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去电影院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介绍了清末政府腐败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财,人民的生活已到穷途末路了。
加上帝国主义不断向中国做经济、文化侵略,中华民族受到这种侵略辱,不仅人民无以聊生,连国家也面临覆灭的命运。
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民族已经面临存亡的关头,如果不推翻满清政府,便无法拯救中国。
于是便集合许多同志进行革命工作。
孙中山先生决心革命的时候,年纪才二十岁。
当时他是以学堂做为宣传革命的根据地,并且利用行医看病的机会,向外一步一步扩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时,孙中山先生组织兴中会,革命组织才成立。
从那时候起,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才一次一次的展开来。
孙中山先生发动的革命前后有十一次。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革命时的前因后果已经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那种精神,而且影片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了很详细的描述,像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为什么要辞去总统的职位,其实,在那个时代,孙中山先生也有很多的无奈。
我认为这部电影很真实只是还原历史的真相,基本上十分靠谱,没有吹嘘,没有功过是非,没有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批判,有的只是孙中山先生在革命过程中的无奈,所以我们不应该用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部电影,而且其中所展示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也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半个月前看预告片时,固然知道成龙先生一个人举着大旗策马飞奔的场景肯定是艺术表现,但还是的确有点血脉喷张的感觉。
半个小时前坐在不足十人的电影院里看完电影时,却在回忆片头导演的名字是不是韩三平和黄建新。
同样的流水账式叙述只是少了韩、黄二位导片的隐含拍马和搞笑。
整部片子把一个前列腺患者想尿又怕疼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秋瑾、林觉民、新军起义在前半部分展现了出来,让我一时觉得这部电影的历史有戏。
可越往后越发现全片割的割、阉的阉一如既往的符合了大陆人教版扭曲破碎的历史教科书。
历史上 1911年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于南京成立临时管治机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称南京临时政府.1911年11月29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并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以上这部分就那么莫名其妙缺斤短两了,真不知道是被剪了还是压根没拍。
再往后,戏路就貌似在袁世凯身上了。
全片的结尾让人觉得戛然而止,片尾的红字解释让人觉得还是个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的续作前传。
全片唯一让人安慰的是三民主义和民选总统的话句。
如果这两个都不提,全片也对不起用辛亥革命四个字做片名。
本人单位包场看了建国大业,没看建党伟业。
今天花了25RMB看了辛亥革命,冲着三民主义和民选总统我给7分。
电影院里几个人40左右的人聊着天、说着电话看完电影,结束时候有人说“后面我知道,袁世凯称帝了”。
我想他会不会也把前面省去的历史和片尾的字释一结合就成了他自己的辛亥革命历史观。
还想了一下,如果拍的完整是被剪,我神经质的觉得电影里各省的帆船上写的不是“独立”是“光复”是不是有隐含?
因为当时是各省革命后与清政府脱离关系,是宣布独立。
这“光复”二字大家从字面看会不会想到蒋公呢?
导演试图想讲明白这么一个问题:什么是革命?
革命是什么?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问题。
革命者的初衷都是简单的,是为了全天下的孩子被世界温柔对待,是为了主宰自己的命运,是为了唤起民众崛起。
革命不是流血。
革命不是牺牲。
革命不是为了革谁的命。
有人说此部片子里的人不够血肉丰满。
我以为2个小时的时间就算再天才也无法完美诠释概括那一段最激荡的风云变幻。
一个不激进的革命者孙文,一个忠诚的信仰者黄克强。
还有革命的投机份子北洋军阀派,以及那些如今已经面目模糊的年轻革命者。
一个人的革命是简单的,许许多多人的革命因人性变得复杂扭曲。
在那个英雄与枭雄并立的年代,在那个诡计与阴谋较力的年代,为了维护保存革命的果实,孙文选择了妥协与退让。
在革命后期,他一直都在妥协。
他和袁世凯妥协,他和俄共妥协,他和内部异见者妥协。
他是懦弱吗?
