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镜头语言、作画、剪辑和配乐上都不错,但剧本和一些情节的细节是硬伤,导致观感上上成为了一部传统的爆米花励志电影。
如果仅是日式画风尚可,大概是脱宅许久的缘故,如果说主角在早期比如剧组宴会时严重缺乏自信的表现算体现他的特立独行与天赋异禀者的怪异,一直到片尾颁奖典礼上依然对倾注自己心血的作品能够获奖紧张到冒汗,有些让人不适了,求制片人追加拍摄的时候土下座更是过于违和。
无论从故事背景的好莱坞,还是镜头、剪辑都贴近电影风格的情况下,主角的形象塑造都让人觉得用力过猛且刻板,在加上剧情上对他的成长过程还是套路化,并没有多么出彩,其本身和成长过程都缺乏魅力与感动。
当然本片的高光时刻也有许多。
比如将剪辑比作战斗的作画表现力就很出色,也算是高燃的片段,还有阿尔卑斯拍摄过程的作画,除了主角外的角色塑造也各有特色,米斯缇娅小姐太对味了(各种意义上)。
关于制片人庞波小姐这个角色,和主角成为鲜明的反差,倒是有很好的搭档感,不谈她拥有天选之子般的优越资源条件,大方活泼性格和识人用人的能力,为吉恩这样内敛的人才提供了展现和闪光的机会。
在现实中,类似制片人的角色有很多,他们或许不像导演和演员那样毁誉加身,更偏向于后台工作,但对于能力与素养的考验一点也不低。
同理还有导演的工作,许多现场拍摄的每一天都是高昂的资金消耗,能够统筹服化道等不同部门有条不紊的完成拍摄任务,同时达到尽量好的艺术效果。
此外,借助本片,首次对电影工业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根据澎湃网作者 季平常 的影评《拍电影哪有如此美好》也认识到这部动画电影中体现的电影制作流程与现实还是有诸多差距。
电影与文字是不同的内容表达形式,但如同剪辑者需要在倾注心血的片段中进行取舍,各种创作乃至生活都需要懂得放弃,保留最重要的部分,这也是一种修行。
对自己而言,内容创作、组织能力、和果敢行事态度,是从这部电影中收获的部分。
“牺牲了无数人的时间和金钱才走到这一步,每当想起这些,就更不能放弃了”看到片中的这句台词不由得心里震撼。
对我而言,除了想做出自己喜欢的游戏外,这便是多年来一直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大家倾注了心血的美术,文案,还有大量奇思妙想的点子,要是自己没有好好地实现,要是没有获得相应的商业成绩,一切就会白白浪费,变得毫无价值。
所以男主病倒也依旧坚守在一线的执着,真的让我感触颇深。
除开这一段外,印象很深的还有男主初次指导一线艺人慌得一匹的段落,也让我想起在上款游戏开发的尴尬,当时在邀请钉宫理惠为游戏女主的声优配音的现场上,不懂日语语法的我却要求她强按中文台本的段落配音,结果搞出了很多不专业的尴尬(那会的我,表情应该还要比男主笨b吧。
所以看着看着。
就不由得代入了男主。
……虽然,看完电影后也很快清醒过来了www,片中的很多片段始终是理想化的,现实也不会像男主那样只要付出努力就定能实现梦想。
不过我还是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做自己所热爱的事,再残酷的现实也应存在理想主义的熏陶吧。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又重新回到了几年前,那个抱着梦想的自己。
这辈子,一定要做出一款大家为之热爱的游戏!
