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安魂曲》。
说实话,真是一部令人感受到绝望的电影啊。
只能看着女主人公蜜雪儿在终于离开家人进入大学,生活有了起色有了欢乐,然而却在一次礼拜后陷入了某种不可知的病症中,而所有拯救的方法都没有用,无论是看各种医生,还是驱魔。
电影色调灰暗,有些镜头用的真是不错啊,尤其是拍摄蜜雪儿跳舞或者行走时的脸部长镜头。
有意思的还有配乐方面,因为故事发生在70年代,所以电影内处处是70年代的迷幻摇滚,乍一听似乎和影片基调不搭配,但是,那些管风琴声和吉他声,亦真亦幻,难道不就像这个故事本身!
女主人公在音乐声下跳舞的样子迷离,似乎完全脱离了此世,享受乐声带来的欢乐。
故事改编自上世纪70年代真实发生的Anneliese Michel驱魔事件。
女主人公的外貌刻意选择了和Anneliese相似的面孔,而发型在电影内也剪成了Anneliese的样式。
和这部电影相同题材的还有2005年的电影《驱魔》(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但是很显然《驱魔》走了好莱坞恐怖片的路子,而《安魂曲》则是一部文艺片。
最后在迷幻的乐声中,蜜雪儿似乎已完全接受了她的命运,她似乎即将成为一个殉道者,或只是面对单纯的死亡……死亡及受难的画面没有具体拍出,只是用小字提及。
但是绝望感已经传达到了,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事情,用任何手段、任何办法都不能阻挡,不可知的痛苦就是其一,任何事在其面前似都失去了意义。
故事自始至终没有说明魔鬼是蜜雪儿脑中的幻影,她只是疯狂了,还是魔鬼真的附上了她身——无论是上帝刻意让她受难,还是无限精密的大脑中的某些部件终于狂乱——都真的发生在了她身上。
她大喊着:“为什么是我!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根本无力阻挡命运,其他人也不能。
对于蜜雪儿的身世,我也有大量能感同身受的地方。
那就是家庭。
蜜雪儿的母亲对她关心又严苛。
明明舍不得让女儿受一点伤害一点痛苦,却从来不知道自身的行为才是女儿的痛苦的最大来源。
当蜜雪儿的衣服被母亲无情的扔到垃圾桶中时,她的母亲评价蜜雪儿穿那些衣服“就像妓女”。
注意!
蜜雪儿脑中的恶魔最初怎样侮辱她的?
就是“妓女”。
一个生活在严谨的天主教家庭中的女孩儿(连交了男友都不敢让家长知道),进了大学她的生活才真正开始——脱掉老土的衣服,换掉老土的发型,和朋友们一起派对、游泳,还有帅气的男友。
但是一句“妓女”足够把所有的快乐都撕裂。
最后在礼拜堂里,蜜雪儿一次又一次的看她的母亲,她在期翼什么?
我也许能感同身受,她想期许母亲对她一丝的歉意,一个眼神,而她母亲则置之不理,专心的唱诗。
最后蜜雪儿无法忍受的跑出礼拜堂,回到家趴在床上大哭。
她所做的一切似乎都被否定了。
她的母亲似乎只关心她的身体活着,却要把她的精神逼死一般。
这是我从她的角度能感受到的东西。
在蜜雪儿被男友开车送回家时,她虚弱的接受母亲的喂饭,然后表现的像是被恶魔附身了一般的把饭吐了妈妈一脸,开始大吼大叫,开始摔砸东西,疯疯癫癫,她上楼前故意倒在父亲身上时那个笑容!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明白那种感受,那是何等的愤怒,愤怒的似乎要撕裂一切,心中潜藏的黑狗能驱使自己杀死任何人,我们变得不似自己,毫无恐惧,亵渎任何事物。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理解她,他们只是让她去看医生,去吃药,去祷告,却不想听她说是什么阻挡了她。
如果这些有用的话,她早就缓解了!
她努力做过了啊!
被附身后的她那种麻木到感受不到自己的四肢的状态,每一个晃晃悠悠的步伐和嘴裂开一般的微笑、冒冒失失的亲吻和拥抱,那样的感受,我也感受过。
脑海中绽放着礼花,没人能撼动她,所有的语句都像玻璃窗外的风。
当她在暴力过后冷静下来后呢?
