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会有人和我一样觉得是斯派维杀了他弟弟雷顿么?
纯属个人意淫加瞎掰,轻拍,轻拍 看完电影就觉得不错,一切都那么美好,中部分水岭一线自然风光,哪里都是那么美,法国导演的浪漫情怀无时不刻的体现在镜头里,所有的一切都带给人对美好的向往,最后的结局也很温暖,但是沉醉完了,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就是那谷仓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会觉得很奇怪么?
对细节刻画如此细腻的导演,用转角交会时一个双手相触的细节就说明了父母之间看似性格迥异却其实和谐恩爱的现状;用一个雨中的父亲在马背上啃馒头的远景接一个窗户内母亲爱怜的眼神,就交代了从吵架到谅解的转变;用倒放的房车反光镜中反向行驶的压抑感体现他不同的观察和思索;用一个倒挂着的小女孩的即视镜头,从斯派维倒着,秋千晃过去,到斯派维变正,表现斯派维倒立了,体现他爱玩的天性和不同的思维方式。
还有很多,导演很善于用镜头表现细节,用细节讲述故事,但是全片看下来,作为弟弟的死这一幕重头戏,却只有一个远景交代,枪声一响、屋内火光一闪,就完成了。
这肯定不是因为少年玩枪或者太过血腥的原因,如果斯派维说的是真的,那么只要一个枪孔的特写,一个透过圆孔往里面张望的眼睛,这一幕就完成了,但是导演吝啬到没给一个镜头(我排的镜头很LOW,举个例子而已),这也实在是让人奇怪。
我相信电影中所有的不合理一定都有着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电影的故事来自于导演和编剧,而能不能发现这个合理的解释看观影者个人的分析,分析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导演不说,大家就猜着吧,自圆其说就行,单图一乐。
试着从影片中找点线索,爸爸喜欢雷顿,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像他,但是喜欢具体到什么的程度前篇一直没有明确的交代,而雷顿死后,爸爸带着斯派维去山上看水渠、去解救受困的山羊,从斯派维内心的独白可以知道这是从未有过的,之前做这些的一直是雷顿,斯派维也从没有带过爸爸的帽子,甚至没有被爸爸轻轻的拍过后背。
还有更数据化的证据么?
有,在火车旅途中他翻开了妈妈的日记,里面有一张家人在餐桌上的视线分析图,爸爸看雷顿的次数是7次(这是全家所有人对固定单一对象观看次数最多的),看斯派维是0次,而这张图的作者是斯派维自己;还有离家出走时爸爸路过却没有停车斯派维自己的独白(关于爸爸最后的解释的真实性,我觉得值得商榷,可以把镜头放慢,驾驶座中的牛仔帽一直是竖着的,当然了,可以说这是因为实际拍摄中一个固定镜头,考虑小演员离车太近出于安全才不低头驾驶的,但是我还是相信导演的每个镜头都是有他自己的寓意的,为的就是解决疑问。
所以我觉得父亲是看到了,却没停的,他给过斯派维机会,但是拿出水渠模型希望解决问题的斯派维,明显不可能成为雷顿的替代品,这不是他想要的)可以看出,斯派维也对自己在爸爸心中的低位显得很无奈。
斯派维像妈妈,可他满足现状么?
我觉得不是,甚至他是羡慕弟弟的,向往爸爸的帽子,爸爸的抚摸,爸爸的认可,所以片子开头他说自己也希望成为超胆侠,但是这没可能了;所以他接电话时选择的路线是穿过爸爸那充满牛仔氛围的休息室;他对弟弟拥有的天赋羡慕,更羡慕弟弟和爸爸那无法分割的亲密。
他一直被忽视,妈妈忙自己的,爸爸不理他,姐姐忽视他,老师当他是爱显摆聪明,同学觉得他是异类,弟弟是他唯一的朋友,可正是因为弟弟的存在,却真正的剥夺了他可能获得的父爱。
这样的动机充分么?
不充分,所以还是要从弟弟死后发生的变化想,只有弟弟死了,才会发生他希望中的变化,爸爸需要他了,带他唯一剩下的儿子上山了,斯派维跟爸爸经历的冒险,杀死了响尾蛇,爸爸甚至拍了他的背,他第一次觉得他可以拥有雷顿才能拥有的,从雷顿的幻影一直伴随着他的旅程,他甚至觉得可以将他缺失的补全,因为雷顿和他在一起,内心中的斯派维是无比渴望兼具弟弟雷顿的性格的。
再从局外说一说,导演曾经想指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后因为预算超标被福克斯公司拒绝了,然后怀着对这一题材的情节,拍了这本《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导演一定是看过少年派的剧本的,至于其中阴暗的、关于人性的、黑暗的情节,会不会出现在这本电影里......哈哈,纯属意淫,反正我是信了 最后从电影的结尾处寻找点证据,为什么斯派维获奖演讲的第三点是他弟弟,因为他始终怀着深深的愧疚,这点肯定没有异议,关键是愧疚自己目睹了一切,还是愧疚自己做了这些呢?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从来没有人说起这件事,而且强调从来也没有?