他不是。
因孙文在,革命才可得至少早十年喷薄而出。
革命不是几个人操起枪杆就能成事,革命不是一腔热血撒地就能成功。
因他,各方力量才可统一到革命大格局中来。
因他不在,各方瞬间分崩离析。
中国人不是没有觉悟,只是私心太重。
人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即便是在那国将不国的时候。
中国人太聪明,聪明的人太多,他们不相信会亡国,他们不相信自己生活的最悲惨,他们不相信几千年的皇帝时代可能结束。
是以,一个无私的,一个不相信那些的人,他心中的大义就是革命。
在影片最后的字幕打出了一句话:虽然XXXX,但是它没有彻底推翻XXXX。
果然是站在说话不腰疼。
以他一生之力,可以做到那些。
试问几人敢说在当时当刻,自己可以做到比他还要多。
试问如今之天下,又彻底推翻了XXX了么。
革命是什么?
革命是以无私之心,护天下之有私。
从此,君王再没有理由说:普天之下皆王土。
你以为你如今凭什么有权利护得住那么多私心。
可悲的是,好多人看笑话一般看这部电影。
你又何德何能?
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再到强制播映的《飞天》、《杨善洲》,再到今天的《辛亥革命》《第一大总统》,主旋律影片应接不暇,整体水平却每况愈下,《建国大业》初步试水,数数明星,情节倒也精彩。
可在家里看了《建党伟业》,却直后悔浪费时间看这个空是口号的烂片,并庆幸没有花钱到电影院去,想到豆瓣投诉下,想评分却都不给,唉,没办法,谁让人家“主旋律”呢。
而《辛亥革命》票房的遭遇其实是普通观众对主旋律的主动反驳。
从6月底《建党伟业》上映至本周《杨善洲》等片终于撒手,在建党90周年系列献礼片中,主旋律竟然主要扮演了负面角色,主旋律创作市场化尝试没有任何新的突破,发行放映环节却认真研发偷票房劈票房等卑劣手段,而且被揪出之后不承认不改过,管理部门也集体保持沉默,认同这些非正常甚至非法的手段。
几部主旋律影片不仅制造票房异象,更描画出电影产业本身的畸形,用句重话,真是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
事实上,《辛亥革命》几经修剪以后仍然保持相当的制作水准,但在这种全面质疑甚至反感的局面下,难免遭遇躺着也中枪的尴尬。
这周《白蛇传说》和《画壁》两部国产大片进场,还有一堆动画片汹涌上映,《辛亥革命》、《第一大总统》、《秋瑾》这些片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只能说,抵制烂片,人人有责!
影片的开头,是女英雄秋瑾英勇就义的场景,望着道路两旁前来观看行刑的老百姓,秋瑾淡然微笑。
手拿自己两个孩子的照片,秋瑾说,她是为了所有的孩子。
孩子…… 影片中,孙中山先生亦唤他作“孩子”。
他说,这个孩子,就快当父亲了。
可是,那一天,永远等不到了…… 那一群孩子,他们个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他们在海边狂欢的镜头,让人觉得生命这般美好,这般令人留恋和向往。
他们何尝没有生存的权利,但他们选择革命,就是选择了舞蹈着奔赴死亡。
谁人不想安逸快乐地生活、谁人不愿与妻子儿女共享天伦、谁会选择在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慷慨赴死?
当李冰冰饰演的徐宗汉从那一群年轻人的衣物中发现一封封绝命书的时候,她哭了。
这一群孩子,在生命之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写下这些句子,是什么样的心情?
他们那么清楚地知道,自己此行,便是诀别。
那些年轻的心,面对死亡,不害怕么?
