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的大部分作品是本格推理,距上次影院看的还是回廊亭,没成想两年后这部《彷徨之刃》就上了大荧幕了!
在不剧透的情况下,我想说一下看完后的基本感受:1、这非本格推理,不烧脑,但是烧心,全程你需要屏住呼吸看!
2、让你真正了解了法案这次调整的背后法理,未成年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年龄!
3、王千源老师炸裂的演技为什么这么久一直碰不到好作品,这次终于契合了!
太棒了,而且阿那如、张宥浩几个新生代也相当给力!
4、艺术本身解决的是实体正义,而现实在法律面前经常程序正义大过实体正义,这也就导致明明被迫的那些杀人犯让我们觉得不但不可恨,而且认同,法与理的悖论,其实不应该有,因为法律就是我们最朴素的情感期待,这些敏锐的导演编剧制造电影不就是在推动和普及法律减少漏洞,更加让程序和实体达到协同!
最后,我强烈建议带着孩子看,千万别什么血腥啊打斗就不让孩子去,NO!NO!NO!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别小看孩子们,如今不是旧社会了,孩子们不比你弱!
这才是课程法律,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古早的法律课程!
待上映后二刷,给完整影评!
里面某警长一句“小孩杀大人是正常,大人杀小孩就太疯狂了”让人惊讶,什么时候已经变成这种逻辑了?!
但貌似是这样。
其实在犯罪中哪里分什么大人小孩,都是坏人罢了。
未成年人犯罪,难道就可以逍遥法外?!
但现在这种事情确实是越来越多。
本该善良天真的小孩杀人,究竟是谁之过?
酿就的悲剧中,受害人家庭的心碎该谁来买单?
家庭吗?
这些年轻的杀人犯们,如果家庭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更好的教养,大概也不至于斯。
“子不养父之过”,也许最终该买单的是养大这些社会败类的家庭,不过更甚,该买单的是这个社会-- 这个社会的黑暗面浸淫了这些“白纸”一样的小孩,最终,当他们渐渐长大,爪牙毕现,又开始将黑暗之刃对准这个社会。
这样的悲剧循环,真是可叹又可恨!
唉!
不过即使是在黑暗的环境中,人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为什么要放任自己去堕落,任由自己被这些黑暗吞噬呢?!
不过,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没有善恶之分,轻贱人命,不懂得感恩,他们也不会觉得这是黑暗。
所以说,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啊!
唉,我又胡言乱语了!
这些事情,能怎么办呢!?
法律又不是万能的(更别说现在的法制还不健全!
)真遇上这些事情,估计我也会像这个爸爸一样,失去理智,最后在对世界的失望绝望中选择离开。
韩国电影自从取消审查制度以来,一直以敢拍,敢讲真话,敢打破虚伪的格局而傲视亚洲影坛很长一段时间了,但这部彷徨之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改编的缘故,让人看着无比奇怪,无比做作。
先说男主,演技是可以的,但导演给他安排的活太莫名其妙,哪个父亲面临这个局面是那种怂样,难道这个人天生傻子?
抖抖索索,一副体力不支半死不活的样子,感觉太假了,我也不懂男主有什么值得情感挣扎的?
是个人都会毫不犹豫复仇,还是那种母亲已经离世的家庭,连后顾之忧都没了。
需要挣扎的是社会评价体系,那是从更高层面需要去博弈伦理道德的,说白了,那是旁观者立法者社会群众需要去探讨啊争论啊的,关你当事人什么事?
其次是警察,情感的挣扎也莫名其妙,剧情还特意安排了一条故事线表明他经历过类似事件,所以才同情男主,OK,那你选择放任男主,只需要做好回避,面对反派的行为,你有什么道德上的为难吗?
如果你选择坚持程序正义,那你就坚持到底,寻求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同样可以立起来一个鲜活的角色形象,反而是剧中表现的既不上也不下,让人莫名其妙,到底在自我感动什么。
OK,结合结尾男主的枪中无子弹和警察的奋力疾呼,全剧最违和的场面出现了,莫名其妙至极!
