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虽然这部电影在部分场景比如战斗、撤离等较大程度地偏离了基本史实与常识,这点大家都批判得差不多了(狗头~但是还是有一些内容值得说道。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部分有两点:一、憨娃的转变。
在不断地战斗与转移过程中,憨娃不仅树立起顽强的革命意志与拼搏精神,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自己的名字。
“薛凯”的大名不仅宣示着他的重获新生,还暗示他是抗击侵略、取得胜利的希望;二、郑忠的新生。
在影片开头,郑忠是不折不扣的顽固分子,追杀我党成员、枪击恐吓平民……让人对其很难有好感,但是随着剧情推进,他在不断变化,他脱去了标志着旧革命者的大衣与军装,披上了标志着新革命者的八路军军服。
最终他接受了我党的意识形态,成为了一名无产阶级战士。
通过这两点,我也充分体会到在无恶不作的侵略者面前,中华大地多路义士是如何抛弃前嫌奋起斗争;体会到我党我军是如何最终取得了全中国人民的信任与拥护,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
震撼的战争画卷,英雄的热血赞歌《幸存者1937》是一部以独特视角展现抗日战争历史的佳作,为观众呈现了一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往事。
影片故事背景设定在平型关大捷之后。
一支八路军小分队临危受命,深入敌占区营救国民党密码专家郑忠。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日军的重重围堵和残酷打击,队员们不惜牺牲生命,用热血和忠诚诠释了使命与担当。
在演员表现上,主演们虽大多不是流量明星,但都演技精湛。
饰演冉征队长的演员,将队长的沉稳果敢、有勇有谋以及对队员的关怀爱护演绎得十分到位,让观众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和担当的基层指挥官形象。
饰演憨娃的演员,则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从稚嫩胆怯到勇敢坚毅的年轻战士的成长历程。
而郑忠从对八路军的怀疑到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化,这一转变也被演员刻画得细腻自然,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影片的战争场面极为震撼。
开场的平型关战役,通过细致的镜头,如一枪爆头的血肉飞溅、插入敌人咽喉的刺刀、被炮弹炸得血肉横飞的残肢等,将战争的残酷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后续的营救行动中,无论是激烈的枪战,还是紧张的白刃战,亦或是小分队与日军在碉堡前的生死较量,都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此外,影片还巧妙运用了音效,枪炮声、喊杀声、子弹呼啸声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增强了战争场面的紧张感和真实感。
在主题表达上,影片有着深刻的内涵。
它不仅仅是讲述一次营救任务,更是对革命先烈精神的崇高致敬。
队员们明知任务艰险,却义无反顾,他们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电影通过这一故事,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传递出了爱国、奉献、牺牲等伟大精神。
当然,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剧情在某些情节的设置上稍显简单,对于敌方的部署和困境的铺陈不够深入,导致故事的紧张感和冲突性有所欠缺。
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个别配角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脉络不够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叙事效果。
总体而言,《幸存者1937》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战争题材电影。
它以精彩的剧情、震撼的画面和深刻的主题,为观众呈现了一段被历史尘封的英雄往事,让人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也能从革命先烈的精神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
本部电影影以平型关大捷为背景,讲述了密码专家郑忠因对扭转战局起到关键作用被日军围剿追杀,为营救密码专家,八路军派出一支精锐小分队深入敌后,冲破日军的重重包围、经历九死一生,成功将郑忠护送至后方的故事。
☘️其实个人不太喜欢这种电影,因为心里难受,前辈浴血奋战才能有现在的生活,有战争就会有伤亡,但是有国才有家,没有前辈们哪来的现在这种生活,而且每部电影只是讲述一小方面,还有千千万万的方面我们没有看到,我们也永远不可能感同深受。
☘️一个村就剩下一个老人,食物也就那一点点,到最后老人的死亡,这就是战争带给人的伤害。
虽信仰不同,但是共同抗日是战士们和郑忠最相通的一点。
无论我们怎么吵我们都是一家人,而他们是外敌。
[cp]#幸存者1937# 知道为啥这电影波澜不惊没啥反响吗?