战场上的林觉民,一袭白衣,恰似一朵盛开的山茶花。
这是林觉民的饰演者胡歌对角色的诠释,在我看来,也是最好的诠释。
山茶花,“凌寒强比松筠秀,吐艳空惊岁月非。
”导演有意安排胡歌身着白衣参加起义,为的是表现一种诗意,美好的生命在革命事业中牺牲的凄美。
起义的枪声一响,白衣顷刻间染成了血色,这一朵山茶花,终究是要向着它的仰望,壮丽地凋亡。
被捕受审的林觉民,应该是胡歌的主要戏份,那一段慷慨陈词,振聋发聩。
面对敌人,不是仇恨,而是戏谑的眼神。
一身是血,满目皆伤的林觉民,原本是被押坐在椅子上的,可是面对腐朽的清廷官员,他竭力起身,用最挺拔的身姿,回应对方。
“张鸣岐,你为什么躲在暗处,你怕什么?
” “你怕我的年轻,我选择了死,可是我依然年轻。
你虽然苟活,可是你已经老了。
” 镜头中出现的林觉民的脚,带着脚镣,却用尽全力地踮着,鲜红的血液滴落在地板上,令人心酸。
林觉民的义正言辞,让张鸣岐无话可说:“怎么变成了你审我?
” “因为你对我无从审起!
” 林觉民是有才华的,面对这样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没有人忍心将他置于死地,抹杀这样的生命。
可是他说,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
他相信他所相信的,为了他的信任、信念、信仰,他毅然走向死亡,生命虽是归于虚无,精神却获得了重生。
“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只此一句,掷地有声!
年仅24岁的林觉民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相信自己的牺牲是有价值的,相信自己以及其他义士的血能唤醒麻木的中国民众,相信终有一天,民主共和之风会吹遍整个神州大地,所有的中国人不再遭受奴役和屈辱,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胡歌的角色虽小,戏份虽少,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他用发自肺腑的动容与崇敬、用情真意切的表演方式诠释了“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林觉民。
硝烟中的山茶花,其形虽已凋零,其意却依旧与世长存,流芳百世!
首先允许我吐槽,在看《辛亥革命》之前,我连续看的是《全球热恋》和《大武生》,我忍住没快进,然后看的《辛》,于是眉头舒展,开怀一下,难得的较为成功的历史题材影片关于历史题材的影片,尤其是与近代历史相关的,都容易成为被吐槽的重点,而吐槽的文章也常常会被和谐,而导演张黎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历史题材的审慎与严谨先介绍张黎,这个名字肯定陌生,但是跟他有关的片子绝对不陌生:《天下无贼》《一声叹息》《大腕》《离开雷锋的日子》等等,他是这些片子的摄影师,作为摄影师他是成功的,而跟张艺谋一样,由摄影师转成导演也是成功的:《明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走向共和》中国拍有关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导演很多,很多都是史盲,当然有的不仅仅是导演的责任,张黎首先肯定是懂历史的,最起码的,不是影视人物刻画时对白直呼其名我知道这个导演是因为《明朝1566》,在我看来,那是中国历史的第三转折点,第一次是秦始皇修了长城,断绝了华夏民族开拓疆土的意识,第二次是蒙古人建元,断了中华文化,第三次是1566,中华民族正式走向衰败,而之后的满清入关、鸦片战争,都只是前面三者的积累《明朝1566》和《走向共和》我都只看了大部分,那时是高中,没时间看,后面准备把没看完的补上,记得看《走向共和》时,人们看到国父,都是叫逸仙,顿时感觉就是档次不一样,什么叫文化,什么叫历史,张口的一个称呼,举手的侧腰,李鸿章在日本遇袭的摇摇欲坠都是稍带讲一下《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片子真正让我认识了两个人,一个是中国编剧奇才江奇涛,一个是张黎《