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是爱女儿的,不过是按自己的方式去做而已,没有考虑女儿的感受。
当然,女儿也如他所愿,做了一个非常棒的律师。
父女俩都喜欢棒球。
处于对爸爸的爱,女儿错过了成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机会,不过这反倒成就父女俩,女儿还遇到了喜欢的人。
特别佩服那种在某一行业做得非常好的人,他们有那些耐心和兴趣。
普通人之所以为普通人,往往是不能坚持做好一件事。
本人就是如此,计划的时候说的好好的,等来实行时,总会为自己找那样这样的借口。
不懂得什么时候可以战胜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厌倦的犯罪类影片的固定套路:片头片尾警匪双方交替扮演开挂和智障。
然而回顾了该片,让我想起爱情片,当然主要是好莱坞式爱情片的固定套路:1.男女主必然各种伟大光荣正确圣父圣母,爱的自然洒脱清新不三俗不重复。
偶尔少数故意暴露的所谓缺点,必然是为后面的剧情铺垫。
2.90%发生在女主,10%设定在男主。
必然有一个正在交往的对象。
该片教科书般的展示了这种为了衬托男女主才是天造之合而为黑而黑的交往对象:长相平庸,事业不明,气质无聊,智商低下,情商为0。
为男女主设计恋爱情结的时候,精心设计,往往气氛合适到观影者觉得男女主这个时候不亲一下会遭雷劈。
而女主交往的这位:女主有什么心事完全不沟通;离开town去哪儿完全不知会的情况下,在自己健身气喘吁吁的时候要求女主:你给个名份呗。
观影者当然都会觉得不合适啊,人家正在关爱老人家呢,你怎么能这样。
女主当然非常温柔而不失修养的表示“现在不方便啦”。
然后这位表示:不给名份是吧,再见了您内。
主动分手,彻彻底底为男女主解决可能涉及“偷情”的道德问题。
我很敬佩编剧的手下留情,他们没有把这位设计成坐在马桶上边排泄边问女主或者只穿着内裤在沙发上喝啤酒看棒球,一只手边抠着屁眼边问女主。
每每我看到这种令人发指的人设,我都想问问编剧,女主当初是瞎了眼还是石乐志,决定和这样一位从内到外散发着腐朽味道的对象“交往看看”的。
3.为黑而黑的除了爱情线,事业线亦是如此。
那位击球手也是固化的角色,我称之为“地主家的智障儿子”型。
这类的标准人设:高开低走,众星捧月,长相智障,欺行霸市上瘾且手段拙劣,上面有人罩,身边总是一堆轰不走打不散的马仔,结局一定失败,一定狗急跳墙,一定狗吃屎。
片中一个专业的有实战经验的被职业教练看重的击球手,面对一个野路子投球手连击8,9个球不中。
很显然,他没有一点调整能力,他以前的本垒打都是演员喂的,他的教练一定也是地主家的狗腿子,他的专业程度显然比不上一个快瞎的球探和一个职业律师。
我相信每个人身边都有类似的人物,这样的人嚣张自然有他们嚣张的资本,这类人比你更懂人前说人话背后说鬼话,这样的人即便有栽了的,肯定也不是因为“正直而善良”的你。
4.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演技已经完全固化,不过也很契合这类固化的类型片:虽然老派但是正确。
、写在最后: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没问题,但当世界走到如此丰富而多元化的今天,爱情片依旧拍的如此固化做作圣母,即便带着主角光环,也必将过气。
我大爱的,是《死亡直播》里的河正宇,谁说主角一定得是好人,一定不能奸诈不会算计?
会争名夺利的人一定就会不惜杀人放火?
会拍马屁就肯定不介意舔上司屁眼或者鞋跟?
如果剧情都这么固化无趣那还看什么电影?
While I am a huge sucker for baseball movies, trouble with the curve fails to resonate with me as it has too little substance on the sport itself and too much on often seen sappy life lessons. Trouble with the Curve goes in deep to discuss how different people deal with adversities, and how the outcome could decide the outlook and future. What Eastwood's character failed in achieving is juxtaposed by the interesting character portrayed by Timberlake's, but I'm afraid this is as far as the movie could achieve, as the general idea is too narrow and linear.
