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星,影片故事非常散乱,完成度也不高,但核心内容不过就是女主痴情,男主花心。
其实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有先天缺陷的婚姻,注定了悲剧结局。
从一开始就是女主狂追男主,男主对女主则没什么热度, 选女主其实是无奈之举。
俩人可以共患难,但显然不能共富贵,自古如此, 男的一旦得志就想出墙, 一旦落寞就又可以找女主抱团取暖。
而女主的痴情和手段会让落寞时的男主感动,但在男主得意时他就会觉得女主恶心。
所以说强扭的瓜不甜,还是双向奔赴比较好。
讲述了一对恋人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分离又相爱分离的故事。
全片以女方视角,讲述了她记忆里的这段爱情故事。
不论是女主不择手段接近一见钟情的男主,不惜丧失自我价值,还是男主一直活在自我的世界中,沉浸在荣誉与赞美中。
男主在恋爱与婚姻中,不忠诚,从不认同女主的价值,不承认女主比他更优秀。
他麻木,无能,心安理得地将女主的才能和劳动占为己有。
他懦弱,在面临情感冷淡的危机阶段,只会逃离家庭。
女主爱他,害怕他离开自己,便甘愿奉献自己的价值。
女主因为爱,想要挽留而吸毒,成为一个取悦别人的机器。
女主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她满心满意地都是如何才能不让男主离开自己。
两个疯狂的人,纠缠出了一场坎坷又疯狂的爱情。
你摸摸我的衣服,看看是不是做你女朋友的料子墨镜一带,谁也不爱如果问我思念有多重,不重的,像一座秋山的落叶 ——《私房书》 简嫃你是这白开水一样淡的日子里偷偷加的一颗糖🍬(*/ω\*)别让生活耗尽了你的耐心和向往,你还有诗和远方,排骨和汤,烤肉和馕,虾和蟹黄,火锅和麻辣烫,烤鸭和涮肥羊,咖啡和焦糖,饼干和牛奶棒,炸鸡和大酱汤,榴莲酥和虾饺皇,杏仁豆腐和棒棒糖,椒麻鸡和辣鸭肠今天从侧面了解了一下你的情况,发现你侧面也很美。
生活不全是利益,更多的还是相互成就和相互温暖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莎拉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人,她的才华甚至一开始让维克托害怕,但是这样一个女人,为了爱放下了自尊,电话打到让人害怕,甚至为了接近维克托和他的哥哥在一起。
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如果她仅仅是一个没有自尊,失去理智的女人,维克托会爱她吗?
她放下的自尊,跟她眼神里闪烁的自信比起来,算什么呢。
她给维克托的不止是爱,是对他人生的帮助,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本身。
她一直是付出的那一个,但是最后被留下的却是维克托。
被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沉浸在别人爱你时对你的好的人是可悲的。
爱的能力才是珍贵的,这不只是指你能去爱,更重要的是你有能力去爱,去给予所爱的人所需的,最好是一切,不然,总是会辛苦的。
阿德尔曼夫妇,分分合合,不就是这样简单的原因,分开时总是某个人失去了爱的能力。
而现在有的是连爱的能力都没有,还自诩深情的人。
我们对爱如此渴望,只是希望被爱。
我以前以为无法爱,是因为自我意识太强,太过自私,现在猜想,也许恰恰相反,不能爱是缺乏自我意识,把自己活在了他人的期望里,甚至不敢伸手去要自己真正渴望的。
在我暗暗许下:以后每看一部电影都要写下影评的flag之后,我就常常犯难。
就好比这部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开始思考:为什么要看电影呢,看了之后又为什么要写影评呢,我究竟是想从这些行为中获得什么?
我又能获得什么呢?
写影评真的太难了,逼得我从理论的角度去动摇它的正确性,企图彻底消解它存在的意义。
其实就是,有些电影真的令人无话可说。
或许是差得无话可说,也可能是好得无话可说。
但看着看着,我突然产生了灵感。
对,这篇影评我就要这么写!
所以,整篇文章,我都将使用那个体系的语言体系。
那就开始吧!
