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利桑达在采访里这样说到:"If I die tomorrow, it's my last will. But if I continue, it's my comeback." 这部影片是导演的童年,是他梦里一遍遍勾勒的地方,是他离开却必将回去的巢。
如果快要死去,他会再将这个梦温习,如果有来世,一生还会在这里开始。
人类一生都在分析解剖自己,我们能分辨金星和月球,却无法明了本性是善或是恶。
所以人们钟情于解读自己的童年,不被教条约束行为,不被琐碎钳制幻想,自然而生的童年。
以下观点可能存在过分解读和个人想法ODE TO MONEYMoney is like blood,it gives life if it flows.Money is like Christ,it blesses you if you share it.Money is like Buddha,if you don’t work,you don’t get it.Money enlightens those who use itto open the flower of the world,and damns those who glorify it, confounding riches with the soul.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conscience and death.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death and wealth Ladanzade la realidad导演简介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Alejandro Jodorowsky)智利裔墨西哥籍剧作家,电影导演,演员,作家,作曲人和制片人。
父亲为俄国人,母亲为阿根廷人。
他同时还是比较宗教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精神治疗医师。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电影有一个明显风格,它是“黑暗超现实主义、忧郁和恐怖的混合物”,他的电影主题是精神重生与暴力、死亡的残酷的组合。
佐渡洛夫斯基电影表现毁灭的人生。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无意义的,那么人生也就是无意义的。
由于拉美独特的历史纵深感的断裂与多元性文化的渗透交融,造就了佐渡洛夫斯基对历史的反思、对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注。
在他的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是在都市废墟中人们无所依托的精神状态,灵魂上无所承载,抑或是极端独裁思想下的人们思想上的自我禁锢。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佐渡洛夫斯基想要成为一个“引导者”。
他在电影中,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暴力撕毁,经历一场“大清洗”后,重塑一个新的灵魂 [1] (上海师范大学徐颖颖评)。
虽然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忠实于自己的个人表达,使他的电影具有作者“个人”的风格烙印。
这种特点表现在电影的叙事中设置一个简单的神话框架,并通过改编和戏仿对神话进行二次重建,再抽身出来进行反身关照,这种复杂的表述体系,正是作者的文化诉求和哲学表达在电影中的外化呈现。
佐杜洛夫斯基成长于拉美大陆,在这片神奇广袤的大地上,基督文化与拉美本土的阿兹特克文化形成了激烈的撞击,这些在他的电影中都有反映。
佐杜洛夫斯基的电影具有圣经的底蕴,他电影中的故事往往能够在圣经中找到原型。
佐杜洛夫斯基电影中借由对于神话的二次重建,讲述复杂的哲学概念。
