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国卖淫非法。
拉客都违法,嫖也非法。
(2)某种原因(身份政治,性别权力那套),法国的家庭结构逐渐解体了,为保持生育率,法国开始各种保护未婚先孕和单亲妈妈,法庭开始鼓励做DNA抓爸爸,抓到孩子就可以终生获得高额抚养费。
于是,法国出现了暗娼需求。
亚洲人因为法国人无法从外貌分辨年龄,从而四五十岁也有机会,占领市场一角。
(3)这是一种个人选择,但不是好的选择。
因为出卖身体权力,必然带来罪恶和组织化。
她们中很多是被骗的受害者,被骗到巴黎干活,实际上跟现在电信诈骗的受害者差不多。
剧情里推锅给下岗,实际上手里几十万,在东北找个省会,买个房干个摊儿,做几年也不会少赚。
就算夫妻两人一起做装修,吃饭也够了。
主角还是想去捡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并为此赌上全家一切。
她做选择的时候,没有提前做调研,没有研究供需市场,法语也不会。
她就是懒得动脑子,冲动去相信天上有馅饼。
这个选择,让她不得不卖。
就像影片中的弟媳妇,同样,不知道在法国打黑工犯法么?
知道。
但是就是看着钱多,也想当保姆。
买了机票就来了,自己的人生安全和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劳动力价值,一股脑的供给主角支配。
什么都不知道,自己也不查查。
这是信任,还是愚蠢?
不过至少没有“蛇头”再吃一口。
(4)各种渠道天天说,这样违法,这样不好,这样有生命安全危险。
但是有的人就是一头撞上去,然后,怪地球没有吸引力?
同样是字面上的下海,去深圳卖饺子做装修的火车票,比去巴黎的机票护照便宜吧?
看完电影感触良多,很多点都在触动着我,但结束后想的更多的是“小姐”。
这个一直以来被大部分人看作为社会最底层的职业,究竟是怎样的?
于是想到了一席的有一期演讲,推荐给大家【第656期:我是黄盈盈,我今天讲的是“小姐研究20年”】当时看完记忆比较模糊,于是又立马重新去看了一遍,结尾有一段话,非常适合用来解读这篇电影和底下的部分影评“邊緣的議題反應的經常是主流的問題,小姐身處邊緣,可是她是處在被討論以及被治理的中心,尤其是在一個社會急遽變遷以及社會問題層出的這樣一個時代,小姐人群特別容易成為一個替罪羊和出氣口,而在脆弱的社會,這樣的議題也特別容易挑戰人們的神經,Rubin也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在性的議題上,經常是魔鬼學的成分大於社會學的成分。
換句話說我們缺乏的是睜眼看見現實的態度和勇氣。
”好像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努力用双手去赚钱,加上性产业在我国不合法,于是那些用身体去赚钱的小姐就成了职业链中最底端、最被人瞧不起的边缘性群体,似乎只要被提及,就是败坏道德,见不得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似乎很少有人去思考为什么她们会成为小姐以及造就成为小姐的原因有哪些,这些问题黄老师在演讲中都有提及最后还是推荐大家去看这篇演讲,不是为了洗白什么,而是想让更多人去了解这个职业,不要总是一味的用圣人言眼光去批判那些下海之后的“小姐”。
链接🔗: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c3NDMwNTk2OA==.html?sharefrom=iphone&scene=long&sharekey=b553bef052189654d65f5b0a5d84d3d47
东北人这个改开以来具有高流动性的庞大群体,与四川人、温州人一样在很多中国人眼里的地域印象是:具有广泛流动性的人;就外出工作发展、创业打工的人数上来说,东北无疑是中国所有地域里最突出的地方之一,49年后以重工业、国企为主体的东三省,曾因五六十年代片面倾向发展重工业、偏废轻工业的发展模式而吸收了大量就业群体,但随着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潮开始,东北似乎已很难负担很多本地人口的就业,于是大量东北人开始外流自行寻找门路、找寻其他地方的发展机会,这其中不止有面向国内其他地区的,也有面向国外的,故事中的女主角通过跟团去法国,然后脱团自行离开、滞留法国在当地找工作赚钱;而因为未经合法手续办理签证在法找工作;加上法国自身的移民政策上,就已造就大量移民群体,本地都未必有对应数量的就业岗位来吸纳的大背景下,就更只能沦为边缘的廉价劳工了,