女主登场的形象非常典型,书呆女。
男主登场的形象也非常典型,情场浪子。
女主对男主一见钟情,她的眼睛里都是小星星呢。
而男主,他压根不记得女主的名字。
在男主非常勉为其难地给了女主自己的联系方式后,女主开始疯狂电话轰炸。
最后,男主,终于一语道破天机:够了,我都看到你害怕了!
请不要再来打扰我,我们是不可能的!
女主终于明白自己是被骗了,崩溃大哭。
哎,这个女人啊就是段位太低了。
她被人看得透透的。
她过于迫不及待地交出自己了。
难道她不知道一个像男主这样的人是多么受女人欢迎吗?
难道她竟然不知道女的越追男的越跑吗?
姐妹真是一点手段都没有呢。
看来,她一定是……不经常看小红书吧。
虽然崩溃,但女主并不打算放弃。
正相反,一个疯狂的计划在她的脑海中形成了。
如何让一个人记住你,自然是要多在他面前出现啦。
那如何让一个人渴望你呢?
自然是激发他的嫉妒心理。
原本是妥妥的属于我的东西,竟然变成了我讨厌的人的,我觉得连我都不如的人的。
那……自然是特别不爽,特别想要试试看是不是能收回失地,彰显主权。
女主的计划就是和男主身边的人恋爱,且让那些无辜的家伙带着自己,出现在男主面前。
男主果然咬钩,她还真是很特别呢,我身边的人都被她征服,她应该还是有一手的,她竟然费了那么多心思,只是为了让我看到她。
嗯,我可真是不一般。
咳咳,这个方法呢,这个方法呢,在生活中,可能只适合于法(第四声)国。
在国内假如如法炮制,你的名声将会在小圈子内迅速臭掉。
唔……那就假装我们在法国吧。
我觉得在这里,可学习的一点是,其实在那个阶段,男主对她的接纳,主要还是,1.新鲜感,2.陶醉在一种“她竟然那么爱我为我做了那么多那我一定是神吧”这样的精神马杀鸡里(精神马杀鸡——语出樊登老师)把自己放在低的位面里,确实是吃亏了点,但假如真的确实就是在低的位面里呢,把别人抬高也不失为一种将计就计。
在女主终于走进男主的生活,被男主正视后,女主开始了疯狂秀肌肉的表演。
这时,我们才似乎隐约想起了,哦,女主好像是那什么,博士啊。
是妥妥的高知啊。
虽然男主是没落贵族的后代,但女主可是生活在犹太人的家庭哦。
相比男主家庭奢华却冷漠,人与人之间彼此憎恨与厌恶。
女主的家庭简直是充满了和善、欢声笑语。
女主家虽然穷,但是爸爸言谈间就是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马拉默德阿尔伯特·科恩、索尔·贝娄、乔治·佩雷克、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菲利普·罗斯等,精神上何等富足(其实这些人我一个都不知道,只是抄写了下来,是不是这样就已经显得很有b格了?
)而且相比男主的爸爸觉得同性恋等同于犯罪,女主的奶奶都能对基佬畅所欲言,爸爸更是可以在所有家庭成员面前大谈手淫,这风气是何等开放。
影片中说到 “这打开了他新世界的大门” ,这对于男主这样生活在右翼家庭的左翼作家来说,是直接吹开了他的心门啊。
所以我们不妨撇开一开始的刻板影响,男主是富有的、有才华的、成功的,而女主是贫穷的、枯燥乏味的、一文不名的。
他们有势均力敌的地方,同时又有一些截然相反的东西,让对方向往与好奇,亟待探索。
所以,但凡有一些值得自豪的东西,就大胆秀出来,秀肌肉,YYDS(第四声)。
至此,男女主的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女主为男主改稿。
男主用了女主犹太人的姓作为笔名。
并且终于写出了声名鹊起的第一部作品。
男主越来越依赖女主,感觉此生都离不开这个女人,于是向她求婚。
就如同一些情感专家所说,或许男人会与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谈恋爱,却未必会选择与她结婚。
婚姻需要女性可以提供更多的价值。
要我说,咱们女主提供的可太多了,美、头脑、犹太血统。
要知道,犹太民族,一个长在欧洲知识分子G点上的民族。
这时候,或许会有人问我,你总说女主提供了这,女主提供了那,女主需要这样,女主需要那样,那男主干了啥?
