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

于成龙

主演:成泰燊,王雅捷,巫刚,修庆,王绘春,印小天,聂远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于成龙》剧照

于成龙 剧照 NO.1于成龙 剧照 NO.2于成龙 剧照 NO.3于成龙 剧照 NO.4于成龙 剧照 NO.5于成龙 剧照 NO.6于成龙 剧照 NO.13于成龙 剧照 NO.14于成龙 剧照 NO.15于成龙 剧照 NO.16于成龙 剧照 NO.17于成龙 剧照 NO.18于成龙 剧照 NO.19于成龙 剧照 NO.20

《于成龙》长篇影评

 1 ) 国产良心剧于成龙

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看完了于成龙,觉得是一部不错的历史剧,但是看到很多一星的评价,颇有些理解无能,现在到底什么样的剧才是观众心中的好剧?

我不管别人是怎么理解的,单凭这部剧是实景拍摄,无配音,没有亮瞎眼的打光,也没有艳俗的调色,更没有炒作、热搜,就已经算是良心剧了。

当然这部剧中也有很多不足,比如很多台词过于现代,甚至有些台词听起来像是政府年底总结报告,主人公塑造的有些过于扁平,伟光正等,但是瑕不掩瑜。

当我看到于成龙、柳晋阳、石玉林等几人满身泞泥,破衣烂衫,尤如乞丐一般出现在风景如画的广西时,真的有感动到,这是国产剧中久违了的真实。

不像那些抗战神剧和古偶剧,拍摄打仗或者经历磨难的场景,就只是脸上抹点灰,衣服完好无损,演员细皮嫩肉,连头发都不乱,类似于这种拍摄真的让观众感到很假,缺乏真实感,而产生不了共鸣。

并且这部剧并没有出现剧情过于拖拉的情况,无论是圈地案、贿考案还是之后的番田案等,都是几集的剧情就完结了,这点也值得好评。

基于这部剧所呈现出的山西、桂林等地不同的实景拍摄,服饰、画面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台词现代问题,人物过于脸谱化的问题,这部剧我给三星半的评分。

 2 ) 愿这一生有正气相伴

坐在图书馆把最后3集看完。

今年我24岁,第一次看电视剧落泪。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于成龙,只是随着岁月的推移,他渐渐的在内心深处,被外在的东西包裹的看不见,起了老茧。

这段时间也算是人生的一个低谷,所幸让我在看新闻的间隙看到这部电视剧的广告,我想这一切都应该算是缘分吧。

能让我看完再有坚持的东西,还有热血沸腾的感觉,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从一部作品来看,这部电视剧相比美剧英剧差了很多火候,像是一盘没有炒熟的菜,不严谨,不细致。

但就像有些人喜欢吃生的东西,电视剧所直接传达的精神十分坦诚,也十分令人感动。

我想导演不仅仅是在国家反腐倡廉大背景下狗腿子一把,更是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男儿。

我更羡慕于成龙能有这样支持理解他的家人,这一帮生死与共的朋友。

他的母亲善解人意,胸怀宽广,确实也只有这样的母亲,虽说只是继母,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儿子。

他的妻子,更是可贵,放在当今社会,能做到这样耐得住寂寞的人还剩多少。

还有他的孩子,他一路上所碰到的那些贵人。

于成龙这一生,得益于这些亲人,同时他的光芒同样照耀了这些人。

不愿意去赘述这一部电视剧多么多么好看,我是花了两个通宵加一些琐碎时间看完。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应该有许多人不愿意也不喜欢再去看这一部陈腔滥调,大道理满篇的红色电视剧。

只想在刚好看完的这个节点,心中无限感慨的时刻,记录下来。

多年以后,如果还能记起,再回过头来看一眼自己所写的东西,可能会心一笑,也可能早已忘记豆瓣账号密码。

愿我这一生,有正气相伴。

 3 ) 难以认同绝对理性的评判

关于《于成龙》跟外公看了几集,在豆瓣上看到一些评论,心里真不是滋味。

首先中肯的评价一句 这部剧确实不是我们的菜 剧情发展太慢太拖沓 台词不够精壮 很多该多说一些话的时候没有说 少了点丰满 而很多时候又一直几个角色反复说了太多 显得重复冗余 但这些都只是缺点 而不是槽点。