她道歉了,她只是越发的相信了她便是被恶魔附身了。
她逃避了,因为她自身的力量已经挽救不了她了,她期翼着驱魔仪式能救她——或者说她早已放弃了生命,只希望能像圣女一样上天堂。
我个人并不认同恶魔的存在,若恶魔存在,也只是存在于她的大脑中罢了。
因为我过去时常会发生类似的情况,我像是被脑子某种更强大的东西控制了,我的底线被剪断,杀人似乎也只是一件随手就能做的事情。
(听起来有点像精分)总之挺好看的片子,里面有些配乐不太好找啊……light of darkness这支乐队哪里都没找到
这个女孩的一切令我们窒息 文/孙孟晋你读过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诗句吗?
我不是在卖弄,而是我看了关于荷尔德林的故乡——内卡河畔的一个女孩的故事。
我在昨夜看的,有一种无法承受的平静,因为一个曾经顽强抵抗癫痫病的女孩最后非常平静地选择了不归的路。
这部重拍的电影叫《安魂曲》(又译《灵界限》),德国导演史密特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变,不,应该是震惊过西方世界的“驱魔案”,两个牧师后来被判了重刑。
该死的导演拍得非常冷静,有时还用手提摄像机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动荡,当这种动荡又被克制着,我们只能绝望了。
这部电影能够刺伤每个人埋在心里面的东西。
很直白,又把人的顽强描写得那样诗意,而且你产生的共鸣绝对不会是怜悯,恶人恶事多的世界不需要怜悯。
但你一定会进入那个女孩的内心,并想拥抱她。
故事发生在德国南部城市蒂宾根,这个大学城看上去非常美,据说那里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师生。
我查了一下地图,今夏我去的德国城市海德堡离它只有一个小时的火车。
荷尔德林在那里住了36年,而海塞和黑格尔也在那里念完书的。
要命的是,我大学里读的海塞的小说《在轮下》更是那里什么学校发生的,这本书里的友情故事催人泪下。
而《安魂曲》其实不骗你泪水的。
当残酷和美丽如此缠绕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的反映可能会比较相似。
有人会摸一下身体,看看有什么丢失了;也有人会喊出声来,因为他发现了压抑;更有人会沉思,那种空白的沉思。
生命是脆弱的,生命也是能呼应的。
为什么在这个文章里我还是要这样说?
我想是里面的镜头叠起来了,你相信吗?
在我的窗外它们成了喷薄而出的喷泉。
射得很高,喷得很远。
人和人是靠某种无形的东西牵拉着的。
电影有一个可怕的特色,外景很多,但没有一个是有阳光的,全部是在阴天里拍的!
我一边看,一边在等着,我原以为在最后会出现一个光线很晕旋的镜头,类似于强光下的苍白与无奈。
但导演没有这样做,而是女孩在车子里,只拍她坐着的一半的车子,阴天的树影倒挂在车玻璃上。
80几分钟的电影一直在讲这个女孩如何努力,去靠拢于常人的一头,她休学后又去上课,并几乎瞒着所有的同伴包括男友。
而她越想奔向正常人,越无法控制发病时的心理恐惧。
她的表情里充满了太多的常人无法叙述的东西,是隐忍的坚强,也是宁静的暴躁;是舒软的盼望,也是封闭的克制;是违抗的内心哭泣,也是无助的善良祈求……太多了,几乎能感觉那是一只下坠的花瓶,它花了80多分钟时间在下坠。
她慈祥的父亲想接住它,她可爱的妹妹想把它装在心里面,而惟一知情的大学女同学想把它带去碧绿的草地,把它埋进泥土里。
惟有一个牧师坚信花瓶里有魔鬼,她经历完人间的努力,也相信了。
关于这个真实故事的残酷结局,电影提都没提,电影旨在一点一滴地描写她所有的努力的失败。
一片辽阔的草原,她和她的同学坐在那里,草原没有接纳她。
想提一下一个上吊自杀的摇滚歌星——Ian Curtis。
他在舞台上也经常癫痫病发作,然后大家看到他做飞翔与狂舞的动作,影片里的女孩在酒吧里也做同样的动作。
后来,人们过于夸大Ian反社会的一面,Ian墓碑上写着他那首歌名——Love Will Tear Us Apart,非常地阴郁。
有机会再去德国,我一定去看看蒂宾根。
现在,我们都应该去拥抱一下阳光,为电影里的那个女孩。
先谈谈我和这电影的殊胜缘分,今年四月份底在我们那小城买的,店家是专靠卖盗版碟发家致富,碟是精选高仿蓝光数码的广州某盗版集团荣誉出品的。
我这里并非给他们打广告,所谓盗亦有道,这里不得不赞叹下他们公司,收集的都是最HD的字幕组的片源压缩制作。
一张十五块(未还价)一个系列十部电影。
还是比同行性价比高。
和《灵界线》这张碟同时捆绑在一起排在它前面的居然是些大CAST,像《沉默的羔羊》《寂静岭》《鬼镜》,这碟它的名字居然叫《史上最恐怖猛鬼幽灵电影全收录》,名字起的非常尿性。
但它被安排在最后,很多观众心理是正常情况下如果十分种还没有恐怖意境及妖魔鬼怪献身,基本上就PASS它了。
我也差点在十多分关掉它,但当时我在吃饭并且没新碟可看了,最后随着女主角的身世及折磨痛苦来临,我竟然发现我灰常的有了好奇心想看并坚持看完,不得不相信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没有任何鬼怪露脸的片子,没有使用任何特技,没有任何大牌明星联袂演出。
在电影90分钟过去后,我被一种来自内心强烈的悲悯所撼动,是什么触及了它?
