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你认为,“有些地方,任你如何,也回不去了。
” 其实那些地方永远都在,只是你早已经忘记了怎么去看到它。
就好比,那些我们改变的,我们以为是别的什么变了,那些别的改变的,我们却以为是我们自己。
很奇怪的剧本,但却有无限的张力。
表达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黑暗之光》夜里为何会黑 也许宇宙也曾想你一样年轻 天空也曾光明如火 世界老了她往外生长 当我抬头望着星际间的天空 我只看见消失的东西 青春的最后一分钟 如果我说及时间…那是因为它不存在…如果我说及地点…那是因为它消失了…如果我说及时间…那是因为它不再存在…如果你要死…你想先被警告还是突然死掉?
(一男人说:)突然死掉……妈妈 如果我说及一个人…他很快会死 (一男人说:)波拉,你偷走了我的青春 思想的最后一分钟 “我思故我在”的话…我想的“我”和我在的“我”不相同 为什么?
对于存在的感知…还不是“我” 这是未受考虑的感知…生来就在我里面,但没有“我” 我们对没有的东西无法说什么 所以书本的数目不会有限 所有的肉体,所有的脑袋…和所有其产物加在一起…不知表达一点慈善 这属于无限 爱的最后一分钟 要离开的时候告诉我…要死的时候告诉我…对,你年轻,美丽又有力量,试试看,我快要死了,再见,再见 我不想离开你,我想把你要回…我什么都不要 我跪下来,背断了,我不想听什么…你伤害了我,我告诉过你…我们不爱对方了,我们从没爱过对方 沉默的最后一分钟 (一男人问一被铐在浴缸里的男人:)你致电给谁?
什么号码?
你打了什么号码?
你打了什么号码?
你致电给谁?
你打电话给谁?
我们说不出的东西只能沉默 历史的最后一分钟 思潮在我里面浮现,不断膨胀,拱起了背 我再一次察觉到新的欲望 有一股力量从体内冒起 像骑士最初低语,然后欲言又止 我会投进你怀抱 战胜一切,毫不让步 死亡 她永远离开了 她永远离开了 她永远离开了 我知道 生死有命 恐慌的最后一分钟 安德尔王子回答了他自己 我不知道之后会怎样 我不想也无法知道 但如果这是我所愿…如果我想要荣耀,如果我想成名…如果我想受万民敬仰…我这样许愿…这样渴望…我并不感到愧疚 永恒的最后一分钟 活出你的人生 电影的追后一分钟 最后的视野 他说:“夜啊!
” 她说:“夜啊!
” 他们说:“夜啊!
”
让我想起福柯,让我想起“愚人船”不是我疯了,是我的观念不符合你们的价值判断。
到底是我疯了还是你疯了应了星爷的戏话——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十分钟,我能做什么?
十分钟前,我在家里,拿了一件外套披上,但还是手脚冰凉,呵了一口气,暖了下手掌,两只手交握的时候,感觉它们有微微的潮湿和温度。
十分钟前,我看完了《十分钟,年华老去》,这是很多部短片组成的,每个导演有10分钟的时间阐释时间这个主题,非常精确的十分钟。
一些片段很清浅,一些片段无法理解,一些片段很深刻。。。
但尽在十分钟。
十分钟,在人的一生中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不堪记忆。
然而也正是这些十分钟可能彻底的改变了人的一生。
我们的人生就是不间断的10分钟,10分钟过去,又10分钟,又10分钟,喜悦,忧伤,痛苦,幸福,快乐,欣慰,失落,兴奋,冷淡,平静。。。
没有任何人能替代我们度过任何的十分钟。
我的生命刚刚又度过了其中的10分钟,平静的,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一瞬而过。
十分钟可以这样一瞬而过的,可在镜头里它足以概括人的一生。
夜深了,我的眼睛还闪亮着,玻璃杯里盛开着玫瑰,我开始我的记录。
那些片段亦是一场梦。
it was as if the mountainswhen seen through many millenniumswould rise and falllike waves in water--the mythology of Vishnu十分钟的故事,在流动的水中展开。
时间,从来就是似水流过。
1。
水的故事(Histoire D'eaux)水,是生命的流淌。
这十分钟有关一个偷度的印度难民。
一位老者牛棚前的大树下吹笛,他请他去为他找点水喝。
他在途中遇到了一个意大利姑娘,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们相识,相爱,结婚,生子。。。
经历了许多波折的若干年后,他又听到了老者的笛声,他寻着迪声找过去,老者说:你去找水怎么这么长时间?
