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乐山是四川最好吃的地方。
这个理由,足够把乐山列入旅行清单。
这些年拍地方美食的纪录片太多了。
看了《宵夜江湖2》第一集乐山,说点不一样的。
比“宵夜”多了“江湖”,比江湖又多了“年轻”。
旁白文案说,乐山是引领宵夜王国的梦工厂。
我更愿称“乐山”为宵夜江湖里的“周伯通”,接下来几集中的西双版纳、天津、长沙、宁波、海口、哈尔滨、兰州像是《射雕》里的江南七怪,在宵夜的江湖里各有所长,而它们共同的侠义,便是“好吃”!
江南七怪只能算三流高手,却能当郭靖的师傅,这几处的宵夜,不是大主流,却殊途同归,为“今晚吃什么”增加源源不断的佐料。
这几年,吃宵夜、探早市、打卡地方美食,“吃”这条赛道涌入了越来越多的“后浪”,我们其实需要像《宵夜江湖》这样用年轻人视角看美食的“轻纪录片”(年轻的轻)。
包括被评论吐槽的“过于年轻的”旁白,我个人是鼓励、并愿意接受这种创新的。
不是非得《舌尖》李立宏老师的沉稳中年配音才能展现出美食片的味道,看过的很多美食Vlog也都是年轻人在解说。
吃宵夜原本是一件再放松不过的事,就把减肥、宏大叙事抛之脑后吧!
疫情之下,所谓的松弛感,大抵就是一支串、一声笑、一句好久不见!
宵夜江湖2延续了第一季的基本叙述逻辑和影像风格,把镜头对准各具特色的八座城市。
片中既有冰天雪地的哈尔滨,也有肆意生长的西双版纳;既有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也有东海之滨的宁波;既有坚守小日子的天津,也有敢尝敢试的长沙;既有淡泊坚韧的乐山,也有潮来潮往的海口。
宵夜江湖以“美食+夜晚”的视角切入,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物候、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城市际遇,让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宵夜文化”千姿百态,各有万种风情
一个北方人,更准确的说是一个北京人,到底有什么适口的宵夜小吃?
簋街,北京最著名的宵夜江湖,恐怕连乐山人都略有耳闻吧?
但麻小儿跟北京有半毛钱关系么?
怕不是要大半夜来一碗菜码儿齐全的炸酱面才能体现我们的北京味道。
反正我吃不下,也吃不着。
为什么吃不着呢?
因为宵夜得有酒呀,不光有酒还得有个能喝酒的男朋友哇。
男朋友(丈夫)我倒是有,可他一口啤酒就能从眼球红到脖子,酒精过敏你好意思让他陪你宵夜么?
没有吃宵夜的命我为啥还是这么不甘心?
因为我出生的地方是北京早年间著名的新疆村儿啊,那儿不光有全北京最地道的羊肉串儿(紧邻新疆办事处),还有北京最早的宵夜江湖。
我的发小儿们每周都跟着爸妈下馆子撸串儿,我却从来只有流哈喇子的份儿。
谢谢我的洁癖爸妈,断送了一个孩子的宵夜江湖梦。
然而,谁能管得了一个住校的大学生呢?
远离爸妈的孩子终于可以吃上宵夜了!
