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评理由:中韩合作的爱情甜品,丝丝入微却少了点成都的市井气息。
■片名:《好雨时节》 ■导演:许秦豪 ■演员:高圆圆、郑雨盛 ■上映日期:2009年1月8日(中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爱情的感觉变化就跟季节更迭一样,这一回许秦豪的爱情依然不完美。
拍了十年爱情片的许秦豪,一直没有走出心灵的迷区。
他总在重复悲剧,即便等来了释然和点滴微笑,但也是笑中带泪的那种。
就跟以前说过的,《八月照相馆》的韩石圭有绝症,《春逝》的李英爱有伤痛,《外出》的两位是不伦,《幸福》的主角索性是病人,谈一场恋爱,许秦豪就让主人公生一场大病,好比《情书》里的女藤井树,有着看似治不好的重症感冒。
因而许秦豪的爱情故事少有完美,总有一方负心薄情另一方又大惑不解。
《好雨时节》亦不例外,一对留学时认识的老同学,再次邂逅时,女方有难言之隐。
她避谈过去的一些美好记忆,这是何故?
后来,许秦豪直接把她送进了医院,为的还是说明爱情落下的重病不好医治,很难痊愈。
《好雨时节》里的成都是潮湿的,几场春雨应了季节,带来湿漉漉的感觉,有如催发情欲一般,就连人物开口说话都会有时滞效应。
这种黏稠感好似男主角的不舍,他居然重遇旧日美好,宁可选择推迟当天班机。
它也包含了女主角的迷恋,过去总归是美好的,雨季来临也意味着旧情重燃。
电影要寻找的感觉其实就在杜甫的古诗里,说的是雨、讲的是从夜到锦官城的环境,可无一处不是在说诗人的欢喜心情。
这自然万物,总能用以去化解留在内心深处的爱情伤痕。
回看许秦豪前作,找到这样的共同点并不会太难。
影片原是《成都,我爱你》的三段之一,这些以城市为题的致意系列,无论原创还是山寨,大多采用了异国人的眼光。
所以《好雨时节》的韩国男子会意外降临到这座城市,而不是杜甫草堂里的讲解员盼到了情郎。
电影第一视点来自男方,他的语言障碍,一路上拥堵的交通,饮食的不习惯,躲在酒店里无聊寂寞打发时间,这些都是外来人物的最好写照。
这部电影把成都过分美化了,即便对于没去过的人来说,它都干净得太不像样了。
从空旷广场到路边小店,路人彬彬有礼,没有了耳边嘈杂的川音和市井气息的热量。
这简直是天造地设的场景,适合给男女双方用来谈情说爱的。
然而这段昔日情愫静如止水,导演依然怕影片太过平淡乏味,就加了一个韩国中年谢顶男进来搅局,制造一些笑料反差。
可即便如此,《好雨时节》还是太过于恬静了,冗长拖沓。
影片空有杜甫草堂这样的人文景点,许秦豪恨不得再现当年竹林戏的柔情,可惜只能徒劳的复制。
《好雨时节》的致命缺陷在于两个主人公没有过去,他们的过去只有照片,现实中有所关联的人物更是少之又少,多半是服务型的角色。
于是乎,突如其来的爱情让人难以入戏,这种重逢虽有普遍代表性,可发展下来也不是这样客气的,没有丝毫惊喜。
再有高圆圆拿捏女主角内心始终有所欠缺,更不提她那口英文发音。
至于讨好中国人的天灾节点,未免处理得过于草率了。
从重庆到成都,这两座城市经《疯狂的石头》到《二十四城记》等多部影片的表现,借由银幕制造出独特的巴蜀文化,然而里头好坏参半。
《好雨时节》加了韩国人进来,可这辣白菜跟四川人的麻辣终究不是一个味儿。
太多的想当然,太多的甜言蜜语,反倒容易产生虚情假意镜花水月的幻觉。
我在观看过程中不止一次想起了城市宣传片,多了精心设计,少了自然美感。
两个异乡人在成都进退两难(高圆圆明显不是川妹子),那城市背景说到底还不是一个花架子,爱的是成都?