电影中反映的状况是:在法国,对中国人歧视最严重、剥削最厉害的反而就是部分华人;虽未在法生活过,无法准确判断,但对华人海外窝里斗的情况常有耳闻,尤其是东北人这个在国内就已被某些人塑造出不少刻板印象的群体,在海外华人社会那的情况也可想而知,走投无路又迫于欠账和脸面不愿回国的她,无奈开始从事性服务行业,从她做出选择开始,就已预示着后面回国的遭遇,因为在一个性产业尚未能合法化经营的地方、在一个男性的性观念里大量存在民族主义情绪的现状下(认为中国女性向外国人提供性服务就是受辱、掉价、丢面子),这两种双重污名化观念大行其道的环境下,中国女性在国外向外国人提供性服务来养家,对丈夫来说觉得受到奇耻大辱的可能性相应就会很大,接着老家看到自己出国发展经济条件转好的女性急于过来,无力阻止,最后不得不带新人入行,这种无奈之举于是变为:推老乡入火坑之类的道德谴责顺理成章、道貌岸然的攻击对象。
又加上回乡后,丈夫的不理解,这些原本为家里发展已忍辱负重的女性,想赚到需要的钱回乡团聚,回乡后却得忍受多重的压力,以及小心翼翼不让本地人知道自己在法国所从事的真正职业。
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没有一味的悲情渲染和使劲卖惨,而是点到为止、符合实际,所有的矛盾、痛苦都是弥漫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处境中的,而不是浮夸的。
这可以说是与鼓吹光鲜亮丽、高大上全球化的那批人的述说相比,近在眼前又咫尺天涯的地方全然相反的“低端全球化”案例,详述全球化在给渴望改善生活的贫穷者带来改变的同时,也相应施予各种冰冷打击的另一面!
那场在法国从事性工作的东北姐妹们一起过年的戏,真是拍得既写实又动人,她们互相间的敬酒、跳舞、唱歌,不也正像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群体的年会聚餐吗?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中有几点疑问:一是真的走到了“站街”的地步吗?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背着高利贷,夫妻双双没了工作,社会经济大低迷……没有退路!
国外的月亮也不圆,背井离乡出了国门,没朋友没资金没学历没技术,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中间就剩这一条赤裸裸的身体。
怎么办?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在我看来“站街”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这一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干的,也是需要付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辛劳的。
二是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电影背景有介绍是“90年代末的大下岗潮”,既然是时代的大潮,就并非是一个或几个人卷入其中;既然是一种现象,就并非是一个或几个人这么做了。
我并不是说大多数人的选择就一定是错的,但从整个社会角度看来,这种选择占据了某一高处(至少是人们认知里所能看到的高处),正如今天的考公潮一样。
三是“下海”与“上岸”的关系。
在大环境蒸蒸日上时,在身边出现一个个成功案例时,必然会刺激一部分人奋勇前行去下海。
而当大环境不尽如人意时,人们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大于奋勇前行的勇气时,他们则会拼尽全力的上岸。
但是那些掉进海里无岸可上的人怎么办?
