经济差距,种族差异,他所倡导的一切都对后世种族平等奠定了基础。
本集中的四位活动家,有的在为女性夺权,有的解放了奴隶制,有的在为残疾人群发声,有的希望消除种族歧视。
他们都以一己之身为世界和平和公正努力,不断追求平等和和平的社会秩序,为人权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四集讲了伟大的领袖们,第一位温斯顿·丘吉尔,在战时作出的一个艰难选择,证明了他高超的战略指挥力,他的果敢与坚毅从青年时期便已彰显,强大的内心与自信心让他坚信自己会有所成,让他坚信自己和自己的人民一定会成功,他的自信激励了所有人,最终反法西斯主义的胜利也使得他成为了一名伟大的领袖。
富兰克林·D·罗斯福,给美国人民带来希望的总统,解决就业,提供社会保障,摆脱经济危机,他给陷入绝望中的美国人民以信心,通过自身对抗病魔的决心和毅力带给了美国人希望。
几十年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选举中,撒切尔夫人的上位饱受争议,她在政界的崛起代表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在全是男性的议会里,她脱颖而出,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政策措施,使得伦敦一举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她的坚决果敢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她追求完美的态度也体现了女性在政治工作中的特质。
最后一位领袖,纳尔逊·曼德拉,和平与平等的代言者,主张人人享有投票权,倡导种族平等,他的和平理念影响了后世很多年,影响了很多国家与人民。
第五集讲了探险家们,沙克尔顿带领自己的团队走向了当时的无人区南极洲,在那个年代探险南极洲无异于后世的我们走入茫茫宇宙,沙克尔顿不仅扩展了世界地图,还成功救回了自己的所有队员。
格特鲁德·贝尔,在英国没有博物馆,也没有雕塑,甚至历史书上都没有留名,却改变了伊拉克人的历史,她帮助阿拉伯人建立了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并通过建立博物馆丰富他们的历史文化。
第三位尼尔·阿姆斯特朗,个人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他的勇敢,坚定,帮助人类科技实现了大的跨越。
第四位,也是我最欣赏的一位,珍妮·古道尔,一位女性,凭借自身力量开创了新的天地,颠覆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知,唤醒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也用自身经验告诉所有人,个人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每个人都在世界的进步发挥着作用。
第六集是演艺界人士的介绍。
第一位查理·卓别林,被誉为无声电影大师,用自己的电影诠释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通过无声的方式传播在世界各地;第二位Billy Holiday ,一位爵士乐歌手,一生遭遇着当时社会对于性别,种族歧视的对待,她用自己的歌声对抗着残酷的现实,对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第三位,玛丽莲·梦露,她的出现改变了美国艺术界,虽然一直被迫饰演愚蠢又性感的金发女郎,但真实的她却十分自信且聪明,她不停的与传统女性形象抗争,在演艺界争取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地位,她不仅展现了女性性感的一面,更展现了女性魅力的多元性,自信且迷人;第四位,大卫·鲍威,他打破了人们对于性别的认知,以身践行鼓励人们打破常规,他不拘泥于一个艺术形象,勇于创新,挑战新的自我,他的出现,引得一些边缘人物走向了中央,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多元化,更具包容性的社会。
第七集讲述了艺术家们,第一位毕加索,用夸张抽象的手法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第二位弗吉尼亚·伍尔夫,与毕加索不同的是,毕加索用画作表现社会现象,而伍尔夫则用写作,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在对心理疾病认知欠缺的20年代,她一边承受着精神压力的折磨,一边完成自己的写作,并在同性恋不被大众所知的年代里,写出了《奥兰多》,书中对于男女性别转换的描述对当时社会具有革命性影响。
第三位希区柯克,在当时他的作品被视为娱乐,如今被视为艺术品。
第四位安迪沃霍尔,将艺术做成商品,打破了艺术和商品的边界,作为行为艺术家,他鼓励普通人参加表演,他的想法甚至于现代接轨,艺术家的感知总是走在了时代的前端。
2019/12/12 下午看了三集纪录片《面孔》,先按顺序看了科学家、运动员,然后跳着看了演艺人物。
《面孔》讲述了不同领域部分伟大传奇们的故事,每集五十分钟,详讲四个,在每个后面再带过几个继承发扬ta的人,所以介绍一个人大概就十分钟,算是一个粗略概览和简单科普吧。
解说词说,20世纪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有两次世界大战,有种族歧视和性向歧视,也有乱世而出的英雄,他们由时代成就,有的也因时代而毁灭。
一、科学家 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屠哟哟。
居里夫人发现了钋和镭,在原子还没能被观测的时候推测出有比原子很小的物质,并且赴往战争前线推广x光,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她因为和已婚的学生之间的热辣通信被第二次诺奖拒之于殿堂之外,居里夫人表示:“诺贝尔是错的,我的科学成就和我的私生活没有任何关系。
”从纪录片的感情倾向来看,是对居里夫人饱含同情的,甚至直言是受社会对女性的严苛所迫害(最后一集),并提到爱因斯坦有两个私生女却无人诟病的事实。
居里夫人 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年代,爱因斯坦被胡佛政府严格监控,他给罗斯福写了两封信,第二封终于引起了注意,也即德国人可能率先造出原子弹,然而,他却被排除在了曼哈顿计划之外。
后来,他是积极的和平主义者,四处做演讲。
(视频好像还说他出去旅了个游然后就被拒绝进入美国了?
然后他就一直住在英国还是哪,只在颁奖的时候回去了一次?
但是我没搜到,我有点怀疑我记错人了。
)
爱因斯坦 图灵是现代计算机之父,之后的图灵惨案让我们痛心至今。
图灵 屠哟哟是第一个获得诺奖的国人,她一生默默无闻地工作,以身试药也是看一次感动一次。
我不知道的是原来是外国人发现的她,并为高龄的她送上了诺奖,以及背景是越战,胡志明写信给毛说希望得到医学援助,研发出疟疾的解药,于是毛签发文件把研制疟疾解药列为医学重点中的重点。
屠哟哟 “他们都好像和这时代格格不入。
”二、运动员 接着是运动界,详讲了带领巴西足球队夺得桂冠帮助足球成为全球现象的球王贝利、拒绝参与越战将原则置于职业荣誉之上的拳王穆罕默德·阿里,三连胜前职业男子网球冠军的职业女子网球之母比利·简·金,以及把残奥会带到新高度的坦尼·格雷·汤普森。
印象深刻的是比利简金说,“男性会被教导要勇敢,女性却被要求做到完美,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人能一直勇敢。
”她真的是个平权主义者啊。
她还说:“就像我对千禧一代说的那样,你们这代人拥有最大的包容性,他们不关心你的出身或者你的宗教背景,我非常喜欢这一代人,他们有可能让这个世界,取得比以往更大的进步,并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我们这代人的工作,就是支持他们去改变这个世界。
”
三、演艺明星 喜剧大师卓别林,以《奇异的果实》吹响种族平权号角的爵士歌手Billie Holiday,打破传统好莱坞形象、要掌握自己角色的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把打破性别性向偏见进行到底的大卫·鲍威。
玛丽莲·梦露
玛丽莲·梦露
玛丽莲·梦露
两个人都太美了,我哭咯 印象最深刻的是比莉·荷利戴在十一岁被强奸,法律却判决她有罪,引诱了男人,被送往教养院,然后在十几岁的时候成为妓女。
谈种族歧视现象这段,在《绿皮书》中有相关情节的突出表现2019/12/13四、艺术家 毕加索、弗吉尼亚·伍尔芙、希区柯克、安迪·沃霍尔 多情而浪荡的毕加索,曾经有名言是:“世界上只有两种女人,一种是女神,一种是脚垫。
” 讲到毕加索,就会讲到他的立体绘画(cubic),但很显然,这部纪录片有个明显倾向是不仅仅关注唱歌表演绘画等技巧本身,更关注背后的思想和对社会的作用,因此,纪录片随后便更详细地讲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很多人对战争最清晰的印象,是《格尔尼卡》。
”那段著名的对话也被提起, “是你画了这幅画吗?