其实是人。
巴尔扎克说:坦白的爱情自有它的预感,知道爱能生爱。
这《好雨时节》就是想由简单的爱而生出另一种爱,完成从男主角到女主角身上的情感转化,再有体现出对那场灾难的大爱。
有一点是不会错的,不管是爱情来了还是人来了,来了,就真的不想离开。
【北京青年报】
纯是为了高圆圆来看这部剧,之前知道是中韩合拍,认为可能有些韩国元素,谁知越看感觉越像韩国本土电影。
查了下导演,韩国人,成名作全是一些爱情悲剧类的,正好是我最不爱看的电影类型。
而且整部电影的语言是英语大于韩语大于国语,而且女神的口语。。。
果然是中国式的,个人的品位不同,韩国电影一直不是我的菜,三星全是为女神给的。
《好雨時節》又名《成都,我愛你》,導演是韓國許秦豪,他執導過《八月照相館》、《幸福》等著名電影;鄭雨盛、高圓圓分飾男主女主;是一部紀念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電影。
這部電影拍攝於2009年,故事發生在2009年5月12日前1周,恰逢四川地震週年紀念。
這是我生命中經歷的事,也是在我家隔壁拍的電影:杜甫草堂、浣花溪、寬窄巷、熊貓基地、成都火鍋、肥腸粉……所有這一切,感覺親切又心痛。
中國官方一貫喜歡宏大敘事,喜歡高來高去“弘揚主旋律”,刻意忽視和抹殺個人心靈和生活因地震所遭受的重創。
事實上,我和我的家庭離開成都有千百種理由,而經歷以為要和親人生離死別的5.19,也是原因之一。
地震期間,最難熬的並不是不是5.12,因為成都是風水寶地,由於地質結構的原因,成都周邊,例如毗鄰成都幾十公里的都江堰都損傷慘重,成都卻幾乎毫髮無傷。
就連我院5.12當天接收的第一位因地震而死亡的患者,其實不是死於地震後坍塌的瓦礫,而是地震來臨,他跳樓逃生,摔傷致死,其實震後,樓房兀自佇立。
但是到5.19,經過1周搶救源源不斷來自災區的傷患,對地震的恐怖有諸多感性認識之後,央視預言5.19當晚大餘震,讓人絕望。
當晚真的以為過不去了,當時我的精神和體力也到了極限,以至於給太太和最好的朋友海外的盧醫師E-MAIL了遺書。
然而作為科主任,我卻必須以從容樂觀的面目鼓舞同事,說來傷感。
當時已經一周沒有和太太孩子見面,她準備帶孩子到醫院來陪我,但是我想的是,他們來後,我不能離開病房,孩子也必須留在ICU,那麼如果發生不幸,全都得死。
太太孩子終究沒來。
而護士長家人打算將孩子送離成都,但是最後還是決定留下來,因為她說:“一家人死也死在一起。
”這就是我們當時內心的掙扎,掙扎後仍然做出了選擇。
那晚,整個醫院都疏散了,或者說整個蓉城都疏散了,沒有人在戶內過夜;醫院也繼5.12當天之後再次疏散,ICU所在的外科大樓,其他科室也都全部轉移到醫院空地,然而,ICU疏散不了,15個病人7個在使用呼吸機,3個在CEBP,我安排我、護士長、值班護士留下,其餘同事可以撤離,可是我的同事克服最初的恐懼後,沒有一個離開,相反休息的護士打電話來,要求來醫院加班。
我科唯一一個可以轉運的病人是一位來自都江堰聚源中學,被截肢的孩子,他的獲救本身是個傳奇,地震當天,他父親在成都,地震後,親自趕到孩子的學校,將自家娃從廢墟中救出,並且還救了幾名同學,但是由於傷得太重,他一條腿發生擠壓綜合征,切開減壓無效,發生壞疽,感染性休克,被迫截肢,我們不想讓他經受再次傷害,一名本已經下班的曾姓護士帶上監護儀,把他轉移到空地,守護他一夜。
當晚,我們妥善保護了所有病員,並準備了可能坍塌時的應急措施,但那種被拋棄,被隔離,而又必須接受的處境,讓人沮喪。
震後一個多月(7月2號)我寫過一段文字:“坦率講,直到現在,生活仿佛在表面上已經回復正常,但是內心仍然很沮喪,只是把痛苦深鎖在了心底。
當別人提起過去的一個月,我一般都是笑笑說不堪回首。
真的不想深究,可能我還需要一段心理恢復時期。
”坦率講,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困擾我很長時間,甚至這也是我送太太和孩子離開成都,到澳門工作的原因之一。
(絕不不是因為擔心成都地震,而是內心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痛楚,想讓他們遠離這裡。
我不是心理學家,這可能也是PTSD症狀之一吧。
)電影唯美真誠,對災難用廢墟、瓦礫、干枯的花束輕輕帶過,而圓圓內心的隱忍與決不申訴的尊嚴讓人心動,鄭也演得絲絲入扣。
而這部溫暖溫柔的韓國電影,男主的羞澀溫暖,女主的溫柔隱忍,正好療傷。
這也是少有的一部以得體、優雅並接地氣的形象來呈現中國當代女性的電影。
附錄:【成都,爺愛妳】我的護士長創造了兩句「名言」,第一句是在2008地震危難中:「一家人死也死在一起。
」第二句是今年暑假在成都與她和已為人妻人母的「曾姓護士」等同事在「競豪奢」的太古里聚會後,「名言」留在我的微信:「有一種感情不可替代,叫ICU李家軍。
」這「第二句名言」讓我感動不已,因為我已離開他們N年,不再有任何利害關係。
在我的祖國,在四川我創建過三家ICU,有兩家在成都,必然會和一群醫護男女的人生產生交集,只能說我們的確一起做過一些好事,挽救過一些生命。
我離開後,他們也有各自別樣人生:首先是多為人妻人母,然後有的轉換了專業,甚至也有「流落海外」;有的釋放了當年被我壓抑的「天性」;也有罹患疾病,在和疾病鬥爭⋯從公從私祝願他們安好,而我感激他們的情誼。
這個暑假,跟成都兩家lCU的同事聚會,就第一間ICU而言,我已不是他们的主任12年!