他们并非是“下海”,而是“被推下海”。
四是过去和现在,下海和被推下海也有不同。
站街和被站街是不一样的,被别人站街和被自己站街也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主动和被动的问题,后者是被不同对象支配的问题。
整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很写实,在观看过程中真实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我试图在给女主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出路,也试图想办法解决他们夫妻二人邻居的问题,可惜都没有结果。
我试图给现实中的自己寻一条更好的出路,未来未知,结局未定。
正如影片在剥蒜声中突然结束一样,活在鸡毛蒜皮里,并在鸡毛蒜皮里追求着。
剥蒜声里悄然结局,剥蒜声外生活继续……
法国 巴黎 街头 充斥着对生活的向往 东北 下岗 平穷 一如既往苦不堪言的一切以为会进入色彩斑斓的千禧年 却停留在灰暗年代和当时众多底层人民的生活中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过 试图改变 无法改变 一些普通人的无奈 我佩服导演的勇敢 把当时底层生活的真实感 真真切切表达出来 真实到让人害怕 齐溪也真的是很好的演员
|《bitter flowers》/《下海》 关于剧情 有影评人写得比我好 在此就不赘述了。
说说我的一点小发现吧 :“丽娜”刚来巴黎的时候 素面朝天 扎个马尾 有时候挽起来。
这样的“朴素”在她第一次出卖后消失。
头发开始披着 眉尾拉得长长的 嘴唇也抹得暗暗的的 让我想起黑色的曼陀罗 。
神奇的是 “丹丹”复制了“丽娜”一路的变化 初期的懵懂 后期的麻木 。
只不过“丹丹”更脆弱 被碾碎的自尊和现实的无奈让她崩溃。
“ 回国后她不小心袒露了真相 埋藏的地雷终于炸了 。
下海冷 ,上岸更冷 。
“都是被生活逼的 为了上大学的孩子 为了还没买房的儿子 为了还家里的高利贷 为了...为了...” 为了生存 灵魂将毫无重量。
贾樟柯说,不能因为整个国家都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到的人。
1992年的温州街头一片祥和,出国的出国,赌博的赌博。
而同一年在黑龙江,几十万工人下岗,巴黎街头紧接着出现了第一批中国妓女——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东北。
成千上万的温州人顺着蛛丝爬上来,更多的东北人掉了下去。
一个人从蛛丝上掉下去,我们说他活该,可如果几百万人一起掉下去,那这一定不会是他们的责任。
最后 我很喜欢片尾的大提琴声。
沸腾的水声 绵延的琴声 “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 也没有彻头彻尾的绝望。
”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上世纪90年代末 东北爆发大规模下岗潮 耿乐饰演的丈夫就是个懦弱的普通人 不去拼搏 不去改变窘迫的现状生活 齐溪饰演的妻子丽娜 为了还清巨额外债 选择去法国打工 可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在法国做保姆 打零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找 人性冷漠 社会残酷 几乎要吃不上饭了 要流落街头了 但并不甘心就此回国 终于在老乡的帮助下 无奈沦为了站街女 从此确实脱离了窘迫的生活 并时不时还往家里寄钱 家里债务还清了 也盘了新店面 装修进行得如火如荼 丈夫的显摆 让曾美慧孜饰演的同乡新婚小媳妇去法国找妻子 让妻子给她在那里找自己“保姆”那样的工作 妻子没办法拒绝 也推脱不掉 更不能告知实情 曾美慧孜来了以后 妻子也曾努力帮她找工作 但是当然不好找了 自己当初都没找到才被迫沦为站街女 最后没办法 妻子告诉了同乡妹妹实情 并要求保密 并把打发她回国了 谁知新婚夫妇哪有秘密呢?
在妹妹丈夫暴力加持下 妹妹最终出卖了妻子丽娜 妻子攒够了改变生活的钱回国后 丈夫得知她在法国做站街女赚的钱 丈夫愤怒 不离婚 也不原谅 而是一直逃避……齐溪很会挑本子 题材很好 故事很有深度 齐溪表演也很好 角色扮演得很有层次 内心戏很到位 影片用独特的视角反应了底层小人物的无奈 为了生活拼命挣扎 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 到底要怎么面对?