可能是家人怕再次伤害到少年斯派维,但会不会是家人知道就是斯派维干的,而不想再失去仅剩的儿子,所以没有人说,也不再提起,妈妈在最后的采访时说,把枪送给一个孩子是错,让你们单独在玩而没有人看管也是错,所以错不在你。
当主持人追问谷仓发生什么的时候,妈妈继续说:“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任何人的错,爸爸也说过去的就是过去了”,言下之意所以你也就释怀吧,注意!
这时候坚强的少年全片第一次流泪,之前在自己讲述的时候,说道姐姐来了,抱着他哭,但是躺在姐姐怀里的他是没有流泪的,之前跑去告诉爸爸,自己窝在墙角的时候也都没有流泪过,为什么会哭,因为自己真的做错,就算他早熟,可以克制隐瞒理性,但是他自己也无法原谅自己,直到真正被父母原谅,一切都解脱了,终于可以释怀的流泪了。
说到这里,胡扯完毕。
其实所谓的证据也不是证据,所谓的分析也不是分析,都是生拉硬拽,怀着阴暗的心理把自己的疑问瞎解决了一下,不知道有没有人也这样想呢?
斯派维,是个天才,却也是个凶手。
说起法国电影,绕不开的几个电影人,除了吕克•贝松外,让-皮埃尔•热内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导演,根据美国作家Reif Larsen的小说《The Selected Works of T.S. Spivet》改编的3D电影《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风格依旧很热内,将奇妙的想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T.S. Spivet与父母、姐姐和哥哥生活在蒙大拿州一个偏远的农庄里。
他是一个天赋秉异、着迷于科学的天才小男孩,创造了永动机,这使得他获得了华盛顿史密森尼博物馆享有盛誉的贝尔德奖。
他对家人闭口不谈,独自一人离家,他偷偷爬上运货火车,开始了独自穿越美国的奇异旅程,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幸运的获奖人只是年仅10岁的小孩,而与此同时,T.S的父母也在努力寻找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超现实主义浪漫题材,这才是让-皮埃尔•热内。
天才少年T.S一路旅途风景如画,不管故事是不是很刻意,电影最终回归了温暖,的确很治愈的故事。
T.S这一路也许是逃避问题,虽然家里有很多麻烦事儿,但也不乏有温馨的一面,父亲母亲就像是白天和黑夜,一次意外他失去了同胞兄弟,而这一路旅行让他成长不少。
最终这对儿傲娇父母在一群好事儿的人手里“救出”T.S,重回到家,母亲又孕育了新的生命,他的永动机也派上了大用处,这才是最好的happy ending。
海伦娜•伯翰•卡特不愧是老戏骨,一个研究昆虫的女博士,她很美丽,知识渊博,爱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海伦娜之前可是英剧古装名伶,后来在老公蒂姆•波顿的戏里变成哥特女巫式的人物,话说热内的电影其实有蒂姆•伯顿的风格,应该是同样钟情奇幻的桥段,只是热内的电影更多一些法国人的浪漫情怀。
奇幻而不荒诞,浪漫却不矫情,这部作品和《天使爱美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风景美轮美奂,主人公心思缜密,最重要的就是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这是热内第一部3D作品,之前的《黑店狂想曲》《天使爱美丽》《童梦失魂夜》都是奇幻主义故事,黑店和童梦相对来说暗黑系一些,而爱美丽和这部奇异旅行则是五彩斑斓的梦,如果可以在大荧幕上观看,应该是一部很好的美国旅游宣传片了。
说起让-皮埃尔·热内可能很多观众都是从《天使爱美丽》熟悉他的,热内在这部电影中将现实世界和诗意般的表达结合起来,打造出了一个艳丽的臆想世界。
看过热内电影的观众对于热内的风格一定非常的熟悉,这位导演在视觉形象塑造的方面的能力不容置疑,《童梦失魂夜》中未老先衰的疯狂的科学家,《黑店狂想曲》中的屠夫,《天使爱美丽》中的爱美丽,《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中的TS等等角色都延续了热内塑造角色时的典型特点,这种带着超现实主义色彩的人物角色总是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电影技巧本身,热内在自己的电影中不断的增加影像的娱乐性,同时也像观众揭示电影艺术本身的一种魅力。
超现实的表达:热内的电影和米罗的绘画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米罗总是故意打乱正常的秩序,在直觉或者潜意识的引导之下,用一种近乎抽象的语言来表达心灵上的即兴感应。