第二家,我已離開5年!
有这样的人生际遇,我也應該說「成都,爺愛妳!
」圖一、二是醫院疏散時的情形。
圖四、五是護士長和那位被父親從成都趕去,在倒塌的校園瓦礫中刨出來的少年,也是5.19當晚ICU唯一有條件轉移的傷員,圖六是5.19當晚不當班卻帶上監護儀在空地守護他一夜的曾姓護士。
圖九打醬油的護士現流落日本。
如果按照编剧法则来看,《好雨时节》并不太合格,前半段明显拖沓,戏剧冲突来的太晚又走得太急,可正是这种刻意的去叙事化处理,赋予了这部以城市为主题的电影特有的风味。
许秦豪是我很喜欢的韩国导演,从《八月照相馆》、《春逝》到《外出》,他的“恋爱未满”唯美纯情风格风靡整个亚洲。
《好雨时节》可以看作一部疗伤之作,导演的开放式结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出口,不再是遗憾或者成长,他用他谙熟的爱情法则为我们开出一剂抚平悲伤的良方。
“成都我爱你”这个系列,仿效“巴黎我爱你”和“纽约我爱你”的成功经验,邀请著名导演来为成都这座中国最舒适的城市“著书立传”,选择这座城市,也与5.12震后成都人表现出中国特有的“市民精神”有关。
《好雨时节》是该系列的上半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故事就发生在成都的春天,也是从杜甫草堂那片竹林开始的。
如同林克雷特在《日落之前》里带给我们的浪漫表达一样,两个曾经的爱人于异地重逢,无外乎走走停停,聊起共同经历的往事,拆穿曾经一厢情愿的幻想,不断考察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分量,然后冷不丁的抛出“我给你的信怎么这么久都没有回我”这样的暧昧机心,彻底敞开心扉,你侬我侬起来。
只是故事中加入了地震这条隐线,把这座城曾经经历的苦难与主人公个人的苦难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心防的警戒线,加大了这出浪漫爱情的难度等级,也凸现了爱情伤湿止痛膏的神奇疗效。
对于成都这座城市的描画,导演并没有用唯美的笔法一以贯之,大量镜头都是写实拍摄的,甚至也有“横穿马路没人管”这样的不和谐因素出现,但这只是作为一种特质的保留,绝无讽贬之意。
不论是夜幕下还是春雨中,镜头中的成都是如此的清新自然,更动人的是成都人由来已久的闲适与热情。
剧中可爱的光头哥讲爱情是有国界的,诚然如此,只是这浅浅的国界如同东河对于肥肠粉的不习惯,may对于脚踏车的恐惧一般,并不构成爱情不可逾越的鸿沟。
正可谓,你吃我的肥肠粉吃出想念的味道,我骑你的脚踏车走出人生的低潮,爱情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大学时期互相暗恋的人在成都的春雨里,重逢,相恋,分开,等待。
我不想承认故事的剧情多么多么俗套,高圆圆的英语口语多么多么不美式英式。
锱铢必较,未必好事。
我只知,一场成都的春雨,让我觉得清新。
片中计程车驶过的地方还有灾后未被清理干净的废墟,有歪斜的大楼,还有永远定格在5.12.2:28的广场时钟。
一个伤痕累累的城市。
那年的地震,我们还高三。
教室的黑板上写着大大的距离高考还有XX天。
我还在校车上抱着课本喝着牛奶睡回笼教。
车上的广播里主持人用急切的声音播报着前一天下午的大地震。
所有的睡意瞬间消失,牛奶洒了满身。
而后全国都被浓浓的悲伤包围,举国降半旗哀思逝去的人们。
老师在课堂上讲到这些哽咽了,电视上郎永宁泣不成声。
大地生生裂开了一条缝,却是很多人再也无法愈合的伤口。
may的丈夫死在这场地震中,可是一年后在中国竟然又遇到了东河。
高圆圆短发的造型真是美。
干净,清新。
说话的时候微微的仰着头,漂亮的下巴,有好看的弧度。
那双眼睛,满满的都是话语。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说的便是这样的女子了。
穿着水墨暗花的连衣裙在一群阿姨奶奶中跳社区舞蹈,笑的灿烂如花。