我想说的是我是有被里面的一些情节深深打动的,柳晋阳跟玉兰的亲事定下来的那一集 柳晋阳演得真好 他唱起了山西民歌的那一刻 我忽然有一点震撼的感觉 刹那间仿佛能感受到山西的某些风物灵魂 虽然我从来没有到过山西,但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好神奇 剧情里是没有配乐的 只有他的声音 其他的部分都消音 他唱的那小曲仿佛穿透到我的某个身体部位里 我感受到了一种苍凉的幸福与心酸,那种心酸,人事的悲苦到最后的喜剧收尾都带着黄土的气息,苍凉而又落寞。

我在想 导演处理得真好,配乐师处理得真好,歌唱得真好,演员演得真好,这是由衷的一种感受,那一刻我已经分不清这是现实还是不是现实了,那不动声色的演技真的让人动容。

再说说主角于成龙,我觉得他能提名各种奖项绝对是实至名归的,这部剧里他演的是最深最绝的,称为戏骨一点也不过分,他的骨气已经和于成龙的骨气融为一体,他从骨子里演出了那种气,那种振荡,那种余音绕梁,入木三分,我已经完全分不清他和于成龙间的差别了,他深到人物心里面,骨子里面,已经分不清他是在演还是真的了。

所以别再喷他脑残,他不合逻辑了,正剧对他的设置本来就是一个扁形人物,你一定要让他圆滑,让他足智多谋吗,剧本对他的设定本就是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在审美世界里,没有人规定圆形人物一定优于扁形人物,这么多年历史正剧的主角都是扁形人物多于圆形人物,陪着外公看了这么多年的历史正剧,我从来不觉得这些人物有多么的假大空,那些我感受到的东西,正是中国人的脊梁,正是有这些人,所以才在看到国旗,听到自己民族的那一刻有想流热泪的冲动,这么多年,那种家国情怀随着这些人的入木三分已经渗透到自己的骨血了,再让后辈去接受这些民族大义的积淀,又有何不可呢?

难道假大空的东西一定害人吗,一定要人命吗,况且这部剧是有骨有血的,并没有有些评论里说的那么不堪,从专业的角度这部剧难算佳品,但从国内来看,我不明白这部剧是有多么的难以接受了。

总之,我觉得绝对理性的对待这部剧肯定是有失偏颇的,条分缕析固然在理,但最终也应该回归一些温情,有时候我们在理性之余更需要感性一点,给予一些倾斜,一些例外,甚至应该因为厚爱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脊梁而给出失理性的看法,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

 4 ) 为什么当代出不了于成龙?

首先,来看下历史上记载的于成龙其人其事。

《清史稿·于成龙传》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

明崇祯间副榜贡生。

顺治十八年,谒选,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

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犷悍,初隶版籍。

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

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

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

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

民益得尽力耕耘。

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牒上官请宽徭役,疏鹾引,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

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

  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

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余,正赋仅十五两,而供役繁重。

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

迁湖广黄冈同知,驻歧亭。

歧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

成龙抚其渠彭百龄,贳罪,令捕盗自赎。

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余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

乃出呼役械诸盗,具狱辞,骈缚坑之,他盗皆远窜。

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巡抚张朝珍举卓异。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

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三桂散伪札遍湖北州县,麻城、大冶、黄冈、黄安诸盗,皆倚山结寨应三桂。

妖人黄金龙匿兴宁山中,谋内乱。

刘君孚者,尝为成龙役,善捕盗,亦得三桂札,与金龙等结大盗周铁爪,据曹家河以叛。

朝珍以成龙旧治得民心,檄往招抚。

成龙诇知君孚虽反,众未合,犹豫持两端。

兼程趋贼砦,距十里许止宿,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

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

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

呼君孚出见,叩头受抚,降其众数千,分立区保,籍其勇力者,督令进讨。

金龙走纸棚河,与其渠邹君申往保山砦,成龙擒斩之。

朝珍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上允之。

  诸盗何士荣反永宁乡,陈鼎业反阳逻,刘启业反石陂,周铁爪、鲍世庸反泉畈,各有众数千,号东山贼,遥与湖口、宁州诸盗合,将趋黄州。

时诸镇兵皆从师湖南,州中吏民裁数百,议退保麻城。

成龙曰:“黄州,七郡门户,我师屯荆、岳,转运取道于此。

弃此不守,荆、岳且瓦解。

”誓死不去。

遂集乡勇得二千人,遣黄冈知县李经政攻阳逻,得鼎业诛之。

士荣率贼数犯,自牧马崖分两路来犯。

成龙遣千总罗登云以千人当东路,而自当西路。

令千总吴之兰攻左,武举张尚圣攻右,成龙力冲其中坚。

战合,之兰中枪死,师少却;成龙策马冒矢石迳前,顾千总李茂升曰:“我死,汝归报巡抚!