所以,在他的画作中,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很多作品都带有孩子般的天真和稚气。
在他全盛时期,他喜欢把一些象征性的物体用简单的线条,干净明亮的色彩来展现,在天真的背后透露出一种对现世的嘲讽。
在《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中,热内用了非常近似于米罗的表达方式,小巧的精致细节,设计的细腻温情,奇异的童话色彩,沉默却富有生气,这些元素都展现出了一个只属于热内的世界。
这部关于小男孩TS的影片并没有着重演绎某一个故事,而是通过一幅幅艳丽的画面讲述了一个荒诞不羁,充满温情的关于爱的故事,影片中虽然没有壮丽而广阔的自然景象,也没有天雷勾动地火般的震撼,然而整部片子下来感觉到的却是温馨,舒适和久违的欢愉。
超现实主义的表达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部分就是超现实主义色彩的运用和处理,可以说超现实主义在处理色彩的时候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发挥色彩的表意功能,所以,在《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这部电影中,热内用了大量的暖色调构筑了一个属于孩子的明丽的世界。
而这一色彩的运用和安东尼奥尼导演的《红色沙漠》非常相似,尽管两部电影的基调相反,但是在色彩的运用上非常完美的利用了超现实主义中色彩的表意功能。
热内电影中的故事环境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环境,而是被虚幻过的,也可以说是被幻想出来的一种环境,这种设计从一开始就埋没了现实,将导演的主观意图发挥的淋漓尽致,也正是基于如此,电影中的荒诞和夸张都非常自然的被原谅了。
怪诞的人物:不管是文本表达还是影像表达,人物总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导演的创作意图,情感表象都会通过人物的遭遇,行为等等来体现。
在热内的电影中,我们看见的大多都是非正常的人物,《黑店狂想曲》中长相狰狞的屠夫,《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中天赋过人的小男孩,《童梦失魂夜》中的侏儒矮人等等,这些怪诞的形象构筑了一个和现实完全相背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热内就是国王。
热内将怪诞的形象生动的呈现给观众,在一种反常态的强烈的震撼和冲击之下观众获得了独特的审美愉悦感,从而丰富了审美的情趣,或许这也是热内的电影有趣的关键。
热内电影中的怪诞的角色往往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种是恐怖的,阴暗的东西,另一种是滑稽的,有趣的东西。
《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这部电影,小男孩TS的家庭构成也非常的怪诞,偏执的母亲,头脑简单,生活在臆想中的十八世纪的牛仔父亲,喜欢演戏,梦想参加选美比赛的姐姐,这些人物不仅具有非常明显的性格标签而且带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和特点,正是这样的家庭,构筑了影片的整体基调。
这里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人物对爱的表达,尤其是弟弟去世以后的家,死气沉沉,而这也是TS逃家的主要原因。
TS在逃家的过程中遇见的卡车司机,在火车上遇见的老水手等等,这些人都是夸张而不合情理的存在,然而却和整部电影契合的非常完美。
这些人物的设定虽然夸张,但是依然建立在现实的经验之上,按照理智或者说理性的创作行为来进行塑造,将夸张作为一种美学元素植入到角色的性格中去,构成了一个荒诞,可爱,忍俊不禁的电影世界。
童话般的色彩:热内的电影在色彩上的运用非常的典型,比如《天使爱美丽》中大量的红色和绿色,《黑店狂想曲》中的暗黄色,《童梦失魂夜》中的绿色等等,这些色彩不仅传达出了一个世界的主题,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色彩传达出来的环境因素以及情感因素。
在《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中,导演热内还是一暖色调为主,并且将多种互补色并列放置在统一的环境中,强调色彩之间的对比,整部电影的构图完全采用的是重彩油画的样式,就像那色彩艳丽的火车,生机盎然的农场以及那些泛着奇妙的光泽的甲虫。