未成年人犯罪从轻,是为了从法理上保护未成年人因为他们是限制行为能力人,还在依赖父母的指导。
好,那么请问,如果未成年人真的犯下如剧中这般罪行,至少从道德伦理角度,男主和警察应该是无愧的吧?
所以剧情如果合理的话,应该是像美国人拍的那部《守法公民》一样,大家都体谅你复仇的心情,伦理道德上倾向于你,但从程序正义的角度上要阻止你,通过这样的矛盾对立冲突,去反思未成年人保护立法的缺陷及改良。
本剧失败的地方就在于把矛盾冲突点放在了错误的地方,男主和警察的自我感动违和至极,不该存在争议的道德审判磨磨唧唧,该引发的冲突反而只字不提。
个人认为最合理的结构,应该是男主毫无愧疚杀掉第一个,倾尽全力追杀第二个,最后陷入疯狂甚至要干掉声称只拍照没干坏事的那孩子,就是给他透露信息的孩子,然后让警察全程坚持程序正义反对私刑,最终在第三个孩子的对立场景中打死男主。
《彷徨之刃》,谁在彷徨?
为何彷徨?
一、父亲李胜贤剧中受害者的父亲李胜贤,在爱女被杀后,经历了一系列情感上的转换。
他身上体现出彷徨,是一种受害者家属的典型心理:该放过还是该报复?
父亲原本的心思,是期望警察能够帮助自己找到真凶。
父亲深爱女儿,他为自己从未为女儿做过一件事而懊悔。
他迫切地希望能将凶手绳之以法,但是也为自己的无能为力、只能傻傻等着警察的调查而感到愧疚。
当父亲从匿名短信得知女儿相关的消息并看到凶手之一金哲勇欣赏强暴视频时,父亲无比悲愤,忍不住冲出来暴打金哲勇。
而在金哲勇逃避那一系列强奸行为而极力抗辩自己的偷窃行为时,他对于女生生命的不尊重和轻视彻底激怒了父亲,父亲冲动之下杀了金哲勇。
父亲的杀人行为遭到了警方通缉,同时也错过了面对面杀死另一个凶手赵斗植的机会。
雪夜里,老警察劝他放弃,说就算杀掉两个凶手也不会改变事实。
父亲满身伤痕躺在雪地里,听到女儿劝他放弃。
父亲心疼女儿,不甘心放弃,认为这带给所有人的印象、带给凶手的惩戒都抵不上给女儿的伤害。
但这位父亲终究没有被女儿被杀的悲痛冲走了良心,他决定放弃仇恨,给剩下的一名凶手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于是在片头的特写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在离开雪地的时候取出了枪里的子弹、毁掉了女儿受辱的视频。
父亲知道自己杀人犯法,但是他宁愿杀完人自首也要去杀掉伤害女儿的凶手。
就在这样的情感下,在他杀赵斗植时,他还是有过彷徨和动摇。
一方面他维护女儿心切,认为杀掉可怜的女儿的凶手应当得到相同的惩罚,但另一方面他内心深处的人性还是唤醒他的良知,这体现在他在雪地里恍惚间见到女儿,女儿劝他放弃之时。
他内心悲痛,但是在离去之时,他的慈悲战胜了报复之心。
但是最后赵斗植的表现还是令他失望了,忍受着爱女惨遭凌辱悲惨死去的绝望,他曾经为了要不要杀掉他的内心彷徨换来的只是凶手的短期刑罚和不认错,他用丢弃子弹没有换来预期的痛哭道歉,这位父亲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的只是无止尽的悲痛,讨不回公道也让他对世界失望,最终假装开枪引得警察杀了他。
电影末端父亲的彷徨,与父亲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让人感受到了深深的悲哀。
二、老警察张亿观老警察张亿观表现出来的彷徨,更多的是其内心与外在职业要求的冲突。
电影中以两位警察为代表的韩国警察群体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其职业要求的合法性。
这种坚守法律行事的特点更多地体现在老警察张亿观身上。
影片开头李胜贤作为被害人家属时,老警察便上前安慰他,并向他保证会尽力抓到凶手。
然而当李胜贤杀了人之时,老警察还是决定依法律行事,逮捕杀人犯李胜贤。
这点在老警察与年轻警察的对话中便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年轻警察表达自己对于李胜贤的理解和认可时,老警察以摔勺子这种激烈的方式反驳了年轻警察的观点,认为警察的义务就是保证社会安全,而李胜贤作为证据确凿、动机明确并有可能继续杀人的杀人犯不能被放过。
