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所谓的历史大剧都有这种感觉,终于看完了,这种剧已经被拍成思维定势了,不管有多少内容,都是40集以上,不过比起一些更加恶劣的又臭又长的片子来说,康熙秘史从内容的饱和度上来说还算过得去,起码还是能够吸引我看完。
但是,尤导的秘史系列真是越拍越不靠谱了,孝庄秘史的一炮走红使他抱住了秘史这棵摇钱树,像个街头撰写野史的写手一样,把几百年前的皇帝从地里挖出来,从头到脚地重新包装一遍。
凡是知道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康熙秘史虚构的不是一点,鳌拜是功臣,皇后与惠妃在生太子与大阿哥前还有过2个孩子…要是真有人把这部剧当历史正剧来看,那尤导可真是误国误民了。
有人说这部剧拍的像康熙情史,这话不假,可也不全对。
康熙对青格儿的爱确实是来的太牵强,但这戏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情圣,那就是纳兰性德,他对惠儿、青格儿的爱,远比康熙对她们的爱来得深切得多,那可是爱得死去活来的。
所以,这部戏,更完整地说是少年康熙与纳兰性德的情史。
从演员的甄选来看,大多还是符合其形象的,除了索额图外,这索额图应与明珠年龄不差上下,但在这部戏里,这位索额图实在是年轻啊,跟皇帝差不多大的样子。
道具和服装倒也还是不错的,尤导的硬件设施还是有经济基础支撑的。
抛开剧本的瑕疵和漏洞不说,这部戏,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夏雨,不愧为影帝,把康熙从稚嫩少年成长到一代帝王的心路历程、思想挣扎、运筹帷幄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了。
其实,这部戏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也在于此,让我看到了如何从一个人成长为一代帝王,要做一个好皇帝真的就不能是人,要无情、冷酷,即使对自己的女人也不例外,要心思慎密,才能驾驭群臣,要为了国家利益牺牲小我(虽然是由很多虚构情节体现出来的,但那些虚构的情节还是体现了中心思想的)在很多情况下根本不能顾及亲情,仅这一点,还真是让我觉得,女人真是不适合作皇帝,武则天真是不一般。
读史可以知兴替,现今社会的人也是一样的,个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就是从无知单纯到成熟老辣的过程,年轻的我们不会想到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如此冷酷无情,垂暮之年的我们也会暗自嘲笑当年我们的年少轻狂。
现在的社会给了每个人公平的机会去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不管是过了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终究还是人类社会,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有阴谋有算计,要真的想站在世界之巅,就必须经过这个痛苦的蜕变,失去很多很多,最终才能化蛹成蝶。
康熙完成了他的蜕变,是帝王,最终成就千古霸业。
考试前天整整的近两天看了这部剧,片头和片尾就已经差不多说明了这部剧的来意,这部片子不想拍些什么江山社稷,史诗大制,很多情节一眼就可以看出不合理,一代帝王绝不可能是这个样子,片子似乎在为鳌拜洗白,其实我也一直觉着我们对于鳌拜的认识全来自于史官他人之言,真实的鳌拜到底是什么样的,谁也不知道。
令我佩服和惊喜的是导演可以拍出这样的片子,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来解释那个令人激情澎湃的年代,这一切本就是秘史。
片中看似男二的纳兰好似成了主角,我对纳兰不了解,只知他满腹才华却英年早逝,我不知道历史上的纳兰是怎样的,但钟汉良演的这个纳兰似乎就为我构造了一个真实,有血肉的纳兰,或许历史并非这样,但那有如何,本就是戏说何必当真。
最后说一句,最开始我以为这样风格另类,在历史剧中难得一见的片头和片尾是为纳兰和惠儿写的,直到看完全片才知这天造地设的一双,这在心里一万次呼喊的一双人是谁。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这样的青格儿和这样的纳兰叫人心疼!
