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客观冷静地反映了凶手筹备、爆炸枪击、被抓,以及漫长的庭审过程。
从始至终都是那个变态的极端分子在把控局面,他主动投降,甚至为了在庭审过程中表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放弃了精神疾病辩护(如果不放弃的话,法庭可能无法让他服刑,只能让他去治疗),整个过程都是洋洋得意、自信满满、毫无悔意。
挪威的法律量刑为什么这么轻?
七十七条人命啊,法律对打击暴力犯罪一点办法都没有。
如果不能保护受害者的权益,那么保护再多施暴者的权利都是本末倒置。
最后受到惩罚的只有被迫接受工作的辩护律师,他一直被骚扰和威胁,女儿也被迫转学。
真正的凶手却被高墙保护者,愤怒的民众拿他没办法。
影片最后字幕说凶手被判终身监禁,其实,在既没有死刑也没有无期徒刑的挪威,他只被判了21年,关7年就可外出度周末不受监控,关14年便可假释。
他在狱中住着小套房,可以看报纸,有跑步机,还可以玩线上游戏,甚至在狱中读了大学。
但他却绝食抗议,要求改善“虐待般”的监狱生活条件。
貌似挪威监狱也没有太多的办法治他,好像只能尽量满足。
没有办法处罚这样的魔鬼,真的是太软弱了。
明年8月,凶手关满7年,当他外出度周末的新闻出现在挪威媒体时,那些还在与伤病作斗争的幸存者不知道有多痛苦和愤怒。
对于这种题材的电影,还是要谨慎享用。
压抑沉重的氛围感染到。
各方承受的压力,都有所表现。
谁都没权利决定他人的生死。
开头的事件呈现,给人很荒谬的感觉,愤怒的情绪被激起。
随后,具有职业精神的律师,重伤依旧勇敢面对的男孩,温柔且坚强的女孩…登场,各方矛盾更加激烈。
他们勇敢的向恶魔宣战,让他接受正义的审判。
最终,这个恶魔受到全世界的遗弃,被置于无止境的孤独之中,对他来说,这应该是最严厉的惩罚。
影片真实还原了在2011年7月22日那天,挪威极端分子布雷维克在政府办公大楼前引爆一颗巨大威力的汽车炸弹,然后赶往奥斯陆以西40公里的于特岛,冷静而又疯狂的枪杀了69名夏令营的学生,造成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的可怕灾难。
只是政见不同,于是罪犯制造了“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罪犯的意思就是说,“我代表圣殿骑士团反对国家目前的移民政策,采取暴力手段达到我需要的效果,我从事的事业非常崇高”。
面对这种情况,相信任何国家都非常棘手,所以挪威这种国家发生的这种事情,我个人认为,无解。
也许只有关塔那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吧。
电影一开始就是罪犯布雷维克有条不紊的在家中制造了一颗威力巨大的汽车炸弹 ,同时仔细、冷静的准备了枪支弹药,不慌不忙的把炸弹车停在了政府办公楼的楼下,在警卫人员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一声巨响,造成8人死亡,办公楼大面积损毁,爆炸后又伪装成警察有条不紊的赶往奥斯陆西北40多公里的于特岛,骗取岛上老师的信任,冲入岛上正在夏令营活动的青年人群,冷酷的追杀参加活动的人群。
现场一片惨叫和哀鸣,死亡的大多数是14岁到18岁的青少年,学生威亚带着弟弟躲入海滩岸边及时的通过家人报警,躲过一劫,而凶手布雷维克一看到警方赶到立即极为配合的放下武器投降了,这种人也只能对孩子下手了,怂包。
惨案发生后,布雷维克竟然可以为自己指定律师,而且盖尔律师还不能推卸责任必须为他辩护,那些幸存的身心受到重创孩子们只能默默疗伤在家舔伤口,全程面带微笑没有一点内疚之心的凶手布雷维克,却可以以行凶时别人的骨头渣子蹦伤了手要求伤口的治疗,甚至在法庭上行纳粹礼,宣讲自己的政治态度。
这时律师盖尔的律师团竟然打算为凶手申请精神鉴定,让布雷维克逃脱法律的惩罚,不然无法解释凶手的疯狂举动,无法给受到伤害国民交代,看到这里发现只有凶手的权利得到最彻底的保障。
这时受到重伤的青年威亚和他的家庭却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虽然在医院的全力抢救下挣脱了死亡的魔爪,在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帮助下,慢慢学会了重新控制自己的身体,装上了义眼,学会了走路,生活似乎又缓慢地回到了自己的轨道,但是自己知道心灵的创伤很长时间都不可能恢复,还没有走出痛苦的泥潭。