敢情他只要提供个XX?
这里,我不想说男主的富二代背景,他作家的名气等……我就想说,毕竟这女的喜欢呀,那人家就是喜欢,你还说啥呢?
这喜欢上了,就啥都不好说了。
婚后,男主的事业愈加辉煌,女主却慢慢落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变成了一个mini版的右派贵妇。
这让男主大为愤怒,毕竟他支持的是密特朗。
这里有句很有趣的金句 “ 你为什么总是雇佣黑人?
难道我们是南方种植园的奴隶主吗?
”女主这里也贡献了一句金句 “ 我绝对不能失去我的丈夫 ” 。
在那个年代,一个高知的犹太女性仍然觉得自己最重要的事是不能失去丈夫。
无论这个出发点是什么,出于社会环境的压力?
出于爱?
出于女主个人对于婚姻家庭的理念?
这个,值得细品一下。
女主为了挽回丈夫,为了表达自己仍然新潮,为了给丈夫新鲜感,为了兴高采烈,不惜服用了一些快乐粉。
但是最后挽回丈夫的究竟是快乐粉还是一个健全的女儿?
这很难说……结婚就已经很难了,可更难的是婚后的生活。
结婚只是一个开始。
婚姻中无法避免的厌倦,孩子对于婚姻秩序的冲击,赚钱且获得成就的那一位越来越向往自由,在家照顾孩子的那一位越来越萎靡,更不要说假如那个孩子是一个弱智孩子。
影片对于生活的展现是讽刺以及浓缩的。
这里安排一位弱智孩子恐怕是为了表达,二代和高知的孩子就一定优秀吗,不,也可能是个弱智。
这样的讽刺后面还会有。
当男主已经忍不住说出了:“我觉得无聊……我一回家就感觉无聊……我甚至不想回家……我们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的时候,谁能阻止这段婚姻走向崩塌呢?
女主可以。
影片这里用快乐粉来解决问题,我认为有两层含义,现实层面含义,老娘每天独守空房,又要带一个弱智的孩子,你还希望我兴高采烈,那只有吸一点快乐粉了。
不然我实在高兴不起来啊;其次,那种夸大的、兴奋的、眼花缭乱的、表面的愉悦未必不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嘲讽。
在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男人与女人在餐桌前一面就餐一面闲聊。
男人觉得女人日渐无趣,只能耐着性子敷衍。
而女人说,她的印度导师教了她一种修行方法,是1,嗖,34543,嗖……其效果非常类似于脱口秀大会里杨孟恩模仿领导的 “ 玛卡巴卡阿卡哇卡米卡玛卡嘣 ” ,效果十分带劲,无法用语言描述,还是直接看最好。
如果说婚姻生活就像一片大海,那其中的暗礁真的是一个接着一个。
女主的强势改变加上女儿的诞生,成功挽回了男人。
但随之而来的是,老公似乎被女儿抢走了。
而且在老公的身上爆发了严重的中年危机。
性激素的下降让男人对自己产生了全方位的怀疑,秃顶了、发胖了、颜值下降了,事业也开始走下坡路,而女人呢,却仿佛更美了。
这让男人非常嫉妒。
在过去,男人始终占据着上风。
一直在上风的人,一旦发现自己不再处于上风,甚至都不需要已经落于下风,都会非常慌张的。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
正所谓,低姿态是低姿态者的通行证,高姿态是高姿态者的墓志铭。
另外,我觉得父女关系,真的从来没有一部影片描述的如此辛辣而准确。
我经常听说看到父亲是如何将女儿奉若珍宝的。
(当然,咱命不好,没有这么疼爱自己的爸,无形中就让我特别清ning醒meng)个人觉得并不是多正常的关系,你最该珍爱的是你的老婆,而不是说,你珍爱的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妞,甭管她是不是你的血脉相连。
中年危机的男人在激素的作用下,做出了种种不可理喻的事。
“对,就像女的一样”(语出杨笠)这个世界(影片)公正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但会惩罚女人,也惩罚了男人。
女主终于主动离开了男主,离开了这个被激素搞得神志不清的男人。
然后你们猜这么着,男主果然更爱女主了。
而女主成功地和另一个科技新贵结婚,更美且更富了。
所以说这个世界惩罚的是女人吗?
