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这么一部严肃的片子里,怎么会想起了韩寒的“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
男女主表演绝对上佳,眼神和表情,尤其喜欢男主第一次被抓了后想自己去保释黑人老婆,结果面对白人警官那套血统不能混大放厥词时,自己又委屈又害怕又愤怒的表情。
2. Loving vs. Virginia 的最高法判词特别短,而且是全票通过,赢得就像是诸葛亮草船借箭,全篇调调都似乎在嘲笑下级法院: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在用白人、黑人获得的刑罚程度是一样的来解释宪法的equality,我懒得跟你废话了,你麻利点,快把这种让人反感的破烂法条给撤了。
当初学Loving的时候,就觉得最高法当年对这事儿还真是反感,连法理、逻辑都懒得跟下级法院苦口婆心了。
3. 下级州院的论据里还有说God创造不同人种出来目的就是想让大家保证血统纯净。
又拿God来interpret at your convenience。
主都为多少人背黑锅了。
4. 虽然同性结婚合法的案子无数次地引用了Loving的判词,最后还是5比4险胜的。
说明有些道理,时代到了,天经地义、水到渠成、无可反驳,变成了非常浅显的对错问题,而有些道理,时代到了,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看运气,社会问题还是成不了一道简单明了的对错。
婚姻制度这种东西真是迟早要消亡,但依附它的继承权、财产权和子女等问题,倒肯定会源远流长。
还有,那个案子判词有点长,50年后的人们再看我们得觉得他们的父辈们是得脑子多秀逗啊,还是律师、法官什么的,还是AI和算法肯定没这毛病。
5. Loving这家不赢对得起这么考究、对应的名字吗?
用现在的话讲,这名字完全就是个爆点。
一场杜绝恨意与敌意的高贵年代爱情故事,一部谦卑低调、柔声细语的电影,情节极度触动人心,表演含蓄而有力。
它有一颗令人感同身受的真心,也直接地表明了导演对于叙事的喜好和对反戏剧化模式的认同。
为爱情而斗争这种影片已经看多了,牵扯上种族的问题更加深刻,抗争10年,不是谁都可以做得到的。
我也很佩服这样爱情的坚贞。
不过感觉这剧情有点拖沓,看得我差点就放弃了。
《爱恋》(Loveing)(2016)"夏纳电影节" "历史" "传记" "剧情",有些电影就是这样慢慢的在诉说一个故事(可能包涵剧透),结局挺感人,很像《尊严殖民地》那样,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一些法律被废除,爱是没有种族没有地域的分歧的,婚姻法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说因为跨越种族而不能结婚,影片中幸好当时美国民权主张自由,当时在吉弗尼亚州的那个律师不能处理这个案子,就叫一个自由协会的人,然后这位律师通过他的首席教授和另一位律师同讨此案,在两位律师共同的帮助下,申诉到最高人民法院,帮助了这两位夫妻,男主有一次律师问他要有什么告诉法官的,他说:“只要告诉法官大人我爱我的妻子,这样就可以了。
”爱没有种族的跨界,没有任何的法律形式阻碍爱情,是一项公民的基本的权益,最后影片也阐明了,对于吉弗尼亚州这对夫妻一案,此法终归被废除,婚姻法重新定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近年来电影看得不多,在这个热闹的领域远非专家。
机缘巧合看到一部正合心意的电影,忍不住作为门外汉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一个非艺术专业人士的直感来看,古典艺术伤在“工”,这种“工”让自由变得困难,这种难度,又很难说是不是真的有必要。
现代艺术又伤在“概念”,让艺术越来越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自由貌似已经不是问题,但得到了思维的自由,却丧失了感受上的深度、丰富度和层次感。
于是走进美术馆就有了这样的感觉:现代艺术展似有很多可以“说”,最终却没什么好说;古典艺术展没多少可以“说”,却还能让人驻足停留。
而出了美术馆走进电影院,似乎有没有可说,要不要停留的问题都已一笔勾销。
作为艺术的电影,大部分就像是“工”和“概念”的结合。
我猜许多电影的制作思路,也就是找到“概念”(一个好故事),然后用大量金钱堆积的“工”去实现它。
《Loving》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一种成熟的美学追求。