为了面子女主远涉千里来到法国淘金,可是这里的有钱华人并没有表现出对自己国人的怜悯和厚爱,反而表现出苛刻和刁难,让人愤懑。
一怒之下,拂袖而去,是东北人的真性情,当然也反应出到处受气后的爆发;为了面子,本可以回国去的,却放弃了,忍辱负重干起来自己本来根本瞧不起的勾当,挣扎过,绝望过,痛哭过,但是一想到高筑的债台,想要换个大房子的丈夫和孩子,她忍受了,坦然了;为了面子,她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状况,报喜不报忧,从而让更多的人认为赚钱很轻松,收益又巨大,这让自己的好朋友又跳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
耿乐扮演的丈夫更加面目可憎,在女主多次求职无果,正在万般苦恼,绝望无助时,他却又是要卖掉房子,又要干嘛的,几乎是逼迫女主去搞钱,变相地将女主推向火坑。
当知悉女主干的勾当后,又为了面子,一副划清界限的大男子主义嘴脸,女主当时的处境他有考虑嘛,他的急切威逼他有没有记起,到最后钱拿到了,又开始讲礼义廉耻,讲干净清白了,真是一个无耻之徒。
在举目无亲的陌生之地要找到合适又能赚到钱的工作,谈何容易。
女主的选择真是无奈之举,这也向所有的观影者反映出法国淘金女子的悲惨命运,她们何尝没有情感,不想高贵的活着,但是因为钱,她们只能咬着牙,流着泪,卑微地生活。
齐溪的表演可圈可点,一开始的满心希望,屡受打击后的悲观绝望,遇到老乡后的惊慌住下,对皮肉生意的嗤之以鼻,绝望中无可奈何,为了生存地冷漠麻木,失去清白后的害怕屈辱,回家后的狂喜,失去后的茫然,希望重新来过的渴望和忍让……每一段都非常到位,那种绝望的卑微,那种得而复失的无奈和彷徨,让她演绎得入木三分,以后一定大有可为。
最喜欢的是那个结尾。
两个人很是尴尬地煮着一碗面条。
所有的夫妻都经历过这样的场面,相互闹着别扭,但总是要找个场合当作出口,相互间打个马虎眼,再帮个手,事情就过去了。
影片就是用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场景结束了全剧,他们的矛盾最后还是要屈从于生活,因为生活还要继续……蒜在哪里?
那边。
剥开蒜,还不就这样“算”了,很有寓意,很有意思。
影片:《下海》作為一個東北人我不得不說齊溪演出了東北女人身上的堅強和倔強。
東北人常常給人一種假意的客套,帶著笑意的為難和尷尬。
麗娜的那句“哎呀媽呀,咋一家比一家低呢!
”瞬間讓我回憶起東北人身上獨有的特征。
我語言的匱乏使得我無從描述這種特征,但是如果你生活在東北這片土地,你會知道東北人比中國任何一個地域的人都知道如何面對苦難。
麗娜身上對苦難妥協適應的態度代表了大部分東北人面對苦難的態度。
和麗娜同樣處境的東北女人,來到巴黎這個異鄉各有各的目的——為了兒子攢買房子的錢、為了供上大學的女兒讀書,歸根到底她們背井離鄉身負巨債只是想追求更好的生活。
東北女人沒有南方姑娘的小家碧玉,她們身上有的是對生命的韌勁,在她們心裏沒有熬不過去的苦日子,生活總會變好。
所以即使丈夫得知實情消失之後麗娜還是可以一邊照顧兒子一邊監督施工中的門面。
在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之后,她依旧可以毫不猶豫的跟丈夫在几平米的房子裡重新生活,這一切的付出她沒有怨言、没有遲疑,只有坦然。
这让我想起李誕的那句:“認命是北方的哲學”,这句话完全詮釋了麗娜面對生活的態度。
東北人,抗爭命運同時他們也相信命運。
這部電影可以從各種角度進行解讀——女性角度、邊緣人群、強者對弱者無形中的傷害⋯⋯但是对我而言,那片我一直无法认同、无法逃避的故土,让我在观影的时候关注更多的不是“女性”而是东北人面对苦难的态度。
礙於表達能力以及語言能力,很多東西我沒有表達出來,里面涉及到的‘90年代东北下岗潮’、‘卖淫的合法化’等话题也值得一一研究。
最后我想说一些话:人是環境的產物,生活在不同時代、地域的人都有自身的困境,每一個創作者想展現的是身處不同困境中的人的生存狀態。
希望觀者可以拋開自身膚淺的認知,不要隨意加以評判,也就是俗稱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这句话是对豆瓣某些网友说的。
)
作者:团子姐《下海》是一部悲伤、沉重而又夹杂着现实无奈的电影,就像那句:“海水冷,岸上更冷”。