在简单的神话架构下,故事的结尾往往又体现着佐杜洛夫斯基对于神话的反思和超越。
佐杜洛夫斯基是他电影的“先知”和“引导者”,他带领他的观众走了一段精神探索之路(《电影文学》评)。
以上 百度百科说的,以下我说的 ---《现实之舞》是一部以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以下简称AJ)经历为蓝本的电影,与他“亵渎三部曲”的《鼹鼠》、《圣山》、《圣血》相比,这部在理解上已经非常友好了。
AJ的电影不多,然而每一部无论在意识形态和画面表现上均是上品。
故事主线 《现实之舞》剧情以导演本人成长为主线,小男孩的角色代表导演的第一视觉(只有小男孩的角色,AJ才会出现叠加的镜头,本我状态),而父亲的角色是外围社会关系的映射,即智利的历史和社会现状关系的缩影。
影片以金钱为幕,马戏团掀开光怪陆离的导演早期记忆,超现实的镜头表达年幼愤怒、害怕等情绪。
早期混沌状态的主角敏感、且富于同情,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出现,通过剪发,金发的消融暗示童年幻想的毁灭,同时完成母性依赖到父亲影响的转换。
海边和同学祭奠淹死的伙伴暗示青春期,导演被边缘化。
残疾的矿工、贫苦的儿童、侏儒、工会罢工等社会现状穿插在导演回忆中,而后父权的影响逐渐加重,强压在导演的价值观中,彻底的无神论者和共产主义者。
的父亲理想第一次遭受挫折在骑驴给被隔离的人送水,这一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举动最终遭遇只顾眼前利益的受益者背叛,抢光他的水,分食他的驴(财产),将他陷入拘捕的危险。
母亲的神性隐喻,在她感召下父亲被拉回生活。
整个部分映射国会共和时期的智利,工人运动日益发展,发展民族工业,无产阶级壮大。
1922年的智利加入共产国际,剧中多次出现的斯大林头像交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第二阶段映射智利的军政期,故事以父亲的刺杀展开,导演和母亲在港口将父亲送别,狗的服装评选代表上流社会的荒唐,另一名年轻的刺杀者代表了牺牲,马夫的葬礼代表了千千万默默无名的人,他们的死亡没有墓碑,没有挂念,微不足道,甚至是解脱。
为独裁者养马的过程中,父亲不自觉的被独裁者的魄力与人格魅力征服,在单独的最佳射杀时期迟迟扣不下扳机。
(这部分感觉还能理解成人性的怜悯,独裁者对马的感情让父亲意思到权力者的人性,鉴于父亲做梦台词,被独裁者魄力影响比较大,历史上的统治者往往充满强大的人格魅力)父亲的信念和随风散去的钞票一样变得无意义、一无所有。
父亲的手指像是原罪一样无法再伸直,而另一侧的母亲和导演面对高压的政治氛围选择融入黑暗。
(这一段的表达真的太绝)母亲苦苦等候父亲归来的歌声引入第三阶段,法西斯纳粹时期。
父亲突然惊醒,周围是一片断垣残壁,衣着褴褛的人,与他共眠的是丑陋佝偻的女人。
父亲要回到家庭和母亲身边,女人给他写了一封信选择自杀。
父亲手臂上红色、蓝色、白色代表了智利的国旗,隐喻父亲此时是国家的象征,面对破碎的河山,茫然不知方向,找不到归途的路,身后是挣扎存活的人民。
情诗隐喻人民对国家深沉的爱的表达。
落魄的父亲遇见木匠约瑟映射智利基督教民主党爱德华多·弗雷·蒙塔尔瓦,短暂的小部分狂热高潮过后,父亲掏空了所有的积蓄放弃了归家的道路,街头的纳粹因为父亲手的残疾无法完成致敬礼要将其逮捕,迫于自保的父亲通过反叛后被投入监狱备受折磨,最终迎来了纳粹的倒台,他被称为英雄,默默回到了家庭。
家庭接纳了伤痕累累的父亲,面对一蹶不振的父亲,母亲企图唤醒他,斯大林、独裁者、自己的照片映射经历过的历史,父亲用刺杀的枪对着自己的照片射击,在熊熊大火中,一切成为过去,原罪的残废手指最终伸直,迎来新的生活。
片尾扮演导演的小男孩从记忆里的人物中向前走,和船上的导演本人互相凝望。
骷髅代表死亡,船的远去代表死亡的过程。
AJ在通过繁杂梦境里完成了一次自我的剖析、探寻,回归!
父亲和母亲的符号 父亲是无神论者,将代表神的物品放在马桶里冲掉,人的身体需要锤炼,要求儿子面对伤痛需要忍耐才是真正的男人。
死亡是肉身的腐烂,父亲的灌输让儿子在面对父亲同事下葬时看到骷髅和蛆虫。
剧中非常男性化,父权的象征。
刚与阳!
