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是陣痛,婚姻是長痛,長痛不如短痛。
女主選擇律師途徑快刀斬「亂麻」(理髮梗見下文)是對的,即便仍有善意甚至愛意存留,即便仍欣賞肯定男方的才華,即便仍會在調解午餐時間為他點餐照顧他的習慣,即便在攤牌知道對方出軌後仍只是fingering出軌來報復發洩(也是為了反叛傳統做愛方式),即便在男方修好門合門的過程雙方仍依依不捨。
這是兩性的差別,女性一旦下定決心從一段關係抽離了,往往不會拖泥帶水顧盼流連。
紐約和LA的分歧隱喻不止在於藝術追求的差異還在於話語主導權的轉換;鑰匙圈的小刀則隱喻了婚姻,小刀確是對方的贈予,但割腕的行為卻是無意自發的自殘,婚姻本身無過,終究是使用的人和方式錯了而造成了傷害。
一場勝負早已分曉的官司,其實於我男主作為父親還願意不顧一切爭取custody已經很好了。
吵架戲自然是高潮,看哭了的那種,我訝異於最後男方如此惡語詛咒女主還能撫摸他的背表示原諒。
如果說這個片子不試圖將任一方塑造成過錯方,那麼這些惡便被引向了兩位律師,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對那段為應對審查員而調教女主以她視角仰拍女律說的獨白表示非常認同,永遠不要因怕矯枉過正而不矯枉。
離婚或許不是婚姻的必由之路,但一定是婚姻的必要組成:婚姻是hell嗎?
是婚姻讓曾經相愛的人分道揚鑣嗎?
婚姻的本質是從尊重協調到磨合消耗,妥協迷失嗎?
為何女主拒絕念信給therapist反而面對lawyer吐露心聲?
為何男主臨開庭卻放棄了有同理心抱過他歷經四次婚姻三次離婚設身處地的為他謀求最小損失的老律師?
女主妹妹不願當server,媽媽在室內戴著墨鏡通敵送信,或許推波助瀾使狀況步步惡化的從來不是外界而是他們自身呢?
婚姻或許不是深淵,而只是一面鏡子,初始夫妻曾站在同一面,看向對方;漸漸的不把對方當成獨立的人看待後,便走向鏡子背面只看見自己,自己的自私狂妄冷漠虛偽,還誤以為那是對面投過來的深淵,甚而責備這面鏡子本身是深淵。
故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離婚不是endgame,而恰恰是婚姻這面破鏡前反射率最高的那片碎片,導演在敘述婚姻故事時,只是擷取了最直率的片段而已。
事實上把離婚當作婚姻的終局的人往往反而會自投羅網,就如劇中玩大富翁的遊戲一樣,越是看重得失勝負輸的越慘,越抗拒牢獄越是畫地為牢。
婚姻故事不止在開頭和結尾念的那封手記裡,而是全部時長。
離婚不是婚姻的對立面,而是婚姻的一部份,它是達摩克利斯之劍,每時每刻都警醒著婚姻關係中的雙方,它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
最後附上老律師那個被打斷的「羅馬旅行和理髮師」的笑話,確實有點長...:A woman was getting a haircut prior to a trip to Rome. She mentioned the trip to the hairdresser who responded, "Rome? Why would anyone want to go there? It's crowded & dirty and full of Italians. You're crazy to go to Rome. So, how are you getting there?" "We're taking Delta," was the reply. "We got a great rate!" "Delta?" exclaimed the hairdresser. "That's a terrible airline. Their planes are old, their flight attendants are ugly, and they're always late. So, where are you staying in Rome?" "We'll be at the downtown International Marriott." "That dump! That's the worst hotel in the city. The rooms are small, the service is slow and they're overpriced. So, whatcha doing when you get there?" "We're going to go to see the Vatican and we hope to see the Pope." "That's rich," laughed the hairdresser. "You and a million other people trying to see him. He'll look the size of an ant. Boy, good luck on this lousy trip of yours. You're going to need it." A month later, the woman again came in for her regular haircut. The hairdresser asked her about her trip to Rome. "It was wonderful," explained the woman, "not only were we on time in one of Delta's brand new planes, but it was overbooked and they bumped us up to first class. The food and wine were wonderful, and I had a beautiful 28 year old steward who waited on me hand and foot. And the hotel-it was great! They'd just finished a $25 million remodeling job and now it's the finest hotel in the city. They, too, were overbooked, so they apologized and gave us the presidential suite at no extra charge!" "Well," muttered the hairdresser, "I know you didn't get to see the pope." "Actually, we were quite lucky, for as we toured the Vatican, a Swiss Guard tapped me on the shoulder and explained that the pope likes to personally meet some of the visitors, and if I'd be so kind as to step into his private room and wait the pope would personally greet me. Sure enough, five minutes later the pope walked through the door and shook my hand! I knelt down as he spoke a few words to me." "Really?" asked the hairdresser. "What'd he say?" He said, "Where'd you get the terrible haircut? (source: http://www.jokes4us.com/peoplejokes/hairdresserjokes.html)至此這個笑話的寓意很明顯了,因為男主的姓Barber(訴訟書還特意給了特寫)在英語正是理髮師的意思,理髮師對羅馬之旅的偏狹倨傲固守己見不正是男主最初看待這場糾紛的態度嗎?