辛亥革命》选取的时间很巧妙,主要笔墨都在1911年——1912年之间,跟“双业”的叙述模式差不多,都是类似于幻灯片似的推进模式,也许是为了在这种常见的历史题材电影的模式,开头讲了秋瑾,然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再逐步向下,时间压缩,这样重要事件可以重点笔墨先谈演员吧刚开始,总导演一看是成龙,丫的吓我一跳,然后发现后面大量笔墨给了黄兴,在历史上,国父一度是和黄克强并称的“孙黄”,给黄兴笔墨也避免了国父一家独大的窘境,毕竟国父的确是孙大炮;但是,关于成龙给这个演员的刻画,说实话,这不是功夫片,在船舱救国父那段始终让人想起警察故事,黄兴以前是文人出身,而后从戎,是否功夫了得我不得而知,当然,成龙的版本肯定比洪班长的要好两个女人的抢镜:李冰冰和陈冲是这个片子当中着墨较多的女性,自然在男人戏中会抢镜不少,李冰冰的演技不消多说,个人始终觉得戏路比范冰冰要宽多了;关于陈冲刻画的隆裕太后,必然会被与范冰冰版的比较,其实一看就知高下,当然,我不知道隆裕太后这个历史人物到底是怎样的性格或者功过,《末代皇帝》、《建党伟业》等片子的着墨分量也不足以佐证这样的人物应该如何去演,但不将其演成慈禧就是一个胜利,陈冲的妇道人家版有其优势,毕竟伴着江河日下的大清帝国,不会又是一个孝庄皇后国父:中山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历史人物,不过,他毕竟还是孙大炮,片中较有深意的点了一次孙大炮,而纵观全片,其实国父担此名姓也算合理,当然,这不能抹杀国父的功绩,本朝开国之君号称枪杆子里出政权,据我所悉他老人家自己一生也没打过枪,听闻其少年时在湖南当过民兵一类,也未曾端过枪把,革命有时还真的是信仰,有时这个信仰与枪杆无关;马少骅和赵文瑄都是国父专业户,我妈每次看到赵文瑄都要强调其两件事,一个是至今未婚,一个是赵的哥哥是著名整容医生。
《走向共和》是马少骅主演,这里是赵文瑄,马少骅最像,赵文瑄最雅,若以革命领导者之大气,个人觉得马少骅含而外露为佳,若以革命领导者之鞠躬尽瘁赵文瑄内外合力为佳最后谈孙淳:让我记住孙淳这个名字的,是因为《人间正道是沧桑》里面的瞿恩,孙淳演的入木三分,无论瞿恩这个人物是否映照瞿秋白,能在国共两党都有地位的烈士形象,个人觉得就是这个样子,谈他演的袁世凯;《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辛亥革命》,孙淳分别出演了两次袁世凯与瞿恩,袁世凯的历史形象或者对这个人的评价,逐渐从过去的一边倒,开始趋于挖掘历史人物的正面形象;很多人都演过袁世凯,最近的自然是周润发,除去台词不说,周润发版的袁世凯,霸气匪气具备,可能是比较符合历史上的袁世凯形象,作为军阀头子,手握重兵,谁都不放在眼里,梁冠华也演过,我没看过,但是单纯走形象看,梁冠华版更具备一个复杂历史人物的奸猾;至于孙淳版,由于是第二次出演,更加得心应手一点,至于关于历史人物的还原,我想,如果见过袁世凯的人或者熟知袁世凯的人,看了以后肯定会说不像,甚至这种二次创作加入了过多的戏谑成分,而没见过袁世凯的人,更愿意相信,这就是真实的一代枭雄:袁世凯首先是军阀,阴谋家,投机家,他背叛过光绪,背叛过宣统,背叛过国民政府,其次他还是一个军阀,军阀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既得利益不能失去,能得利益必须得到,狡诈还得顾全脸面,所以袁世凯养了一堆文人;孙淳刻画时,没有着力过多,将人物有些小众化,背影的滑翔无论是导演安排还是自己设计,也许历史就是这一个背影,没人可以完全还原有几个细节首先是《与妻书》等到最后也没等到有人朗诵一段,或者插入一些字幕,估计是想让观众自己搜着看一下,记得高中时学国父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时,在参考书中读了完整的《与妻书》,现代的青年的确应该都读一下,最起码有个政治思想,当然这种政治思想与党国政治无关,改变国家的中坚力量应该是学生,应该是青年,现代青年中的政治犬儒主义坑害其实不止是个人胡歌的林觉民着墨挺多的这个片子不知是否有完整版或者导演剪辑版,因为片尾看到好多名人,可是回想起来好像真的大多数就一闪而过总说一下历史题材的影片和英雄主义的片子不太一样,《勇敢的心》《爱国者