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搞笑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看到这个片子,老师难道是告诉我们说我们也会有天被丢到地球另一端然后为了生存不停地克服文化冲突?
《世界是平的》是新东方老师当年推荐的,说是有人文关怀并且可以锻炼写作(当然后者重要),所以看到这个标题后很是愣了下,明明是篇说明文怎么能演绎成一篇记叙文呢?
继续看下去才发现这两者算是命题作文中的两种风格的高分作文,电影胜在真切的笑料与以小见大的高考老师喜闻乐见的手法。
刚开始Toad被派往印度时发生的尴尬,如没被接机人接到,“上错车”,吃刨冰腹泻,用左手吃东西等,这些故事恰当的表示出了文化冲突时人得不适应。
来自发达国家的男主对印度有种无法掩饰的轻视与抵触,直到那个色彩缤纷的节日(实在不记得名字了)他才开始明白了解印度的重要性。
很喜欢他躺在河中的那一段,似乎从水中走出的他已然新生。
为了这个故事更加具有可读性,导演加入了还算美丽的聪明的女主,并且和Toad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Toad对印度的理解和“爱”也逐步加深,渐渐融进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世界。
可是毕竟不是同一种文化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当听说女主订婚时Toad会问:我们算是什么?
不过在这里我有些疑惑,如果印度对婚姻及男女问题这样保守为什么女主可以不犹豫的和Toad发生关系?
最后Toad要被派到上海,而印度的公司也会被解体,体现了利息驱动下世界公司的走向以及中国过低的薪水……其实还蛮期待他去上海的,顺便看看上海的风景,可惜他直接放弃很有魄力的回家了……还要再提几句,拍印度的时候,刚下飞机那块真的挺像中国的……
异域风情、服务外包以及因此招致的文化冲突与众多笑料,组成了这部轻松中带有反思的片子。
男女主人公的结识与相爱有点牵强,大概是电影情节的需要把。
再次外包转移去上海感觉也有点牵强,也大概是电影情节的需要把。
片尾男主人公给富兰克林按上看清事物本质的第三只慧眼,倒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美国人只知道钱和工作,却不懂得生活。
美国人并没有教会印度人如何工作,反倒是印度教会了美国人如何生活。
世界在变,人在流动。
这种环境中,各个地就像个容器,人是否能做到融进去,那就看此人是否能跟液体一样让自己适应新的容器,摆出一个新的形状。
一个来自美国的男人,第一次踏上印度土地上时,带着惊讶,甚至是惊恐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文化碰撞是难免的。
乡愁之际,给前女友打电话,本想只要点安慰,却得到的是冷漠。
被自行车撞倒之后,看到报纸上的汉堡包广告,疯狂地打车去孟买,想要去“相对接近文明”的城市感受久违的家乡快餐,最终却只买到味道不正宗的素汉堡。
在快餐店里,一位美国前辈的提醒之下,如梦初醒:既然自己改变不了这个跟“西方文明”出入很大的、有着5000文明的亚洲古国,为何不尝试让自己适应呢??