母亲则代表了神性与阴柔,乳房和歌声加深了视觉和听觉的强调。
最初她称呼儿子为父亲,(忘记某本书提到佛洛依德对女性本源的描写是,迷恋父亲,主导情绪是嫉妒和被抛弃)儿子从未成年到迈入现实(剪去金发),母亲在家庭的神性被加深,两次对父亲的治愈。
“我告诉你父亲,你父亲不听,所以死神能发现他”父亲从彻底的无神论者和母亲的和解可能最能解释导演对于宗教的矛盾和态度。
AJ是个彻底的神棍导演,每一部电影都塞入满满的宗教元素,儿子在混沌的幼年状态遇见的萨满,印度教,基督教等宗教符号随处可见。
神性和政治的交叉黑暗中那一段,母亲赤裸的白色,被涂抹成黑色的儿子,在追逐中混为一滩黑色,深入背景。
富有哲理的一段对话,可以理解成神性和人性,也可以理解成政治背景下的生活,融入黑暗。
最终父亲被拷打颇有些耶稣献祭的意味,也可以理解成政治迫害。
小隐喻(可能存在过分解读)片中淹死的擦鞋小童代表智利的印第安人伤残矿工最后被卡车运去垃圾场,被国家抛弃。
和同学在海边代表性成熟和青春期父亲遇见约瑟,约瑟是木匠,电影里非常明显的说出耶稣也是木匠,他招待父亲用的是葡萄酒和面包,耶稣的血与身体。
擦洗掉手上的颜色代指洗礼。
纳粹出场的时候是车子在外面纸糊的坦克,可能指代政权的虚张声势内中空。
父亲回家的时候母亲拥抱父亲,构图像圣母与圣子画像。
圣父、圣子,圣灵 三位一体关于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可能是我见过最自恋的导演,和希胖在自己每一部电影狂打LOGO不同的,AJ超喜欢自己入境,自己不入镜也要硬塞自己的娃入境。
《鼹鼠》1970
《现实之舞》2013
《诗无尽头》2016导演本人和儿子,AJ的《沙丘》流产了,原计划也是儿子做主演 片中儿子在心存恐惧、迷茫之时,就会出现AJ抱着儿子的叠加镜头,开始一段跨时空的对话和讲述。
同样《圣山》里面,所有人都在等着结局,AJ突然出境告诉你,电影就是在给你造梦,在引导你的思想,狂哔哔。
这一波强行把自己当做植入彩蛋的骚操作,简直对AJ皮的方式又爱又恨,抖M一样对他的制造的各种惊喜欲罢不能。
《现实之舞》(2013年)是AJ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诗无尽头》(2016年)是对自己艺术经历的总结,两者堪称姊妹篇,片尾用同样的拍摄手法,最终在电影里完成与自己生命的对话。
2013年《现实之舞》结尾剧照
2016年《诗无尽头》结尾剧照 剧中年轻的导演与岸上的父母告别 废话一点点:写他的电影总会停不下来的写多,里面元素的运用,超现实场景的塑造,所表达的内容,信息的密集含量都太过充沛,又不失整体的故事线和主题。
鬼才!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以我这等水平能写懂85岁的佐杜老爷子想表达的10%便很了不得了。
这部电影究其如何魔幻,但却如阿莫多瓦在70岁拍的《痛苦与荣耀》一样,都带着他们古稀之年与人生的和解。
这个和解,就是童年,母亲,父亲,对自我的认识。
在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中,父亲的位置的缺换,他通过母亲,以及他与同性的情感,和他自己身体的各种感受,找到了他自己。
而佐杜的《现实之舞》,则是通过一个男人追求欲望的过程,参与政治、宗教、一次次地受难,并一次次地在母亲的胸怀的慰籍中重生。
他的“我”,通过儿子的本真、成年的社会、老人的慈悲的不同切换中,同时伴随着母亲、爱人不间断的爱、性、宽容的疗愈。
他在角色中不断地切换身外的神,神棍,基督,斯大林,伊本尼兹(智利总统,法西斯代表);一次次地历受,一次次地破灭自己。
最后终于由母亲这个角色帮助他烧掉了所有的偶像。
而成为了自己。
佐杜老爷的良善是根子里的。
他没有任何真正的冲突和杀缪。
在他的剧中没有表达出来。
ODE TO MONEYMoney is like blood,it gives life if it flows.Money is like Christ,it blesses you if you share it.Money is like Buddha,if you don’t work,you don’t get it.Money enlightens those who use itto open the flower of the world,and damns those who glorify it, confounding riches with the soul.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conscience and death.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death and wealth.金钱颂钱就像血,它流动就赋予生命。
金钱就像基督如果您分享它,它将祝福您。
金钱就像佛陀如果你不工作你不明白。
金钱启发使用货币的人打开世界之花,并诅咒那些荣耀它的人,使财富与灵魂混淆。
良心与死亡之间没有区别。
死亡与财富没有区别。
如果一切皆流,记忆的水放满了,倒掉,再放满,再倒掉。
佐杜罗夫斯基的河流,掩藏着人生价值的宝石,肆意波涛汹涌,情绪,欲望,想象,魔幻,诗人在岸边用母亲的嗓音唱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然而《现实之舞》的水不是河水而是海水,海边有腐鱼,天上有飞鸟,意识形态,宗教符号,国家历史,童年秘密,心理成长,都平衡地关在海边佐杜罗夫斯基的童话世界之中。
无边无穷的大海,带着父亲母亲爱的余温,一帆孤舟在白茫茫的大海深处的水中涤荡旋转,白发童颜的老者执鞭剃打着地上的陀螺,高速舞蹈的陀螺花纹像海水一样的蔓延浸润,诗人边玩边念咒语:我让你们现实!