》这类片子也插入幻灯片的拍摄模式,也是历史题材,但根本上还是西方式的英雄主义影片;而纵观近几年的中国历史题材影片,免不了大制作下味同嚼蜡的观影感受,《辛亥革命》没能幸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片子,没办法走出这个圈子,所以电影的态度与角度就很重要打仗时抱着马克沁机枪往前冲,这个的确有悖于常理,那时的马克沁机枪一般都是用车子推或者四个人抬,有如黄花岗那段,黄兴等革命战士到了武汉却能抱着往前冲,这样的设置的确牵强,不过比常见的歪把子当M16用有诚意多了,后面那段一泡黄尿浇机枪也属于史实;抱着马克沁跑可以当做艺术创作的必要夸张,用一泡黄尿展现战争的残酷与历史的真实则可以夸赞一下诚意与牛逼对于华语电影我一直还是抱持宽容与支持的态度,原因以前说过了,对于这样一部在片尾没加上1921年,并且富有诚意的影片,我觉得还是要给的90分以上的,毕竟,中国会拍电影的人不多
前些日子看了电影《辛亥革命》。
看完后有许多话想说。
遂将话语付之于纸上。
一、林觉民。
少年。
年幼时,就曾看过林觉民写的《与妻书》。
彼时不知这书信的背景,故而无法深会其意。
而今看过此电影,又翻出此文细细品读,读至一段便已满面泪流。
他有自己可爱的孩子他有深爱着的妻子。
他与他的妻子如此相爱却不得不生死相别。
只是因为他心中的理想与信仰。
我们现在的幸福美满的日子是我们的祖先用血与生命换来的。
广州起义,除却他,还有许许多多个革命烈士。
他们有些家境优越,有些满腹才华,他们大可以选择安逸的生活,他们可以对革命置之不理。
可他们没有,他们不能,他们不愿苟且偷生地活着,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为他们的后人创造一个幸福的坏境。
片头秋瑾说,我死是为了所有的孩子。
是啊,她是为了所有的孩子而死。
林觉民也是为所有的孩子而死。
所有的革命烈士都是为了孩子。
孩子,孩子。
他们口中的孩子便是我们。
他们为我们而死。
电影里林觉民说,我虽然死了,可是我依旧是少年;你虽然苟活,但你已经是腐朽不堪。
记得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有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是啊,我们的国家都靠少年。
从前的少年为了救治自己的民族,他们革命,他们流血,他们牺牲。
他们有勇气与决心。
有理想与信仰。
哪怕明知是一死也无所畏惧。
我想他们死时一定笑了,因为他们已经尽力了。
而今的少年呢。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整日忧伤颓废。
心中空白无信仰,只会捱日度过此生。
试问我们的国家如何兴?
何如盛?
我们的名族如何强?
如何大?
二、革命是什么?
无私。
革命究竟是什么。
一百年以后还会有人问革命是什么。
孙中山说,革命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的人活得更好。
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秋瑾说,革命是给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他们的革命成功了。
他们为我们创造了如今一个安逸的生活。
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的确还有许多不完美,可比起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清朝的压迫中,生活在战争的烟火中。
他们无力抵抗。
我们这点不完美又算得了什么呢?
你在悲伤什么?
你在抱怨什么?
你又在愤怒什么?
请你在有这些情绪的时候,想想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中。
革命成功了。
革命却又还未成功。
电影里袁世凯大笑孙中山说,“无私的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人!
”是,我相信而今已没有无私的人了。
这世上之人千千万万,可真正无私的人又有几人?
