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1993年11月20号下午6点我们:刘建彬和陈小慧来到北京了。
小慧,我一定会让你幸福的。
”现在是2008年11月20号下午6点,十五年过去了,那些建彬和小慧们,你们依然幸福吧?
丽丽问我电影讲的什么内容,我说七年之痒吧。
看过片子的少数马上随声附和。
故事的情节并不像电影海报那样招摇和媚俗,这让最近每天钻故纸堆查找电影海报以还原历史真相的我开始犹疑。
不过每日一影的目标使我坚定了继续看的决心。
旁边的表现手法和通常的电影不同。
我开始在脑海里艰难搜索这种叙事的特点。
枯燥的叙事学理论在感性的叙述和静静地时光流淌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本能反应使我陷入漫无目的的来来往往的旅行里,陷入从轰轰烈烈到平平淡淡转变的极度不适应里。
看不懂电影的时候,总是追寻情节和意义;看得懂电影的时候,更是追寻情节和意义。
琐碎的生活带走了曾经浪漫而单纯的时光,也冷却了恋爱的激情。
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会无话可说,彼此隐瞒?
有一刻,我听着他们彼此的内心独白而表面上言不由衷,心里非常的焦急。
影响感情的只是那么一句本该说出的话,那段子虚乌有的追求。
他们的关系并非不可挽回,他们都还深爱着对方。
可是冷漠与掩埋,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凌迟着七年漫长而坚实的感情。
正如小慧所说:“眼看着我们过去的七年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在我们面前淹死,我们就站在那见死不救。
”小慧和建彬,看到你们的隐忍犹豫猜疑和委屈,我想到太多太多被岁月磨灭的爱恋。
那些平淡而琐碎的日子,那些褪去了华丽外衣的朴实片段。
我曾经那么相信爱情,以为自己的爱能感天动地。
但是,时间,它以无坚不摧的姿态迅速毁灭我的自以为是。
于是,我也开始犹疑甚至怯懦:我拿什么来抵御时间的侵袭?
我拿什么来守卫自己的爱恋?
但是无论如何,我想,爱情依然是这个世界上可以相信的力量。
因此,我们依然抱有希望,不是吗?
面对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物,我们都渐渐变得麻木,失去了原来的那种摄魂颠倒、怦然心动。
面对这种失落,我们首先是想到了逃避。
地铁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好地方,我们躲进去以为可以逃离失落,但换来的却是更大的迷茫。
短暂的逃避也许能使我们暂时忘记痛苦,却无法摆脱无限的困惑。
对自己诚实,不要欺骗自己,那是最难做到的。
任何时候都不应该选择逃避。
春天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而开往春天的地铁,也许能穿越那漆黑的地下道,有看见阳光的一天。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
我们穿梭在拥挤的地铁中想找一个出口,来来回回却不知往何处去,出口在就在那里,只是你一直渴望别人带你走,不愿迈出第一步,没有人来,你只能徘徊在漫延的地铁中,陷入黑暗。
PART 1 男主人公虽然极力隐瞒失业的事实,但无时无刻不渴望女主人公能给予温暖的关怀——电影中大量的独白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人总是在渴求别人能有一双看透一切的双眼却不能坦诚相待?
是不相信自己还是不相信他们的爱情?
或者说根本是由于自己的虚荣心作祟?
建斌甚至犹豫要将小慧拱手相让于他人,由此可窥他是多么的自卑。
女人本就是善于猜忌的,这样小慧开始怀疑两人的感情,害怕去爱更害怕不被爱……PART 2他是一个聋哑人,喜欢上了美丽的天爱,在天爱赴约的时候,却却懦弱地选择离开。
当他举起双手缓慢地做出那个手语告诉她“我是聋哑人”时,她哭了——你为什么不知道,即使你不完美,我也不会认为我们不相配?
PART 3你看不到他,但你给他的心一盏明灯;你爱她,但你却鼓励她继续爱下去。
谢谢你们,让他们回归自己的位置。
"你能告诉我,你怕什么吗?