开篇一场激烈的战斗,那叫一个惨烈,看那架势双方得死个几百人,结果结束之后镜头拉开,战场上躺在地上的群众演员估计不超过二十人。
还有,我军以逸待劳,且知道炸桥之后日军肯定炮火覆盖,更而且,战壕挖的很精致,准备充分,但是居然不挖避弹掩体。
你的任务是炸桥,炸桥之后还貌似很有经验的高喊敌人的炮火覆盖马上就来了啊,还是都挖好了战壕,居然就只能蹲在战壕里让炮弹一顿乱炸。
我这纸上谈兵没上过战场的都知道早在一战的时候,步兵战壕的下边都要掏一排小洞当做防轰炸避弹掩体。
这都是小事,最重要的,平型关战役发生在1937年9月的山西,那时候就算最冷的黑龙江都不可能有如图的景象,为毛夜行军的时候一边下着雨,一边,树上冻成了冰挂?
真是能编啊,再写剧本还是找我吧。
[/cp]
“冉队长,这路不对吧?
”“按照撤退计划,我们要先去往黑庄户,然后走水路去秋水荡前往安全区。
”“这不行吧?
我们部队有人在鸡鸣渠接应。
”
平型关大捷首战胜利后,由冉征为首的十八路军独立团特别小分队接到上级命令——前往应县解救国民党高级情报人员郑忠。
郑忠是一位情报人员,他的能力可以说直接关乎到战争的走向。
自打抗战开始,我军情报密电总是被日军破译,导致正面战场处处受制。
由于郑忠是唯一掌握最先进密码模型的人,我方决定成立以他为核心的密码情报室,又称为“中国黑室”。
“中国黑室”将是以后我方对付日军的秘密武器。
郑忠从美国辗转回到天津,随后天津、大同接连失守,现在只能经应县前往太原。
虽然郑忠是国民党的人,可此时国共已经开展第二次合作,再加上国民党军自顾不暇,只好向八路军求援。
冉征接到任务后,立刻带领小分队前往应县接应郑忠。
经过一番激战,郑忠成功被救出。
可接下来的去向,双方发生了分歧。
冉征建议绕远路前往黑庄户,郑忠却和其他几位国民党军打算前往鸡鸣渠。
一方面那边是离太远最近的路,另一方面上级给郑忠指示说鸡鸣渠会有部队接应,即使日军赶过来,也有一战之力。
见郑忠执意如此,冉征只好同意冒险前往鸡鸣渠,但是如果在那里没有发现接应部队,后面的安排就要全听他的。
经过一夜奔波,冉征小队和郑忠赶到了鸡鸣渠。
可在这里除了一位老大爷,没有任何人。
据老大爷所说,之前日军到这里把其他人都杀了,还放火烧了村子。
“老人家,党国的军队来过吗?
”“那些大老爷连影都没见一个。
”看到村子的情况,郑忠心理已经有了七八分猜测,可还是忍不住的想从老大爷口中听到答案。
日军很快就追了过来,这一次,郑忠跟随冉征小队前往黑庄户。
“这个点还没有烟火气,有问题。
”刚进村子,冉征就察觉到了异样——现在是吃饭时间,照理说村里应该生火做饭了,可空气中居然没有煮饭的味道。
原来,在冉征等人逃离鸡鸣渠时,日军就已经占领了黑庄户,就等着冉征等人自投罗网。
此时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郑忠想去的鸡鸣渠提前就被日军扫荡完毕,而冉征想去的黑庄户,也被日军占领了呢?
难道小队里有地方卧底?