热内营造出来的是一个暖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色彩配合着人物情绪的变化将蒙大拿山谷中的自然之美和芝加哥城市中的现代之美进行了融合和再创作,整部影片充分的体现出了导演超现实的表达方式和色彩意象的传达,展现。
影片中用了很多撞色进行搭配,在这些活跃而温暖的颜色中,TS被塑造成为一个可爱的,聪明的,心事重重的小男孩,在他的整个旅途中,其实是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爱和肯定,虽然影片中不乏很多伤感的细节,但是导演力图展现出一种和现实相背离的世界,所以,TS的伤感和难过也被蒙上了一层浓墨重彩般的奇妙。
法国电影常常被冠以浪漫,诗意等特点,然而本片的诗意化风格不再是停留在长镜头,人物对话之间的诗意表达,其浪漫的氛围也不再局限于令人神往的爱情故事,整部电影导演通过探索和创新的方式演绎了一个超现实的,荒诞的,却又充满诗意的寻找和回归的故事。
《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公路片,它的着墨点在家庭,家人之间的疏远,琐碎,矛盾以及其他温暖的细节,但是,它依然有着公路电影的感觉,独立上路的孩子,善良的路人等等。
热内想要表达的东西非常的多,除了这些技巧上的表达之外,其中还有很多奇妙的想法,比如永动机,而引发这一切的依然是这个不可能存在的永动机。
热内在本片中除了表达爱之外,还暗讽了很多人和事,比如教育,媒体等等。
其实这部电影是导演借助了儿童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这样的设定配合着油画般的效果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气息。
故事改编自Reif Larsen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少年因获得世界科学大奖被邀请到华盛顿演讲,独自穿越美国的故事。
斯派维一家住在美国蒙大拿州的一个偏远牧场。
父亲拥有着西部牛仔的灵魂和思维,可惜却貌似晚出生了一个世纪。
母亲则是着迷于昆虫研究的生物学家。
本片的主人公,T.S.斯派维,像母亲一样拥有聪明的头脑。
他的双胞胎兄弟雷顿,又像是父亲的翻版。
家中的大女儿格雷西,自认为是家里唯一一个正常人。
她的梦想是参加选美比赛,离开牧场,生活在大城市。
T.S斯派维是个奇才,他有一颗聪明绝顶的大脑,酷爱制图学和科学图解,平日里他除了帮妈妈绘制精密的昆虫结构图,还会创作一些自己的发明,年仅10岁时就发明了永动机。
因为性格内向,所学的知识又远超同龄人,他在学校并不怎么受待见。
老师给他的答卷评为不及格,因为他写的不是教科书上的答案。
即便他拿出了自己在科学杂志「Discovery」发布的文章来证明自己,老师也只会挖苦他穿着不成对的袜子来学校,引得全班同学嘲笑。
最近家里的气氛也令T.S.喘不过气。
双胞胎兄弟雷顿前不久意外离世。
当时他和弟弟在仓库里测试枪,弟弟不幸中枪而亡。
当时只有T.S.在场,可是家里从来没有人过问他事情的经过,甚至都不愿谈论起这件事。
只是父亲变得更寡言了,母亲更是一头扎进昆虫研究,对其他琐事毫不关心。
姐姐格雷西更加我行我素。
和雷顿关系要好的狗狗木薯卡,在雷顿离世后开始咬铁桶,嘴上常挂着伤。
尽管从小生活在一个天才之家,斯派维也努力成为一个妈妈口中的不平庸的人,但是记忆所带来的伤痛使得斯派维并不觉得快乐。
一天下午,T.S.从电话接到来自史密森学院的通知:他的永动机设计获得了贝尔德奖。
校方一直以为获奖者T.S.是成年人,T.S.谎称那是他的父亲。
而校方表示希望他能在150周年庆典之时可以出面发表获奖致辞。
T.S.不知该如何应对。
可在家中的日子令人窒息,T.S.一直觉得,家人对雷顿之死避而不谈,便是对他无形的责怪。
于是他向史密森学院回电,决定只身前往华盛顿。
整理了一夜的行李,T.S.在凌晨离开家,打算大赏今天的第一班货运火车前往东部。
在赶往铁路的路上,父亲正巧开着车回来,可他并没有在T.S.面前停下。
T.S.想当然地认为,「我对他最爱的儿子的死负有责任,如今我注定要被牧场流放。
」
他来到火车站台旁,将指示灯涂抹成红色来混淆视听。
在两名铁道监督员的追赶中,他躲开他们的视线,最终跳入铁轨,在货运的一辆房车里安顿下来。
踏上去往远方的旅程,此时家里的人并不知道发生着什么。
一路上斯派维都小心翼翼,害怕被火车工作人员发现。
在路上他不断想起牧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还与幻想中的雷顿对话。
他遇到一位老爷爷,两个人坐在货舱里谈论自己名字的由来。
随着离家的距离变远,T.S.想家的情绪也就越浓烈。
他翻开自己偷偷带来的母亲的日记,才知道母亲对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关心。