在法庭上布雷维克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
竟然放弃了精神鉴定,强烈要求在法庭上慷概激昂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他自认为自己是右翼的领导者,是精神上的胜利,但事实上并不被政见党派的带头人认同,也不为律师和他自己的母亲认同,原因就是右翼党派也是想通过正常的手段获得政权,不会选择这种极端的暴力表达政治态度,更不会通过夺走别人的生命而实现。
受害者的亲属和凶手的律师团无法相互妥协,布雷维克又与政府谈判较劲,审判进入漫长的拉锯战,这时受伤青年威亚终于走出创伤阴影,身体在自己的努力下也慢慢的康复了,同意出庭作证,通过法庭的陈述让大家看到恐袭对年轻人的影响,说出所有受害者无法表达的内容,那就是:这样的事件不会打败我们,不会改变我们,你的目的无法得逞。
我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而你却是孤立无援的,什么都没有。
杀人诛心,也使影片表达的思想得到升华。
影片结束时布雷维克表示如果有机会他会再来一次,而律师盖尔说你永远没有机会了,并且没有选择与他握手告别,转身扬长而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些极端分子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排外,说着保护自己国家和人民,而做的事却和恐怖分子一样。
最终只能在监狱里孤独死去。
比较一下最后法庭上男二号说的“他有枪,我们有爱”和巴黎恐袭后那位父亲说的“他们有枪,我们有花”-我是把本片当做一部关于欧洲白左的高级黑片子看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本片题材恰恰是拍电影的禁忌:整部片子对男一号恐袭前的精心准备,杀人时的冷静,以及后面对审判过程的精准掌控,还有最重要的,其政治观点的诉求,表现得都极其充分。
整部片子看起来完全成为了枪手的个人宣传片 。
能想象美国有人敢去拍一部以911事件制造者为主角、表现他们如何炸毁大楼的电影吗?
而本片拍摄和上映的时间又掐在难民潮给欧洲带来强烈的冲击之后,难以想象,有多少当地观众会在观影过程中对男主枪手的政治观点五味杂陈?
片子另一条线展现了受伤的男二号及家庭劫后反应,但他们展示的所谓爱与宽容,在整片所展示的强大的恶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男二号伤前(夏令营里)伤后(法庭上)高调的政治口号式的发言,与一众热血壮志青年在枪口前上演的狼奔豕突的亡命奔逃戏码,更像导演精心安排的一出反讽戏。
欧洲人不通过此片认真反省,必将自取灭亡。
片中男一号用了一个长得很像中东人的演员,跟现实中的男主差别极大,我怀疑亦是导演有意为之。
真实男主
看这种电影不知是应该为感性的人性光芒而喝彩还是为客观的痛苦伤痛而焦虑,高举白左大旗的人权欧洲与只是简单为争取生存空间排斥外来移民的极右翼团体之间,谁来拯救欧洲,谁引领欧洲未来走向,而谁又能在世界范围内代表正确,目前以及不久的将来也不是那么明朗了.倒是那些带着伤痛流离的人,伤痛始终存在,一直都在,国际化,种族主义以及现行的精英社会也许真的是这一切的因由.印象很深的一句话说的是如此无奈,且牵强以至于另人动容:软弱并不代表不坚强.
马克思主义者、新自由主义者、精英的子孙、多元化——右翼要夺回欧洲,组建圣殿骑士团。
驱逐穆斯林。
这部电影反应欧洲的多元和政治正确也正在消灭欧洲原生民族。
欧洲,特别是北欧,对于性开放、同性恋、大麻,还有对移民的接纳,正在让右翼保守主义陷入一种难以接受的境地。
特别是巨大的多个民族的进入,让欧洲正在经历“五胡乱华”。
当然,这是自由开放的社会,欧洲会经历很多末日宿命式的阵痛。
十字军是又一个新的潮流。
东西方的碰撞也许会在欧洲制造更多苦难。
最中意欧洲国家的一些电影尤其是真实故事改编的。
电影开头提着一颗心看着,当看着极右分子拿着枪对着乌托亚的孩子们像杀鸡一样,真的是无比震惊!