电影本身也贯彻了他自己的理念。
好像很多日本电影都控制在90分钟的样子,看到现在有一个感受是疲惫感要轻一点。
基本上是选择了一个转折点、一个高潮的常见结构——大约30分钟的时候出现第一个转折点,同时为高潮部分埋下伏笔,在主线进行的过程中交代下暗线在推进,在大约60分的时候爆发最大的冲突。
有一点很想吐槽的,动画电影中的一些特点与戏曲表现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内心情感的外化表达,真实情况下其实大家通常不会做那些动作,但是这些夸张的表达非常生动地将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出来。
戏曲演员也会有通过唱念做打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呈现给观众。
还有就是一些非写实的画面,就像《庞波》里人物周围环绕黑气等等,很多动画中都会有不少夸张、非真实的画面,也很像戏曲中的写意表达。
反观国内很多所谓对戏曲的传承大多浮于形式,一眼可见是戏,但除了看到的这些,没什么值得深挖的,甚至很多时候脱掉那层皮,照样能做很好。
所谓“国宝”“国粹”很多时候都像是束之高阁,任何随意的改动都是亵渎,太过害怕破坏了“宝藏”却忽略了发展。
还有就是“政治”痕迹太明显了,本身就岌岌可危,毕竟合适的土壤已然破坏,还在想着政治正确。
另外有一点想说的,是一种出世又入世的态度。
就像影片中的导演,先跳脱出世俗之外,获得“孤独”,从“旁观者”视角观察世界,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回归身边的人,找回自我。
还有一些想吐槽的,写到一半又忘了,什么时候再说吧。
喵莱坞的庞波小姐作为电影制片人,让她的助手吉恩剪辑b级片的预告。
虽然只有短短的15秒,但十分考验功夫。
吉恩通过了考验,剪出了精彩了预告片。
同时,庞波也说出了选择吉恩做助手的原因,因为他有一双陷入绝望的不幸福的眼睛,眼中透露出创作的欲望和想象的深度。
如果人生太幸福,就不会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思考。
而不幸正是创作的动力,难以融入社会,恰恰能够想象和创造出一个非凡的艺术世界。
和庞波小姐一样,我也不喜欢太长的电影。
90分钟的电影就像沙漠里的绿洲般难能可贵。
如果让观众盯着银屏2、3个小时,简直就是虐待观众。
所以,导演要学会用最简洁的方法表达自我。
电影是创造梦想的载体,也是塑造演员的平台。
将一个普通的充满自我否定的人,变成一个认识自我重拾自尊的明星,电影就有这种神奇的力量。
庞波为打工女孩娜塔莉精心写了《大师》这个剧本。
吉恩是一个无法融入社会充满绝望的制片助理,他一直在默默学习如何拍电影。
娜塔莉是一个怀有电影梦的打工女孩。
在艰辛的工作中,从不放弃成为演员的梦想。
其实他们的眼中都有光,只不过不是那种自以为幸福的满足之光,而是如暗夜星空般对梦想执着的渴求之光。
一个是初出茅庐的导演,一个是菜鸟女主角,两个新手就开始搭档拍戏了。
当然,一开始不自信是正常的,一个怀疑自己没有才华,一个猜想自己没有魅力。
当菜鸟导演坐到监视器前,老戏骨和新人却没有令他失望,拍摄渐入佳境。
从表演方法,到摄影角度,再到场景设置,加演的桥段也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吉恩开始大展拳脚,逐渐显露出导演的才华。
而娜塔莉也出色的扮演了莉莉。
这部出道新手拍的戏有了冲击奖项的可能。
吉恩在拍戏时偶遇了高中同学阿伦,他虽然是高级白领,但却无法燃起对工作的热爱,虽然事事顺利,但缺乏梦想带来的进取精神。
拍摄虽然结束了,但那只是一大堆视听素材,关键的步骤才刚刚开始,精妙的剪辑能够为一部电影注入魔力和灵魂。
剪辑者是电影第一个观众,拍摄要主观,剪辑要客观,更加考验一个导演的才华。
独辟蹊径的剪辑几乎可以重构整部电影,令原本平淡无奇的内容瞬间变得神奇深刻起来。
遇到困难的时候,吉恩遇见了名导演彼得森先生。
明白了,作为一名导演,他不仅是剧本的执行者,场景的调度者,拍摄的统筹者,剪辑的策划者,更是电影的灵魂和统帅,决定一部电影最终要表达什么以及如何表达。
一部电影的制作是技术层面,而一部电影的表达则是心灵层面。
电影其实就是导演在找寻自我,形成自己对世界独辟蹊径的理解,然后表达的载体。
从进入电影行业,到成为制片助理,再到成为导演,在梦想成真的过程中,也是那个模糊而朦胧的自我渐渐变得清晰鲜明的过程。
找到“我的咏叹调”,用电影在这个世界中留下自己鲜明的烙印,大概就是一个成功导演的座右铭吧。
吉恩就是这样代入自己,通过电影发出寻找自我表达自我的追问,而这也契合了这部描写音乐家电影的主题。
由此他觉得素材并不完美,还缺少了情感核心的部分。
为了补齐缺憾,吉恩和高中同学阿伦拼命努力,筹集资金继续拍摄。
而将银行和电影公司以及普罗大众结合到一起的,不就是梦想的魅力吗?