导演似乎特别清楚自己要做什么,集中能量于他关注的事情上,其它部分则显得放松、自然、不刻意,乃至朴拙。
有些电影,每一幅画面都是抠出来的,每一句话都希望语出惊人,每一个情节都要出乎观众的意料,仿佛触发这部作品的,不是一个心愿,而是一堆欲望和恐惧:想要好票房,想要好口碑,担心观众睡着或离席,生怕观众看不出自己的所谓艺术功底。
《Loving》的形式和内容十分贴合,观众看到的只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毫不讲究的家居穿着,满地乱跑的小孩,略有皱纹的粗糙皮肤,简单的日常视角,节制的台词——一切看似都没有什么“戏剧效果”,而当导演脑子里不再被“戏剧效果”这种东西绑架时,观众也不再被电影的“感官效果”所绑架,观看过程放松而流动,更容易进入人物的内心感受。
换句话说,当构图、色彩、光影、情节、戏剧性——这些让人愉快的美学噪音都安静下来时,观众反而可以从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时间的停顿、一片普通的风景中,清晰地听到人物之间无声的交流。
这放松和不用力,是种沉稳的底气:创作者知道重要的东西不在那里。
这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补充一个心理学视角,也许会让局面清晰:是什么在影响爱人之间相处的质量?
是三观不合还是挤牙膏的方式不一样?
是出身阶层不同,还是星座属相不匹配?
是父母插手还是小孩不听话?
这些角度可以展开无穷无尽的讨论和争论,但如果把它们“静音”,可能会看到,有些人的互动中有种无声的爱意在流动,有些人没有。
这种流动能否发生,本质上和前面这些因素都没有关系。
《Loving》的导演捕捉到一部分这种流动,正是因为降低了其它“美学噪音”。
这奇妙地契合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吃饭用骨瓷还是不锈钢碗,出门穿正装还是便装,手机用苹果还是安卓——除去标定身份和阶层的需求,这里面或许的确有某种美学差异。
这些选择偶尔浮现在生活中时,可能是个审美问题,但当人的注意力大量卷入时,它们便成了美学噪音,让人感受不到爱的流动——而这是最致命的审美损失。
年轻人想要的太多,又太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内心世界涌动着很多欲望、焦虑和恐惧。
有些不成熟的作品,就是受此驱动堆积出来的美学噪音。
成熟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以不在乎什么,也知道“面面俱到”并没有意义,他们的内心,是专注和放松的交替与重叠。
创作上,他们明白,多一条足都会让观者看不到蛇——这条足越是“美”,越会把作品推向一种“丑”。
生活亦然。
这个片名被译制过来之后成了「爱恋」,于是乎整个先期感觉就变化了。
其实,片中两位主角的姓氏就是「Loving」……所以……整个影片其实可以采用很扬起来的拍法,拍得很具有煽动性和情绪性。
毕竟平权行动哪怕是放到现在来看,依旧是一段热血沸腾的岁月。
但是,导演另辟蹊径,选择一种极其克制内敛的拍法,仅仅是通过叙述这一对跨种族恋人的经历这么一个外壳,来讲述这么一段不容易的爱恋。
两位演员的表演也极其克制内敛,情绪几乎没有外露,但是从各种细节和眼神之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和情绪都是极佳的水平,影片的整个氛围在爱恋的温暖和现实的冷酷中切换,但又不凌厉不高扬,如流水一般,好在细腻,坏在“无情”。
但是,整个影片的也就因为过于克制看起来确实有点难受。
评分……★★★☆……
动物讲述的是Mildred和Richard Loving两情相悦并决定结婚。
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但他是白人,而她是黑人。
时为1958年,种族隔离政策在美国依然大行其道。
Loving夫妇居住的弗吉尼亚州决定将两人告上法庭:夫妻俩被判入狱,除非男方离开该州。
Richard和Mildred觉得这项判决是对两人民权的侵犯,决定上诉。
1967年,两人一直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
法院驳回了弗吉尼亚州的判决。
自此,“Loving v. Virginia”判决成为不分种族,自由相爱的象征。
平凡的人 ,平凡的爱, 也是由于这份平凡以至的麻木。
导致全程充斥的这份无力感与结尾的圆满都显得稀松平常 ,但对大多数平凡的人来说 ,现实真的就是这样子啊!
