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真实了,想起大姐姐夫在工地上拿不到钱的心酸,为了省钱吃了太多太多的苦,专门吸村民的血的村干部,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应该都会有同感。
看完一种说不出的压抑,关于农村的道德伦理和城市的伦理冲突,乡村的真诚到城市却失效了,诚信和仁慈被看重是软弱,很多人利用人性的恶去获取资源,他们从来不会心存愧疚 反而为此而得意。
可是好人呢,往往因为一点点错误就被内心的道德律给压死了 ,自己解决怕自己,在这样的社会,好人永远不会真的有好报吧。
昨晚熬夜到快凌晨六点才看完,完全沉浸在剧情里拔不出来。
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反而有了一种距离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痛苦压抑以及他们身上那种拼劲。
其实回头想想,我跟鞠双元的出身倒是相似的,可能小时候他身体上的劳累不及我,但背负着那么大一家人的期望的心理压力绝对不小。
这是很多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很难摆脱的宿命。
李平真的是个很勇敢的女孩,她身上有太多太多美好的品质了,好喜欢她。
如果假如她不曾进城,就在农村应该会遇到一个真心喜欢她的人吧。
艳梅的性格太具有代表性了,农村也跟城市一样,也充满着爱欲与情义,以前太小还觉得农村很单纯。
其实农村跟城市有多大区别呢?
都一样,被欺负的永远是老实人,能作威作福的是那些没有道德廉耻的人,世风日下是有原因的,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不允许你做个好人,好人就意味着不幸被欺负被踩踏。
不得不说梁思成在里面演技特别棒 范明演鞠永大也特别好,特别是每次他背着手,佝偻着腰走路,太有代表性了。
真的村里很多父辈年纪的人都这么走路,长义也很有代表性,但是好像真的农村的搭配就是这样 丈夫很明事理的,往往会有一个非常刁钻的夫人。
翠玲也很不幸呀,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小时候看电视剧看多了,觉得乡村好美呀,邻里关系那么和谐。
长大了才发现,农村的社会就是《民工》里一样,面子比天大,碎嘴能杀人。
一部好的电视剧在刻画人物的实话一定是饱满的。
没有绝对完美的人,也不可能有无原因的坏人。
好坏人的愚昧同样的。
李平很好.可是绝对是病态的好,在和双元分开的那一瞬间,我的心突然解脱了。
另外结局的时候她收衣服好像收了小孩子的衣服,手里的盒饭好像是两份...人和人是不不太一样。
我有个朋友男的30岁了至今没有结婚,谈了好几个女朋友,每次分手都很难过,我安慰的时候都觉得疲劳了。
但是他的难过是真实的,每一份感情都投入了百分的情感,所以我也没有办法评判他好与不好。
或者是花心不花心...双元,我在看弹幕的时候看到很多人在骂他封建愚昧。
可是真的如果你是在他的角色里你怎么选?
显然他对李平是有感情的,但是在农村这样的口水真的可以视而不见么?
他说了:李平的过去他可以接受。
可是这事情不能说出去让全村的人都知道吧... 怪只怪这个社会。
鞠广大,不爱妻子么?显然很爱,但是为了这个家不得已...长义爱上广大媳妇人之常情!
怪就怪不该捅破,人其实不错的啊双元妈应该是里面相对来说最完美的女性了...出轨这事基本是不可能, 至少没有ppp 心理上出轨就不知道了。
剧里也咩有说明白每个角色都不错 值得一看。
谁没有过去,日子向前......
如水,但又尝到些汤汤不多,但挺苦主概念的渗透性不太够,但演员演技弥补了不少剧本身可以有很强力量的,没能铺出来,农民,民工,女人三条线,大地,时代,女人三个概念只有女人略进一二,太可惜了看完会感觉,这不是一个电视剧剧本,更像是一个小说拍了出来,漂浮却不够有力为啥能给个高分呢?
因为这片儿用心了,而且这片儿属于只要及格就是高分,底子好啊,没办法
看这部剧也很偶然,看完之后不得不说真的好!
民工鞠广大演的特别真实!
可能因为自己也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父母也是外出打工,我是留守孩,不同于双元的是我考上了学,可能能够摆脱民工的身份,但是可能只是表面上而已!
