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想想爱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让两个素不相识的人惺惺相惜、相亲相爱,让这个世界变得温暖、纯净。
这个电影整个都很温情,就是女主角的打造太不上心了,跟别的人讲的是差不多的,整个也还是有点混乱的,后面确实是漏洞还是比较明显的。
还好吧,没有别人说得那么差哦。
很稀饭盖盖,看了新闻听说盖•皮尔斯为角色咬伤手,真是很敬业啊,比国内的明星好太多了!
预告片很精彩,期待9.2去影院一睹盖盖的风采!
:【《幸福卡片》广州首映 中澳观众共度温情之夜】由好莱坞巨星盖-皮尔斯、亚洲新人朱琳主演的中澳合拍的影片《幸福卡片》9月2日将温馨登陆国内各地银幕。
昨日该片在广州举办了盛大首映礼,与数百名中澳观众共度一个温情的夜晚,片方还不忘提醒女观众要带好纸巾。
首映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ELWUzRfMsI/
作为澳洲电影,我们似乎了解的并不多,其中,质量上乘的有堪称经典的《钢琴别恋》,也有别具一格令人难忘的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此外也有大制作的如《澳洲乱世情》,各种门类,相当齐全。
除上述之外,我曾经看过一部由杰弗里·拉什主演的《泳往直前》,淹没在众多的励志片之中,但其实是格外感人的一个故事。
其他,澳洲也有像《逃亡鳄鱼岛》这样的垃圾片。
而有关中国与澳洲关系的片子,陈冲主演的《意》,也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片子。
而作为影星,澳洲则是出了不少著名的影星,像拉素·克劳、梅尔·吉布森、希斯·莱杰、休杰·克曼、凯特·布兰切特、妮可·基德曼、娜奥米·沃茨等都星光熠熠。
近两年大陆也引进了一些澳洲进来,像《澳洲乱世情》、《逃亡鳄鱼岛》、《奇袭60高地》,质量良莠不齐。
而作为中澳之间联系更见紧密的电影,像合拍片《寻龙夺宝》,则只能是一种灾难,中澳两种不同的元素的搭配,明显的不匹配,无法相容。
算是为了后来者趟开了一条路径,而眼下的《幸福卡片》,不行将成为《寻龙夺宝》之后的另一个殉道者。
质量上,虽然比之前者有所提高,但总体还是相当的一般。
其实,这次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可惜细节的安排,还有导演的调度,显然存在大问题。
生生将一个好故事给糟蹋了。
其实,这中澳之间,为何不去借鉴一下2007年的《意》?
那可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榜样,主演陈冲不仅当年拿下了澳洲昆士兰Inside Film影后,而且拿下了当年太晚的金马奖影后。
有人用一句话概括评价《幸福卡片》是“当澳洲犯罪片遇到中国主旋律”,此概括可谓精准。
但问题是中国的主旋律可是积极向上的,而犯罪片则一般揭示的都是社会阴暗面,这两个元素要想完美地吻合在一起,其中的难度可不算小。
果然,《幸福卡片》就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所谓中国主旋律,是中国的希望工程,这个工程不仅让很多的孩子有书可读,而且还可以因此而出出国表演,而且表演地还是悉尼歌剧院。
作为主旋律,出了希望工程,还有中国伟大的孤儿院,希望工程救助的正是这家孤儿院里的孩子们。
所谓主旋律,就是之赞扬不批评,所以片中的中国孤儿院与希望工程都是好的。
那么,单纯的中国孤儿院与希望工程,怎样来与澳大利亚对接呢。
对此,编剧们的安排也算尽心,希望工程对接的有爱心的澳大利亚人士,正是他们的捐款,让中国的孩子们得以读书;孤儿院对接的则是悉尼歌剧院,就是希望工程中的那些孩子们,学会了表演,于是被邀请到澳洲进行表演。
于是,中国主旋律被天衣无缝地对接到了澳大利亚。
因为远离了中国的国土,主旋律不需要再继续的被表演下去。
于是,澳洲的犯罪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荧幕。
监狱里的狱霸及保护费、还有黑社会、偷盗与倒卖车辆等澳洲社会问题全部涌现了出来。
相对于中国的主旋律,这样的澳洲如此的不堪。
同一部电影中,充斥着这样的矛盾与情节冲突,想象之下很是可笑。
这算不算情节设计的BUG呢?