","我最害怕的是我不会哭了。
"我就是个不会哭的人,但偶尔在心里,我幻想、我知道,我哭得很厉害。
本来写了很多,却觉得故弄玄虚,装模作样,故又删去。
爱不也是这样吗,为爱添砖加瓦、添柴加薪,筑起高墙,只顾在墙内烧得火热,却又退却,归于平息,残留余温。
七年之痒,两叠钞票,新欢旧爱,淋得到的雨,晒得到的光,触不到的恋人,说不出的话。
在压抑中动摇,在动摇中怀疑,在怀疑中溺水,在溺水中死亡,在死亡中燃烧,在燃烧中得知,爱的存在。
我喜欢刘奋斗这个故事,喜欢张一白mtv式的拍摄,喜欢耿乐残留着痘痕的脸,不喜欢这个雷电与风雨交加的夜,不喜欢张扬把手放在徐静蕾的肩和头上,不喜欢那些基于博弈的挑逗情话。
张亚东这首曲子真好啊,堪称本片的灵魂,二胡的部分与北京这座城相得益彰。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也用到这首曲,却总归不及本片里原生的适配。
很久没有坐过地铁了,我想念MTR。
如果武汉地铁不那么臭,搭一班也未尝不可。
我爱默默观察人们的面孔,使我惊奇,亦使我难过。
十五除以三等于五,看完张一白新片《开往春天的地铁》,心里发狠地算着一笔账:这部用300多万元人民币拍出来的品质上佳的片子,如果将其投资数额乘以5倍的话,差不多就是前些日子一部票房惨淡的国产动作"大片"的耗资数目--1500万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拍一部所谓大片"烧"的钱,足够四五个像张一白这样的小心翼翼对待投资的"小"导演拍出四五部像《开往春天的地铁》那样的真心实意面对市场的"小"电影。
7 / 91 《开往春天的地铁》"小",是相对它的先天来说,除了投资少,还因为它的导演张一白,是拍MTV、广告、电视剧的"出身",在电影的行道里,算个小导演;它的场景,相对地封闭在地铁、病房、居室等窄小的空间里;它讲述的故事,也都是些鸡毛蒜皮……然而,在陆陆续续的几次小范围放映后,该片却收获了观影者们许多由衷的夸赞。
记者看到此片的时间迟了些,看过之后,观影情绪在心中狼奔豕突正待发泄,已然看见有媒体记者对该片的评价:"《开往春天的地铁》具有中国电影少有的细腻感。
这其中包括小压抑、小自卑、小逃避、小嫉妒、小移情别恋与小情感煎熬。
它向人们展示了平凡生活之中的种种小的、但最终累积却能造成很大心理冲突的微妙矛盾。
"这个评价如此贴切,分毫不差地描写了《开往春天的地铁》中,有关人物情感的"姿色"。
这的确是一部颇有姿色的电影,除了人物情感的姿色外,人物内心活动的姿色、环境的姿色、音乐的姿色、结构的姿色……斑斓交织。
先说人物和内心活动,徐静蕾与耿乐,都是在一些时候能流泻出性感的那种"有质感"的演员,电影中他们的奔放、压抑或欲语还休,每一时刻的性情表露,带出的均是一种尖锐的有刺痛感的美,而环境的姿色,仰仗的是摄影的良好把握,但焕发其神采的,又是人物内心的波澜。
音乐,张亚东的音乐,在整个充满情绪的片子中,对角色和观众都是一种释放和抚慰。
片尾曲是羽·泉唱的,非常好听,但刺激影片情感更加饱满的还是片中常常出现的张亚东那几声旋律简单的配乐。
最后是结构,三对恋人的几段情感涡流,被很好地控制在了"徐静蕾"与"耿乐"的爱情主线里,自然得像我们心灵中的别处或眼角余光之所见,不突兀、不别扭,却可以让人参照着想一想电影中"徐静蕾"与"耿乐"那随着时日渐渐怯懦的爱情,是不是也正发生在你的身上?