而後續發展則不斷打了他的臉,迫使他正視他雜草叢生一片亂麻的婚姻一如被教皇點破的糟糕髮型。
而這也解釋了為何導演在開頭和後來都加入了理髮這一情節(甚至可以引申至最後系的「鞋帶」),一則是溫情的體現,一則是呼應這個重要寓言,而導演阻止了後半段的spoiler巧妙的規避了冗長和刻意,使懸念延宕留下趣味自行發掘。
这部由寡姐和司机一起组合《婚姻故事》,如果你没有拥有过伴侣,或许这只是一部离婚官司的剧情片,但如果你拥有伴侣并且还有小孩,那么这部电影将会是一份礼物,收下它并慢慢品味它,后劲非常大。
截稿前,《婚姻故事》已经拿到了各种奖项和提名,其中就以6项提名领跑明年金球奖最为风光,相信影片到时会有所斩获,而且估计也会在奥斯卡上同样大放异彩,影片有很多经典同类型电影的影子,比如英格玛博格曼的《婚姻生活》,还有奥斯卡最佳影片《克莱默夫妇》。
为什么这部讲述两人感情的电影这么好,因为这部电影正是讲述我们自身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以其说这部电影描述的是婚姻的生活和故事,不如放远一些看,这部电影其实是对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思考。
故事讲述的是剧院导演查理和演员妮可多年前因一部戏走到了一起,两人互相欣赏,并最终走入婚姻殿堂,并有了一个可爱的8岁儿子。
原本幸福的一家人,但欢声笑语中,其实却隐藏着现实生活和时间的腐蚀,查理和尼克两人的亲密关系开始疏远,并开始分居,关闭彼此的内心交流通道。
在影片的开始,两人就互相“表白”对方的优点,让我们观众很好了解角色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原来他们婚姻已经走到边缘,正在接受心理咨询。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是妮可因为一出电视剧想要去洛杉矶发展,原本妮可欣喜告诉查理这个消息时,没曾想却遭到查理的冷嘲热讽。
终于在这段婚姻中隐忍多年的妮可,选择不再去忍耐查理的一切,决定离婚。
在这场离婚的经历中,8岁的儿子自然成了两人难以达成的关键,于是两人不得不请了各自的律师,而律师才不会为对方的情面去考虑,而是把这场婚姻诉讼变成自己律师威望的对决场地。
这也最终导致寡姐和司机彼此也撕下了体面和尊严,从客气到互相辱骂再到诅咒对方,两人对这场婚姻正式走到了尽头。
他们这场互吵的戏份,也成了影片甚至是今年电影的荧幕经典,两人饱满的情绪和表演,让人折服。
如果《婚姻故事》只是一个简单的婚姻诉讼剧情,那我一定不会把这部电影推到这么高的位置,影片的厉害之处,是在两人婚姻被埋葬后,一切都看似好死不相往来时,两人的爱却都还在,那种:“我依然爱着你,但我总是不小心伤害你”的情愫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最后,一切的结果和答案其实都不重要,曾经许下守护彼此的同林鸟,最终还是回归到自我的个体,但这时候的本我,却饱含着泪水和爱,如果还爱着对方,给予双方最好的结果和自由,或许这也是成全自己和对方爱的方式吧。
关于《婚姻故事》 ,小伙伴跟我聊起律师对婚姻的破坏:本来男女主对彼此还有感情,可是因为诉讼离婚,被律师挑唆得撕逼揭老底、互相伤害,分道扬镳,虽然结尾两个人冰释前嫌但也各走各路再回不到从前了。
我看电影的时候倒是觉得片中的律师都是好律师,男主找的第一个老律师很能共情,也知道什么对男主来说是情感上真正重要的东西,比起诉讼律师来,他似乎更适合做一个mediator。
另外两个诉讼女律师男律师则十分实际,深谙游戏规则并尽全力替客户争取利益最大化。
有人说婚姻不是两个人的博弈,不是输赢,而是感情,离婚的目的是两个人都能好好地处理这段感情,重归于好或者安安祥详地分手,但律师们关注的只有赢,弄得整个离婚过程变得十分ugly。
道理是这个道理没错,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对对方产生共情,也并非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明白他对你造成的伤害算什么大事。
比如男主,其实女主已经知道无法维系这样无独立意志的婚姻了,但两个人即使去做离婚调解,男主都没能意识到女主想要离开他,还只是觉得她去加州只是为了接个新戏、散散心。
女主离开纽约前夜想最后听男主说说话,所以忍着泪问问他对她演技的评价,他却丝毫没看出来,一脸自信一本正经地真的开始挑起她的毛病来——好像她对他的抱怨、跟他说起想要离婚等等一系列举动,都是小孩子闹脾气,过段时间自己就会好的——他在婚姻关系里占主导地位,根本不认为她是个独立的个体,不相信她真有本事离开他。
这种power dynamic其实早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男主想留在纽约搞戏剧,女主就得放弃自己的电影事业、远离家人朋友地支持他。
女主多次说想要回洛杉矶家乡生活一段时间,而男主明明可以拿到工作机会,却以纽约工作重要为由一次次拒绝(但间中男主拿到哥本哈根的工作机会,却义无反顾地跑去工作一年,这时倒也闭嘴不提纽约工作的重要性了)。
这段婚姻的问题本质,在女律师质问男主时就已经被交代得一针见血,“所以你的想法就是计划,而你太太的想法就是说说而已了?