许多电影讲述的都是得到,只有这部电影讲述放弃。
通过剪辑,吉恩意识到,音乐和电影一样,艺术和生活,只能二者择一。
纯粹的艺术容不下生活的琐碎,好的电影也无需多余的材料。
为了在短暂的时间内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只有大胆放弃。
为了艺术能够真正地纯粹地表达自我,必须返璞归真,删繁就简,这样,电影才空灵且真挚,变得一击入魂,过目难忘。
此片获第49届动画安妮奖最佳长片提名。
本片前半的镜头运用得相当灵活和有趣。
印象最深刻的是女主角做完苦工后啃着廉价的食物游走在街头上,疲惫地拖着身躯向天高喊重新振作精神,下一秒接到庞波小姐的电话被选上女主演后的女主脑袋一片空白恍恍惚惚地走在同一条街上花了数秒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选中了忍不住高兴地奔跑起来。
两个镜头虽说神态动作的本质都近乎相似但心境却完全不同,真的蛮喜欢的。
后半的镜头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不作评价。
画面整体来说没什么很严重的崩坏,但有几个远镜头的人物的崩坏还是出戏的,尤其是男导演初遇女主演时女主演的踩水镜头,男导演感受到了才能,我只感受到了脸的崩坏,预算估计不太足吧也没办法。
(不得不说男导演拍到优秀镜头时浑身触电的演出和眼睛冒光的演出真的很土)整体的bgm没什么挑剔的,很正统。
花谱和EMA的插入曲和我想的不太一样,EMA的歌插入的剧情还特别微妙和尴尬,剧情太老套了无法让观众为此感动并支持他们,也没燃起来。
预想是花谱插在《大师》的故事里,EMA插在原本花谱的地方。
个人觉得《大师》部分再花点笔墨就好了,最后还是把着重点放在男导演身上了,但也没达到预期的水准。
虽然有不少毛病但故事还是认真讲完了,很多出色的镜头能看出来制作团队用心去做了,要是钱再多点或许成品会更出色吧。
个人感觉,在某些方面,其实《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和《夜访吸血鬼》是很像的。
题材不像,而且一个动画电影,一个经典真人电影,怎么可能像?
个人觉得而已,不犯法,而且有理由!
呵呵。
首先,这两个电影,都完美诠释了“颜”的重要!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里头的女主,能成为电影女主,居然只是因为颜值!
然后,《夜访吸血鬼》里,皮特诠释得明明白白——他能成为吸血鬼,并且屡次化险为夷,居然也是因为颜值!
果然,“有颜走遍天下”啊!
——歪理YY成真理了。
其次,这两个电影,其实骨子里都是多主角。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里,小助理成导演的男主、稀里糊涂成就电影梦的女主、甚至电影里的电影老男主,都给予了媲美主角的篇幅,有独立故事。
篇幅有限,主角多了,自然重点不明,何况,还有电影标题里的“庞波小姐”,不是?
至于,《夜访吸血鬼》,就更容易看出来了。
有皮特,有阿汤哥,当时,他们都颜值巅峰,谁比谁帅?
谁主角?
何况,还有个前因后果都顾及了的女主!
更不好说!
不是?
最后,俩电影,都有为电影而强制“冲突”的嫌疑。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是为“电影梦”,主角强制生病住院,渲染热血。
而《夜访吸血鬼》更直接,就直接设定皮特抗拒残害人命,成了不吸人血的别扭吸血鬼!