《开往春天的地铁》虽然是部小电影,但它提供观影者一个情感能够真实游荡的地方:我们依靠多年的爱情,实际是个脆弱的孩子,如意的日子他浪漫迷人,失意的时刻他怯懦茫然,我们总是需要一起克服怯懦……反正,看花大钱拍的"大片",我可没想那么多。
在飘雨的4摄氏度想起这部电影忽然想重温了不想说它是七年之痒的故事只是疼痛的人性罢时间是刀切割回忆支离破碎当不再掀起结痂的创口时我们真的老了人们都会因为相处时间太长产生厌倦城市里的每个角落散落着无数在现实与回忆中不断寻找却频频迷失的人忽然之间心烦意乱只需要一部熨贴电影的慰藉
是02年我到川师后看的第一部电影,在本部北门,内时候内里是传说中的堕落一条街。
和文涛在旧书店逛,买了本《马克思传》,出来后看到旁边影院挂着徐静蕾的大幅海报,文涛当时正壮志凌云打算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而我完全是初来乍到的百无聊赖。
于是就不约而同的进去了。
走进那个啥子奥斯卡厅的时候竟然是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一直到开始放映,还是不见有人再进来。
算是我们的专场,爽。
后来看《看电影》,记住里面有段介绍这部电影的文字“相信每个在大城市里生活了很久的、25岁以上的年轻人看了这部电影,都会产生类似的感觉,它说的确实是我们的现在、我们的感情、我们的表达。
”可惜我一直生活在小城市,而且当时也还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
所以完全没有设法去感受,只是抱着对所谓恋爱的憧憬去小心揣摩的。
安妮宝贝写过一个《七年》,玛丽莲梦露拍过一个《七年之痒》,似乎所有爱情的期限都是7年。
七年对一个人来说确实不算短,但与企图白头到老的承诺而言,七年又实在不能算是太长的付出。
城市人大多都是带着功利心来度量自己的感情,所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其实归根结底爱的还是自己。
即便是会偶然关心关心身边内个人的情绪,也是在计较对自己是不是有所得失的情况下,始终以个人为中心。
每个人都得学会虚伪,因为是人际关系的准则,内爱情呢?
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只是收放自如欲说还休的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我不认为造成建斌和小慧婚姻分岔的原因是建斌无法启齿的失业,但两个人坐在一起看电视却无言以对只能靠蟑螂的移动来揣测对方的心情。
为什么他不对她说,为什么她不对他说,也该反省了吧。
说啥子感情最默契的时候就是内心渴望最深刻压抑的时候,这种矫情的蠢话会有人信么?
人表达欲望的手段本来就是熟练运用肢体语言,同样影片穿插了另一段故事,地铁里一个19岁男孩每天都遇到内个在照相馆工作的女孩,每天都感觉到她在自己的身旁,却始终没有开口跟她说话。
终于有一天他用胶卷拍下了自己想说的话交给了女孩,他踏着溜冰鞋经过照相馆,女孩正在擦窗户,那个瞬间,光影掠过女孩的脸、男孩的身影,完全安静的美丽。
女孩去了他约的地方,他却提前走了。
后来女孩在地铁里责问他,他无言以对,直到女孩生气的下车,隔着车窗,他打起了手语,同一个手势打了很多遍。
至此,关于表达的本质终于凸现了。
结局是个谜,七年前,建斌和小慧一起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从地铁里出来,他喃喃地说要给她幸福,她在他耳边留下轻轻一句:我爱你。
难道这一切真的就这样逝去了么?
七年后,仍然是人潮纷涌的地铁,小慧匆匆走出地铁,在几进几出的人群里她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当人潮退去,建斌站在内里。
再过一个七年,又会怎样,谁知道?