那些曾在生命里期望平稳的像个正常人去学习,恋爱,甚至奢侈的理想,在最后一点点被扼杀掉,除了那些看起来对自身绝望的挣扎,像一盏支撑信念的明灯掐灭了后的一缕青烟。
米歇尔从一开始在好友劝阻下非常抵制去看医生,她内心是不接受别人对自己有病这一事实,即使是哮喘。
到最后那个摇摆不定的男友也没支个招,他一次次接受了神父对自己异与常人,并且也妥协地相信自己是那个背负苦难的的墓碑上面刻着“Love Will Tear Us Apart”的受魔鬼驱使的被上帝选中了的那女人的负罪者。
现在看来无论是荒谬的神父还是这个严肃的自小接受信仰天主教的家庭里面,慈爱的父亲及冷漠的极端的母亲,到最后这些悲哀所组成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是在倒计时。
我看的是德语版本,因为只有一种语种可以选择,而本人所知道的德语是常德语。
所以可想而知都是看字幕及语气神态来认知。
镜头一开始是米歇尔在小镇里面骑单车在爬一个山坡去取大学通知书,吃力的推着前行,暗喻着她在挣脱自己命运的魔障,这些镜头拍的像某些纪录片素材,晃动不止。
Sandra Hüller沉稳自然而又略显背后隐忍着苦楚地表演在一步步如画卷展开,她那无奈的接受,压抑地内心世界。
这电影的另外一美国版本是《驱魔人》,我没看电影这里不评论,但可想而知大致与宗教信仰上控制我们的思想,过度地夸大病症并去扼制其精神自由与医药治疗,从这些角度可以延伸到我们的中医上面去,几千年宣扬的已经妖魔化了,包治百病,各种疑难杂症,从而达到了迷信的程度,这就冒出了许多像张悟本这样的江湖郎中。
其实和米歇尔一样我们都是受害者,无数地长辈们以善意之名来使用的他们的精神枷锁在一步步弄得我们越来越犬儒,最后自己也变成了当初年轻时最讨厌的那群人。
然而这些悲哀远远不止这些。
影片最后,在米歇尔家人一轮轮祈祷与她内心那个从未出现过的恶魔的拉锯战后,我们看到这样的镜头,在背景一片阴霾的天空下,脸庞消瘦而疲惫的米歇尔打开门看到汉娜的探视,她们在长椅上对话完了,导演特意的一个长镜头特写她的脸,悲伤地背景音乐,树影交错流淌在她脸上,我们看不出究竟是痛楚还是长期形成了的麻木?
但,她的神态却是那样地平静。
而此时,我感到莫大的悲从心来。
有人说像是一部准爱情片,有人说这是一部悲伤地恐怖片,但,这一切不重要,像老罗说的那句话:“要有信仰,但不是宗教信仰。
”
我一向认为,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
在我们感到悲苦的时候,多么需要一个人,一种力量,哪怕是虚幻的也好,让我们获得一点慰籍。
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督徒,穆斯林等等,是幸福的。
我的奶奶也是幸福的。
她相信有菩萨。
菩萨能保佑她的子孙平安。
她在每年观音诞的时候吃素,年轻时常去庙里,帮着做事,念经。
而我什么也没有。
我被教育成一个半马克思主义者(幸好现在是一个还算言论自由的年代)。
怀疑很多东西,也认为我见不到共产主义实现的一天。
唯一能说得上的,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神异概念。
我相信许多人都如此。
那么,有信仰的人又如何呢?