美国算是非常重视棒球运动了,统计数据非常齐全,从你一开始参加比赛就会有统计数据,因此,用数据来分析球员的能力是由来已久。
刚开始时这些只能粗略反馈一些状态信息,到了计算机时代的来临,数据模型技术发展才将挖掘(注意不是分析而是挖掘)球员成为可能。
不过,一直以来,由于统计数据采用的信息不可能全包括,所以,统计数据和实际情况还是有差距的,比如,影片中那个状态下滑的击球手,统计数据只表示他的出状况,但不能解决问题,单纯从数据看应该售出了结;另一个火热的击球手,统计数据表示他太全能了,预测他将来有很好的前景。
影片用这两个例子直接地击中了唯数据派的要害。
其实,用球探模式也有缺陷,比如影片中唯数据派揶揄老头的话:1年签了几个球员。
球探模式和唯数据派在产量上差距很大。
今后发展的必然之路就是数据派站上风。
总的来说,影片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的,所有角色都是菱角分明,特色演出,从剧情上看,没有什么曲折,最后皆大欢喜,属于温情说教片。
如果说影片还有些积极意义的话,就是凡事退一步海阔天空,影片中每到关键时刻都是等一等,自然就好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久违了,这是真正的老戏骨,可与之相提并论的也就摩根·弗里曼了,老爷子主演的电影是看一部少一部了,而做导演需要更多的精力,老爷子大概不怎么拍了。
棒球题材,因为不懂棒球,所以兴趣不大,也会影响观看的投入度。
这种讲经纪人或者球探的故事也并不鲜见,球探就是伯乐,伯乐比千里马更能得,现实中不少千里马就埋没于各种原因,要知道很多千里马不是大器晚成或者年少成名,而是未成名时有没有及时被发现,不然有些就可能熬不下去而转行了。
虽然电影满是套路,但故事都是一样的其实(创意千金难求),就看情节、对白怎么推陈出新,找到亮点来打动人了,这就是想象力。
剧情很老套,一看就可以猜出来。
但是电影中讨论到了很多涉及人内心的问题。
一对顽固的父女,在不断的尝试与理解对方中,终于和解,真如“烈火”所说,10次有7次都不中,但是仍不能放弃。
电影的主角,老球探和退役棒球员都因为怕被人替换,被认为不行,而隐瞒实情,虽然前者在剧中以喜剧收尾但后者的悲剧,也应使我们思考这时候的顽固到底该不该?
剧中老球探的女儿从整日忙忙碌碌的工作,无暇休闲,转为从事喜欢的棒球事业,做球探,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勇于选择自己喜欢的,停下来,享受生活?
感覺本片是徹底顛覆《Moneyball》給大眾留下噠概念。
《Moneyball》是開創用電腦軟件計算球員各項技術指標然後給選秀做參考。
而《Trouble With The Curve》是說沒有軟件能比球探噠眼睛和耳朵以及對球員狀態噠把握更優秀。
我想無論選甚麼都不能用機器。
就連選工作和選男友一樣。
是用心挑噠。
所以Micky為甚麼後來選擇賈老闆還有那個Peanut Boy。
Micky是優秀噠球探。
她這一生也足夠熱愛棒球事業。
有多少女生為滿足家長噠期望而選擇叻自己不喜歡噠專業和人生。
怎樣解決這樣噠問題應該是Trouble With Life吧。
已近人生暮年,做事有点丢三落四,眼睛还日渐昏花的老棒球球探。
每日执着的转悠在赛场周围,为经纪公司挖掘赛场奇才,从而证明自己宝刀未老。
经纪公司对老人的颓势不太信任,偷偷派人幕后监视,还聘请专业数据师以电脑推算。
身为职业律师的老球探女儿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家探望老父,尽管女儿对老父有深刻的心理阴影和怨恨,老父也不希望有人来帮忙照顾左右。
但女儿还是留下来,随时准备不时之需。
很快,天生喜爱棒球,并对各大事项人物如数家珍的女儿在老父周围如鱼得水,还被一名有为男青年穷追不舍,萌生相互爱慕之心,并且与老父的矛盾也慢慢化解,还用老父传授的“听声音”秘籍挖到一名绝世奇才。
啰嗦一大堆剧情,其实大家更关注的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老辣演绎,还有美女艾米·亚当斯和帅哥贾斯汀·汀布莱克是如何擦出爱情花火的。
实话说,对于空洞的剧情,也就这三人还能吸引住观众的目光。
桥段不仅达不到《老爷车》那般犀利阳刚,爱情也是俗透到家,结尾逆天之势的发现奇才更是唐突的可以。
整个剧情就是一个模式化的拼凑,家庭伦理、纯真爱情、体育励志,看似一样都不少的正面教材,每样都是蜻蜓点水无半点深刻可言,拼接出来的效果实在是乏味可陈,离片名“曲线难题”的定义更是十万八千里之远。
对于八十岁高龄的伊斯特伍德来讲,该到休养生息的年纪了。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就算能吃,也还是悠着点吧!