穿着工作服坐在回廊的阴影里,短发随风飘动,我似乎能听见风过的声音。
在回廊里,在藤萝间。
不疾不徐,从这一头到那一头,穿过你的指尖她的发。
吹亮了整个春天。
即使东河知道may有丈夫却又不知真相犹疑时,转过头,may都有好看的嘴角。
可是,5.12那天对着丈夫的遗像,穿着一身黑裙,抱着肩膀哭的像个不知所措的小孩。
满身的悲伤。
导演选择这样受伤的城市却拍了这么清新的电影。
成都古色古香的街道里,傍晚的小巷,杜甫草堂。
雨淅淅沥沥的下在了每一个地方。
下在了重逢后互相恋着的情人心里。
东河最后还是回了韩国,这并不是结局。
相爱的人,又遇上了,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就断了呢。
故事的最后,东河挎着包在杜甫草堂门口看着may推着他送的那辆黄色的自行车跨过门槛,向他走来。
黄色,暖色。
初见面时东河责怪may怎么会把他送的黄色的自行车卖掉,可是他还是跨洋越海的送来了一辆一样的自行车。
如此,好雨知时节,来的正是时候。
透明干净,成熟圆润。
一些镜头很用心,也很唯美。
故事结构挺简单,难得导演填补了不少细节,比如那个思乡的韩国同事和烧酒,比如那个老部长磕磕绊绊说出秘密那段,还加了个"她很坚强“~~,给这个略显单薄的故事加了不少真实有趣的细节。
还有一些细节要看后想想才理解。
比如开始就出现的明信片,从后面的对话里可以知道,是May寄给东河的,东河去杜甫草堂是刻意的,而非他说的 "bump in"。
这个看起来似乎憨憨,其实不少小狡猾的男主角,不显平面,反而有了喜感。
而且这个细节说明,其实,两个人不但有过去,而且都没有忘却,只是有些被岁月冲淡的模糊和淡忘。
就像东河说的,一次次领薪水,升职,放弃的不仅仅是写诗吧,也有爱情。
不然May不会问起为啥不回明信片,东河不会带着明信片来杜甫草堂。
所以对话里面,有真有假,有试探有记忆,有狡猾也有伤心。
当年应该是东河失去联络,伤了May的心,所以May结婚了,然后~~还有May接到的那个电话,对方应该是她的婆婆,所以当时接到,震动不小。
总得来说,May演得不算太差,只可惜如果她演技再好一点,会把这个故事表达得更完美些。
女主角应该百转千回,很复杂的一个心态,给她演得有点儿破碎断裂。
导演很成熟,郑雨盛的表演也很成熟,成熟自然从容,如他在剧中的形象。
因为成熟,所以这道普通的菜,在大家努力下也能不过不失,还有些小亮点。
时隔多年再去看《好雨时节》(A good rain knows),虽然人物的造型、发型皆有时代感,但镜头却依然细腻如昨,总是感叹日韩电影在人物情感捕捉上,要比中国来的更深入,再看《好雨时节》,这一段在中国发生的,中韩合拍的电影,多多少少感悟了些,因为熟悉的环境、熟悉的语言,更能觉出不一样的东西!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韩国人东河到中国四川出差,当时正是2008年汶川震后一年,在游览杜甫草堂时偶遇留学时相识的中国同学May,让两人的心再次碰撞出爱情的火花,但当初的爱情,历经数年,还能依然如初吗...... 虽然导演是韩国人,但非常善于捕捉电影里生活的细节,人物的细节,环境为剧中的人物服务,不会宣兵夺主。
比如,电影开头朴东河第一次坐车行驶在中国的街道上,拥挤的交通、车辆、喇叭声、急刹车等等,虽然弹幕上很多人说这不是真实的四川,哪有这么差的交通,或许是吧,但这样的生活细节感很快就把观众带入了。
比如,朴东河第一次尝试四川肥肠粉的特写,从一开始迫不及待的想吃,到难以下咽的味道,(虽然弹幕上又觉得这是韩国人在黑中国,但,世上你之蜜糖我之砒霜的食物太多),于是肥肠粉成了本剧的黑暗料理,并成了一道线索似的食物。
还有那首流传千年的杜甫名诗《春夜喜雨》......更是两个爱诗之人的“姻缘” 比如,震后的四川,那些破败的建筑还在清理中的景象,那些祭奠亲人的花束、水果散落在建筑之中,虽然镜头很直白,但传达给观众除了静静的悲伤之外,还有重建生活的勇气。