” 男主对待女主,不像是一个成年人对待另一个与之平等的成年人,而更像是不守信用的父母对待难缠的小孩子:小孩吵着闹着要家长带她周末去公园玩,爸爸为了能堵住孩子的嘴、让自己清净一会,所以当下佯装应允,到周末的时候却假装忘记这码事,不了了之。
这时候,作为一个小孩子,你若跟你爸爸吵说,“你怎么不守信用呢,而且我也有去公园的权力啊。
”会有用嘛?
你爸爸会说,“去公园哪有大人的工作重要,以后什么时候不能去、非得现在去吗?
”面对一个力量比你高很多阶层的人,你如何能够叫醒他、让他心平气和仔细地考虑你的诉求呢?
如果家长都能像对待自己一样认认真真对待小孩子,大概也不会出现那么多青少年离家出走甚至以死明志的现象了。
女主明明是个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却处处被当作是不重要不算数的小孩子,这种生活想想也是十分令人窒息的,但坐拥权力的既得利益者根本就不愿意睁开眼睛看到她也是个活生生的人,即然她在他心中都不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又怎么会跟她共情呢?
他的世界只有强大无边的自己罢了。
连到了加州之后,他的儿子当面口口声声说自己更想留在洛杉矶,喜欢跟妈妈在一起,男主都不承认,觉得是被女主教唆的。
这个时候只有变强大,让男主看到她的力量,才能扭转这种局面。
所幸女主终究不是小孩子,她能求助于律师和司法。
的确,在律师的“帮助”下,明明相爱的双方在庭上互相揭短、撕逼得很难看,将多年的亲密和信任亲手砸碎。
但律师确实帮女主赢了,给了男主重重地一击——原来他不是那个坐拥全部权力的人,原来在婚姻关系中他也可以那么无力,原来女主也是个独立的、有想法、值得被郑重对待的成年人啊。
所以结尾男主才产生了觉悟接下UCLA的工作邀约,搬来洛杉矶工作。
男主终于学会好好听女主说话。
只是这个觉悟来得太晚了,他们已经回不去从前了——但再迟来的觉悟,也比永恒的糊涂要好。
这里赢是个目的,也不再是个目的,种种的缠斗,只是为了让他学会正视她、好好听她说话,但有些人,如果不让他栽个跟头,结结实实地吃些苦头,他永远不能了悟这些道理。
案件要和解的时候,虽然男女主原本计划两人平分抚养权,但女律师改成女主占55、男主45了,因为女律师就是想赢,不想让男主觉得自己拿到了50/50。
女主并没提出什么异议。
结尾时,男主搬来加州,女主和男主恢复了友好,虽然这时女主已经有了新的对象,他们再回不到从前了。
女主主动提出可以放弃一部分的抚养权,跟男主平分。
这并不代表女律师是多此一举——只有胜者可以不计较地做出给予的姿态,输者伸出双手接受胜者的恩惠,想到胜者的种种宽宏大量,感激涕零。
而若一开始便一直是输家,则永远不会被对方严肃地当一回事。
人们都是被扇了巴掌才知道痛,见了棺材才知道掉泪。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需要计较这个输赢。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我们需要司法系统、需要律师、需要丑陋繁琐的诉讼、需要把血肉一层层揭开。
在婚姻中如此,在社会其他方面也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Jingyao哪怕被千夫所指、荡妇羞辱,也要赢JD,为什么星星被恶魔养父强奸了,要顶着屈辱和压力将他绳之以法。
因为弱者就是要赢,因为赢了才有力量,才能被当作人来对待。
(发状态被锁了,希望这里能发出来)
#法律的现实意义#
“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这句据说出自特吕弗但是找不到出处的话,似乎很适合用来形容《婚姻故事》。
电影讲述的正是这样一种爱情中的两难状况——尽管我们在情感上依然需要彼此,但我们同时也深刻意识到这段感情阻碍着我们去实现个人价值。
这就是鲍姆巴赫通过电影告诉我们的事:既有爱情无法解决的事情,也有事情无法解决的爱情。
需要注意的是,这既不是为了歌颂爱情,也不是为了劝退婚姻。
正因为爱情和个人价值都如此重要,这注定是一个双重绑定的结构,并不会因为语序的变化而落入某种道德结论。
选择任何一边都是一道深渊,而另一条未被选择的道路则会即刻像幽灵一样冒出,形成一个痛苦而吊诡的循环,这也是《婚姻故事》如此让人心碎的原因。
爱情中有太多这样的困境。
很多人相信,爱情中存在着不可饶恕之事,比如出轨。
