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甫拉托夫
Довлатов,大文豪的严冬(港),文字欲(台),Dovlatov
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主演:米兰·马里奇,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海伦娜·萨和卡,阿尔图尔·别夏斯特内,叶莲娜·利亚多娃,安东·沙金,斯维特兰娜·库德钦科娃,彼得·戈萨沃斯基,伊娃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波兰,塞尔维亚语言:俄语,西班牙语,芬兰语年份:2018
简介:Milan Maric将饰演前苏联著名讽刺作家谢尔盖·多甫拉托夫。影片聚焦多甫拉托夫生命中的短短六天,呈现了70年代苏维埃的政治酷寒和动荡。多甫拉托夫将为了捍卫自己的天赋和独立而战,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却纷纷离他而去。唯一和他站在一起的人是他的朋友约瑟夫——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详细 >
很棒:题材、语言、立意等等 都在线,都在致敬。导演在向着大师之路一路狂奔。这是俄罗斯的前苏时代 却一直是你国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我觉得是比Лето要好
在那种历史背景就能造就谢尔盖这样的人才真是很难得的。虽然背井离乡在他国,还是坚持用本民族语言写作,那也是对祖国的热爱吧。如果人的生命是有限和可以终结的,那他留下的文字却是隽永的。
★★★☆
多甫拉托夫在1971年的郁闷一周,他梦里见到了勃列日涅夫。最后一幕他做到了车顶。
对七十年代苏俄政治高压的社会景观呈现十分迷人:白芒、肃静、工业建筑。浅焦镜头让人物站在莫名空旷的画框之中
没有赤裸裸的卖惨这点很好,但需要用文字交代结局的手法还是有些作弊,很像是文青粉丝向电影
这片土地上人们都已死去,活着的只有语言。#68berlinale
拍这样的电影 完全的反商业行为啊
在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文化管控下:一方面是艺术家对自我的认同坚持,互相之间未必认同但互相尊重;文豪们打下的基础,让当下艺术家有所坚持,被集体利用的丑态百出。另一方面是艺术家的生活状态,男主视线一直在四处游移观察(包括聊重要事情时),对女性表现出明显兴趣但并未出手,观察者也许疏于、甚至畏惧表态,直到最后鼓起勇气骂了编辑众人;对同事和朋友的若即若离,是只对艺术负责的状态,对现实忽近忽远,游离于想象与责任之间;一直记得女儿的大玩偶,唯一放不下的现实层面
电影还好。但2022年的今天我没什么想法。
我与本片差了一整个俄国文学。
流畅的镜头和调度像一个回溯的视角,时代沉浮中的文艺工作者如浮萍般随着历史长河漂流而过,疯狂成了新的常态却没有出口。从难以摆脱的创作困境到寻求存在的意义,几日的思考让他透过时间的罅隙暗中观察,在矛盾交织中觅得真谛。只是我书读得太少,少了些观影体验。生活清贫,偶尔才华横溢,这不也正是豆瓣用户的写照吗。
最梦幻的外表下掩藏着最深沉的愁绪。平静地记叙直至列宁格勒的撒旦阳光终于吞没了这一代做梦者,于无形中散布的巨大绝望感导致落幕时的抽泣不止。
生活在这个年代,思考本就是一种英雄主义。(布罗茨基非常抢戏
文人之间懒散的柔光处理 人冷心凉的对现实妥协的社会环境里有时候毫无景深可言 又高又大又黑(?)的多甫拉托夫在人群中踱步徘徊 没有大剧情 没有大起伏 那群人的挣扎却很棘眼 有诗意
讽刺作家多甫拉托夫的人生原本就会是这样郁郁寡欢的状态,因为文学本没有消极和积极,而只有存在与不存在。唯一诚实的道路,必然伴随着无尽的希望和失望。这部没有聚焦的片子聚焦了多甫拉托夫生命中的六天,背景音乐是云香雾罩似的巴黎或纽约那醉人的萨克斯,布景却是写实派的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时期工业化冰冷冷的彼得堡,涅瓦河畔的冰天雪地和人们冰冻了的心。布罗茨基走了,多甫拉托夫留下,在角落里惨惨地笑着。
本片使用的是《修女艾达》的摄影师,克制和不加情绪的镜头塞满全片,即使有丰富的长镜头室内室外调度,还是零分;在这部电影的衬托下,《盛夏》变得可爱了——我不适合作评论
去年看的,听完威柏十年唯一找来看的片子,其实还可以,没那么尖锐,也没太多宣泄,算是时代的切片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