之所以突然又想起这些,前段时间专心背书,因为是重点,就把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拿来看了看,一下子就想到了这部电影,大概是现代派小说心理分析太多的缘故。
当然也没内么严重,穆时英写的都是上海的畸形城市生活片断,而电影只不过是现代城市男女情感的缩影,算不上畸形,有点空虚就是了。
要说像,也应该是张爱玲。
张阿姨爱写火车,表现颠沛流离的浪漫和无奈,我想如果她活到现在,抛弃土地革命的悲凉,重归城市题材,她肯定也会好好安排一场在地铁的戏,风驰电掣之间不肯短暂停留让我们能够看清彼此眼里的爱意。
还有啥子比这更抒情的。
1.打破第四面墙:导演张一白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的是话剧,所以电影里面很多打破第四堵墙的手段,观众与角色直接交流,形成了强代入的艺术效果。
小慧直接正视镜头与观众对话2.故事重点:这是一部非戏剧体故事,通过平淡的生活日常,深入挖掘平静的生活流之下隐藏着的生活危机和心理危机,聚焦小慧和建斌两个人之间的心理精神,人文关怀很浓烈。
最后两人在地铁里对望的圆满大结局能体现出张一白相信爱情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地铁中两人在人流穿梭中对望,营造了一种永恒的时间感
在这个镜头中,为了突出小慧,于是所以的群众演员都是黑色衣服且背对镜头,强烈地把穿白衣服正视镜头的小慧对比出来了
建斌成为视觉中心的手段:打光,面对镜头3.道具设计:本片的地铁、红色打火机、水笼头这三个道具设计地很巧妙。
地铁是人物内心的外化道具,而且也是众多人物产生交流和接触的地点,一个地铁连接中本片中所有的故事。
同时现代社会,尤其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人们每天为了五斗米忙碌地无法顾及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只有在地铁之中。
地铁,人物游荡的空间,只有旅程,每个人在追寻着来处和去处,正是人生的象征红色打火机是王虎的象征道具。
王虎这个人,无论是从形象还是语言动作,都没有太多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所以导演用了一个红色打火机,一旦画面出现红色打火机,观众就能立马关联到王虎。
王虎拿着红色打火机水笼头暗寓着男女主的感情,一开始是没水了,两个人之间产生了情感危机,最后两个人确证了心意,感情危机解除,水龙头终于恢复正常。
4.眼睛受伤的女孩子:失业的建斌无处可去,如何宣泄建斌的烦恼呢?
导演选取了医院这个地点,因为医院里住的都是病人,而建斌属于是精神上出了问题的病人,医院呼应了建斌的心理状态,所以医院的选取有讲究。
另外设置女病人是眼睛有问题,能够增加情节的有趣性,一个失意的男青年,一个看不见东西的女病人,人物关系很有张力有意思,如果换成女病人骨折或者男病人眼睛受伤,人物关系的有趣性就大打折扣了。
5.本片主题:生活的无聊是如何磋磨人的,其实就是后现代社会下,人的精神是如何异化的。
表面上看本片是讲两个人的爱情,实际上是讲秩序化的生活对人精神的摧残了,以及爱情能否在现代生活下经受住摧残和考验。
同时小慧没有选择王虎,出了本片给出的小慧爱建斌的答案,其实我想应该还有一点。
造成感情和生活平淡化的是现代文明的工具理性,而换人谈恋爱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案,当小慧选择了王虎之后,褪去初期的激情之后,两人的关系还是会变成现在的小慧和建斌的范本。
6开篇耿乐在地铁中与众人逆流的镜头完全展现出了耿乐的神采飞扬的气势,是“上镜头性”的典型案例。
演员在电影中能够展现出角色的风采7.范伟要和一个约定穿红裙子的女士相亲,相亲地点却发生了爆炸,女士受伤送往医院,如何表现受伤的是这个女人而不是其他人呢?只拍担架上露出来的一角的红裙子即可,这是含蓄的电影视觉的表现手法。
红裙子表明了担架上的人物身份8.拉片反对过度解读,反对解读每一个画面的隐喻,因为这种解读是文学式的,却独独不是电影式的。
大概是初中时候看的 今天又翻出来看 演员,嚼蜡。
竟然有范伟!