都好敷衍的转折理由!
有连人带事一起糊弄的感觉。
再一点,看过之后,感觉两部电影都有分裂感,而且很明显。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是电影里有电影的设定,两个故事都剪接得有头有尾,而且,电影里的电影,明明应该是次要辅助,却比主剧情还用力。
而《夜访吸血鬼》,有阿汤哥的情节,和没有阿汤哥的情节,能明显看出强行联系的做作痕迹。
剧本故事,前段都好做,难的是转折。
俩部电影的转折,都弱!
都有“转折不行,换故事凑”的嫌疑!
其实,感觉是故事说不下去了,于是,就“为赋新词强说愁”,为编故事,就换地图了!
不是不圆润,应该就是“三板斧”用完了,想着“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
《夜访吸血鬼》有“虽然”,就有“但是”。
虽然,《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有种种不足,但是它可以把一个普通人“电影梦”的故事,渲染得热血,能营造这样的一种热血氛围,就是一种成功。
“热血”,是个人觉得,日本影画最擅长“营造”的一种“氛围”,这是他们最厉害的能力之一。
他们可以把很多东西表现得很热血!
打斗之类就不提了,这甚至有专门的“热血漫画”类别,像《龙珠》啊、《圣斗士星矢》之类的,好多;其他东西啊,足球有《足球小将》什么的。
恋爱联谊,其实就差不多是“相亲”,都有“应援”的说法,像日版老版《101次求婚》什么的;连考试都能热血,甚至有专门的“应援团游戏”……“热血”,是他们的特长,也是他们的优点!
能把一个拍摄电影的沉闷故事,营造出“热血”的氛围。
哥见识少,就觉得这部电影,在这上面的表现,是了不起的!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电影重点——普通人男主,和一心追寻“电影梦”的普通人女主,在“庞波小姐”的运筹帷幄下,终于实现“电影梦”的故事。
爽点设置应该就是——营造实现“电影梦”的“热血”氛围。
电影画面只是一般;在动画角色的设置和建模上,也不见得有什么特殊之处。
甚至没有动画电影一般应该具备的 “常驻丑角”和“萌宠”等固定角色,作为主角之一的“庞波小姐”,得客串担任;剧情故事,更是老调重弹,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尾。
但这些统统都不重要。
它们结合起来,居然能把拍电影和“热血”,这两件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糅合在了一起,这才了不起!
所以,总结:值得翻,全片看,感受氛围。
让无聊的岁月,热血一把。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剪辑热血具象化接下来,是跟它像、又不像的,《夜访吸血鬼》。
《夜访吸血鬼》
《夜访吸血鬼》个人觉得,它最经典的地方,也是渲染了一种氛围——让人仿佛觉得,吸血鬼的世界,就该是这样的!
把一种众所周知的虚妄,努力显现得真实。
是电影特有的魅力!
别跟哥说什么站位、光影、寓意什么的,俗人不懂这些,俗人应该懂这些?
观众不懂,你就是弄出花来,人家也只是当你神经病!
真卖花,便宜一块比较实在!
扯远了。
《夜访吸血鬼》电影重点——吸血鬼男女主角间,数以十年、百年计的爱恨情仇纠缠。
爽点设置应该是——虚幻“吸血鬼世界”的如梦似幻展现,阴郁华丽“吸血鬼世界”的氛围营造。
经典之处,也如同《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一样,是氛围的营造。
画面嘛,吸血鬼电影,当然是以夜景为主,很好地烘托了阴郁华丽的氛围。
优秀!
演员有皮特和阿汤哥带头,不好要求更多。
也优秀!
剧本故事,故事不算精彩,甚至许多对白有故作高深的嫌疑(当然,只是个人感觉)。
但不重要,“吸血鬼世界”的构造完整达标了,阴郁华丽的氛围营造,也巧妙而充满了想象力。
这就行了。
所以,总结:这老电影,也值得翻!
全片推荐。
短视频不能表现它阴郁华丽的氛围,所以不推荐。
另外,这电影的起承转合,也就那样,把那个作为重点的短视频,注定不怎么样!