电影讲述的,是女工丽娜在遭遇下岗后,为了给家里多挣钱,不惜借高利贷出国当保姆,最后在异国他乡的困顿和无奈中,牺牲尊严和自我,沦落为巴黎街头站街女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北地区,当时国家在东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之下,无数的国有企业倒闭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人下岗了。
丽娜和丈夫,就是这下岗大潮中的一对中年夫妻,两个人一夕之间都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经济来源。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他们被无情地淘汰了。
而他们,也只是当时两千多万被裁工人的一个小小缩影。
为了多挣钱,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丽娜轻信了中介所说的在国外当保姆可以一个月挣2000欧元的传言,孤注一掷地借了高利贷凑够路费,独自一人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巴黎。
人在困境中,会拼命抓住他认为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不及用理智做判断——对丽娜而言,去国外,挣大钱,就是她最后的那根稻草。
然而,丽娜到了巴黎,却发现,一切都是中介编造的谎言。
迎接她的不是什么月薪2000欧元的高薪保姆工作,费劲力气找到的也只有一份月薪500欧元的工作——在一个华人家庭当保姆。
雇主要求苛刻,白天忙碌劳累没有片刻休息的丽娜,晚上就蜗居在雇主家逼仄、窒息的杂物间。
然而即便这样,等到拿工资时,雇主找事儿克扣了100欧元,只肯给她400欧元。
面对这微薄的薪水和强势、不讲理的雇主,丽娜一气之下与之发生了争吵,自然也失去了这份工作。
因为巴黎,从来不缺少她这样的女人,就像雇主说的:“法国最不缺的,就是像你这样的东北保姆”。
她根本没有议价权,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挣大钱发财更是不可能了。
丽娜有些退缩了,然而在跟丈夫视频时,丈夫提到放高利贷的人,都找到家里来了。
原本丈夫对她的决定就很有意见,再加上家里的债务,困境中的丽娜深知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
如果此时回国,她的家庭和人生,就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偶然的机会,丽娜结识了梅姐,梅姐热心地帮无处可归的丽娜找到了住处,她自己也住那里。
原来,梅姐是个“下了海”的女人,是巴黎站街女中的一员,靠着出卖自己的身体挣钱。
梅姐也是一个身世凄惨的女人,老公早早走了,她一个女人独自承担了养育女儿的责任。
种种无奈之下,她只得选择了这条路。
丽娜一开始是不甘心的,她不认同梅姐那样的生活方式,认为那是赤裸裸地“堕落”。
然而,一次次外出寻找新的工作,可每次都失败归来。
梅姐劝她回国:“你跟我们不一样,你有老公,不像我们不是离婚的就是丧偶的。
”然而丽娜要强又倔强,她不甘心就这样回去。
再者,如果真的回去了,借下的高利贷如何偿还?
绝望、无奈之中,丽娜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跟丈夫视频时,丈夫提到实在不行就要卖房子还债了。
坚守道德底线,自己就面临无尽的困境;而另一边,是放弃道德和自尊之后,马上就可以拿到的现钱。
几经挣扎和犹豫之后,丽娜终于下定决心,成为了梅姐的同行,成为了巴黎站街女群体中的一员。
丽娜在这个过程中,受尽屈辱甚至还遇到过变态,她的内心也处在煎熬和痛苦之中,更不敢跟家里透露,只是跟丈夫说这是自己做保姆挣的钱。
孩子、家庭,是丽娜心中最珍视的,也是她飘在异国他乡唯一的寄托和精神支柱。
每一次寄钱给家里时,也是她麻木悲凉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欢乐时刻,那是自己忍受痛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也是靠着丽娜寄出的这一笔笔钱,家里还清了债务,丈夫还把剩下的钱买了房子和店铺,一切似乎都越来越好了。