然而爱情中同样存在着不可偿还之事。
爱情常常让我们想死,也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杀死我们——当我们选择了和某个人一起的人生,就是杀死了其他的可能性,可能是少睡了很多女孩,可能是放弃了心中的梦想。
但是爱情又常常让我们活过来、活下去,哪怕是在我们诅咒对方去死之后,我们依然需要抱着对方的大腿哭。
这些矛盾都形象地反应在男主片尾在酒吧里的独唱中——Somebody hold me too close, Somebody hurt me too deep, Somebody sit in my chair, And ruin my sleep, And make me aware of being alive, Being alive.我们在很多浪漫爱情电影里看到过爱情的开端。
在最开始的时候,爱情是那个X factor,是无法说清一二三的神秘感觉,是让择偶条件清单短路的额外之物。
但在《婚姻故事》里,鲍姆巴赫拍出了爱情的终结。
于是我们发现,到了最后,爱情依然是剩余之物,是在经历了所有的撕扯、诅咒、清算后,依然无法被抵消的东西。
就像一杯茶,喝到最后,杯底仍有黑黑的渣滓、茶末,它们曾经是茶的一部分,现在却不再有被喝的价值(事实上你也无法真正喝光一杯茶,那些剩余物总能顽强地残留在那里),上海人管这个叫“结结头”。
鲍姆巴赫在片中反反复复地拍的那些相似的片段——半夜修门、剪头发、点沙拉、系鞋带……他在拍的正是爱情的“结结头”。
《婚姻故事》中那些充满幽默和辛酸的细节,不知是否来自鲍姆巴赫本人的离婚经历。
有人说他是在前妻孕期时出轨,《婚姻故事》不过是他对于这段经历的粉饰,也许真的是这样。
我们在影片看似公平的叙述中,仍然能感觉到那些微的偏移。
女方总是更占上风的那一个,她率先提起诉讼,掌握全局,又先一步move on。
而男主,这个后知后觉、疲于应对的可怜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角,他的软弱、被动让观众无法不宽恕他。
电影中,斯嘉丽有各种各样的哭泣,但是亚当司机得到的才是最关键的一哭。
我们应该让导演的私生活去影响我们对影片的判断,或者仅仅看到了一部好片子,就去假装无视电影背后可能存在的真实问题吗?
在这里,我们要记住的依然是这个双重绑定的结构,没有一方可以掩盖另一方。
对这个问题唯一错误的回答,就是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
继续烦恼,继续困扰,对待婚姻和故事我们都应如此。
看完真的是意难平意难平。
这部整体来说比革命之路更理性更接地气,很有意思的是,革命之路中女主是个家庭主妇,她没办法改变丈夫的决定,于是自己流产殒命,而在婚姻故事中,斯佳丽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女性,离婚恰恰是因为觉得自己成了丈夫的附属,没有话语权没有决定权,这也显示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另外本片也揭示了一些婚姻观的改变,比如,女主的爸爸是骗婚gay,但是女主从事的行业却有很多lgbt群体,人们对婚姻和性少数群体有了改观。
全片最高光的时刻是男主唱桑叔音乐剧《company》里的《being alive》,音乐剧里男主跟电影的男主境遇相似,经历婚姻的不幸,但最后仍然对爱有所期待,电影男主演绎的却是无奈,没有人是为了离婚而结婚的,没有人是为了分手而谈恋爱的,人和人的关系呀,有的时候真的是玄学。
最后一幕,让我想起了偷心,i don‘t love you anymore.爱就是这么任性,我最后仍可以和你一样像朋友、战友,甚至可以帮你系鞋带,但是我已经不爱你了,the love is blown in the wind,in the time.婚姻制度到底是保护爱情呢?
还是爱情的坟墓呢?
就像一开始婚姻咨询师说的:我想让你们知道你们一开始为什么爱上彼此,可惜,爱上彼此的原因也是要分开的原因。
anyway 羡慕女主的勇气,这是建立在她把自己放在生活第一位的基础上,现实中看过太多将就、配合式婚姻了,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很棒。
最后,作为一个音乐剧粉,看这个剧还蛮欣喜的,感觉跨界了,斯嘉丽那一段唱的很棒,最后的being alive更棒!