”“不,长官,是你。
”
伍尔芙是英国著名女作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
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一间自己的房间》等。
还有一本小说是《奥兰多》,有史以来第一本用英文写作的变性故事,当时同性恋还是非法的。
原型是她的一个情人。
对于她我原来还真不了解,真是孤陋寡闻了,下单了她的《一间自己的房间》英文原版,今天刚拿到,可能得等到下个月才能读。
希区柯克的电影不仅在票房上大获成功,也具有多重隐喻,如楼梯的意象,并试图在观众中展开道德讨论。
他在《迷魂记》中首创的镜头缩放后来被许多导演模仿和借鉴,包括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
然而,他影片中的男性角色总是暴力、充满控制欲,女人总是美丽却空心、愤怒、最终只能屈服于男人。
希区柯克在片场曾经直接用粉笔在Tippi Hedren的腿上画,告诉摄影师要在哪里停,他是把女演员当成工具的人。
Tippi Hedren曾称,希区柯克对他进行了性骚扰。
纪录片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评价一位艺术天才时,这是否会影响我们对他的看法。
而这不得而知。
希区柯克 我感觉从豆瓣第一个出他的徽章来看,是没怎么影响。。。
安迪·沃霍尔是美国艺术家和电影摄影师,视觉艺术运动波普艺术最有名的开创者之一。
他曾画过插画,画法是先画后描然后涂墨水,再用纸吸干,最终留下第三幅的吸干纸。
这预示了他之后的丝网印刷。
(纪录片讲的,之后没继续讲,我现在也懒得百度了。
) 他的艺术表现了人们对消费主义的迷恋,而之后他将镜头对准自己工厂里人们的生活,更是一次对艺术界限的突破,他有一句名言是:“未来,人人都能当十五分钟的世界名人。
”实在是对媒体的发展充满了深刻洞见。
by 安迪·沃霍尔2019/12/17 五、社会活动家 社会活动家讲了由改良转向暴力运动的英国女权主义者埃米琳·潘科赫斯特、非暴力不合作的印度国父“圣雄甘地”、为残疾人权益发声改变数百万人生命的社会主义者海伦凯勒(著名的水管教学时刻)、呼吁民族平等的马丁路德金。
纪录片并不对不同的路线进行价值判断,只是诚实地叙述他们的不同路线:暴力运动,或和平改良,他们各自依照着自己的信念为了人权的理想探索终身,为世界留下了伟大的精神遗产。
by 马丁路德金 另:希特勒烧书,海伦凯勒在《纽约时代》著文回应:“You can burn my books,and the books of the best minds in Europe,but the ideas in them have seeped through a million channels and will continue to quicken in other minds.”(1933) 1945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放两颗原子弹,近十万人死亡。
三年后,海伦凯勒作为和平与和解大使来到广岛。
六、领袖 领袖讲了二战中的魅力领袖英国首相丘吉尔、挽救美国于经济危机的罗斯福、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右派领导人撒切尔夫人、自由斗士南非总统曼德拉(虽然曼德拉是经历漫长监禁之后于74岁任职的总统,可能这就是社会活动家和领袖的区别吧。。
) 曼德拉面对可能的死刑判决前写下的演讲:“我为反对白人专制而斗争,我也为反对黑人专制而斗争。
我怀有一个自由社会的美好幻想。
“ 出狱后他说, “I knew that if I didn’t leave my bitterness and hatred behind, I’d still be in prison.”
七、探险家 沙克尔顿、贝尔格特鲁德、阿姆斯特朗、珍·古道尔 几乎和一战同步的英国探险家征战南极的沙克尔顿,以非凡的毅力和勇气,安全带回了所有队友。
“科学发现要靠斯科特,速度和效率当属亚当,而当灾难降临,所有希望破灭时,那就跪下祈求沙克尔顿吧。
”
然后是才华横溢的女探险家贝尔格特鲁德,她在荒漠旅行,以其伊拉克工作对英国政府举重若轻,并建立伊拉克博物馆帮助建立伊拉克人的文化认同。
虽然她在支持阿拉伯人的同时也是殖民主义者,使得外界对她的评价十分复杂。
第三个是登月者阿姆斯特朗,不讲了。
第四个是在非洲腹地贡贝研究黑猩猩的珍·古道尔,“重新定义了作为人类的意义,也是第一个警告我们,破坏自然环境有多危险的人。
”发现:并非只有人类能创造并使用工具。
其实我个人觉得珍·古道尔才是应该被选为七分之一的那个。
可能是因为我小时候就很崇拜她…
珍·古道尔2019/12/20 今天看完了最后一集,内容基本上是对之前的复读,莫名其妙从七个领域选了七个,然后让各自的讲述人陈述推荐词,再由观众选出一个,感觉像在看综艺。。
选出的七个分别是图灵、曼德拉、沙克尔顿、阿里、马丁路德金、毕加索、大卫·鲍威。
最后冠军(?
)是图灵。
纪录片也对“为什么在28位候选人中有多位女性,选出的7位中却一个也没有“作出了回应,感觉是个挺有说服力的答案——因为女性从20世纪才开始崛起,或许21世纪她们会更活跃,会有更多的女性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时代的icon。
不过有意思的是举例举了jk罗琳,而刚好jk罗琳19号因为推文深陷舆论风暴。
朋友们,最近过得好吗?
家庭剧的鸡零狗碎,有没有让你感到空虚?
流量鲜肉的假笑表演,是否让你怀疑人生?
你需要的,不是别的,正是一碗真正营养丰富的信息鸡汤。
不瞒大家,今天介绍的这部纪录片《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既浓缩了知识,又浓缩了人生哲理,正是条姐最近的春困救星。
国内网络平台正版播出,已经更了三集,在豆瓣拿下9.3的高分。
——也就是BBC纪录片的正常水平。
讲了啥呢?
和中文名相比,英文名更简单粗暴——
《ICONS》,偶像,先驱,伟人……随你怎么叫,能上这部纪录片的,都是在20世纪,曾经以一人之力改变世界的超级英雄。
过去一百年,人类生活的变化天翻地覆。
人类的预期寿命增长了一倍。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无到有,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变革。
生命密码DNA被破解,克隆羊多利对社会的影响,不吝于另一颗原子弹。
100年间,人类完成了无数不可思议的奇迹。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这一切,都是科学家们的工作成果。
然而,不是每一个改变世界的超级英雄,都得到了善待。
在第一集的科学家特辑中,主持人选择了四位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的科学家,讲述了他们的发现、磨难,以及为全人类福祉做出的个人牺牲。
他们是——玛丽·居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艾伦·图灵,屠呦呦。
是的,每个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但你未必知道全部的故事。
先聊聊居里夫人吧。
告诉我,有多少人,除了“她发现了镭”,对她一无所知?
发现镭,在这部纪录片里,是一个故事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第一个故事,关于个人奋斗。
1891年,当玛丽·居里坐上从波兰到巴黎的火车时,几近身无分文,甚至只负担得起没有座位的四等车厢车票。
尽管她怀抱着对科学的巨大热情,她在欧洲的求学经历却处处碰壁。
除了穷,还因为性别歧视——当时许多大学都是公然拒收女性的。
好不容易攒了两年的学费,得以在索班大学求学,交完学费几乎吃不起饭,也买不起煤,冬天只能住在水管结冰的宿舍。
也许是艰苦的环境磨练了她的性情。
她的研究,不为名利所动,专心致志搞男同事们少有人关注的放射性物质——铀,最终发现了钋和镭。
这一段故事,我们很多人都在教科书里看到过。
教科书没有说的是,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后,又发生了什么?