”茂升战甚力,尚圣自右出贼后,贼大败,生致士荣,槛送朝珍,遂进克泉畈。

凡二十四日,东山贼悉平。

十五年,岁馑,讹言复起。

成龙修治赤壁亭榭,日与僚吏啸咏其中,民心大定。

会丁继母忧,总督蔡毓荣奏请夺情视事。

十六年,增设江防道,驻黄州,即以命成龙。

  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

时郑成功迭犯泉、漳诸郡,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

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

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

遇疑狱,辄令讯鞫。

判决明允,狱无淹滞。

军中多掠良民子女没为奴婢,成龙集资赎归之。

巡抚吴兴祚疏荐廉能第一,迁布政使。

师驻福建,月征莝夫数万,累民,成龙白王罢之。

  十九年,擢直隶巡抚,莅任,戒州县私加火耗馈遗上官。

令既行,道府劾州县,州县即讦道府不得馈遗挟嫌,疏请严定处分,下部议行。

宣化所属东西二城与怀安、蔚州二卫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

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

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

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因问剿抚黄州土贼状,成龙对:“臣惟宣布上威德,未有他能。

”问:“属吏中亦有清廉否?

”成龙以知县谢锡衮,同知何如玉、罗京对。

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

”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

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并命户部遣官助成龙赈济宣化等处饥民。

成龙复疏请缓真定府属五县房租,并全蠲霸州本年钱粮,均报可。

是年冬,乞假丧母,优诏许之。

  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

成龙先后疏荐直隶守道董秉忠、阜城知县王燮、南路通判陈天栋。

濒行,复荐通州知州于成龙等。

会江宁知府缺,命即以通州知州于成龙擢补。

成龙至江南,进属吏诰诫之。

革加派,剔积弊,治事尝至达旦。

好微行,察知民间疾苦、属吏贤不肖。

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

江南俗侈丽,相率易布衣。

士大夫家为减舆从、毁丹垩,婚嫁不用音乐,豪猾率家远避。

居数月,政化大行。

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

明珠秉政,尤与忤。

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督造漕船还京,劾成龙年衰,为中军副将田万侯所欺蔽。

命成龙回奏,成龙引咎乞严谴,诏留任,万侯降调。

二十三年,江苏巡抚余国柱入为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迁湖广总督,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

未几,卒于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

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赐祭葬,谥清端。

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欺罔。

上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

殆因素性耿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

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

”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于成龙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

”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加赠太子太保,荫一子入监,复制诗褒之。

雍正中,祀贤良祠。

   综观电视剧,基本上演绎了于成龙一生的主要为官经历和重要事件,演于成龙的演员属于演技派,一心为民的认知似乎刻在其气质中,所以给电视剧四星。

当然这也是考虑到目前国产电视剧基本属于脑残剧,相形之下,高下立见。

接下来,聊一聊为什么当代出不了于成龙。

前有《一代廉吏于成龙》,此《于成龙》算是重拍,之所以在当下玄幻、都市、穿越、宫廷等电视剧霸屏的背景下仍能重拍这种非热门历史剧,与国内的反腐大环境分不开,为主流意识形态所提倡。

然而,也正是通过此电视剧,更能发现当代出不了于成龙的原因,也能看出腐败问题仅通过试图改变当权者的思想认识是无法解决的。

首先,于成龙的廉洁是基于其自身信仰,读书许身天下,以修齐治平为己任,这一信仰深刻其心,故有其行。

对比当下,于成龙的信仰是自小时候私塾教育就一直接受的,几十年下来已入其心;当下为官者的信仰教育一直处于缺失状态,中学、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停留于机械的浅层哲学教育或者历史教育,与信仰无关。

其次,即便称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的康熙朝,类与于成龙的廉吏也不多,腐败问题依旧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官员收入问题。