预测:陪跑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绝对没戏,希望最佳男主能拿一个在cannes碰到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部电影或多或少的表示失望。
在宾馆碰到的来自LA的团队里一个朋友和我感觉一样,除了第一个镜头,没有任何亮点!
我和他说这个片子可能更适合奥斯卡,毕竟政治正确嘛,他频频摇头说,节奏太慢。
因为Jeff的Mud,加上可能名字和哈内克的love太像——毕竟哈内克的Love赚足了我的眼泪和情感——所以这一部还是有所期待的,结果果然还是应验了那句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第一个镜头的开篇是夜景女主脸部特写,背景音只有蟋蟀的叫声。
第二个镜头是男主脸部特写。
缓慢的对话,安静的环境,静谧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以为我早晨八点半过了排队两小时排对了呢。
这两个镜头你几乎看不出两人眼神的互动,以此特写方式拍摄两人对话你可能以为两人是远离的状态。
接着镜头拉开,才发现,两人竟然肩并肩坐的如此之近。
这个镜头的含义,从后面影片的铺开推进你就会理解这样拍摄的原因。
看来我们film maker观影人(职业影评人也许视角会有不同)观点都是一样的,除了这第一个镜头,后面便再也感受不到出彩的地方。
走的都是老套路,在看片的第二十分钟开始,每多十分钟我就能猜到下面十分钟要说什么,后面的镜头会怎么运用,音乐什么时候该起了什么时候又落了。
如果要我形容这个电影,可能更像一部用户手册,无论从剧本还是镜头,当然是一部精心打磨过质量优良印在铜版纸上面的用户手册。
就像所有好莱坞那些政治正确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互助》或者《紫色》等,从小事情讲述种族主义,甜蜜开始,发生冲突,再有甜蜜时间再发生冲突,之后一个契机律师介入,媒体介入,各种被关注,我就猜到了最后一个镜头必然是一个全景,全家和睦happy ending。
果然如此而已。
这个不需要ticket的厅还是很不错的,这样看是不是很有未来再说镜头语言,就像上面说的,一切都在预料之中,该有音乐的地方有音乐,全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之后什么中景什么中近景什么时候正反打什么时候又是一个低机位,就像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你几乎找不到瑕疵但是又完全的乏味。
并不是我觉得精良技术化的电影不好,必须承认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她不失时机地先给点甜蜜铺垫在情绪飞转直下情绪铺垫非常到位,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就像看我心中的另外一位顶级工匠大卫芬奇,顶级工匠的作品你可以不用担心,他们按照套路走的是佳作路线,即使泛善可穿也鲜有让人嘘的失手之作,这也是loving导演频频入围的原因吧,据说他的另外一个片子柏林也入围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库布里克,可以制造精密的同时又电光石火。
只是我个人喜好火花四射,所以一部电影对我来说即使有瑕疵,但只要有足够的亮点我也会非常喜欢,但是这一部,对我来说非常失望,并没有。
但是必须提一下的是此片男主乔尔演的非常棒,把这个木呐内向不善言谈又有自己的个性坚持的角色刻画的入木三分。
我现在还记得那个场景,他偷偷把背判决不能回家的妻子偷偷开车带回家待产,对面车子开过,他躲闪惊吓害怕又有所期望的眼神和肢体语言。
原来他是澳大利亚人啊,白头发一直以为他是瑞典那边的北欧人呢。
希望他能撸到个最佳男主。
《Loving》译名“爱恋”,虽然更多意指男女主人公冲破籓篱又至死不渝的爱,但其实我认为也有取男主人公姓氏的双关之义——Loving V. Virginia是美国史上著名法案,它使禁止异族通婚成为违宪行为,并确立婚姻乃“公民固有权利”。
虽然电影所讲述的是民权斗争史上异常重要的一页,但对这种自带煽情基因的题材,导演却处理得极其冷静克制,去戏剧性和淡化矛盾的做法也是本片最富争议之处,不过这种拍摄手法私以为也带来了两点好处。
首先是能让观众更好地专注于男女主角的爱情主线。
伟大的爱情往往也是平凡的爱情,每一个普通人都不可能天生就是勇敢无畏的斗士,对抗强权无异于以卵击石的脆弱个体们绝大多数都会优先选择隐忍不发、保全自己和家人。
男主人公就是一个并不怎么会说话的泥水工人,可是他对妻子和家人的爱,那种十年如一日的担当和照顾,就算在沉默中也会让人动容。