里面提到的一些事情于我却是感同身受的,广大在外面吃哭受累住的差吃的差不让家里人知道,我父母也是如此,我旁边去外出打工的也是如此,告诉家里人的只有风光,所以,不懂事的我及小伙伴觉得打工挺好的,外面的世界特别棒,直到后来暑假去父母打工的城市,发现住的还不如自己村里的老家,父母上班也是弄的灰头土脸,这才真的觉得民工的苦,父母的不易。
在农村的父母那一代人,大致都经历过外出打工,确实和剧中的鞠广大很相似,甚至我爸的教育方式也和他很像,只是没有棍棒!
我和父亲没有什么交流,我认为他是没有体验过如何教育子女的,这一方面一直以来都是我妈,一个只读了两个学期小学的人!
此外,剧中提到的农村的一些问题,如邻居间的眼红嫉妒,流言蜚语,村长的恃强凌弱,我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也是感受的很真切,我出来了也是不愿再回去村里的!
此剧有一些细节也特别棒,但是我一时也记不起来了,还有,爷爷的台词真的很棒,富有哲理又生动有趣!
其实这部剧,不管是演员的安排,导演的拍摄,各个演员的演技都是特别棒的,广大刚刚说过,爷爷也是一个阅历丰富又乐观的爷爷,双元是个年轻气盛的小男孩,奶奶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磨人婆婆,长义老婆是一个形象的体态臃肿的爱贪小便宜又多嘴的农村妇人(我有一个邻居就是这样的形象)。
这些演员都是演的特别棒!
可以回头再找康导的片子来看看。
本来是想看管虎的生存之民工的。
无意中打开了这一部。
没想到遇到了一部,让我又有了这辈子看了这样的好作品,没有白活的感觉。
忍不住为李平大哭一场,或者呼喊到,声嘶力竭为止。
她是一个那么好的女子,一个人来到城里,不管什么脏活累活都干,只为了乡里人的那一句,这个女孩真争气。
当她以为遇到真爱时,总是把一颗心全部交付出去,干干净净,一点儿也不给自己留。
可惜总是真心错付,她一次又一次的被伤害侮辱。
直到她遇见鞠双元——一个她以为可以交付真心的人。
可是,鞠双元的爱也是有条件的。
当男人的自尊心席卷而来,他的珍惜与疼爱变成了狠狠的践踏与伤害。
李平怒斥他是伪君子,然后包好伤口,包着一块黄色的头巾。
走过金黄灿烂的向日葵地,离开了歇马山庄。
艳梅的命运牵动着本剧最后的大高潮。
可是她的面目总是隐藏在矛盾之后,模糊不清。
知道金黄的麦地里开出一朵艳丽的梅花,我才明白,世上容不下这样的美丽,她将在别处,继续绽放。
潘桃和李平,总是让我想起斯佳丽和梅勒妮,还有一句顶一万句里的那种说得着的关系。
人总是需要一个说得着的人啊,不然该有多么寂寞啊。
文学作品的底子让本剧台词妙趣横生又余韵悠长。
纵然有许多不足,依然是一部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作品,有无穷的生命力。
陈思成演的不错。
其实,看这个片子还是因为张译。
有时候心里有一个小小的挣扎,我一年轻人怎么老是看或是战争年代,或是文革年代,或是建国初期,或是像民工这种反映时下与“年轻与时尚”完全不着边际的片子,挣扎完了,长呼一口气,管他呢,连回家的诱惑这等从头烂到脚、从心烂到肝、从里烂到外的无耻狗屎片子,都有那么高的收视率,我又何苦为难自己呢。
越来越酸了嘿。
回归正题。
本来为看个热闹,以为全剧主旨无非就是描述民工的艰辛生活,一群底层人士虽然悲情却会仍旧努力挣生活的不屈不挠。
看完,我心凉了,根本就是绝望,彻彻底底的一部现实批判主义作品,怪不得没什么名气,这种片子,能火才怪,跟回家的诱惑,差距太远。
片名叫民工,可是描写的不仅仅是民工,而是涵盖了农村和城市的人们各为背景,传统与现代各为背景,在这个大环境下生活的每一个人。
一个农村人,在村里逃不过的不只是穷和苦,逃不过传统思想的束缚,逃不过贪官权贵的压榨,逃不过中国人世世代代积攒下来的丑陋习性,逃到城里,依然逃不过穷与富带来的活生生的刺痛,逃不过吃苦受累,逃不过真诚付出换不来温暖人心的一点点关怀,逃不过赤裸裸的剥削。