这毕竟不是谍战片,所以没那么多的猜疑,而且问题的答案在电影中就已经给了。
冉征小队在应县把郑忠救出之后,日军也很快得到了情报。
经过日军军官分析,郑忠如果想去太原,可以经过三个地方——三峰口、黑庄户以及鸡鸣渠。
三峰口处在日军掌控之下,而且地势险要,如果冉征等人想走这边,势必九死一生,是最不可能的。
相比于鸡鸣渠而言,黑庄户要多绕一大圈的路,花费时间太长,在敌人眼中概率偏低。
所以日方军官第一时间派人搜查鸡鸣渠,可此时冉征等人还没到这里,扑了个空。
鸡鸣渠被烧毁,已经打草惊蛇,于是日方军官再次派了一个小队前往鸡鸣渠,逼冉征等人前往黑庄户。
“自从郑忠他们第一次遭到伏击,再到鸡鸣渠日军进村,咱们被迫转移,最后在黑庄户再次遭到伏击,我们的每一步行动都在日军掌握之中。
”“我估计,现在我们已经身处他们的合围里。
从黑庄户到鸡鸣渠的包围圈会越来越小,以咱们的情况突围根本不可能。
”一步慢,步步慢。
冉征最终铤而走险,带领小队前往三峰口。
电影剧情中,好似日军总是快冉征一步,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博弈。
如果一开始郑忠不那么坚持去鸡鸣渠,而是听从冉征的建议直接前往黑庄户,情况就会很不一样——敌方派人扫荡鸡鸣渠,冉征等人已经在前往黑庄户的路上。
等日军反应过来,冉征等人已经平安脱险。
但是站在郑忠的角度,也完全可以理解他的顾虑。
在冉征小队中,有一位战士叫金开庆,在国共合作第一次破裂后,郑忠曾带人杀害了金开庆的姐夫。
所以两人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再加上虽说处在国共合作时期,归根结底还是难以完全彼此信任,互相提防都属正常。
如果多一点信任,冉征小队的人根本不用死。
正是郑忠的猜疑,导致冉征小队只剩憨娃一人。
点个“关注”,鼓励鼓励。
(。・`ω´・)
现在网络电影只要一冒出什么小分队,基本上看都不用看,懂得都懂了。
那几张电影剧照,不说别的水里冲锋那一张除了面目最狰狞的那个以外,哪个人的刺刀是直的了。
还有短评里面那那几个吹的,眼睛都不用睁一下了,闭着眼睛吹。
说导演一看就让人放心,可你点开他的拍摄记录两部五分以下,剩下的连个分都没有他让人放心在哪里?
这电影的影评是让删过了吧,通篇都是赞的,而且赞的也不是电影。
不吐不快。
网大战争剧还是跳不出自身局限性。
开场的阻击战。
毫无尿点的阻击战,平型关大捷附属小阻击战。
“平型关是明朝内长城沿线上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和忻州市繁峙县交界处的平型岭脚下。
” 从这段截取的资料里大体可以解读出平型关大捷是在山区里进行的。
电影开场的则是在一个不知地点的河滩开始的。
资料中平型关大捷是我军为了配合第二战区阻击战而在侧翼策划的一场针对辎重部队的伏击战。
也就是说我军其实只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太原会战正面战场而做出的支援。
(12000vs4000) “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迟滞日军战略进攻。
” 战役全程都是在山岭中,以伏击战为主来进行的,并没有什么资料记载在河滩附近阻止过日军的重武器部队。
不要胡扯“无名英雄”那一套,这么大一场战役,抗战时期如果我军阻击了敌人的重武器部队并为主战场做出了贡献的话,一定是会有资料记载的。
“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 “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 再来吐槽开场的战斗,一部战争片肯定要在开场就抓住观众的眼球。
这个开场的八路军阵地有没有感觉和《建军大业》里的三河坝阵地有点像?
《建军大业》里的阵地真的是这么多国产剧里阵地挖的最好的一个了,不亏是八一厂干的。
平型关大捷进行的时间是九月,电影中满地枯草冬景是怎么回事啊?
那就当是后期调色调过了吧。
开场主角队长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句台词,“按照日军的习惯,炮火覆盖马上就到。
” 哎嘿?
有个简单的问题就是,既没有侦查员回来报告日军动向,也没有听见火炮的轰鸣声,他是怎么判断炮火马上就到的呢?
然后就是电视剧的套路了,炮火真的马上就到。
真神!
在看起来还不错的炮火轰炸之后,神剧的经典镜头就出来了。
一部分鬼子列着密集阵势小心翼翼地向我军阵地摸了过来。
太讲究了。
从戊辰战争开始日本就一直在学习美、法、德的先进陆军战术。
又经历过对他们来说是噩梦一样的日俄战争。
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可是比英法联军更早就看见了重机枪火力的恐怖的。
后面又勉强算参加过一战(对青岛德占地出兵)。
怎么可能还在1937年排着这样无畏的阵型冲锋呢。
有些人没读过什么书又要杠,那我建议您买一本《二战步兵战术》的小书去看一看,很薄不占地。
日本虽然没有德、美那样先进的步兵战术——什么在距离敌阵四百米处最好以掩护物为跳板,潜行至此为冲击敌阵做最后准备。
但比较基础的,分散兵力重点向敌阵两翼延伸发起攻击这种事情还是做得到的(因为当时的国民党军总喜欢把重火力部署在两翼)。
还有一点是因为战场上一个士兵(步枪兵)能够控制的区域范围不是大众认识里的一人一米或两米。
而是可能一人五米的宽度,也就是说一个步枪兵和另一名步枪兵之间的间隔大概是五米。
一个步兵班假如有25个人,进入战斗后横向散开可以控制长度约120米的战场。
为什么这里要算短一点呢。
因为班长一般会和本班的火力组和护卫班长的士兵待在一起,如迫击炮或机枪组。
这样一个火力组会占掉本班原本三四个人的长度。
同样,步兵班散开后并不是在一条线上的,而是有如同大规模防御一般的防御纵深的。
几个人的位置靠前,几个人的位置靠后,相互交替掩护,他们只是大体上是一条直线的。
像这样基础的步兵战术,应该相信经列强传授和亲身过日俄战争的日本步兵完全掌握的到类似的。
有些人总喜欢说革命先辈靠身躯和意志打赢了看似不可能的战争。
是的,战争本就不是在桌子上计算双方兵力和实力然后得出结果。
但马克思也告诉我们不要忽视客观事实,当你开始幻想的时候也可以想想,我们不是傻子,那对面是傻子吗?