很多人批评中国人的中庸,其实还是有可取之处。
比如对待信仰,我们相信神圣的无所不能者,却不能不信自己。
我们有信仰,却不能失掉自我。
《安魂曲》里的女孩蜜雪拉是一个信仰的受害者。
她出生在一个严肃的天主教家庭,每日饭前的祷告,每年的朝圣,都是必不可少的。
她患有癫痫病,却在神父的引导下走向死亡。
其实蜜雪拉不是一开始就屈服于她“体内的魔鬼”的。
她有自己的思想,却在上帝的笼罩下痛苦的挣扎。
她在休学后又努力的申请回校读书,在父亲的帮助下回到校园。
尽管有些挫折,但他总算有了第一个好朋友,也有了喜欢自己的人。
友情与爱情都来了。
跳舞,读书,逛街,取悦男友。
一切年轻女孩应该有的,应该享受的,她都努力的靠近,努力的做。
虽然妈妈还是反对,但起码不再限制她。
蜜雪拉的生活似乎有了点起色。
她还是有那么点不同。
她发病的时候一定非常痛苦。
一个并不正常的人要极力做到正常,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努力,是一种挣扎。
我希望一切好起来。
就像蜜雪拉和她男友在阳台上的亲吻一样,甜蜜和温暖。
信仰使她求助于神父A。
神父A又给她介绍了另一个神父B。
这个道貌岸然的神父B是个不折不扣的宗教狂热份子。
他喃喃的说,耶稣基督之爱,耶稣基督之爱。
像一句咒语,逐渐淹没蜜雪拉的生活。
她的好朋友汉娜劝她继续治疗。
尽管在这之前,她已经治疗了无数次,几乎对自己丧失信心。
不过只要我们活着,就不该放弃对生的希望不是吗?
所以,无论是求助于科学还是神学,蜜雪拉都在努力。
长年的病痛会使人精神错乱,蜜雪拉有这样的毛病,这是正常的。
汉娜一直要蜜雪拉坚持治疗,蜜雪拉也这样做了。
不过,如果上帝不放过你,你又怎能安心活下去?
真是讽刺。
神父B像各魔鬼。
他说,科学是无用的。
其实蜜雪拉找神父,不过是想发泄一下内心的痛苦,希望有人理解而已。
仅此而已。
但神父B对他说,有时候我认为用科学解释事情,其实还是解释不清的。
当一个人真的有需要的时候,科学有什么用?
多么可笑。
不是我取消信仰,而是取消神父的无知和执着。
信仰是好的,但是如果一切都依靠信仰,你认为,光存在于脑海里的东西能挽救我们于危难吗?
蜜雪拉开始不相信神父,病痛发作的时候会去吃药。
但她的偏执也开始产生。
比如她一定要在假期里完成报告,那是因为她相信有魔鬼驱使着她。
她是挣扎的,矛盾的。
她一方面相信科学,一方面又相信一些神奇的力量。
因为她是一个20世纪的大学生,但同时也是一个基督徒。
蜜雪拉拒绝去医院。
她认为谁也无法救她。
这是极大的无奈和无助。
只有和男朋友、和汉娜、和父亲妹妹在一起时她时快乐的,甚至看见母亲的时候也是快乐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家人及朋友的继续关怀和照顾下,蜜雪拉是能够活下去的。
生活有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
可人不是孤立的。
德国人的认真在此时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父母看着蜜雪拉拒绝治疗,就找来了神父A和B。
悲剧就从这里开始。
驱魔。
多么古老的字眼。
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中世纪,我们不会说什么,毕竟那是一个相对愚昧的时代。
可是这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如果周围的人都说你有病,说你中邪。
时间长了,你自己就会真的认为自己有病,中邪。
这是经过科学实验证明的一种成功的心理暗示。
蜜雪拉其实只是因为长期的身体病痛折磨得有点精神错乱,却被神父看作真的有魔鬼存在。
神父B对疯狂的蜜雪拉吼道,出来,从她的身体里出来!
蜜雪拉也大声吼道,不!
不!
这一切都惊心动魄。
一次次的驱魔,终于使得衰弱的蜜雪拉死亡。
片中唯一真正清醒的人是蜜雪拉的好友汉娜。
她发现蜜雪拉的病后叫她去医院治疗;她发觉蜜雪拉有了精神方面的问题后叫蜜雪拉的男友送她去精神病院;她来到蜜雪拉家要带她走。
可只有她清醒,她怎么敌得过蜜雪拉笃信宗教的家人、软弱的的男友和固执的神父?