剧中大多数的场景都和吃饭有关,炕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给爷爷过寿,蹲在路边的双元拿着像脸盆一样的饭盆狂刨,请主任喝酒吃饭,鞠广大一干人算计着怎么吃有肉有菜又有面,小旅馆里一斤猪头肉和两瓶啤酒,李平家那个小小的桌子上摆着的精致碗筷,一家人都称赞的一顿拉面花了三十六块钱,振东带潘桃去吃的汉堡。。。。
都印证着,生活归于平淡和真实,就是为了一日三餐,这是最主要的。
另外一点,穿衣在其中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两个新媳妇儿都热衷于穿衣打扮,这是年轻女人的天性,潘桃更甚,花钱如流水,郭长义媳妇也在闹离婚大战中胜利之后要求三身新衣服三双皮鞋一件呢子大衣告终,也只是为了证明一点,“我人老了丑了照样值钱!
”。
穿衣,俨然是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标杆。
第三样重要的,脸皮。
七十大寿怎么操办,全村人可都看着呢;女孩儿相亲可不能第一次就答应,要百里挑一;这么好的闺女,答应嫁到这小山村里来,肯定身上有事儿;广大媳妇堪称完美道德的女人,在最后一道道德防线突破之后,生命也就终结了;郭长义为离婚妥协,同样也因为顾忌广大媳妇的颜面;你以前有什么事,我都可以受着,我一个人受着就可以了,但是你为什么要带到歇马庄来,你这就是把我的祖宗们拉出来一人给了一耳光;广大不信自己媳妇儿胡来,最后让郭长义帮忙下葬以示清白,不知道他是真的不信,还是想给媳妇儿留个颜面。
可以为了挣生活干脏累苦的活,可以为了少花几百块而不办暂住证整天胆战心惊,可以为了挣钱看城里人的脸色,可以几十个人挤在通铺上还能睡的踏踏实实,可是媳妇儿不守妇道,这就是天理不容的丑事,是无论如何不可承受的丑,不可承受的罪。
看到这些,我开始想到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烟酒糖茶,四个字,演尽生活的真谛。
说说郭振东。
他算是一个可爱的人,为人老实,积极上进,聪明又肯干,通过劳动生活也算富裕,也许他的存在是农村人的希望,是进城务工者的希望,整个剧中,能看得出,作者还是留给大家了一丝希望,也有一丝启示。
赞一个张译。
剧终之后,我开始觉得,以前看到民工,总是心中泛起一丝恐惧,穿的脏嗓门大没文化,现在开始觉得,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挣生活,我跟他们没有任何区别,我们每个人都是民工,我们都在朝着心中的理想生活迈进,我不知道能不能真正扫除自己心中的偏见,但我想,以后见到他们,态度会改变。
最后,向编剧和导演致敬。
民工很好看。
一部冷门小众的电视剧,忘记在哪里被推荐过,这几天慢慢的看完了,有些感受就像液体渗进木头,很慢,但很深… 我们看悬疑,追偶像,迷宫斗,但却不关心现实生活….影片第一集范明饰演的鞠广大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太真实了的民工形象,继续看下去,农村小院、麦田、村里的小路、工棚、工地,每一个场景和人物都特别的真实。
片中大量和吃有关的场景,也许吃饱吃好就是农民的终极愿望;再就是面子:第一集鞠广大回家奔丧和最后一集双元妈的葬礼,剧中的两场婚礼(潘桃和李平),这些风光的红白喜事里也必须有着热闹的大吃大喝,还有腐败的村长在里面应景的“表演”。
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吃和面子。
也许“饥饿”是刻在我们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再就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很重要的“面子”。
印象最深的是李平这个人物,一出场就觉得她注定是个悲剧人物,先是“被小三”,再是殷勤地对待那个来进修的导演,让人感觉她感情上很单纯,又把自己摆得很低,拼命的对人好,目的呢?