我等了快一天了。
他似乎觉悟到了什么,跪倒在老者身下。
十分钟的影象生命已经过了很多年,如水流不停息。
然而,人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水流偶尔也会受阻,于是总有些东西是不变不动的吧。
这个时候,也许我们该回头看一看,也许能等等被自己走的太快而拉下的灵魂。
2。
关于时间2(About Time 2)四组画面平行放映,有着不断走动的人,十分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我只看的了一个画面。
也许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人生是短暂的,四个画面你不可能抓到每一个一样。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抓住当下能抓住的,选择了,然后,坚持,继续。
3。
一瞬间 (One Moment)午后的果园里,一切都是雍懒的,老人躺在树下,缅怀流逝的美好时光。
十分钟,是短暂的片刻,这片刻是美好的。
我们可以用来回顾爱情,回顾生命的细节。
回顾那些感动。
十分钟,我们的生命并不更为漫长。。。
也许,我们的一生就只在这十分钟中,我们老去,用十分钟来回忆,除了遗憾,更多的会是美好。
时间摧毁一切,回忆挽救一切。
4。
十分钟后(Ten Minutes After)一对中年夫妇的结婚纪念日。
妻子准备好了一切等待丈夫归来,可丈夫醉醺醺的回家,发起了酒疯,妻子随手拿起了餐刀,失手刺进了丈夫的腹部。
十分钟,一件好事变成了一场悲剧。
十分钟,仅仅是短暂的瞬间,却存在了太多太多的变数。。。
这是时间的意义?
5。
面对南茜(Vers Nancy)10分钟,在火车上,一男一女关于人生态度的对话。
10分钟,穿越了不少空间,10分钟,进行了高速高浓度的思考。
最后,火车到站了,时间结束了一切。
6。
启迪(The Enlightenment)时间是什么?
“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如果有一个时间,就只有现在的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未来的现在”。
过去的现在就是回忆、现在的现在就是沉思、未来的现在就是展望。
伴随着这些旁白,故事开始了。
湖边,故事的人物生活,玩乐。
最后故事结束了,伴随着触电的悲剧。
死亡是那样的突如其来。
“这一切发生在一天里,却像在我们一生里的事情一样,向上帝坦白,我还不知道时间为何物。
渴求上帝给我指引,给我启迪”。
10分钟,发生了一生的事,而至死,谁又能真的明白时间。
7。
沉溺于星(Addicted To The Stars)宇航员从银河系以外飞行了80亿光年的距离后返回地球。
那已是2146年,而他的身体仅仅老化了十分钟。
在陌生的2146,他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已是龙钟的老人。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他继续着他的时空之旅。
时空的穿越让你不会老去,你却无法融入和熟悉任何一个时空。。。
8。
时间的最后几分钟(Dans le noir du temps)在时间的笼罩下,一切生命都显的渺小。
十分钟,成了几个瞬间。
青春的最后几分钟,勇气的最后几分钟,思想的最后几分钟,记忆的最后几分钟,爱情的最后几分钟,沉默的最后几分钟,故事的最后几分钟。
最后的意象,消失在黑暗之中。
黑暗有最后几分钟吗?