整个影片不是在室内,就是在阴天拍摄。
没有温暖的阳光和明亮的色彩,一切都是灰暗的,没有希望的。
那些大片大片的田野也不能使蜜雪拉安心,无所不能的上帝也无法救她。
在影片的最后,蜜雪拉着魔似的吼叫,像极了一个魔鬼。
如果信仰已经渗入到我们的全部生活,控制我们的思想,使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那我宁愿没有信仰。
起码,我能相信我自己。
而过度的信仰,就是自我的迷失。
其实这部影片的基调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安静,阴郁和没有希望。
当你逐渐感受到蜜雪拉的挣扎和痛苦时,你也许救会认真的思考关于信仰这个东西了。
(以前寫的,寫得很匆忙,將就看了)
影片的节奏很好,并不缓慢,一定要有那么长的铺陈,才能表达得清楚米雪拉受害的原因,她本有的病根,加上青春期的反抗,这部片其实根本就是叙述一个青少女叛逆期对母亲的激烈反抗,她的母亲从来没有给她正面的肯定,父母亲对子女 常会有一种很隐秘的压制和嫉妒,母亲对青春期的女儿 年华正茂的青春, 有说不清楚的幽微妒恨, 用宗教的教条,去压抑女儿冒泡的青春萌动;妓女,肮脏等字眼,也必然是母亲嘴里常脱出的贬义词,其实在接近上帝的过程中,同样的也认识了魔鬼的存在,没有上帝,谁也对魔鬼没那么了解,宗教是把双刃刀,用在那一面是人心,当然不可否认,也许米雪拉在去朝圣的途中,可能确实沾染上了一些负面灵体,圣地不单有圣灵,也有许多其他灵体,就像寺庙附近孤魂野鬼特别多一样,年轻单纯的心,对上帝开放的同时,一样是对其他灵体开放的,这是西方宗教没有的观念,在没有护身的时候 开放心灵去迎接圣灵的到来,有时会事得其反,当然,恶灵能进入心灵,也是有它的契机存在,这个契机就是米雪拉对母亲,以及对母亲的延伸,宗教教条的逆反心理,这个时候只要有个有智慧的人出现,开导米雪拉,应该都不至于下场,米雪拉的室友,那个父亲是个酒鬼的女孩,是个心胸开放,有自我主张的人,她是可以让米雪拉正常起来的人,可惜她的背景,无法让人信服,大智慧所遇到的障碍就是大愚痴,愚痴的根本来自执着,米雪拉终于还是落入种种无明愚痴的魔障,遭遇不幸,这部片的导演很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但是西方世界宗教的势力很强大,不能正面批评些什么,只能用冗长的铺陈,来点名此悲剧的因果,至于米雪拉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那很有可能是长期服药的后遗症,片中也提过服药带来的种种后遗症,这都是暗示的一种手法
这八十几分钟过去之后,我被打动了,无所适从的被打动了,不知道呈现在眼前的到底是什么,生命,信仰,挣扎,死亡还是解脱?
在这首Michaela尽情跳舞的歌曲里,Deep Purple的Anthem,吉他,管风琴,七十年代的迷幻摇滚,阴霾的阳光,隔着一层玻璃窗的她的脸,平静,麻木,甚至是满足,树影倒映在窗上,遮住了她的脸,前面等待她的,是圣女般的殉道,还是一场生命的幻觉?