更震惊的是被警察局带走了后居然能够指任律师为其辩护,律师还不认识他!
第一次感慨挪威这个神奇的国家,原来犯罪分子也有人权!
也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即便律师的家庭被受到威胁还继续坚持自己的工作并从被告的角度为之找证人辩护。
另一方面,对于从死亡边缘存活下来的Villia(可能没记对)心灵与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包括对他的家人。
很开心看到他一步步走了出来并最后勇敢地坐在犯罪分子前面说出自己的感想,cause he is not alone, he has family, friends, love, hope,dreams,.but he is alone. 最后犯罪分子听到了法官的判决还报之一笑又一次震惊于挪威取消了死刑与无期徒刑,最高监禁时间也是21年,算一算2011至今,到2032年也可以刑满释放了。
上百度搜了搜,有个新闻是挪威2032年禁止半自动枪的持有,确实有点耐人寻味。
生者还需面对生活,影片最后交代了首相,律师,Villia 还有对犯罪分子的判决。
使人不丧失希望与信念。
但是还是担心挪威这个开放的国家,在奥斯陆的城市中,是否真的安全平安呢?
尤其在极右分子日益壮大 移民失业率犯罪率上升的如今。。
后面百度了下,犯罪分子还想在监狱里组织一个政党最后失败,自己居然在里面高中毕业,申请了3次大学并通过了,再一次为挪威的公平的人权震惊了!!!
同时也体会到原来一些绝对公平的背后存在着太多的未知与危险。
顿时觉得我身在伟大的祖国是何等的幸运,可能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吧。
我还是喜欢中国传统。
就当做我目光短浅无知吧~
There is two sides of this movie. One side is the killer. He thinks he is leading an organization that helps or saves people. The other side is the survivor, who feels incomplete, lost,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struggle, and finally stand up for his trial - he has family, friends, love, hope while the killer is completely alone. When I watched this movie, I have fears. The fear that how apathetic the killer’s face is. He seems complete chill in the trail. As he said, he was completing the mission that he was given to release the people. I feel scared and it also makes me think about my thoughts about freedom of the sexual minority group. We all want to have freedom and hope. Living in a circumstance without validating environment can be threaten and hopeless.That was my motivations and hope for so long and put me here. I think now my mission is how to create my own validation environment for myself and others too. I hope to create the safe zone that we can be ourself, but also have family, friends, dreams and love.
#7月22日#★★★★,根据2011年7月22日发生在挪威的真实事件改编,是二战后挪威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造成了77人死亡。
北欧电影向来冗长冷峻,难免会给人枯燥的感觉,即便是一些影史佳作。
但没想到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在第13分钟开始到30分钟的段落就极尽高能,一名右翼极端分子在首都奥斯陆政府办公大楼外引爆了一颗杀伤力巨大的汽车炸弹,随后又到40公里外的于特岛上对正在参加挪威工党青年团夏令营的人群进行疯狂射杀,随着镜头的推进,观众能够切身感受到那种恐惧的气氛,触目惊心,包括爆炸、行凶以及外科手术救治的场面都十分真实,但片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北欧人超乎常理的处理问题时的冷静和克制,这不等于木讷或冷漠,而是头脑的清醒和行为的从容,从首相到罪犯,从冷岸群岛市长同时也是受害者之一维亚的母亲到罪犯指定的辩护律师等等,从没看到过如此自然、不急不躁不夸张也毫不做作的“有血有肉”。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曾执导过《血腥星期天》、《93航班》、《菲利普船长》这三部分别反映北爱人民反英游行、911恐袭和索马里海盗问题的现实主义优秀电影,同时也是三部《谍影重重》系列的导演,可谓对政治纪实题材偏爱有加也驾轻就熟。