彩色斑斓的颜料节中,街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别人拿颜料袭击的目标,这间接说明了印度社会的包容性。
Tod 从躲避,到愕然,再到欢乐地回击,那就是他对印度社会对自己包容的回应。
在圣河水里洗澡,那就是从肉体到精神的一次洗礼。
衣服是脏了、湿了,但是心灵干净了。
因为世界是平的。
在puru的帮助下,换衣服去工作,穿的竟然是宽宽松松的印度传统服装。
虽然不及西装正式,但是穿着身体会舒服。
允许员工任意装饰自己的办公桌,允许神像在办公室出现,不再反感公司周围悠闲散步的牛。
自己也多一份包容,心里也舒服。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特点就如同汉堡包,重上的是简单快捷。
人与人之间不会有过多的繁文缛节,家人间联系也甚少,男女关系也相对比较随便。
一个人就能吃的完的汉堡,更多的时候自己一个人默默吃完。
看似独立潇洒,但是孤独。
而以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就如同米饭,可以跟不同的配料搭配。
不管是房东家里吃的精致餐具里盛放的,配有咖喱和汤的“豪华”米饭,还是在贫民窟居住的“电路顾问”大叔家门口吃的,仅配了鸡蛋和煎饼的米饭;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分享者,带来不同的感受。
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化解很多没必要的误解。
对于同样一件事,大家表达感情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样。
就像tod 以为被偷的手机,被那个大叔家的正太(tod 送了笔和颜料的小男孩)花心思画了花纹并慎重地还回去一样,没有thanks a million, 但是有一家人的真诚感激。
语言不通并不是怠慢的理由。
世界上的每一颗爱心,都需要被真诚地爱回去。
不经意间的小小的鼓励造就了个优秀员工。
对文化的充分尊重和一些阴错阳差的缘分让这个优秀的员工成了tod 的软肋。
可能看过同名电视剧的朋友会有点失望本片里的asha 不如电视剧里的漂亮迷人。
但是,这个asha在我看来毫无逊色,甚至比电视剧里的asha更有魅力。
因为这个asha更有职场女人的坚韧范儿和最重要的东西:“第三只眼睛”。
人是没有第三只眼睛的,但是如果能有它,就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那么什么才是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呢?
是爱情?
还是未知的未来?
还是每一个决定的得失?
一个开放式结局。
外包服务被调到上海,印度的这一切都结束了。
回到了西雅图的tod给自己泡了杯跟印度的一样放了很多糖的茶,并在美国国父之一的富兰克林额头上也贴了个“第三只眼睛”。
此时此刻,印度正太给他的装饰的手机来电,想起的是asha给他设置的宝莱坞音乐。
他会心一笑,影片结束了。
不知道 tod 和 asha 的第三只眼睛会看到什么。
这本书早就因为媒体的力量而有所耳闻,终于有机会一睹电影版,不禁被主角的入乡随俗而感慨,片中的很多场面都与我们所经过的非常类似,所有在外企工作过的人可能看到结尾的时候都会咒骂编导,中国居然排在印度之后,成为更加廉价的世界劳动力,真TMD过分,能隐在印度阿三领导的公司里面做事的人恐怕不多。
电影与经济学丝毫没有关系了,只余下场景组合以及职场主管的管理能力体现了。
在印度的时候,倒时差。
看到电视里放,因为同是外国人在印度的种种遭遇,很有切身体会。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讲的是理论,而这部电影讲的是 实践。
当你抱着“世界是平的”这个伟大理想,踏上印度这块国土之前,建议你看看,以免急匆匆的去急冲冲,哈。
另外,不知美国人是怎么想的,我反正不能接受一个印度女人。
英语老师推荐的电影,开始还以为是那本讲金融的书《世界是平的》的纪录片呢,结果是爱情片。
哈哈我整个片子里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陶德的眼神的转变。
初到印度时,他那双湛蓝的眼睛里面满是冷漠和惊异,他盯着那副奇怪的画是的那种小心翼翼和些许的厌恶,看着印度小男孩的那种轻蔑的眼神。
到后来,眼神变得温柔,看亚沙时的那种含情脉脉,和对印度的赞美之情流露于眼中。
很讽刺的是,他的主管来到时,那种眼神居然和陶德初到印度时一模一样。
整个影片讲了culture shock的过程,男主从自我保护的拒绝印度文化,到放低姿态去融入印度的变化。
当然,这样的故事中一定少不了爱情这个元素。
陶德和亚沙的爱情似乎有点儿顺理成章。
亚沙在整个客服组里面,最精明,最机灵,最聪慧。
特别是她的那双水汪汪的大眼。
虽然从我们中国人的审美水平来看,她并不是美女,但是西方人就不这么看。
这个就不说啦唯一让我有疑问的是,当亚沙告诉陶德,她已经订婚后,陶德居然没有愤怒,只是平淡地接受了。
我就在想,他真的爱她吗?