这个问题。
接着说电影,这股敌军过来送死果不其然没一个回去的。
紧接着鬼子那边又日常神剧套路,冲锋没成就开炮(日本人永远也不懂什么叫步炮协同)。
这回关于炮响、炮弹在空中划过的尖啸声这种镜头愣是一个没有,我们的队长他就立刻知道敌人开炮了。
大喊着隐蔽。
轰炸结束后敌人又往上冲,结果可想而知的。
平型关大捷里日军遭到伏击以后为了扭转劣势,和伏击部队在乔沟拼命争夺老爷庙制高点,电影里的鬼子挨打了还在连滚带爬的过河呢。
还有现在抗战剧必备的狙击枪就不想说什么了,就当它有好了。
毕竟是《太行山上》这部真正拍过平型关大捷的电影都没有出现的东西。
电视剧、电影里的鬼子衣服也是,现在导演们为了刻画这支鬼子兵有多么精锐,就喜欢给他们安排一些好像防弹衣一样的马甲。
关键是这玩意还不防弹,九月天鬼子穿上还热,你说他图的个啥啊。
第二幕县城里国民党高级军官。
这位军官剧情里说是未来的关键人物,可这么重要的人没有军机或者火车专门送他去太原然后辗转去重庆,反而窝在一个县城里和一帮番号都没有的国民党护卫队等鬼子来抓。
是哦,敌机封锁他过不去嘛。
蒋委员长二战期间的几次国际谈判肯定是传送去外国的呗。
县城这一幕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抗战时最晚一两天,在日军抵达前该地区的老百姓大部分都会逃亡到后方,就算没有也会有人赶他们走的。
而电影里鬼子都站在城墙下了老百姓才想起往出跑。
您这是图啥呢?
那位室长级别的高管都知道鬼子来了,还坐汽车上没心没肺的说着不着边的话。
各位想想光是快误了火车时的我们有他这么悠闲吗?
下一秒,好像城外的国民党驻防军都没了,鬼子就大摇大摆的冲进街道里和护卫队干起来了。
那城外都没人了你这个高管自己说自己很重要结果还坐车还要堵车,你这不是自己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嘛。
然后打完一波,身后还有一波,感情鬼子都把县城包围了,那你这高管还有心思坐车闲聊,曹操都知道换身袍子呢。
况且平型关大捷时双方势力大抵还是犬牙交错吧,没有我方哪个县城据点会被直接包围在敌方战线后面。
还既然手底下有这么个重要的人物路过,阎锡山也不管一下的。
八路军那年也是初来乍到刚刚改了名,革命根据地还没建好呢,他们就比在山西这么多年的阎锡山更懂地形了。
阎锡山不派自己人去接,反而拜托在他看来刚刚“转正”的第八路军。
真的心太大了。
累了,要一个个来吐槽实在是太累了,留这儿做个参考吧。
我们从来都是在骂声中长大的。
战争场面不真实应该全部剪掉,或者导演去打一次真人CS就知道怎么冲锋和撤退了,或者组织一帮孩子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如果是排成一排往前走着进攻,后面一定有督战队,因为都不是傻子。
打仗为了老百姓,老百姓为了报恩不让战士牺牲也不会这么随便的选择死,老人的死毫无价值,应该剪去。
其他场面和细节作为大专学历的我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比如政委解释的如此详细;紧急情况下的作战布置;清点子弹数。
国产影片骂着街、睡着觉也要坚持看完,然后平复自己的激动情绪写评论。
一起加油吧。
剧情差太多,我是没看完。
对于这么重要一个任务,准备拿命去完成的任务,在接到目标后,目标不配合,没有任何作为,而是看着他们去送死,暗中保护,哎。
还有出城那段,既然都知道日本人来了,还大摇大摆,不知道伪装下嘛。
有人说国产战争片拍成这样很不错,嗯,我推荐看下《集结号》 我不是懂王,我就吐个槽,勿喷勿喷
“我的计划是突袭三峰口,歼灭日军之后,让郑忠沿小路下到河边,然后架船去往秋水荡。
为了给他争取安全的撤退时间,其他人必须死守。
”“我同意。
”“俺扛着机枪也跑不快,不跟你跟谁啊。
”“我也不怕。
”“我不同意。
”