电影在今年的柏林大放异彩,Sandra Hüller更是抱得最佳女主角。
我迷恋Requiem这个词,但是和这个词相关的电影留给我的都是更深的绝望。
这个根据70年代在德国的小镇真实发生的事件改编的电影,原型女孩叫做Anneliese Michel,电影则讲述着这个虔诚的女孩在病魔的折磨下,顽强抗争,在用尽全力挣扎之后,仍无处可逃,而最终重回宗教接受驱魔的自我毁灭过程。
女孩的家庭有着虔诚的天主教信仰,一个充满控制欲的母亲、一个默默支持她的父亲和一个可爱的妹妹,女孩抓住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努力做一个正常人,友情,爱情,当逐渐接近幸福的后果却是跌得更深,吃药带来巨大的副作用,停药之后她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系好扣子。
于是她开始像分裂一样开始变得暴躁,向身边的人怒吼,诅咒将她抛弃的上帝,当她所有的努力都失败后,她重新开始相信每一个圣人的传说,她麻木平静的选择了自己的死亡。
她患的是癫痫,她会无法控制的抽搐,她会看到幻觉听到幻听,她以为她受到了魔鬼的召唤,她会无法抑制的痛苦的怒骂。
我在她舞动了、挣扎了、放弃了的背后,看到了那个永远二十三岁的青年,他的那些黑色的深深绝望的歌曲,他在舞台上自由飞翔的狂舞,在他的这些都抵挡不了病魔对他的折磨之后,他把自己吊在了厨房的横梁上,然后他的墓碑上写着“Love Will Tear Us Apart”。
我在这样的重合中想,病魔,不光是身体上的客观实在的科学可以解释的那些,还有着我们每个人的心魔,恐惧和软弱,所以那些电极、药片帮不了我们,那些祷告、十字架项链也帮不了我们,只是需要那么一点点的理解,理解我们的恐惧,理解我们的软弱,而不是把我们带到医生的面前,或者神父的面前。
Michaela身边亲近的人,女性是两个方向的极端主义者,母亲逼她祷告,女友要她看医生;男性是立场摇摆的妥协主义者,父亲先是支持她然后又妥协了她的母亲,男友不知情的时候诧异于她的异常,在她受折磨的时候又悄然退后,他们甚至都没有尝试去理解Michaela到底怕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这些盲目而无知的亲密,是我们永远的悲哀。
这也是为什么爱,会将我们永远地分开。
粗砾的画面,有着Dogma 95精神的晃动的镜头,Sandra Hüller隐忍又深刻的表演,一点点的刺激着每个对生命有着困惑、不停挣扎着的灵魂,尽管没有看到女孩最后是如何无助的逝去,但是电影让我们承受的已经太多了,我们在Michaela平静的走上了不归路,Ian Curtis义无反顾的套上了绳索的时候,痛惜压抑的充满同情,但是真的轮到自己的时候,不见得会比他们做得更加出色。
因为,召唤我们,胁迫我们,折磨我们的这个世界的魔鬼,就在镜子的那一边,你动一动眉毛,他也会动,上帝会抛弃你,爱人会抛弃你,但是他不会,因为他就在你的身体里,他就是你。
你赶不走他,所以,让我拥抱着接受你吧。
今年在柏林影展所向披靡的德國奇片《靈界線》(REQUIEM,前譯「安魂曲」),女主角桑德拉惠勒(Sandra Hüller)在片中「裝神弄鬼」的本事簡直到了極至,演技無人能出其右,果然一舉奪下了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大獎。
《靈界線》(REQUIEM)是德國最具才氣的青年導演漢斯史密德(Hans-Christian Schmid)的最新作品,也是他繼3年前的柏林得獎作《曙光乍洩》(Distant Lights)後,最廣受好評後的感人新作。
電影描述德國在70年代所發生的一起真實駭人事件,也是一宗天主教廷非常罕見的案例:梵蒂崗教廷當時也首度正式承認,劇中這位19歲的大一女學生確實是遭到了「惡靈附體」,引發了強烈的爭議。
該女學生甚至被 2名神父強行驅魔,最後慘遭凌虐致死。
此事件當時引起了全世界震驚,即使教廷認定那是「惡靈附體」,2名神父仍遭起訴,並被判以重刑。
影后得獎片不等金馬獎《靈界線》8月4日真善美復映首選由於該女學生自小身體狀況就不好,究竟當時真的是有邪靈入侵?
抑或是她已被病魔折騰到精神分裂?
迄今仍是飽受爭議的地方。
導演漢斯史密德此次以原汁原味、還原了整起事件的方式作了探討:她究竟是精神分裂?
還是遭到惡靈附體?
劇情雖仍令人心驚,卻因為電影中描述了女主角坎坷的成長歷程,和她備受摧殘的花樣年華,更讓人為她的不幸遭遇寄予無限的同情。
演出女主角的德國女星桑德拉惠勒,在片中一下有著純情少女的無辜,一下又有惡靈附體的凌厲,她以極驚人又精準的演技擊敗群雌,奪下了「柏林影展」影后大獎。
這部德國奇片《靈界線》,原本就是今年台北電影節所瞄準的強片,卻因國外影展拷貝調度的關係而無法來台。
現在所幸有片商買下此片,並決定不等11月的金馬國際影展,而提前於8月4日復映的真善美戲院推出。
觀眾屆時可以先睹這部德國今年剛出品的奇片,並欣賞這位柏林影后桑德拉惠勒「裝神弄鬼」的功力了!
