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北正襟危坐着睡了一会儿,醒了,强撑着再看,又睡;然后她在片子最后那个华丽地唱着葡文的女声里睁了眼,惺忪地问:完了?
完了。
梁洛施到底是不是杜汶泽的女儿?
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
关系。
我几乎是脱口而出。
男女关系。
《伊莎贝拉》讨论的就是男女关系。
关键词是赤裸、暧昧、混杂、责任、承诺、始乱终弃;结局却很完满,浪子回头,坏人变好人,好人还是好人,好人在高墙外面等待那个变成好人的坏人出来……简单,毫无意外,充满希望。
而张碧欣与马振成的关系却是个哲学问题,充满矛盾、对立、隐喻、辩证、依存。
你可以说他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女,也可以说他们是父女一般的情人,或者干脆说他们是芸芸众生里随便那么两个,两个人之间有些渊源,又刚好遇见,刚好是一男一女。
我们撇开马振成与张碧欣不讲,只问:真正的父女之间的关系,就不是男女关系了么?
真正的父与女,又何尝不是“刚好遇见”?
世人只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我总觉得这是个极隐讳的说法,拿上辈子说事儿,影射的却是这辈子的精神状态。
我以为,意淫着生活的人,远不止一个中国古代的贾宝玉而已。
上海译文为《洛丽塔》出了新版,销售大好,为何?
除了纳博科夫癫狂而颤栗的文字,世人与什么产生了共鸣?
中年男子亨伯特的悲剧,仅仅是个病例?
……实际上这是个相当复杂而微妙的问题——所以李零在《花间一壶酒》里说,“男女关系是哲学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并不年轻……所以我觉得宁瀛大可不必 在《伊莎贝拉》的试映会上中途离场 ,而拂袖而去的理由是:“太年轻了,他们处理感情的方式我不能理解!
”。
年轻如我,尚能耐着性子看完《无穷动》,年长如她,怎么就不能耐住性子看完《伊莎贝拉》呢?
互相不理解不见得就一定要摆出互相不尊重的姿态。
颓靡的酒吧,中年男人曚着醉眼抵住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你的眼睛很像我的第一个女朋友。
这老套的搭讪,搭到的却是自己第一个女朋友的女儿。
于是后来,就有了横陈的腿,光洁的背,轻盈的起身;张碧欣对马振成说:知不知道你泡过我?
于是后来,又有了这样的问句与答句: ——你知道我是你老爸还跟我上床?
——你关心么?
我还以为你不关心呢……你跟那么多女人上床,偶尔碰到自己的女儿也不奇怪吧…… 笑话与悲剧常常只隔着一层纱,就这么疑似乱伦了,大不韪了。
客观地讲,这样的开场极易挑起某些卫道士(欢迎对号入座)完全忽略了某些现实性与可能性的执著反感,并不由分说地拍案而起拂袖而去,甚或大骂幼稚与无稽……实际上,导演彭浩翔(年轻)已经做出了让步,乖巧地走了条折衷路线,剪上了几个“真相大白”的细节,稍稍有些刻意地排除了“乱伦”的嫌疑……先是一串蒙太奇,镜头说,那夜,马振成带回来的那个妓女,并不是张碧欣;后半段还安排了张碧欣的生父与马振成单独会面的场景……彭浩翔一向不爱迎合,这次的擦边儿,已经很小心很小心了。
我不得不提一提彭的老片。
当年的《买凶拍人》是小聪明的大集合,一场荒谬到真实的闹剧,充斥着玩乐一般的拍摄技巧、填鸭一般的意识流、标签一般的黑色幽默,很像一个怀才不遇者的恶性发泄,在我看来,那是一部恶狠狠的杰作;而片子里的杀手,不过是缩影了蝇营狗苟的世人,每一枪都是慢性自杀。
《AV》,很吵闹很疯狂,以道貌岸然的经纪人和浑浑噩噩的A片贩子为花边,锦簇着思春期的干渴少年、貌似纯情的AV女优,过场是情,噱头是性;前因是欺骗后果是谎言,结局是一场空。
片子完了,我有点儿愕然,再懒得去思考什么意义,终究是一场空——我只记得某女优的胸,那是相当地平。
于是有了这么一个推论:欲望是波霸,理想是平胸。
这个世界上没有公主,只有一群装作是公主的巫婆;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王子,只有一群自以为是王子的王八蛋。
这是 《公主复仇记》 告诉我的。
这一部,照样儿拍得很奇技淫巧,绕,很绕;“女汉姆雷特”讲述的是背叛与反击,抽丝剥茧地揭露男人的无耻与女人的狡诈……你会看得很难受,即便最终恍然大悟了,还是会觉得活在这世上很没指望——爱来爱去,全成了巫婆与王八蛋的互戕。
喋喋不休是为了组织证据,对于彭浩翔的“坏”与”不屑迎合”,这些老片子是顶好的证明。
此人习惯自编自导,习惯高傲、愤世嫉俗的讲述姿态,习惯平地一声惊雷的兀然、明线暗线一大堆的纠缠,习惯在自己的片子里近乎卖弄地大量铺设地雷,自顾自地狂轰滥炸,懒得观望其他……完全是个顽童的形象。
原本以为“伊莎贝拉”这个柔和的名字后面是必定是埋伏了凶猛的……可是并没有,除了昏暗、嘈杂、暧昧,只剩了干净、平实、不言自明。
这一次,彭大人的机巧只关乎“乱伦”,多么节制,简直万岁万岁万万岁了。
可仍旧有人容不得这疑似乱伦的玩笑。
有时候真正在岁月面前举步维艰的恰恰是年轻人。
疑似乱伦,实际上与乱伦无关,美丽的感情而已;彭浩翔用很复杂很暧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很简单很清丽的故事,镜头里摇摇晃晃的昏暗不过是形式,实际上《伊莎贝拉》的内核无比光明,就像她无比迷人的喧宾夺主的配乐;我极爱片尾那个淳厚的女声,葡文的词儿,不晓得是什么意思,曲子却懂……那可以是任意一种厚重,狭窄一点儿理解,就是男女关系的意思。
以往彭浩翔对男女关系的表达,常常是腐朽的、绝望的、垂死的,这一次却极柔软极灿烂,对光线的运用,极漂亮。
听说摄像是个法国人,名字忘了,我只是觉得他的风格很杜可风,于是就把彭浩翔的“乱伦”拍得很王家卫,闷骚、沉静,人沉默,镜头说话,细节汹涌。
还有一个镜头,很长,改镜头沉默,人说话——拍的是张碧欣的脚,脚把拖鞋踢开,踱过去,撒上,再踢,再踱过去……画外的人声,也是张碧欣的,正自顾自地“讨论”要怎么称呼作为“父亲”的马振成。
