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Alex Gibney
主演: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简介:Netflix将在2月19号一次性放出最新美食纪录片《Cooked》。该套纪录片改编自畅销作家Michael Pollan的同名书籍,并由曾获奥斯卡最佳长篇纪录片导演Alex Gibney执导。 Cooked共四集,将分别从火、水、空气和泥土四个元素阐述和食物的关系。 同名书籍《烹》简体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详细 >
看着它做完了柠檬蛋糕、花生黄豆粉饼干,味道都很棒,一集的时间刚刚好。也许是我看过的最能让人燃起烹饪热情的纪录片了吧,而且并不纯粹靠情怀,也解释了传统烹饪方法会让食物更有风味的原理是什么,烹饪的过程本身对人类有怎样的特殊意义,这些都是现代食品工业和餐饮业难以满足的。强烈推荐!
总觉得这种美食纪录片透着一种“何不食肉糜”的居高临下,工业化的食品固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这个人口爆炸的时代,产量化的工业食品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多数人类的存活;想当年美国大兵天天抱怨的Spam,在越共手里可是难得一见的珍馐。
火,水,空气,泥土,食物来自大自然,食物来自人类社会,原理加工食品,保持你从自然得到的馈赠。
学习....感觉世界上有人把纪录片拍成这样 真的很好
没啥意思没啥意思还是看人生一串吧
Ar, I can tell you how much I love this show
舌尖上的除东亚地区外的世界历史文明文化。
你可以在任何时刻吃任何你想吃的东西,晚上你可以来一份披萨,一份冰淇淋,一份苹果派,但要遵循一个原则,全部自己做。获取食物的难易程度与肥胖率甚至健康息息相关,现代人追求迅速获取食物,结果身体得各种慢性病。还是耐心去制作美食,才能真正地去体验美食吧。
吃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勾起你的美好回忆,还记得一群人为准备一顿饭去大采购,然后一同烹饪美食围坐一起,就像中国过年的味道。生活节奏快速的今天,那种味道越来越淡,好怀念。
食物与社会 内容和理论是很多别的片子都介绍过的 以Michael Pollan的书籍内容及采访为基础,从火、水、空气和土壤四个章节从新总结食物与人与社会的联系
无聊,人人美剧有资源
从卢布尔雅那到布达佩斯的大巴上,万万没想到耳机不好使以及自己居然能看完4集没晕过去。没有音响看这个就觉得结构很不错,然而还是说教了。但说的的确有道理也是我一贯赞同的。话说知道这么多人在研究这门学问就觉得当初自己没去学还是很遗憾的。啥时候有声音了再看一看
百闻不如一见的Michael Pollan。一边看这部,一边也把舌尖上的中国一二季完整看了一遍;讲食物的纪录片好像很难不好看,但 Pollan 的高明之处在于懂得温和地发表主张,在澳洲土著的火堆、秘鲁咖啡豆农场、印度的集体厨房之中,悄悄包裹着一颗鼓励人们了解食物、回归厨房的雄心
美国版舌尖,制作精良,有深度,走心
大爱Michael Pollan 虽然一些细节可能过于完美主义也缺乏足够支持 但他在食物和食品工业上的理论体系总体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希望更多人能接触到他的作品 多多少少改善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潮流
看了第一集《火》暂时打三星吧。拍摄水平自然没得说,问题主要是内容。其实一开始看到作者身份是个journalist就大概能推测出这套片子是偏心灵鸡汤定位,不过成片让人更失望,结构散乱没啥深度。三分之一讲澳大利亚土著放火烧山猎蜥蜴的故事,三分之一讲养猪场猪间地狱和作者养宠物猪的故事,剩下三分之一穿插了一些少得可怜的烧烤科普,一共五句话就能说完吧。最滑稽的是结尾,他们让一位素食主义者吃了一块烤猪肉,素食主义者表示这也太好吃了吧。。。我???看了第二集《水》我终于明白整套片子的套路了,作者你简直就是个取名鬼才。《火》借烤肉讲的是对吃肉的思考,《水》借炖肉(比较费时)讲的是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花时间做饭,转而吃工业食品的反思。不过后两集内容要好很多,有大量工业和农业的生产片段。总的来说很不专业不推荐
跟舌尖上的中国没得比,深度不够,情感也不够
命题和实际内容不符
喜欢那套讲科学和烹饪的哈佛公开课更多点
之前没看过Michael Pollan的书,因此觉得《人类简史》比他在这个纪录片里表达的传递要好。但四集看下来,想起很多小时候的经历,农村家家户户养猪,熏肉,柴火做饭,工业化的畜牧业的确让人警醒,可改革农业、畜牧业的方向应该不可能朝Pollan期待的方向调整,Bill Gates的人造肉更符合气候变化严峻的当下,人对蛋白质的需求以及第三世界的蛋白质缺乏。可停下来想,我们到底需要多少蛋白质,如何获取,从decision-making的角度过量摄入跟浪费会不会是解决的入口呢。整体蛮像许知远的《十三邀》,没办法像书籍那样提供适合这个话题展开的理性,在Netflix是按美食纪录片标签分而非文化,对作者几本书产生了兴趣,the Omnivore's Dilemma其实更适合做纪录片。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看着它做完了柠檬蛋糕、花生黄豆粉饼干,味道都很棒,一集的时间刚刚好。也许是我看过的最能让人燃起烹饪热情的纪录片了吧,而且并不纯粹靠情怀,也解释了传统烹饪方法会让食物更有风味的原理是什么,烹饪的过程本身对人类有怎样的特殊意义,这些都是现代食品工业和餐饮业难以满足的。强烈推荐!