跳过框架上的设计BUG,进入电影中具体的细节。
其实,电影故事的内核,还是相当不错的。
一个中国的孩子,得到了一个澳大利亚人的捐助,两个人,两个国度,通过33张明信片,沟通得以链接起来。
这样的故事,《玛丽与马克思》已经演绎到了极致。
在那个动画片中,一个在澳洲孤独的老人,因为书信与美国的一个同样孤独的小朋友建立了联系,两个之间离奇的友情支撑了两人在彼此孤独的岁月中,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那种若有如无的联系,还有间有间无的问候,就像一个一个薄薄的云烟,将整个世界变得迷离起来,而感觉中的世界因为迷离而显得失真,而失真则让世界显得朦胧而美丽。
《玛丽与马克思》因为没有打破那种迷离与朦胧,使得整个片子显得别具风采,也摇曳着一种现实无法满足的美。
而《幸福卡片》中的中国玛丽则努力去寻找同样来自澳洲的马克思,这里是盖·皮尔斯。
就像美国的玛丽不知道马克思真实的样子一样。
中国玛丽也不知道盖·皮尔斯是什么样子的,而是同样通过通信知道整个马克思在澳洲住在海边,过的很好。
而现实则是,盖·皮尔斯版的马克思是一个囚犯,虽然善良,但同样也存在着软弱、委曲求全等缺陷,不仅不阳光,而且称得上是猥琐。
盖·皮尔斯的演技自然没话说,他将这一版的马克思演绎的很形象。
至于发生在盖·皮尔斯版马克思哥哥身上的犯罪及中国玛丽遇到的澳洲男孩的父亲身上的犯罪,似乎是像将剧情拉向复杂化,也有着鲜明的向商业片靠拢的意图,但这一努力,结果反而将救赎的主题给大大地淡化了。
也正是救赎的主题被淡化,所以中国主旋律与澳洲犯罪的糅合,使得影片的故事显得非常不合理,不仅游离了主题,而且显得荒诞不经。
其实,一个囚犯,十年如一日地区救济一个异国的小女孩,这样的主题设计师可以拍摄出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片来的。
但试图夹杂过多没用的东西,不仅没用使得影片更好看,反倒是画蛇添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笑话。
还想说一下,片中的女孩长的很挫,有些乡下女孩的草根气。
如果说,是像打造中国女孩的淳朴,选一个不够漂亮的姑娘也可以,但这个女主演的演技实在是太差,总觉得她自己很陶醉,却不知道她在干什么。
其实,像往清纯上靠,还不足找一个漂亮的花瓶来的好些,将演技的部分全推给给盖·皮尔斯,女孩只负责花瓶,又有何不可呢。
中澳合作,看来选角还是个大问题。
《寻龙夺宝》里的中国小姑娘就木讷得完全不成样子,到了《幸福卡片》,结果仍然还丝毫没有改进。
而悲催的则是,《寻龙夺宝》里的第一主角的小姑娘,在《幸福卡片》里有轧了一角。
就是那个孤儿院表演团里坐在轮椅上的那位。
因为她的身高与年龄,与其他的小演员比,明显多出了很多吧,于是搞来一辆轮椅,生硬地让她坐了进去,于是,成功地挤进了演员表。
中澳合作片的不思进取,从此也可见以斑了。
女主角是新人,表演不错。
符合剧情需要。
非常喜欢《幸福卡片》这样真诚朴素的,温暖的,给人以幸福希望的好片子。
故事叙述的简直到了莫名其妙的地步,实在想不通怎么会在澳大利亚获奖的。
虽说这题材确实是让人感动和励志的,但是影片拍成这样还能让很多人感动流泪就实在让人费解了。
故事就像流水账,一下流到低暂且不说,关键是它流的还不通畅。
“妹妹”不因身在异国他乡而有丝毫胆怯,不顾一切的跑去找兰德尔“爸爸”,可以看出她对他有多深厚的感情,这感情深厚的使她说跑就跑,跳出租车、三番两次找人带她去监狱,一个山村孤儿院长大的孩子,没见过世面却丝毫没有不安,胆量十足,还说要留在这里照顾他,但是到了最后呢?
刚刚出狱的兰德尔“爸爸”为了救她再度入狱,她从长凳上醒来看到孤儿院的院长,两人畅谈了起来,兰德尔爸爸竟完全被她抛在脑后了,这就很让人纳闷了,你们被抓了,你醒来后不应该很迫切想知道你牵挂的人情况怎么样了吗?