原本是很斧凿的营造、很刻意的自然,搭了梁洛施漂亮的腿,也就赏心悦目起来了。
其实漂亮的腿也可以是光明的来源。
《伊莎贝拉》好看,不在乱伦上,在光明上。
其实“伊莎贝拉”是一个隐喻。
片子里,“伊莎贝拉”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被遗失的狗、被逃避的责任;片子外头,“伊莎贝拉”还是那个资助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西班牙女皇的名字——Isabella,西文的意思是:“对上帝的承诺”。
有时候上帝会作为一个神圣的情结出现,他不言不语地俯视着凡人的承诺,独自思考,暗自发笑;我们对他的承诺,不外维持一种信仰、深爱一个人、忘却一段仇恨、负担种种责任……我们对随便一个人的承诺,都是对上帝的承诺,而承诺之外,顶重要的,是兑现问题。
《伊莎贝拉》里,两代人的承诺都是“我等你”,前一个落空了……深味时代的浮躁,不敢有太多奢想,只盼后一个能成行。
上帝保佑。
PS.于我,《伊莎贝拉》所提供的最大惊喜来自杜汶泽同学……傻强出息了,眼神儿倍儿深邃,演了主角,演了父亲,演了沧桑了,那是相当地不错啊:) 另。
4月26号写的。
旧文儿了。
http://grafa.blog.sohu.com/2551176.html
前几年曾经有个友人这样形容这部电影:“饱含文艺片的质感”,没错,彭浩翔的180°风格转变之作,沉甸甸的文艺质感,舒缓却没有过分的伸展,原声更是出类拔萃,纵观彭导的前几部作品《买凶拍人》 《大丈夫》《公主复仇记》《破事儿》《青春梦工厂》,都是以黑色的风格为主的cult片范,《伊莎贝拉》的问世让熟悉彭浩翔风格的人大跌眼镜,cult片范导演转型为小众文艺片导演,但是彭浩翔却一点不含糊,他用《伊莎贝拉》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同时金培达和杜汶泽也通过这部电影被更多人认同。
故事发生在澳门回归前夕,还是老题材,历史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彭浩翔镜头里的澳门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只有葡国风格的大街小巷,破败的公寓,石头铺的地板,电影的画面风还是偏向暖色的陈旧之黄,金培达的音乐烘托出的那种背景氛围与电影的画面风格高度恰和,整部电影才开始2分钟就舒展开的原声让人大为惊艳,浓郁的葡国风,特殊的木吉他声在沉静的画面中舒展,接下来的配乐可以用奢华铺张的精致来形容,对于华语电影来说,非常少见,尤其是这种高质量的配乐。
杜汶泽扮演的腐败司警马振成一直从事着走私的勾当,每晚游走于不同女人的温柔乡里,张碧欣的出现改变了他的生活,张碧欣告诉马振成是他的女儿,电影的前半部分给人父女乱伦的错觉,其实是个障眼法,马和张之间并没有发生什么,片头在迪厅,马振成醉醺醺的对张说她的眼睛很像她的第一个女朋友,不管是真的还是无意识的勾引,上天开了个莫大的玩笑,张碧欣就是马初恋女友的女儿,加上开头部分关于乱伦错觉对观众的冲击力,让人对于他们的父女关系不再怀疑,就这样,两人的戏剧冲突开始发展,第39九分钟两人托着行李有节奏的在往巷子深处走已经寓味着两人关系的不可分裂了,第46分钟以后2人的关系逐渐开始缓和,马开始对自己的'女儿'产生应有的父爱,但他岂知,碧欣对他的爱不是父女之爱,而是爱情,是对马振成的依赖和爱恋。
就这样两个没有什么联系的人走到了一起,一个施之于父爱,一个却表达的是爱情,一种极度混乱的关系。
伊莎贝拉是马振成初恋女友的名字,也是碧欣爱犬的名字,因为伊莎贝拉,他们走到了一起,因为伊莎贝拉,马振成把自己对初恋女友的忏悔转化为父爱转嫁在'女儿'张碧欣身上,都后来才知道,他和碧欣并没有血缘关系,而自己的去世的初恋女友却似乎把这个不是马振成的女儿的女儿当成他俩的结晶看待,这是种极其复杂的情感嫁接关系,值得梳理参照电影的的人物关系慢慢细品。
马振成在此之后的转变可以看成是种忏悔,生活在这世上,不得不屈服于一些东西,但是自从'女儿'出现以后 ,他开始转变,开始认真的对待生活,而张碧欣与各种上门与马振成纠缠的女人的'对决'以及那个一直喜欢着自己的男生的对话,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她由对马振成最初的依附感转化为爱情,复杂的情感转嫁和现实中的人物关系虽然不复杂,却也剪不断理还乱。
乍看来这部电影的风格貌似有浓重的王家卫风格,但是细细解构起来却发现这部电影的骨子里却是彭浩翔对于艺术的独特感受以及表达,远不同于王家卫电影里的城市游离感和无根性,彭浩翔的电影简单朴实,脱离城市游离或是无根的那种归属感,和王家卫玩的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是在电影的画面风格极其构图风格上形似,骨子里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比较起与之形似的《春光乍泄》或者是《重庆森林》,细细感受俩种作品的风格基准,区别还是很大的,有点相同的是两位导演都喜欢在自己电影里穿插当时的时事,彭浩翔自然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并不用跟风模仿王家卫,彭浩翔电影中的归宿感和存在感还是比较明显的,而王家卫却截然相反。
杜汶泽在片中的表演可谓精彩,这部电影也算是他的成功的转型之作吧,梁洛施表演也尚可,其实电影的关系梳理起来主线只有他们两人,杜汶泽在电影中扮演一个腐败的市井司警,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走路姿态、说话的语气都极其到位;其实在彭浩翔前一部《破事儿》(短片集)中的 增值篇 ,杜汶泽扮演的嫖客,每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出神入化,拿捏的极度经典,所以能撑起整部《伊莎贝拉》当然也不再话下毫无疑问《伊莎贝拉》的配乐可以称得上是目前华语电影原创配乐史中最为精致最为铺张的最为经典的配乐!