除了内心的自卑,当然也是求得别人尊重她对她好。
但是她的好很廉价,也许每个月花个千百块钱,就可以请到一个这样的保姆。
看似她对每段感情乐于付出,其实骨子里装满了恐惧和卑微以及小心翼翼,是的,虽然她是农村人,但是为什么一定要依赖那些有文化的人,等待别人的施舍?
——就像潘桃评价李平,外表城里人,内心还是农村人。
太准确了,李平似乎跳不出这个框框,她需要像个农村的妇女一样好好的服侍男人,她又在乎名声,担心梁老师把她的过去告诉双元。
片子2005年播出,正是中国处于急速转型期的时候,新旧交替,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各类事件,更是人心的复杂变化。
和过去相比,我们可以看到了别人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给了我们很多向往,但其实,也许终其一生的努力我们都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那些生活只是被显示在手机里,让人羡慕眼红,于是,我们从期待变成焦虑…. 再继续把焦虑传染给下一代,希望孩子们过的比我们更好,也许努努力就能过上家长想要的,好的生活。
每个家长都这样想,去争夺那一点点的可能性。
想想生活的本源是什么?
一代人在一个快速变化社会的缩影。
在城乡二元社会的冲突与困境。
上一辈人在固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而新生代的人在经历过城市最底层的生活之后渴望融入城市,可这座城市又是那么难以让最底层的人融入其中。
没有谁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谁是绝对的坏人。
在社会中人都是有灰度的。
我们根据现有的道德评价剧中角色的作为。
多多少少都会夹杂出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
认为这么做是对的,那么做是错的。
可对错对当事人来说是感性战胜了理性。
人都好凭一时冲动做出决定。
事后往往后悔不已。
这其实也是遗传下来的生存策略,并无好坏之分。
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是从一个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变化的过程。
熟人社会建立信任,靠的是多次博弈后的结果。
大家最重视的是人情关系。
直接的后果就是背叛成本特别高所以也会特别重视,而城市合作是建立在陌生人和陌生人的基础之上靠的是契约关系。
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博弈的次数相对较少背叛成本比较低。
所以需要建立契约与合同与公权力的介入。
剧中最有意思的两个女人,对比非常明显。
桃和李平都出生农村,桃没有在城市生活过,只有农村的生活经验,但她非常向往城里人的生活所以她穿衣打扮都在学城市女人的样子看似非常时髦,其实骨子里还是农村人的生活习性,但他的家庭条件决定了,她只能和农村人结婚。
根据她自己的描述。
她也是一个心气特高的人,但就是胆子特别小。
她他说有一次镇上有有一个活动招主持人她为这个事准备了两个月,但在最后一刻他因为心里害怕打了退堂鼓所以放弃了。
她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她特别希望别人对他的喜爱和关注是用金钱或物质的形式来表达的,而并不仅仅是语言。
这又反映出她比较虚荣的一面。
胆小虚荣,又好胜心强。
她和李平从互相排斥到互相靠近成为闺蜜。
只是因为两个人都处在相同的环境里压抑痛苦无人诉说。
从而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其实他们俩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李平的同理心是远远高于潘桃的。
她对李平说出他的早年人生经历的痛苦完全不能感受到。
以至于到最后她会把李平的隐私泄露出去。
李平这个角色其实我觉得象征了一大群农村底层往上奋斗的女孩子。
只是选择有所不同罢了。
有的女孩子。
就像李平的理想一样,嫁给了城里人,过上了城市里的生活。
还有的女孩子在城市里独自奋斗最终找了和自己。
同样出生的男孩。
留在城市生活,还有的女孩迫于家庭的压力回了农村相亲结婚。
回到原来的状态。
一个人越是缺什么,越是急于让别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个人越是缺什么,越是会表现什么。