“妹妹”倒好,和孤儿院院长谈完后,帮她忙为她留澳到处跑腿的女警官来了,说她可以留下来,此时“妹妹”的脸却变得莫名其妙起来,那表情就像是说:“我什么时候说要留在这里了?
”然后她发话了,说“中国才是我的家!
”之后和院长两人相视一笑,院长感动的眼含泪水,并用带有深厚的感情的语气说:“好!
我们回家!
”这是唱的哪出啊?
脑子是不是有病啊?
你不远千里跑到这就是为了耍别人啊?
耍了女警官就不说了,关键是狠狠的耍了兰德尔“爸爸”一通。
口口声声说人家是家人,要留在这里照顾人家,害的兰德尔信以为真,费尽心思给她办留澳手续,到了最后,却又被关回监狱,人家“妹妹”却说“中国才是我的家”,人家又不要照顾你了,换我是兰德尔,还不得吐血啊!
这种水平的片子给1颗星都嫌多。
电影通篇看下来,没有任何细致的描写,许多情节都莫名其妙的要命,如果换个有水平的导演,有演技的女主,和有审美水平的化妆师,这部电影应该会有另一番前途。
当我看到女主角义正言辞地说:“在我心里,他永远都是我爸爸。
可是中国才是我的家,妹妹们都还小,她们更需要我。
”的时候,我真的泪奔了,舍小家为大家啊,大无畏的爱国主义情节啊 但是,我不晓得为啥子女主角又把人家造型师给得罪了,为了突出她的淳朴哇?
红色运动服里面配上小碎花成了她的主打衣,一次性把村姑的气息都带到了南半球,后来“转型”吧也如此不成功,蓝色眼影细高跟鞋把她直接整成了无知小太妹。
天杀的!
抠掉我的狗眼吧!
电影刚开头那一分钟我还幻想这是如何温情如何怀旧的一部电影,结果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当我看到我们的女主角到了澳洲说着蹩脚的英语用着面瘫般的表情的时候,我就晓得我败了。
哎呀,人家也是新人嘛,刚开始演电影是有些紧张噻,我们要原谅。
但是,负责选角的是哪个?
为啥子看起来长得像二十六岁的她要去演十六岁的小村姑喃?
人家hold不住滴哒?
长了一张成熟脸,想玩清纯当然木有戏咯。
剧情设置得太不合理,喜欢女主角的那小子竟然因为人家的一句话想去学厨,还因此和自己的老爹做交易:帮老爹偷辆车就能去学厨。
想不通啊想不通,这小子是私生子哇?
摊上这样的爹也够倒霉的。
皮尔斯演得灰常不错,让我想起十年前左右的《记忆碎片》,不得不佩服,他把监狱里囚犯那种压抑拿捏得很准,内心戏哦。
据说本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据说本片在悉尼国际电影节受到热捧,据说本片主演盖.皮尔斯在本片中的片酬很低,低得让国内某些演技很扯淡人品很混蛋片酬很荒诞的演员感到脸红。
当然,这些东西都不是决定影片质量的关键,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关键在于故事是否感人,表演是否精彩,其它一切都是浮云。
时至今日,如果你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还是根据各种宣传或者是参考影评人的观点,那么真白瞎了你这个人了。
如果从促进中澳两国人民友谊和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角度,去看待这部电影,那么《幸福卡片》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至少它是温暖的。
本片有一个好的立意,但如果我们稍微苛刻一点去看,电影本身又在很大程度上辜负了这个好的立意。
在一个严肃的有着很强精神内涵的命题之下,却讲了一个平淡无奇匠气十足的故事,《幸福卡片》绝对是这样的作品,这恐怕也是很多平庸之作的共同特征。
一个澳大利亚的服刑犯人,十多年来一直默默资助远在中国南方山区的一个孤儿,两人在天各一方的时空里,建立了有若父女的感情关系。
其实,到了这里,这已经具备了一个好故事的所有潜质了。
两种不同文化下的两个身世迥异的人,建立一种忘年之交,本身就是一个很容易深刻的故事。
有部很讨人喜爱的动画片《玛丽和马克思》就是如此框架,它深深抓住了现代社会高度物质文明下人类内心的孤独感,表达了人们精神需求和物质享受的不对称的社会诉求。