唯有一个词能形容 惊艳!
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就是很好的褒奖,伊比利亚风格的配乐与澳门发生的故事结合天衣无缝,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门的大街小巷都浸淫在葡萄牙的那种氛围之下,配乐中主要以木吉他为主,加上大提琴小提琴的,美妙无比,直入人心,穿透内心最为敏感的部分,精致华丽悠扬空灵,无可挑剔的完美,一直对华语电影配乐嗤之以鼻,但是对于《伊莎贝拉》的配乐,我将不会吝惜所有的赞美和感叹!
然而 美中自然有不足,作为配乐来说,《伊莎贝拉》的原声在很多时候盖住了电影,削弱了镜头感而让人突兀的感觉到配乐的存在,站在音乐的美感上来说,伊莎贝拉的配乐无可挑剔,但是作为配乐在一些方面盖住了电影本身的光芒,这是也算彭浩翔的不足,没有拿捏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整部电影见缝插针的穿插金培达的配乐,笔者细细统计了配乐出现的次数和时间段以及与剧情的关系,大部分配乐的出现在承上启下的段落,稍有空白处就会有配乐,例如32分钟处的女声吟唱完全盖住了镜头剧情本身,11分钟处的也略有越俎代庖之嫌,其实笔者认为此段可以以有源配乐来代替。
基于彭浩翔以前的执导作品来说,在拿捏文艺片上,彭浩翔略显生涩,但是不会盖住彭浩翔本身的才华横溢。
对于彭浩翔来说,这是一次风格的尝试,证明了他的执导能力,也造就了一批人的成功,在华语电影圈中,这次尝试或者说是风格的转变是极其有意义、有价值的,它让人看到了希望
伊莎贝拉,葡语里的"Isabela",伊比利亚岛的"Isabella”,那个“对上帝承诺”的女孩。
今天读到廖伟棠的《旧欢似梦》,猝不及防,我搜索脑海里那座近乎要被遗忘的,包裹着初恋的城市——澳门。
《伊莎贝拉》这部有关于澳门的电影,两年前在北京的大学宿舍里看过。
那时临近毕业,所有的情绪都被校门外的花花世界所涌动,仿佛即将要迎娶一位艳丽的贵族千金,全然忘了南海边的半岛上有一位和自己相恋过、正在熟睡的姑娘。
她一次次从梦中醒来,却发现自己的爱人不见了。
她一次次默默忍受,倾尽了自己所有的好,却总遭人遗弃。
当,被人遗忘,是一种常态。
这是一座留不住过客的海港城市。
打开电脑,找不到在澳门拍摄的场景。
2002年,第一次离开家去澳门上学,从关闸出来抬头望着那拥挤逼仄的楼房,带着逃离社会主义的快感,嘴里唱着"big big world”,那是一见钟情么?
我确实喜欢过这座城市。
黄昏时搭乘28c过跨海大桥,夕阳,海水,天空,各式中西建筑——那是一杯澳门特制的醇美的葡萄酒。
没有鲜明的四季,只有是最湿的四月,在湿季中,晾在阳台的衣服总是干不了,身上那粘糊糊的味道,是我能记住的,她的味道。
报纸里没有太多新鲜的事情,若干年后唯一能引起我震惊的是曾经同校的内地女生被人勒颈窒息致死。
这样的新闻是可以上小城的头条。
我怎么能将你忘了呢?
听fado的时候,我想的是葡萄牙;听粤语歌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香港。
我忘了,2003年4月1日,住在澳门文华酒店对面,新闻滚动播放张国荣从文华酒店跳下的新闻,我们集体跑到阳台却发现一切“太平”。
看,张国荣选择的也是香港的文华。
上《澳门史》的时候,发现,澳门从来都没有承认过被葡萄牙侵犯。
从大航海时代中没落的葡萄牙贵族在500多年前,航船经过澳门,想必也是一见钟情吧,被这里的温柔和安静所打动,便停留了下来,但始终要归航到自己的伊比利亚半岛。
不像傲慢如帝王般的英吉利王国于之香港,葡萄牙对待澳门,就像对待一位情人,不给承诺,不刻意她改变。
所以,500多年前过去了,她的面容依旧,妈阁庙里香火鼎盛,玫瑰堂里也一直响着结婚的钟声。
白天,她秩序井然,各式各样好玩好看的车子总能在小小的停车位中再瓜开一小份,安停在某家门前的碎石小道上。
夜晚,她会偷偷跑到海边的指明灯下纸醉金迷,夜夜买醉,唱一首《小城事》。
没人会在意她的悲伤,她的哀怨连渐渐被边缘化的香港这个大怨妇都比不上。
于是,她习惯在纸醉金迷后,静静沉睡。
在梦中忘却从她身边经过的、爱过她的人们啊,忘却她不为人知的忧思啊。
她的美丽,总教人遗忘。
想起她,仿佛突然遇到一个曾经被自己遗弃的人,那《伊莎贝拉的呼唤》叫了好几年,我却从来没想过要回到她身边。
尽管知道她百般的好。
她包容了一切——中西两种最难相容的文化。
但有谁留意,小城市里小人物?
