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次我们梦见当年的自己?
纯真坚定,青春无敌;多少次我们梦见曾经的爱人,温柔执著,未曾离去;多少次我们在旧梦里沉醉流连,不知归路?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却总有不愿跟随前行的人。
只为一段记忆画地为牢,任凭水涝火烧,尝尽辛酸苦痛未忍轻抛。
他用十五年的洪荒岁月为她刻录一本诗集,轻薄简陋又厚重无比,那是他对她,融入血脉的欲望,感觉和记忆。
于他而言,她不止是一个旧爱,更是他花样的年华,灵魂的乐土,澎湃的诗句。
在这甜蜜的牢笼里,他成痴成魔,孤独狂欢。
所以,他要找到她,纵使海天万里遥,纵使相逢已不识。
于是,她来了,仿若来自时空深处,奔赴他的午宴之约。
一瞬间他的世界虚浮凌乱。
眼前的她和梦里的她时而重叠,时而疏离。
热渴、眩晕、窒闷、不安……在辗转反侧间他小心试探,妄图证实——有些盼望,可以重新开始。
而她语锋如剑,穿透他所有的痴妄。
刻骨铭心的昨日不过是一出自以为是的独角戏,任百般更动也再难以为续的剧情。
那些墨迹未干的诗篇,转瞬之间读来竟都成谶言。
他摇晃着离席,几近虚脱。
15年的坚守姿态终于感到了累,天台上阳光下他只想做一场不醒的梦。
梦里的她依旧是昔日模样,静静坐在他身旁,风儿轻抚她的长发,她的眼中只有他。
终究还是要醒来:相爱原来不过是一场盛宴,终要面对散席之后的狼藉。
人生原来不过是一幕戏剧,终要承受落幕后的孤寂。
聪明的,及早离开;愚笨的,收拾残局。
只是,聪明的你是否知道,我情愿在回忆里蹉跎老去,耗尽余生,随风而逝。
这部电影让我脑海中闪现最多次的词是“细腻”。
它极其细腻地描写了男主人公的心理——怀着期待赴宴,一点一点地失望到底。
旧情人再见,大半会是这种结局吧。
相见不如怀念。
刚开始我不敢相信一部电影可以通篇用画外音解说——那不成了看图说话了吗,既然画面能看到,为什么还要解说?
既然有解说,那画面的价值不就被大大削弱了吗?
习惯这种方式之后,才注意到画外音的文字那么精当优美,遂明白,唯有如此,这种形式才成立。
眼睛欣赏着老戏骨丝丝入扣的表演,耳朵欣赏着诗人的才情,当然,还有男主角那充满磁性的声音,不啻为享用了一场感官的盛宴。
看到一篇缈沨写的影评《诗意可餐——文学魅力英伦造》,觉得特别好,衷心夸赞了一下。
那篇影评写于十一年前,那么久之前的一位作者漂亮的文字穿越时光感动到今天的我,这就是文学艺术的粘结力和穿透力吧。
文艺片范畴,通常为法兰西的特长;但谈到将“文学艺术”在影像上辗转呈现的热情,则非英国人莫属。
拥有自中古时代起就大放异彩的足以自傲的文学史,莎士比亚的后裔们自然非常自负于他们独有的如同贵族世袭制一般的文学宝藏。
不提自莎翁以来,英国的戏剧和小说如何成为了文艺复兴文学中的旗帜和标杆,对于18世纪往后类似简•奥斯丁和勃朗宁姐妹这种广受好评的大众情人类的文学作品,英国人向来不遗余力地加以推广。
类似于将《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这样的名著改编在银幕上,从单集到系列的BBC古典剧目再到电影,翻拍了无数遍也不嫌烦。
在互联网一统江湖、快速浏览网络讯息的方式几乎争夺了所有传统书读者的当下,这个闻名的岛国则永远竭力为正统文学留下一方不染尘埃的净土。
文学视觉化将文学经典翻拍成影视作品并不见新奇,但将一首诗歌扩展成一幕剧的做法,却是将缪斯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由瑞克曼(Alan Rickman)和汤普森(Emma Thompson)主演的《午宴之歌》即是这一出小小银幕舞台剧的绝佳代表。
电影改编自诗人Christopher Reid于2010年获柯斯达文学奖(Costa Book Awards)“年度代表作”的同名叙事诗,也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诗歌讲述的是某位不知名的图书编辑和他早已嫁做他人妇的旧情人在分手15年后再聚伦敦某餐厅叙旧的故事。
如此小众的文艺剧最初依旧是在傲娇的BBC播出——作为某档晚间节目的单集剧目。
按照BBC 2台《午宴之歌》节目监制人Greg Wise的话来说,BBC一定深得上帝眷顾。
“因为除了BBC,我不知道还有哪家广播公司有这样的洞察力,勇气和责任心来保证这项工作完成。
”——显然,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手笔,是一贯的BBC风范。