在我看来,当自己的真爱不能与你长相厮守,那么,他们俩算什么?
难道西方人眼中,爱过了就不在乎最终的归宿了吗????
求解。
超级搞笑超级有爱。
有点好莱坞路线,这是免不了俗套的,但同事也有很新颖的地方。
--男主很像Edward Norton,特别是迷离的眼神比Edward Norton看起来斯文点。
女主其实不是很好看,太胖了,但是侧面比正面好看多了。
很表现真实的印度,特别是那些小细节,那个色彩节,和当地的结婚习俗,还有山寨麦当劳和贫民窟。
很真实很生动。
总体感觉挺好,由于本片定位是轻喜剧,所以故意压抑着一些情感的表述。
一个外包足以表达了全球化确实把地球压平了。
随着剧情的演绎我们渐渐感觉到陶德所在的印度在落后的表面下面处处洋溢着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让他渐渐的融入其中并逐渐释放自己的情感。
而一心想急于回归的美国在发达的背后更多的是隐藏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单调的钱财关系,这也是他感情转移的外因。
世界就是这样公平的,三十年前我们囊中羞涩物质贫乏但是彼此之间其乐融融,宽以待人;如今我们的物质丰厚却彼此冷漠!
训练口语,you talking to me ?美国人的习惯说法,简化,快速。
来,带点杀气。
偶你吃定我了。
训练完毕,印度人也安排了对todd 训练,想印度的卡拉汉一样载歌载舞。
难为他了。
为什么印度的女主角看起来那么难看?
老外的审美确实不同。
中国的丑女也同样的畅销海外。
对印度人,大约也是如此。
美国电影确实比较赶得上时代,外包这才谈了几年啊,就上电影了,如果是中国还不知道何时呢,指望张艺谋,冯小刚拍这样的主题,不现实。
和《华尔街》这样的诠释商业的电影相比,《世界是平的》的艺术性比较差,但不失为一部了解值得看的商业学习片。
很有娱乐性 同时也有板有眼
女主怎么看怎么像凤姐啊.
你们都不觉得这女主长得巨像凤姐么。 我们老师让我们看完这电影写paper,我现在他妈的写的都快吐了,还要时不时再打开回顾一下剧情。 我去,真要了血命了。这么土逼加过于理想主义化的电影是哪个傻逼拍出来的!
世界是平的,一部关于印度的影片.电影中的场景熟悉亲切.把我对印度的思想完全敞露.真的想回去那里无限....
性爱套房比上海重要~
没撒子意思
有时候好多际遇就像是一场短期休假,休完了就回到现实生活了。
I am part of this industry now...Hate the story!!!
这名字翻译的。。。看来跟歌词没啥关系。。。
靠谁说这个是纪录片来着....剧情囧囧囧那个女主角囧囧囧.....
戏里面爱情嫩个东西 感觉有些做作啊
美国人只知道钱和工作,却不懂得生活。美国人并没有教会印度人如何工作,反倒是印度教会了美国人如何生活。
玩文化梗玩滴有点政治不正确了哈
老师交待的电影,一个完全陌生的印度
你們有沒有注意到一開始的彩蛋? 在機場等人的牌子上寫的名字都是電影director和producer的!!!! 當然最後對於上海人來說也是彩蛋- "u r going to shanghai! China is the new INDIA!!!!"
虽然故事发生在印度,但全片根本就是在赤裸裸地进行美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强制输出,说到底又是美国的思想成功占领别的国家,居然还恬不知耻地以文化融合的姿态出现,老这么玩儿,有意思吗?
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家。。。
2星!!!!
Thinking Points: 一、熟悉对方,寻找话题沟通融入点;二、如何才能身临其境又感同身受?;三、把自己当成客户,再去介绍产品。另,上海的环境比印度阿三哥们的要好太多了。
居然和outsource 一模一样!todd! manmeat!asha!!不过都丑了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