建议想结婚的朋友们,革命之路,婚姻故事都看一看,蓝色情人节不推荐了,感觉那个故事完全不是出于真爱、爱情结婚,爱很难,婚姻很难,可以重新开始,但是不要放弃自己。
第一次觉得豆瓣的影评里这样充满人间烟火。
或许讲到婚姻,讲到家长里短时,大部分的中国人才有着相同的价值观。
这个故事的冲突本身,并不高级,也不特别。
冲突最明显的地方在于charlie对nicole感情的忽视。
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关于男女在婚姻中地位的话题,像早前《致命女人》中三个年代女性的故事,就有无数人为这样的女性视角的作品欢呼。
但这套路还是无法逃脱在父权社会下,或者从男性视角描绘的婚姻生活。
真正让女性觉得畅快的自由,或许不是“你是否有在乎我的感受”,而是“我是否仍觉得你足够吸引我”而继续下去的婚姻。
(相比之下还是会觉得《shameless》给我营造的大姐故事,才是人生赢家的典范。
为生活,为了家人也为自己工作,遇到过渣男也渣过别人。
不过她一直在寻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能够共度一生的伴侣。
轻松的暧昧也可,承诺一生的戒指也可,尝试过再放弃,那些痛苦也可,甜蜜也可,终将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感受。
)剧情过于冗长,本来应该看到层层递进的好莱坞故事模版,但剧情就在不断重复中展开。
charlie大概是在第一次去LA找妻子的时候,才觉得这段婚姻遇到了麻烦事,其后的种种剧情,是让人无法理解的一团混沌,从第一次找的律师,到第二次找的律师,都没有清晰地交代charlie的情绪变化,或许是charlie本质上没有变化。
charlie从第一幕开始就没有改变过对nicole的忽视态度。
从离婚到上法庭,情绪的变化只在几次争吵中体现,人物的心绪复杂没有体现。
这段铺垫过于冗长,观众已经非常明白,但导演在试图累积矛盾数量级,等待后续的爆发(直到nicole试图和解,两人在房间吵架这一幕)。
故事情节挺多,人物塑造体现太少了,一个即将离婚的父亲,不应该是单纯地沉浸在无法接受现状的痛苦中,电影开头nicloe信中charlie优秀的特质,也没有能在矛盾累积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不过电影中单幕剧情的设计还是可圈可点。
像是是nicole第一次找nora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层层递进的情绪和让人感同身受的台词,真正的故事仿佛从这里才开始,观众才第一次知悉nicole的悲伤;以及两人吵架时,几度回转式地冲突,真实地可怕:两人希望能和解,纷纷试探,一方向前,但是另一方不愿意让步,激怒了对方,另一方尝试控制自己,最后防线崩溃,恶言相向……这几幕都给人以强烈地冲击感,只可惜情绪没有随着剧情累积。
以及非常喜欢导演在影片中故意制造的荒诞尴尬场景,比如charlie一人穿着万圣节服装在酒店看电影到睡着;以及调解员来访时不小心割伤自己,和最后charlie再次临时闯入nicole安排好的halloween时,只能临时扮演《鬼魅浮生》中的鬼影。
charlie在家庭关系中身份的缺失导致他看起来是这么的荒诞,当一切过去之后,这些只有缺失者“自己”在场的场景反而让人印象深刻。
跳出电影之外,觉得有趣之处,好莱坞也在开始学习讲一个平凡又普通的故事,虽然斯嘉丽和老司机的表演还是一如即往地好莱坞式夸张,但至少这是一个好的剧本。
的确,不是所有的悲哀和难受都只能用嘶吼、狰狞和眼泪来表达吧。
太会写对白了。
开篇8分钟的两段自述,让人相信,世上的确存在美好的关系,和美好的彼此注视的目光。
妻子第一次见律师,吐露自己为何决定离婚,斯嘉丽·约翰逊那一大段连贯的表演,她说的那些话,说出了大多数婚姻从内部瓦解的实质。
丈夫突然将自己的律师从温和派换成强硬的野兽派,导致离婚法庭上双方都陷入被动,随后,两人决定在私下进行协商,结果却突然演变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吵,最终丈夫崩溃,这大概是史上最精彩、最真实的夫妻吵架。
接下来小刀游戏那场戏,也太会写了吧,我完全要笑疯。
这电影不是要讲婚姻有多可怕,你明白吗,有时候,相爱的人,彼此尊重、信赖和欣赏的人,也有可能会选择结束他们的婚姻,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却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一生极尽所能 想要追求的 无非是被看见 情绪被看见 人格被看见 价值被看见 需求被看见 每一丝点滴的起伏都被看见但是现实中 我们很多时候都不能被看见 于是有了理解 包容 接纳 沟通也有了放弃 结束 逃离 叛逆 自闭没有好与坏 没有输与赢 当我们来到人间 一切就以时间的方式进行 婚姻不是故事 也不是事故 不必惧怕 也不必欣然前往 你迷情黑暗 也可以信仰光明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网络氛围突然急转日下,大家对于婚姻、爱情、婚变、出轨、劈腿这些事的看法让我恍惚怀疑,我们是回到中世纪了吗?