深得上帝眷顾的可不光是只有BBC。
满世界都忙着在捞钱,大英帝国却有闲暇为“国家诗歌月”造势——《午宴之歌》即是为2010年国家诗歌月应景而推出的。
该诗所获的柯斯达文学奖也是大有来头,其前身为英国惠特公司自1971年所赞助的“惠特笔奖”。
柯斯达奖的奖项内容、奖金及评选方式皆沿用传统,评审员广泛涉猎作家、书店老板和新闻工作者;其评判的标准是选出一本写的尽善尽美、富娱乐性并且值得向大众推荐一读的好书。
其中,《午宴之歌》所获得的“年度代表作”(Book of the Year)奖项的审查小组则有九位成员,包括各审查小组的主席及其它三位热心读者,于全部得奖作品中评审出的唯一的一部作品,成为年度代表作。
当年,《午宴之歌》获得的评论是:它展现了“Christopher Reid的全部智慧,诡计和人道”。
这导致了诗歌最终被搬上了银幕,并获得了英国影界两位老牌戏骨的首肯:“他们几乎是迅速就确定了同意出演此剧的意向。
”事实上,BBC的《午宴之歌》确实是将诗歌的文学性还原到了最佳状态。
在这幕不足50分钟的短剧中,没有连贯的完整剧情,没有清晰度人物设定,镜头的设置和运用多半为静止局部特写的画面切换,慢镜头的运用将各种细节展现的分毫毕现。
而电影中最佳看点即为大段内心独白似的优美台词。
这些提炼自诗歌的戏剧语言,配合着画面传达出这个无法止住失落情绪的带点残酷的故事。
万事皆变,而昔日的旧情人在一顿并不愉快的午餐中依旧未能达成双方预想的愉快期许。
对于故事主角的他来说,目睹在巴黎过着精致生活的她,比较自己的现状,暗生失落的情绪导致了荒诞的戏剧性结局。
这种悲剧式样的宿命往往是人们不愿意面对的生活真实所在,却借助文学和影象艺术的方式完美呈现出来。
也许这才是文学作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最为珍贵的存在意义。
无戏剧,不演员和好莱坞大片打造出的流水作业一般的标杆型帅哥靓妹不同,英国演员通常都被赞誉为气质绝佳,功底深厚——那是因为他们几乎个个都是经历过舞台戏剧的浸淫,而不仅仅是一个杵在那儿当摆设的花瓶。
比起肌肉救世主男和波霸性感尤物,考究的仪容、整洁的服饰、谦卑的姿态、优雅的举手投足才是英佬奉行的精髓,万般情绪在浅笑中流露;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拿捏得恰到好处的诵读更是备受推崇的唯一标榜。
虽然并不是每一个英国演员都能在戏剧舞台和电影银屏的双料上玩得左右逢源,但从十四行诗到弥尔顿,文学素养已成为英伦人深入骨髓的特征。
对于演员来说,在舞台上的功力是其银幕上更多发展的基础,而对于这些老戏骨来说,举手投足,腾挪辗转中,未曾开演,自成戏剧。
《午宴之歌》中的两位主演——艾伦•瑞克曼和艾玛•汤普森可不仅仅只是《哈利•波特》系列里的两位知名教授而已。
艾伦除了演员身份,还任英国皇家艺术戏剧学院副主席,在舞台剧、电视节目、导演、编剧、乃至戏剧配音上都有卓越的成就。
在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RDRA)求学时,他就已经接受了正统科班的戏剧训练;毕业后,他并未一头踏入影视圈,而是在英国各种定目剧团和实验剧场中演出各种话剧和戏剧,深谙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
这些经历无异于对他日后进军银幕积累了宝贵经验。
而演对手戏的艾玛•汤普森也是戏剧班底出身,就读于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英国文学系;在学生时代,艾玛就加入了剑桥大学的戏剧社团“脚灯俱乐部”(Cambridge University Footlights Dramatic Club)并担任社团副主席——这是一支建于1883年的学生戏剧社团,在英国高校广泛享有盛誉。
大学毕业后,艾玛在音乐剧和BBC电视剧中取得表演领域的成就。
她同时还做过戏剧评论,改编剧本——总而言之,在英国,演员们基本遵循这样一条定律:无戏剧,不演员。
《午宴之歌》中,大段的旁白和诵读,其语境之优美,音调之抑扬,展示了两位出众演员深厚的戏剧功底。
提及戏剧,艾伦曾表示:“你可以在表演中表述真情实感,抑或谎言以蔽之。
你可以揭示你的内心,或是掩饰你的情感。
观众们能通过你的表演,认识和发现到自己身上的一些东西,或者没有。
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你不会期待他们在观看你的表演后,走出剧场,脑子里仅仅想着‘哦还不错吧,可是出租车在哪儿?