本来是冲着小哇来的,后来发现胡静的青格儿的扮相还不错纳兰的妻子卢氏不是比纳兰早逝吗,剧里搞错了,不知是不是有意为之。
还有8年前的电视剧基本没有插曲,片尾曲也比较逗,怎么说呢,像儿歌咯端敏(李菲儿)在得知二阿哥会被推上皇位后,明明答应不告诉任何人的,一出门就看见惠儿(石小群)而且告诉了她并叮嘱她千万别说出去,可是这怎么可能呢。
虽然晚上见到皇上忍住没说,还被皇上怀疑是还和纳兰藕断丝连,半夜三更又跑去坤宁宫悄悄地告诉了皇上……所以说,告诉第三个人开始就不成秘密了,不如告诉树洞纳兰有一点让我稍反感,惠儿刚入宫不久,他又拉着青格儿说最爱她,不能没有她。
以前和皇上求别让惠儿入宫时还说 会喜欢很多,但真爱只有一个。。。
看网友评论这剧应该叫做纳兰野史,因为纳兰死后就没有下一集了,不过最后康熙还是有一个镜头是霸气而又孤零零地坐在朝堂的龙椅上,可能`是暗示皇上总是孤身一人的,所谓“高处不胜寒”。
自己2个儿子死于非命也是无法为他们讨回公道,总是无奈的欸。
最后想说穿插在剧中的几首词还是不错的,高中看《纳兰容若传》,还抄了他一百六十多首词来着,“才华尚浅,因何福薄?
”是他的自谦,正是才华满腹,多愁善感,一身傲骨才不幸英年早逝……本来不想写影评的,不知不觉就这么多了,正好总结一下,不然看过以后也就忘了,谨遵中国文化概论老师“一个问题不提问就过去了”的教诲(吐舌)豆瓣怎么没有表情呢,好想用……
看过电视剧都不知该如何下笔评价,对于痴迷于清宫戏的广大女性朋友们而言,这部戏该会让大家失望了,朝廷上没有激烈的追名逐利,后宫中也没有太过阴暗的子嗣之争。
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纳兰容若那满是深情的眼神和俊美的小脸,以及被四个男人深爱而自己却至始至终都只爱纳兰的青格儿。
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和失落,更何况身在那样一个泯灭人性的年代。
纳兰之所以为纳兰,正如康熙所说:“身为奴才命,却生了一颗人的心”,也正如青格儿一直所爱的那样“忠君但不媚君”一身的傲骨没有因为帝王的威严就损耗丝毫。
看到夏雨所演得康熙,我觉得很是不尽人意,因为纵然是通过切身的经历去获得做人的道理,作为皇帝的他就更应该早早的拥有常人所不尽拥有的品德,诸如:宽厚、大气、仁爱、胆识。
这也许只是编剧的问题,整部电视剧里,你可以看到所有人的缺憾,就单单被纳兰的深情、胆魄、才气所打动,就单单为青格儿的美貌与聪慧所倾倒,就单单的,就只是单单的从第一集就希望这两个人能够至始至终地在一起。
纳兰性德,字容若,明珠的长子,满清的大才子。
最开始认识他就源自他的那首“人生若只如初见”,每每读来,心中总是弱柳拂风般被不经意地留下什么。
电视剧里面的他,最初深爱的惠儿,惠儿入宫之后还是念念不忘她的好,“长相知,不相疑”的承诺,“言有尽,情无涯”的挂念,已然是定局,又何必这样追逐于那样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结局。
为了皇上还是辜负了惠儿的一片真情,纵然在最后惠儿对皇上说再也不想见到表哥的时候,我能看到她脸上的伤心失落。
后又与青格儿两心相悦,如果真的爱她,就带走她,他对皇上纵然是一心一意,可也不要辜负了深爱你的青格儿啊。
有时候真的怀疑这皇上和纳兰是不是真心喜欢青格儿,一个小气吧啦的始终不让一个女子选择自己所爱,一个总是念念不忘皇上的知遇之恩却又在关键时刻儿女情长,反倒没有二阿哥福全那样心胸宽广,为了心爱的女人能做出这样那样的事情。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这最开始是写给惠儿的,我看最后,也成为是对纳兰与青格儿天人两隔的描摹了。
他的这一生,从电视剧里看,像是辜负了三个女人,表妹纳喇惠儿,原配夫人卢睿儿,两情相悦青格儿。
何不珍惜眼前人呢?
至于电视剧与历史史实的出入,就不做过多陈述了,历史已逝,真相如何,又有谁知?
总之,若是将个人的兴衰荣辱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下,任何人、任何事都要为历史的车轮让步。
也不知历史的尘埃淹没了几世的繁华,珍惜现在吧!
