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春文艺片讨论的话题总离不开那些不被理解的岁月,与青春无悔的记忆。
好像每个人在度过那个荷尔蒙肆意的季节之后,生活都会走上正轨,而对于往昔,只能化作回忆。
我们也只能用想象才能知晓,那个在电影中似曾相识的自己,现在过得怎么样,曾经有过相同记忆的主人公,现在的生活又出现了怎样的偏差,心中那些或大或小的念想是否依然还在。
而张艾嘉这次便用一部《念念》来解答这些疑惑,让我们看到那些有伤的年轻人,在走出青春期后的模样,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讲诉着心中的念念。
电影讲述了几个曾经在幼年,亲情破裂或者产生隔阂的年轻人,走出自己的青春之后,是如何与自己心中劫念和解的。
在肆意无虑的青春之后,快节奏的生活与繁重的压力,让太多人无法适应与面对,留在心中的那些伤疤,便隐隐作祟,成为逃避成长最大的借口。
在电影之中,有大段的时间,将现实生活与童年往事进行对接。
因为父母给自己留下的创伤,而无法再承担起一个做父母的责任;因为对母亲的不解,再也回不到自己的故乡。
那些记忆像是顽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可谁又知道这其中又藏着多少难以言表的爱呢?
从痛苦到温暖,从离弃到相逢,两个小时的时间,张艾嘉将一件事多维角度展现,让那些藏在心中的执念,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出口。
“很多事情是我们在当时无法看清楚的,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原因,但在我们有能力之后,便该让自己走出那些羁绊,和自己的过去和平相处。
”其实我不知道“文艺电影”对于张艾嘉来讲算不算是心中的一个执念。
早前和胡金铨,李翰祥等知名导演的合作对她影响颇丰,之后又从侯孝贤手中接过金马奖的大旗,好像在宣告台湾电影另一个时代的来临,她说“那些导演的电影精神是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因为好奇心重,胆子大让我走的今天”。
她是较晚一批和大陆导演合作的演员,就算是合作,也都是像田壮壮,贾樟柯这类独立文艺导演。
五年后重归影坛她不想再提自己的女性立场,因为“好的男性导演,如杨德昌也会细腻异常,电影的价值才是关键。
”而她却从不回避《念念》是部文艺片,甚至有些挑衅的开启了这场华丽的冒险。
在影片的开头,张艾嘉好像就已经做好了要和大家挑战的决心,用五分多钟的长镜头,以及文艺清新的取景处理,来宣告自己的回归,将每个人都带到了,那种属于台湾文艺电影的感官体验之下,“安静下来,进入一种状态,来观赏这部文艺电影”在这无意间显露无疑。
长镜头的运用与空镜头的画面,在电影中随处可见,张艾嘉说自己在拍摄的时候“会让摄影师帮我捕捉海水里面的情绪,因为在其中我会感受一种包容性,有时我们的生活会像洋流一样,顺着一种形式发展下去无法自拔,但若能跳出来像整个海洋般看待这件事,便会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念念》最开始做宣传的时候,很多人不愿意把这部电影讲成文艺片,怕观众因为它是个文艺片而不来欣赏。
但我觉得文艺片并不是让人觉得丢脸的电影,我从出道到现在拍的一百多部都是文艺片,所以我觉得文艺片是一种可以和大家分享太多心灵感情的方式,并且文艺片是可以造就很多很多好演员的,所以我觉得文艺片,不能让大家觉得它是不存在的,所以我想好好拍个文艺片,诚诚实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就好。
”张艾嘉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将电影的多元化展现出来,这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便是“文艺电影”。
在固定青春片模式繁挤一时的现在,她跳出了那些所谓青春无悔的故事,用一部《念念》来讨论最个人的成长与责任。
因为在读剧本的时候她体会到了少有的心疼与怜惜,更因为“电影是一件跟随自己心灵去做的事”。
电影散场的时候我在想,这部片子可能太私人化了,后半段也过于冗长。
但是心中还是会有一些念念不忘的东西,那些因为和父母久别才体会到的温情,那些长久不快知道真相后的懊悔,还有那些压在心底还不敢直面的实情。
在这部电影里你总会看到一些自己的样子,也会帮你内心的烦忧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出口,和心中的那些念念不忘打了个照面,有可能会变成心底浅浅的微笑,也有可能是早已没法再去化解与改变,但内心却还停留着一些念念,让人可以更勇敢面对。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关微信账号:everythingallk)