那个在官也街卖猪扒包的资深师奶也曾是葡京赌场叱诧风云的发牌手。
新马路、大三巴、渔港、妈祖、大炮台,我们都曾在澳门半岛上那个长得像圣母玛利亚的观音像旁静静等待一场流星雨。
旧爱总沦为心灵埋葬。
也许有一天,我再度从梦中惊醒,想起她,也会像今晚这样,陪她在地球的另一端静静流泪。
ps,我从来不觉得这是彭浩翔最好的电影,却是配乐最绝妙的一出,首推金培达的ost。
喂,马振成!
隔了一个多月后,在网上闲逛,逛到豆瓣的彭浩翔小组,看到有人在说《伊莎贝拉》,然后慢慢回想起来,心里面有了微微的触动,而在刚看到的时候是没什么感觉的。
首先浮现的是色彩,青绿、暗蓝,暧昧红,梦幻的,当然也是伤感的,就差往脸上贴个标签那样,标榜着文艺片之品味。
记得那次看的时候,这种感觉引起了我的反感,这不是我熟悉的彭浩翔风格,所谓的父女乱伦情节,依然保持对道德问题的调戏,但,那种让人精神一振的“鬼马”情趣不见了。
几乎同时,气味出现。
清香,苦涩,好像在浓绿的树荫下摘一片树叶放在嘴里嚼,不是果腹之物,只是......百无聊赖。
没有家的人,他们的百无聊赖尤其刺眼,所以,如果找到什么,爱上什么,就紧跟不舍,反正可以浪费的只有时间。
比如,寻找一只叫伊莎贝拉的狗,或者,等待一个叫马振成的人。
或者,牢记一个承诺。
马振成!
我叫张碧欣!
穿着吊带衫的纤细女孩,清脆地大声地喊,和前面那个人隔着二十年的光阴,隔着许多灰暗的往事,但是,青春从来不在乎灰暗,什么都可以,编织谎言和恋父,随随便便做决定,坚定不移去执行--或者反过来也可以。
情节没什么意思,一个花哨的圈套。
一副清纯的画外音,始终没有忘记初恋情人的短命女人,向女儿隐瞒其真实身世。
澳门这样的小地方,一个堕落潦倒私生活混乱的警司,碰上从未见过面的私生女,以为跟她上了床,其实没有,她又不真的是自己女儿。
但他不知道,知道了又怎么样,还是为了女儿,希望得到清白身份,自投监狱。
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马振成!
我叫张碧欣,我在等你。
你知不知道?
马振成!
想起多年前的一部电影里,一个叫李翘的女人,寻找一个叫黎小军的男人。
有人说,这个片子很“王家卫”。
其实一点儿不,它很甜蜜。
“甜蜜蜜,我爱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因为我在等。
我在等你,马振成。
我叫张碧欣据说,伊莎贝拉在西班牙文里的意思是“上帝的承诺 ”。
在这里,是一个女孩的名字,也是条狗的名字。
女孩后来变成了女人,还有了个女儿。
临死前,她把一条叫伊莎贝拉的狗交给了女儿。
女儿叫张碧欣。
短发,容颜清丽,有两条长长的腿,和美好的锁骨。
今天晚上,我穿过胜利路上无比喧闹的人群,从街舞的少年和露天打折衣物的卖家们中挤过去,怀抱着一袋猫沙。
满天遍地的灯光,晒得夏夜无比炎热,我突然想起了电影里那么一个画面。
也是夏天,石阶漫漫地向坡上伸,绿树占据大部分视野,生机盎然又迷惑万分的绿色,张碧欣在走,寻找那只狗,心里面揣着一个人--她的父亲情人,她的马振成。
她很早以前,还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么个人。
因为澳门是这样小,每一对分手的情侣,总会在街角、路口碰见。
那时候,只要看到那个面目平庸的男人,妈妈就会迅速地拖着她躲起来。
她很早就记住了这个身影,这么张脸。
这个平庸男人好色贪杯,醉生梦死,住在肮脏的房子里,即使作为警务人员仍形迹可疑。
可是她找到了他,像找到了一个上帝的承诺。
马振成有时候很可爱,在教她怎么成功地砸响啤酒瓶的时候,在帮她找狗的时候。
每个女儿都是父亲前世的情人。
这一点,她是多么清楚啊,看着他努力像个父亲那样对她宠溺地虚弱地笑,她一点都不在意。
如果他要跑路,她跟,如果他坐牢,她等。
他是她的马振成,她是他的张碧欣。
多么简单。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向伦理道德吐舌头,意淫爱情意淫你,挽留岁月挽留人。
她生了。
她21岁。
一个比一个惊人的消息。
但总是一个好消息,钓金龟婿的成功案例,即使没有婚约也没什么,这个孩子一出生就身价3000亿啊。
不要说是对这个自小便出来挣钱养家的小女孩,她比人更懂得金钱的分量。
小女孩长得特别成熟。
12岁签约,15岁出道,17岁演伊沙贝拉,得葡萄牙影后。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阿,只说对了一半。
还有,生孩子要趁早阿。
说是未来10年,退出影坛带孩子,毕竟巨富的豪门决不需要她养家。
只有一边的刘嘉玲仍悠悠说着生孩子要顺其自然,大概暗地里悔恨自己没有她想得这么明白。
想不到是完美的来着。
即使没有婚约也怎么看着都像一出喜剧。
一个21,一个42。
很容易想到的是中年危机,而纯真少女前来,搭救贵公子。
贵公子抱着儿子笑得真甜。
原来他也是这么的年轻啊。
伊莎贝拉发了胖,自然恢复会很快。
中年危机的当下,最抵挡不了的就是纯真吧。