尽管老警察知道李胜贤这么做是为了女儿报仇,他杀的人也的确都做过犯法的事,都是人渣。
在李胜贤杀了凶手金哲勇,警察们前去查证之时,老警察曾对年轻警察说过 “犯罪哪里分大人和小孩,只有坏人而已”的话,这说明他也认可凶手的罪恶。
在听到凶手赵斗植致人死亡却只能判刑不到十年的时候,老警察既吃惊也愤怒。
这些细节都体现出老警察追捕李胜贤并非他不近人情,并非他不痛恨强奸和杀人的高中生,而是他的职责便是依法行事。
老警察对于李胜贤也怀着悲悯之心。
他能够理解他失去女儿的悲痛,但不能赞同他在冲动之下做出犯法的事情。
在最后李胜贤拿枪指着赵斗植、警察拿枪指着李胜贤时,老警察匆忙赶来劝李胜贤,劝他放下枪让法律来制裁赵斗植,也劝他要好好活着去看赵斗植被法律制裁,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只要李胜贤一开枪,警察也会对他开枪。
老警察身上体现出来的彷徨,是法律与道德的彷徨。
他能够明白被害者家属的悲痛,也能明白凶手的邪恶与狂妄,但是他无能为力,他只能劝他们守法,劝他们忍耐。
因为韩国法律规定保护弱者,即便赵斗植杀了人,但是在持枪的李胜贤面前,警察下的命令依旧是“安全逮捕赵斗植”“阻止李胜贤开枪”。
法律面前不谈人性,只要他们犯了法、伤了人,即使有再多的无可奈何,警察也必须忍住内心的同情,依法去逮捕和惩处违法者。
从老警察的彷徨中,反映出来的更多是社会上此类现实的缩影,引发人们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当法律与道德相冲突时,该何去何从?
三、金民基电影中金民基是两个杀人凶手金哲勇和赵斗植的帮凶,同时他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善与恶的彷徨。
金民基虽然是杀人凶手的帮凶(开车),但是从电影中可以看出,他拒绝了共同强暴女孩的提议,也会为了女孩的死亡而感到不安,良心尚未完全泯灭。
且从学校同学对他的评价和态度也可以推测,他本人参与赵斗植和金哲勇的犯罪行为多少是受到两人的胁迫的。
从这一层面来看,金民基身上还带有一些善意,不至于坏得无药可救。
而从后续他的行为来看,他也有自私的恶。
可以说他把两个实际凶手的情况透露给李胜贤带有一些对被害女孩的同情,但是更多的是求自保。
赵斗植金哲勇曾说过,万一事发就将他拖下水,因此他希望借李胜贤的手杀掉两人,才不断给李胜贤透露两人的具体位置。
电影最后在江陵站前的突然逃跑,也可以说成是为了引开警察给李胜贤制造杀赵斗植的机会。
不论从他为求自保还是出于对赵斗植金哲勇的恨,在这里他表现出的是他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是恶的一面。
因为优酷电影首页推荐,看简介感觉也不错,然后就看了东野圭吾的小说我看过《嫌疑人X的献身》也看过电影版,以及韩国改编的《白夜行》就电影来说,前半程真的挺紧凑的,到了爸爸去雪场又和少年犯擦肩以及结局我觉得都不够精彩。
明显变慢了。
最后的结局我都没明白到底是爸爸自杀,还是又警察开枪了。
感觉整部电影都透着纠结,如果没有少年犯的犯罪就没有复仇,而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孩子是无辜的家长才是最大的犯人,因为他们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当时那个少年犯的妈妈还说自己的孩子能犯什么错,(强奸杀人还录像)这是小错吗,之后就开始嚎啕大哭。
最大的争议就是该不该给这个少年犯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我是爸爸我也会疯,谁给我女儿生的机会了。
还有那个做精神鉴定的少年,警察跟他是什么关系呢,感觉没有交代他的事。
还有那个已补习班为依托的组织高中生卖淫的团伙难道不是严重打击的对象。
又是什么让她们走上这条路的?