中途下车买热狗的时候,他路过一个电话亭,幻想着他打电话回家的时候,父母和姐姐都会给予他更多的关注。
可是他没有勇气这么做。
火车到站之后,斯派维被突然前来的警车所阻拦,他将自己的行李扔下,不顾一切地奔跑。
终于来到一处浮桥旁,他纵身一跃跳到桥的对面却差一点便掉入河水中,最后他成功逃离警方的追查,并来到大街上。
他挥手等待好心人接应他,一位开着消防车的司机向他敞开车门,这位司机是一位退役老兵,喜欢和搭便车的人一起拍照合影留念。
一天的舟车疲劳之后,斯派维终于到达梦寐以求的史密森学院。
到达史密森学院的T.S.在亲自解释了自己设计的永动机之后,令工作人员信服。
T.S.撒谎说他是个孤儿。
他害怕父母因为他离家出走而生气,不想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哪。
原本以为来自史密森学院的吉布森女士能够理解他和他的永动机。
可是吉布森更在意这个意料之外的天才少年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
出席周年庆的大人们脸上挂着假笑,将T.S.一个人晾在一旁,互相寒暄。
但当发现他是创造获奖永动机的男孩时,瞬间蜂拥而至。
T.S.一直都很不解:「人类创造出了这么多直角,但他们的行为却又复杂又荒谬。
」在众目睽睽之下,T.S.站上了演讲台。
在简单陈述永动机原理之后,他沉默片刻,在众人面前讲述了关于雷顿死的那天的细节。
雷顿喜欢枪,T.S.喜欢做实验。
为了让他们俩一起玩,T.S.才想出制作枪声声波图的实验。
雷顿来开枪,T.S.来收集数据。
可是那支用来测试的温特枪卡弹了。
T.S.帮忙扶着枪托,而一声枪响之后,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
早在救护车来之前,雷顿就已经离开了。
大家无不为这个故事而动容。
T.S.更是成为了话题人物。
电视台的一个访谈节目邀请T.S.坐客。
神通广大的节目组,作为惊喜,将T.S.的母亲也邀请到现场。
主持人不顾T.S.的感受,不断逼问着雷顿出事那天的细节。
母亲只是看着他,轻声地对他说:「这不是你的错。
这不是任何人的错。
这只是个意外。
就像你父亲说的一样,发生了的就是发生了。
」在多日的沉默与逃避之后,T.S.与母亲终于敞开心扉,直面了亲人的离世。
姐姐格雷西远在蒙大拿州的家里看着电视上的弟弟,兴奋地给朋友打着电话。
她为T.S.感到骄傲。
T.S.对母亲说,「妈妈,回家吧。
」在后台,父亲正在等待着他们。
T.S.在父亲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
T.S.问父亲,为什么那天凌晨父亲看见他没有停下车。
这才知道,原来当时父亲恰巧在低头捡东西,没有看见路边的他。
故事的最后,斯派维和妈妈回到了他们的农场,经历了一次奇异的旅行,斯派维和他的父母,似乎更能理解彼此了。
数月后,家里又迎来了一位新成员T.S.为摇篮专门设计了一个永动机
这一场旅程,不仅是斯派维的成长之旅,也是他们家庭关系的修复之旅,在这里,他们知道,生活里的许多缝隙,是慢慢需要爱和耐心去修补起来的。
文/鬼脚七另一段奇幻之旅2009年,让-皮埃尔•热内向与福克斯2000公司进行洽谈,有意指导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同名小说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终却因为预算过高而被福克斯公司拒绝,四年之后,出自李安之手的《少年派》在奥斯卡大放异彩,更是为李安轻松拿下第二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小金人,想必错失良机的皮埃尔•热内是最“不服气”的了。
于是在2014年,这位曾经指导过《天使爱美丽》、风格古灵精怪的法国导演拍出了自己的“少年派”,讲述一个名叫T.S. 斯派维的天才儿童穿越美国的奇幻旅程。
当然,将《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与《少年派》放在一起,除了阴差阳错的关系以外,也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
相比李安在《少年派》中对于善与恶、绝境与信仰的寓言式探讨,皮埃尔•热内的影片落回到了现实的家庭生活当中,斯派维是生活在落基山脉下的一个西部农场中的一个10岁小孩,父亲是一个性格暴躁的老式牛仔,母亲是一个痴迷于各种昆虫的植物学家,姐姐则整天梦想着参加美国小姐比赛脱离这个落后贫穷的地方,早熟的斯派维除了沉迷在自己的科学世界当中以外,唯一的玩伴就是弟弟雷顿。
这一家人的生活波澜不惊,直到有一天,雷顿在仓库里因为步枪走火而去世,一家人都陷入到了悲痛之中。
对于敏感的斯派维来说,父亲“爱雷顿胜过一切”,而雷顿的死将这个家庭笼罩在深沉的阴霾当中,斯派维的科学热情似乎也被浇上了一瓢凉水,将会永远封冻在这个偏僻的农场当中。