正如剧中明相纳兰明珠所言,不能要求所有的官吏都像于成龙一样过如此贫穷的日子。

古代中国官吏的收入往往需要供养一家人,甚至一个家族,很多官员尤其底层官吏的俸禄根本无法满足基本需求,除了贪腐似乎别无他路。

但又往往底层官吏的腐败造成的社会影响更为恶劣,因为这些底层官吏是直接接触民众,民众可观可感受到的。

这一问题已经在当代中国受到重视,所以有“高薪养廉“之说,也有国家提升公务员工资的举措,但是这其中还有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官吏收入差距过大。

清朝时,以文官为例,以年计,一品大员的年俸为180两,禄米180斛, 养廉银16000两, 折算为当下收入,一年约有290万人民币,七品官吏的年俸为45两,禄米45斛, 养廉银1200两, 折算为当下收入,一年约有23万人民币,差别一目了然。

当代中国亦是如此,一县之长也不过是处级干部,类似于清朝时七品官吏,但收入远没有清朝时多。

且公务员加薪则进一步加大了收入差距,以四川2015年为例,科级干部月工资提高约300元,副厅级干部提高约2000元,也就是说,公务员加薪并未解决低级别公务员的待遇,所以才有基层贪腐猖獗的问题。

再次,廉吏若只是廉,还不足以名垂青史,不管是于成龙,还是海瑞,他们的敢于担当一再被称道,当下gcd也提出要敢于担当,所谓敢于担当,内有敢为人先之意,敢为人先即有创新之意,但是当下中国一方面严格的意识形态控制禁锢了思维,创新成为无源之水,另一方面事无巨细的问责导致体制内畏手畏脚、固守成规、不犯错成为主流认识,如此何来敢于担当?

第四,引用一个网上的观点,于成龙如此廉吏能一路升迁直至封疆大吏,离不开上司的赏识和提拔,从罗城知县始,于成龙总会遇到一些知人善任、赏识他的好上司,这说明康熙朝的官僚生态系统相对还是健康的,对比当下,在官僚生态已经不健康的情况下,即使有于成龙这般人物,也绝不能被层层提拔或者有较大社会影响力。

以上只是浅陋之见,权当观后感,仅供一观。

 5 ) 一代廉吏于成龙

看了整部剧,拍得非常好,演员演技一流,特别喜欢于成龙,周先生,晋阳,对还有雷翠亭,其他演员也特别好,希望为官者去看看,学学为官之道,好官不好当,现如今的官员要是有于成龙十分之一,就已经很好了,为官者,就应该为老百姓办事,服务百姓,而不是谋取个人利益。

一代廉吏于成龙,做人做事,都是我们的榜样。

 6 ) 剧情无力

我是陪父母看的,其实刚开始我也觉得挺好的,感觉服化道很写实,剧情也紧凑,冲突明显,看到一半吧看不下去了有点乏味,看到有评论说像是优秀党员确实有这种感觉,主人公应该在从政之路上会学到很多,不能光凭一股子耿直劲吧,每次到关键时候我都想感叹一下幸亏你混在康熙王朝,幸亏还有几个好上司,剧情老是发现问题,大家都阻止你,你就要上,然后有危险,然后化险为夷,有点重复

 7 ) 【剧评】当我们谈论《于成龙》

如果你小时候是看着历史正剧长大的,你对后来的这些电视剧“垃圾”自然会不屑一顾。

许久不追剧,就当我以为我不会再在当下看到优秀的国产历史剧时,《于成龙》横空出世。

你当然有一万个理由拒绝这部《于成龙》,你可以批判它是意识形态下的畸形产物,你也可以说它是封建荼毒,因为辫子戏直接将这部《于成龙》拉入黑名单。

你也可以阴谋论上身,将一部普通的电视剧上升为政治洗脑工具。

你甚至可以因为低劣的历史知识怀疑于成龙这一人物及其品行的真实性。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但是接受并喜欢这部《于成龙》,只需要一个理由——这是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于成龙》选取了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龙的为官之路进行叙述。

首先,题材的选取上是没有问题的。

有人说题材太正,《于成龙》本来走的就是一部历史正剧的路子,如果选取的人物、题材不正,那这部剧就不叫《于成龙》了,该叫《于正》。

导演、编剧还不需要去寻找于成龙的大量资料,为这部在当今市场上不太可能走红的《于成龙》做功课。

要拍一部烂剧实在太简单了。

然而导演没有这么做,导演选择了《于成龙》。

这意味着他放弃了“抠图”,放弃了“小鲜肉”,放弃了一定的市场,也放弃了一定的受众群体。

这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能力,能够执导好这部历史正剧,不让它扑街的能力。

吴子牛导演功底还是深厚,这部《于成龙》最终没有让人失望。

既然题材没有问题,那么关键的人物塑造存不存在问题?