镜头专注于人物神情的“特写”,比如,朴东河在杜甫草堂矗立欣赏时,虽然这是个景区,周边还有人来人往的游客,但把这个中国人都熟知且熟悉的杜甫景区,拍出了向往,拍出了“身临其境”,仿似观众就在朴东河站立的地方,同样在驻足,思考,用手指摩挲杜甫的雕像的感觉,真是非常厉害。
把人物内心放大到镜头之中,让观众与剧中人物一道纠结、迷惘,比如,May那曾经一起留学的美好过往,为什么May记不起来了,朴东河送她的自行车也被卖了,是May失忆、还是朴东河记错,观众们都跟着揪心,总感觉想推一把,促成两人,但May独处在家,压抑的情绪,满的都溢出了屏幕,家里那扇推开的门里放着什么?
比如:朴东河的多次主动告白,让May纠结之后,还是决定在最后一刻冲到机场去送别。
比如:从机场折返,两人的一时冲动后,成年人的理智又让他们清醒过来,两人一起畅游成都后,夜晚May的那个电话,又把May拉回了痛苦的现实,一边是往生的爱人,一边是留学时的恋人。
比如:第二次去往机场的前一晚,朴东河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May会不记得曾经的过往,为什么May结婚了不告诉他,太多情绪的累积,在第二天,May的意外晕倒,让一直踌躇不前的他,在了解May的过往后,还是决定更近一步,爱情就是这样,或者是说生活给了我们太多太多喘息不了的压力,爱情是一束光,既能找寻彼此的美好,也能重拾继续向前的动力。
影片将导演一直将镜头定格在人物的情感变化之中,周边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为人物的情感变化服务,静谧的杜甫草堂、竹林、那几场大雨、喧嚣的动物园,人物的内心在周遭环境的衬托下,把东方人独有的内敛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当影片在朴东河在杜甫草堂外等May,May在背后推着自行车的画面中结束足矣告慰所有的观众。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风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Happy Rain on a Spring NightGood rain knows its time right,It will fall when comes spring.With wind it steals in night;Mute, it wet everything.Over wild lanes dark cloud spreads;In boat a lantern looms.Dawn sees saturated reds;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
之前看了预告片,就很期待这部片子。
许导演的片子,看过八月照相馆、春逝、外出,很喜欢片子淡淡、自然的味道。
清新唯美的画面,细腻自然的表达,无论外形和气质都出众养眼的搭档演绎,让人心底不由产生“细物润无声”的感受。
本片中韩合作,加上本土拍摄,休闲的成都风情,暧昧的同学情谊,帅哥美女两人心怀彼此的游走在成都大街小巷,表面闲散温吞,内心爱慕涌涌。
成都真是座滋生爱情的城市,茶馆、火锅排挡、街边舞蹈、竹林,处处都透着这座城市的生活气息,爱也是这样慢慢重燃在两人心头,弥漫在两人的情绪中。
本来一直想等到1月20日的正式上映,结果还是忍不住在网上先看了,真不负我的强烈期待,非常好看,还推荐给朋友一起看,也交口称赞,两人演的很好,气场很对呀,让人忍不住也想谈一场这样的恋爱,至今许导电影中最配的一对,本来是冲着帅哥去看电影的,结果发现高圆圆不错呀,外形气质演技都不差呀,对她的记忆只停留在周芷若,电视台实在放太多遍了。
不过,如果你不喜欢细腻、清淡的电影,可能就没法喜欢,之前有个朋友就死活不喜欢春逝,说恩索太飘忽了,怎么样怎么样,看电影还是别做道德卫士,其实生活中啥人都有呀,也没那么纯洁。
还是想等下月上映后,再去电影院看一遍,好看哦。