正在这时,斯派维接到了史密森学院的电话,通知他设计的“永动机”获得了著名的“贝尔德奖”,惊诧之余,斯派维也担心对方会因为他只有10岁而不相信他,于是踏上了独自前往华盛顿领奖的路程。
斯派维的成长之路从这个角度看,《少年斯派维》是一部公路片,并且通过一个孩子(同时也是一个科学家)充满好奇求知欲的眼光观察着这一路的成人世界。
相比于对他的存在和想法忽略不顾的家人来说,横穿美国的途中斯派维第一次见识到了这个真实的世界,而且在这趟旅途当中,他几乎同时看到了成人世界的美好与虚伪,一边是对这个世界满怀热情和梦想的普通人,斯派维和车站流浪汉分享童年的故事,在爱和搭便车的陌生人合照留念的司机大叔的车上安详睡着,甚至还挑战“禁忌”地吃了母亲一直禁止他吃的热狗,可以说,斯派维以最毫无防备的童真心去接纳和包容着这个世界的奇妙和神奇,而同时也正是这种毫无戒备的纯洁,让他在见识到世界的功利之后不知所措。
有意思的是,正是他最为热爱的科学本身,他的发明所获得的“贝尔德奖”,给他带来了最大的困扰,面对将他当做炒作对象的吉布森小姐,斯派维本来清澈的眼神在成人的注视下(也可以说是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城市当中),逐渐变得迷茫,周围人们虚伪的假笑,夸张的奉承,让斯派维越发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家里的点点滴滴,自己和弟弟的跷跷板。
这对于斯派维,这个过于沉浸在科学世界的男孩来说,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次成长,他甚至模模糊糊地开始意识到,那些来自家庭的或多或少的忽视,对他的兴趣的不理解,不断的吵架和拌嘴,以及最让他难以忘怀的,父母和姐姐永远最爱的是雷顿,他似乎始终是多余的。
所有这些困扰和小小的疙瘩,都被落基山下的蓝天碧草所淹没。
而斯派维为了解释自己为什么独自来领奖的谎言也越变越大,当影片的最后,斯派维在电视上宣称自己是个孤儿,但是为了制造效果的电视台却悄悄请来了斯派维的母亲的时候,惊慌的斯派维只好实话实说,“我以为不这么说他们就会送我回家”,在这一刻他身上的神童光环褪去,而只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
《少年斯派维》着眼的正是这样平常的琐事情感,皮埃尔•热内所擅长的梦幻色调和暖色调将这场历险变成了每个人的成长追忆,在影片最后斯派维的父亲一拳打倒装腔作势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并对儿子说到“你没事是最重要的”,父子之间最深的隔阂一笔勾销。
虽然回到农场之后,牛仔父亲仍然顽固,母亲仍然关心她的昆虫和蝴蝶,姐姐继续热衷于选美比赛,但是家总是温暖的,至少对斯派维来说,这就足够了。
原载《现代家庭·生活》2014年7月号
雙生兄弟在眼前中彈,血肉飛濺,一定是太不忍睹的畫面,而自己身處幾乎約等於殺人兇手的尷尬地位更爲這件事蒙上陰影,所有人緘口不談的默契簡直是這片黑暗上的厚厚一層油膩,撥不開擦不掉,矇住眼和心。
他依然過着天才少年本就不怎麼被人理解的生活,做奇怪的實驗,蹭老教授的課,發表了不得的文章,隨手得了個不得了的獎,被姐姐嫌棄。
他敏感地感知父母的異動,但對外界的觀照無非源於自己內心的耿耿於懷。
促使他決定受邀赴東部領獎的契機似乎並不具體,雖然不斷重複說一定會回來,卻好像並沒能說服自己相信。
東部實在不是什麼好地方,滿世界虛僞的人,但他不過需要一次去往任何方向都可以的逃離,所以初上路的時候他終於快樂起來,對着太陽唸詩,路過一個盪鞦韆的少女,吃上熱狗。
在路途上也遇到驚懼,躲避車站的巡視員,度過孤獨的暗夜,被警察追趕弄傷了肋骨弄壞了指南針和護身符,這些時候他會想念自己的家,希望回到被轟隆聲吵醒的牀上,而不是身處駛向未知的火車裏。
終究沒有回去,甚至吝惜到不肯去一個電話,因爲他還沒能原諒自己。
作爲公路片的部分持續了並不很長的時間,遇上一個講故事請吃飯的老船長和一個愛自拍當過兵的嬉皮士就成功到達了目的地,後三分之一的故事開始講他怎麼回家。
旁人的眼淚雖不值什麼,但終於能夠當衆談論這件事了,這是個好的開始。
沒來得及有太多迷茫的機會,爸媽就來接他了,折返的契機是母親的傾訴和父親的帽子。
雖然越過了半個美國,但生命中的這個大坎跨過得算是順利,得以返屋企,繼續做奇葩父母的天才兒子。
小男孩看着車窗上的雨珠,說水滴總會找阻力最小的道路而人恰相反,我想起藍莓之夜裏尋一條最長的綫路過街。
T.S.要大老遠去到衆人面前,家裏那條老狗也要翻個山看一晚上星星,但即使是彎路也不妨走走,只要你最終能過去就算數,不要像媽媽一樣挑了Hard模式去找一隻不存在的蟲。
想想很是企羨,自己沒有這麼幸運,一些其實也許不大的裂痕,始終沒能跨過去,成了心上的一道道口子,像電影裏那架斷橋,即使斷兩根骨頭也該趁早跳過去,不然就只能在河的這岸嘆息。
在座的的各位,有谁还没有博士学位吗?
有谁吗?