在科学界——居里夫人不仅发现了镭,还发现了镭的用途——抗击癌细胞。
现在,所有受益于放疗的癌症患者,都要感谢居里夫人的发现。
她的发现,还开辟了一个新的物理学分支。
居里夫人对放射性元素的研究,进而使人们开始探索比原子更小的世界。
如同一场革命,她的结论为卢瑟福分裂原子铺平了道路,恩里科·费米建造了第一座核反应堆,并用原子能照亮了世界……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样伟大的玛丽·居里,非但没有得到社会的赞誉,反而陷入了舆论危机。
发现镭后,玛丽·居里遭受了两次巨大的悲剧。
1906年,她深爱的丈夫皮埃尔车祸去世。
5年后,她与已婚科学家保罗·朗之万恋爱,对方妻子为了报复,将居里写给丈夫的许多情书公布给了一家巴黎小报。
此时正值居里即将荣获第二个诺贝尔奖前夕。
委员会非但没有支持陷入流言蜚语的女科学家,反而禁止玛丽·居里参加颁奖典礼。
对此,她斩钉截铁地回应:“我的科学工作与我的私人生活私人生活之间没与任何关联”。
巴黎依然唾弃她,媒体依旧诽谤她……这些,都没有让玛丽·居里变得愤世嫉俗。
1914年,战争爆发。
居里了解到,法国陆军只有一台X光机,大量军人正因为得不到救治在前线死去。
她发动朋友,在借来的车辆上配备了一台X光机,临时修完X射线照相和解剖学的速成班后,奔赴前线。
在前线,超过65%的伤是炸弹伤。
炸弹爆炸后的碎片刺入人体,玛丽·居里要做的,就是给医生提供一双可以穿透血肉的眼睛。
在当时,还是由于该死的性别不平等,一些外科医生甚至不允许手术室里出现女性。
社会的狭隘偏见和居里的博爱,两相对比,相形见绌。
1918年,玛丽·居里组装了一批流动X光机,并培训了一批妇女如何使用。
粗略估计,这批被昵称为“小居里”的小车,拯救了约90万人的生命。
同样,也是她将X射线检查,推广到了民间医院。
所有接受过X射线检查的普通人,都欠她一句感谢。
玛丽·居里因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逝世。
了解她生平的人,都难免将她的死因,与她身前进行的大量放射性元素实验,以及过多的X射线暴露联系起来。
没有荣誉,没有感谢,她被草草葬在巴黎郊区。
直到1995年,法国政府才给予她应得的荣誉,将她的遗体转葬到先贤祠,与卢梭、雨果、莫奈、伏尔泰等人并列。
20世纪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它是一个适合展现才华时代,却不是一个愿意包容异类的时代。
爱因斯坦,这位改写了物理基本规律的世纪伟人,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被迫从纳粹德国逃亡。
艾伦·图灵,计算机发明者,永远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天才数学家,因为同性恋身份受到官方的迫害,在1952年被迫接受化学阉割,两年后自杀,年仅41岁。
第四位,终于有点不一样。
屠呦呦,一位隐姓埋名的中国女科学家。
过去这一百年,人类发现了很多致命疾病的治疗方法,其中就包括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疟疾。
现代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疟疾的可怕之处。
它的致命性仅次于天花,仅仅在20世纪,就曾夺走大约3亿人的生命。
直到一种名为青蒿素的药物横空出世,令数百万人死里逃生,扭转局面。
但是,距离青蒿素的发明过去了40多年,人们对发现了青蒿素的科学家却一无所知。
故事的发现很曲折。
1979年,一篇未署名论文发表,宣告了青蒿素的存在,西方医学界震动。
2005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受邀参加中国的疟疾研讨会,问起谁发明了青蒿素,中国人同样一问三不知。
两人不懈追查,最终,得到了一份从中国寄出的原始资料,才得以从中拼凑出屠呦呦发明青蒿素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他们看来,十分不可思议。
中国对疟疾的研究,始于越南对中国的求助。
1967年5月开始,在北京的中医研究院,39岁的研究院屠呦呦,开始在古老的中医文献中寻找治愈疟疾的方法。
她测试了超过2000种草药,超过200种化合物,最后在成书于公元4世纪的古书中,找到了治疗热疾的青蒿疗法。
屠呦呦此前已经对青蒿做过测试,但这段记载让她恍然大悟,也许是传统的热煎法破坏了有效成分。
她改用低温萃取,在随后的实验中,疟疾细胞真的都被消灭了。
真正的故事,还没有开始。
团队随后展开了动物实验。
结果出乎意料。
有些动物被治愈,有些动物,却被毒死。
而坚信青蒿疗法可行的屠呦呦,做出了一个在西方人看来不可理解的决定——以身试药。
在医生的监控下,她逐渐增加药剂的服用剂量,堵上自己的健康,终于证明,青蒿素可行。
经过多年研究改进,青蒿素药片于1986年获得生产许可,1999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添加到基本药物清单。
由此,由疟疾引发的死亡人数直线下降了50%,有几个国家甚至已经彻底根除疟疾。
而毕生都在完善这一药物的屠呦呦,始终都在默默无闻地工作。
直到她发现青蒿素的40年后,才由两位好奇的美国科学家,将她的故事发表在了《细胞》期刊上。
84岁的屠呦呦,被授予了迟到的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也成为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如今,屠呦呦依然生活在北京,依然低调,远离聚光灯之外。
怎么样,有没有被科学家们的正能量感动到?
条姐叭叭叭的这些,仅仅是第一集的部分内容。
在这部8集纪录片中,还会有运动员们,活动家们,探险者们,领袖们,娱乐家们……
有拳王阿里,球王贝利,圣雄甘地,丘吉尔,珍·古道尔,马丁·路德·金,毕加索,撒切尔,安迪·沃霍尔,弗吉尼亚·伍尔芙,卓别林,大卫·鲍伊,玛丽莲·梦露……
8集,聚焦20世纪的8个不同领域,由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评审团列出候选人名单。
他们,都曾经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
他们,是闪耀在历史长河中,不灭的人类群星。
每个时代都会诞生偶像与传奇,但是二十世纪很特别,这短短的一百年内,枪炮,病菌,种族主义交织成一团又一团雾霭笼罩着人类世界,但也正是这些灾难,催化了一个个改变人类进程的科学发现与发明,重塑了颠覆认知的意识形态, 自我认知,各个领域的先驱如群星闪耀升起。
《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就是这样一部纪录片:BBC选取了20世纪在八个领域塑造传奇的人类“偶像”,重现他们的闪耀时刻,也保留下对他们的争议。
在这些群星中,科学家,可能是离我们最遥远却也最贴近的一群人。
《面孔》第一集,就讲述了四位改变人类历史的科学家,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艾伦·图灵,以及我国的屠呦呦先生。
我先选取了两个关键词--边缘,独立,看BBC是如何不吝辞藻表达对他们的敬意的。
边缘 Outsider一位女性波兰移民,一位犹太难民,一位同性恋数学家,以及一位“三无(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中国科学家,贫穷,战争,歧视,舆论窠臼使他们常常显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或成为主流学界的“边缘人”。
1. no penny to sb's name 身无分文
这位“身无分文的移民”,就是1891年从波兰移民到法国的玛丽居里,因为本国的大学不招收女性,她坐着四等车厢,来到法国的索邦大学求学。
No penny to one’s name 就是某人的名下没有一分钱,也许你听过那首有名的《Five Hundred Miles》就这样唱道:“Not a shirt on my back我如今无衣履在身Not a penny to my name我更是身无分文”2. at the heart of a tabloid scandal 陷入小报丑闻中心
即将获得第二次诺奖之际,物理学家保罗·郎之万的妻子将居里夫人写给自己丈夫的一沓情书寄给了一家报社,居里夫人就此陷入了舆论流言的中心。
Tabloid是“小报”,就是那些热衷刊登名人轶事来博取眼球,迎合读者的刊物。
Scandal,丑闻。
丑闻被曝光可以说 scandal be exposed, 身陷丑闻就是be in a scandal, 这里用be in the heart of a scandal, 处于丑闻的中心,更是强化了当时居里夫人的困境。
除了居里夫人遭受的攻击与诋毁,影片中的其他三位人物也在各种阶段处于边缘人outsider的身份。
在种族主义席卷欧洲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被视为低人一等inferior,甚至遭受生命威胁be in physical danger。
艾伦图灵患有阿斯伯格症Asperger(自闭症的一种),更是因为同性恋的身份被判入狱并被施以化学阉割chemical castration ,而远在中国的屠呦呦先生,翻遍典籍甚至以身试药,找到治愈疟疾方法拯救了千万生命的英雄却默默无名四十载。
独立 Independent人格的独立体现在科学研究上就是思想的独立与自由,不被任何常识,理论与权威绑架,这是科学家能够脱离于常人,成为引领者pioneer最重要的品质。
3. think outside the box 打破常规思考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跳出盒子思考,意味着用不同于平常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思考, 另辟蹊径。
4. demolish 推翻; defy 违抗; re-write重写/颠覆;frustrate 挫败
Demolish:摧毁(房屋),推翻(观念,看法)。
字幕翻译成“动摇”有点弱了,牛津词典里的释义是“to show that an idea or theory is completely wrong”,这里用彻底推翻一点不为过,因为居里夫人的发现说明了存在比原子更小的物质,这完全是推翻了当时的认知。
“动摇”可以用shake, shake the belief 动摇观念。
Defy:违抗(法律、权威等等)defy convention/common sense 违抗常规/常识, defy the teacher违抗老师。
Re-write: 重写, 你可以重写论文 re-write the paper, 而爱因斯坦重写的,是牛顿力学定律 Newton's laws。
Frustrate: 挫败,阻挠,frustrating(令人沮丧的)我们很熟悉了,而它的动词形式frustrate可能用得比较少。
Establishment 除了我们熟悉的“建立”的意思,还可以引申为“权威人士”,比如,the medical/military/political, etc. establishment医学界、军界、政界等当权派|本文作者:晶八五|审校:Juliet |排版:Anita |总编:大风哥Wind
如果你想和我们一起看电影学英语,想加入我们一起创作,请关注公众号: 大风哥Wind教英语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酸梅电影”,未经允许不得转发。
提起爱豆,我们就会想到明星,尤其是娱乐圈的明星。
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骂我可以,骂我爱豆不行。
爱豆,是我们用“绳命”守护的人!
这次,BBC搞了一个大的,专门拍了一部揭秘爱豆的纪录片——《Icons》。
只不过这些爱豆都是上世纪的风云人物!