拷问社会除了那个年轻的被说成是废物的警察在努力查案,其余人我都没看出来有什么作用还有那个高中生用女孩的手机给爸爸发信息,那个镜头是个BUG,有密码的手机如何进去的。
整部电影总体拍的一般,但是这个话题真的还不错,值得深思。
因为优酷电影首页推荐,看简介感觉也不错,然后就看了东野圭吾的小说我看过《嫌疑人X的献身》也看过电影版,以及韩国改编的《白夜行》就电影来说,前半程真的挺紧凑的,到了爸爸去雪场又和少年犯擦肩以及结局我觉得都不够精彩。
明显变慢了。
最后的结局我都没明白到底是爸爸自杀,还是又警察开枪了。
感觉整部电影都透着纠结,如果没有少年犯的犯罪就没有复仇,而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孩子是无辜的家长才是最大的犯人,因为他们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当时那个少年犯的妈妈还说自己的孩子能犯什么错,(强奸杀人还录像)这是小错吗,之后就开始嚎啕大哭。
最大的争议就是该不该给这个少年犯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我是爸爸我也会疯,谁给我女儿生的机会了。
还有那个做精神鉴定的少年,警察跟他是什么关系呢,感觉没有交代他的事。
还有那个已补习班为依托的组织高中生卖淫的团伙难道不是严重打击的对象。
又是什么让她们走上这条路的?
拷问社会除了那个年轻的被说成是废物的警察在努力查案,其余人我都没看出来有什么作用还有那个高中生用女孩的手机给爸爸发信息,那个镜头是个BUG,有密码的手机如何进去的。
整部电影总体拍的一般,但是这个话题真的还不错,值得深思。
⭐ ◀ ▶ ⭐ ⭐ ⭐「女兒」遭三名「高中不良少年」迷奸並最終殘忍殺害,心如死灰的「父親」最終決意踏上那條註定要失敗的復仇之路;這種大體類似的公式化簡單前提設置和明確的動機設立,同大多數「復仇驚悚電影」相差無幾,這樣的電影屬實雙手捧著抓也是一抓一大把,幾乎沒有任何特色和新鮮處理可言,從始至終的淒涼基調,缺乏原創元素且中段踏入雪場開始節奏明顯降調!
同「老男孩」或「看見惡魔」相較來看更加偏向殘酷的現實性,「謀殺場面」不像上述電影那樣野蠻和寫實,「復仇者」是普普通通的沒權沒勢的「工廠員工」,「殺人者」同樣也不是有著硬實力撐腰的「官二代」;所以電影自然沒有明確意義的表明「正派」或「反派」,而是直接將中心重點規劃於復仇之外的「司法正義」和「自我正義」的內心沖突中,涵蓋「校園欺淩」、「未成年賣淫」的一系列問題和現象的質疑;「父親」向「高中少年」的追殺同自己躲避警察追捕的逃亡下代表「正義」一方的「警探」是電影最矛盾、最兩難的角色,他深知法律判決的「無意義」但他心理上又迫切想做「正確」的事,他間接的於促成「復仇」和阻止「復仇」的漩渦裏掙紮;陳舊且可預見的濫調悲情結局,一味老調重彈普世價值詮釋與是非對錯道德經,總體缺乏力道!
李政浩 ★ 男 🔥 39 N 🔴 2014 🔵 韩国 🟣 2023 ▲ 11月 🟣 ➊ 🟣 24 🟢 55 🟣 Ⅱ ≈ 122分鐘 🟣 原聲音軌 ★ 中文字幕 🍁 0 0 0 0 6 🍁
本片继承了东野圭吾一贯的琼瑶式推理风格 最后引发思考 拷问人性一样不少 这部电影的独特闪光点在冷峻凌厉的镜像风格 对塑造一位少言寡语耿直的父亲的形象十分切合 整个过程都透露出角色们矛盾的心理 直到最后众多矛盾交锋于十字路口 该往哪里走 对当下青少年犯罪究竟该不该宽恕的问题 主创们帮我们拓宽了思考的空间 宽恕是必须的 孩子哪怕是再罪恶 这是整个社会 道德 传统所要求我们的 然而 时刻的关注是必须的 为的是犯罪更少 更加美好的社会 建议可结合《妈妈不哭》比较观看 同类题材 不同的故事架构 女性视角观点偏向感性 出发点也更倾向于悲悯的普世价值 看完觉得揪心
确实觉得结尾拖沓,不够跌宕起伏,悬疑不够,但是似乎是剧本设定问题,难不成要拍成消失的爱人吗?