让你们现实!
现实之舞 (2013)8.72013 / 智利 法国 / 传记 /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Pamela Flores首先答案是多看几部就好了🙃因为深夜失眠的少女已经很久很久没正儿八经地看电影了 所以无聊地来码一篇莫名其妙影评来纪念我越来越诡异的taste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 但即使是看过n遍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的我(Eddie’s teddy真的酷)在第一次看到佐杜洛夫斯基的鼹鼠时 里面的经典元素:畸形人 恋物癖 血腥 死亡 和劣质布景 还是让年幼的我遭受了心理生理不适感的双重暴击 但是 鼹鼠 圣山 圣血(AKA 亵渎三部曲)每一帧都是惊喜 脑洞情节摄影剪辑和变态程度都出乎意料 对两三年前的我来讲 我整个人都是“holy crappp 电影原来还能这么拍!!!
” 然后就入了cult坑 并对这个喜欢做鬼脸坑儿子的白发老头充满好感
截图自鼹鼠 里面的小男孩是佐杜洛夫斯基的亲儿子后来的后来 我渐渐开始思考电影的寓意 然后 我觉得我senior spring的确是需要上下western religion了🙃 以下内容涉及大量剧透 并加入了一个快十八的半瓶子醋对这部现实之舞的幼稚理解 希望能对喜欢jodorowsky的cult友们带来一丝...启发??
正片开始:
截图自现实之舞 佐杜洛夫斯基出演了narrator 里面的金发小男孩是佐杜洛夫斯基童年的形象首先这是一部关于佐杜洛夫斯基童年的自传 这部片的开头 非常炫酷 是一段莫名其妙的关于金钱的quote
截图自现实之舞 这quote莫名其妙的 总之肤浅的我get不到然后一头金发的幼年佐杜洛夫斯基就出场了 小男孩有着一头贼美的金发 一个第二性征极其明显说话宛若唱戏的母亲 一个备受歧视的犹太身份 和一个极其压迫严厉的消防员父亲小佐杜洛夫斯基生活的小城市托科普利亚在智利独裁统治下鸡犬不宁:歧视犹太人 歧视残疾矿工 不人道地对待黑死病患者 处决多余政党 对儿童没有保护措施 贫穷封闭又落魄
被佐杜洛夫斯基歧视的残疾矿工
讽刺了佐杜洛夫斯基父亲的偶像Stalin
呼应了片头的金钱母亲认为小佐杜洛夫斯基是她父亲的转世 逼迫佐杜洛夫斯基留着一头长发 而严厉的父亲看不惯佐杜洛夫斯基缺少的男子气概 逼迫佐杜洛夫斯基减去长发并让佐杜洛夫斯基接受了各种磨难 小佐杜洛夫斯基在一次目睹了消防员惨死后在葬礼上晕倒了被父亲的同事笑作coward 从此父亲辞去了消防员职位并立志要成为一个英雄以证明自己和自己的民族尊严 然后他就作死去给黑死病人送水并被感染黑死病了
消防员的葬礼
消防员的葬礼神棍母亲用一种非常微妙的难以描述的方法拯救了父亲 绝望的无神论者父亲最终踏上了复仇独裁者的旅程 错失了杀死独裁者的机会又成功杀死了独裁者的马以让独裁者体会伤心欲绝 迷茫失去意识的父亲被侏儒囚禁照顾后又被母亲用于询问上帝的石头砸清醒 不料身体残疾手指只能弯曲 侏儒因为父亲的离开伤心欲绝上吊自杀 走投无路的父亲被心善的基督徒拯救却又因为手指无法伸直被nazi当亵渎者拷问 最终独裁者逃亡阿根廷 革命者救出了被残忍毒打的父亲并送父亲回家 神棍母亲以一种不微妙且可以描述的方法拯救了父亲的残疾 一家三口从此离开是非之地嗯 好一个流水账
片尾紧紧相拥的一家三口
离开是非之地时会议的缩影 红色的mascot是小男孩自己 其余的黑白人像是他经历的一切
被nazi抓住的父亲 注意看手指 演技炸裂
母亲问上帝时投向天空后砸醒父亲的石头
父亲试图拯救的黑死病群体总之这是一个凄婉却不悲伤的故事 但莫名其妙地给人一种无力感 可能是年幼的佐杜洛夫斯基太过单纯脆弱 强势的父亲也总那么引人共鸣 母亲奇妙的说话方式和不可描述的性感让人身心不适 犹太人被歧视的身份 影片中埋葬自我的马夫和潦倒的父亲 以及为死去的马痛苦的独裁者 都让人觉得荒谬又感同身受
要求自我埋葬的马夫
在父亲的压迫和朋友的意外死亡下试图自杀的小佐杜洛夫斯基和本色出演的旁白佐杜洛夫斯基然而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神 是信仰母亲的成就象征了宗教和信仰的力量 父亲的遭遇象征了凡人在宗教和神面前的脆弱