东木老爷子近些年似乎演得都是一些冥顽不灵的老顽固。
固执、执拗、食古不化。
Gus拒绝朋友关心,拒绝家人关心,甚至拒绝自己关心。
当医生查出问题的时候,他马上反悔。
他拒绝一些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哪怕连他自己都心知肚明。
越是传奇的人往往都会把自己专业上的卓越自发的扩展到生活中,越会把一技之长当做无所不能。
Mickey说,什么样的父亲会在母亲去世后把女儿给不熟悉的叔叔婶婶寄养,然后一年不看望,不联系。
我的初中、高中、大学都没有你的参与。
我觉得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才会这样。
Gus无言以对,只能用这个问题不合时宜来反驳。
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子女和父母产生沟通问题的最大原因。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意义绝非其他人可以替代,Gus的行为在我看来,和分手时候说“我不够好,你值得更好的人”一样不可理喻。
你只有一个孩子,并且还有一个体面的工作。
别说什么工作奔波,和那些下岗后一天打三份工,为了养活家里的四五个孩子的人相比,完全没有担当。
而Gus最后的解释,完全无法成立。
6岁时候的事件,对任何一个正常的父亲来说,不是更应该将女儿放在身边不能假手他人吗。
而他的臭脾气,更是让人无法接受。
仰视和平视的差别是巨大的。
Gus或许在球探界是个传奇,或许很多成名的巨星提到他都满心感激,更遑论业界同仁。
但他决不是一个好的家人。
Mickey最后丢掉了奋斗多时的工作。
当然这份工作并不是她最想要的,但之所以会当律师也是因为Gus。
即使最后Mickey成为球探,过上了最幸福的生活,那依然弥补不了在女人最重要的几年里,她没有休假,没有恋爱,只有工作后,却将成果全部放弃的无谓。
其实一直到最后Gus的脾气没有什么变化,他依然是那个倔老头,做出妥协、让步的都是Mickey。
而对于Gus,我会很希望听他教诲,但不希望他成为家人。
花絮:1.Sandra Bullock原本被邀请出演Mickey,由于档期问题推掉了。
当然谁演老爷子的女儿都不会显得有问题,但是Sandra Bullock真的可以当Justin Timberlake的妈了。
2.Clint Eastwood父子共同参演的第四部电影。
3.Clint Eastwood上一部主演的不是他自己导演的电影还是1993年的《火线狙击》。
而上一部出演的非他导演的片子是1995年的《鬼马小精灵》。
本片也是他08年《老爷车》之后的第一部电影。
片中夹杂着亲情、励志、爱情的描写,情节确实老套,但如果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的话,我想没人会再介意它情节老套了。
特别要说的就是结尾的处理,实在坑爹,更让人觉得跌入俗套了。
年轻球探因为不相信女主角,所以将之抛弃,自己走了。
常常听说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信任,但男球探在刚确定关系的第二天就因为选球员问题对女主角和他在一起的初衷产生了怀疑,这应该是个女的就受不了吧。
最后又突然出现,问了女主角一个问题后,两个人又重归于好,难道就因为他大老远跑来,所以把女主角轻而易举感动了吗?
再有就是为了让老球探能得一善终,转败为胜,突然就出现一天才投手,直接导致与之争锋相对的工作对手被炒。
这也太坑爹了吧,大概就为了个大团圆的结局,所以有了这一幕。
不过本片作为在闲来无事时一看也还是未尝不可,女主角也还养眼!
投手仿佛少林寺的扫地僧般,默默无闻的卖着花生,但最后总有逆袭的那一天!
难看死了
看不下去
情节有些地方设置的太做作了…好在一切还有伊斯特伍德。PS:果然还是那句话,美国人只懂商业,不懂体育。
这剧本,男主和女主的感情发展实在莫名其妙,东木头和女儿的和解也非常不合理,这剧本真是浪费东木头的演技
you are my sunshine,my only sunshine
just do what u wanna do
体育励志类真的看不进去了
去年这个时候,看了同样题材的moneyball。
东木老爷子的个人魅力压住了片子的所有。无法将本片看作另一版的《点球成金》,前者起码还分得清主次并且把握的很准确,到了本片无论是棒球线还是父女线都只是空壳,而且部分台词的说教意味不亚于教育频道,剧本寡淡无味。事实证明出色的制片人终究成不了优秀的导演。
人老了就是不一样,拍的片怎么越来越合我心意!
故事真是超级老套,不过也不是很惹人反感,老爷子的倔强形象真是不错。JT虽然酱油不过和Amy姐意外地还挺来电的。John Goodman真得好可爱啊一把搂住戳肚子。最后,Amy姐太美了太美了太美了太美了太美了【如此重复一亿遍
只是游戲而已。
这样的结局看起来着实爽
啥都不说了
叙事有点散,是那些年刚刚开始看美剧时的故事讲述,既没有太大的波澜也没有太震撼的东西,爱情故事也很套路。都是好演员倒是。
五颗星稍微有点偏私,但是我就是对棒球偏私了,可以让我在后半三分之一可以铆上劲看完的电影我就喜欢。虽然这个剧本走向有点不稳,前面太温吞水,后面又瞬间大团圆,不过最后看着就是很嗨就是了。
我是真的要承认我也一向不喜欢伊斯特伍德的电影
哪个老头能帅过伊斯特伍德!!!
老牛仔是世界上最帅的老头子。另外,女主角很有佐伊·丹斯切尔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