人人自私自利,如今的社会早已千疮百孔。
可我无比坚信在那时除了孙中山还有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人,他们都是无私的人。
正因为他们的无私,所以秋瑾死了,所以林觉民死了,所以无数的革命烈士死了。
他们抛家弃子仅仅是为了我们能获取安逸的生活。
我们怀念纪念悼念他们。
更应该对他们充满感激。
感激他们为了我们而今的生活做出了这样的牺牲。
我们已没有什么可以作为报答,唯有愉悦的幸福的生活才对得起他们的血与命。
因为他们正是希望我们能过幸福的生活。
此后,我将心存感激,微笑幸福的生活。
若这世间真有鬼神之说,我想他们看见也该心存安慰,因为他们要的只是我们能幸福。
什么是好的电影。
我以为,好的电影便是看完后给人以深深地启示。
而这部电影便是如此,它让许多人了解了历史,了解了革命,更了解了生活的意义。
看豆瓣多了,一定知道,只有最差的评价和最好的评价才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我到这里,不是为了被注意,只是为了说出自己的对电影的看法,所以选择了最中间的那个,这个革命从开始的时候就让人心酸,看到的只是一些充满理想的一群人为了一个主义在那里奋斗,可是很不幸,都失败了。
胡歌演的林觉民看起来挺帅的,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反正很快就会死的,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我一直在等着林觉民那个著名的《与妻书》的旁白,可惜我到最后也没有看到。
也许导演想让我们自己去百度吧,事实上,我的确百度了一遍,看完以后,还是热血沸腾。
剪辑的画面很好,也许和张黎有那么一点关系,不过像这种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如果太着重于情就会显得虚假,太着重于事就显得流俗。
我估计他也尽力了,可惜无可挽回的是整部电影很少有动人之处,很少有让人动容的地方。
我想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革命到今天是否成功,但是,只要看到我们这个民族仍然在这样活着,我相信他们这群人仍然愿意再来一次革命,在有一次共和,去让民智开化,去让人民幸福。
问:何为革命?
我告诉他,革命,就是要让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
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次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如果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
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红色大片《辛亥革命》的电影生动地展示了那段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驱孙文——孙中山的光辉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假立宪,真复辟的丑恶面目。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很多。
电影《辛亥革命》被放在一个长远的中国历史视野里,表现19xx年x月x日(广州起义)至19xx年x月x日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围绕武昌首义前后的历史画卷。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
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
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
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
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
至此我明白了我们的革命先烈们为了我们后辈的幸福所付出的种种艰辛。
随着思想觉悟的进步,统治人类的不再是兵器而是思想。
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中国人心中扎根。
即使还有怀念皇帝的遗老遗少,也改变不了共和理念成为中国历史的潮流。
在晚清,只有孙中山自18xx年起,就坚定地高举革命、共和的大旗。
谈共和,则必谈孙中山。
孙中山就是共和体制的旗帜。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
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xx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
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如今,我们在看不到革命历程中的血雨腥风,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但这幸福生活又是多么来之不易。
从革命,到发展,到振兴,这之中经历了太多惨烈的战争,太多的生离死别,是那些伟大的革命者们用他们的努力,鲜血,乃至是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和谐生活,这是多么大的代价。
这是我们的子孙之福,我们的国家之幸。
首先我要说,这片子还行,75分。
至少我一路看下来了,没瞌睡,没早退,比近期很多电影强了。
片子开头很棒,秋瑾赴刑场,道路两旁拥挤的麻木的人民,只有小孩子的眼神里透着生气。
随后银幕上闪现的一张张仁人志士的照片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制造了凝重的氛围。
这些都让我对后面的部分很期待,可这电影却是虎头蛇尾。
影片是通过人物刻画来展示历史事件,人物刻画的大多不成功,很幼稚,不严谨。
不过自从领教过真理部的御制大片后,我相信,这也就是国家水平了。
孙文:孙中山算是最成功的人物了。
他是一个宣传符号,一面旗帜。
孙大炮是干不了实事的。
他带来的只有“革命精神”。
他是理论家,接受的是正宗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不是康有为这种自学成才者。
“大元帅不是国家元首”这句台词还是挺得神韵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在中国才混不开吧,最后终于有了觉悟,创建中华革命党,实行独裁,入党者必须向党魁绝对效忠。
武昌起义是文学社和新军的事,组建国民党是宋教仁的事,孙中山只是一个符号,当然他的作用是巨大的。
黄兴:对成龙无好感。
这个黄兴也怪怪的,设计那么多打斗场面,意思是用黄兴来衬托成龙吗?