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父亲离开后的小佐杜洛夫斯基害怕黑暗 母亲将小佐杜洛夫斯基涂得碳黑让他象征性地成为了黑暗的一部分 呼应了先前的stay unnoticed 也象征了苦难和人的关系母亲的象征是很明显的 母亲奇妙的说话方式大概就暗示了她不是个普通人的事实 同时她借助神力解答了小佐杜洛夫斯基的困难和问题并治愈了父亲的黑死病和残疾 这一点已经说明了母亲身份的不凡 我个人很喜欢母亲说的一句话: Cuando te sientes desesperado, siempre escucha a tu corazon (好一碗鸡汤
母亲的鸡汤
母亲的鸡汤比起母亲 父亲的经历和形象要更enigmatic的多父亲从一开始的强悍一家之主who坚持拥护无神论病靠扔掉小佐杜洛夫斯基的项链表示了对天主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三重否定 到最后在苦难中磨砺 被神棍母亲解救并被虔诚信徒救赎 最终被摄影师和导演塑造成了jesus的形象
被nazi拷打后的父亲很像受难的耶稣父亲的这段旅程更像是一个迷茫的凡人在浮世中靠信仰进行自我救赎 父亲最后也没有承认他的信仰 但影片通过母亲救赎父亲的方式和父亲对nazi拷问时的回答都巧妙的点出了影片的主题¿quen es don jose?
Es tu, es tu padre, es tu hijo, es yo, es todo el mundo
因为don jose亵渎nazi的父亲
因为无法回答quen es don jose备受煎熬的父亲影片的主题 也非常符合佐杜洛夫斯基的一贯风格:神 即信仰 即自己
片尾佐杜洛夫斯基化作幻影也化作narrator陪小佐杜洛夫斯基一家离开片尾的离别 好像是小佐杜洛夫斯基在道别 又好像是老佐杜洛夫斯基在说 童年 好久不见不想深入讨论弗洛伊德等我更一知半解的事物但童年的记忆总会留存在我们的潜意识里 并成为我们难以割舍的精神财富
el fin就这样吧
《沙丘1》看了,《沙丘2》也出了,看了的不置可否,第二部提不起兴趣,只遗憾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没拍成《沙丘》,他还在40年后为自己尝试拍摄最后失败的历程拍了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沙丘是黄褐色和灰色的混合物,一阵风一阵烟的,有点辛辣;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一定是色彩斑斓的,整幅缭绕着香气,是想象力的天马行空。
看不懂佐杜洛夫斯基的以为他是个疯子,懂他的那部分知他因赤诚而圣洁。
言归正传,还是聊聊《现实之舞》。
居然第一次,佐杜洛夫斯基从魔幻中回来了现实,把镜头对准自己的家庭和童年往事,当然,怎么也离不开宗教。
影片中父亲以斯大林为偶像,忠于专制法西斯主义,并在儿子身上实践。
他摁住儿子的头扒掉了那属于外祖父的金色长毛假发;他挠小佐杜脚底心的痒痒不允许他笑,掌掴小佐杜的脸颊不允许他喊疼;他用烟头烫自己的手掌心,告诫儿子意志力一定能战胜痛苦、战胜一切;他一巴掌打落儿子的牙齿,补牙时拒绝给儿子打麻药……父亲还是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他把搞怪神棍赠予的小佐杜的三枚勋章十字架(基督)、星月(穆斯林)、六芒星(犹太)统统扔进了马桶冲掉,咆哮着不存在上帝,人死后只会腐烂;与父亲相反,母亲似乎是神性的承载。
在父亲感染黑死病临死前,母亲通过颂咏灵与肉的赞美诗,显现神迹从死神手里将父亲的命抢回来;父亲离开后小佐杜洛夫斯基开始害怕黑暗,母亲将他身体涂成碳黑融于黑暗成为黑暗的一部分,从此他再也不惧怕夜晚;当父亲承载着战争的创伤回到家中,向斯大林的照片开枪、向伊瓦涅的照片开枪,向父亲自己的照片开枪,父亲被点化了,莫名残废的手也得到了复原。
顽石般坚硬的的父亲,最终被宽容神性的母亲所拯救,在她的胸怀中得到重生,这就是佐杜洛夫斯基一向以来的宗教观。
影片点到“现实”,却并不“现实”。
童年的现实在逝去的时光中、在导演无数次的回想中得到了加工和重塑,也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得到了重新认识的角度。