那些为了妻子能恢复笑容所做的冒险,为了家人安全所做的努力,遭受非议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定…当历经多年离乡背井颠沛流离的生活,好友取笑他为什么要那么苦,只要离婚就能解脱时,他喝醉酒苦笑半天,回家后边哭边抱着妻子只说了一句话“I can take care of you”…这一幕看得我泪如雨下,这正是一个平凡的丈夫所能对妻子许下的最好的承诺,而他也一直在尽自己的全力践行着这个承诺。
导演克制的处理手法其实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在常常连背景音乐都缺失的情况下,要表现得足够贴近生活,演员只能靠细微的眼神、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表达心理和情绪。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却是第二个优点所在——为演员打开了另一个不受打扰的微表情表现空间。
所以看这部电影其实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的,尤其是优秀的两位主演。
女主Ruth Negga的表演只能用“细腻至极、纤毫毕现”来形容,影后提名实至名归。
PS:竟然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自己都吓一跳。
最后感慨一下,婚姻自由这种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权利,如今世界上还有很多边缘族群在努力争取吧,斗争远远没有结束。
加油。
2016年12月27日 Gateway Film Center观看《爱恋(Loving)》(2016)在正式观影之前,在其他电影前被迫看了很多遍预告片,当初的感觉不过是,这个非洲裔女演员真好看。
从预告片中我能看出,这是一个争取权利的故事,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一般都不会差到哪里去,毕竟背后有真实的事件,演员选的到位,导演不作死就不会有问题。
这样的故事却也很难好看,毕竟大家已经看惯了这类“政治正确”,“主旋律”电影,并不会感到新奇。
所以我到了无片可看的地步,才来看这部片子。
好歹也是二十好几的人,觉得自己不会再为什么爱情故事轻易打动,大不了吃上一口狗粮。
观影到最后的时候,虽然被这份爱情打动,觉得演绎得恰到好处,但也没到落泪的地步,觉得也就是这么回事。
直到最后的字幕出来的那一刻。
“在法院判决之后的七年之后,Richard Loving遭遇一场由醉酒司机造成的车祸死亡。
Mildred没有再嫁,一直生活在Richard给她造的那个家里……到2008年,她在采访中说道,'我想他。
他照顾我。
(I miss him. He took care of me.)'”最后一幕的照片,就是剧中还原的一幕:Richard躺在Mildred的怀里,两个人笑着。
我就坐在那里,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失态的很。
那一刻,我才明白这部电影的精妙之处在哪儿:它拒绝塑造两个“英雄”,它所作的无非就是把这两个人的一生呈现了出来。
相比他们平凡的生活与幸福,审判,法庭,改变历史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儿。
就是因为看惯了那静静流淌、不着痕迹的幸福,最后的字幕就变成了一把利刃扎进了心脏。
现实不是故事,就算导演想,也无法捏造出十全十美的结局。
试想如果最后的字幕被演了出来,利用使用过的孩子成长转换时间的技巧,转个七年,把Richard的死呈现出来,再转个几十年,让2008年的Mildred说出那句台词,那可能就不是当场就能抹干净的泪水了。
两个人没有最终的圆满,无法白头偕老,但他们还是“幸福”的,毕竟在生命的最后,他们的关系不再是禁忌。
现代我们不推崇以前那套旧传统,就算Mildred后来改嫁他人也不是什么“爱情故事的破灭”。
作为理性的人类,我们也知道爱情不过是荷尔蒙作祟,并没有什么“独一无二”,“非你不可”。
Mildred说的也不是什么“I love him”,而是“He took care of me”,可能道出了这段感情的真谛。
在电影中,男主和非洲裔朋友们喝酒聊天后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醒来的Mildred在床上迎接他,他搂住她,无力又坚定地说着,“I take care of you…I take care of you.(我照顾你……我照顾你。
)”在他去之后,没有人再能照顾她,她不想让别人照顾她。
回到电影上,查了现实中两个人的故事,这部剧的选角可谓精妙,完美地还原了两个人留下的那些老照片。
两位演员对于这段情感的拿捏我觉得恰到好处,不动声色地表现了一对平凡的恋人,而我们知道只有平凡最难把握。
可能是看多了那种浮夸又用力的“爱情故事”,才尤为喜爱这个故事。
木讷的Richard很少说话,但他用自己全部的身体语言表现着他对她的爱恋,他想要照顾她的决心。