之前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
视频里,一个女人带着一伙人殴打另一个女人,抓头发、扯衣服、用脚踹私处,我当时就被震惊了。
但最我震惊的是网友的评论。
几乎清一色的支持打人者。
原来,被殴打的女人是小三。
我暂且不以道德的角度评价小三,从法律角度来讲,是谁给这些人打人的权利?
这些人把法律置于何地?
好莱坞在2012年有一部电影叫《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和布莱德利·库珀主演。
电影里库珀饰演的男主角因为看到妻子出轨,并且将情夫重伤,然后他就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真的是“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同样的行为,在中国,在美国,天壤之别。
真正将这种风气推向顶峰的是前段时间,网上热炒的“刘阳出轨半藏森林”事件。
实话实说,在这之前,阿沁、刘阳、半藏森林这三人,我都不认识,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过。
此事之后,这三人,天下无人不识君啊!
说没有炒作的因素,我是不信。
《婚姻故事》最合适的观众就是这些人。
还有那些推波助澜、自诩正义的网友。
男女主角一见钟情,后来相互成就,最后还是走到了分居那一步。
电影一开始,便是两人在婚姻调解处写下关于对方优点的镜头。
有些话写下容易,读出来,很难!
在婚姻调解处调解失败后,两人便向着不同方向走去。
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妮可找来了离婚律师,打算以法律终结这段关系。
丈夫查理则寄希望于双方对话,甚至推掉了纽约律师所投来的橄榄枝,这个橄榄枝对他极为有利,但有可能将妻子置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看到这儿,我对妮可有点迷惑,本来说好的双方商量,结果现在要打官司。
哎!
女人!
但斯嘉丽和丈夫的一通电话让我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丈夫出轨了!
哎!
渣男!
故事继续发展,丈夫迫于对方律师的压力,也为了孩子的抚养权和探视权,只得重新找回那个纽约的律师,希望可以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双方在法庭上,唇枪舌战。
这段法庭戏拍的真好,当年的黑手党小弟,摇身一变成了纽约城大名鼎鼎的律师。
开个玩笑哈!
他在法庭上咄咄逼人,指责斯嘉丽酗酒、吸毒。
当然,斯嘉丽的律师也并非“良善之辈”,同样对丈夫提出出轨的指控。
原来,美国情变也撕逼。
只不过,人家是在法庭上撕,我们是在微博上撕!
庭审结束后,丈夫和妻子回到家里,接着又撕了一场。
妻子指责丈夫出轨。
丈夫反问:一年了,你都不让我碰你。
然后,两人把几年的陈谷子烂芝麻的事都摆上了台面。
你骂我无情,我骂你无理取闹。
最后,两人都哭了。
判决的结果也出来了,双方势均力敌,并没有过多要求。
丈夫为了能有更多时间接触孩子,大概也为了弥补这些年对妻子的愧疚,从纽约搬到了洛杉矶。
那天,他去看望孩子。
正巧孩子在做阅读练习,他凑近,与孩子一起朗读起来。
才发现,这就是妻子在婚姻调解处写给他的那封信。
他读着读着,哭了。
我看着看着,哭了。
我在想,如果当时他们把写给对方的那封信大声读出来、读给对方听,结局是不是就会不一样呢?
可惜没如果。
他们曾经深爱过,也在不理智中互相指责过,但到最后,他们在各自的心里,一定是那个最初善良、聪明、体贴的人儿!
爱情和婚姻中怎么会有百分比的受害者、过错者呢?
只不过,有些人记住了ta的好,有些人只记住了ta的坏。
记住好的那些人,各自安好,再相遇依旧是朋友;记住了坏的那些人,网上撕逼,搅得整个世界鸡犬不宁。
斯嘉丽·约翰逊在采访时谈到夫妻关系,她说“夫妻关系就像任何工作一样,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将其维持下去。
”如果有一天这段关系终将结束,她不避讳告诉小孩:“我和你爸爸更适合做朋友!
”寡姐不愧是寡姐,戏里戏外,分分钟都是人生导师。
最近听了好多90年代的港台歌曲,发现好多歌曲都是“背叛、出轨、三角恋”。
动力火车的《那就这样吧》,我听这首歌时,只有十几岁,懵懵懂懂,但觉得歌曲里的主人公很man!
梁咏琪的《短发》,“你外套上有她的发”,这还用再怎么解释吗?