那个时候他还没像这样有名气不管是几年之痒 总之是撑不下去了当互相开始敷衍的时候 死期已经不远了 在故事还算美好的时候结束 这不挺好的嘛免得留下些恶心的镜头 怀念的时候总是倒了胃口不过是爱了 恨了 分了 合了 变了 再来几个回合一时冲动的想法,其实蛰伏已久。
插曲中那段二胡还真拉得让人恨不得义无反顾头也不回干干脆脆地离开离开这里永远不要再见到你
我能听见,她又站在我的身后了。
我应该转过身去,冲她微笑,大大方方地问一句,你好。
这一年来我有好多次这样的机会.....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2003年的高三,观影初衷仅仅是为了瞻仰女神的风采,不想徐静蕾就此踏上“老徐”这条不归路,全然没了《将爱》剧里“文慧”那股青春纯真劲儿。
而《开往春天的地铁》大部分时间都游离在对七年之痒的探讨中,高中生自然无法感同身受,好在电影后半段迸发了一场与荷尔蒙有关的盛宴,如夏花般短暂却绚烂无比。
以至于戏中的高圆圆从此接过女神衣钵,永远停驻在我脑中写有“青春”的那一页。
时至今日,再见《我们结婚吧》那个有了岁月痕迹的女神,虽然没了追剧的冲动,但还是会想起遗落在那年夏日里的几个吻,还有温暖过那段光阴的电影片段:(片段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gpCXY2a8N0/)一个全景镜头开始:地铁在舒缓的钢琴配乐中缓缓开动。
紧接着镜头切换到车厢内,浅景深,对准一排轻微晃动的拉环,这是大男孩“大明”的视角:孤零零的拉环顺着他的视线,一直延伸到镜头焦外——隐约可见那是被模糊虚化的另一节车厢入口,它们似乎在等待谁的出现。
这是一节没有多少乘客的车厢,弥散在镜头焦外空荡荡的空气感,和片中北漂男女主人公(建斌、小慧)之间情感的疏离遥相呼应,安静的拉环则暗示“大明”此时一个人相对平静的内心。
镜头切到另一端的列车门处,相同的浅景深、相反的方位,对准这排拉环,这是刚上车的“天爱”(高圆圆饰)视角:静止的画面开始出现一只芊手,搭在镜头焦内的其中一个拉环上,她的手指轻轻拨过前面那几个,焦点随之弥散开去,画面中焦外朦胧的空气感好似平静的水面被小石子荡起一圈又一圈涟漪。
拉环象征“大明”的内心渴望,它终于等到芊芊素手(“天爱”)出现。
值得称道的是,这段影像在呈现出静谧与流动状态变换的视觉美感外,还触发了我们脑中音律跳动的独特体验。
原本孤单、冰冷的车厢因为“天爱”的出场变得开始流动、富有生机。
一开始的背景乐是细碎的地铁杂音与远处的风声交织在一起,营造了爱情排山倒海到来前,潜伏在空气里那一丝丝略微不安的气氛,表达了不稳定状态下的平静表象,以及等待中的内心焦躁。
突然间,耳边传来一个深沉厚重、直击心底的“碰撞”声,并伴有绵长的低频回响!
描绘了“大明”偶然间看到梦境中女孩出现在眼前,心扉顿时被彻底敲开的震颤感受,霎时忘记了不安、消失了焦躁。
一段美妙的钢琴就此演奏开来,随着女孩拨过的每一个拉环(暗示大明原本平静的内心因女孩的出现、走近,变得欣喜、激动,同时也泛起越来越激烈的波澜)变得越来越明晰、轻快,回转反复。
乘着不断向上的旋律,我们仿佛漫步天堂的阶梯,云朵相伴、阳光洒满。
张亚东的这段配乐就像冰冻大地上的一声惊雷,震醒万物后,不忘拂过一阵化雨春风。
此前我们压抑沉闷的观影雾霾完全被舒卷开去,一下子站在生机勃发的无限春光里,遥望一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感迸发。
镜头给到耿乐饰演的男主角建斌脸上,特写:他和坐在地铁上的绝大部分白领一样:西装革履,面容麻木。
一个饱受失业之痛、面临情感危机的北漂男青年,因为暂时无法面对现实压力而天天在地铁上打发时间。
当天爱出现时,建斌循声朝她的方向望去。
然后一个长达10秒的广角镜头对准整节车厢(观众视角),这时候我们得以看清车厢内三个角色情况:1、大明:一手插裤袋一手握拉环,懒散地倚着扶手站在最靠近镜头的地方,短袖褐色开衫、内搭蓝色T恤、褐色长裤、戴着佛珠手链挂着裤链脖子上还悬着俩玛瑙项链、干净清瘦,放在90年代末已经算是很新潮、不羁的打扮了。