所以今晚我可能不能给各位教授传授些什么知识,但我想告诉各位三件事。
第一,谢谢,谢谢你们没有因为我的年纪而取消给我颁奖; 第二,关于电磁轮。
大家能看到里面有部分零件是磁铁,你们一定知道,400年后磁铁将会消磁。
对于人类时间尺度而言,400年似乎很长,但对地质年代而言,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因此我们距离永动机还要走很长的路。
有问题吗?
第三……今年我弟弟死了……我想说非常荣幸我能得奖,我会努力不辜负大家的信任,继续为科学进步而努力。
我说完了,谢谢。
水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总能找到阻力最小的道路,对人类而言,情况刚刚相反。
假笑和真笑的区别,假笑时不仅颧弓肌肉会收缩,眼睛周围的肌肉也会不自觉收缩。
今晚,笑容都是眼周—颧弓式的。
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 (2013)8.52013 / 法国 加拿大 / 剧情 喜剧 家庭 冒险 / 让-皮埃尔·热内 / 海伦娜·伯翰·卡特 朱迪·戴维斯
这不是一个关于少年天才的童话故事,也不是什么年轻科学家的传奇人生。
它只是一个无法被逃避的悲伤的现实被接受的过程。
电影中的景色很美,很开阔,让人沉醉,一家子各有各的怪癖,可是也还是会坐在一张桌子上吃早餐,这样的氛围是一种假象。
因为在天才的T.S脑海中时常会出现的那个带着牛仔帽的小男孩。
他在某一天的意外去世终结了这一个家庭的和谐平静。
尽管没有人会提起,那一天发生的事情,但是在T.S的心中,其实深刻的意识到是因为自己,可是他不敢提,也不愿意回想,因为这是以他的年纪没有办法承受的事实。
得到贝尔德奖只是一个开端,他早就想要逃离这样的不能接受他的环境,以及他自我谴责的心理,让他需要以另外一种形式来证明自己。
当他坐在火车上,留着眼泪,思念亲人,幻想着带着牛仔帽的弟弟跟自己一起经历这一场逃脱的时候,他开始慢慢意识到,逃避永远不可能终结,他想要的不会是站在领奖台上成为一个傀儡,不会是被白宫接见,成为教育系统的楷模,当然也不会是被人利用,失去自由。
他只是需要一个在众人面前,将自己埋在心底很久的话说出来的机会。
关于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他对于弟弟的死抱有着的无限的悔意。
当然,他只是一个孩子,他没有办法去阻止有些人将这件事情变成卖点,变成炒作,这个时候,就需要他的母亲,那个将丧子之痛一味的用对科学研究的热爱替代的女博士的出场。
在这样的悲伤的事情发生之后,每个人都会深陷入强烈的自我谴责中,而没有力气去考虑关心别人的感受,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家庭如同一盘散沙,当正视了过去之后,互相谅解,互相宽慰,才能够化解疑虑,重新感觉到亲情的力量。
即便是再不堪回首的过去,也还是得面对。
因为它存在着,必定会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如跟过去正式告别,珍惜身边人,用心的生活下去。
如果你是想看小神童和他的神奇故事,那你恐怕要失望了。
如果你以为这部片子是讲如何培养小天才,那你就别期待了。
我一直在想T.S.站在领奖台上说那三点的含义:第一点是感谢,这个很好理解。
第二点是简单解说了自己的发明,这个也能理解。
第三点,他很认真很细的讲了他的胞弟是如何死的,带着内疚和深深的怀念。
为什么?
后来我想明白了,在孩子眼里,无论他是不是神童,他在乎的从来不是荣誉,不是金钱和万众瞩目,甚至不是他的成绩,他在乎的,仅仅是他家里人对他的肯定。
他羡慕胞弟能够得到爸爸的赞许,他希望爸爸的帽子也能扣在他的头上,这比去领奖要棒多了!
而爸爸对他是忽略的,妈妈因为胞弟的死对他也是忽略的,姐姐基本上不懂他还会嗤笑他,甚至连家里的狗都喜欢胞弟多一些。
片子就是从T.S.的角度来描写他们家的生活,爸爸每天的作息,妈妈对昆虫研究的进展,姐姐一遍又一遍的不满抱怨。
T.S.的科学研究并不是刻意的,都在他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发生,就好像这不是痛苦的作业无聊的研究,这就是一种游戏。
而当他决定去领奖,离开家庭独自去华盛顿区,又最后“受人摆布”,他并不是很清楚这中间有什么意义,他只是单纯担心他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
而当他爸爸妈妈出现在他面前时,他觉得跳上爸爸的脊背,把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才是真正的领奖和人生的意义。
对一个孩子来说,父母是他的天,父母的肯定才是最重要的。
这让我想起自身经历绝不会忘的一个片段:高三那阵,冲刺阶段,经常熬夜,老爸也晚上加班挣钱给我攒学费。
每天晚上他回来,总要站在我身后静静的看一会我学习。
有一次,他用手摸了摸我的头,什么也没说,就去睡觉了。
我瞬间觉得有股极大的温暖,那温暖里有肯定,有关心,有感动,有老爸对我的爱——那个他从来没对我说过的字,却全在这里面。
这部电影讲述一个十岁的天才少年在经历了失去双胞胎弟弟的变故后,因家庭阴影笼罩觉得缺乏温暖而独自踏上去华盛顿的列车领奖的故事。
电影节奏缓慢而又娓娓道来,让人激动,振奋,又让人感动、难过。
少年对一切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在他眼里世间万物都是朋友。
当他刚踏上列车的那段时光,旅途中的山川和河流美的然后让人窒息,但最让我震撼的是小男孩对着太阳热切的交流:【太阳 化学成分:氢 氦 氧 铁 氖 氮 硅 镁和硫太阳多美啊,快要绽放的刹那间,惊现的光芒送来了问候!