那就是伊莎贝拉,自然而然散发的清新气质。
某次她在一大群电视台的女新人里按顺序表演,唱一首歌,看得出的是认真,看不出的是巨星气质,而《伊莎贝拉》里她却是光芒万丈的那一个。
那一时恍惚讶异她原来这么平常,淹没在一群浓妆艳抹、装腔作势的小明星里,好在她绝不是那般的装腔作势,她会脱颖而出,是为一种清新,你知道那种青春,中年男人常饥渴地对之有如氧气。
氧气,这地球上似乎越来越不那么纯了。
这样一连串的惊讶,到21岁,戛然而止,我自然想起山口百惠。
一样的家贫,一样有天赋。
还有一种倔倔的样子。
而自然,那个传奇年代早已不再。
伊莎贝拉最后一次出现在港媒面前是跟妈妈扫名牌。
时代不同了。
她长手长脚,电影里耍酒风的样子,好像那么远,又那么近,只有一件事不用担心,那就是时间如电,那转一眼的纪念,改天她可以给儿子看,而那时,那种青春已经远去的像是一张老相片,徒供你我怀念。
至今的最爱。
向人推荐电影时总会第一个想到她。
即使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如我神经质般的感动。
很久后再看一遍。
仍然是泪。
很少,但是涌出地很迅速,很突兀。
男孩子大概体会不到父亲对于女孩子,对于一个家庭的巨大如天的意义。
而当父亲的角色和初恋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女子最完美的梦——我孩子的爸爸是我最爱的男人。
或者对于一个女孩,便是:爸爸,是妈妈最爱的人;妈妈,是爸爸最爱的人。
所以说,小欣很聪明,从妈妈的动作眼神,就能很自信地猜到自己的父亲是谁——除了那个她最爱的人还能是谁呢。
她从小想象着有爸爸的感觉。
感受着爸爸就在身边。
所以,去找他,必然是第一个蹦进神经的反应。
可真的见到了他,才猛然感觉到那种陌生,距离,失望,僵硬,和让她不知如何开口的混乱。
于是一个不规范的爆瓶——是爸爸教的。
调皮的女儿。
自以为老辣的爸爸。
最后惊愕的,总还是后者。
听到张碧华的名字。
听到女儿说“伊莎贝拉再也不能被随便的抛弃”他能做到的最镇定的反应就是呆住。
这种来自女儿的当头棒喝,呆住,便是最好的忏悔。
和我爸一样。
呆住。
然后再默默地对你好。
这于是潜移默化成我心中的男人。
女儿是爸爸的情人。
爸爸又何尝不是女儿的情人。
不同的是,爸爸是女儿的第一个情人。
保护她的,疼爱她的,无条件的,无上纯洁的,无所不能的,那个男人。
她自信地气走一个一个情人。
她贤惠地买足自己认为跑路需要的东西她认真地清点衣物,摆一地,一个一个分类挑勾。
她一脸幸福的说,对,那是我男人,他是司警。
他不喜欢我和别的男人说话,很大男人吧。
我男人是个混混,要我和他一起跑路。
他说不喜欢我抽烟。
那种幸福,是她想象中的妈妈的脸。
是她从未体验过的,安全感。
单亲母亲带着一个小女孩,会有多苦,谁都能想象,却绝对比她们所经历的要甜一百倍。
但她,她们,仍然这般的爱着爸爸。
因为他是唯一可以保护她们的人。
是唯一让她们撑下来的。
支点。
所以,狗狗的名字,叫伊莎贝拉。
所以,她倔强的一个人带着小欣。
所以,他终于走回去,说,对不起。
然后微笑。
因为还有他们的女儿,小欣。
小欣,就是伊莎贝拉。
已经无法说清描写的是什么情的电影。
有人说文艺,做作。
那是因为他没体会过,这种真实。
关于"Isabella"据彭同学访谈中提及,Isabbella在西班牙语中意味“对上帝的承诺”,美丽的名字,美丽的寓意。
女主演梁洛施的英文名也叫Isabbella,这不仅仅是巧合,彭虽然不是特地为她量身打造的剧本,但很乐意用一个同名的澳门女星来演这个角色。
在电影里,伊莎贝拉是个女高中生的名字。
年轻的马振成说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丽。
伊莎贝拉也是旁白张妈妈(没记住名字啊名字)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收养的一只狗,在张死后便留给了她的女儿张碧欣。
关于电影伊莎贝拉大体上可以分成三条线:马同学和张小同学的关系推进,这是故事的主线;死人张妈妈的旁白,这是马同学的过去;干巴巴打着诸如日期、澳门等的字幕,这是故事的危机所在。
三条线交在一起的时候,故事也就接近尾声。
狡猾的叙事可能是彭在这部电影里留下的唯一能体现他原色的东西。
在开始他便设了好几个明显的问号,很快他转几个圈便把答案告诉你。
之后便使更大更长的铺垫、酝酿,为了最大的转折出现时能给人最大的意外感。
熟悉彭同学的人自然不会傻傻的相信他的故事会是朴实的直线,当真相浮上的一刻,提防已久的人估计不会喊出一句“原来如此”。
这是一部温情的电影,马振成和张碧欣间的父女感情在变化中慢慢推进。
普通人看这它可能会觉得慢,因为它剪辑不快,不是动作片,也不是喜剧片。
但它不闷,没有王家卫那种耍酷,更没有候孝贤的悠长或蔡明亮的空无。
彭这一次是换一个角度贴近大众。
某种变化马振成:如果没有一个女儿突然闯进生活,马振成估计会一成不便下去,着急的时候狗跳墙一把。