可偏偏,我开始迷恋乐队,看现场,Mao啊,糖果啊,万青啊,重塑啊…… 于是我终于吃到了人生第一次宵夜,啤酒一瓶。
超市7块钱的科罗娜酒吧要20,明天一早我还要去新街口淘碟,一张D5才7块钱,想想还是算了,此生注定与宵夜无缘。
所以请导演继续拍下去,就让我在宵夜江湖里好好过干瘾。
别杠我,杠就是你对。
第一集推荐菜:猪油渣蛋炒饭
一口宵夜从嘴里吃到胃里,一口辛酸苦辣贯穿几十年。
从乐山街巷串出来的好味道最后的落点在人生,家庭,团体上面,让这一口宵夜吃得层次分明。
喜欢镜头的拍摄手法,穿过层层叠叠的食材,好像柳暗花明又一村,食客的笑容是不会骗人的,这个纪录片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真诚的生活。
结尾毫不避讳地谈到疫情问题,这大概就是纪录片的意义,记录的是生活,生活就有起伏有艰难。
不管是红汤笋子面还是干香牛肉,离不开的是个人字。
人的艰难,人的希望。
人对嘴里这口,心里那点气儿,都不能扔了。
看片前,王硕突然说起《宵夜江湖》的英文名“Taste Humanity at Night”,是不是还有更好的选择,于是查了“宵夜”的英文说法,不太能涵盖国情,也推敲了“夜间大厨”的意译可能。
其实,片中有现成的说法“野生大厨”,变成英语就很好了。
野生,既有开设地的“野”,也有食客来历的“野”,更有这些摊位或小店蓬勃生长的“野”。
民以食为天把食搞大到天上了,《宵夜江湖》结结实实让美食回到人间,回到土地上,回到人民群众当中。
今天看的两集乐山和版纳,里面一共六个故事,既是经营者又是大厨,多半有着相似的经历:失败的前半生,下岗,离异,因为宵夜让他们活下来了,生存下来了,继续爱,繁衍生息了。
而今,更大的困难,其实不能完全说来自疫情,应该是过度防疫,拒绝躺平的防疫让这些宵夜江湖人真正地躺平了,他们能不能度过此劫,能不能获得他们应有的幸福晚年,是看罢最令人揪心的。
乐山,没去过。
我只短暂待过成都。
讲讲我心中的成都美食。
成都美食很多,但作为一个北方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人,我在成都经常吃的是如下几样:1.成都杂酱面。
非常好吃,素椒杂酱第一名,像是炸酱面,但又区别很大。
除了没有杂酱面的那些什么配菜外,一大区别是成都杂酱面,酱在碗底,端上来看着像是一碗素面,却又跟燃面不同,没有燃面那么干。
口感上更舒服,也不会太油腻。
2.红油牛肉面。
这个关键在于店家牛肉的卤制手法, 我以前在水碾河的时候,北三街的那家面馆,牛肉面非常棒,但往往很可惜,如果七点前不能到店,基本上就吃不到了。
3.肥肠粉。
这个没的说,成都随处可见的小店,味道都不会差,关键在于那个粉真的很好,当然,搭配冒节子,天天吃都不会腻。
4.冒菜。
这个在成都,也是随处可见,味道分店,但是也不会差别太大,很下饭。
5.钟水饺。
简单说就是红油拌水饺。
好吃。
也有红油抄手,但是很少吃,还不如吃钟水饺。
6.烧烤。
在水碾河北三街的时候,经常是晚上十点,十一点左右,在居民区楼下的烧烤店里,点上几个串,随便那么一烤,配上一瓶啤酒,尤其是在夜雨刚过,或者是雨正浓的时候(成都的夜里经常下雨),非常的惬意。
这些都是我一个北方人在成都短暂停留的半年多时间里经常吃的东西,像其他的各种火锅,冷锅串串,冷锅鱼,棒棒鸡,麻辣兔头什么的,也就是吃的时候新鲜,经常吃就没滋味了。
以上前五种,既是工作餐,也是平素的日常饮食,很适合我这个北方人的口味。
还有各种小吃,像什么加了鱼腥草的狼牙土豆、乡村基什么的,偶尔吃一下,也还是可以的。
而这第一集,观感上,让人觉得这像是一部付费宣传片。
天津的故事都很平淡。
天津的调研与拍摄是在北京与天津反反复复的疫情之中完成的,中间经历了疫情以来北京最大面积的封控,甚至还有一次拍摄中途整个团队的紧急撤离。
本计划十几天完成的拍摄周期被拉长到两个月,整个团队的心态都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影响。