时间的最后几分钟又会是什么样子。
看沧海桑田,看年华逝去。
time is a riverthe irresistible flow of all created thingsone thing no sooner comes into viewthan it is hurried past another takes its placeonly to be swept away in turn--Marcus AureliusMeditations9。
狗没有地域(Dogs have no hell)十分钟,一个人出狱,拿到了应该属于他的钱,然后和一直等着他的女人上了莫斯科的火车。
心愿的了结,如此简单。
10。
生命线(life line)一切都是宁静的。
一个婴儿脐带出血,生命危在旦夕。
在老太太的帮助下,小生命得救了。
生活平静美好。
那时是1940年6月28日。
外界腥风血雨、战火连绵,这个村庄却与世无争。
这个十分钟,我们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
11。
几万年前 (Ten Thousend Years Old) 10分钟,对一个原始部落进行了记录解说。
二十年的进化。
10分钟,现代侵入万年的部落。
过去被摧毁,未来无可言。
12。
拖车之夜(Int.Trailer.Night.)一个年轻女明星的十分钟“休闲”时光。
她向男朋友平静地诉说着她的日常生活。
她边听电话,边被人不断的打扰。
这十分钟是真实的十分钟,是我们共同度过的十分钟,十分钟过去,所有的一切都未能改变,岁月流逝,无任何痕迹。
13。
距托纳里12英里(12 Miles to Trona)一个男子误食了药物,在西部荒漠中因晕眩而产生幻觉,后来被一个女孩送进了医院而得救了。
这个女孩,就是他的天使。
10分钟,生命得以延续。
逝去的年华中不再是悲伤绝望,生命因为这10分钟变的光明而温暖。
14。
我们将被掠夺 (We Wuz Rubbed)戈尔VS布什,10分钟的大选。
戈尔的大起大落,残酷,荒诞。
我不关心政治,除此,没有什么别的感触。
15。
百花深处(100 Flowers Hidden Deep)短短的10分钟,一个相当精致的故事,最喜欢它,也许还在一点民族精神,短片中唯一一部中国人导的片子。
“每个人怀念的东西都不同,惟一相同的是怀念本身这一情感。
这是一部温馨的电影。
"一个老北京,住了大半岁月,看过花开花落。
他的百花深处胡同早已被拆除了,他却总以为自己还住那里。
最后,那个人站在一片废墟上,极目望去的那一眼是过去的繁华,也是回忆。
被摧毁的积累千年的文明,却是无可挽回了。
未来,又会是如何?
时间是一切物体不可抵挡的洪流,事物一映入眼帘仅为了依次被冲走。
十分钟,年华老去。
我唯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写于某年冬
夜半。
听杨乃文的歌,忽然变得无比敏感。
不知缘由什么,就又看了一遍《十分钟年华老去》。
异国导演的抽象手法,终归是存在某些不能理解的思维交集。
更多地还是把目光流连于陈凯歌的《百花深处》。
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
豆瓣的里影评们里一篇又一篇地陈述影片细节,一段又一段在地表达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流失的相互制约与矛盾。
带着尘土味道的老北京和高楼大厦的新北京的更替轮换中,崭新的是物质,被埋没的是精神。
不去赘言。
发展还是古旧。
精神还是物质。
老胡同还是高速路。
那些在破旧的城墙下扬起的灰尘和变迁,每个人看得到,也感受得到。
更想说的是,片子里的冯先生。
我相信每一个好故事里,总会有一个“疯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黑白灰色的成年世界里,古伦木的那句“傻逼”点睛了故事的结尾。
可可像天使,《梦旅人》是一场永远走不到尽头的青春期。
“雨人”是爱的庇护,兄弟的情深。
………… 精神病的故事不胜枚举,他们往往都是电影中完美的点睛人物。
或许我们无法走近,然后走进他们。
精神病人的眼睛是真实的。
他们永远都是皇帝的新装里那个第一个喊出真相的孩子。
精神病人的思想是多维的。
他们的与众不同,不被常人接受,但却存在某些特殊的才能。
精神病人的欲望是单一的。
满足就会憨厚得投以微笑。
他多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属感。