影片里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在Richard在外感觉到了新闻报道最自己平静家庭的威胁,看见家中有人在采访,感觉不安,很硬气地叫Mildred出来希望停止这一切。
但Mildred一脸平静几句话说完就转身回到了屋内——这个男人没有办法反驳,只要她一句话一个眼神,他就失去了全部的戾气。
他只能回到屋里坐在旁边旁听,抱着自己的小女儿,愣愣地看着。
他没有办法像偶像剧里的男主角一样帅气地说出,“我照顾你”这样“霸道总裁”的台词,只能颤抖着抱住她,展现出身为自己内心的软弱,却又无比的坚定。
这是一句需要多少勇气的台词啊。
电影中展现出的这段关系,Richard身为丈夫很多时候都是被动的:Mildred受不了城市生活了,他就带着她连夜赶回老家;Mildred决心为权利而战,他心中恐惧也奉陪到底。
他绝不是没有力量去主宰这段关系,这一切只是因为他爱她。
而又是什么给了Mildred勇气呢,毕竟作为那个“黑人”,她在监狱待得更久,受到的诟病更多。
放下电话走出房间,并没有奔向正在修车的爱人,只是远远地望着他。
在他们被记者们前赴后继的问题包围的时候,他们没有像胜利者那样发言,只是依偎于彼此,像他们一直以来做的一样。
推动了历史的车轮。
这就是记者在Loving家跟拍时所感受到的,在他留下来的照片中所保留住的,不着痕迹的爱恋。
当时的很多人们,并接受不了这样的关系,他们妖魔化跨种族恋爱,正如现在的人妖魔化同婚。
性别之间的差异于今天,不如就是当时的人种于他们。
但无论是怎样的相爱,其所展现出的,无非就是任何有人性的人都能够感知到的,平淡无奇的爱。
“婚姻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以种族为基础否定这项权利‘是对余第十四修正案核心平等原则的直接颠覆’,是未经正当法律程序对于全体公民自由的剥夺。
——首席法官Earl Warren”在Loving事件之后,各州纷纷解禁跨种族婚姻,开启了新的历史。
但电影到最后都没有表现出一丝“波澜壮阔”,他们只是赢了,他们只是拥抱在一起。
Loving二人并没有借势成为活动家与英雄,而是继续平凡地生活。
Richard在法院开庭之前,唯一的表示是,“告诉法庭我爱我的妻子,只是我不能和她一起生活在弗吉尼亚是不公平的(Tell the court I love my wife, and it is just unfair that I can't live with her in Virginia.)”。
他们本就不想成为历史,他们所争取的只是在自己家乡生活的权利,仅此而已。
主旋律式的演绎反而会变成后人的一厢情愿,越贴近真实人物本来的心情,可能这电影就越有价值,哪怕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不过瘾。
电影没有讲述的,是在Richard的车祸中,Mildred丧失了右眼的视力。
想到Mildred因为儿子的车祸而最终拒绝城市生活,这仿佛就是这一家人的梦靥。
我和老爹讨论,说那一刻她是不是恨没跟着他去。
老爹说,她的丈夫才会觉得哪怕自己死的再惨一点,痛苦再多一点,可以不让她受到伤害,她之后会找一个人继续照顾她,与她终老。
他会多么开心,她活了下来。
Loving,多么巧的名字。
它是夫妻二人的姓氏,是他们共同的名字,也是他们之间的爱。
Loving,仿佛上天把这样的故事给予了这么一对姓氏特别的夫妻,让他们的故事与这个名字一起流传。
若不是他们有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的渴望,若不是Mildred的信被人看到,受到了律师协会的关注,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这就是再平凡不过的爱情。
参考资料:[1]"Richard Loving Biography."The Biography.com website,.http://www.biography.com/people/richard-loving-110716[2]"Mildred Loving Biography.", The Biography.com website.http://www.biography.c首发个人综合专栏【一谈谈谈】 授权转载:界面新闻
《Loving》2016 杰夫·尼克尔斯充斥低迷浮躁人心的现实中,人们往往更容易醉心于《La la land》向日葵般欢快外向的激扬个性,相较之,《Loving》确实有些内向黯淡。
“平淡似水,娟细绵长,宁静致远”是他的名片,以朴实克制的叙事基调宣扬了具有热血革新的自由民主理念,又有“爱”的内核。
调和造就了别致清新的香茗一盏,值得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丝丝回甘萦绕心头。
Listen to your another part, cuz he/she is the music upstairs.