基本不存在。

虽然成泰燊在国内的知名度有点尴尬,但他对于成龙这一角色的塑造是成功的。

看一个演员好不好,看他演绎的角色。

最简单的一点,这个角色是否有血有肉有灵魂,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这个角色就是成功的。

看《于成龙》,能够深切感受到于成龙这个清官对底线原则的坚守,对贪官污吏的打击,无数次公堂之上的掷地有声、慷慨激昂,迸发着于成龙心中坚定的力量。

对严惩邢家良后面对家人的纠结与内疚,那场回山西看望岳父长跪不起的戏,泪流面目说话几度哽咽,内心戏十足。

对于成龙这一人物“人性”一面的刻画十分到位,他虽“油盐不进”,可内心里毕竟是一个人啊,亲手法办了自己的小舅子,面对亲人内心怎能没有波动。

成泰燊的这几场戏,拿捏得非常到位,做到了哀而不伤,既没有损伤到于成龙这一人物固执、清正的人物性格,又将其富有人性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于成龙平常生活清贫节俭,好不容易心情好逛街吃饭,每到一处却先问价格,听后笑着回答“这比家里一文钱的菜粥贵多了”。

确实,成泰燊的演绎让“于青菜”多了几分可爱之处。

有一种观点是于成龙这个角色遇到事情都是靠吼,歇斯底里大发雷霆,让观众尴尬之极。

我肯定不认同。

想必提出这一观点的人只看过《于成龙》几个片段,而且恰好是于成龙大发雷霆的片段。

回归角色本身,于成龙这个角色吼没吼过?

肯定吼过,而且频率不小。

但是认真看剧我们不难发现,于成龙每次的大发雷霆都是在事情发展的关键时刻。

我们从这个人物入手分析,他这个人物就是有点一根筋,固执甚至有点急于求成。

这个表现得非常明显,特别是于成龙调任两江总督的时候,一上来就要抓剧中人物“鱼壳”,由此导致捕头雷翠亭被抓,证人车夫和幕僚柳晋阳的死亡。

这一切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然而因为于成龙的急于求成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说到底还是人物性格。

于成龙每次的大发雷霆归根结底也是人物性格。

他迫切的想要解决问题,想要帮助老百姓帮助皇上,他慌。

于是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极端的观众这个时候就会跳起来“编剧智障!

我都想得到,于成龙就想不到!

”“于成龙真没脑子!

”这个时候看剧的观众思维、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剧中的于成龙身处险境,他要迫切解决民生,他的情绪是激动的。

加之人物性格因素,他关键时候大发雷霆很正常。

演员靠吼来表达这种情绪也很正常,没有不妥之处。

至于于成龙为什么是这样?

说简单一点,历史上对于成龙的评价是“天下第一廉吏”,也就是说他是个好人,是个清官,仅此而已。

他虽然官至大学士、兵部尚书,但他不是一个精于权谋、运筹帷幄的政治家。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于成龙让世人铭记的是他清正廉洁造福百姓,不是拉帮结派宫廷内斗。

《于成龙》一剧主要展现的也是于成龙清正廉洁的为官仕途而不是宫斗。

这也是《于成龙》不同于其他历史正剧的地方。

我们看《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展现得都是宫廷内的斗争,臣子与臣子,皇帝与臣子。

这个时候注重的是政治家之间细致入微的斗争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结果,故事的精巧性尤为重要。

而《于成龙》一剧放在了官外,他惩恶锄奸走到大学士这一步,不是靠精于权谋政治斗争,而是一身正气。

因为这一身正气,他才是天下第一廉吏,因为这一身正气,他才刚直、固执、冲动。

他是一个有缺点,而且缺点很明显的人,就像海瑞。

所以于成龙关键时刻猛烈情绪的迸发再正常不过,他又不是一个精于权谋、步步为营的政治家。

只是清官而已。

这部剧当然也有缺点。

我说过了,它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意味着它不完美。

按理说,一部电视剧的配角应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但《于成龙》一剧一些配角的表演只能算过关,观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角色就过去了,不能细究这些角色,不然就是自个儿给自个儿找不痛快,也还好是配角,没有让观众每集都盯着他们看。