影片的以一首金钱颂开始:Money is like blood; it gives life if it flows. 钱就像血,它流动就赋予生命。
Money is like Christ; it blesses you if you share it. 金钱就像基督,如果您分享它,它将祝福您。
Money is like Buddha, if you don’t work, you don’t get it. 金钱就像佛陀,如果你不工作,你不明白。
Money enlightens those who use it to open the flower of the world, and damns those who glorify it, confounding riches with the soul. 金钱启发使用货币的人打开世界之花,并诅咒那些荣耀它的人,使财富与灵魂混淆。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conscience and death.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death and wealth. 良心与死亡之间没有区别。
死亡与财富没有区别然而,金钱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
当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将穷尽一生寻求解决精神危机的良药和出口。
稍微解釋一下背景。
飾演父親的。
其實正是導演的兒子。
這部片其實是導演的半自傳電影。
導演本身就是那個孩子。
真實導演的父親就如同電影中的嚴厲。
而真實的母親小時候的願望是當歌手。
一切的故事都在真實的情節中發展出來。
電影的走向也隨著導演自我的療癒中結束。
ps:劇中的理髮店,其實就是導演小時候家鄉的理髮店。
現實的老闆是個中國人。
劇中中國人唱的歌也很有趣,但我想知道他在唱什麼的人因該不多吧^ ^ .
先看的诗无尽头,原来他父亲是这样的人。
也算得上悲壮的中年危机,如果说穷人的危机是物质,中产的危机或许是精神。
人类发明宗教,哲学,科学,文学,等一切学科类都是为了理解宇宙,理解我们生存的本质。
我们每个人都会选择一些东西来承载自己精神上的贫瘠。
如果一旦那样东西无法承载精神带来的重压。
那么我们便死去,便于猪狗相同。
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们又为什么而活着,此刻有人在桥上散步,有人在工厂加班,有人不知道的黑暗里做些不知道的事。
这些我们组成世界,而这些我们也终将死去。
我们人类是知道自身会死去的动物,但我们却不得不忘记这件事才能好好的活下去。
时常想活着的意义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很容易陷入悲观的虚无主义。
或许活着本身没有意义,活着就是意义。
活在活着的意义中,活在人类创造的意义中,人生这场游戏从一开场就是随机模式,而好好把握当下是其中的幸福宝藏。
无法这样欺骗自己生活的意义是没有意义,但既然没有答案。
还请幸福的生活下去吧,活着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啊哈哈!
去现实之中舞蹈吧!
去光怪陆离中游荡去抚慰流离失所者去抗争独裁统治者成为遵从唯心的唯物战士去看到自己成为自己去愤怒,悲伤,给予,救赎,迷离,癫狂随后再自我毁灭直到那时无力的荒诞会将你吞噬因为,你回到了起点所以,必须再次离开去现实之中舞蹈吧!
只因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亵渎!
停步,别跳下去你不是孤独的,有我陪着你所有你将要成为的,你已经成为了所有你竭力寻求的,你已经得到了拥抱你的苦难吧,因为通过它们,你将来到我的身边二十年后,我又会成为谁呢?
一百年后,千万年后呢?
那时我的意识是否仍然需要一个肉体?
对你而言,我尚不存在对我而言,你也已成泡影在时间的尽头当所有的物质,回归到了原点你和我,仅仅成为一段记忆没有什么是真实的某个东西在梦着我们,拥抱这幻觉吧活下去。
说说你看过之后的感受吧...