是男人吗?
这个世界惩罚的只是弱者。
假如受制于性激素,受制于情绪、任性,世界会给任何人以当头暴击。
而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当一个人处于弱势的时候,他其实是很难翻身的。
弱会使一个人更弱,难会使一个人更难。
但……男主毕竟不是个弱者。
他回归山林,蛰伏反思,笔耕不辍,用文字的力量打败了机能的衰退。
他再次出现在女主面前,又变成了一个有魅力的男人。
女主欣然回归,与男主私奔而去。
留下了科技新贵,原地傻眼。
大概这就是法国女人吧。
在著名法国名著《两小无猜》中也有这样的桥段。
你不过是失去一个家庭,而我们失去的是爱情呢!
大概这就是文艺圈吧,所以搞科技的,别和搞文艺的玩儿了,你搞不过他们的。
同理可得,理工男女啊,可别跟着文青折腾了,你搞不过啊。
到了这里,你就说,这两人,是不是真爱,是不是绝配吧。
并且我还觉得这女主敢情就等着这一遭呢,杀了一个程序员祭天,为的是挽回自己千古绝唱的爱情。
就说她是不是推拉大师吧。
女主和男主重新过起了神仙眷侣的生活。
这时他们才仿佛刚记得自己有一个弱智的儿子,已经转交给他六十多岁的女朋友(保姆)抚养多时了。
这里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可能保姆后来年纪真的大了,实在带不动这孩子了。
就又还了回来。
最后弱智儿子称心如意地死了。
女主大哭,男主说,哎,其实你也没必要哭那么伤心。
其实你也没那么爱他。
女主说,是啊,我哭的就是我竟然没那么爱他。
弱智的暂且不提,可二代和高知那聪明伶俐的第二个孩子也没高明到哪儿去,影片中说的是,没完没了地接受高等教育,却连工作都找不到。
要待儿女都大了,才又回到夫妻间独处的美好时光。
这一段绝妙展现了法国人的辛辣。
大家都说法国人自由、浪漫、高雅、思辨,背后实际是自私、精致的利己主义。
假如这大儿子的事儿在中国,那就是老夫妻俩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弱智儿子,饮食起居无微不至,甘做牛马毫无怨言,最后是四个大字:感动中国!
看来,感动中国的并不能感动法国。
国情不同,文化不同,此处见仁见智,并无高下。
到了这里,男主迎来了生命中最后的爱情。
自然不是和女主的,是和朱莉、莫伊拉、英格丽、阿娜伊斯、梅兰妮的……而当最后的恋曲告终时,或许是耗尽了最后的性激素,男人患上了退行性精神疾病。
日渐神志不清。
事实上,不仅是这一段,在整个婚姻里,影片用了各种明示暗示告诉我们,男人的偷吃几乎是不间断的。
承认吧,这种动物一辈子钟爱的就只有年轻漂亮的女性。
而且他们还能24小时不间断地发情。
在影片中,当男人雄风不再,他就会选择忘记一切。
似乎让人感觉莫非影射了男人只是一堆由激素、欲望集合而成的产物。
最后就是令人津津乐道的悬念与反转了。
女主谋杀了男主吗?
是否是觉得风烛残年,被阿兹海默困扰的男主已经没有了活下去的尊严?
是否是觉得不再帅气智慧的男主只是一个粗大垃圾?
是男主自杀了吗?
他在短暂的时间内恢复了智识,然后痛感如今的自己再无尊严,生不如死?
还是真的只是失足落海?