胡说八道不要钱,胡说九道不负责。
哈哈,个人意见,尽管不同。
网图,侵权必删。
紧张严谨的前期筹备,拍摄现场添加的灵感创作,倒在机房的后期,要补拍被制片怼死的导演,艰难的融资和众筹,预告片也要带点预告骗,充满自嘲的吐槽,包含创作者精神的戏中戏,转场更是充分利用了动画的便利……分明是用动画谱给电影工作者很有意思的鸡汤,也是对爱好者的科普。
短评一堆2星,与之相对长评全45星,讲真想猎奇,去看最近开播拿导演挑事的综艺更适合。
我看完真的感觉很激动,很想跟全世界分享,打开豆瓣评论犹如从我头顶浇了一盆冷水。
仔细想想后,还是想留下我的想法。
剧情确实很俗套、很理想,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
但我哭了,因为对白中表达出了一些不是意淫出来而是真真正正体验过生活的人才会说出来的话。
人生如果想做好一件事,必须放下剩下的99件事,没有哪一个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是来自于既要又要。
就仅仅这个片段和吉尼的对白,让我在人生的这个节点更加坚定了我的选择。
感谢这部电影鼓舞到了我,我想这也是这本电影的初衷。
不是为了完美,仅仅是为了唤醒一部分观众的感情与回忆!
电影节买票前其实本来没什么期待,看完让我眼前一亮。
演出非常有想法,画面和颜色亮丽,可能是为了表现女主就是大导演233剧情让我想起删文章却不知何处下手的各种纠结感233节奏很早就起来了,全程都不会感到无聊。
电影时长1个半小时也算小彩蛋吧。
缺点的话就是男女主声优有点棒读,音乐也显得一般。
还有这片电影院和家里看感觉差不多。
动创研放映会少见的连贯叙事跳跃剪辑转场,感觉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跳跃或连贯叙事连贯剪辑,然后今敏的是跳跃叙事跳跃剪辑。
很多人说这里面用了很多电影手法,我感受不是很强烈,或者说什么才叫电影手法,视听语言不是任何影像创作都能用的吗,以及它给我们带来不同观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那些转场剪辑和电影元素吗,那为什么别的动画作品不用?
既然大家觉得这样是好的。
剧情理想化这一点我不想细说,大致的电影制作流程问题不大。
和白箱做比较的话两者优劣在哪呢。
这个我还在想。
还有就是讲拍电影为什么一定要把背景设置成好莱坞工业,你既然选了neta好莱坞工业化制作流程,主角也都是外国人,为什么还要画亚洲脸,真的很违和,是为了表达什么而有意为之吗。
说到好莱坞就会想到同样背景下的短篇golden hour,那这两者做比较又有哪些不同,这么想还挺有意思的。
以及我不是很认同傻瓜电影感动人更伟大,这种话说出来是挺酷的,实际上,假如说这里的傻瓜电影代指的是类型片,那类型片往往更容易调动人的情绪,那些带有私人化表达但又能引起人共鸣的片子才是真的不容易。
虽然少之又少。
还有很多说有新意的地方,比如剧中剧啊,省略时间的转场手法,或许前几年还算有新意但最近真的越来越多了。
动画作品确实少一些,但电影用的挺多的了。
所谓那种“拍一个拍电影的故事”这样的套路。
说白了,就是从生活中找素材啊。
那一个导演拍一个拍电影的故事就是最没新意的创意了,这反而被说是新颖,还挺有意思。
转场吧,都不用往电影去找,今敏动画里就挺多的。
还有台词和画面效果匹配这个创意,相比之下确实更新颖一些,但我记得齐木里面就出现过,然后十冷还是哪个漫画里也出现过,当然这两个应用里他们都是作为一种自嘲性解构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庞波小姐确实创新一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那组补拍镜头里面,讲音乐家和妻子对峙的镜头,给到音乐家时音乐家背后有一架钢琴。
感觉这种符号构图应用反而才是更具代表性的视听语言,所谓最重要的往往在画面远处。
那些你察觉不到的,甚至觉得没有解读空间的解读空间才是真的难得。
就像越好的剪辑越是会让你觉得没有剪辑。
我还挺喜欢这部电影的,特别是在实拍和动画的结合上给了我很大启发,以前我所想的仅仅是技术和画面层面,庞波小姐却是文本层面的结合,所以同样道理也可以用实拍方式讲一个做动画的故事。
沧海遗珠啊~2020年后日本动画界还能有这么好的动画电影!作画太厉害了!主题也很棒——梦想,永远闪闪发光!