李平正是因为自己缺少文化,所以她找的都是有文化的并不惜一切的付出,千方百计的对男的好可男的最后都抛弃了他。
这是因为可能他们的需求不在一个层面上面。
男的之所以找他是因为。
他体贴,能照顾人漂亮身材好。
而他之所以找。
这些男的。
并不是真的有多么多么的喜欢他们,而是他们所代表的的身份地位。
他喜欢的是有文化的男人。
以及这种文化所代表的阶层及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
这种虚假的社会阶层上升的感觉是让她任劳任怨不顾一切付出的原始动力。
前些天微博上网友提问康导个人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他回答 《民工》 、《青衣》。
他这样回答,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我一点都不意外。
因为这部剧也是康导作品里我最喜欢的,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
康洪雷成名于《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士兵突击》播出后才真正在电视圈成功突击,自那以后康导在电视剧行业上有了一把交椅。
然更多观众喜欢的还是团长和士兵 ,因为很少有人了解他的铁三角时期。
拍央视水浒传时 ,康导与纪实导演陈枰 制片主任孟凡耀结缘 ,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保持着稳定合作。
陈枰其实是一名编剧,写的剧本最能调动感情,拍摄完水浒传的时候,陈枰读了《父亲进城》便一直“骚扰”大胡子张纪中,大胡子实数无奈,说没时间,你写个故事梗概给我看看吧,剧本雏形就马上出来了,大胡子真的被打动了,买下了拍摄版权。
与陈枰一起怂恿大胡子的,就是好友康洪雷。
后来投资商对没有一点点名气的康洪雷不信任,想用别的导演,又是大胡子力排众议,换了多家投资方,最终从西安影视公司拿到了投资。
《激情燃烧的岁月》成就了康导 ,也成就了剧组里的其他人。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几乎都是陈枰编剧、 康洪雷导演、 孟凡耀制片为框架的整套班子在前进。
孟凡耀是一位非常低调又有品味的制片人,水浒传拍摄艰苦 ,大部分用西北人。
一是能吃苦, 二是省钱。
孟凡耀就是凭水浒传的任劳任怨表现得了十佳制片人。
央视水浒传剧组出来的人现在基本都是电视业的顶尖人物,此三人形成的圈子在制片人大胡子那里逐渐演变成现代剧的一支劲旅,与胡子的武侠戏并行前进。
大胡子因为武侠得了“骂名” ,也没有因为现代剧得到美名。
康导很多作品拍摄的都是现代,人又很低调,低调的有些不温不火的感觉,甚至拿过奖了,他后来的那些士兵和团长粉丝也不知道。
他们眼里也只有士兵和团长。
当然, 班子里其他人也是当时大胡子分拨过来的, 例如化妆 黄桦 美术杜长顺 宋洪荣 录音 灯光 和大家都比较熟悉演员 等等。
这些人才都是从水浒到武侠剧起家,拍起现代戏更不在话下。
民工这部剧 ,光影 ,镜头的运用已经到了一定水平 ,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工地和麦田都是一幅幅美丽的油画。
土味的农村也可以唯美烂漫。
可能康导在央视笑傲江湖剧组没有拍过瘾 ,拍摄了一部现代题材的美工片。
演员方面 这部戏主角几乎都是新人,甚至可以说他们不是在表演, 而是在真正的体验 。
提到的民工剧 很多人更熟悉的 《生存,民工》, 而这部《民工》同样表达了 农民工与城市的矛盾 与纠结 ,又更具有艺术性的发力在人物性格与时代的宿命感,显然更胜了一筹。
开篇是农民工鞠广大打工 , 在家种地的父亲不理解他,同时鞠广大又寄望自己的儿子念书考学,不希望儿子继续走他的打工路。
子孙三代,都有着一股子犟劲。
农民因贫穷而不甘于现状 ,想走出去, 去赚钱。
这有什么错?
这个时代的城市发展的黄金期, 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本就自惭形秽的农民到城市后发现所面对的冷眼 、讨薪难 、生存难等问题 ,甚至连一个暂住证能吓到的农民工是何等悲凉,他们真的没钱。
入城的女人对城市有憧憬 、向往。
实际得到更多的是欺骗 ,回到村里又受到他人道德上的指责与非议。
这一幕幕都是整个时代血淋淋的悲剧。
作为一个农村人 ,贫穷、辍学、打工、欠薪、讨薪、歧视、暴力等等等等 ,在十年 十几年前我也曾亲身经历过。
这究竟是谁的错?