男主的那些著作是否正如女主最后的坦白,是她假借男主之手完成的?
男主的一生是否都出自女主的设计?
女主是在什么时候布下如此周密的计划的?
是因为最初被愚弄的报复心理?
是逐步萌发的计划?
女主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
是一个殚精竭虑的机会主义者?
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心机女?
是一个为爱奉献一生的恋爱脑?
是一个能得到所有想要的男人的恋爱女神?
是最终活得更久的胜利者?
影片并没有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就连最后的反转,也容许观者做出自己的解释。
这就好比生活、婚姻,事实上都是理不清的。
有的时候,翻起巨浪的只是一个选择。
有的时候,改变命运的只是一念之差。
而当我们回顾过去,我们能保证多少是真实的?
假如两个人同时回忆同一段往事,恐怕也会有极大的差异。
这部电影大胆、辛辣、幽默,巧妙使用了各种刻板印象去调侃与讽刺了法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它有着新潮的表现手法,却阐述了老道的道理,一对夫妻要相携走过一生有多么不容易。
从一开始的引诱,到家庭生活中的权衡与付出,在应对婚姻危机的时候,有时候退让与缺席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女人一生都要与男性镌刻在精子中的劣根性做斗争。
最后,记得要保持苗条身材与健康身体,这样就会活得更长,赢得最终的胜利。
片名中的阿德尔曼夫妇,表面上是男方的姓,可谁能料到这竟然是女方父亲的姓呢。
女子力,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间就悄悄夺了权。
这样的一生,是不是女权主义向往的终极目标呢?
可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女方对于男方恒久的支持,永远在表达爱意,原谅男方犯错,并且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家庭。
不是永远占据上风才叫做力量,不是寸步不让就是强势,这种高端女权你看懂了吗?
这部精美的,知识分子气质的,小品剧似的电影,假如你正在择偶,假如你正经营着一段婚姻,假如你立志成为一名女权主义,不妨认真学习,谨慎借鉴。
对照更早誉满天下的《革命之路》与《婚姻生活》,给了我们另一维度的参考,确实是一部精彩、热闹、令人开心的优秀影片。
影片中充满了精彩、机巧的旁白,这里仅摘抄我个人喜欢的几句: 他在伤害我时获得的兴奋近乎性快感,这个混蛋富二代坚信自己在为法国人民发声,他代表的那些失业者、工人,他连一个小时都没有和他们共度过。
“在他不再勃起的一年后,他开始失去记忆,我不确定这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维克多,这是什么?
是杯子。
这个呢?
梳子。
我是谁?
我是你的妻子,记得吗?
不,你不是。
为什么?
因为你太老了。
那谁是你的妻子?
梅兰妮。
对不起,妈妈。
我为我所写的一切向你道歉。
本来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写,我本该写写我的童年,你给我办的那些生日会,你的微笑,你眼神里的温柔,我本可以写,你的纯真和你古怪的幽默感,我请求你的原谅,妈妈。
(梅尔罗斯的母亲似乎也是如此郁郁寡欢,或许说明了传统父权下的男性真的是老混蛋)最后,我也找到了写影评的意义,写影评就是为了快乐吐槽
整体浪漫、诙谐、幽默,回忆的点点滴滴都是在揭示爱情的深刻与复杂。
两性关系在平淡的生活里此消彼长,爱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精神博弈!
爱也是两个势均力敌的人相互征服与成就!
法国人的浪漫,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学习!
我们的爱情电影还沉浸在狗血中,法国的爱情已经数尽大文豪,用莫迪亚诺等作家梗神吐槽,还要吃勒克莱齐奥的醋!
导演读过多少书,才能写出这样的通透的剧本!
才华快溢出屏幕了!!
是我今年开年以来看过的最喜欢的一部!
高知女主侃侃而谈的样子,真的是魅力四射。
如果男主的颜值再高点儿就完美了!