他的百花深处。
文/故城Time is a river the irresistible flow of all created things.One thing no sooner comes into view than it is hurried past and another takes its place only to be swept away in turn.Marcus Aurelius- Meditations号角吹响了似水流年,让我们缅怀逝去的岁月吧...Dogs Have no Hell---Aki Kaurismaki芬兰中年男子,忧郁,静默的处世态度,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结在于未婚妻相处过程中显得滑稽又无奈。
在开往Moscow的列车上,黑夜弥漫在两个人的周围,是对往昔的眷恋,对故土的怀念,对未来的迷茫。
Lifeline---Victor Erice西班牙随着幼童一声啼哭,鲜艳在蔓延,母亲还在沉睡,显得异常安详。
时钟滴滴答答,一切似乎安静的吓人,似乎可能洞察世间一切的声响更让人为这个寂静的小村庄感到躁动不安。
扫地,秋千,狗,稻草人,水滴,照片,燃烧的烟迹,小村庄慢慢苏醒。
黝黑的猫爬进房间,窥探这孩子的鲜血,撕叫声,急切的喘息,母亲揪心的抓着床单,圣歌响起:不是现在/我的儿/不是现在/历史的回声烙印在一张无用的报纸上/逐渐远去/当黑暗再度降临之际。
我们终于知晓了这个日子——1940年6月28日又是滴答的钟表声。
光阴,岁月,不是是孩子手上画上的墨色,是一段无法抹去的苍凉回忆。
(黑白)Ten Thousand Year Older-Werner Herzog德国将时间坐标着眼于一万年以前的巴西土著,结束于一万年以后今天的价值观。
记录的笔触游走于这些仍然生活在原始生活和现代生活边沿的人们:神秘广阔的原始森林沉浸在一望无尽的雾气只中,那是最最原始的起源,那时天与地之间是如此的接近,他们能知晓自然的灵魂。
1981年那场大火破坏了他们原本平静而安详的生活,他们被迫流浪,被迫迁徙,从此,现代文明和古老文明在这里冲撞出了惊人的火花,但遗憾的是古老文化因为脆弱被逐渐蚕食,他们赤裸的展现在世人眼光下,思想也被赤裸的清洗,灌注,替换。
水痘和各类疾病也因此而蔓延,生存对这些拥有千年免疫力的人面前显得艰难,又或是变成无法实现的奢望,妄想。
偶有生还者,被现代物质操纵、左右,同样又被现代文明抛弃、遗忘。
以入不惑的两个幸存者,眼界被电视,汽车以及种种现代事物占据,他们的生活已经改变,熟悉的古老传统依稀能看到一二,只有在他们已经拙劣的钻木取火和手拿原始工具模仿捕猎的时候,然而而后撕着心的巨咳分明表示这些素质已经离他们远去,是非触手可及的遥远。
这就是时光,记录着沧桑巨变。
(记录)Int•Trailer•Night-Jim Jarmusch美国Chloe Sevigny抑郁的气质,在这夜中显得凝滞又有畅脱的丝丝入扣。
十分钟空气的凝结,十分种短暂的间歇,CD,香烟,蜷曲的躯体,电话中的略微松弛,其间的五个敲门打扰。
发饰物,内衣检验,送干瘪的食物,唯一的休息是她无奈的足以让整个毛孔都得到一丝氧气的吐气,但那只维持了仅仅两秒钟。
随后紧紧跟随的依然是匆匆,这间歇,这拖车,这夜。
(黑白)Twelve Miles To Trona-Wim Wnders德国摇滚乐沙沙鼓动这两边的风景跳跃,让风景的流逝转化为流动的镜头,其间蕴藏着时间缓慢走过。
蜿蜒行走的公路,苍穹下干旱缺少植被覆盖的荒凉,主人公躁动,心似狂野,飙驰其中,如游动的蝌蚪,见缝插针式的掠过。
骄阳击穿空气在公路上卷起私烟私雾的障碍,与Rock & Roll共振,飞溅起意识幻影。
风车激荡着阵阵气流在当空与耳旁萦绕的歌声凝聚,让视觉模糊,让声音空洞,如[石中山记]中敲击陋石之铿然有声,似乎让时间,让世界在耳腔中反射,折射,最终逐渐被吸收,被消化。
We Wuz Robbed-Spike Lee美国将很多重量人物和当局者的口述和记录拼接成为一段另人发指的历史,这出自于Spike Lee这个黑人旗手之手,他用黑白的影象,用记实的手法和天衣无缝的剪辑,把一个鲜为人知的幕后事件渐渐的暴露出来,将轮廓一点点细化,并构建了一个辛辣的,足以挑战时间挑战历史的主题。
严肃的影象形式和颇具争议的主题意识并没有结论化的总结,躺在地板上的Al Gore,懒散躺在软椅上的George Bush,在竞选的时候展现的踌躇满志都消失待尽,丑陋的肢体语言分明在说这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比原始人敲磨石头的箭体并不高明多少。