马振成同女儿的相识是在一个极大的误会之下(或者应该说两个),他不知所措,大声地质问张碧欣你想怎么样。
这他那时估计想这个女儿消失,就像从没出现过一般,好让他回到原有的轨道。
这种父亲的状况在去年文德斯和贾木许的电影里都有出现,只不过他们面对的是儿子。
马的转变开始于寻找那只叫伊莎贝拉的狗的某刻,他意识到自己一直被某个伊莎贝拉惦记着。
直到同张碧欣关系的发展和17年前那个不负责任的错误从记忆深处回到他的脑里,马逐渐曲折地成长为一个要负起责任的父亲,他对过去做出承诺。
电影里最后刮胡子的一幕是马变化的明证,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对人与事的看法已经不同。
杜汶泽:杜汶泽身上一直贴着两个标签:配角、喜剧演员。
杜走进大众的眼里要熟多年前的无间道,那个不傻的傻强在他的演绎下有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之后他接着在其他的电影继续类似的风格,睁大眼卖傻逗笑,担当绿叶衬红花。
然而杜的扶正也在情理之中,他的表现得到评论和观众的一致赞赏,有他的电影,总会有人冒出来说一声,我喜欢杜汶泽。
杜和彭是好哥们,他们自己也组一个兄弟公司。
这一次他出现在彭的新片中担当主角也是情理之中。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胖得没有脖子只有肚子的中年司警,他的个头和女儿在一起没有父亲应有的高大,但这点却又很符合一个不正直又不负责任的形象。
这次杜演得可圈可点,他没有让你一见到便习惯性发笑。
不过由于故事角色所限,杜没有让人惊艳之处,偶有一俩处挣扎能让人小小细味一番。
彭浩翔:在看伊莎贝拉之前,便听说彭自言这是一部“不彭浩翔”的电影。
他又说追求风格多变才是真正的彭浩翔。
早在公主复仇记,彭已经显现了一些变化,黑色减少,喜剧成分减少。
这一次他终于完全变了,甚至在电影语言上有了变化,节奏放慢,还出现了好几处平移镜头。
我理解他这种追求,大多导演都不愿自我重复。
可伊莎贝拉的彭浩翔并没有多大的闪光,就和看上去很美的张元比,也没强多少。
而买凶拍人的彭浩翔呢,虽然比不上片中提及的马丁、梅尔维尔,却是国内独一无二带着鬼才气息的导演。
彭还说,他目前最喜欢伊莎贝拉,之后还有拍爱情片、武侠片。
这个转变中的胖子,我不知会喜欢多久。
一些胡话#配乐:伊莎贝拉在柏林唯一获得的奖项便是配乐,这项荣誉主要归于金培达。
伊的配乐称得上好听,风格统一的小提琴拉、钢琴拉、吉它拉,都是沟人情绪的魔鬼,还有结尾的女声也带着澳门相关的葡萄牙味。
可有地方,音乐突出了些,抢了其他的风采。
彭之前的电影里配乐最好的当属公主复仇,风格从古典到独立流行多而杂,却又切合场景又不抢戏。
#配音:很多时候,配音是种灾难,它难以面面俱到。
杜和梁两个主角的配音还不错,可旁白便显得一般。
罪不可恕的是给黄秋生的配音,配得这么傻叉又不好玩,让人惨不忍听。
#马张父女搬家的那一段,两人走路一停一顿,太假了点。
我理解彭同学想表达行李的沉重以及张母女过去的经历,可咋能弄得这么装?
#伊莎贝拉的结尾同此前彭的作品相比过于美好而充满希望,一点邪恶的味道也没有,不好啊不好。
#片中的张碧欣让我想起孔雀里的姐姐,有点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满足个人虚荣。
最后抱着狗哭,就像张静初拿起番茄……rating:7/10
关于承诺,你会当真吗?我会,所以只要我允诺过的事情,再难也会做到.杜文泽,我很喜欢看.庸懒,憨厚,傻气的角色看得多了,这次的不帅的浪子形象着实让人吃惊.他彻底颠覆了花少在人印象中风流倜傥的形象,选择了属于自己的坏男形象--无赖,不羁,幽默,倔强还流露出了点忧郁和孤单.女儿突如其来的出现,勾起了自己的过往.曾经有个叫伊沙贝拉的女人在他生命中出现,为他生了孩子,独自养大又生病去世.他也曾经年轻过,他也曾经害怕过,他也曾经做错过.是不是碰不到这个女儿,他就会把所有的记忆尘封脑中,抛之身后?他的一生究竟会不会有个真正为之倾出所有的女人?应该会有,只是这结果,谁能等到?在不对的时机,所谈的感情,真的是种浪费?旁白中的伊莎贝拉在结尾处说,她爱上杜文泽一点都不后悔,再选还是会选他.女人可以用整个生命去爱别人,而男人用整个生命去爱自己.
没看电影之前,看到媒体评论说彭浩翔片子风格模仿王家卫。
据说也用了法国的摄像云云。
看过之后发觉完全不是。
正如上面的海报,isabella的色彩基调是红色、绿色,另外附以部分白色。
王家卫在《重庆森林》里也有过,不过那是为了表现香港的灯红酒绿,浮光幻影。
而到了彭浩翔这里,红色则更多的暗示了迷乱、危险;绿色变成了距离感、局促感、伤怀。
彭浩翔一如既往的排斥回归,还在继续着自己的伤怀故事。
从《大丈夫》的97伤怀,到了《isabella》的99莫测。
一个私警,在回归时,劫数难逃。
正是彭浩翔心中回归前的澳门人乃至整个澳门的命运。
他曾想逃,但逃到何处?
葡萄牙人是海盗的后代,东南亚连饭菜都不可口。
哪里才是主人公的归属?