最喜欢的两段戏,1年轻和中年后萨拉和维克多的两次私奔: 2年轻和年老时萨拉蒙着眼睛,被维克多带着前行。
这是一部太令人沮丧的电影,靠毒品刺激维系情绪亢奋、用金钱物质掩盖双方的厌倦麻木、在废物后代面前为父母者的无力、个体自卑堕落猜忌对爱情造成不可修复的创伤、更有间隔不断的出轨操作……然而恰恰如此丧的电影,展示曲折的人生经历,演绎了一份浑厚深沉的爱情。
我可以看着你逐渐遗忘整个世界,但我不接受你开始逐渐遗忘我。
所以,你来作我们爱情之中的祭品吧。
因为在我们相遇的那一刻,我已经献祭了自己。
《阿德尔曼夫妇》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套着爱情外壳的惊悚片。
电影由14个章节串起,讲述了一对恋人从年轻到年老的全部过程。
通篇暖色调的打光和充斥着法式小资情调的台词,几乎让人以为这是一部讲述“岁月静好”的爱情电影。
直到最后狂风骤雨般的剪辑和反转,众人才看清在爱情的矫饰下,那几乎令人难堪的真实。
我喜欢这部电影对爱情关系的阐释,世人所向往的相濡以沫,其实更像是一场精神博弈。
一个是怀才不遇的小说创作者,一个是高等学府的博士在读。
一个在成长环境中不断遭受打压和漠视,另一个成长于开放又博学的犹太家庭。
从一开始,他们在爱情中的地位就不是对等的。
表面看起来,是维克多最先拒绝了莎拉主动的追求。
但实际上,他对莎拉的拒绝更多出于自卑和怯懦,毕竟并非每一个男人都能招架得住强势又聪慧的高知女青。
对此,莎拉使用了一点欲擒故纵的小把戏,她利用了他的嫉妒心,又巧妙保全了一个男人在爱情面前那点小小的自尊和骄傲。
虽然在莎拉的叙述视角下,自己是一个为了让婚姻保鲜、家庭和睦而放弃事业的体贴女人,丈夫则周旋于各种女秘书和女学生之间,从未对这份感情专一。
但我们最后会发现,她才是那一本本畅销小说背后真正的创作者,她像修改丈夫的小说一样修正和重塑着丈夫的人设和生活——这样的精神控制是否比表面上的话语权更让人容易上瘾?
在这段类似于SM的博弈关系中,维克多心安理得地利用着妻子的犹太姓氏和犹太身份,享受着因为她的才华所带来的盛名和富裕生活。
从青年到暮年,从爱情到婚姻,从离异到和解,他们的爱情关系下掩藏着生活的激流暗涌。
浪漫的关系背后,实则是精神的对抗和博弈。
有意思的是,电影的创作者并没有从批判的视角来呈现这一主题。
沉迷在这一场博弈的男女主人公,反而都这种矛盾和对抗中体会到满足和快意。
“大多数人只在乎成名,而我喜欢秘密”,面对记者的质疑,她理直气壮地反问,“读者有权知道真相吗?
读者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她要的只是一个读者,而不是一批。
在长达数年的感情纠葛中,她和丈夫早已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们相辅相成,彼此嫌恶又因此共生。
我也喜欢电影对作家“创作焦虑”这一主题的探讨。
作家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家以提炼和贩卖个人隐私为生。
他以自己的母亲为蓝本,讽刺了这个生活糜烂精神虚空的小资女人,并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杀。
甚至连他智障的儿子、女儿的童年,都变成了他并不成功的两本小说的灵感来源。
在他与莎拉离婚后,他又书写了两人之间的婚姻生活。
失败的婚姻让他落魄,而书写失败的婚姻又让他重获盛名。
生活与艺术的分野究竟何在?
小说的魅力在于能够建立一个模糊了真实和虚构的含混不清的世界,作家沉迷于此,并最终陷落于这个混沌的世界中。
真亦假时假亦真,就像老年失忆的他,早已分不清手稿到底是妻子写的还是自己写的,因为早在年轻的时候,他就把这虚假的一切当做了真实。
最后,对于这部电影的喜爱,还可能因为它跳脱了爱情类型电影一贯以来的格式化。
比如将两性关系中的矛盾常常归结于阶级、环境等外部因素。
而实质上,因爱而生的自卑、操控欲、你进我退,才是感情关系中真正有意思的地方。
作家这一职业身份的设计,更让这部电影创造出了一个虚实相生的世界,我们在剖析主人公的同时,也照见了我们自己。
本片是写实风格的电影,丰富的细节流露着真实的情感,浪漫极了,几乎写尽了爱情。
记忆很容易流逝,当莎拉深情地说:多希望看到从前的你,那该多好啊!