一个皇城墙根下的玩轮滑骚年。
2、天爱:一开始处在镜头的最远端——刚上车的地儿。
清爽的短发别着小发夹、粉红卫衣、如雪内衫、挎着俏皮大布包、褐色碎花裙、粉色条纹袜、眉清目秀、雪一样的肌肤,活脱脱一个从青葱岁月里走来的窈窕少女。
服装师显然设计了天爱和大明天生一对的褐色主调,搭配蓝色系粉色系情侣装扮。
她像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玩游戏般拨过一个个拉环,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踏着宿命的相遇来到大明跟前。
3、建斌:坐在大明斜对面座位上,位置处在大明和天爱的中间。
导演安排建斌在这场戏中的担任旁观者角色,他将与观众一起目睹这场爱情的发生与逝去,一同找寻脑中关于初恋的种种美好与悲伤记忆。
作为一个在北京无依无靠、独自承受来自工作、情感、生活巨大压力的男青年,大明与天爱在地铁上的这段相遇作为一个积极情感因子,将化成建斌潜意识里的一股暖流,指引他与女主角的结局最终走向光明。
随后几个特写镜头在大明、天爱、建斌脸上快速流转。
先是轻微的仰拍(天爱的视角):大明靠在扶手上一动不动望着眼前这个清丽出尘的女孩。
接着是轻微的俯拍(大明的视角):天爱手握拉环镇定迎接大明目光,尔后骄傲地昂起头,冷冷等待大明亏欠她的那个回答:“我能听见,她又站在我的身后了。
我应该转过身去,冲她微笑,大大方方地问一句,你好。
这一年来我有好多次这样的机会,可我就是没有勇气......我知道你的名字叫天爱,我想约你出来。
每天中午的12点,在地铁大旺站,我都会在那里等你。
我知道你每天那个时候都会在那里等车,你会来么?
”她不明白眼前这个男孩,为什么在胶片中拍下如此真挚告白后,却不能如约相见。
两人就这样彼此凝望,站着时光的隧道里,多少幽怨而甜蜜的思念飘散空气中,最后定格在这深深一眼里......混着风中细碎的地铁杂音,钢琴弹奏逐渐加快、愈发轻灵。
这段配乐描绘了大明不断加速的心跳,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荡漾在胸中的那股爱情冲动和明显起伏的情绪。
年轻的爱情就像种子般在不断急促攀升的钢琴旋律中,从《开往春天的地铁》里冲出重重阻碍、破壳而出。
此时的我们,眼前划过来自人间四月天那一抹清新怡人的亮色,仿佛终于初见那位一直徘徊在世界远方的恋人,打心底开出一朵浅笑嫣然的花。
作为那个纯真年代的影像,这样的画面构成大抵已经满足高中生对于荷尔蒙的所有美好想象。
然而影片并未就此打住,镜头切换,特写对准大明手握的拉环,此时天爱白皙如玉的手顺着大明的拉环上方缓缓滑落,俩只手最终在拉环里交织在一起。
习惯了中国千百年来温婉被动女性形象的男观众们,如果事后再回想起这一段,可能会觉得天爱的勇敢举动更像是一场非标准式的佛洛依德梦境,虽然最终实现了愿望的达成——我们的确享受到与女神在一起的欢愉,但达成的方式并不太符合心理习惯,因为缺少追求过程中的征服快感体验从而降低了不少幸福指数。
然而影片只花了不到30秒的镜头来讲述,从女神的出现、走近、相望到牵手,这一切发生的那么惊心动魄又在刹那之间,我们还来不及细想,就已经被从天而降的幸福砸昏了头。
随着配乐的节奏不断加快,影像也在天爱和大明之间迅速流转:天爱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过大明,略带怨恨的眼神,像猎人一般敏锐地捕捉住大明开始不安闪躲目光。
这是天爱关于二人曾经的约定,向一直沉默中的大明再一次发起的无声追问。
此时钢琴配乐在低频有力的鼓声伴奏下,从高潮处回归于平缓并驻留在低音部徘徊,表达了天爱对大明不作回应的表现颇感失望,同时也是大明隐含苦衷无法向眼前恋人直抒胸臆的苦闷内心写照。
一个近景镜头对准天爱上半身,她拿出大明向她告白的照片,第三次追问,“你为什么没来?