总觉得这种美食纪录片透着一种“何不食肉糜”的居高临下,工业化的食品固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这个人口爆炸的时代,产量化的工业食品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多数人类的存活;想当年美国大兵天天抱怨的Spam,在越共手里可是难得一见的珍馐。
火,水,空气,泥土,食物来自大自然,食物来自人类社会,原理加工食品,保持你从自然得到的馈赠。
学习....感觉世界上有人把纪录片拍成这样 真的很好
没啥意思没啥意思还是看人生一串吧
Ar, I can tell you how much I love this show
舌尖上的除东亚地区外的世界历史文明文化。
你可以在任何时刻吃任何你想吃的东西,晚上你可以来一份披萨,一份冰淇淋,一份苹果派,但要遵循一个原则,全部自己做。获取食物的难易程度与肥胖率甚至健康息息相关,现代人追求迅速获取食物,结果身体得各种慢性病。还是耐心去制作美食,才能真正地去体验美食吧。
吃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勾起你的美好回忆,还记得一群人为准备一顿饭去大采购,然后一同烹饪美食围坐一起,就像中国过年的味道。生活节奏快速的今天,那种味道越来越淡,好怀念。
食物与社会 内容和理论是很多别的片子都介绍过的 以Michael Pollan的书籍内容及采访为基础,从火、水、空气和土壤四个章节从新总结食物与人与社会的联系
无聊,人人美剧有资源
从卢布尔雅那到布达佩斯的大巴上,万万没想到耳机不好使以及自己居然能看完4集没晕过去。没有音响看这个就觉得结构很不错,然而还是说教了。但说的的确有道理也是我一贯赞同的。话说知道这么多人在研究这门学问就觉得当初自己没去学还是很遗憾的。啥时候有声音了再看一看
百闻不如一见的Michael Pollan。一边看这部,一边也把舌尖上的中国一二季完整看了一遍;讲食物的纪录片好像很难不好看,但 Pollan 的高明之处在于懂得温和地发表主张,在澳洲土著的火堆、秘鲁咖啡豆农场、印度的集体厨房之中,悄悄包裹着一颗鼓励人们了解食物、回归厨房的雄心
美国版舌尖,制作精良,有深度,走心
大爱Michael Pollan 虽然一些细节可能过于完美主义也缺乏足够支持 但他在食物和食品工业上的理论体系总体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希望更多人能接触到他的作品 多多少少改善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潮流
看了第一集《火》暂时打三星吧。拍摄水平自然没得说,问题主要是内容。其实一开始看到作者身份是个journalist就大概能推测出这套片子是偏心灵鸡汤定位,不过成片让人更失望,结构散乱没啥深度。三分之一讲澳大利亚土著放火烧山猎蜥蜴的故事,三分之一讲养猪场猪间地狱和作者养宠物猪的故事,剩下三分之一穿插了一些少得可怜的烧烤科普,一共五句话就能说完吧。最滑稽的是结尾,他们让一位素食主义者吃了一块烤猪肉,素食主义者表示这也太好吃了吧。。。我???看了第二集《水》我终于明白整套片子的套路了,作者你简直就是个取名鬼才。《火》借烤肉讲的是对吃肉的思考,《水》借炖肉(比较费时)讲的是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花时间做饭,转而吃工业食品的反思。不过后两集内容要好很多,有大量工业和农业的生产片段。总的来说很不专业不推荐
跟舌尖上的中国没得比,深度不够,情感也不够
命题和实际内容不符
喜欢那套讲科学和烹饪的哈佛公开课更多点
之前没看过Michael Pollan的书,因此觉得《人类简史》比他在这个纪录片里表达的传递要好。但四集看下来,想起很多小时候的经历,农村家家户户养猪,熏肉,柴火做饭,工业化的畜牧业的确让人警醒,可改革农业、畜牧业的方向应该不可能朝Pollan期待的方向调整,Bill Gates的人造肉更符合气候变化严峻的当下,人对蛋白质的需求以及第三世界的蛋白质缺乏。可停下来想,我们到底需要多少蛋白质,如何获取,从decision-making的角度过量摄入跟浪费会不会是解决的入口呢。整体蛮像许知远的《十三邀》,没办法像书籍那样提供适合这个话题展开的理性,在Netflix是按美食纪录片标签分而非文化,对作者几本书产生了兴趣,the Omnivore's Dilemma其实更适合做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