弟媳丹丹的到来,打破了丽娜拼命维护的这种美好“假象”。
丹丹以为丽娜靠在国外做保姆挣了大钱,跟丈夫商量过后,前来投奔丽娜,任凭丽娜怎么劝说都不肯回家。
无奈之下,丽娜只得把自己做站街女的事实告诉丹丹。
丹丹无法相信这样的事情,更没有勇气去面对。
然而,再三挣扎之后,她也跟丽娜走了同样的路。
这样的女性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似乎有命运里的身不由己与迫不得已,就像梅姐说的那句“被逼的”。
她们的选择,也远远不是一句简单粗暴的三观不正就能概括的。
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之下,就连一向高傲、倔强的丽娜都低下了头,弯了腰。
莫说世人慌慌张张,只为碎银几两。
因为这碎银几两,是安身立命活下去的希望,是有饭吃、有地方住、能把孩子培养好的最终指望。
为了生活,她们抛却了一切可以抛却的东西,却也都在负重前行,承担起对家庭、对孩子的责任。
电影中印象很深刻的一幕,这群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女人,做着并不光彩的“工作”,过年时一起聚会,包饺子,唱着“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青纱帐”,说说闹闹,有着难得的轻松欢笑时光。
她们在那个冷漠的国度和城市抱团取暖,汲取也给予外面得不到的温情。
似乎只有在这一刻,才能感觉到她们还是鲜活的女人,而不是麻木的行尸走肉般的“卖肉”工具。
可即便看上去欢天喜地,也不过是一缕缕望乡的游魂。
回不到家乡,心也死在了他乡。
她们是生存以上,道德以下的群体,可这时候你却不忍苛责,更多的心疼和感慨。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生活也不是非对即错。
时代的悲剧,落到每一个普通人的肩膀上,足以压垮一个人,一个家庭。
后来,丹丹因为强大的心理压力而崩溃,丽娜怕她出事,两个人一起回了家。
然而心理承受能力一直很差的丹丹,到最后还是跟丈夫说出了真相。
丽娜的丈夫自然也知道了,他无法面对现实,更无法接受他们的店铺、房子,都是妻子出卖自己换来的,这让他觉得无比屈辱和难堪。
愤怒的丈夫一气之下离开了家,他无法原谅妻子,只看到了丽娜的“背叛”和“堕落”,却看不到一个女人孤身在外打拼的辛酸。
电影最后,丽娜带着儿子找到了住在一家小旅店的丈夫,她小心翼翼地挽留丈夫:“你不回去,那就把店铺盘出去,我带着孩子过来这边。
”丈夫没有回答,两个人沉默着在厨房剥蒜,也达成了无声的和解。
这样的一个故事,无法用道德来定义或谴责,时代洪潮中的小人物,无法强有力地反抗什么。
更多的时候,对于生活的苦难只能忍受,挣扎其中苦苦煎熬,人生沉沦起伏,命运却无法掌控在自己手中。
丽娜一家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最底层百姓的苦难史。
然而,时代喧嚣,他们可能早已经被遗忘,唯有自救,自渡。
他们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却要承担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价。
每一个负重前行的人,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人拼尽全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肯定。
佛家讲,众生皆苦,是了。
一如这部电影的英文名Bitter Flowers,苦涩的花朵。
惟愿苦难中,开出鲜花,惟愿生命生生不息,不失活下去的勇气。
男人下海叫打工创业,女人下海叫……中规中矩,拍得机械呆板,基本只看演技,这个题材有真实社会背景,拍成纪录片估计更好。北京文化牛逼了,分裂式牛逼,一边投战狼、流浪地球这种民族主义片子,又投《下海》这种不受待见的片子。齐溪讲东北方言腔调像演小品,没有太多亮点,直到曾美惠孜出来同框,才有些意思。娄烨导演的《花》,赵涛主演的《孙俪与诗人》,以及这部《下海》加起来,可以叫做中国女性混迹欧洲三部曲。