他对本片节奏的掌控极其出色,虽然不是用引人入胜的方式,也没有悬念的设置,故事就那么顺着一点一点讲却并未让人感觉乏味,台词精炼,也没有拖沓余赘的情节,不错的观影体验。
——九戒影评
前几天,一件震惊世界的袭击案,让所有的人都感到愤怒至极,3月15日(周五)下午1时40分,新西兰基督城突发大规模枪击事件,而行凶的地点还不止一处,凶手更是将这场惨无人道的残害过程,在互联网上进行了直播。
而这场“灾难”也导致了将近100人的伤亡,即便,新西兰总理面向全国表示,“这是新西兰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新西兰警方敦促民众,如有发现可疑行为立刻拨打111,但后果已经造成,那些受到伤害的普通人和家庭都将面临着无尽的黑暗和悲伤。
这让红颜秀影想起来2018年Netflix的一部纪录片,《7月22日》,该片从一位幸存者的身体和情感历程视角描绘了这个国家的治愈与和解之路,伤害的造成或许只是一瞬间,但治愈却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和谐的环境和更温馨的照料,而这并不容易。
《7月22日》改编自2011年7月22日在挪威发生的一场骇人听闻的残害事件,一名挪威本地居民因对政府在处理移民问题及一些政策上的不满,先是自制炸弹对政府办公大楼进行了袭击,炸死8人。
然后,这名凶手又来到了于特岛,他用枪支对正在进行夏令营手无寸铁的孩子进行了一场射击,击杀69人,两次事件共致死77人,伤200余人。
而该事件给我们留下最大的震撼,或许却来自于这位凶手在法庭上的“笑”,没有人能理解这笑容背后的含义,但凶手最终受到了挪威最严厉的惩罚,却仅仅是监禁21年,因为挪威极其注重人权,没有死刑,而欧洲的人权法院称:“这就是最终的判决”!
时隔7年,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将此事搬上了荧屏,这也是他非常擅长的题材,中国的影迷亲切的把保罗·格林·格拉斯叫做“绿草地”。
保罗·格林·格拉斯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谍影重重二》,《谍影重重三》,《谍影重重五》,而这部《7月22日》入选了2018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和另一部大热影片《罗马》同台竞技,却颗粒无收。
有趣的是,该片同样是由网飞公司与保罗·格林·格拉斯导演合作的电影,本来该片和《罗马》都是要参加戛纳电影节的,但由于戛纳对网飞的抵制,双双退出,转战了威尼斯电影节。
从保罗·格林·格拉斯的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虽不多,但质量均属上乘,或许是之前记者的从业经历,“绿草地”很适合这种纪实类题材,配合上他手持摄影和非常快的剪辑,形成了极具特色和辨识度的个人风格。
之前的《菲利普船长》和《93号航班》都拿到了奥斯卡的提名,而保罗·格林·格拉斯个人的最高荣誉,则来自于《血色星期天》为其带来的柏林金熊奖。
《7月22日》中,保罗·格林·格拉斯依旧抓准了现实时间中的一些“亮点”,凶手指明了一名律师,为自己犯下的在全人类看来都无可辩驳的罪行进行辩护,而律师也受到了来自社会群众的威胁和压力。
但最让人动容的是,这名律师虽然认真的组织其团队,为其进行辩护工作,寻找证人,开会整理论据,为自己的当事人争取医护和饮食权利等等,但在最后完成工作后,拒绝与凶手握手,既坚持了自己的职业操守,也达成了自己的做人底线。
如果说“木桶理论”有道理的话,那无疑,这个事情让我们看到了挪威社会中最短的木板的长度,看到了这个社会自上而下对自己制度牢不可破的原则。
木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名凶手的不可赦程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我们有相关的制度,有相关的法律,我们就必须保障他的权利,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去判罚他,是否应该有酷刑,是值得讨论的另一个问题,但这种不被舆论操纵的,而,挪威认为:严苛的行为准则,是挪威公民对自己国家充满信心和这个社会让外界赞美的关键。
或许有了这种准则,才使得这个社会不会出格,但实际上,在这种准则下,却接二连三的爆发了诸如此类的恶性事件,但红颜秀影必须承认,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准则,才使得这个社会有着强大的自愈能力!