每次都能和他(她)再重来一遍,应该就是爱情不灭的真理了吧。
正如势均力敌才会相爱相杀,而相濡以沫是智慧,根本不是爱情。
莎拉是古典文学博士,维克托也是得到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的。
影片中莎拉的智慧在于看见了维克托的简单,而不只是才华。
至于30页手稿,可能表达的是彼此看见了对方,也因为同频,才将两人维系了一生。
遇见真正的爱人,会激发出一种想用整个人生去探索彼此的激情,发掘自己究竟爱什么,为什么爱他,爱他的什么...有意思的是,如果自己也不全明白为什么的话,这种吸引力会延续终身。
当对方是爱的本身时,才可能遇见爱情(看电影时一直纳闷,怎么导演这么了解女性,原来男女主角都是该片的编剧)。
有了婚姻的约束,爱情密度的维系则更需要本能或灵魂深处的力量。
而且在婚姻场景中,爱的各种表达方式,也是需要通过不断升华去感悟的。
维克托在刚认识莎拉时怕被阉割的桥段,是符合法国独立女性的女权价值取向的。
是智慧式的融入,还是阉割式的榨取,就是本片灵魂的样子,而另外一种模式则像《消失的爱人》。
当下主流的爱,其实就是别人来爱自己。
而真正的爱是需要有能力输出的。
如果在心理、思维都不具备独立性,也只能嗷嗷待哺了。
还好,爱本来也是需要学习的。
女人是活在回忆中的,当维克多连名字都记不起来的时候,对莎拉来说他已经离去。
接下来的一幕,也是影片的巅峰,浪漫到达了极致……当带着最爱的人的鼓励与陪伴,踏向终点,该有多幸福!
而独占最爱的人的信任与记忆,到永远、到唯一该有多满足呢!
男人真爱的表达为升华,女人真爱的表达为融合,因为吸引的本质如此。
戛然而止的收尾密度太低,只是激发了人思维中的自然完成系统,而本片却未入俗套。
最后,爱情中男人主动是一种假象,女人才是真正的猎手……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影评,欢迎大家指正。
《阿德尔曼夫妇》讲的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一生,以及他的妻子,孩子以及作品。
当生命不得已到了尾声,当盖棺定论的时刻到来,也是对一个人的一生做总结的时刻。
电影采取倒叙的叙事手法,电影开始就是打字机的声音,接着闪过,一个女子形象。
然后,镜头定格在一场严肃的庄重的葬礼仪式上。
司仪在沉痛讲述死者维克托的一生功绩。
众多来宾中,坐着一个冷静的女子。
她戴着眼镜,一头长发,她叫莎拉,是此电影的女主角。
她表情多少有点木然。
她也是死者的妻子,在她的脸上,看不出来悲喜。
了不起的处女作
很认真去看,再一次证明,这类法国家庭片或者说爱情片确实不是我喜欢的风格,故事讲得非常啰嗦,台词也并没有很有趣,至于表演还可以吧
女主太有魅力了,选对了角色,这个电影就成功了一半。这俩人真是绝配啊。
一个聪明人的目标应该是如何把自己变成智者;一个聪明人的爱情应该是在痛苦的认知下如何甘愿的做一个傻子——而不是带着狡黠的表情进入爱情,把人玩弄于股掌之中。一段妻子分娩丈夫在跟人打炮的关系:你可爱带着爱包容这样一个无药可救蠢蛋,涉入其中,或者完全没意识到这是个大傻逼。但妻子显然两者都不是,所以在她自作聪明的叙述里,还是暴露了她也是个傻逼的事实= =+。世界上的爱情果然同类人的游戏么?或者只是导演的叶公之龙罢了。。。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担心他会离开我,是这种担心让我爱他这么久。”原来聪明的女人可以这样玩弄她爱的男人一生。蒙眼走向悬崖的瞬间想起Armour里用枕头闷死挚爱妻子的那一幕,心很塞。