過去的故事已難說清楚/想寫一個結束讓它漸漸模糊/我在不在乎我在不在乎/曾經就在身旁怎麼留不住/不在乎卻不能忘/太在乎念念不忘///這是一部很有後勁的電影 以前會覺得張艾嘉的感覺是在那裡自以為是地講講年少輕狂 風花雪月 這一次的焦點影人真的也是有驚艷到從一開場的在屋頂起舞的雙手 到深海裡的美人魚 到地鐵里迷失的畫 再到在海邊和思念搏擊的拳擊手 這裡面的每個人都美得像畫過去總在空氣中纏繞 像是海風的咸濕和氤氳 那些穿過時空過來刺痛你的 已經變得模糊開始脫落 留下滿地的無法拾起的無力和蒼涼 或許我們還沒有經歷足夠多 或許我們就必須要開始放下 當你站在明媚的現在 對話當年的泛黃 也始終走不出那樣黑暗中的心心念念 畢竟不捨 念念 是因為不忘 不想忘 不能忘 不忘而念念 用念念的方式活下去 用念念的方式與現實和平相處回憶就是 讓你把過去和現在一同活著 一同生長枝繁葉茂 藤蔓纏繞 延伸的交織的 念念 成了你#在某個下午 圖書館 偶然想起念念 想起他們 突然看到了藤蔓交織的自己#
《念念》,文艺片其实我不是很喜欢情节很沉重很悲伤的类型,在影院看我会很不安。
但市场很无情,想看的观众未能满足心愿,也要为一直在挣扎的文艺片感叹悲哀。
回过头来就像我说的,这片故事很沉重,但也点题了片名,对片中女主对母亲念念不忘。
不过摄影很唯美,算是意料之中的惊喜了。
总之,值得一看。
在百老汇电影中心看了夜间最后一场,人很少,看的很舒服,这是一部很适合这个时间段静静在电影院看的片子。
整部片子的结构非常完整,虽然乍一看仿佛零星散落的情节组成了整部影片,但实际却是由很多的细节不断暗示与串联而完整的表达了想要表达的内容,张艾嘉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平淡却动人的故事。
电影主要讲了三个角色走出童年阴影的过程,但最终却映射到了每一个角色以及观者的身上。
第一部分:角色定位影片设计了不同生活层面和阶级的角色,让观众很容易产生共鸣。
阿妹:一个自由艺术家。
艺术家往往被定位在一个脱离普通人思想层面的位置,本片中的阿妹也是一样。
但在脱离的同时她又面临着与其他人同样的问题。
阿翔:拳击手。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定,或许因为拳击这个运动本身就很有对外表现的特点。
阿南:导游。
非常亲民的一项工作。
爸爸和妈妈:小店老板与服务生。
非常普通的社会低收入阶级。
这几个角色在影片中都在不断的和自我内心斗争,但却有截然不同的对外表现。
在影片中,也通过不同的手法进行了表达:阿妹主要通过自我挣扎与思考,阿翔主要通过与女友和教练的矛盾表达,阿南主要通过与他人接触的细节表达,而爸爸和妈妈则主要通过和子女与对方的关系来表达。
第二部分:性格暗示张艾嘉在影片里面将很多的性格暗示放在前,而将引发这些暗示的因素放在后面揭晓。
阿妹:开篇头一段阿妹去找阿翔之后,在路边呕吐的时候看到了没有影子的男人,暗示了阿妹对怀孕的恐惧与自我怀疑。
之后和心理医生讲述自己对母亲的看法与不理解,同时从男友阿翔那边也感受到不被理解,暗示了母亲不被父亲理解而做出的选择对她的生活造成的影响。
后来心理医生的问题:你不告诉阿翔你怀孕了是担心阿翔会离开还是害怕生孩子?
暗示了母亲难产而死对她的影响。
阿翔:影片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阿翔与女友之间的矛盾,临近比赛,但自己眼睛的伤势却越来越严重,隐瞒了女友和教练,所有的活动都是在暗示小时候父亲的话与行为对他造成的影响。
阿南:作为导游带着游客前来自己的故乡,遇见神父,交谈中提到父亲的死与幻觉中见到母亲,暗示了对于儿时母亲离去的不理解以及父亲对他造成的不自信。
妈妈与爸爸:从一开始妈妈讲的故事,到后来爸爸对阿南讲的话,都暗示了之后他们分别做出的选择。
妈妈不断的表达出对自由的向往,同时还把这种向往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而爸爸本身就表现出一种不自信与矛盾,一方面无法理解妈妈的想法,同时却希望阿南可以读书而不至于走上自己的路。
第三部分:美人鱼美人鱼这个元素贯穿了整个影片,妈妈说:“我的故事讲来讲去其实都只有一个故事”,也就是美人鱼的故事,同时阿南在妈妈讲完故事之后偷偷告诉阿妹:“妈妈骗我们,世界上根本没有美人鱼”,而阿妹则回答:“妈妈说有就有。
” 这种不确定是否相信,但同时又非常向往的感觉,实际就是电影中每一个人物对于自我想法的一种态度。
第四部分:幻觉电影中阿南和阿妹都多次出现过幻觉。
并且两人都不记得爸爸和妈妈死的那天晚上发生了什么。
阿翔:爸爸死的前一天夜里,因为台风而被困在台北,误打误撞进入了一间酒吧。
几杯酒下肚之后就仿佛变了一个人,忘记了自己的不自信,尽情的娱乐起来,但后来回到自己的角色之后却又立即拾起了骨子里的性格:无论明天我是谁,都非常感谢你陪我过这一晚。
之后便是梦到自己与母亲的对话,他对母亲提出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你更偏爱女儿对吗?