蔡健雅和孙燕姿合唱的《原点》,两个关系很要好的女生同时爱上了一个男生,怎么办?
娃娃的《漂洋过海来看你》,那个“你”,是彼岸有妻室的一个男人。
林忆莲的《为你我受冷风吹》,“若是爱已不可为,你明白说吧无所谓”,无须多言。
以前的歌曲没有正能量,但都成了经典;现在的歌曲满满正能量,无人问津。
以前的明星情变、出轨、劈腿,留下了不朽的经典;现在的明星情变、出轨、劈腿,吵得天昏地暗,留下一地鸡毛,沦为网友的笑柄。
希望以后不管是明星还是网红,自己家那点私事别拿出来显摆了。
按照我的建议,会写歌的写首歌,不会写的找人也行,或者,写点小故事。
将来某一天,说不准,真的就成经典了呢!
我要把查理的这首歌抄在这里,如果有天我和爱人发生了争执,我就重新看看这篇歌词,听听这首歌,想想我们最开始是为什么要投入一段因为认真所以必然会有争执的关系当中的。
BEING ALIVEBy CharlieSomeone to hold you too close Someone to hurt you too deep Someone to sit in your chair To ruin your sleep (It's true, but there's more than that. Is that all you think there is to it? You have so many reasons for not being with someone, Robert. But you haven't got one good reason to being alone. Come on, you're onto something, Robbie. You're onto something.) Someone to need you too much Someone to know you too well Someone to pull you up short To put you through hell (You see what you look for, you know? You're not a kid anymore, Robbie. I don't think you'll ever be a kid again, kiddo.)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Blow out the candles, Robert, and make a wish, want something.) Somebody hold me too close Somebody hurt me too deep Somebody sit in my chair And ruin my sleep And make me aware of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Somebody need me too much Somebody know me too well Somebody pull me of short And pull me through hell And give me support for being alive Make me alive Make me alive Make me confused Mock me with praise Let me be used Vary my days But alone Is alone Not alive Somebody crowd me with love Somebody force me to care Somebody make me come through I’ll always be there As frightened as you To help us survive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烦 , 不喜欢
婚姻不易,即便不能维系,打输赢不如论和平。到最后他读到了她写的眼中的他,也读懂了她的所思所想。结果悲伤但不乏余温细腻,最激烈吵架那段值今年奥斯卡最佳男女主奖。
最近网上又开始尬吹男主角了,跟以前吹卷福、小雀斑、廖凡、张亮、刘雯一个路子。有点丑并不代表他们就有实力,发现他们丑中还露出那么一点美也不代表你拥有独树一帜的高级审美,这只是你附庸风雅的自虐表演。婚姻故事是个低开高走的野心题目,拍不出婚姻的本质也不该展现的如此矫情和戏剧化。严肃文学大师大咕咕咕鸡点评到位:“婚姻故事很牛逼么,纽约地沟油低保知识分子散德行,令人作呕,比大撒把差远了,就这么个事尔,纽约真他妈恶心”注释:“散德行——指起腻的作秀,丢人现眼的表现。”
很多人看到离婚这么苦大仇深的题材都会忘了,《婚姻故事》其实是一出喜剧。电影对二人的过往没怎么着墨,而是着力于两个人对这段共同过往的不同阐释。而整个离婚过程中的喜剧性就在于,他们都必须把自己这套历史修正主义戏剧化地对全世界宣讲,观众是这场戏的必备元素,没有他们的目光,这段共同历史就不能彻底分裂成两个故事。最终一切都会过去的,女方要唱着You could drive a person crazy装作放下,男方则要高歌一曲Being Alive表示这些伤痛都是生命的必须。桑爷这些讲男女情事的剧就是一个大宝库。
鲍姆巴赫运用了这样的对话调度:两个人在喋喋不休中,总有一方要大幅度移动,穿过屋门,进入到次要空间再退回来,要不就是手上做着一些琐事,用来调整情绪或隐藏状态。镜头短暂失焦,观众不得不找到被墙壁隔开的角色,而安坐的一方却显得更为紧张。它试图表达一种隔阂,一种交流的不顺畅,一种真心话中隐含的距离感,一种关系的垮塌和建立,同时也是一种影像节奏。它直指生活中琐碎而暧昧的真实。情感不在拥抱、亲吻和泪水中发生,这些是情感的结果,而是在切菜,收拾玩具和接热水时顺势流淌。但是电影有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方,劳拉邓恩关于传统观念中父亲与母亲形象的批判,关于上帝、玛丽亚和耶稣慷慨激昂的讲话,简直是一个神棍登上了TED演讲。我不需要这样怼在脸上的传教士宣言。
特写的撕逼确实很有效,但是对婚姻的解析就如影片唯一的那场法庭对峙一样,矛盾而流于表面,反倒是对LA vs NY的展现很到位。不用比伯格曼,跟「蓝色情人节」都差着一截
我看出了舞台剧的感觉,每一幕之间的间隔太明显了,感觉一跳一跳的,女主也是说觉醒就觉醒,觉醒的有点不可思议的彻底....