上个月的一天,澳洲同事带来一堆她看过的DVD 与我们分享,我随意挑选了一个德国电影《Requiem》,因为封面上用很小的字写着“based on a true story”。
我喜欢看这类有真实背景的电影,真实的东西总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看了之后不禁大大震惊,原来这是与宗教和魔鬼有关的一个真实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米歇尔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德国小镇,16岁开始罹患癫痫病,其实是被魔鬼俯身,发病时候常能看到或听到魔鬼的声音与命令,家人和朋友偶尔会吃惊地发现她突然躺倒在地上或躲在房间的某个角落,充满恐惧的瑟瑟发抖或歇斯底里的大叫…… 就是这样一个女孩,被当作癫痫病入院治疗一年,因此而不得不休学,此后重新回到学校后居然又考上了大学,入读教育学专业,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教师。
她在大学的成绩相当不错,只要不发病,她是个象其他女孩子一样正常、有着各种需要和理想的青春少女。
她在大学的party上结识了一名男生,两人很快坠入情网……然而不幸的是,魔鬼并未放过她,她后来依旧不断发病…… 米歇尔和她的家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定期上教堂,也会积极参加教堂组织的一些朝圣活动。
米歇尔本人非常具有宗教情怀,她很欣赏历史上一位神圣而历经苦难的修女,很想效法她的人生道路…… 一开始她去找神父交流她所经历的有关魔鬼的事情时,被认为是无稽之谈;后来教会也渐渐意识到她问题的严重性,派了一位年轻的神父来帮助她。
但是祈祷的作用好像不是很大,她的问题丝毫未见好转,反而每况愈下…… 她的好朋友汉娜劝她还是去医院接受治疗,但米歇尔晓得自己的问题是医院解决不了的,因为她已经看过无数医生。
最后她告诉自己的朋友,这是上帝给我的道路,我别无选择,只有勇敢地走下去…… 影片结束时候,米歇尔的脸映在行驶的车窗上,异常平静……我被她最后的认定和抉择深深打动,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啊!
上帝到底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女孩走这样一条可怕的道路?
在Requiem里,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因为一直放不下这个故事,这两天我又忍不住上网去看了根据这个真实故事拍摄的美国版电影“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这个电影有点恐怖,因为有些镜头涉及女孩所看到的魔鬼形象;但这个版本却更加清晰地再现了女孩生命的最后过程,她被魔鬼附身时候的真实状态,以及她经历这一切的缘由,居然是为要向那些认为上帝已死的世人,证明灵界和上帝的真实存在!
而当她从圣母玛丽亚那里了解了这一使命之后,欣然选择留下,非常愿意成为这个伟大的见证,直到被附在她身上的六个魔鬼折磨致死…… 也许你到这儿已经有点读不下去了,但是确实并非虚构,如果你愿意,可以去看下面这个豆瓣链接,了解一下女孩真实故事的原型资料: http://www.douban.com/review/1399907/ 我猜德国版的导演是个非信徒,因为他的焦点基本停留在女孩的正常生活状态上,发病时候也不是非常出格,没有任何关于灵界的镜头;但是也让人不太理解里面主人公所信仰的这位上帝,这位上帝让人感觉有些不尽人情,难以理解,琢磨不透…… 然而德国版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成功塑造了一个普通女孩的可爱形象,她虽然不时莫名其妙的遭受来自魔鬼的搅扰和攻击,却依然孜孜不倦的认真生活;积极寻求帮助,克服恐惧和各种压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到最后还在信仰里做出了同伴完全无法理解的选择,愿意甘心顺服上帝给她带领的这条道路……我真是被她震撼了!
还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在德国版的电影里,女孩的母亲异常冷酷,我个人认为这很可能是导致女孩出问题的原因之一。
当女孩兴奋地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一路激动地跑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时,妈妈的眼神很冷淡,因为她的病,根本不同意她去读书,若不是爸爸极力支持和帮助她,估计她是无法读大学的;大学的第一个周末她回到家,开心地宣布自己考试考得很不错,也无意中透露了她在大学遇到后来成为她好友的中学同学汉娜,妈妈立刻很不高兴的说,原来这就是你回家晚的原因啊,我们真不该同意你去读大学!
放寒假的时候,女孩兴奋的回到家,拥抱久违的爸爸和妹妹,可是当她走进厨房想要拥抱妈妈时,妈妈却担心弄脏她而粗暴地拒绝了拥抱,妈妈的眼睛里也毫无热情……当女孩向妈妈展示自己新买的衣服时,妈妈非常不喜欢,说那不是适合她的衣服;后来妈妈居然偷偷跑到她的房间,把那套新买的漂亮衣服给扔进了外面的垃圾桶!