对父权的暧昧是复杂态度的源头,以被阉割的起始,寻找男性气质为前部主线,最终无疾而终的中段,形成了繁复的同性气质,当与家庭内景的父母依赖同处之时,一个突破常规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模型就出现了,非对异性的“占有”,而是对同性的“仰慕”。这使下半段父亲接过叙述主体变的顺理成章,前面描绘的父子矛盾最终走向了父子合一,一个影史绝少的设置就出现了,父就是未来的我,也和佐杜现身匹配。父亲刺杀时的莫名中段也就成为一个去政治站位的关键点,成了行动到经历的转折,变为个人-历史-国族的递进线,成了意喻的进阶处,此时已经成了国史,描绘拉美本身的魔幻现实。最终千回百转返回故乡,环形的结束的回忆之旅,离去就成了告别,即脱离自我童年,又再见家庭影响,还离别前现代国家。PS:可谓研究佐杜的基准片,之后作品意象来源的自我告知。
与其说此片是一部家族史诗 不如说这是一部浓缩智利近现代史 反犹 矿难 纳粹 左派运动 反抗暴君毒菜 套上一个魔幻超现实的外壳 最后统统化为历史的烟尘
我太浅薄了,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片子,一开始看就很乱,魔幻现实主义?后期渐入佳境稍微看懂了一些些吧,大概是关于种族,专制,信仰这些的吧,那个胸大动不动裸体的神神叨叨的神棍母亲hin让人印象深刻啊~再就是看不懂时间线,以父亲的角度看是过了好多年了,儿子看就基本没过多久?最后就是觉得整部片子有点基督教传教的赶脚……
结尾就是诗无尽头的开始,亚历桑德罗自传前篇
神奇的导演。魔幻现实主义完美地呈现在电影中应该就是这样子吧
莫解明日渴,只图今日驴;圣水治鼠疫,蜘蛛爬板凳,群魔送别愚人船;列宁离家闹革命,耶稣归乡求宽恕,这种故事已经太多,两者颠倒过来就神作了啊
勉勉强强
开头一半纯抄费里尼了 后边一半还是非常有他自己的特点的 可贵的是居然没有自己抄自己 顺便看了一下三四十年代Ibáñez第一次做智利总统的前后的智利总统列表简直震惊了
8.3分左右。佐老新时代的第一部长片,刚开始还觉得摄影技术上去以后,他本身那种神秘诡谲的气氛反而失真了,不过后来一如既往的奇特马戏团、畸形人、沙漠、形象分明的阶级、宗教等等魔幻元素出现后,才真正确定了佐老的存在。可是少了诡异的迷雾后,那些新奇的人物多少显得塑料感,比起以前自成一派的粗糙确实看得不如意。可我还是很感动能看到佐老的新作品,这个电影界的活化石还在努力创造新故事,后辈们怎好意思啃老本呢?
看不懂
他妈一口我就想笑!!!!
到了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手里,这样的传记会有几分真实,你不禁会去想这个问题,他是诗人,他是想象力天马行空的艺术家,这是他最简单易懂的一部。你不能要求那种日常中行为的真实,而是艺术上情感的真实,就好比童年的纯真,美丽的乡愁,历史的印记,可惜这些的重点不是我,而是父亲。★★★☆
影片的结尾让我想起北岛先生一首诗:一个男孩,越过界河去送信,那是诗,或死亡的邀请
佐氏是一位导演,更是一位诗人
比起诗无尽头来还是魔幻得比较克制,少了几分少年的热血,更加侧重对父亲这个人物内心转变的刻画。一个人真正的成长,还是要摆脱一切意识形态的狭隘,去追寻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真诚和勇敢。佐杜洛夫斯基老爷子本质上还是个诗人,电影只是他作诗的方式。千万要拍成三部曲!
太奇葩的电影,称不上奇幻,但足够荒诞
诶,不知道在看什么
大量裸体画面令人作呕。这糟老头子是恋童癖吧?
“你不是孤独的,有我陪着你所以你将成为的,你已经成为了所有你竭力寻求的,你已得到了拥抱你的苦难吧!因为通过他们,你将来到我身边二十年后,我又会成为谁呢?一百年后,千万年后呢?那时我的意识是否仍需要一个肉体?对你而言,我尚不存在对我而言,你已成泡影在时间的尽头当所有的物质回归到了原点你和我,仅仅成为一段记忆没有什么是真实的某个东西梦着我们拥抱这幻觉吧!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