黄兴是革命将领而不是一个打手。
这个黄兴苍白无力,毫无血肉。
黄兴才是真正无私的人,南京留守任上,为大局为革命裁汰三十万军队。
隆裕:失败。
不是说陈冲演的不好。
完全是设定的问题。
不是每个太后都是慈禧啊!
隆裕完全是个毫无见识的老实妇人,被袁世凯一逼,自己的私房钱都交出来。
哪里轮得到她颐指气使拿腔拿调的。
袁世凯:驻节朝鲜,处理拳乱,编练新军,老谋深算,威服内外的袁项城原来是马戏团小丑?
徐宗汉:对李冰冰我无话可说。
成龙是导演就忍了,以她的形象为什么出现在这部剧里。
林觉民:还好。
应该展现下与妻书,很多人并不了解。
比如说电影院有人惊呼黄兴,这个人的名字跟步行街一样啊。
首义三武中好像就看到了蒋翊武。
真实的才是有力量的。
辛亥革命并不等于孙中山、黄兴、袁世凯。
真正值得尊重缅怀的是一百年前为我们流血牺牲的中国人,无论是革命者还是清军,只有流血才能带来变革,镜头更多应该对准他们。
青年人是最早觉醒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都是当时青年人中的精英,他们以武装暴动者的身份牺牲让人不得不叹息。
但是他们又是令人羡慕的,生命为了家国大义为了信仰燃烧。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现在的社会是麻木的,人们都只想着赚钱买房买车,信仰?
连最基本的道德都丧失了。
连丞相都出来表示“道德严重滑坡”,你说这究竟到了何种地步。
年轻人又是最麻木的,相信你我都了解,自觉“承接国统”的对岸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也想着升官发财娶美女,可对百年前的他们,我存着一份敬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而岳麓山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又有几人是怀着敬意经过黄兴蔡锷的埋冢处呢?
近现代人才井喷的湖南,成了著名的娱乐之都,敢为天下先的湖南蛮子现今热衷于洗脚歌厅泡桑拿。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我们现在处于太平世,一个轮回又要重新开始,保持清醒,我不想成为下一辈林觉民们带血控诉的对象。
上一次看电影的时候睡着还是看非常勿扰呢,难看死了死了的。
民主现在哪还有?
张黎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尊重史料,当然21年之前的历史也不必有什么隐晦。所以你看到了一个不太懂政治的苏文,一个半吊子军事家的黄兴,一个聪明绝顶的袁世凯和一个深知内情却无力改变的隆裕太后。
一点吊意思都木有
真好近代史真是个成英雄的时代
确实没拍好,看着有点便秘的感觉,但是冲着姜武陈冲和最后的与妻书,给四星
乱糟糟
孙中山一没兵权二没财权,全靠一张嘴四处忽悠捐款谈判找武装,真是人间奇才……比起建国建党两部神片,这部算是小儿科了。
片尾字幕教育我们:革命党人没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所以注定只能瞎折腾一场。
184 浪费时间 别看了
剧情就不提了。以前一直对张黎拍电影有期待,真拍了,真有一种期待落空的感觉。业内数得上的摄影师,电视剧作品里面那种电影技巧的镜头,都是我期待的理由。结果事实证明,期待成空。
像电视剧
同样是主旋律 比建党伟业还是好太多了 就是李冰冰有点残。。。。
怎么不干脆拍纪录片?
这样一部连打仗场面都颇屎的片实在是令人提不起丝毫劲儿来,因此对成大哥和莲花姨的肉搏戏码被删一事深表粪慨!!
有刺客,黄兴一秒变成龙… - -#
黄兴戏份太少
剪的乱七八糟
主旋律不是错,但缺乏历史的沉重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然后,一百年过去了,那些“同志们”还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