’”失落的财富对于英国佬来说,保持着如此高姿态的文艺架势一方面基于古老传统,一方面源于自傲的贵族精神。
如同古老的英国皇室一般,这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一直是老牌帝国昂然自居的资本。
如今,英国人为之自傲的悠久传统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正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局面。
当所有的人都在追寻感官的刺激和快餐式的享乐时,坚守着精神层面的孤芳自赏显得分外孤僻,但这其实是不可或缺的。
《午宴之歌》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让人们意识到,即便再功利,诗歌这样一种优美精致到不容亵渎的高昂“消费品”,也有存在的理由。
对于某些传承下来的珍宝标准而言,不是追寻利益最大化,也不是游戏人间;而在皇室也平民的世风日下中,某些固执的精神贵族对最后一块阵地的坚守,却是用最值得钦佩的一种方式来保卫着最具高贵精神的人类文明和他们自创的珍贵文化财富。
去伦敦SOHO区吃一份意大利餐,是因为与旧日情人的约会,虽然那里的餐厅不是很体面,在男主角的印象中,往时的Zanzotti's是传统的意大利餐馆——"木篮中的Chianti红酒,掰开时碎渣微溅的脆面包棍,纯绿纸桌布上交错叠着红色格子桌布,玻璃水罐上的斑斑指纹,还有佯作亲切的马西莫(餐厅老板)在桌间周旋穿梭"。
但这里拥有十五年前的恋爱幻想,以及一位文艺老青年仍然对于执着自我兴致盎然。
故事画面开始于一个偷闲的午后,充满着清新爽朗,正是男主角大好心情、得意忘形的行走在伦敦布鲁姆伯瑞区(Bloomsbury),那里出版商云集,映射着这位终究落寞的男主角,逃脱不了出版界自尊与竞争相矛盾的残酷命运,至今,他才出版过一本诗歌集。
步行20分钟,来到SOHO区,他挑剔起了这里的改变——“一堆鸡肋,缺少文化,毫不可靠”。
剧中不少尖酸的言辞,令某些观众特别是女性开始厌烦。
当然,描写剧中的人物思绪及用餐细节十分有趣,又处处着迹于男主角敏感又自恋的言行举止,这时已经想象得出为何十几年前情人离他而去,而今日的相见已不存在什么幻想了。
餐厅里,他又开始挑剔服务员微笑欠奉一言不发,桌布改成了白色没有了爱国之心,餐牌用上哗啦作响的塑封纸卡硕大无比,菜单上披萨品种太多口味繁杂,而在他总结为“在新的不善经营之下,一切终究是变了”。
这时,他要先点一瓶红酒,酒单就在菜单背面,红酒作简单的分类——Merlot一瓶16.3镑;Chianti一瓶15.3镑;Rioja Crianza一瓶15.6镑,他点了一瓶Chianti。
接下来看看是如何描述初尝一瓶廉价红酒的——“砰,瓶塞抽离瓶口,他灵敏的鼻子想要获取逃逸的酒香,侍者按规矩将酒斟出少许,两分满,他举杯细闻...Not corked,他要亲自倒酒,入口颇涩但应会后味绵长,他拿起他的冰水,泡泡一拥而上向他致意,轻掇一口感觉冰凉的泡沫拍打他的上颚,他没想到自己如此口渴,一饮而尽直到冰块堆至上唇”。
描述的有点讽刺,这时,他的旧日情人安然而至。
似乎此时,故事才进入对话阶段,但导演没有马上迎来中国式的嘘寒问暖,让观众久久等待之余,却又舒服的看着他们轻吻,指尖抚摸着对方手背,目光伴随着轻奏的钢琴声对她进行细致的扫视,轮廓突出清澈怡人,最后却聚焦到她那鲜红的名牌皮包,消费无忧的迹象,财富的味道!