高明的导演会在不同的时空里深入刻画两颗孤独但又充满爱意的灵魂,内心世界的剖析已经足够打动心有菩提的人。
然而如《玛丽和马克思》、《天堂电影院》、《放牛班的春天》等等刻画内心情怀的佳作,无论是灵光闪现的创造,还是与生俱来的情思,可能永远仅属于少数优质导演的能力,所以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导演都能做得这一步,于是像《幸福卡片》这样由一个美好醇厚的开头加一个平庸笨拙的过程,再续上一个生硬牵强的结尾,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一个几乎不谙世事的山村少女,到了陌生繁华的外国城市,面对一群不同的人种,纵然再有寻找恩人的强烈意愿,在我看来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同文化必然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许“追捧”本片的澳大利亚人会认可这样的故事,用我这样的“土包子”眼光去看,这样的故事只能当一个超现实主义的童话去看,并且它是美好的。
而且“妹妹”能迅速地融入澳国人的生活,在极短时间内游刃有余地和澳洲少年打成了一片,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种基于美好愿望基础上的故事出发点是好的,但根本经不起任何推敲。
这种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情结”其实和成龙的那部《功夫梦》如出一辙,外人或许会以一种好奇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有关中国儿童的一切故事,但真正认真起来,这些所谓的“国际合作成果”都是半成品,参加这个电影节或是那个电影节,也只是走个过场,没有多少人会拿它当回事。
不过,盖.皮尔斯在本片中的表演却真对得起他的名气,看完电影回家,发现中央电视台《第十放映室》正好在播放对盖.皮尔斯的专访,顺势回顾了一下盖.皮尔斯的电影作品,发现这个脸部轮廓很像施瓦辛格的澳洲爷们,表演起来一向都刚柔相济收放自如。
就像节目中评论的那样:盖.皮尔斯不是一个多产的演员,主演的电影不算多,以《洛城机密》、《记忆碎片》最为著名,但是我们时不时地可以在各种跨度很大的电影看到他惊鸿一瞥的身影,仅最近两年就有《拆弹部队》、《国王的演讲》,关键是即使是那种打酱油的角色,皮尔斯也能让人过目不忘。
但一个好的皮尔斯并不能拯救一部剧情不过关的电影。
1.女主角这里主要指角色,至于演员,念在刚刚出道,不必太刻薄。
不过,真的简直……简直了。
就算是想打着淳朴村姑牌,多少也得需要一些些美感啊亲。
但我真心想知道是女演员得罪了化妆师,还是造型需要化妆师一狠心就,就这样了。
不仅本身造型毫无美感(不合身的红色运动服+碎花秋衣),表情极其僵硬,英语不怎么样得很自然,而且被改造之后更像街头劣质小太妹(抑或电影里那个所谓“改造”是个反面效果,为了衬托女主角善良到傻,到没有分辨能力?
)这姑娘一出道就跟皮尔斯大叔飙戏,难免明显被比下去。
不过今后的路还长。
2.皮尔斯大叔皮尔斯大叔绝对是本片最大看点。
相当有型,不管做配角还是主角,皇室气息和阶下囚都拿捏得当,绝对的实力派,他演出了兰德尔的隐忍沉默,演出了兰德尔的善良温和,台词不多,神态却非常到位。
起初未必是大叔不想见妹妹,只因太愧疚,长久以来在妹妹心中塑造的良好形象就这么瞬间被摧毁了,是个人都觉得面子挂不住啊。
但这姑娘就是善良的实心眼儿。
于是在一次次的坚持下,兰德尔大叔终于可以放松坦然地面对妹妹了。
等到快要告别时,兰德尔大叔突然从烟盒里抠抠抠出一卷皱巴巴的钱,递给妹妹说:“给你回去坐车。
”——我就是被这一幕感动的。
实在很难想到这个让人心疼的大叔,上一次见到他还是《国王的演讲》里那个风度翩翩的国王大哥呢。
3.有一段歌曲,是空镜头,很好听,歌词翻译得也很中国味儿,一下子被打动。
可惜记不得那几句翻译过来的歌词了。
4.“这里有最好的房子最好的生活最好的大学。
”——可为什么最后妹妹还是选择了回国呢?
——因为,姆们爱国姆们不稀罕!