100 Flwers Hidden Deep-陈凯歌春去春来,落花流水,骛然回首,以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凯歌的这个类似习作的作品,用超现实主义回顾流逝的岁月,在众人眼力疯子的虚幻世界似乎已经不存在了,直到车轮被言中的掉入眼前的泥坑时,心里咯噔一下。
在这百花深处,记载着岁月这个摸不着看不见的,犹如空气但又无法嗅出,犹如声音但又无法听出,犹如空间但又无法看出。
每个人心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绘成眼前中国水墨画隽永恬淡的气息。
然而对时光眷恋的同时,我们再一次在凯歌的构图中迷失,迷惑,迷茫。
回头辗转反复,又是满眼感怀的流失。
弥彩的乐章总会有结束的日期,儿时的旧梦总会有淡忘的一天,曾经沧海难为水,曾经风萧萧,曾经沉醉不知归路,曾经悠悠...04/03/20 17:20
许多关于《百花深处》的影评都特别提到“冯”与“疯”的谐音,认为这一巧合带有某种意味深长的隐喻。
其实选择“疯子”作为主角的文艺作品不在少数,这些年来的代表作无疑是阿来的《尘埃落定》。
用疯子做主角的好处在于,作为故事线索的符号,疯子的视野中能够看到的与作为叙事主体所应该看到的可以合并,“完整”的实现作者叙事的需要,不蔓不枝,恰到好处。
而采用影像语言来表达时,则需要一些提示来表明冯先生是“疯”先生。
冯先生固然是故事的主角,但陈凯歌并未就此让冯先生接管故事,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全知全能作者式的手法。
于是,我们看到了骑自行车男子的惶恐的神情举止,听到了电话中男声说“那人是一疯子”,这些无不在提示着世俗现实对冯先生的评价,诸如此类的外来的冲突都在撕裂“这不都在呢吗”的四合院。
骑车男子的出场事实上与情节毫无必然联系,而他仓皇而逃的举动正是在强调搬家工人们的举动在世俗眼光中的可笑,当然也暗示了它的速朽。
契科夫有句名言,“如果故事里出现了手枪,它就非发射不可。
”同理,那只花瓶非碎不可,无论是金鱼缸还是花瓶或者别的什么符号,出于情节的巧合,花瓶必然的碎了。
“这不都在这呢吗”的四合院又不见了,隐喻着冯先生的精神世界的解构。
譬如巴别塔忽然停工之后造成的混乱,冯先生与现实之间的隔膜再次被破坏。
罗兰•巴特在《符号帝国》中写道:“每样事物都有某种意义,然而每种意义都不被理解”。
在冯先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这层隔膜或者说某种紧张对立关系被撕裂的过程中,在作为符号的花瓶被打碎之后,搬家工人们与冯先生取得了某种精神层面的联系,在沉默中对峙着。
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实用主义的时代,一个赞美工业而践踏自然的时代,一个聪明而不美好的时代,一个神造的东西日渐稀少、一个人造的东西日渐增多的时代。
在去往“百花深处”的路上,冯先生从车窗里探出头望着满眼的现代建筑群,车在立交桥上盘桓时与阳光造成类似眩晕的效果,这些场景在映衬着冯先生面对光怪陆离的现实时内心的慌乱与抵抗。
沿路的破屋与“拆”,直到黄土堆上的大槐树,一路上影像的巨大反差无不在控诉着工业文明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落后文化对于先进文化侵略的抵抗总是步步为营的,这种先进是以生产力为标准的。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在画面的变换中,那座四合院被逐渐丰富又被毁灭殆尽。
然而在回去的路上,伤心的冯先生却以一个正常人的付钱举动割裂了与之前荒诞场景的联系,仿佛“搬家”只是一群大人的游戏。
车轮被虚土掩着的坑陷住,打破沉默。
冯先生接过从沟里挖出的铃与铛子组成完整的铃铛,晃出清悦的响声,又迅速的从现实回到虚拟,兴高采烈的跑向夕阳下的大槐树(四合院),“搬新家嘞。
”搬家工人们回望来路,借工人们的眼睛,以铃铛为原点,修复了冯先生记忆中的真实。
此时的四合院莲花飘落,美得不可方物。
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
客观的无用能够让人掩盖手段的无用。
小山词里写:“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冯先生还能拥有那座四合院吗?