面对日军的合围,作为小队长的冉征想出了一个暗度陈仓的计划。
但这个计划的结果不言而喻——除了郑忠之外,其他人都要死。
唯一不赞成这个方案的人,叫金开庆。
“为了完成任务,我可以暂时不跟他算账。
但我不能把性命搭在一个仇人身上。
”
电影《幸存者1931》的时间点设置在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后。
而金开庆与郑忠的矛盾,却发生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时。
当时在国民党力行社担任要职的郑忠破获我党电报,导致很多同志被杀害,其中就有金开庆的姐夫。
面对仇人,金开庆以极高的觉悟控制住了自己想要杀掉郑忠的念头。
因为此时的郑忠是唯一掌握最先进密码模型的人,以他为核心建立的密码情报室直接关乎到未来战场的走向。
虽说两人的恩怨,在大义面前可以暂时放下。
但是让金开庆为了仇人而牺牲,这实在是过于为难他了。
“老金,你这是要当逃兵啊。
”“随你怎么说。
反正我不能为了他死在这。
”面对战友的嘲讽,金开庆只是微微一笑,然后独自离开了。
随后冉征与剩下的人一起前往三峰口。
三峰口位于一个险地,已经被日军掌握。
单单是碉楼和塔楼,就极难攻克。
这也是日本军官一直不认为冉征一行人会去的原因。
果然,冉征在攻打碉楼时遇到了极大阻碍。
眼看即将团灭,金开庆偷偷绕到背后炸毁了碉楼。
“这不是老金吗?
舍不得咱们啊?
”正拿着罐头大快朵颐的高大岗看到金开庆进来,忍不住调侃两句。
“我可不是为了他回来的,我就知道你没我不行。
”这句话是高大岗跟队长冉征说的。
虽然理由不同,结果却一样——明知是死,仍然义无反顾的跟来了。
“这次就别让开庆去了,我怕跟他说了是郑忠之后,他会....”冉征从上级那里领到任务后,一直担心金开庆的情绪,担心他会不会一个冲动杀了郑忠。
“我们要相信同志们的革命觉悟。
”听到冉征的顾虑,政委让他相信战友。
去往庆县的路上,金开庆还是放心不下。
毕竟仇人在前,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不用说了,我是个兵,绝对服从命令。
”看到欲言又止的冉征,金开庆用这句话表达了他的觉悟。
面对生死抉择,金开庆去而复返的行为也证明了他的言行一致。
只是电影中,对金开庆的牺牲处理的有些草率。
“郑忠,你给我记住了,你这条命是欠我的,不能丢在这。
”冉征一行人占领三峰口后,日军很快就有一个小分队赶过来了。
双方发生了激烈交战,眼看日军即将冲上塔楼。
金开庆拿着手雷冲向日军,最终跟日军小分队同归于尽。
从电影的镜头来看,金开庆可以从这个位置向敌军开枪,只是角度不是很好。
而且敌军火力太猛,一个人抵挡不住。
那么在这里,完全可以把手雷扔向敌军,自己没有必要冲出去。
从金开庆中枪,到手雷爆炸牺牲,中间时间很短,说明没有多少距离。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箱的手雷可以随便扔,完全没必要同归于尽。
这一点上,剧情处理的很有问题。
金开庆与郑忠的矛盾,原本是可以给电影升华的一个点——为了革命,私人恩怨可以暂时放下,甚至为了救仇人都义无反顾的做出牺牲。
可在最后,却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点个“关注”,鼓励鼓励。
(。・`ω´・)
这是一部无头无续的电影,却能让人一口气看完,它颠覆了很多传统的观影习惯。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和母女两人的生存故事。
一个六年来一直神经紧绷、独守阵地的男人,一对妄图杀害这个男人霸占资源的母女,七个“巧合”闯入这片领地的暴徒(其实他们和男主无异),在翠绿的丛林里小心翼翼的展开谋划、算计和猎杀。