透过貌似温情的电影故事,彭浩翔的回归伤怀,漂泊、迷惘漫溢整部电影。
isabella是一个葡萄牙名字,偏偏属于一个中国女子,就好像澳门的名字macao;isabella在片中不见了,女子已经死去而狗已经走失。
彭浩翔找不到isabella,就像回归后,他找不到曾经的macao。
开场的两次红色使用很有趣。
第一个场景,中景,强烈的红色暗示危险、迷乱,几乎为整部电影定下了基调。
随后的父女乱伦更暗示了澳门地缘问题的矛盾性。
第二次红色是随后女儿用酒瓶砸破父亲的头,两人均受伤流血,暗示两人的关系由普通向血亲转变。
澳门是个小地方,如果注意一下,会发现整个影片中中近景的使用相当多,这样的镜头除了凸现人物外,更多的表现了局促感;几次楼梯间的俯拍勉强算是全景,却利用楼梯的结构强调了压抑感。
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家中整体色调是绿色,使得电影在一种相对压抑的气氛下展开。
沙发背面的墙是暖色,多场父女交流的温情戏均是在沙发场景进行的。
前半部里,女儿着绿色背心,暗示她内心的距离感,到后面父女关系逐渐亲近,衣服换成淡红色。
但此时,私警面临着人生劫数,服装也转成冷色。
剧情中段,父女喝醉时的场景也很有趣。
狭小的街道是温暖的暗红色,强调气氛。
两人依次站在好似舞台的台阶上宣言,月光落下,如梦似幻。
但背后远处的大厦仍是阴冷的暗绿色。
两个普通的小人物,可以在夜深时做一个畅快淋漓的美梦,但远方仍然是铁一样冷酷的现实。
随后的父女爆酒瓶更强调了这一暗示。
当父女被指责扰人清梦,开始逃跑时。
看起来好像是两人边跑边笑,好不尽性。
其实,路边的一排排铁栏杆却限定了两人的方向。
无论你开心与否,该走的路是无法改变的。
影片末尾有两个地方值得关注。
一个是女儿抱着狗狗哭泣,个人认为狗狗没有找回,这里只是意识流。
或近似于类比蒙太奇,强调澳门的迷失。
尤其此时拉丁风格配乐使得暗示更加明显。
另一个地方是最后女儿和同学的对话。
我们不知道男主人公的量刑,是二年、四年或者更多。
我们只看到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已经即成现实的幻想,也许明天会更好吧。
电影故事本身似乎颇富亲情,实际上更多的是亲情的迷失和对未来的莫测。
Isabella,伊莎贝拉,西班牙语:“上帝的承诺。
”粱洛施,一个也叫伊莎贝拉的混血女孩,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她没有想到在自己17岁的时候,会出演一部用自己名字命名的电影。
《伊莎贝拉》,鬼才导演彭浩翔的最新力作,这是一部我肯定会进电影院去看的电影,因为彭浩翔,因为杜文泽,因为金培成,因为他们的草跟身份,或者说因为银熊奖。
之前,我可能根本不会关注这样一个姑娘,无可挑剔的年轻美人,签约于香港的最大的艺人公司,网页搜索出来的写真照片要成倍的多余关于她的消息和采访,一个急吼吼要成为小张柏芝的新生代玉女掌门人……其实粱洛施也是个小人物出身,粱洛施的母亲不过是一个赌场的发牌女工,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病逝了,母亲拉扯着粱洛施和大她7岁的姐姐艰难过活,他们去亲戚哪里借钱,却总是遭人冷眼,因为交不起房租,经常要拖着东西四处搬家,母亲总是善意的欺骗她们,“爸爸在葡萄牙工作”,一直到粱洛施12岁,她才知道自己早已经没有父亲。
她大哭了一场,然后她用自己1米70的瘦弱高个子去挑生活的担子,她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去说服母亲:把读书的计划放一放,提前工作,她和一家模特公司签约,后转签到英皇公司,粱洛施一直在学习舞蹈唱歌表演等技能,为杀入娱乐圈热身,母亲却一直告戒她不要入行太早,不要随便轻信别人,甚至母亲教她怎么喝酒:“女孩子要会喝一点酒,知道酒的滋味,那样就不会在外面随便被男人灌醉了。
”如今粱洛施也只相信妈妈一个人,“妈妈永远不会出卖我。
”她那双亮亮的大眼睛里,偶尔会闪过一点恐惧。
《伊莎贝拉》里的粱洛施,确实很让人着迷。
在迷离的音乐和陆离的色彩画面里,她穿着简单短小的衣服,用衣服的颜色表达内心的情感,纤细的身体游走在澳门颓废的街道上,用尚未成熟的身体与生活对抗并获得关系,她踢掉鞋子走路,埋头用力吃饭,喝完酒乱唱歌,满脸兴奋得爆碎酒瓶,从大背包里使劲翻腾着找打火机,为浪迹天涯而精心挑选牙刷……这些细节让我们似曾相识。
年轻的,残酷的,叛逆的,执拗的,脆弱的惨绿少年,心里埋藏着爱,却爱得不合章法。
《伊莎贝拉》其实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澳门,主角是警察马振成:中学时,伊莎贝拉怀上了阿成的孩子。
阿成陪伊莎贝拉去拿掉孩子时,偷偷溜走,从此两人再没联系。
阿成后来当上了警察,他与上司一起,与走私集团勾结。
澳门还有几个月就要回归,当局对警务人员违法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犯罪集团准备让阿成一个人顶下所有罪行。
这时,一个女孩突然闯进了警察阿成的生活,声称自己是他和伊莎贝拉生下的女儿……在这里父女之情与情人之爱,一直是混淆的,影片一开始就背上了乱伦的影子,导演再一步步将其化解。
影片中马振成带着对初恋女友的歉意温习着与女儿在一起的初恋感觉,从来没有体会过父爱的女儿肆意挥霍着对父亲的依恋。
当女儿把父亲的情人们一一劝退,父亲当着情人的面答应要对女儿好一点的时候,我宁愿相信这是爱情,不是亲情。