完了,自尊又受伤了。
在等她发音:“There(到了)”,他回应:“Here(来了)”。
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午宴约会。
一开始还能优雅地轻斟细掇——“他倒了两杯酒,凭耳朵判断量度,让两杯酒奏出相同音韵;杯沿叮咚轻碰,酒光婀娜摇曳,酒色深邃黯淡,一口美酒下肚,他们于是心满意足”。
可不争气的他又念叨了,多余的怀念起旧日用木篮子装承的酒瓶。
点菜时甚有喜感,再结合略带妄想症的话题,他这样形容自己在出版社的工作——“一份粗制滥造的手稿,经过流水线要变成文艺作品,今早某个傻冒的新作,一通淫词艳曲幼稚哲学低级散文,胡言乱语的滚出来,便成为本周最佳节目之类不知所谓的东西,欺蒙拐骗荒诞离奇,而明天,我们的天才们会从动物园逃出来直奔我们,爪子里举着毫无生气的最新巨著”。
而她,只描述了一下自己“Business as usual(生意照旧)”以作回应。
她点了南瓜饺搭海鲈,他是白汁红肉那波里披萨,对于食物的评价,牛肉肥瘦正好,续随子酱味道也没有太过,可是形容他的披萨,一轮盖满粘稠物的面团,边缘微微烧焦,哎,又是他。
而在他眼中的她就优雅得多——落下餐叉,刺穿,划破,切断,锯割,片开一块鼓鼓囊囊的闪闪发亮的通心粉快,乘起半块送入口中咀嚼。
慢慢地,他进入了往日的意淫,他们的床上云雨,穿过酒气蒙蒙的迷雾,他又再一次被提醒“你的眼神有点不正”。
但无论他如何意淫,在每次思绪飘远时,缓如细水的钢琴伴随着旧日片段,另一种性感的呼吸声随着镜头落在她香肩长颈,他想轻轻吸吮,用鼻子蹭蹭她的下颚,观众都能尽情享受着这一切。
当微醉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又再现于他对最后一杯酒描述——“最后一口酒的滋味,如锈般蚀在舌上,粗粝,但舌头仍在渴望,杯中剩下的酒发出铁锈紫般光泽,所以酒与舌之间有一种亲密联结,一种强烈的相互吸引,它们彼此互补深切相爱,舌发出静默的呼唤,而酒虽无生命气息,却会留神倾听,那这一次举杯之时,就不要停留,好让情人得以相见,它们亲吻了,一瞬间极致的快感,不足以尽兴,好在可以随后不断重演”。
最后一杯Grappa落肚,他醉倒了,醒来已是故事尾声,却有种反讽的唏嘘,在空挡的餐厅里他终于见到了已近风烛残年的餐厅老板马西莫,“如西西里地下墓穴中的尸体般僵硬,空有躯壳毫无生气,仿佛轻触一下便会溃散一地”。
《午宴之歌》改编自Christopher Reid 的叙事诗,Alan Rickman与Emma Thompson主演,诗般的妄想陈词,犀利的对答,用Alan Rickman磁性声音作心里独白再好不过了。
又仿佛看到了斯内普和特里劳妮谈恋爱的样子,真是一对迷人的搭档~~看真爱至上的时候,就很喜欢这一对,两个我最喜欢的英国演员,操着迷人的英国腔调~~艾玛真是,可盐可甜,可迷人可邋遢~~~~艾伦·里克曼真是老男人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没有之一,至今不愿意相信斯内普已经死了的这个事实~~喜欢的演员一个个走掉了,时光啊……还好赫敏依然那么美
I hadn`t expected you to have gone to seed with quite such anandon.Or is this some cocked-eyed performance you`re putting on for my special benefit?Right,well,while you are doing that,I`ll tell you what I think,for which we need to go back yo your poems.It strikes me that you don`t understand them yourself.They are not about me,I wasn`t the kidnap victim——it was you,who were snatched and carried to some region of darkness by···oh.let`s call her the Queen of the Fairies.Don`t interrupt.I`m finding my wordsas I go but when I`ve stopped,we`ll see if the theory`s up to scrutiny.Now according to logic,the Eurydice that you are trying to rescue with your brave little song must be yourself,your innerself,your soul.But you`ve not been in touch with that in your entire life,which puts you in hole strategically speaking.And who was it dumped you there in the first place?The kidnap I was talking about,whom I can now