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Icons
20世纪,人类获得空前发展,很多了不起的传奇人物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他们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BBC向我们展示了上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演艺人事、活动家、冒险家、体育明星、政治领袖的传奇经历。
一播出,就获得豆瓣9.3的高分。
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历史上的巅峰成就,表明了一个人的力量也能改变世界。
他们是偶像,也是先驱、伟人,更是改变世界的超级英雄。
他们是时代的符号,无法替代,不可磨灭。
科学家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艾伦·图灵,屠呦呦在20世纪,人类的预期寿命翻了一倍,开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技术,甚至破解了生命的内部密码。
这些成果完全来自科学家们。
居里夫人不仅发现了镭,还发现了镭的用途——抗击癌细胞。
她的发现使医生获得了一种新武器,不少病人得益于居里夫人另辟蹊径的放射性治疗。
疟疾,这种致命性仅次于天花的疾病,在20世纪,就夺走大约3亿人的生命。
青蒿素的问世,让几百万病人死里逃生。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作为青蒿素的发明者始终默默无闻的工作着。
在青蒿素被发现40年后,才被世界所知,授予迟到已久的荣誉。
爱因斯坦是改写物理基本原理的世纪伟人。
他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
他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光电效应,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他的发现和研究,是原子武器重要的理论支撑!
艾伦·图灵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在破解二战德军密码、拯救国家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提出的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如今我们生产用的大型主机、工作用的电脑、交流用的手机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于图灵的原理。
科学历程的发展与战争、暴行、流行病和灾难交织在一起,但无论20世纪向我们抛出怎样的难题,科学家们总能找到力挽狂澜的办法。
在战争爆发期间,居里夫人带着可移动的X光机奔赴前线,拯救90万人的生命。
但最后因为辐射,居里夫人死于白血病。
为了找到治愈疟疾的方法,屠呦呦翻遍古老的中医文献。
为了证明青蒿素的有效性,不惜以身试药,赌上自己的生命健康。
然而,在科研道路上,这些科学家最大的对手不是科研难题,而是各种不和谐的“杂音”。
爱因斯坦因犹太人的身份,只能从德国逃亡到美国。
图灵因喜欢同性受到化学阉割,身心受到巨大的创伤,最终选择自杀。
居里夫人直到1995年,才被法国政府给予应得的荣誉。
他们处在最糟糕的环境中,可也是这个糟糕的环境给了他们研发的机会。
他们总能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观察世界、研究世界。
不管受着怎样的煎熬,他们也总能对科学保持着执着与狂热。
我们要向他们非凡的天赋致敬,向他们的信念致敬,是他们推动人类的向前发展。
社会活动家埃米琳·潘克赫斯特,甘地,海伦·凯勒,马丁·路德·金在20世纪,有一种人是为了平等而奋斗的开路先锋,他们为那些受到歧视的人争取尊严,把属于少数人的特权交给了多数人。
他们不仅为了自己的信念奔走呐喊,更是以极大的个人牺牲鼓舞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一同奋斗。
“人类生而平等,应当受到同样的保护,享有同样的权利。
”这样的声音最开始是由一群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发出的。
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信念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是英国女权运动代表人物、政治活动家,被誉为是英国“妇女选举权之母”。
她成立女权运动组织“妇女社会政治协会”,以“行动而不是嘴动”为口号,发起各种抗议活动,促使社会关注妇女平等参政的权益。
在埃米琳去世那年,英国21岁以上女性终于获得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
随后,美国等其它国家也在妇女参政运动的浪潮中逐渐允许妇女投票。
马丁·路德·金是民权运动的领袖。
他多次领导抗议、游行活动,以非暴力抗争的方式为美国黑人争取自由。
在他的努力下,结束了公共场所的种族隔离现象,并严格禁止就业歧视,黑人也可以行使他们的合法投票权。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的领导人,尊称为“圣雄甘地”。
他提出“非暴力不合作”的指导思想,不仅带领印度脱离英国殖民,走向独立,也创造了一个谋求国家独立的新模板。
海伦·凯勒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
她到全球各地发表演讲,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尽力争取在世界各地兴建盲人学校。
她为贫民及黑人争取权益,提倡世界和平。
她的文字、她的经历,给予底层民众和残障人士强烈的生存意志。
这些人是陈规旧习的破坏者,麻烦的制造者,游戏规则的改变者。
面对前所未有的巨变,他们冲破藩篱,带领人类大踏步地前进。
马丁·路德·金一生受到无数次的恐吓,曾十次被人以各种各样方式监禁,三次入狱,三次被行刺。
海伦·凯勒从小失去听觉和视力,不仅凭借自己的毅力识字学习,还坚持为像她这样的残障人士争取权益。
甘地多次被免职、被拘禁,甚至被刺杀身亡,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却影响世世代代的人。
因为他们的努力,让苦难的人们看到了光亮;因为他们的抗争,后人得以享受平等的权益;因为他们的坚持,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
他们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偶像、先驱、传奇人物,他们的成就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
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十辈子也达不到他们那样的高度,但我们可以在能力范围内为这个社会做一些努力。
花总揭秘酒店业普遍存在的卫生问题。
柴静就空气污染进行的深度调查纪录片。
他们不畏权势、积极调查,为自己也为大众发出一声呐喊。
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还不够美好,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依旧存在,霸权霸凌也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但我们的世界又是美好的,因为一直有一群可爱的人为了理想和信念在努力着、奋斗着。