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写道:“一个知识分子不被殖民化,真理就不会被殖民化。
一个知识分子假若只会解释真理,而不是去发现真理,那么这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已经沙漠化了。
假若一个知识分子能够发现真理,而不能再第一时间说出真理,或者永远不去说出真理,那么这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就基本消失了。
”这是关于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关系的反思,作为老北京的冯先生迷失在“新”北京,毫无疑问,影片《百花深处》中也寄寓了导演本人的眷恋与批评。
复,尽爱之道也。
“复”是招魂时喊死者名字,当爱已尽、当爱已当尽,让名字漂流在海里,死者不再复生、生者不再徘徊,沙丘重返沙漏里、浓缩在沙漏里,让时间安睡长眠。
时间是荒谬的三段论者,它总粗分成过去、现在与未来。
有必要吗?
有必要吗?
我在怀疑。
每一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着的那个世界去。
“最重要的不是世界向我们呈现的样子。
我们从某种东西得到的愉悦来自我们认为它是什么。
”冯先生偏执的认为“这不都在这呢吗?
”人生观已经带上了明显的循环往复的特征,在不厌其烦的搬家中寻找过程。
记忆于是也在现实面前一遍遍的破碎撕裂,震撼观众的神经。
仿佛以水草为纬绳,与茫茫的逝水拔河,其中包涵的哀思,深于一切时间。
“人说百花的深处,有位老情人还在痴痴等……”陈升的歌描写的,不就是就是这位冯先生吗? 其实他没疯,也不是不明白搬家工人为了结账收钱而假装搬着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包括那个被摔烂的古董瓶……他只是沉湎在过去中无法自拔,他想让别人哪怕陌生人知道自己曾有的富贵,自己还是人们眼中体面的“冯先生”。
他只是迷失在旧时光中,对眼前高楼林立日新月异的城市中无所适从,正如片中工人说的“老北京才迷路呢!”。
陈导敏感地捕捉到了很多老北京这种共鸣,如一位速写高手,在10分钟内设置了起伏有致的情节,将那繁华落尽成一梦的悲凉表现得淋漓尽致。
擅长演精神异常者的主演冯远征表现出非凡的功力,而工头的选角则充分体现了耿乐的可塑性。
三人均擅长京味儿作品,一部胡同情结的佳作由此而生。
百花深处俱成过往,都是历史的尘埃。
终于,看到了《十分钟年华老去》,说说感兴趣的。
《水的故事》:有点神秘,我喜欢神秘的东西。
长者坐在树下吹笛子,打发小伙子去取水。
小伙子在路上遇到个外国姑娘,帮忙修好了摩托车,就跟她回家了。
两人结婚生子,男人买了车带着全家去兜风,车掉到桥下的水沟中。
吊车打捞汽车时,男子听到了熟悉的笛子声,他顺声而去,看到老者还在树下。
老者说:“你去哪了,我等了你一天了。
”那颗树是不是菩提?
让我想起中国文化中天届和凡尘的禅语:“天上只一日,地上已千年。
”《百花深处》:先笑后感慨。
英文为《100 Flowers Hidden Deep》,我还以为是关于深埋地底的鲜花什么的,不知是我的英文太差,还是翻译的问题。
耿乐扮演搬家公司的一个小头头。
哥几个刚忙活完一单,被一个怪腔怪调的家伙拦住了,说是也要搬东西。
上门的买卖谁不做?
到哪搬啊?