一个从来没当过父亲的女儿,和一个从来没女儿的父亲,就是这份的疏远和过度依赖,把人物关系拧合起来,让人疑惑并抓狂。
生活中没有父亲的粱洛施, 甚至不知道与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到底是什么感觉,所以她才把影片中那种暧昧的感觉表达地如此自然而充沛。
最后导演巧妙得化解了乱伦的嫌疑,就像他反复阐释的创作初衷:“女儿是父亲的最后一个情人”。
一个老男人的爱,爱得很克制,又很不克制,这是这部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据说,彭浩翔之所以在澳门拍这部电影是因为他在澳门也确实爱上过一个澳门葡籍的女子,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在香港,两个人分手之后,可能永远都不会撞见。
但澳门很小,这条街分手,很可能下条街就遇到了。
”彭浩翔反复地重复,可是在拍电影的这段时间,他依然没有遇到这个葡籍,女子世界在你想小的时候就会变大,在你想大的时候就会变小,所以请习惯了彭式黑色幽默的原谅他的温情,这个温情默默的胖子其实在拿自己讲一个残酷的笑话。
难得的是《伊莎贝拉》的残酷不带有任何抱怨的色彩,逼仄、炎热、肮脏的澳门夏天,破旧的房屋,女孩未发育的身体,老男人那臃肿的身材,犯罪的阴影,世纪末的惶惑感……这一切都是令人绝望的,但那模糊混乱的绿色最后变得光明,温情优美的音乐填补着影片每一个沉默的缝隙,我甚至在荒凉的背后体会到了一丝暖意。
阿欣把情感寄托在走失的狗上,阿欣的母亲一直惦念着阿成,她联系着过去与将来的纽带,马振成认定了自己与“女儿”的关系,才摆脱了堕落的日子并勇敢地去自首,“Isabella”确实是一种责任与承诺,一种精神上的救赎,其实每个人在生命长久的寂寞背后其实都会有一些美好的回忆,总会遇到一些人在精神上给我们带来改变。
如同《小王子》里被驯养的狐狸,只有建立了关系,只有灵魂上有了寄托,才不会无根,不会漂泊,不会逃避自己的责任,而是坚定下来,充满希望地活下去。
影片结尾有一个光亮的尾巴,阿欣为她的男人(应该是她的了)戒烟,一片片光明的茂密的绿色树冠似乎在暗示着未来美好的可能,这时一个高亢的西班牙女高音歌唱起了心中祖国。
就让我们就着点温情的泪水,把所有的爱,都混为一谈。
彭浩翔的王家卫,美轮美奂,光影、气质、感觉,都是一流。最美的当然是梁洛施,刹那芳华。
这部片子虽然评分不高 但演员分十足高啊 杜汶泽好不容易挨到一部主演的片子表现不俗 而梁洛施十足可惜了 拍了这部电影后就息影生孩子去了 她演技也赞 尤其在结尾处在教室里跟喜欢她的男生说起杜汶泽 清纯间夹杂着尘世的味道 很棒
⒈三天前发现《伊莎贝拉》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后拿到银熊奖最佳电影配乐,就冒出将其看掉的冲动(若不是下载的文件损坏无法正常播放,早些日子其实就已经观赏完毕了);⒉这次的彭浩翔还真有几分像王家卫,楼道的镜头+金培达的配乐让我不禁联想到《花样年华》;⒊是没澳门制片的电影作品吗?
音乐和颜色都好,电影不知所云。
不是别人看不起你,而是别人根本就看不到你。。。。
图书馆收藏的DVD都有幕后制作碟这回事太让我高兴了。
“等我回来,我们一起戒烟”。彭sir最满意的一部自己导演的作品,梁洛施很灵
原来伊莎贝拉是条狗。看了不舒服的一部披着文艺皮囊的亲情片。娇嗔和造作,冗长而郁闷。 看惯杜汶泽的喜剧片,有点受不了他的转型。
这调子太有文艺范儿了,不过这片我还是不怎么喜欢。“没关系,他不喜欢,我就戒”……
总感觉故事说的不是太好,其余都是高水准,尤其是OST~最后的黑屏完全沉溺了~
澳门回归… 香港回归… 马仔想要个好profile嘛。杜汶泽蛮有幸运能被彭拍这部, 他没有这么温情的角色… 男人至死是少年嘛…
无聊透顶
很遗憾我始终觉得女主角表演不够到位,影响了整个影片的质感。彭浩翔的拍的很棒!
知道拍的好但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喜欢...伊莎贝拉原来是上帝的承诺的意思么?梁洛施配的起这样的名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伊莎贝拉。混合于亲情与爱情中的感情。里面的音乐很好听。
彭浩翔说过如果让他出演一部他导演的作品中的男主角,他会选择这部影片,他开玩笑说原因是他觉得他和梁洛施很搭。
馬振成告訴張碧欣 他準備跑路去泰國。張碧欣就買了泰語入門書籍坐在凳子上咿咿啊啊的學習新語言。直到今天看見梁洛施我還昰會想起四年前的那句 “如果聽過梁洛施的《戀上伱的blog》大約也就不會再猜測她的聲音了。"
看得我要睡着了。。彭导演这片子就是在模仿王家卫嘛。。唉。。远没有他之前拍的<AV>好看了。。要不是有杜汶泽。我估计坚持不完。。梁洛施会演戏么。。还有电影配音要不要那么突出吃东西嘴巴吧唧吧唧声啊。。。简而言之,,是一部喜当爹的片子。。同类题材我更喜欢韩国喜剧《超速绯闻》
music。cinematography。acting。tone。editing。the way the story is told。subtitle。重看一遍,挺一般,特别是剧本,和(不优雅的)故弄玄虚。 再看一次,反感这种小聪明,而且过去那条线简直垃圾。
一段回憶。一個故事。還有一個演技新星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