四川木里县森林大火30名牺牲的英雄。
三位医生在飞机上抢救病患。
公交车司机呵退小偷。
有些人能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他们是流芳千古的伟人。
有些人用自己的余热温暖世界,他们同样也是历史长河中的“星星”。
正如泰戈尔曾写过“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ལར་ན་འཇིག་རྟེན་འདིར་རྒྱལ་ཁབ་དང་ས་ཁོངས། མི་རིགས་དང་ཡུལ་སྲོལ་དད་མོས་མི་གཅིག་པའི་ཁྲོད་དུ་ཡང་རླབས་ཆེན་གྱི་མི་སྣས་རང་རང་གི་འཇོན་ནུས་ལྟར་ལས་རིགས་མི་འདྲ་བ་སོ་སོ་ཐད་ནས་གྲུབ་འབྲས་མང་པོ་ཞིག་བཞག་མྱོང་། དེ་ཡང་ཕྱི་གླིང་བའི་གློག་བརྙན་འདིར་གཟིགས་དང་ལས་རིགས་དེ་དག་མཚོན་པའི་མི་སྣ་དེ་ཚོའི་ངོ་གདོང་རེ་རེ་ང་ཚོའི་མཐོང་ལམ་དུ་བསྟར་ཡོང་། ༡. ཆབ་སྲིད་པ། 政治家 ༼ཆོ་ཅུས་ཨཱར། 丘吉尔 རོ་སི་ཝེ། 罗斯福 撒切尔 མཱན་དི་ལ། 曼德拉༽ ༢. སྤྱི་ཚོགས་བྱ་འགུལ་སྤེལ་མཁན། 社会活动家 ༼ མ་ཧཱ་གྷན་དྷི། 独立甘地 ཧེ་ལིན་ཁེ་ལི། 海伦凯勒 མ་ཏིས་ལོའུ་དི་ཅིན། 马丁路德金种族平等 ༽ ༣. ལུས་རྩལ་པ། 运动员 ༼རྐང་གྲུག་མཁན་པོ་པེ་ལིས། 足球贝利 ཁུ་ཚུར་མཁན་པོ་ཨ་ལིས། 拳王阿里 གཟེབ་གྲུག་མཁན་མོ་པུས་ལིན། 网球比利 དབང་སྐྱོན་རྒྱུག་རྩལ་མཁན་མོ་ཐཱན་ནེས། 残奥竞速坦妮 ༽ ༤. སྒྱུ་རྩལ་པ། 艺术家 ༼པིས་ཅཱ་སོ། 毕加索 བོའུ་ཧྥོ། 伍尔芙 ཞིས་ཆིན་ཁི་ཁིལ། 希区柯克 བོའུ་ཧོང་། 沃霍尔༽ ༥. ཚོད་ཞིབ་པ། 探险家 ༼ ཧྲ་ཁུར་ཏུན། 沙克尔顿 ཀེ་ཐུ་ལོའུ་དི། 格特鲁德贝尔 ཨ་མོ་སི་ཐུ་ལཱང་། 阿姆斯特朗 ཀྲིན་ནེ་ཀོའུ་ཏོ། 珍妮古道尔༽ ༦. ཚན་རིག་པ 科学家 ༼ཁུ་རེ་ལྕམ་མོ། 居里夫人 ཨེན་སིན་ཐཱན། 爱因斯坦 图灵 屠呦呦༽ ༧. སྐར་རྒྱན་ནམ་འཁྲབ་སྟོན་པ། ༼卓别林 比利荷莉戴 梦露 大卫鲍威༽ ༨. གཞས་པ། 音乐家 སོགས་དུས་རབས་ཉི་ཤུ་བའི་ནང་བྱུང་མྱོང་བའི་རླབས་ཆེན་གྱི་མི་སྣ་དེ་དག་གི་རྒྱལ་ཁོངས་མི་གཅིག་ཅིང་རང་རང་གི་ལས་རིགས་ཀྱི་ཐད་སྲོག་བསྡོས་ཀྱིས་བློས་བཏང་ཞིང་། བདེམ་དོན་གྲོགས་སུ་བརྟེན་པས་ཁོ་ཚོ་སླར་ཡང་མི་སེམས་སུ་འཁྲུངས་ཐུབ་པས། དེ་དག་ལ་དགའ་མགུ་དང་བསྟོད་པའི་མེ་ཏོག་མཆོད་མཁན་ནི་དུས་རབས་ཉེར་གཅིག་པའི་མི་ཚོའི་ཁྲོད་ན་ཡོད་པ་ཤ་སྟག་རེད། བདེན་ནི་བདེན་དོན་རང་ཡིན་པས་དེ་ནི་སུ་དང་གང་གིས་ཀྱང་བསྒྱུར་ཐབས་མེད་པ་ཞིག་གོ གོང་གི་དཔེ་མཚོན་གྱི་མི་སྣ་དེ་དག་གི་ལས་རིགས་སོ་སོ་ཡིན་པ་དེ་ལས་ལས་རིགས་སོ་སོ་ཡིན་ཡང་བདེན་དོན་གྲོགས་སུ་བརྟེན་མིན་ནི་སོ་སོ་ལ་རག་ལས་པ་རེད་མ་གཏོགས། ལས་རིགས་སྐྱོན་ཅན་མིན་པར་དེ་ཡང་ལས་རིགས་དེར་ཞུགས་མཁན་གྱི་མི་རང་རང་གི་བསམ་བློ་ལ་རག་ལས་པས། དེ་ཡང་མི་གང་འདྲ་ཞིག་ཡིན་མིན་ལས་རིགས་ཀྱིས་ཐག་གཅོད་བྱེད་མི་ཐུབ་བོ། །གོང་གི་མི་སྣ་དེ་ཚོ་ནི་མི་རིགས་དང་རྒྱལ་ཁབ་གཞན་གྱི་མི་སྣ་ཡིན་པ་བདེན་དུ་བཅུག་ཀྱང་ཁཀ་ཚོས་རང་རང་གི་སྐབས་ཡོད་ཀྱི་དཀའ་ཁག་དང་གནད་དོན་དག་དངོས་ཡོད་གནས་ཚུལ་གྱིས་ཐག་གིས་བཅད་པ་བདེན་པ་མིན་ནམ། དེ་བས་བདག་གི་གསལ་བཤད་འདི་ཀློག་པ་པོ་ཁྱེད་དང་འུ་གཉིས་བར་ཐག་ཉེ་རུ་གཏོང་ཐབས་ལ་འབད་པའི་ཚུལ་ལམ་གོ་བདེ་བའི་ཆེད་དུ་དེ་ཙམ་གླེང་བ་ཡིན། བརྗོད་འདོད་པ་གཙོ་བོ་འདི་མ་ཡིན་པར་ད་ལྟའི་བོད་རང་གི་རིགས་མཐུན་གྱི་མི་སྣ་གེ་མོའི་སྐད་ཆའི་སྣེ་བཟུང་ནས་སྐད་ཆ་ཁ་ཤས་ཤིག་ཤོད་འདོད་པ་ཙམ་ཡིན་ནོ། ། དེ་ཡང་ཉེ་ལམ་དྲྭ་ཚོམས་སུ་རྒན་བོང་རྫིས་རྒན་གཡང་དགའ་གླེང་བའི་གཏམ་ཞིག་བྱ་སྤུ་སྤུར་བ་བཞིན་སློབ་ཆེན་གྱི་དགེ་རྒན་གེ་མོ་དང་སློབ་འབྲིང་གི་དགེ་རྒན་གེ་མོ། ཞིབ་འཇུག་སློབ་མ་གེ་མོ་ཞིག་གིས་བསྟོད་པའི་མེ་ཏོག་ཕུལ་ཅིང་མི་མཐུན་ཚིག་ཟུར་གྱི་མདའ་མོ་འཕེན་མཁན་སོགས་བཤད་པ་སྣ་ཚོགས་སྤེལ་གྱིན་ཡོད། དེ་བས་འདི་ལ་དོ་སྣང་བྱེད་མཁན་གྱི་རང་རའི་ཤེས་ཡོན་པའི་སྡེ་ཁག་ཏེ་རིགས་མཐུན་སྤུན་ཟླའི་ཁྲོད་ཉུང་ཉུང་མིན་པ་གཞི་ནས་ཤེས་སོང་། འདི་དང་འབྲེལ་ནས་བདག་གིས་ཀྱང་དངོས་ཡོད་གནས་ཚུལ་ལབ་ཅིག་ལབ་འདོད་བྱུང་སོང་། ༡. བོང་རྫི་ན་རེ། རྒན་གཡང་དགས་ཚུལ་ཁྲིམས་བློ་གྲོས་ཆབ་སྲིད་པ་རེད་ཟེར། དེའི་ལས་སྟངས་བཅའ་སྟངས་ལ་བལྟས་ཡོང་ན། དེས་དངོས་གནས་ཆབ་སྲིད་པའི་ལས་ཀ་ལས་ཀྱིན་འདུག་ཅེས་ལབ་མྱོང་། ༢. མ་ཁ་ན་རེ། ལར་ན་ང་ཡང་བོད་རང་གི་ས་ཁམས་ཀྱི་གནས་སྟངས་ལྟར་ས་ཕྱོགས་བཀར་ཚུལ་ལས་མདོ་སྨད་ཨ་མདོའི་ཕྱོགས་ཀྱི་མི་ཞིག་ཡིན་ལ། གནས་དེ་གའི་ཡུལ་ལུང་གེ་མོའི་ཡུལ་སྲོལ་གོམས་གཤིས་དང་རིག་གནས་ཀྱིས་ང་ལ་བག་ཆགས་ཟབ་མོ་བཞག་མྱོང་། དེ་འབྲེལ་གྱི་སྐད་ཆ་ལ་ལ་ཞིག་སེམས་སུ་ཤར་ནུས་ན་ཡང་ད་དུང་ཤོད་མི་ཐུབ་པར་འཛེམ་དགོས་པའི་ཆ་ཡང་ཁ་ཤས་མེད་པ་མ་རེད། དེ་བས་དངོས་ཡོད་ཀྱི་གནས་ཚུལ་ཁ་ཤས་ཤིག་ཡི་གེ་ལམ་ནས་འབྲི་འདོད་ཀྱིས་སྤོབས་པ་དང་དུ་བླངས་སོ། ། དེ་ཡང་ཨ་མདོའི་ཀུན་མཁྱེན་འཇམ་དབྱངས་བཞད་པ་ཡང་ཆབ་སྲིད་པ་ཞིག་ཡིན་པ་རྩོད་མེད་ལྟ་བུ་འདོད་ཅིང་ཁོང་ཡང་ཨ་མདོའི་མི་བྱིངས་ཀྱི་དད་པའི་སྤུ་ལོང་གཡོ་ས་དང་གཙུག་གི་ནོར་བུ་ལྟ་བུ་ཡིན། དེ་བཞིན་དུ་ང་རང་ཁམས་ཕྱོགས་སུ་ཡོང་ནས་ལོ་ཕྱེད་མ་གཏོགས་འགོར་མེད། ཡུན་འདི་