以肉欲开场以文艺结尾的浪漫只有法国人才拍得好 强行加快剪辑的技巧也拦不住流水账走向平庸 镜头语言却设置得精巧 结尾仿佛是双方最后欢愉后的高潮 用文学来辅助爱欲能夺人眼球却不能引起多大共鸣 最后 我有考虑植发
很聒噪的一部电影,基本不是关于作家,而是关于他的妻子,当然故事是出自她的口。片中有鼓励吸毒的嫌疑,没吸毒生的娃是傻的,吸毒生的娃是正常的;粉饰了一生的爱情和婚姻,谋杀了老年痴呆的作家,最后还不忘告诉观众一切成就都是妻子做幕后写手斩获的,好吧作家死了你怎么说都行。可怜那个心理医生。
当我老来将至,回首往事,最大的遗憾将会是遇不到真爱。一辈子太短,有生之年,对爱不明不了,终是抱憾终身。这片子让我很伤心。。8.1
爱是一场关于智商的持久战,控场的人不能永远是单一一方。
虽然是三流小说的质地,但抵不住时间是翻云覆雨的手,万语千言尽在不言中。法国人当真是用一种理解政治的方式面对爱情,时刻开战,永不放弃,全情投入,保持体面。
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创作了一本又一本书,而他的妻子莎拉创作了他——某种程度上说,维克托,这位功成名就、熠熠闪烁的文学明星其实是莎拉的作品,终其一生,她都在修正、斧凿、规整自己的丈夫,把他从一文不名推上盛名巅峰,在他一次又一次失控的时刻将他拽回轨道,而这一切,外界并不知情。
他最好的作品是对她的爱,她最好的作品是他。当他开始痴呆,像画上洒了水,色彩融化模糊,作者把这作品扔掉了。女主角美极,神采飞扬。身为一对聪明人,他们坦率表达了对蠢人的厌恶不耐,即使那个蠢人是亲生儿子。
仔细看的话会觉得这部电影细思极恐的可怕,这个女人操纵了一个男人的一生。他们之间可能是有爱情存在的,但是这个女人利用了一个男人的一生,这个男人所有的写作都是经过这个女人手的,男人是也是怀才不遇的一个比较厉害的作家,但是我觉得更胜一筹的是这个女人,这个女人与所有的作品就是经过她的手写出来的,并且让这个得了老年痴呆症的男人自己走向了死亡,他们的爱情也是从开始到结束的,他们一见钟情,然后再见私奔,中间还经历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人,包括什么给自己老婆送一个男人的这种剧情。
电影时长两个小时左右,如果不能在前20分钟抓住人心,那这就是一部烂片。没人会搁那儿听你絮絮叨叨一大堆,然后看那最后五秒钟的高潮。
4.5星┃很惊喜,直到最后十分钟之前我还以为是《消失的爱人》《45周年》之类不相信爱情系列……对爱的解构还是法国人会玩,女主实在太酷啦!要有幽默感和想象力,虽然不保证拥有好的爱情,但至少做个好的爱人。
看似女主野心勃勃主导了自己人生中的一切,实质上,这难道不是每个平庸男人的白日梦吗?最后几分钟的反转一出来,瞬间想给这片子打两星,实在讨厌这些表面女权内里跟女权天差地别的故事。
我觉得法国的爱情故事我都不太理解的了,平行空间的感觉,完全get不到好在哪儿
法国电影尤其是文青电影,给人一种已经没有办法好好叙事,想显得不落俗套最后反而落入俗套的感觉。
果然法国人,一辈子就是左,爱,左爱
这是一个3号有才女玩了一个6号彷徨男的故事。蓝光碟20180925 居然看了第二遍,她用她的的方式爱着他 2019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