reveal to be the LyricMuse,who should have left you alone to work out your problems in some healthier fashion,and not led you on,not made you confuse poetry with therapy,and who is also to blame for your present state of emotional arrest,infantile truculence and drunken flippancy.It`s not just that you are stuck in the past.You`re stuck in your poems,which have their merits,they`re nicely written,they`re clever and so on,but they`re misconceived,false,hollow,wrong.You should never have gone there.Yet you did.That`s the catastrophe,that`s the diaster.Ever the escape artist,ever the clown.这是摘自《午宴之歌》(The song of lunch)的一段话。
Emma对Rickman说的,无疑这是一段相当严重的话,以致流泪,沉默,逃避。
十五年后,在曾经疲于迎客,伪笑满面的Massimo垂然老矣之后,在旧情人的额间已纵横深浅时,在啪啪作响的塑料纸片菜单盛行时。
一切从Zanzotti的所有变迁中、从再聚的失望与指责中放大,放大,此刻佛如彼时。
一边是深陷潜意识黑洞而浑然不觉的他,红酒将面色渲染;一边是已然隔岸悲伤地看着他的她,曾经精灵般的碧眼仍旧炯炯,而似乎已经很难照射到他的内心,她试图拽出他,拍醒他,back to reality。
而终于,只能是他独自面对苍老——沉沦也好,好斗也好,逃避也好。
人不能逃离其个体性,同样不能避免错杂交织的社会性,并且往往后者大片大片浮游在生命之表。
Christopher Reid曾经徘徊在旧情人的门口,几番游走,终被惊起的飞鸟带走。
而这些,她可能永远不能知道,她有幸福的家庭,丈夫孩子,一个不错的花园。
青春殁去,蜉蝣尽亡,底层全是生命的累积,而能陪你涉入其中的,除了以诗歌为外衣的灵魂了,隐喻,反讽,便是生命的终极形式。
他被谁带走,陷入黢黑的洞口,是否有另一个世界让你们重逢,又是否仍然有一个十五年后的今日等着你们。
想要见你的心情是如此雀跃 就像能够看到我所有喜欢的作家们一样 我们点头致以 而只是与你相见的序曲 于是年过半百的我重回年轻时代 步履轻快 就算纷乱人群也不能破坏这欢欣 往日情缘不曾淡薄 经年君不改 定能重拾往日情意他是如此相信着 就算西服外套皱缩脱线 鞋帮已开线脱胶 他仍觉得自己是翩翩少年 而进到餐厅的一瞬间 和往日画面已截然不同 然而他可是生活在自己脑内世界的潦倒“艺术家” 怎么会允许这一切发生呢?
于是从此刻开始 外界发生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存在即 self-righteous 所以他没有看到她的翩然而至 他无法感受她指尖传达的情绪 她眼中流转的过去 他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有所有场景的失控 这样他越发深陷在怨怼和自弃中无法自拔 他只能赞扬她所摒弃的 贬低她所喜爱的 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 酒精成了放肆和无能的借口 这场否定的风暴席卷了所有关于她的一切 片甲不留所以最后他否定了对她的念念不忘 否定了在她门外踌躇徘徊的自己 否定了她对自己仅存的温柔和善意 否定了自己想要秉持的风度和优雅 否定了他所有关于她的幻想 最后甚至否定了自己对她的跨越十五个春夏秋冬的执念 留在脑海中最后的念头 变成了 向那个丰腴的女服务生求婚。
【旧情人 特别是余情未了留有念想的旧情人 我大概还是不要去见的好罢
头脑中肆意甭出的思绪,沉淀在心底的精神独白,剥丝抽茧的想法剖析,alan rickman用他天鹅绒一般的声音缓缓道来,犹如在你耳边低声细语。
直捣心灵的思维分析和充满快感的自我倾述,诗一般地吟出,不失优雅地淋漓尽致,时间在倾述中放缓,现实在吟诵中归于平静。
AR的声音配叙事诗太好听了(虽然絮语跟音色让我分分钟秒回他的教授时代),很适合这连日阴沉的上海冬天,一边收拾家务一边听AR+ET一顿午饭间的推杯换盏跟你不知道我知道的小心思真有意思(也不会有太大的情绪波动),最近一有时间就磕AR的电影跟周边,看到采访里说教授在HP电影后期的岁月里,每年都会用七周的时间带黑色隐形眼镜会他的老朋友真是太感动。
好像可以越来越接近J.K跟团队邀请AR出演教授的原因,早期角色塑造了他在可以同时表达爱至疼痛又云淡风轻之间又分离出一层自虐出常情的不适,舞台之外的观众熟悉了角色之间复杂的AR,教授的色彩饱和度不言自立
开场就耐人寻思,15年未见的旧情人重聚在小饭馆,他们为何相会,为何选在这个时间点,又各自抱着怎样的心情?