གའི་རིང་རྒྱུས་ལོན་པའམ་བག་ཆགས་བཞག་པ་ནི་ཚུལ་ཁྲིམས་བློ་གྲོས་ཀྱང་ཁམས་ཕྱོགས་སུ་ཨ་མདོའི་ཀུན་མཁྱེན་འཇམ་དབྱངས་བཞད་པ་ལྟར་སྙན་གྲགས་ཡོད་ལ་མི་མང་པོའི་དད་པའི་སྤུ་ལོང་གཡོ་ས་དང་གཙུག་གི་ནོར་བུ་ལྟ་བུ་ཆགས་ཡོད། དེ་མིན་ང་ཚོའི་ས་ཆ་ན་ཡང་ཚུལ་ཁྲིམས་བློ་གྲོས་མི་ཤེས་མཁན་དང་ཁམས་ཕྱོགས་ན་ཡང་ཀུན་མཁྱེན་འཇམ་དབྱངས་བཞད་པ་མི་ཤེས་མཁན་གྱི་བོད་པ་ཡོད་པ་ཕལ་ཆེར་གཅིག་པ་ལྟ་བུ་རེད། ང་ཚོའི་ལུང་པར་ཚུལ་ཁྲིམས་བློ་གྲོས་མི་ཤེས་མཁན་དང་མིང་ཡང་གོ་མྱོང་མེད་མཁན་མང་པོ་ཡོད། དེ་མིན་ཁམས་ཕྱོགས་ཀྱི་སློབ་གྲྭ་གེ་མོ་འགྲིམས་མྱོང་མཁན་གྱི་མི་དེ་ཚོའི་གྲལ་ན་ཡང་ཀུན་མཁྱེན་འཇམ་དབྱངས་བཞད་པ་མི་ཤེས་མཁན་ཁ་ཤས་ལ་འཕྲད་མྱོང་། དེ་བས་དངོས་ཡོད་གནས་ཚུལ་འདི་དང་འབྲེལ་ནས་བརྗོད་འདོད་པ་ནི་མཚན་སྙན་ནི་མཚན་སྙན་རང་ཡིན་པས། དེ་ལས་མཚན་སྙན་ལ་ལྡན་པའི་དོན་གྱི་ཡོན་ཏན་དེ་ཤེས་རྒྱུ་ནི་རྒྱུ་མཚན་དང་ལྡན་པ་ཞིག་རེད། བདག་གིས་དེ་ལྟར་བརྗོད་དོན་ནི་དེ་དང་འབྲེལ་བའི་མི་ཚོས་གོང་གི་བཤད་སྟངས་མི་གཅིག་པའི་དོན་དག་ཆུང་ཆུང་འདི་ཡང་གློ་བུར་དུ་དང་ལེན་བྱེད་མི་ཕོད་པའི་བསམ་ཚུལ་སྐྱེས་ངེས། གལ་སྲིད་དེ་ལྟར་སྐྱེས་ན་ཡང་དེ་ནི་རྒྱུན་ལྡན་ཅིག་རེད། གང་ལྟར་མཁས་པའི་རང་བཞིན་ནི་བདེན་པ་ལ་ཐག་ཅི་ཙམ་ཉེ་ན་དེ་ཙམ་གྱིས་དགའ་བ་སྐྱེས་ནུས་པས། མདོར་ན་རྒྱུ་མཚན་ཡང་དག་དང་མ་དག་གཉིས་ཀ་ཤེས་པའི་ཁྱད་ཆོས་དང་ལྡན་པ་ཞིག་ཡིན་ནོ། །བདག་གིས་ད་དུང་མི་ནི་རྙོག་འཛིང་ལྡན་པའི་སྲོག་ཆགས་ཤིག་ཡིན་པ་ཡང་ཞོར་ནས་ཤེས་ཡོད། གང་ལྟར་ཡ་མཚན་ཞིག་གཏན་ནས་བཤད་ཀྱིན་མེད། དངོས་ཡོད་གནས་ཚུལ་ཙམ་ལབ་པ་དེ་ཡིན། བསམ་ངན་སྦྱོར་བ་ལས་ཤིག་རྩོམ་པའི་བློ་ཞིག་ཡོད་མེད་དེ་དངོས་ཡོད་གནས་ཚུལ་བྲིས་པ་བདེན་མིན་གྱིས་ཐག་གིས་བཅད་དོ། །༣. ད་ཡང་གོང་གི་སྐད་ཆ་ཁ་ཤས་ལ་བལྟས་ཡོང་རྗེས་མི་གེ་མོའི་སེམས་སུ་རྣམ་རྟོག་འདྲ་མིན་བཅོ་བརྒྱད་ཤར་ཡོང་གི་རེད། ཕལ་ཆེར་མི་བྱིངས་ཀྱིས་ང་ལ་སེམས་གསོའི་ཚུལ་དུ་བསོད་ནམས་ཟད་པའི་རྟགས་རེད། དམྱལ་བ་འགྲོ་བྱེད་ཀྱི་གཞི་རེད། རླུང་རྟ་མི་རྒྱུག་པའི་ལས་རེད་ཅེས་ཟེར་ཡོང་ཤོས་ཆེ། དོན་གྱིས་སྐྱོན་དེ་རིགས་སྐད་ཆ་ཤོད་མཁན་ལ་ཡོད་པའམ་ཡང་ན་ཉན་མཁན་ལ་ཡོད་མེད་ནི་དེ་གཉིས་སུ་ལ་ཡང་དོགས་པ་སྐྱེས་ཆོག་པ་ཞིག་མིན་པའི་ངེས་པ་ག་ལ་ཡོད། ལར་ན་སྐད་ཆ་འདིའི་རིགས་ཤོད་མཁན་ནི་བོད་ཀྱི་གྲུབ་མཐའ་གེ་མོའི་རྗེས་འཇུག་པ་ཁོ་ན་ལ་ཡོད་པ་ཞིག་མིན་པར་ཕལ་ཆེར་གྲུབ་མཐའ་བྱིངས་ཀྱི་རྗེས་འཇུག་པ་ཚོའི་ཐུན་མོང་གི་ཤོད་སྟངས་ལྟ་བུ་ཆགས་འདུག དེ་བས་རང་རང་གི་སྲོལ་རྒྱུན་གྱི་བཤད་སྟངས་དང་མ་འདྲ་བ་གསར་བ་རེ་བྱུང་ཚེ། གོང་གི་ཚིག་དེ་དག་གིས་འཇིགས་སྐུལ་བའམ་གཤེ་གཤེ་འདྲ་གཏོང་ཡོང་ཚུལ་ཡང་ཕལ་ཆེར་གཅིག་པ་རེད། དངོས་ཡོད་གནས་ཚུལ་གྱི་སྒོ་ནས་དོན་ཐག་གཅོད་པ་ནི་གང་ནས་བལྟས་ཀྱང་མཐུན་པོ་ཞིག་ཡིན་མོད། འོན་ཀྱང་དེ་ལྟར་བྱེད་མཁན་ནི་དོན་གྱིས་ཉིན་མོའི་སྐར་མ་ཙམ་མིན་པའི་ངེས་པ་ཡང་མེད། དེ་བས་བསམ་སྟངས་འདིའི་ལས་སྟངས་ནི་ཅི་འདྲའི་འཇིགས་སུ་རུང་བ་ཞིག་མིན་ནམ་སྙམ་པའི་དོགས་པ་ཞིག་ཀྱང་ཞོར་ནས་མི་སྐྱེས་བ་མ་རེད། དོན་གྱིས་མི་འཚེ་བ་ནི་འུ་ཚོའི་དོན་གྱི་རིང་ལུགས་ཡིན་ན། བསྟན་པའི་དོན་དུ་མི་གསོད་དགོས་པའམ་གཞན་ལ་འཇིགས་སྐུལ་དགོས་པ་ཞིག་གང་ན་ཡོད། དབང་ཆའི་ལག་ཆ་ཆོས་ལུགས་འདི་བྱེད་མཁན་ནི་ཆེས་འཇིགས་སུ་རུང་བའི་མི་དེ་ཅི་ལ་མིན་སྙམ། ༤. མདོར་ན་མི་ཞིག་གིས་བཤད་མྱོང་བའི་སྐད་ཆར་ཉན་པའམ་དཔྱད་པ་གཏོང་དུས་ཕྱོགས་ཞེན་དང་མ་འབྲེལ་བ། དངོས་ཡོད་གནས་ཚུལ་དང་མཐུན་པའི་སྒོ་ནས་ལབ་རྒྱུ་ནི་ཆེས་རིན་ཐང་ལྡན་པའི་སྐད་ཆ་རེད། དེ་ལྟར་ཤོད་ནུས་པའམ་གོ་སྐབས་ཡོད་མེད་ནི་རྒྱུ་མཚན་གཞན་རེད་མ་གཏོགས། ཤོད་ཐུབ་པའམ་བརྗོད་དགོས་བྱུང་ཚེ་དེ་ལྟར་ལབ་ན་དེ་ནི་གང་ལས་ཀྱང་ལྗིད་ངེས། དེ་ཡང་ཁས་ལེན་ཐོབ་དང་མི་ཐོབ་སོ་སོ་རེད་མ་གཏོགས། བདེན་པ་བདེན་པ་རང་ཡིན་པས། བདེན་པ་གྲོགས་སུ་བརྟེན་མཁན་ནི་དོན་གྱིས་མི་བསླུ་བའི་མཆོག་ཡིན་པ་ལ་ཡིད་ཆེས་པ་ནི་ངེས་དོན་གྱི་རྒྱུ་འབྲས་ཟེར་བ་དེ་ལོས་ཡིན།
科学家1.移居的居里夫人,为了学习攒学费,辗转多处,发现微量元素圤,丈夫死后与已婚男士相恋,被社会舆论诟病,战争爆发发现x光片为患者带来生机。
犹太难民爱因斯坦,颠覆了牛顿经典力学,推算的公式推动了原子弹的发明,热爱和平捐助善款。
同性恋图灵,图灵机的发现让纳粹节节败退,同性恋身份被曝光后受到了化学阉割,缺少资源的他只好放弃自己喜欢的计算机领域,在自然方面稍有建树。
以身试药的屠呦呦,响应政治号召为科学献身。
2.居里夫人的x光片让多少饱和外伤的人得到救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让多少人痴迷,原子弹加速了二战的结束,图灵机更是挽救了战场上无数战士的生命,青蒿素拯救了疟疾病患者的生命。
他们的人生值得人学习,但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只能仰望这些人的存在。
居里夫人和图灵在情感上很曲折,尤其是后者化学阉割后吃了涂有氰的苹果自杀了,年仅40岁可惜。
他们都生活在各自的社会背景下,如果内心不够坚定不可能在科学上做出如此成果,多少人献身科学事业而一生默默无闻。
3.吃了涂有氰的苹果的计算机鼻祖图灵大师如果不被迫害致死如今的计算机领域会不会有新的的算法?