曹寅评价纳兰:“生就一副奴才的命,却长了一颗做人的心。
” 戏说康熙遍洒狗血的《康朝秘史》,这句一出,倒令看剧的我,心有戚戚焉。
记不起是何时喜欢上了这个词人。
纳兰性德,字容若。
人皆云眉目如画,我却第一次见到,一个人的名字也可成为一首诗。
而这个诗化姓名背后的词句,一首首,亦如一个个梦,令人难以忘怀。
当年迷恋的是外化的美丽,如今心痛的是内在的悲哀。
多情公子,绝世才俊,原本比任何人都有资格有本钱做个逍遥神仙。
可最后的最后,三十一岁的风华年月郁郁而终,一生中让人铭记的不是人人艳羡的家世,也不是扑朔迷离的情史,只是暗含诗句中的苦楚。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苦。
相思相望不相亲,是苦。
满腹才华报国无门,是苦。
举世皆浊我独清,还是苦。
这世上自有可以寻找的快乐,可是他却选择了痛苦。
这也许就是名垂千古的代价?
被顾美人拉进《逆水寒》的大坑,到现在还没爬出来,竟然还爬墙到《康熙秘史》去了,金牛意志实在薄弱,美人能量不可小觑。
前头的秘史是让马景涛宁静给恶心跑的,这部秘史的剧情……还是没法看,有极品帅哥也没法看。
然而,竟然没有快进却一集一集把狗血剧情一看到底,这跟美人帅哥可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倒跟精致漂亮的戏装服饰多少有点关系。
看到最后,康熙不是那个千古一帝,纳兰也不是那个一人而已的词人,鳌拜也不是那个不可一世的权臣……反正谁都不是谁。
结果谁都不是谁了,反而谁也都是谁了(舌头打结)。
先放下无数个“倘若”,倘若他们跟历史没嘛关系,倘若有那么一个时空,倘若有那么一个有大志又小气的皇帝,一个不甘心当奴才的奴才,一个死活看不上皇帝偏偏看上侍卫的女孩儿,一撮心怀鬼胎的王爷,一群见风使舵的大臣……倘若——这故事还是挺好看的,只是全都太离谱。
这故事基本可以形容为“奴才养成记录”。
大约没人天生就喜欢当奴才的,所以各有各的不甘心。
但是到剧终的时候,养成的奴才飞黄腾达,养不成的抑郁而终。
不甘心的全都甘心了,不服气的全都服气了,连皇帝大人最后也成了江山的奴才,甚至连从头到尾都强项的纳兰性德也认输了。
再PS,这编的不合逻辑,明明是被小心眼儿的皇上气死的嘛!
但是在这狗血剧情里有一个亮点,亮得异常——“小奴才”曹寅。
在我看来,这个角色如果不是剧中唯一丰满可信的角色,至少也是最丰满可信的。
这个曹寅,跟历史上的曹寅与多大相似不在讨论之列,但这是个标准典型的小奴才。
这个“小”,首先是年纪,出场时候才十几岁,一脸稚气。
其次是阅历、身份,生下来就是奴才,从小跟在皇帝身边,基本是个小书僮,只是伺候的主子实在太大。
再有,这个“小”,也是指心智、心机。
这小奴才出场时候非常可爱,小小年纪,一边跟青梅竹马(怎么老想起这个词?
)的小皇上混兄弟,一边给恩重如山威重如山的太皇太后当卧底,在恩威并施的太皇太后跟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翻脸象翻书的皇帝“兄弟”面前察言观色小心翼翼,稍一个不留神两边都会砍他的头,然而哄高兴了哪一边也都有天大的恩典。
两边都背叛,可背叛哪边又都过意不去,把个小奴才给难的!