对我们的拍摄对象来说更是如此,餐饮业以人流为生,影响对于他们来说只会更大。
记忆最深的是津小涛和大姨,时常会把对疫情的关注挂在嘴边,做应季海鲜现在不仅要根据客流量进货,还得对疫情的发展有自己的预测。
但你不会因此就看不到津小涛在街霸游戏前的身影,也不会因此看不到大姨少喝一杯冰可乐或是停下与店里小孩儿的说笑。
老李头一家子的反应是“正好歇两天”,“正好多陪陪孩子”,堆姐可能比起刨冰更关心孩子的学习,走进二哥空荡荡的店里,不但没有一个皱着眉头发愁的,反而会看到二哥正拿着啤酒跟邻居大笑着谈天说地。
来之前还有点为他们着急的我们,看来是有点想多了。
天津作家冯骥才这样评价天津人:“天津人似乎对市井生活有种过分的依恋。
‘混’字便是市井中最流行的活命哲学。
大大咧咧,得过且过,温饱自足,知足常乐。
”的确,虽然与天津人聊天时你也会听到他们的愁苦与不满,也会听到他们对国家大事,世界走向的担忧,但聊到最后,总会有一个天津人冒出来,把这些实实在在的忧愁用某种喜剧技巧变成玩笑,然后众人一乐,各忙各的去了,彷佛这些事又与他们毫无关系。
这就是天津人自己的小宇宙。
自己当下的生活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天津人总能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安定,并在其中自得其乐。
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天津人这种“乐呵乐呵得了”的生活态度对于同样身处特困行业的我们来说慢慢成为了一种魅力。
相比起为这操心,为那着急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更让人重新思考生活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天津的故事都很平淡,但这平淡之中透露出的安稳与安定,迷人至极。
感谢天津的每一位拍摄对象,感谢这时的相遇治愈了我们,也希望能够治愈屏幕前的你。
时隔三年《宵夜江湖》第二季正式归来,拿乐山这集开餐让我有点惊喜,乐是怎么的乐,是酒足饭饱之后肚腹的满足感,是脱去工装呼朋聚友的畅快时刻,是夜幕降下老板口里一桌又一桌灯火光影, 还是城市角落人来人往说不尽心酸苦甜,很显然导演一直在寻找这种在那种充满江湖的“乐”。
一座城一个“乐“,图个”乐儿“是很多人无法拒绝的诱惑,而“宵夜 ”是找乐的一种方式,这种乐不拘贫富贵贱,不限年纪老少,小桌一支,小灯一亮,各路快乐准时到达,支撑起属于夜晚的人间烟火。
麻辣丹青的乐在于他对生活艺术的把控,一边是百味生活,一边是千里江山,两者讲究配比调和,如同调料与颜料,世俗的精神世界得到完美融合,在他的观念里两者达到了平衡和统一。
王三轮的乐是市井生活的邻里与亲情,穿堂的桌椅,酒后的蛋炒饭,三十余年的坚持,一切都是在最真实的喧闹中发生,构成了属于乐山人最朴素的家庭的记忆。
小铃铛的乐是对自我罪罚最好的沉淀,兴与铃铛,沉与酸辣,人生在不断的苕洗中得到安慰和平静。
矿机厂烧烤的乐是时代背景下人们寻找出路,重新建立家庭和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看似一板一眼,毫无新意,但最终大家在困局中重新找到生活价值和意义。
对于乐山这座被大佛普照的千年城市,时间留给每个时代不同的印记,人们也在大佛脚下不停的寻找自己的位置,而对味蕾的追求始终没变,每到深夜,对于生活的开心与失落,困顿与疑惑,每个人在这样的夜晚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和理解,而日出东升,我们又可以重新出发,寻找属于自己的乐。
《宵夜江湖》第一季的时候,学到了一个词“霸蛮”,我认为这是“江湖”二字很好的诠释。