即便是如今的同性恋也是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更何况当时保守的思想呢。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历史背景下,现代信息的便捷传输让我们更容易了解历史上的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
运动员1.足球运动员贝利,拳王阿里,残疾人运动员,女性网球运动员。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在自己喜欢的职业上取得了最高的荣誉,推动消除人们的偏见。
贝利是黑人运动员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种族歧视,推动足球成为世界级的运动。
阿里不屈服于美国政府的权威坚守自己是穆斯林。
作为一个女性网球运动员为消除性别歧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运动场上残疾人一直不被允许,很显然女主角为很多残疾人带来了希望。
2.追星的人内心有希望,也许过的更快乐。
社会活动家1.聋哑人海伦凯勒的故事从小就被写进教科书里,纪录片里轻描淡写的述说着她的人生事迹,如果能设什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大概这些事就显得非常伟大了,很多权利的争夺经历了多少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太容易得到了才变得不那么珍惜。
刚参加完电视台的节目,有一群表演者就是聋哑人他们的表演有些让我有些热泪盈框,有爱惜,有关心,更多的是同情。
我们在抱怨生活的不公的时候一定要想着还有很多人过的更加辛苦,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2.圣雄甘地绝对是个人物,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发展让英国政府做出让步,为印度本土的人民争取到属于他们的权利和利益。
只是有利益的地方一般都有残酷的暗杀行动,甘地也确认要为那些受苦死去的负有一定的责任。
人这一生很难一辈子只做好事,也很难一直只做坏事。
3.马丁路德金,黑人能有今天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要感谢马丁,孩子老婆在熟睡中被炸死,中年时候的马丁路德金也经过相当痛苦的内心挣扎,不过最后还是妥协只是发动非暴力运动罢了,即便是如此还是被白人枪手暗杀。
4.艾米琳潘克赫斯特,不好意思,以前没有听说过。
领袖1.本集主要介绍四个人物,熟称铁娘子当时控制欧洲主体经济叱咤风云的女性代表人物莎切尔;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罗斯福。
二战期间坚决不投降雄辩政治家丘吉尔。
为南非民主被捕入狱30年后重整山河的曼德拉。
2.每个人都很牛逼,君子生非异也,善加于物也。
只是很难说服自己他们是完全靠自己就能有那么高的成就,他们在成长之前拥有的社会资源可能已经超过大多数人了,如今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是社会阶级也越来越固化了,阶层之间的壁垒越来越难以穿越,比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人比你还努力你拿什么跟别人争抢社会资源。
尤其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能明显的感觉出大多数人都是在平衡利弊罢了。
相信爱情的存在,日久能生情,一眼同样能爱上一个人。
探险家1.第一位探险家为救同伴穿越雪山甚至从雪山直接滚落也要救身后 的船员,有领导力。
第二位女性探险家顶着社会上的性别歧视做成的事甚至至今还影响着伊拉克局势。
阿姆斯特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探险行动,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只是冷战期间军备竞赛的产物罢了。
研究大猩猩的珍妮在考研的时候接触过一些英语文章在讲她,总感觉从严格的意义上她不算是真正的探险家,只是她的发现确实让人类认识到自己也许只是脑袋发达一些的动物罢了。
2.虽然喜欢看探险小说,自己也有些喜欢探险活动但是对纪录片里的探险家们了解的比较少。
第一位探险家穿越雪山让我想起了自己一天骑行126公里的事情,那位女性探险家在遗迹前拍的照片总是让我想起看的鬼吹灯系列的小说和电视剧。
挺感谢曾经的自己去过那么多地方,尤其是西藏也许一生也就去一次了,只是我的那些小冒险行为从来没有得到家里人的丁点认可。
明星1.我向来对明星有抵触心里,大概受家里人当兵的影响,受到的后天教育的影响吧,再加上时不时爆出明星吸毒阿,婚外情啊,假唱啊等等事情吧,总感觉这些人只是出身名贵背后有着巨大的财力作为支撑才有了那么光鲜的外表。
看了这一集之后才知道凡事都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真是事物的存在是多样性的,你只是看到一个面而已。
2.梦露在年仅36岁的年纪死了,可能以前见到的照片都太美了,在影片里的某些镜头看着她也只是一个人,同样有pose不好看的时候。
确实美,笑得那么灿烂那么开心很有渲染力。
卓别林的流浪汉形象在心中的印记是不可磨灭的,对资本主义的讽刺即便是不用语言也是跃然纸上,市场经济的弊端经济危机的爆发让他表演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一个懂得观察事物本质的人运气一般不差。
另外两个明星人物不认识,也感叹他们的命运和才华,一个出身污浊之地的女孩能有如此成就不知道其中受过多少委屈。
双性恋者的他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促进了社会的开放性,其才华更是影响了几代人。
腾讯视频看着看着就要VIP会员,呵呵,大爷不看了,腾讯搞得自己很尊重版权,背后不知道做了多少利用自己强大的资本盗版别人的行为,版权值得尊重但我讨厌资本的嘴脸。
第一集 科学家1.“波兰移民”玛丽·居里:钋、镭;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的科学家;x光检查;死于白血病;移到先贤祠2.“犹太难民”爱因斯坦:不信仰上帝(无神论);山顶>海平面;速度>重力;引力波;写信给罗斯福促成曼哈顿计划,后阻止曼哈顿计划未果;享年76岁3.“同性恋数学家”艾伦图灵:马拉松运动员;15岁简化版《相对论》;图灵机→计算机;发明“炸弹”装置破解恩尼格玛;因同性恋被逮捕,接受化学阉割;吃苹果(氰化物)自杀,年41岁4.“幕后英雄”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以身试药第二集运动员 1球王贝利:踢塞满报纸的足球;桑托斯→国家队→纽约宇宙队;巴西国宝,禁止到国外效力;1958-19702.拳王阿里:信奉伊斯兰教;拒绝服兵役,被没收拳击执照和罚款;“丛林之战”;帕金森症→1996年火炬手3.“女子网球之母”比利·简·金:温网冠军,39个大满贯;创办女子职业网球联盟;性别之战,连胜3局4.“残奥会之母”坦妮·格雷·汤普森:轮椅竞速;16枚金牌,30项世界纪录;女爵士第三集社会活动家1.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极端方式游行示威;逮捕,强行喂食;妇女选举权2.圣雄甘地:“印度国父”;伦敦学法→南非和平抵抗→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食盐进军→印巴分治→暗杀;享年78岁3.海伦·凯勒:水管教学;写信向罗斯福索要签名;和平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广岛废墟;获得总统自由勋章;享年87岁4.马丁·路德·金:黑人民权运动领袖;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民权法案》、《选举法案》;白人暗杀,仅39岁第四集领袖1.“英国斗牛犬”丘吉尔:哈罗公学就读;南非布尔战争,坚毅果敢;殖民地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陆军大臣;凭《不需要的战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享年90岁2.罗斯福(FDR):林肯隧道、胡佛水坝、金门大桥;炉边谈话;39岁脊髓灰质炎,创办美国畸形儿基金会;享年63岁3.撒切尔夫人:大刀阔斧改革4.曼德拉:“南非国父”;诺贝尔和平奖;“民族之矛”非国大;死刑→无期(27年监禁);享年95岁第五集探险家1.沙克尔顿:穿越南极2.格特鲁德:创建伊拉克3.尼尔·阿姆斯特朗:参加朝鲜战争;登月第一人;尼克松曾准备了遇难演讲;享年82岁4珍妮·古道尔:38年野外生存第六集演艺明星1.查理·卓别林:无声电影→国际化;享年88岁2.比莉·荷莉戴:妓女→传奇歌手→民权运动歌曲3.玛丽莲·梦露:36岁4.大卫·鲍威:双性恋;“变色龙”第七集艺术家1.毕加索:法国共产党员;《亚威农少女》(5名妓女;立体主义的诞生)、《格尔尼卡》;“一种是女神,一种是脚垫”;“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形容艺术形式多变);作品37000多件;享年91岁2.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达洛维夫人》、《奥兰多》、《一间自己的屋子》;被同父异母兄弟性侵,患有抑郁症,自溺而死,59岁3.希区柯克:楼梯、客串、偷窥、金发女郎;电影界的弗洛伊德;肾功能衰竭逝世,享年80岁4.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领袖;丝网印刷;同性恋;人人都是艺术家;59岁
1. Scientists: 【 Albert Einstein 】 Mar14, 1879 - Apr 18, 1955 . Age 76. (① German-born US theoretical physicist; ② mass–energy equivalence formula E = mc²; ③a pivotal step in the development of quantum theory. ④ He received the 1921 Nobel Prize in Physics; ⑤ He was influential in the decision to build an atomic bomb. ) 【 Marie Curie 】 1867-1934.(❶ Polish-born French physicist. ❷ She and Pierre discovered the elements polonium and radium. They shared the 1903 Nobel Prize. ❸ She received another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in 1911. ) 【 Alan Turing 】 1912-54.( He developed the concept of a theoretical computing machine and carried out important code-breaking work during World War II. ) 【 Tu Youyou 】 ( chemist. She discovered artemisinin and dihydroartemisinin, used to treat malaria)
Their Ages
Their Pics 2. Sports: Muhammad Ali,1942-2016.(the only boxer to be world champion three times. )Billie Jean King,(tennis player)(1943-)Pelé,(Brazilian footballer)(1940-)Tanni Grey Thompson (former wheelchair racer)(1969-)
Their Pics 3. Activists: 【 Emmeline Pankhurst 】 —- 1858 - 1928 (69)She helped women win the right to vote.1931, the women of Spain got the vote. 1944, the women of France got the vote. 1950, the women of India got the vote. 1971, the women of Switzerland got the vote. 2011, the women of Saudi Arabia got the vote.