开始看今年颁奖季的片子了。片子在平权主题上选取了很有新意的角度,细水长流的故事充满一种别样的动人。男主的表演非常深入,角色本身难度也很强,但是女主的表演只能是差强人意。想要控制却又很难做到。真爱永恒,不要忘记坚持。
挺一般的,情感克制到过于平淡,让人对这俩人的感情经历没有太深的印象。
哈哈哈哈,本以为是轰轰烈烈us against the world这类路子的,没想到这么平平淡淡。女主长得跟黄觉老婆一模一样。
煽情当然不是个好词,克制也不总是优点。这部电影放弃了戏剧张力,却也没有静水深流的效果,平淡到底的流水账。有人说这才是爱情,但不见得是好电影。提名奥斯卡女主也是陪跑。
7.8 平缓温吞,时间过了三分之二,他们才对自己遭遇的不公寻找法律援助。本来可以是激动煽情,但本来应该的,就是这样的平凡普通。不温不火使之无失无过,却也让电影中规中矩。
很克制的表达 日常的爱 不想当英雄 但我想和爱的人共度一生
节奏好快,精简叙事,把所有煽情大而空的情节都删掉了,只剩下了最平淡的生活。😂不知道那时候挑选这对夫妻的时候是不是考虑了“Loving”这个姓氏,好巧合哦。剧情简介也太误导人,我还以为上诉了整整九年...
克制虽好,但也不能过于平淡。乔尔艾哲顿的表演以及结尾的照片是本片最出色的地方。
在这个故事中的跨种族婚姻里,丈夫与妻子用了各自不同的方式默默维护与坚持,是一段不以演技撑场面而将故事、人物命运与性格、世态变更相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导演Jeff Nichols的功力可见一斑。
#Cannes2016# 后重看Voyage à travers le cinéma français|20170124FDI重看 泪目
平凡人的爱情故事
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影片,尼克尔斯却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刻意渲染案件特定的历史意义,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二人的平凡的生活中,反而更能触动观众,尽管显得温吞水,但在颁奖季一众矫揉造作的主旋律片中算是一股清流了
爱本这样简单,也因此而不凡
导演拍得过度刻意内敛,男女主甚至看不出是一对夫妻,生硬得可怕,浪费好题材的典型。
不同肤色结为夫妻的两个人为争取婚姻自由做抗争的故事。拍的有点太轻描淡写了,多年背井离乡的辛酸没有太多展现,以至于后来打赢官司也对比不出更大的价值。女主演的确实很好,奥斯卡提名是应该的。
这是冲奖影片吧
看到最后我才意识到这一家人拥有这么浪漫的一个姓氏,女主真的很美,但导演拍的真的很烂……为什么这么有意义的一个故事,可以拍的这么糟糕?!通篇乏味,没有重点,节奏太差。
就觉得少点什么
平凡造就伟大,能把一部题材老旧的片子拍得感人至深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