所谓江湖,不外乎是在一个划定的范围或者默许的场地,小老百姓能够自在生长,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互相磨合中建立一个自己的规则。
统领中国人时间最久的周王朝的先祖,最初生活在黄土高原,面朝黄土背朝天,周人给中国人的基因中注入了勤劳、隐忍的色彩。
三千年来,只要给点空间,中国的老百姓就能生活得有声有色。
从乡村走入城市,也不外乎如此。
正是生活在城市小巷里弄,犄角旮旯的无数老百姓,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交错、摩擦、融合,共同搭建起一个城市的气质。
透过江湖之地的宵夜,看一个城市的气质。
是《宵夜江湖》最初创作的本心。
第一季中的武汉、南宁、沈阳,皆为如此。
第二季的宵夜,拍摄于疫情期间。
疫情时起时伏,让拍摄也不那么的顺畅。
有时候,吃饭的馆子还有些冷清,与江湖的喧嚣、烟火、粗砺有些距离。
但这就是生活,记录下来,也是纪录片从业者的职责所在。
为了克服这些,导演想了很多办法,美食的拍摄也更加用心。
最后呈现出来的片子,仍然是浓烈欢乐的。
我比较喜爱兰州一集,和其他集不同,这一集暴露了导演的文人气质。
咳咳,矫情了。
饮食文化可大可小,它承载着不同的地域特色,也点缀着人们每天生活的色彩。
在夜晚时分,大街上的餐馆也会灯火辉煌,夜宵时热热闹闹的声音可以是一家人的团聚,也可以是好友之间增进友谊的方式。
吃了夜宵,喝喝小酒,将一天的烦恼洗涤。
《宵夜江湖2》里三五好友一起相聚,将城市生活的孤单也淹没在了夜宵里。
对于观众来说,在品味美食的同时看美食,也是另一种陪伴的方式。
光宵夜二字就很有诱惑力
没了江小白插入和每集片尾的店铺定位广告,这季迅速上升了一个档次
沉沉浮浮,有苦有乐,鲜香热辣。都是人生。
第一集乐山不错呦,很自在。同时讲好美食故事和人生故事并不容易,满满人间烟火气。
西双版纳:包烧=卷料烧烤 鸡脚 芭蕉叶 芫荽 香茅草等等 羊奶果 蚝油芒果 勐遮路刘燕烧烤 西番莲罗非鱼 西番莲=百香果哈尔滨:老太太盒饭 餐巾纸一元 禁止喝酒 避雷
宵夜慰藉的是人心
纪录片不应是简单的堆砌
跟第一季一样从宵夜美食入手,讲人生百态江湖事,而且在疫情大环境下,画面和文案都更多了一分动人的情绪
比第一季确实进步了
江湖再见
讲故事占的时长太多了 导致美食密集度不够 感觉成了人生故事里穿插一点点美食 本末倒置 是因为疫情拍的素材不够吗?我反正看到讲人生的就快进 没办法共情 这三年大家都很苦 本来想看点美食治愈的 结果又是苦逼兮兮 看的闹心。乐山是我老公老家 深度吃过好几次 那个小叮当面馆很有名 我俩被亲戚带着去吃 但是没吃出来好吃啊 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就对逼仄的环境印象深刻。
同类题材多了之后,新意就少了很多。当然,食材品类就那么多,切入点就非常重要了,可惜,此片没有太多新意,就连30分钟内都是各种堆砌。当然,宵夜江湖,烧烤为王。只不过,这第一集,很有充值的嫌疑,像是一部宣传片。
中华民族真的是很热爱美食的民族,美食是每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记忆,也代表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与其说这是一档讲美食的节目,不如说它更多描述的是人间烟火,是每一个平凡人的烟火人生。看过可能不会记得每个城市每个店铺的店家故事,但记得的是每一个面对生活困境(下岗、离婚、负债、养育孩子)仍然勤劳不屈坚强的灵魂。很多小店经营几十年,周围那么多顾客都常年光顾,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这季真的有点难看。。。
解说不行,我最喜欢第一季第一集,那才是宵夜江湖!
太一般了天津是凑数吧
很一般,没什么记忆点。
所谓风土~人情~
喜欢美食纪录片
吃的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