这也是红颜秀影从这部影片中看到的最好的一面。
该事件在挪威还有一部纪实文学出版,被纽约时报评为2015年的十大书籍,书名是:《One of us》,即便是这样的滔天罪行,挪威社会仍然把他当成了自己社会内的一分子,以这样的态度去反思问题出在哪里,怎样避免问题,这样的反思还真是让人惊叹。
影片最后以身中5枪仍然存活下来的小男孩和暴徒在法庭上的对峙完成升华,但击溃暴徒的是来自于跟他有着同样政治理念的、他的偶像的摒弃,他的偶像在法庭上重申自己的政治观点与其相同,但并不认可暴徒的做法,他们想采取的是更正式更严肃的表达观点,但却因为暴徒的这一恶举将自己这一派推向了大众的对立面。
这位唯一愿意出庭为他作证的偶像所言,彻底击溃了一直保持冷静的暴徒,影片也终于完成了正邪之间的颠倒,虽然挪威没有死刑,但暴徒的精神已经消亡了。
这部影片,没有什么铺垫,没有什么缓冲,第一幕,就是极右翼分子布雷维克在制作汽车炸弹,10分钟后,这些炸弹在政府大楼下被引爆,又10分钟后,枪声响在了只有学生和老师的乌托亚岛,10分钟后,布雷维克被逮捕。
从头至尾,布雷维克的冷静镇定,恰恰是整部影片中最最恐怖的画面,在车上听到炸药爆炸后,握着方向盘的手没有任何动作;端着枪杀害学生的时候,就像一个猎人在山林中打猎,冷酷无情,甚至提前写好的1500页欧洲独立宣言,无不昭示着罪犯的高智商,等到真正的特警登岛并找到布雷维克时,他既没有反抗,也没有自杀,这样一个做出疯狂恐怖袭击的人只是放下手中的枪,任由特警将他逮捕。
甚至冷静地指定早就选好地律师,在警察面前毫无畏惧地阐述自己的极端思想,内心毫无悔过之意,甚至,在法庭上,当庭作出极端手势,承认自己的欧洲圣骑士团成员身份,大力鼓吹自己的右翼思想,然而,69个未成年学生的尸体还未妥善安葬。
幸存者们,有的失去了亲人朋友,有的失去了健康完整的身体,而他们中的大部分热,将一辈子生活在阴影中,从原来“未来的领袖”变成不敢与陌生人交谈的人,其中,18岁的少年维亚,在夏令营中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但当警察找到他时,他身中五枪,孤独的躺在沙滩上,身边陪伴他的是他最好的两个朋友的尸体。
幸运的是,他还活着,可他依旧失去了自己的右眼、手指,弹壳的碎片在他的脑干附近残留,随时都有可能夺走他年轻的生命,不仅生理上的疾病折磨着他,心理上的阴影更是难以治愈,夜半被噩梦惊醒,复健的痛苦,走路需要依靠辅助,亲眼看着好友死去,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残留在大脑里的碎片死亡。
维亚陷入了自暴自弃的境地:“我看不到未来,这种感觉就像自己被流放到无人区一样。
”最开始他拒绝出庭做证人,却在听到布雷维克在法庭上的演讲后决心出席,影片的最后,布雷维克被判处无期徒刑终身监禁。
事到如今,我们不能再用刑罚的数字来衡量生命的价值,那不但是对导演表达的误解,也是对生命的诋毁!
刚刚发生的新西兰恐怖枪击案的骇人听闻程度不亚于挪威于特岛事件,同样是极右翼,向穆斯林采取报复行动,计划周密,极度冷静,但新西兰枪击案,是我们治愈路上的又一次痛击!
有时候不禁在想,这个世界究竟会好吗?
也许,这将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一个永恒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或许,看过《7月22日》,在震怒之后,只有救赎和治愈的部分才能打动人心,也才是我们最需要的一环。
END -往期文章回顾周冬雨的“美”,掩盖不了《阳台上》的“乱”!
尺度太大,曾被HBO放弃的“神”剧!
《过春天》:从未冲动的青春,才是成长的阵痛!
对他人的毒舌,也是对自己的残忍!
豆瓣9.5,我们不是成功者,但我们很酷!