青春期的女孩子和父母可能会有些冲突,但是遇上一个这么跋扈专横的妈妈却是很可怕的,试想这个时不时处于魔鬼折磨下的女孩,与常人相比,她能有多少生之乐趣?
疼惜她的爸爸竭力创造条件让她开心,可到最后也受不了了,爸爸痛苦的俯在方向盘上说,为了支持女儿做她想做的事情,他受到女孩母亲的严重打击,简直是把他打入了地狱,她母亲每时每刻都在生气…… 可以想见女孩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长大,在这样一种高压管治下,那年轻的mind无处逃循,在极度愤怒和绝望当中时,人是会很容易受到来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的攻击…… 因为衣服事件,她气愤地指责母亲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问她这样对待自己还要多久,母亲居然二话不说,抬手就给她一个巴掌…… 后来愤怒的女孩和全家去教堂参加圣诞礼拜,她越想越气,看着身旁这个道貌岸然的母亲,居然还在装模作样地大唱圣歌,她实在忍无可忍,冲出教堂跑回家去,然后就在家里突然犯病了…… 她其实还是很爱自己的母亲的,专门给母亲买了很贵的真皮小包做圣诞礼物。
我猜她母亲估计也是爱她的,只是这种爱许多时候带来的是伤害,因为这种苛刻和强权的爱的本质是毁灭…… 我中学时候的一位历史老师,女儿也是在他们夫妻的苛刻要求下长大的,后来就患了精神方面的疾病,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正常学习,并伴有强迫症症状……他们后来很后悔,但永远也无法挽回了。
孩子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是交给我们托管的,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不能任意对待;我常常提醒自己,要用合宜的态度、真正的智慧、知识和见识来教养自己的孩子,但这个真是不容易,求上帝帮助我们这些也需要管理自己情绪的年轻父母们…… 2008/12/05
上周和大家一起在腾讯会议讨论这部影片,觉得还是要留下点什么,更多还是因为我喜欢这部作品。
我有时候看到一些电影会有一种错愕感,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深深被情绪笼罩。
这部《安魂曲》我看了两遍,每次看完都感觉世界在倾斜,我已不知身处何方,什么话都说不出。
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长讲了一个绝望的故事,当Michael与魔鬼作斗争,与自己对抗,当所有人都认为她应该去医院,她精神有问题,她被邪灵附体,可是没有人站在她的立场上,所有人都是看客,父母、神父、朋友、爱人都帮不了她,她只有自己。
好像常常也是这样,很多时候只有我们自己。
当我们被认为不正常,不符合世俗规范,挑战大众常规认识,我们能否安然度过自己的这一劫?
所以你也觉得她有病吗?
还是其实我们都有病?
Belief is more powerful than the dark things.--From the film
比美版更写实 但用台词推剧情 故事性稍薄弱
关于驱魔的故事
疯了,我有问题吗难道,看的快睡着了,,
没驱魔好看 这个更像是前传
8/10
平凡的反抗是最动人心的
DOGMA’95风格的剧情片……说实话,我对这类脑筋不灵光,不明方向的弱势人群一向无同情心可言。俗话说的好,骗谁都不能骗自己。你连自个都不信自己了,还玩啥?还咋么混呀?你就等着栽跟头吧!社会要都和谐了,我们要天堂干吗?吃饱了撑的~~~
还是看不懂
癫痫患者的舞蹈
太慢,受不了
我那时菜的闷片不解释
06柏林最佳女演员
很灵异
终于看了,前天还把美国版温习了一遍。相比较而言,好莱坞版观赏性更强,主要是劳拉姐演技坐镇啊!两部虽然基于同一个故事,但角度完全不同。德国这一部重点在于女孩所遭受的外界压力,但总觉得有很多没说清的地方。美国版又太宗教宣传。
不好玩儿……宗教片……看得我想睡觉……
好压抑
超级无敌闷,闷闷闷
简直太差了
3.5/5 唯物而言,“母爱和宗教之爱的压迫”相互交织,以爱之名为苦难脱罪。唯心而言,“十字架和魔鬼的足迹”步步紧逼,以殉道之名重新定义伟大。世界各国,必选其一化为己用。原来我不太喜欢纪实风格的影像,太昏暗如寒夜枯木。女主表演很加分,特别是发病时想要反抗的戏。
看不懂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