——看出来了吧,到最后才揭示主题:不仅突出了中澳两国人民无国界的沟通来往,最重要是凸显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是类型片不是文艺片,是主旋律。
5.配角们也都不错,但所有人加起来都还是无法阻挡女主角的。
买了这样一张电影票纯属意外,发生这样的事谁也不想的。
不过既然人生最重要的是开心,那我也只好笑笑进影厅了。
剧情请看简介。
其实雷点并不多,只是剧中16岁的萝莉让我很感慨。
咱们国内虽然说张艺谋的牌子现在也砸得差不多了,但人家挑女主角的功力到底还在的,魏敏芝啊周冬雨啊生涩是有的,但起码不会出戏。
但这位“妹妹”镜头推到眼前一开始说台词,我就仿佛置身于春晚直播的电视机前,一个福利院的小盆友开始朗诵,各种声情并茂、各种热泪盈眶、各种感恩戴德,再配上一众小盆友在身后做活背景,集体左摆摆右摆摆唱着天真无牙的歌。
萝莉的性格塑造叫人惊叹,她可以一到澳大利亚就脱离团队捏着十块八块人民币搭车去找兰德尔叔叔,可以在被团长遣送去机场的路上啪一下跳下的士,可以环着土著小混混的腰飙车且接吻未遂,可以全然无知投入犯罪团伙,一门心思要留在澳洲和兰德尔叔叔组一个family…但是到了最后,她如愿以偿的时候,突然调回了主旋律兆赫,她说什么来着…“中国才是我的家,福利院的小盆友需要我”…这种立定跳远加跨栏空中转体三周半的高难度跳跃思维让我很想替那个为她跑留澳手续的福利官问一句:姑娘,你是不远千里特意跑来涮我的么?
兰德尔叔叔没有吐槽点,回来一看豆瓣,噢,原来还是好莱坞当红男星。
观影过程中脑子一直冒出奇怪的剧情分支来,如果让法国佬来拍,离合倍儿松的那个,小萝莉也许会在探监的过程中悄悄塞给兰德尔叔叔一把小钢锉,被狱警发现后她不动声色带三分邪气地说,他不是我的叔叔,他是我的爱人…如果让好莱坞来拍,那偷车团伙劫持萝莉去偷车的那段,得加20分钟警匪追逐戏,逆向飙车,右手方向盘左手左轮枪,一路连锁疯狂撞,直升机低空盘旋,音乐要多激昂有多激昂…又也许兰德尔叔叔隐忍再隐忍,最后被犯罪团伙逼上梁山,神威大展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原来他是越战退伍老兵…如果是吴宇森,兰德尔叔叔被刀捅倒之后,背后的窗外飞过一群白鸽…这大概是一部企图给自己贴很多标签的电影,逃避型人格的剖析,孤独、犯罪,救赎,伦理,萝莉对自己是叫“妹妹”“美美”还是“梅梅”的“必也正名乎”的纠结和自我存在的认知,标签太多以至于叫人不知道该搁在那个货架上销售。
好莱坞式拳拳到肉的一根筋似的猛劲儿叫我在一个多小时里不住怀念。
有这样一部电影打发了我一晚上时间。
散场后风吹着,月亮挂着,我走到九一路天桥上,回头看了一眼,突然很想说——饿不饿?
给你煮碗面。
孤身在国外真的比较容易有艳遇啊
还好吧~~
本来在鸭脖会上站了一天,so tired。And明天一早有培训,需要整理一下课件,可是终于还是走进了《幸福卡片》娓娓的故事里。不知道是不是来源于现实,但我希望如此。马丁路德金说过,I have a dream。而这个故事里,妹妹梦想着见到捐助者抑或说是她心中的爸爸;而捐助者希望救赎自己的灵魂,以己之力给
擦!!
3分是给盖皮尔斯的。。。那个妹妹你能再土点吧,你英语还能说得再烂点吧,一摞人为了你花了多少钱,捅也捅了,最后来了句中国是你的家,你妹呀
天朝才是我的家 hah
。。。我应该留在hof吃巧克力蛋糕的。。。宁可长肉
呵呵
电影跟海报质量相差甚远。
中国小萝莉和美国监狱大叔的故事
为嘛我对男主有认脸缺失吖?无论演什么我都认不出来...
不是第一次冲着guy pearce去看一部没啥兴趣的电影,演得真是好,迷恋这个男人。
情节较为简单牵强
145.这是多么扯淡的一部电影啊...我放弃海洋去看这个真是一场人间惨剧...好吧,我讨厌那个女主角到死啊!一颗星,全部送给男主角~>_<
为了男主加一分
很好的
很感人。电影很简洁,真挚
喜欢男一
因为盖加一星..
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