”,她终于开口了,整段影像中唯一一句女声,青涩温暖。
最后那个“来”字,吐气如兰,明明带有轻轻的怨,你却听不出半点责备,仿佛她只是在诉说着情话。
再听听《我们结婚吧》里的高圆圆,宛如隔世。
最后一阵急促的鼓声将钢琴从平缓的低音带拉到轻灵的高音部,节奏飞快,仿佛急着要把天爱从大明身边带走。
大明不敢直视天爱,依然没给她答复。
或许,这只是男孩的恶作剧吧,天爱终于把相片别在大明衬衫上,翩然下车,她在站台上转身,扬起嘴角骄傲地冲着车上的男孩微笑。
特写镜头对着低头丧气的大明,在愈发急促即将远去的旋律中,他终于也鼓起勇气望着天爱,真诚地比划手语给她答复。
此时列车门嘎然关上,透过车门玻璃,画面中大明以及车内的世界顿时消失了色彩。
他们最终没能一起搭上这辆地铁开往春天,二人的世界因此变成了黑白。
天爱霎时明白了一切,神色渐渐柔和下来,望着带走她恋人的地铁,在强劲快节奏的配乐中远去。
只留下她独自迷失在地铁的风里,凄清,又惆怅,还有那——“太息般”的目光。
如何面对七年之痒。。。倒是高圆圆那对让人看着舒服
爱张亚东的所有配乐,爱别有用心的摄影,只是不断出现的打破第四堵墙,来自导演强烈的表达欲望控制了人物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沉浸在自我呓语的MV,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高圆圆的故事很动人。
有蕾蕾 有圆圆。。
开拓MV电影的鼻祖,又是这个张一白,水平确实有限,还爱装模作样。
打一通没有问候的电话,不管接通后还有没有人应答。坐一程没有期许的地铁,不论下车时还有没有人牵挂。一根手指传来苍白的温度,那是呼之欲出又沉默的心如刀绞。一卷胶片纪录无声的告白,那是鼓起勇气又退后的心乱如麻。在这个空旷的城市里,没有人知道,开往春天的地铁将在何时出发,又将在何时抵达。张一白目前作品中最具灵性的一部,介于王家卫和岩井俊二之间。地铁是都市中最具有温度的短程交通工具,透过车窗,你可以看见那些焦灼不安的等待,欲语还休的分离,满怀欣喜的相聚,和一段段漂浮的思绪。张一白在人物内心描摹方面确实花了心思,碎片化的局部特写加上似是而非的幻想拼贴,成功捕捉到爱情中的虚无感。刚开始看觉得每个人都神经兮兮,看到后来终于明白,或许爱情本就是一种病态,爱的越深,病的越重。除此之外,张亚东的配乐堪称神来之笔。
文艺范儿电影
这部电影在电脑放了很久了 原因是男主角太丑了还没气质 看了下来电影本身也确实不怎么样 反正张一白的电影在我印象中就是装逼 这部也不例外 PS:高圆圆那一段我喜欢 和那聋哑少年俩多青涩多可爱呐~~~ 再PS:如果人类能真诚沟通那就不会有世界大战了
就一加长版MV。小时候的自己常在电视上看这原声MV,被迷得七荤八素的。
烂片,,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腻味静蕾了,,不是她人不好,,只是她压根没拍过一部象样的片
手法太混乱了~
没印象代表。一部电影让人没记忆就代表它真的无法给你感动
和他看过的两部电影的其中一部,爱情在平淡中苍白
这样讲故事的方法真的好吗?MV电影,小时代的前辈。
张一白可以说是毫无才华的导演的典型了?一开始像是有声书,到大高潮升华了,变MV了。
张一白离王家卫最近的一次,对都市男女疏离的情绪有极细腻的拿捏。碎片化剪辑加大量内心独白,抒情配乐与情感一样浓烈。对比之下,简直让后来的《匆匆那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沦为笑柄。总之我爱这部电影。因为我爱春天,我爱地铁,我爱北京。我爱爱情。我爱爱到深处的欢欣,也爱不能再爱的绝望。
那一跳就跳进了不归路。最初“北们”迷茫的萌芽。挺理想挺现实的矛盾着。挺早的艺术处理方法。挺累心的片子。
当你不能再给她快乐的时候怎么办?????????
老徐还是那德行。不过这个片子还可以。20100511
2007/1/9 ;我也是看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听熟悉的旋律摸过来再看看的,很多人拿这两个电影做比较,我真心觉得这俩电影根本没得比好吗?近10年,真的是文化沙漠。大师辈死。对了,我差点忘了这俩电影是一个导演,除了画质进步了,其他妥妥的完败
超棒的本子和导演!一星毁在老徐那拉到小腿一半高的袜子上了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