真的很烂,这么对比下来达内是真的牛逼。有人说尺度大,尺度到底大在哪里?倒是见到lucie姐和爸爸挺惊喜哈哈。
出海去下海是我小时候听过的都市传说了。 赤裸裸的拍出来而且还挺接地气 齐溪演得好 一下就直击人的内心、故事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悲哀吧 现在听到的都是东欧妞来国内讨生活了。哈哈 祖国在成长 所发生的故事却是不变的轮回。
什么被逼的,就是被骗的…
居然把东北女人的温柔挣扎和苦拍得这么真实细腻,比如巴黎底层站街女之间的互相扶持,比如和国内亲戚的纠葛,眼泪是止不住的。结尾收的太好了,厨房这种景别里的微妙呈现太意外了。齐溪演的真好啊。
故事情节简单,所以留出了很多表演空间,反而觉得大姐更真实,文艺片要找演技派主人公就集体演技派,几个写实型的演员顿时就衬得“演技派”好做作。好在让人看的下去,沉的下心来。
曾美慧孜完全没认出来她,这个角色好小白花啊hhh...面对埃菲尔铁塔的小屋令人眼前一亮,是属于女性的温柔。结尾一直在想齐溪要是拿着菜刀捅了耿乐一刀就神了【不是。类似题材我会想到《应召女郎的秘密日记》《花容月貌》...只能说这个故事平淡却真实吧(没有说别的不真实的意思【)
齐溪和耿乐都还是太干净太漂亮了。比利时导演眼中的东北和巴黎,是一样的空洞的符号和无意义的外部,视听美术剧作都好,挑不出毛病的那种好。
知道了一段新历史 也想起小时候看的那部保姆电视剧
猎奇大于纪实,只有很浅显的表面呈现,缺乏更深层次的内在探讨。一众南方演员强行硬操一口蹩脚的“散装东北话”,更是别扭到姥姥家了。
从题材选择和完成度上来说,还是推荐一看的。不清楚这个片子为啥这么低调的处理了,其实很值得上院线。两个女主特别精彩,曾美慧孜短短几场戏就特别抓人。故事上其实还是比较老套且没有高出生活的视角和解读,但是这本身的意义也足够让很多人去看去思索了。摄影其实还不错的,看片尾鸣谢名单之强大,好奇幕后发生了什么。
拍的比较平稳规矩 ,曾美不错// 学来的东北话有点小别扭,以及地域和年代感真是看不出来。
挺压抑的一部电影,整部电影更着重于人物的心理,女主背负巨债出国赚钱,然而求职难,工资低,社会地位更是低下,正如电影所说,站街也都是被逼的,为了还债,为了家人,为了生活,如果有的选,哪有这么多女人会愿意选择卖身?
一看王小帅监制。我就懂了!齐溪从浮城谜事之后,咋就一直接这类角色了。这个社会有的时候想卖都不行!
🤔
小时候觉得妓女都是好逸恶劳的,如今结合着那个时代看,更多的是惋惜和叹息。下岗潮在记忆里只是报纸上的一个标题,切切实实看那个浪潮里翻涌的普通人,才明白生存的艰辛。本来日子只要往前走就行了,非要对着亲戚炫富,如果没有丹丹的忽然到来,以女主内心的强大是足以把日子一直过下去的。骂名都让女人担着,真爷们儿都让男人当了。
抛开所谓专业影评的成分(三分片),说一下对事件本身的观点。有评论讲道“笑贫不笑娼”的放在这部电影(语境)真是不合适,“洗不白”更是莫名其妙的乱立靶子,好像迫不及待地要先抢占一个道德高地,以换取某种安全感而保全自己似的。电影被随手拿来做为教条的站队中介,如此高赞着实令人无语。虽然我相信当下非黑即白的二元评论或许是出于某些观影者对社会与人复杂程度的肤浅理解,但更多的是当下原子化社会中人们在单一评价体系中带来的缺乏共情与温度的惯性—— 只要自己不处在那样的困境中,TA是永远可以随意挥一刀,并把人往死里踩的。这样的评论应该令人感到羞愧
妓女并不脏,把无数女人逼到必须卖身才能生存的社会才脏,把她们拖进泥里,发泄了欲望之后,又嫌弃她们脏,这些人就是烂泥文化的始作俑者,才真是从里到外的脏。
齐溪从此封神!!!整部片子其实就是一部zg版《羊脂球》所有的戏几乎都集于齐溪一人身上:从一开始的坚定到动摇到彻底沦为风尘到最后事情败露后的无奈与卑微……所有的细节全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片子的结尾也收得干净利落 很喜欢!只是可惜了导演对于zg时代变迁的把握不够到位 导致我对于女主角出国那几年中家里人经济条件的改善感到莫名其妙 并且两场视频通话的戏我始终有种割裂感
巴黎确实有很多东北大妈站街,但是你这个老外导演拍得是个什么玩意,除了有个铁塔根本看不出来是在巴黎还是随便个三线小城。。。而且整体拍得麸皮掠影,极其浅显,顶多是个习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