因为偏见产生阶级 ,因阶级制造冲突 。
像林家铺子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桥段,这个时代又一次次的完美展现。
同时农村出现的问题也很多,例如官僚主义的村主任大头 ,喜欢占女人便宜 ,不交钱就私下报复,红白事善于走过场,眼泪收放自如。
打工外出的人回到村里还是有些羡慕嫉妒恨的成分 ,会被边缘化。
当时大部分农民的观念并没有现在这么开放, 一面是乡土守旧派与外出务工的世界观时时产生矛盾 ,也难免有的人会眼气。
像火化问题, 我的家乡直至今日,老一辈人也是入土为安的观念 , 本着能过且过,你好我好大家好, 除非得罪太多的人, 有人去举报,之后强行破土 再折腾出来去火化。
鞠广大与主任这种矛盾, 还真说得过去,并不像戏剧创作 。
该剧有鞠氏父子对命运的挣扎,不愿在农村一辈子碌碌无为的活下去,在城里又找不到该有的归属。
有李平在城市所受到的伤害,又无法逃回农村的无奈。
又有双元妈的从城市归来后,对自己命运的怀疑与出轨越位。
所有人都走不出与生俱来的宿命,除非结束生命。
结尾处加了一段话,我没有听出来是哪位演员的旁白,应该出自广电的神来之笔。
一片片高楼拔地而起 如今楼市如何?
最终买楼的主流群体又寄望着谁呢?
现在工地越来越少, 时代也快画上了残忍的句号。
感谢有这么一部剧存在过 ,记录着农民工的辛酸苦辣。
这部剧不是单纯的记录农民工本身或民工的某个行业, 是记录了整个时代农民的艰辛。
泪目!
片中有两个梗 1 鞠双元奶奶夸自己家什么都好, 长的虱子都是双眼皮的。
这句话是总制片张纪中少年时他母亲对他说过的话 ,说他什么都想追求完美。
2 李平的第二任男友是在省城读进修班的导演,一直想拍戏。
听到歇马山庄的地名后,拿着笔就记了下来 ,说这个地名好听, 以后自己混出名了就要拍民工 ,拍摄民工的艰辛 。
本剧是根据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改编,这个对李平始乱终弃的导演原型是康洪雷还是该剧组哪位副导演吗?
本人属于文盲,影评皆属自嗨型记录,发现有人观看回复,承蒙错爱,不免自己又走了一遍,发现了很多错字和病句,抓紧修改了一下。
再次感谢!
之前刷到几次《民工》这部电视剧的片段,这次我忍不住从头看了一下,看了几集就被深深的吸引了,没想到以前的国产电视剧拍的那么优秀,演员的演技出色,场景和剧情很是写实,我也想不出什么词语来夸赞了,看的我心情很激动,这才是真正的艺术表现。
鞠广大和鞠双元的关系和我跟我爸是很相似的,典型的农村大男子主义,小时候对我非常严厉,青春期我变得越来越叛逆,经常吵架,我们交流很少,直到我大一些后关系才变得缓和。
上学放假的时候我也当过民工,工作,环境和遭遇都是那么的真实,大家拿个饭盆打点菜蹲着吃饭,在工地吃饭坐着吃饭都是一个不太好实现的愿望,睡觉也挤在一个大通铺,夏天的燥热和蚊子都能把我难受死。
李平拼了命的想在城市扎根并找到爱自己的男人,现实却是遇人不淑,献出了青春,献出了感情,最后落个凄惨的结局,她大概再也不会相信爱了吧。
我和他们一样,大学毕业来到北京一家公司上班,我也想在大城市找到我想要的,可能是很多的钱,也可能是机遇,剧尾鞠家父子一起回了老家,我不知道哪天把我打垮回老家。
希望是我钱赚了很多的那一天,还有很多想说的,但明天还要上班,洗洗睡吧。
7分 也就前几集还行,中间变成了言情剧了 各种恋爱 把几个女人描写的太多了 和民工没啥关系了都 最后父子俩的老婆临死前给他带了绿帽子,一个知道原来城里的那些事以后打跑了 两人又回城里当民工了 结局很虐 这部剧感觉人物不太饱满 剧情着重写的都是村里那几个女的 民工篇幅比较少
李平为躲前任,为什么不选择去别的一线城市打工呢?费解
范明老师的表演,真的是入木三分!鞠广大既是一个饱受生活摧残的农民工,也是一个在命运漩涡里漂流的老父亲!那句“鞠广大,你老婆死了!”在工地上回响,真的是让人五味杂陈,令人动容!