主题是父爱亲情未成年犯罪,这个和《涉过愤怒的海》一样,但是这部要憋屈,黄渤怎么说也是有生命力,而这部里面父亲太惨了,惨到我以为是黄海里的男主老年版,总体肃杀氛围符合韩国那种调调。
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
没想到东野圭吾的小说韩国也拍了三部。
这一部彷徨之刃的小说,当时看了后震撼不及白夜行。
也许是学法律的缘故,这种维护法律争议和实质正义的争论在法学理论上从来就没有停歇过。
正如每个公民(包括犯罪嫌疑人)都需要平等法律保护一样,对受害者家属的权利保护在日本就感觉薄弱了很多。
根据早起日本刑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庭上一句“对不起”就可以被视为有悔过情节,可以减轻处罚。
这样看来,中国的书面悔过书,以及恶行后的死刑执行更能让人敬畏法律,敬畏人类道德底线。
电影里父亲的扮演者悲愤的神情与警察错综复杂的情感交织,剧情画面把握很好。
其实最重要的是,韩国电影能够把这么多令人深思的东西拍出电影。
把表面上精美的东西撕成血淋淋的现实,自我反省,这是最让人致敬的地方。
棒国演员只有一种表演套路就是目光呆滞跌跌撞撞,棒国导演只有一种拍摄手法就是手持相机摇摇晃晃
一开始就猜到了故事主线,所以我并未想到这事东野圭吾的小说。因为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以我可以冷眼旁观的说,我相信这个世界人不应该凌驾于法律之上,你能做的只是改变规则。
虽然我知道私刑是不对的,但是杀人犯真的会改过吗?他不会再犯罪吗?受害者和其家属的受过伤害怎么弥补呢?
韩版改编的更加粗粝,写实生猛,和一贯的韩式煽情。但也没了原著中关于社会伦理、法律和正义之间的复杂,矛盾和思辨性。
想看悬疑复仇爽片,没想电影在讨论青少年犯罪及惩处这种严肃话题……故事比较简单,过程也比较枯燥,结局也让人不爽。
为正义行使的恶该怎么去定义?影片也是给出疑问,没有答案。
东野一星,主角一星,其他太渣,改编不到位。
杀人虐待强奸只判六个月,是对罪恶的惩罚,还是对更多罪行的助力?对犯罪主体区分是否成年,那对犯罪受害者的未成年又为何不罪加一等呢?法典对恶的模糊与包容,对量刑尺度的敷衍与随意,才让守法公民变得彷徨、仇恨、绝望。
一场没有公平和正义杀戮。
跟妈妈不哭差不多,不过比较喜欢这部,男人的演出很到位
郑在泳饰演的父亲,李成民饰演的警察,还有那个年轻警察,各自胸中或迷惘或执着的那份东西,清晰毫无保留地呈现。“罪犯哪里分大人小孩,只有坏人而已!”阴暗的色调,却讲述的是何其需要延续的故事。
韩国人这是第三次改编东野的作品了。《白夜行》改成了狗血韩剧,《嫌疑人X》更像日本片,倒是《彷徨之刃》改得接“韩气”。较原著而言,有改动,但大的框架都留了下来,算是一次成功的改编。演员很棒,郑在咏演得牛逼极了。
能看而已。
5
还不如书嘞,该突出的重点直接弃了。。
男猪演技拯救了略拖沓的剧情
韩国警察还是一如既往的垃圾啊
如果不是看了书,我会看不下去
这种故事我更喜欢完美结局。
让我看看我们这个版本能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