为了食物,母亲让女儿献上自己,而男人性交后不得不赶走自己喜欢的女人;女人需要想办法杀死自己喜欢的男人;最后女儿毒死自己的母亲,怀孕的女人要用烧红的铁丝插入子宫试图流产……这一切让人想起大饥荒年代。
本片将背景设置在末日世界的一片丛林里,疫情和战争笼罩的时代,这样的电影有种预言性。
此时食物和种子成为最抢手的硬通货,为了得到这两样东西,人们不择手段。
人和人之间彼此猜忌,一旦发现丝毫不对便先下手为强。
只有在经历背叛和流血甚至是以性命相见之后,人们才有可能建立互信。
本片用电影语言代替了角色台词,人物动机彰然其上,剧情张力蓄势待发,呈现出电影迥异于书籍、音乐、戏曲、话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结尾的桥段让我想到《天下无贼》,怀着孕的女人期盼着孩子出生……
故事无法让我引起共鸣
有点教育含义,说是根据事实改变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真的,就当历史片看,如果是假的,那也正常,网大的水平已经快到上限了
还不错吧,战斗场面还可以,有几处也直面了战争的残酷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电影有点一般
抗日神剧版拯救大兵瑞恩,除了我们部队人少了点,其他还算在线。
好于一般网剧的情节,不再是一味地英雄主义手撕系列。然而,肉眼可见的是,投资的钱应该都烧在了枪战戏里,几位年轻演员的演技没有支楞起整个营救故事。
题材不错,可惜还是走的主旋律主角光环那套,很多想法表达都流于表面,远远达不到集结号那种真挚的情感
有些地方可圈可点
奖励一星给网大,网大加油 如此才能扩大电影创作的营地。片子本身不错,拯救大兵郑忠的故事逻辑也蛮合理。人物立得住。最后一场战役设计得也不错。故事立意巧妙,是个很好的电影题材。国共,都是抗战战士。最后脱外套一披,给编剧点赞
终于等到你,中国版《拯救大兵瑞恩》,依托在平型关大捷背景,不错的历史正剧。
周恩来演的还行
没有太多煽情的戏份,但拍的还算比较符合史实
既然花了钱要拍战争片,就请导演尊重历史!光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又来了,别说抗战了,抗美援朝时都没有!日军的步炮协同搞得跟儿戏一样。日军居然不用掷弹筒或迫击炮,而在开阔地跟八路军对射!还有,请导演研究一下抗战中国军队与日军的交换比!一上来就拼刺刀,导演亮剑看多了吧,主动跟日军拼刺刀那是送人头!林彪当年著名的拖枪术就是假拼刺刀实则开枪。所以!既然要拍抗战,就请导演好好拍,别瞎搞!此片给两星是给演员的,爆破组挺不容易的。此片为电影版抗战神剧,鉴定完毕!哦,对了,请“八路军”把风纪扣系上!我谢谢你们了!
英雄的牺牲或是蝼蚁的死亡。在漫长冬季进行的顽强抵抗,如同枝上冰凌,在春日中溶解蒸腾,化作雨雾浸润这大好河山。头上的红星迎着东方的太阳。总有人在黎明前睡去,就像总有人从旭日中醒来。
国产战争片,视效不错
拯救大兵郑忠?
中规中矩,风平浪静,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效果,所做的铺垫都没有了下文的小成本网络电影。
完全违背了历史真实,通篇胡说八道,缺乏最起码的战争常识
虽然看到这么多差评,但从感官上来说,战争场面的还原度相当可以,不知名的演员们演得也很真诚,故事脉络相对完整。就是不明白一点,这个情报密码专家如此重要,让日本人不惜出动了这么多兵力,而我方只派了屈指可数的这一个小分队,国民党也只有四五个人出场5分钟就都被干掉了,真是够敷衍。这个专家就一个人还特别傲娇,跟着他的安排又死了两个人,这种上级命令的接应真是窝火。
嗯,能看出来, 真的是在拍戏,,,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