还有问题是说,该剧杜撰成分太多,与史料不符。

这个问题我是看到一个网友的评论这样说的,他也没有拿出考证资料,只是随口一说。

我才疏学浅,对于成龙这一历史人物及其经历没有深入研究过。

无法就电视剧《于成龙》是否符合史料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但我觉得《于成龙》这部电视剧做为一个艺术作品,它是对这一人物进行一种艺术加工的呈现,不可能完全符合于史料。

但要说完全不符合于史料,这个也不大可能,毕竟于成龙这个历史人物,它真实存在,就必须要以该人物的一些真实经历做为电视剧这个艺术作品的一些支撑。

而且这部剧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正剧,我相信它大部分还是有史实根据的。

《于成龙》被指出的还有一个缺点是台词不好,过于现代化。

我把整部剧看完,感觉还好,台词就是人们平常的对话。

可能有人觉得历史剧台词文言文的味道应该重一点,我也觉得能达到这种效果自然最好。

但是观众群体毕竟文化水平有高有低,为了照顾观众,使用现代日常对话,我觉得也没什么,只要不掺杂网络用语就可以了。

台词幼稚这一点我没听出来,可能我也比较幼稚吧。

我知道这部剧存在很多缺点。

但豆瓣评分上我还是给了满分,一是该剧评分6.6实在是惨不忍睹,打满分希望能拽高一下总体评分。

二是,在这样一个市场先行的时代,能看到《于成龙》这么良心的作品,真的很不容易。

有人愿意给找“文替”的演员洗白无数次,也有人愿意带着粉丝滤镜看“抠图”电视剧。

那么给《于成龙》五星,又为什么不可以?

我偏要。

 8 ) 于成龙

我也给给五分,毕竟这分数...虽然这剧参杂了不少当下政治,不过看得好是滋味,并没有反感,可能是我自己看出一种责任感来。

这剧当时在央视一播的时候收视挺高的,我也硬是摒弃了偶像剧和全家一起看。

所以这部剧受众还是挺广的。

至于说台词,我个人觉得这种口语化的台词对这部剧更好,这又更好地反应了于成龙接地气,深入群众的一点,这也跟当下政治相吻合。

 9 ) 比较小众但中肯的一个评价,看完不许骂我!

前朝刚亡,前明烈皇帝尸骨未寒,家人又与清军贵族有血海深仇,转而出仕新朝。

没有别的意思,我对顺治和康熙二十二年收复台湾以前所有出仕的汉族官员还是有些偏见的。

顺治年间,抗清斗争烽火正盛。

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平定台湾,刘国轩败北。

前明最后一只象征性的力量消灭,有组织的抗清力量告一段落,这时当官也就当了。

我绝不是大汉族主义,而是作为一个前朝落第的知识分子,虽说不能像史可法、文天祥那样殉国。

也可以终老南山,拒绝出仕,对旧朝应该有起码的感情。

就像张勋复辟,我反倒觉得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一个忠臣;王国维殉清,我觉得这些人是有情有义的人,很是敬佩。

清官不假,我敬佩你。

可………我说完了。

 10 ) 于成龙

本来不太看这种很正的片子,但是越来越喜欢,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能把很多感情酝酿得很到位。

看了于成龙一些相关文献,真的很感动。

只要能把观众带到那个环境里去,让我们能深深感受到这个人的魅力,我觉得就是成功的。

我们看剧情不是专门拿一只放大镜找穿帮镜头,找尴尬的台词。

这样做的话,首先你是没有尊重这个作品的。

我们讨论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个人放到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里去才有意义。

很多人说他们就是在八股文,在封建社会里的一根筋,但是在那个时代里他们是难得的,是可贵的。

受到人民的爱戴,受到寇贼的尊敬,他的人格魅力是巨大的。

年过半百仍然对仕途有所追求,说明他是有梦想的人。

有人说他是官迷,但是那时候当官是事业啊,他那样的性格并不能做一个商人,却又不满足作为一介布衣。

放到现代,难道大家不希望改善生活,不希望追求自己的梦想吗?

今天正好播到他送章吉仁的这一集,很多人说他回来看到大家做了肉和鸡蛋就骂人很不对,但是作为一个清官,哪有那么多的银子让大家在不是时节的时候吃上一桌好菜。

放在解放前后爷爷辈或是父母辈时,他们也只是一年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我们没有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所以我们才无法理解那样的生活,也许你会说他们至于么?