这时候的小奴才天真未泯,虽然是奴才可是生来就是高级奴才,仗着皇上的后台难免高级奴才的骄矜。
然而见到闻名已久的才子,即便是刚打过架,也满不在乎地拉着人家玩结拜。
偶尔喝高了,也敢跟纳兰拍肩膀说,皇上的诗好是好,可有咱俩在,他,老三。
但是小奴才一天天长大了,奴性越来越成熟,人性也退化得越来越干净。
在皇上身边一场一场的风雨之中,他渐渐了解了皇帝也了解了自己。
他想要的非常简单,第一是性命,第二是前程,这两样都来自于他侍奉的主子,来自于他对主子的忠心,也来自于不顾一切的自保。
他永远都不会象纳兰性德那样在付出忠心的同时,还硬是想要留下一点“自己”,对曹寅来说“自己”是不存在的,也不需要存在,“自己”的存在只会带来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
纳兰性德倒一次霉,曹寅就长一份记性,有这样一个反面教材时时刻刻耳提面命,曹寅便顺利地在奴才养成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原本“小”的心智心机,也在宫廷内外的暴风骤雨中日臻成熟,早先一出事就没头苍蝇似地满头冒汗,后来眼珠一转便计上心来。
早先因为当卧底而良心不安痛哭流涕,后来拿朋友顶雷眼睛也不眨。
小奴才并没有变得大奸大恶,但是可以想见,如果需要,如果为了自保,为了前程,这小奴才完全做得出来。
如果危难之际他没能把端敏格格带出宫,他肯定会杀死自己的心上人,我相信——他下得去手。
小奴才很好命,阴错阳差和心上人喜结连理。
皇上奖赏了他的忠心,小奴才如愿以偿,揣着免死诏书外放做官,奴才终于熬成了主子。
而老早跟皇上赌气把免死诏书丢进火里的纳兰性德,这时候却耗尽了一生的才气、志气和脾气,油干灯尽,黯然撒手。
奴才养成,这过程与结局令人郁闷,却无比真实。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社会适应良好。
相信会有很多年轻人在走出校门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如此巨大,社会远比他们想象得复杂得多。
如何适应?
在生活的大潮中,人们不停地被挤压、冲撞,不停地被磨掉棱角,为了开拓前进的道路,为了受伤的时候不致命。
棱角磨掉了,适应良好,心理健康,身体也健康,生活工作两如意。
磨不掉,或者是棱角伤人,或者是自己撞个粉碎。
自古以来,那些留下不朽名篇的诗人们,想想大都是体制中的不得意者,或者干脆就是体制外人,社会适应不良,心理不健康。
然而就是这批社会适应不良的人,拒绝同流合污,守着自己的理想,把目光投向体制之外,投向人的内心。
这批心理不健康的人,用诗词歌赋文章发泄着他们的不健康,他们虽然黯然离世,辞章却永远不朽。
而我们,有幸可以欣赏他们优美的华章,来溶解自己的不健康。
此刻竟有说不出的感激,感激这些心理不健康的人由着自己不健康,感激他们没有更积极地去适应社会,感激他们选择用辞章来宣泄不健康。
嗯……这情绪似乎也算不健康。
最后PS一下,小奴才不知谁演的,长的不是我的那杯茶,但是——演得真棒!
钟汉良最符合我心中纳兰容若的形象了。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这剧其实挺狗血,各种虐。
不过为了钟汉良还是坚持看完纳兰公子cut。
喜欢的词人被喜欢的演员所演绎,是影迷的幸运,可惜小哇演技确实欠点儿火候。
惠儿,青格儿演得不错。
唉,“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如果按《西风独自凉》的内容演一部小哇主演容若的影视剧就好了,不过又恐落了俗套。
第一次看康熙秘史这部剧的时候,还是上初中的时候,演员钟汉良在剧中饰演的是纳兰性德这个人物,不得不说钟汉良把纳兰演绎的很好。
剧中的纳兰深情,有才华、有抱负,因为种种原因没能与自己的表妹在一起,最后与自己深爱的沈宛也相守不过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
再次接触纳兰性德这个人物,是在一本类似于纳兰性德生平史的书中,也是在那本书中知道了,原来康熙秘史剧中的出现过的那些词,真的是纳兰写的,也是从那时起自己喜欢上了纳兰的词。
或许他留存于世上的词真的不算多,但每一首读起来,都能够让人感同深受。
最让大众知道的那句大概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不过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当时只道是寻常”。
像很多人一样,如果不是为了钟先生,不会去看这部《康熙秘史》。
因为这部和《孝庄秘史》比较,简直是差的太远太远,简直让人怀疑是同一个导演制作吗?
孝庄和多尔衮的爱情骗了我多少的眼泪啊,董鄂妃和顺治帝的感情多么的真挚动人啊,尽管有很多无奈、很多不能,但是都合情合理,在人性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而观《康熙》,康熙皇帝一直在任性、冲动、野蛮、毫无章法,英明睿智的老祖宗也以“为了大清”的名义正面侧面全方面地纵容着他。
很受不了这祖孙俩的两句台词,康熙对纳兰说了好多次:朕把你当兄弟。
神的,有这么当兄弟的吗?