答曰百花深处。
沿途都是拆迁的破败景象。
车到地儿了,那儿除了一颗树啥也没有。
得,小哥几个遇上“神经病”了。
闪吧。
车刚开出几步远,公司电话来了,还说那家伙忽悠弟兄们好几趟了,让把账结了。
从“神经病”手里拿钱,那就听他的吧。
两个搬运工摆起了架势搬“大衣柜”,就像演戏一样,看得人咯咯直笑(这段让人意大利电影《放大》)(再过几年重看,我知道自己应该哭)。
那个“疯子”还在土里找到他们家的风铃小部件,欢天喜地的。
就在此时,另一个工人小心翼翼地搬着“花瓶”,偏偏有人来借火,他两手一撒,“花瓶”碎了,疯子嚷着让赔。
搬完了东西,就得运送了。
车往出拐时,“疯子”提醒说前面有坑,大家不信。
车咕噜终于陷了进去,大家下车清陷,“疯子”意外地找到了风铃的另一部分。
此时,众人大悟“疯子”没说谎,他只是一直生活的自我世界中,生活在那个老北京四合院的世界中。
最后的画面很精彩,就像一幅水墨画,一座四合院依稀存在,苍翠的大树藏根其中,枝叶郁郁葱葱。
《生命线》:安静、恬淡。
过多的不想说,但都留在了心里。
《关于时间 2》:很酷,看得晕头转向,眼睛就像长了脚似的,转过来又转过去。
丝毫不想隐瞒,没看明白。
关于“百花深处”,有一首歌,是陈升的《北京一夜》;还有一首词,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2016年补充:以前写的,太幼稚了。
)
“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 听到这句台词,让我想起一年在北京出租车上, 当时车子在马路上堵到不能动弹。
年纪大约四十岁左右的司机,脸上充满疲态,双手握着方向盘,看着前方的马路,眼神失去焦距。
突然说道,“我小时候北京不这样。
” 声音不大不小,不知是说给我听,还是说给自己。
一时间没了语言。
就像一根刺,卡在喉咙,吞不下去,也取不出来,闷……原来属于这片土地上的人,却突然对它失去了归属感,变成了故乡的一群边缘人。
比起最后一个故事更喜欢第二个
维姆•文德斯&吉姆•贾莫什的不错
相对于大提琴篇,小号篇题材更丰富些,比较喜欢
比大提琴篇差好多。喜欢维姆·文德斯的《距离托那12英里》,迷幻。陈凯歌的《百花深处》确实不错。
刚看还以为是鬼片类。~
很久之前看过,这种文艺片说实话还是看不太下去,不过记其中几部短片的细节:陈凯歌的拆迁四合院 某个宇航员返回地球 一个乡村故事 一个意识流故事 一个在室内的故事 一个室外的聚会……
虽然是大导演,但性质上属于玩票。
陈凯歌那段在里面好煞风景
如今就这老北京,还在北京迷路呢!
「狗没有地狱」出奇地动人,你看外面漆黑一片,我们却在这里面。贾木许的女演员的十分钟,把表演空间全权交给演员,也不失为一种表达。而「距离托那十二英里」,让人想起无声之海。
记得是在无极之后看的,觉得陈凯歌碉堡了当时
没觉得百花深处哪好。也没觉得其他几位大师的哪好,反而赫尔佐格的比较真实,有些价值。
这是大学生习作么~
真的矫情。
还是很能展现参与导演风格,但是都比不上片尾的小号
铃铛一响还真有穿越的味道了呢。但矫揉造作的味道还是太浓,故事有情调没深意。
6/10。言之无物篇。赫尔佐格的原著民和李的激进政治太倾向纪录片,都是乏味素材的随便剪贴。 考里斯马基的底层刑犯、艾里斯的战时乡土、凯子的旧城拆迁,都需要有特定民族情结的人才能体会。贾木许仍然通过极致简陋的内景、连续时空和固定镜头展示疏离。文德斯哈哈镜般眩光变形重影的纯粹视觉最享受。 @2014-07-04 22:42:17
消逝的风景,仅此而已。倘不消失,也与你我无关。
和巴黎我爱你差不多货色
小电影而已。其中最差的那个片段是陈凯歌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