来做梦吧!
就…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土味直接的那种…无论是对这整个电影工业的描写还是戏中戏嵌套的梦想说辞,都太过肤浅,最爆笑的还是那句,银行人是为了别人的梦想投资,那你特么的该做什么盈亏分析啊
过于理想化以至于写实都不再写实的例子
“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是它刚好90分钟!”
一部好的电影是90分钟。
創作人的童話,一切都很(太)美好。
3.5感觉本片应该叫“酷爱电影的基恩先生”。很喜欢片子里的各种转场,太流畅舒服了
“那种能感动自己的电影,往往自己是拍不出来的”因为自己拍出来的,往往早已感同身受“那就这样了嘛?”“没有人知道正确的处理答案”对剪辑的的那部分演绎还莫名挺热血的理想化浪漫化的电影制作故事,送给电影人的童话故事最有感触的是补拍的那一段,多少电影都是没有一个好的现场剪辑或者在创作期忽视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有没有钱补拍造成了遗憾戏中戏和主线相交融的很好,主题相辅相成,并且都没有什么狗血的低谷点。不过为了这种互相切合,都牺牲了各自不少的故事线,使得两个故事都更趋于平庸“导演你最喜欢这部作品的那个部分?”“最喜欢的部分吗?那是……电影时长90分钟整!”这大概就是很悄咪咪的商业化思维吧哈哈哈哈
看片名以为是大女主的故事,结果竟然是电影宅大男主,热血中二理想主义动画片,有现实的成分,也有令人触动的情绪,但很难让我真正有所感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戏中戏太俗气了,或者男主的境遇太理想化了,抑或者黄毛银行家的招股宣讲太超现实了,总之有所触动却不深,没有《摄影机不要停!》能够激起我那么强烈的元电影热情,但我很喜欢男主最后一句话:“我最喜欢这部电影90分钟!”90分钟赛高!
九十分钟看了两部烂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开头以为是个b级,没想到是个正统王道类的
拍电影的故事还挺少见的
跟以往的番不同的是,该片在视听语言上下足了很大的功夫,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出今敏的表现手法,剧情上还是燃和爽,以及关于导演和演员,矛盾和合作等
好久不见平尾隆之,居然还兼任了音响监修,矛盾螺旋之所以是空境里最喜欢的一部一半原因就是他的好分镜,庞波里选择把剪辑过程拍得这么热血(中二)其实也不奇怪了,虽然更好的部分在前半段文戏分镜;对于展现克服电影制作的困难方面真的太梦幻了,银行人一段更是童话得有点文艺复兴了,动画特有的萌感很充足!……看馋了,再看一遍矛盾螺旋。
在电影节看这片实在是太合适。确实 常见剧情 确实 套路热血 确实 纯二次元风格。但用技巧去展现技巧 加上双线并行的融洽 对于这片的受众来说就是高分佳作。缺点是 女二戏份有点水 前期平淡 结尾直接拿完喵斯卡也太过分了
转场不错
日式热血动画,然而也是过于理想化了。
又是一部以电影本身为题材的电影,真的没题材了吗。有点像《白箱》那种既有幕后探秘电影制作流程,又承载着艰辛与梦想,最后还有许多必须要成功的燃点。表达有些理想主义拉,庞波桑原型是昆汀也很好猜。我也很同意电影时长90分钟的观点,但觉得这种题材的受众体太小了,双主角也挺让人奇怪,你到底想塑造谁。
35/100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简直太有意思了,后半段完全把它当喜剧来看了。看这片的就别想学什么电影知识了,顶多糊弄糊弄一窍不通的人(还是很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