Helen Pankhurst ( great-granddaughter ) 【 Mahatma Gandhi 】 — 1869-1948 (78)He employed nonviolent resistance to lead the successful campaign for India's independence from British rule, and in turn inspired movements for civil rights and freedom across the world. Two countries: India and Pakistan. Hindu and Muslim.
Tushar Gandhi ( great-grandson ) 【 Helen Keller 】—-1880-1968(87)Anne Sullivan—1866-1963. US writer, blind and deaf from an early age, she learned how to read, type, and speak with the help of her tutor, Anne Sullivan. budge-make or cause movement. - budge from her opinion. QuoteYou can burn my books and the books of the best minds in Europe but the ideas in them have seeped through a million channels, and will continue to quicken in other minds. 【 Martin Luther King 】——1929-1968Martin Luther King Jr. was an African American Baptist minister and activist who leader in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from 1955 until his assassination in 1968. King advanced civil rights through nonviolence, inspired by the nonviolent activism of Mahatma Gandhi. He was the son of early civil rights activist Martin Luther King Sr..
4. Leaders: 【 Winston Churchill 】 —- 1874-1965(90) He was Prime Minister of the UK 1940-45,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again 1951-55.He was suffered the persistent 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a brain disorder. Planning for the funeral was initiated after his stroke in 1953 while in his second term as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began 12 years before Churchill's death. His was the first state funeral for a non-royal family member, and as of 2020 it remains the most recent state funeral in the United Kingdom.
Celia Sandys ( Granddaughter ) 【 Franklin D. Roosevelt 】 —- 1882-1945 (63)32nd president of the US 1933-45. He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during World War II. He was the only president to be elected to a third (and then a fourth ) term in office. He didn’t just cope with his illness, he tried to find a cure. 【 Margaret Thatcher 】 1925-2013 (87)① "Iron Lady" was the longest-serving British prime minister. ② She was the first woman to hold that office. ③ Known as Thatcherism.Died of a stroke in London. 【 Nelson Mandela 】 1918-2013 (95)South African anti-apartheid revolutionary political leader. He spent 27 years in prison, most of them isolated on Robben Island off the coast of Cape Town, South Africa. His government focused on dismantling the legacy of apartheid by tackling institutionalised racism and fostering racial reconciliation. The first President of South Africa to be elected in a fully representative democratic election, as well as the country's first black head of state, died after suffering from a prolonged respiratory infection.
5. Explorers ❶ Ernest Shackleton — 1874-1922(47) — an Anglo-Irish who led three British expeditions to the Antarctic. ( He aimed to circumnavigate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but died of a heart attack off South Georgia. He was buried on the island. ) ❷ Gertrude Bell - 1868-1926(57) - English archaeologist and supporter of Arab independence. She helped support the Hashemite dynasties in what is today Jordan as well as in Iraq.(She suicided, from an overdose of sleeping pills in her bedroom in Baghdad. - Being a woman in a man's world was no picnic. ) ❸ Neil Armstrong 1930-2012 (82)The first person to walk on the Moon. 1969 - The Apollo 11 Moon landing. 2012 - He died following complications resulting from a cardiovascular procedure. ❹ Jane Goodall 1934-now (87)She is best known for her 60-year study of wild chimpanzees since she first went to Gombe Stream National Park in Tanzania in 1960, where she witnessed human-like behaviours amongst chimpanzees, including armed conflict. QuoteEvery single individual matter and has a role to play .. every single one of us makes a difference every single day. Hope makes the world meaningful.
6.EntertainersCharlie Chaplin 1889-1977 (88)A comic actor who rose to fame in the era of silent film. His career spanned more than 75 years, from childhood in the Victorian era until a year before his death in 1977. ( He died peacefully in his sleep. - He had been confined to a wheelchair and his speech, hearing and sight were impaired. - He had been put on oxygen because of a deterioration in his breathing. ) Billie Holiday 1915-59 (44) US Jazz singer. She was known for her vocal delivery and improvisational skills. Marilyn Monroe 1926-1962 (36) She was emblematic of the era's sexual revolution. David Bowie 1947-2016 (69)He was a leading figure in the music industry. IGLBT
7.Artists & Writers Pablo Picasso 81-73(91) cubism Virginia Woolf 82-41 (59)An English writer, and also a pioneer in the use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s a narrative device. Alfred Hitchcock 99-80 (80) He was an film director, producer, and screenwriter. He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widely studied filmmakers in the history of cinema. Known as the "Master of Suspense". QuoteReality is something that none of us can stand, at any time. Andy Warhol 28-87 (58)He was a leading figure in the visual art movement known as pop art. His works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stic expression, advertising, and celebrity culture that flourished by the 1960s, and span a variety of media, including painting, silkscreening, photography, film, and sculpture. Quote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famous for fifteen minutes.
艺术家篇,Lily Cole的颜与穿搭。
RESPECT.
谈论icons的时候,我们并不只想知道他们已为人知、可以在百度谷歌上面看到的信息,我们想要知道背后的故事,47分钟一集而且每集还讲四个人物的设置显然做不到这一点。有几集是有水分的,私货夹带明显,但很高兴BBC把屠呦呦和爱因斯坦、图灵、居里夫人并肩放在一起,她确实值得。
20世纪西方媒体视觉下的传奇人物,不愧是BBC哈,西方眼里的傲慢和政治正确,以及BBC味道的叙述
每个人都很优秀,只是优秀的背后讲述的故事太少,还不够生动😂
英美宣传片,可怕
先给个满分。
中国疟疾研究组织不知道是谁发明了青蒿素,结果是外国人经过调查找到了屠呦呦,给她颁发了诺贝尔奖。很多人一边喊着中国没有诺贝尔奖,然而对那些科学研究背后的故事和科学家却一无所知。
一般般的纪录片
一直认为纪录片是最棒的电影。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内心的激动。尤其是屠呦呦出现的那一刻,泪目,BBC难得有中国人,有汉语的出现。 而其他的所有伟人们,他们确实是那个时代最闪耀的星星!
老外们忽然察觉出现一种能治愈疟疾的神药青蒿素,但却不知道是谁发现的,用了30年才找到屠呦呦……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屠呦呦。BBC把这四位并列为上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太精彩了,先是为这些上世纪各行业的先驱的成就所折服,再被几位推荐者绝伦的演讲和介绍所感动,有了你们这好,希望21世纪能多出几位传奇人物,当然,你我他也都属于其中
太浅了
走马观花,弃了
这些才是真正的超级英雄,第三集最后还有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阿兰图灵比肩,很感动。
连看了三集根本停不下来,挺良心的制作,介绍的内容不深,但足够用来科普了,会继续追下去的
忘了不少人是吧
英国人眼中的传奇人物
get到了梦露的颜
我的爱因斯坦呢?!半决赛就被淘汰了?最后大英民众还是选了英国老乡,有可能顺便纠正了很多我对这些名人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