北欧毕竟是高度文明,身在美国都感慨当事人各方的高度civilization,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活着是最好的复仇。
对这样的敏感事件,处理有些面面俱到,这么做很保险,但也出不了彩。
一部电影2个小时的时长,15分钟内没有共鸣点,找不到感觉,不要再浪费时间和流量了,果断放弃。除非你特别文艺
对事件的描绘非常全面,角度也全,加害者受害者幸存者转变者,寥寥几笔,可见导演功力,事件的反思,创伤后治愈,心灵重建,细节满满。配乐克制。恐怖分子太可恶了。四星
高潮前置却仍然保证了完成度,尤其是开头犯罪过程的呈现,一气呵成(说实话拍得比大多数商业动作片爽多了!),导演用冷静的叙事技巧和节奏有条不紊地把观众情绪引导到自己设计好的情感框架里,同时回避了事件背后的复杂性和本质性,受害者主角的身份使得高潮庭审戏中恐怖分子的反难民核心价值观都没有被击穿,那它作为现实题材的高度也就仅限于此了。
7.4
真实事件改编的挪威恐怖主义事件电影。这哥们儿作为恐怖分子来说无疑是业务能力极其精湛的那一类,一人一枪外加一车炸药足足杀了77个人,圣母之风盛行日久的北欧见了这一号杀神都难忍欲除之而后快的急切心情。片子整体挖得不深,政客为巩固圣母人设反复横跳不肯下决心处理这号杀神的真实情况基本没交代,北欧极端圣母政治氛围的反思更是完全没有。小哥瞎了,瘸了,朋友们该死的都死了,结果到头来终又归于love and peace,离谱。片子本身拍得一般,枪手进行恐怖活动时片子的节奏较快,导演的处理也简明扼要不拖沓,枪手被抓以后这片子的节奏就开始昏昏欲睡磨洋工了,好几次在睡着边缘挣扎回来
其实很一般,Viljar最后的法庭陈述好过电影所有的部分
赤裸裸地黑着欧洲白左,不过我倒感觉拍孩子克服恐惧的部分比拍恐怖袭击者的部分更到位些。选角失败,影响观感。全片冷静克制,像是导演拍给欧洲的一封警告信,几线并行却也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蛮普通。不是很推荐,有点长了。
有时候民主也不是啥好事
以比较克制的手法完成,张弛有度,对于还原这个惨剧,可圈可点。尤其本片把最大的篇幅放在灾后,对政治、法律、种族方面着墨,影片的纬度得到升华。难民留置问题,是欧洲如今普遍最为棘手的烫手山芋,进退两难,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能游刃有余面面俱到去妥善处理。凶手用如此反人类的极端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肯定是为法律和普世价值所唾弃,但是,全球的“绿”化,不容小觑。★★★☆
非常震撼。讲的是一个真正的文明世界,人们是如何面对极端暴力所带来的巨大伤害的,暴力想要的,想要达成的,其实是腐蚀人的信仰和理智,而文明的肉体伤痕累累、内心极度悲痛,信念却毫不动摇,律师最后的几句话太有力量了
克制
勉强及格还是靠演员拉分。豆瓣高人说这是拍来讽刺左派的!那当然了,"why people don't like liberals ? Because they lose!" 这之后保守党已经连赢两届了。🤡 唉
两星。
统治者说我们不能向恐怖分子妥协,因此我们要按照人道主义对待罪犯并将受害者忘记,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凶手Breivik自称是圣十字军团的代表来消灭这个国家的敌人,从某种意义上他的确如同大天使米迦勒一样,将人类社会中种种以道貌岸然言论来颠倒真正是否的荒谬揭露得干干净净。我更加愿意相信Greengrass在运用一种高级黑的方式来抨击「白左」以及北欧诸国令人可笑的人道主义,如果相反那么未来只会让更多的孩子死于非命。
母亲的失职和认知错误是造成安德斯反社会人格重要一环。挪威真是个高度文明的国家,律师和法律太“人性”。如果在我朝,这样的人肯定死刑无疑,没有辩护的余地。恐怖事件对死伤者的创痛是永久的。挪威太适合犯罪了吧,死亡87人(百度数据),伤亡上百,最高21年刑期,7年后可以外出度周末,14年可以假释,入狱住套房,吃饭看报纸跑步机健身打电脑游戏不耽误,还能上大学学政治,然后每周300人民币的津贴。。。安德斯(演员和凶犯同名)演的很好
略沉闷,略冗长,略说教,有些闪回也显得略廉价。当然这种题材本就不好拍。
很长很普通。小哥哥颜值hold住全场,一两个镜头非常上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