真的很好看啊!
我们喜欢给自己定很多规矩,然后触碰它,最后被惩罚。
前4集高水准,然后爱情上线开始胡扯 半途弃⋯⋯它是怎么搞到9分的?
编剧临近结尾抽疯了嘛?倒数第二集双元妈忽然死了,偏在这时,李平同居的旧事在农村传成出轨,双元差点激情杀人,李平只好离开了双元。双元妈是地道的操持家务农活的农村女人,李平是有过城市经验却回到农村的务实女人,配得这种命运? 我原以为主线一是民工进城想要改边命运的辛酸,二是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女人们的生活,岂料编剧却传达了更残酷的一种认识,城市在让民工靠打工谋生的同时,却将他们的家庭打碎,直到农村的劣性让美好殆尽,只能说珍爱生命远离农村,却不该是一部评分9.0的主题啊?
7主要讲的农民进城打工引发的家庭问题。范明的广大略有点神经质。陈思诚的气质和农村小伙很搭。李平勤快漂亮懂疼人,是个好媳妇。虽然农民工夫妻的确有很多常年分居的现象,但剧中的两个媳妇留守农村的设定还是显得很不自然,明显他们跟着丈夫外出做事更合情理。广大媳妇和长义通奸的情节可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但我还是挺有点反感,他们两个人给我的感觉,是不会做出这种事的人。广大媳妇挺好的一个人,就那么活生生被逼死了,很可惜。翠玲和潘桃真是小心眼,枉广大媳妇和李平把她们当朋友,她们却毫不体谅别人。全剧最大笑点:“鞠广大,鞠广大,快来接电话,你*死了”“鞠广大,鞠广大,快来接电话,你**死了”。。
心酸,潸然泪下,少见的精品国产剧
真不错!拍出了中国民工的艰苦和奋斗
开局王炸,演技佳,且是真正关怀现实的现实主义,台词是提炼的方言,十分生动有活力。之后越来越乏味,男性中心主义的熏天臭气扑面而来。我当然理解真正的农村是这样的,但是创作者的选材、倾向、视点全都浓缩在作品中。现实主义作品是对现实有选择、有倾向地“再现”,巴尔扎克的小说也并非完全是那时候的巴黎。从不同的性别(或种族、阶级)立场与视角去看问题,对“真实”的再现也会不同。该剧中创作者自觉认同男性中心之视点。不过这个视点难以违拗一些现实因素,因此文本中有裂隙:最终李平才是得解脱的,她起码拥有了幸福的基础。总之,后面的情节趣味性差且恶臭熏天。但是,我好喜欢范明啊!!!这种触及底层的作品在今时今日难见,本作应是艺术性差但有开创力的奠基作,可现在却成了巅峰。真是可笑可悲。文艺正在死亡
前头五集较为偏向写实接地,后面几乎沦为拖沓的乡镇爱情故事了。饰演鞠广大的范明奉献了他最好表演,张译与角色也颇契合看起来驾轻就熟,陈思诚倒不适合出演一根筋的老实人。看得出想呈现城乡价值观的冲突碰撞。李平和蟠桃堪称较早的暧昧Lesbian,康洪雷附身角色吐槽国产影视越来越假,农村人为了面子,死后讲排场大操大办,交浅言深、女人的厄运、人言可畏……原著名《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更切题。7/10.
两天追完,拍得太真实了,看着一地没有割的麦子就心慌……貌似这是小太爷的第一部剧呢
还行还可以还不错
农村的八卦和城里的八卦
有思想的剧,还行吧。
土包子
x
之前看到第十集看不下去了,感情线越来越复杂了,闹心,刚看完外乡人相比之下差太远了。但是范明可以给五星,剧里的陈思诚欠揍丫的
三星是给演员的,无语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