“每当看完一部好的电影我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虚脱感,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对比,一种对生活意义的质疑。
”许多年前我在朋友的电台节目里听到这句话,从此便留在了脑子里面挥之不去。
恍惚、虚脱、对比、质疑这样的感觉总在看完许秦豪的电影后显得尤其强烈。
许的电影剧情其实永远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没有花哨的情节起伏,没有蹩脚的情感宣泄,一切都是在淡淡的发生,淡淡的进行,淡淡的结束,不着痕迹。
很多不喜欢他的人总批评他的电影情节拖沓,过度关注细节,让人看不下去。
的确,大场面 大制作的好莱坞商业片和明星云集抓历史题材不放的中国电影是撼动中国的影院的主力军。
当然每年恶搞或商业类的贺岁档电影也帮着我们打发空余的时光。
《好雨时节》许的第五部电影继承着他不变的风格。
简单的人物角色,暗示性质的细节描写,配合着他对画面以及音乐的准确把握就这样诞生了。
许对电影画面的处理就如同在作画一样,从电影的一开始你就被一种柔嫩清新的画面包围,让你似乎也身处其中。
细节上以景物预示人物的内心,用雨串联整部电影这是许的传统套路。
而不得不提的还是许的电影背景音乐,许喜欢以吉他的撩动结尾配以细柔的爵士清唱,让你久久难以忘怀。
这些特质不仅仅体现在许的电影中,在整个一代韩国爱情电影里,你几乎都能找到。
而许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对爱情进行追问然后给你自己的阐释,5部爱情故事,5个不同的角度对追问与阐释。
《八月照相馆》当我的生命要走到尽头,我的爱是否也会随之而去?
《春逝》爱情的远去为什么总是不着痕迹无法挽留,一如春天总会逝去?
《外出》你愿意去尝试理解并宽容爱的背叛么?
你可以真正的理解么?
《幸福》爱情能敌过现实万种诱惑么?
也许一瞬间能,长久呢?
《好雨时节》时间会磨平伤痕,没错。
可也会磨平了爱,你该怎么办?
五种质疑或许每个人在看完之后都会有着自己的答案。
一切的苦痛与伤痕都会随时间远去。
这句话很对但爱的雨是否又会在恰当的时刻落下?
好雨若知时节 。
作为一个成都人,只能说这片子没有拍出成都的味道。
主角都不会说四川话,直接掉一个级别。
英语听着又不标准。。。
我怎么不知道肥肠粉这么有代表性,吃冒菜,串串香的人都比它多。
故事没啥情节,很别扭,既然自己明明结过婚,知道对方的意图就该早说出来,总是要等到出事后才揭晓,很俗!!
那个坝坝舞感觉也不怎么好看,音乐感觉就没对。
反正就很不搭调
也许不值4星,但是我喜欢....清新、干净、唯美的影像风格。(但是高圆圆这英语实在是.....不知道换成母语后会不会好些)
蹩腳英文給整體感覺扣了不少分,盯著看鄭宇成的臉其實就夠了……
俊男美女,成都是个好地方,剧情很烂,音乐不错
就让高圆圆那蹩脚的英文折磨死我吧~~学学人家李冰冰撒~~
你就是吃定我
记忆硬生生的卡在中间。
拍得还挺美的,结局那个画面挺有意思。
所以,这难道是一部为了纪念汶川地震而拍摄的超长公益片吗?P.S. 计划明年春天去一趟杜甫草堂。
高圆圆你那口烂英语啊……
很闷很美,(高圆圆英语说好点的话可以加分)。。。
巧笑倩兮..流波暗转..仿佛意有所指的柔声细语..令人玩味的动作表情..一起吃饭逛街聊天回忆旧日时光..一部平淡如水的片子竟让我看得如此动容..底下有片影评说..这是天枰美女特有的调情方式..全中啊..多少年的切身体会了..哈...
无力吐槽
高圆圆越来越美
高圆圆英语好烂啊,演技也生涩,怎么看怎么别扭。因为郑宇成,观影到最后
高圆圆有生活气质啊!
许秦豪越拍越烂
高圆圆这英语说得真是,╮(╯▽╰)╭ 。 配乐不错。这个成都,有韵味但是是假象。
20101107 1950 bc The ONE
多大的一分为了音乐
肥肠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