一个人能深情地向日出敬礼,那快乐比梦更耀眼】他拿着望远镜认真地观察飞鸟与鱼他幻想着一味带着牛仔帽的朋友和他激情交流沉在醉人的风景里面,更着迷于小男孩对生活的热爱和探索。
但是小男孩每看到一件事情都会联想到家人生活的片段,这是他内心的映射,渴望家庭的温暖,这种思念家人的情感在旅途的后半段中越放越大,一是长久离开家人,二是看了母亲的日记。
因为事故整个家庭笼罩在哀伤之中,刻意不提不代表不存在,这是一根刺,刺伤了少年,也刺伤了其他成员。
缺乏沟通与心理疏导,小男孩埋下了巨大阴影,始终觉得对弟弟有愧,使他不顾艰难险阻跑到华盛顿的决心和勇气就是这种愧疚感以及无处诉说。
为小男孩点赞,不是他主动站出来,整个家庭也不会这么快走向和解。
电影拍摄的画面实在是美,山川与流水,太阳与云朵,蓝天与草地,真是想要立刻就踏上旅行的道路,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最近同时也在看旅游纪录片,主要是欧洲部分,不仅风景,还有文化、艺术、美食都让人向往,今年打算把欧洲相关知识都了解清楚,可以再给自己定个目标了:30岁之前完成欧洲条线旅游电影还让我感叹的一点是专家之所以称为专家是因为其突出的持续工作思考的能力。
小男孩如此出色除了继承母亲的强大基因还在于对事物的专注度,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实践、探索和改进。
在车上的时候,小男孩还拿起笔记本写【日常观察】,思考【为什么你带着眼镜还会找不到眼镜】【为什么你一边缴税一边生气的说他们都拿着这笔钱干什么了】,这种【超能力】才是重要的,才是是大众可以学却懒得去学的。
最后,感受自然,感受生活!
“人类创造出了这么多直角,但他们的行为却又复杂又荒谬。” 用玉米粒当算盘籽,如何从成人的世界识别假笑,雷雨天打死也要在外面吃面包早点,拥有一个面包机转世的弟弟…如果世界还有童话,请投奔在热内的镜头、音乐与故事里吧。2014版《怦然心动》《天使爱美丽》《月升王国》《小淘气尼古拉》。
@2024-05-30 15:55:57
小谢尔顿的奇妙冒险
热内的新作,关键词是家庭,公路,愧疚与美国东西部的巨大差异。画风还是一如既往的色彩鲜艳、清新明快,OST十分耐听,片中有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和隽永的旁白,小演员的表演也能萌化治愈系电影粉丝们。即使剧本稍显平庸和缺乏张力,观影过程仍旧如宁静午后独品香茗般韵味绵长。(8.0/10)
已对热内的风格无爱 这片子真心无聊
结局很俗气 画面还是蛮美的
除了一些风景,这电影真没什么好看的。
以为和少年派不相上下,其实相去千里。
跟超级喜欢的大鱼和月升王国一个feel 但是情节安排有些琐碎和做作
原来是天使爱美丽的导演,难怪又臭又长,一星给高了
撒列里拍莫扎特大概就是这样。主演的小正太真的是个天才,在片子里像个背台词的呆瓜。还不如就拍个他的纪录片
后半部突然变得专注吐槽美国社会,变得有点断点,搞了天才少年公路片,到了最后给我灌了这样的鸡汤...
画面很美 也就画面很美了
大白搁这胡扯犊子
剧情一般 但有几句台词还是蛮精彩的
画面真美,配色真赞,小男孩真灵。
122436-4-9
“也许在这些房子其中一座里,一个小男孩正被火车的声音惊醒,也许他会想搭上火车穿越沙漠是怎样的景象,我有点想和他交换角色,看着火车驶向未知的远方。我不得不承认,我不是一个了无牵挂的漂泊者,只是个离家出走的十岁小孩。”“木薯卡不再嚼铁桶,他又开始捉萤火虫。也许一天,我也会再捉萤火虫”
平庸又老套
3.5还蛮喜欢这样的家庭,觉得老爸很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