他用轻快的步伐前往,却发现多年未去的街区已变样,小饭馆也已旧瓶装新酒。
服务员拿来菜单,他抱怨这地方大不如前。
而她认为改变是种进步。
他希望the same,可她欣赏change点菜时她优雅,从容,取悦他人也放松自己。
而他表现得刻薄,不满,标榜自我。
他开口描述他的生活,不咸不淡,日复一日,毫无惊喜,许多不满。
而她生活优渥,相夫教子,忙碌充实,从容不迫。
很明显他对她仍有幻想,可她怡然自得的生活似乎也有裂缝,否则为什么会响应前夫15年之后突然而至的邀约?
当他刻薄地指责她点单时挑逗男侍者,她开心地笑了,笑他一如既往疯狂嫉妒他一口否认,然后问起她的前夫,不自在地问起他是否知道这次午宴之约她说,当然。
气氛顿时有些尴尬。
这次相见本该是个秘密,两人本该是共谋,然而这句当然却打碎了幻想,前夫虽不在场却又无处不在。
她提到他写的书,问他还在写吗?
他断然否定。
那36首写满伤痕与眼泪的诗歌,关于他们遗失的爱情,这才是她来此的目的吧?
为他仍爱她而沾沾自喜?
矜持?
羞涩?
同情?
优越感?
可她并不打算响应他的旧情复燃。
他说:我是俄尔普斯,你是我死去的妻子,我的责任是让你重返人间,我几乎就成功了。
而她说:No way,因为我就是喜欢当死人。
这一切让你荒谬的构想都分崩离析了。
他用俄尔普斯、欧利蒂丝和冥王指代他和她以及她的现任。
一腔愤懑,旧情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短短几分钟里,他屡次盯着女招待的身段出神幻想,一再冒犯于她?
在经历数次走神之后,她终于爆发了,她指责他自己才是那个该被拯救的欧利蒂丝,他逃避现实,幼稚好斗,酒后无礼,不过是一个满腹牢骚的中年人,所谓旧情难忘只是他逃避自己事业情感都一事无成、自怜自艾的借口而已。
Who know?尿遁的时候他靠在墙上突然冒出个神点子,去找那个女招待,要她和他结婚。
他爬上楼梯,上到天台。
他不知道是该哭泣还是该睡去,他沉入梦境,忆起过往。
他在天台醒来,花了一会儿才想起自己为何身在此地。
他跌跌撞撞下楼,店里已空无一人。
喜欢这部剧的地方在于,它细斯恐极但又不露刀锋,等到被戳中时才知已成筛子。
另外英式幽默真是太好玩了她道歉:I seem to have hurt your feelings他吐槽:Not at all,I've had my feelings surgically removed.They can't be touched by anyone now.我当时就哈哈哈哈哈
细腻的独白,优雅而精致,加上Alan Rickman和Emma Thompson……
二星给我自己,看不懂
太过文艺。
倾听AR娓娓道来的声音简直是无上的享受!
3.5 时光。文辞的韵味是重心,画面是配合。多情又沉溺的中老年。
不知道这算不算意识流的作品。杯酒人生。
经过这样拍成的诗歌我可以看下去了
太喜欢~
是豆瓣的调调,没什么剧情,诗歌改编的还是靠语言,我还没到那水平去欣赏诗歌,通篇一个孤独偏执的老男人在意淫
艾伦你太调皮╮(╯_╰)╭
叙事诗午宴之歌,再优美的语言也代替不了故事感的充实
一个失意老男人的阴郁幻想独奏曲。如果不是从头至尾喋喋不休的、意识流一样的内心独白,单纯这部短片只能打一星,优美的台词成了主角,但显然还是小说这种题材更合适表现这样的延伸意境。
一个诗人的独白。“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切都在指尖溜走。在岁月的河流里湮没不闻,即使对无忧无虑的少年少女,亦是如此。”
不用画外音会死。
斯内普叫兽化身文艺老男人,再次证明自己为什么没有女人缘(笑)。
很久之前看的,记得还有些许新意
文艺
无趣,甚至没觉得这诗有什么深意
吃饭果然是感情交流好选择呢
什么时候影视作品需要配上全程解说了?是对镜头的不自信,还是对观众欣赏的不相信?一星给艾伦的表演,一星给艾伦的声线。导演倒扣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