他是是傻子么?

但是作为他们那个时代里的人就是这样的。

而且清贫惯了的人会一生秉承着这样的好作风。

现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家,官员。

是,现在贪官污吏还很多,但是同样也存在很多清官和节俭的企业实干家。

我知道会有很多人酸他们挣到钱不拿出来做慈善,可是这些人只是要等到他们把所有的钱都做慈善了才会说他们好。

说实话,凭什么呢?

人家凭着自己的能力,凭着比常人多出N倍的努力才有的收获。

《于成龙》短评

演员不行,除了巫刚可圈可点,别人不行。剧情太假,假的不行。很多事即使在书生意气也不能就那么做。读书人做事得用策略而不是空靠一番热情。

5分钟前
  • 文艺批评家
  • 很差

春节陪爸妈看的,于成龙也算是永宁老乡了。

9分钟前
  • 背道而驰
  • 还行

央视放的,还是有看的必要,里面演员演技都不错。

10分钟前
  • lansh89
  • 还行

三星半,细节扎实演员们表现细致用心,故事本身写的还不错,但中后段故事线有点崩,整体节奏有点慢。不过确实还是个良心剧。

13分钟前
  • melanie_je
  • 推荐

直面跑马圈地不错,但整体制作很精良,宣传的清官思想不喜欢,给个及格。

18分钟前
  • 寂石
  • 还行

真是一部好片!!看得我几次热泪盈眶!!于成龙这种精神值得传承,值得学习。

20分钟前
  • 楠舟听湖
  • 力荐

陪家里老人看的,连老人都说这简直就是胡拍!

25分钟前
  • 大可可
  • 还行

跟着我爹看了十几集,愈发感觉这是专属于党员同志的大型玛丽苏。特别自我陶醉。

27分钟前
  • 林摸鱼
  • 还行

看完发现跟康熙微服私访里的并不一样。。台词也有点假 又又是响应中央的反腐倡廉片。。

28分钟前
  • Ryan
  • 还行

高中暑假看的,也是这个时候第一次认识这位清臣。当时年纪小,还属于张载四为时期,看到赈粮那一段真的一个人在电视机前面哭。这几年,物是人非。

33分钟前
  • 大马士革玫瑰
  • 推荐

不错,不错,略差于《一代廉吏于成龙》,不过看下现在的粗制滥造,多给一星鼓励

35分钟前
  • 个成吃饭嘎
  • 推荐

家里的大人都很爱看 市面上很久没有这样的电视剧了

40分钟前
  • Macadamia
  • 推荐

还行

44分钟前
  • F...S
  • 还行

这剧与其说是为一代廉吏于成龙立传,不如说为掌权者颂德。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于大人和府台制台亲王相国对着干,还干赢了,依赖的最终还是更高一级官员直至康熙皇帝的支持,归根结底还是人治。ps抛去zhengzhi背景,于大人高龄出仕,一路打怪升级,为君王百姓奉献终生,励志又热血。

49分钟前
  • 我的ABC
  • 推荐

我了解此时对此剧的历史需求 然而这样难以言喻的演技 这样敷衍的台词 这样低段的production value真的可以在中央一播?中国的电视剧本来就已经很烂了 中央一播这种反腐倡廉警示类正剧竟然还不注重质量 这是真的放弃治疗了吗?!

51分钟前
  • ≌菩提风花
  • 很差

不值这么高的分数

54分钟前
  • 很差

后半段有点烂尾了,为了宣传而宣传,而不是从纪传出发。尤其是什么阿猫阿狗都是二品,随便一个屈一个章18年工龄就和康熙一起开会,清代太和殿门槛这么低

58分钟前
  • 蹲村口
  • 还行

呵呵哒,假大空

1小时前
  • 冬菇隆咚锵
  • 很差

于成龙这部电视剧太好看了,于成龙一身正气,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为铲除恶势力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很可敬可佩的一个人。其他演员我也很喜欢:柳晋阳,周瑞和,雷翠亭,玉林,玉阳......很不错的电视剧,推荐给大家看看。

1小时前
  • 高丹
  • 力荐

最后于成龙死的那段,巫刚演的还挺好的,不过开年大戏,挺一般的……

1小时前
  • 普渡众神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