老祖宗说:一个敢和皇帝争女人的奴才,我不能这么顺了他的心。
也许是时代所然,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可怜的纳兰兄,只能把隐忍再隐忍。
但是看剧的我们毕竟是现代人,这个故事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仿佛是为了虐而虐,剧中塑造了好几段应该说是刻骨铭心的爱情,纳兰和惠儿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纳兰和青格尔的相知相惜不离不弃,皇帝对青格尔的执着,但是看来看去,总是觉得感情线不甚明了,惠儿这一条,简直对不住“一生替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更应了那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纳兰和青格尔,就算是为了一波好几折吧,总是觉得俩人是有多次机会可以在一起的,他俩总是该勇敢的时候退却,不该冲动的时候又不顾一切,落了个抱憾终身的结局;皇帝对青格尔,更像是一种征服,因为得不到所以发狂,因为失了皇帝的面子。
倒是康熙和纳兰的感情线,贯穿始终,从第一集为了青格尔大打出手,一副“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模式。
而后,纳兰兄,面对夺了自己青梅竹马的爱人、又不肯成全自己和青格尔、无数次出尔反尔、总是喜怒无常、口上说把自己当兄弟其实一直想把他驯服成奴才的皇帝,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康熙虐我千百遍,我待康熙如初恋”的原则,看得我啊,这个内伤啊。
公子您临了了终于大彻大悟了,身为奴才却不甘为奴才,一心想与皇帝争个高下,不是争君臣的名分,而是做人的心志。
能够结识皇上,是奴才今生最大的福分,却也是最大的不幸。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满纸荒唐言,尽是痴情泪啊。
钟先生,以后还是不要演这种故事了,你演得太真切,我看得太心痛。
这个戏除了钟汉良谁都记不住,因为钟汉良的纳兰容若,这辈子每次看到纳兰容若这四个字心都好痛“………………………………………………”…………………………………………x…………………………………………………………………………………………464546464573464645464649464554
男神到碗里来!!
皇帝太丑啦,贼眉鼠眼的
小哇的清宫戏也算是惊艳亮相了,夏雨的表演感觉收得有些多,有种畏手畏脚的感觉,其它还好吧。
现在终于发现小哇的纳兰是那么有味道
冲着钟汉良、胡静也要给四星。片尾曲很活泼,推荐一下。
又是一个秘史系列
那时候觉得纳兰容若跟他表妹简直一对狗男女orz
被推荐然后找了整部剧准备一口气刷完,看到一半决定弃剧好好一个纳兰容若人设莫名其妙,情商低到爆鳌拜是好人,还算能接受,毕竟历史掌握在当权者手里,把大阿哥弄没了忍不了,九龙夺嫡,老大被你吃了
只想說納蘭活了過來。不用說石小群,一般人都會傻傻分不清鐘漢良和納蘭容若。鐘漢良本就有著容若的溫潤,他沉穩內涵。
我也看的是纳兰Cut
小哇在内地取得如此成绩是有原因的。他的眼神里全是戏,为奴为子的身不由己,不因皇权父威而屈服的桀骜不驯,正直,忠义,那一刻所想要展现的东西,眼神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鳌拜不是叛臣。千百年来有多少造反的鳌拜?所谓康熙秘史,政权,情爱比重相当,钟汉良无疑是关注的重点
从此纳兰就长钟汉良那样,再也不能在我脑海里被替换了
这一部不喜欢,服化道一点也不像孝庄秘史里面的,越来越粗制滥造了,夏雨的演技是很好的,影帝,但是不适合康熙吧,康熙虽然大家都叫康麻子,但是选个帅哥比较好,纳兰是够帅了,但是为什么总要把他们两个弄成情敌?历史上不是这样吧,再说纳兰也不会跟皇上抢女人啊,有病吧
青格儿好美,这版的纳兰就是我心中的容若。
不如改叫纳兰秘史。夏雨实在没有帝王的感觉,钟汉良贡献了最好的清装造型。剧情乏善可陈,皇阿奶是什么鬼称呼
这部剧应该叫纳兰秘史
三个主演都喜欢,其他的就已经不重要了。。
哈哈哈哈哈哈我的大学毕业论文
喜欢历史剧,钟汉良饰演多愁善感的纳兰性德,演的太好了,看完后爱上了纳兰,爱他的才华,爱他的坦诚,爱他的敢作敢为,纳兰死时好虐心的。。。。。。
秘史系列都差不多,造型都一样,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