太真实了 一旦开始计较我为你你为我付出多少这样的感情基本上差不多走到头了
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才是分开以前最让人无法承受的痛苦;导演正是用这些最刺痛人心的细枝末节让整个电影的故事显得扎实有力,形散神不散。两个主演在小格局的故事里被赋予了充分的发挥空间,他们也是与这两个角色最契合的人选。为了我寡姐多加一星,愿你早日封后。
WTF
本片和《人生果实》的区别,就是戏剧和生活的区别,也是当下感悟与回首人生的区别。电影里有埋伏得很高明的细节、淋漓尽致的表演和必将载入影史的金句,用喋喋不休地飙台词和压抑的长镜头特写反复加重放大“相爱容易相处难”的调性,把你压在屏幕前,想走个神都很难。这个纸上写着我爱你,但身体却很诚实的故事,不太能引发中年妇女的感触,毕竟生活留白的地方太多了,有时也想飙个金句,但经常推敲着推敲着就忘了。
全片唯一坚定地试图依据道德准则行动的人是经历过四次婚姻的老律师Bert,毫不意外,他迅速地被踢出了局。最终,每个人都得到了他们的前途,只有可怜的小亨利继续做他的好孩子。所以,他们都该死的、他妈的输了,并且在很长时间里他们将怅然若失却不知起因。如果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温暖,要么他是在和卡萨维蒂那个道德沦丧的中产圈子比较,要么就是我生活在一个比那更糟的世界里。
美式婚姻故事在最根本上居然是两个人的事业之间的battle(因此是一大堆律师之间的事务),而不是两个人之间的battle,跟lalaland一样。我还是喜欢伯格曼那种单纯的两个人之间要死要活,爱恨交加的那种苦闷。
Ross说,“你们几个没有结过婚,你们不懂,婚姻是妥协。”婚姻故事拍出来了现代婚姻在脱离了物质困顿和感情因素后依然无法摆脱的矛盾——婚姻关系里根本容不下两个人都追求梦想和事业。一旦有一方决定不再妥协,婚姻瞬间瓦解。所以终归,稳定的婚姻只适合需要它的人,而不属于想要它的人。想要婚姻的人也可以在下一个moment选择不想要。但需要婚姻的人,会一直需要下去。
《傲骨贤妻》里面随便找个离婚案剧本都比这剧本好。另外,斯佳丽约翰逊在大特写镜头里的表演被《守望尘世》里的Carrie Coon的大特写表演甩出去一百条街。
1. 很明显导演是一个典型的精英主义白人男性,片子里角色住着west hollywood的房子,整个离婚吵架过程让人感觉无病呻吟。这个导演/编剧除了自己那点小生活连别的职业都不高兴想了(片子里的男女主角和女主角姐妹居然都是导演/演员?)而我作为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底层屁民最特么烦精英嘤嘤嘤必须给这片打上较差评价(如果某人要刷同步率我可以改成4星……)2. 也就找律师那些情节有意思,吵架的片段太假了,这片还不如革命之路呢 3. 男主角太丑了!我认为长的好看是做演员最基本的道德,你长得丑,就别当演员。现在这帮说长得丑等于有才华是怎么回事?(比如之前很火的李诞)长的丑不等于有才华靴靴
不明白为什么可以评这么高的分,而且这些对婚姻侃侃而谈的人甚至都没有结婚生子过。片子充斥了大段冗余的台词对话,无聊,平淡,在坚持了半个小时后不得不用2倍速看完,影片的切入点也非常没有代表性,完全是冲着洛杉矶好莱坞去的,全片吹捧LA,唯一觉得不错的,也就是劳拉邓恩的那段圣母和上帝的论述。
大失所望,特意腾出时间专心看,本打算认真哭?原来就这样,今年真的是不该有任何期待,一次次落空。不如叫《美国离婚律师有多操蛋》,大概是我还没结婚,但也不是,我对爱在3、The Affair的情伤感触很深。那些所谓感受到真实感受到懂了的国内影评人也都经历过美式离婚官司?斯嘉丽和司机完全就是两个“烂人”一个大男子主义,一个依附无主见,既无深度也很cliche,俩人演技很好或者说背词很棒但完全不像夫妻,吵架也很假,又一部I dont buy it. PS.海报很赞
爱残忍也温柔,但它毕竟是值得的。/两位主演🐂🐂🐂
《蓝色情人节》是真正的Marriage Story,关乎于适不适合;《婚姻故事》不是,它关乎于对与错。 司机和寡姐,如果一定要在两人之间选出一个坏人,你会选谁?也许爱情不分对错,但爱情必有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