你希望你儿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阿妹:从开篇阿妹就开始不断出现幻觉,没影子的人,地铁里面的背影。
后来和阿翔吃面的时候仿佛看到自己,从而回忆起妈妈死的那一天的情景。
所有的幻觉其实最终都是起因于先前的一些经历,这段经历或许本人都不记得了,但其造成的影响却仍不断的出现在生命中。
阿翔在影片后半段中在码头钓鱼时,也出现了幻觉,但不同于阿南和阿妹的幻觉,这段是阿翔对自我进行认知的一个过程。
他创造了一个不认识的大叔,大叔与他分享了一些故事,从不了解到渐渐熟络,最终发觉这实际是自己脑中塑造出来的父亲,于是父亲说:来吧,让我看看你到底是没有天赋还是教练故意那么说让你死心?
两个人练了几把拳之后阿翔击中了父亲,然后终于达到了自我认知的最后: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有在努力练拳。
本片中的角色基本没有和社会环境的冲突,都是一种思想的纠结和对自我认知的不断改变,这在我看来是一种极有女性特色的表现方式,表达结果也细腻而婉转,但从娱乐性上来讲,或许男性观众会觉得很无聊吧。
虽然《万物生长》实在和本片不是一个级别的,但是错开档还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一部是极度的男性视角,一部是极度的女性视角,前者在票房上必定会更占优势。
另:和教练冲突的那场戏张孝全演的真的很棒
不同于那些我们经常看到的阳光热血的台湾电影,《念念》很潮湿,忽然的一个时刻心就像是浸在了水里,巨大的浪,深邃的海,充沛的雨水,探索着未知的美人鱼,那种刚刚好的冰冷和怅然宁静地湿润了时光。
看罢电影,再来听刘若英的《念念》,忽然懂了。
我想《念念》应该是个动静皆宜的词吧,故事里的人都一直念念不忘,同时又被执念纠缠。
他们一直探索着出路,当他们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也终于获得了难能可贵的自由。
《念念》充满了各种意象,贯穿始末。
育美一直在画圈,暗沉的颜色处理彰显着压抑但又躁动的情感。
美人鱼离开美人鱼宫去追随一道美丽的光的传说,把一个并不新颖的子女与父母羁绊的故事润泽得充满色彩和深度。
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一直在寻找答案,他们充满不安和疑惑,我们见证着他们的彷徨和无助,每个人的心结都与他们的童年成长有关。
终于,他们不再逃避,回望过去,这些离散的人和关系忽然有了联系,他们在挣扎中获得成长,而我们也感到释然。
与现今大多只知道跟风贩卖粗制滥造的青春回忆的导演相比,张艾嘉脱离了自己可以信手拈来的类型,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探索,这种静下心来的思考非常珍贵。
电影的观感非常独特,总觉得有些民族风情,而有些光影的处理非常有油画感,通透的海水,摇曳的烛光,昏暗的老街,古旧的食肆都成了表达最好的媒介。
《念念》着眼于人物内心,自然会让一些沉下来的心觉得欣喜。
故事的背景是绿岛,导演为电影加入了作家沈重这一个朦胧但是深刻的线索,虽然并不是浓墨重彩,但让电影变得不只是肤浅的个人小情绪,而多了些对于历史和社会的关注,电影顿时变得立体起来。
他的作品《有罪》可以有几重解读,可以是他对于自己在绿岛岁月的思索,也或者是他对于育美母亲的歉疚。
这样安静冷清的电影在燥热的当下尤为难能可贵,幸好依然有人喜欢。
美人鱼的故事隐去了《海的女儿》里残酷的部分,那种对自由纯粹的追寻非常动人,这也是《念念》除却对亲情的表达外让我更为动容的部分。
很多年前就很喜欢充满灵气的李心洁,现在的她依然在张艾嘉的电影里,但已经是努力摆脱命运的母亲,她有她的无奈和失望,但依然勇敢。
据说电影里育美的画其实源自李心洁,忽然就觉得自然而然了。
《念念》的宣传曲是《爱的代价》,那些在多年以后依然能够再次触动我的歌词与电影非常契合,多年后再次听张艾嘉的演绎,听到爱之广阔,也听到存在于世事无常里的一个安静小世界,《念念》几乎是具象化了的《爱的代价》。
很多人说《念念》是那种很常见的台湾文艺片,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它需要你走进它来交换更多感受,这种需要思考才能获得的体验也更为宝贵。
当然,这是我在电影院看到的第一部张艾嘉导演作品,自然会偏心一些。
《念念》的票房和排期甚是惨淡,它的淡然淘汰了只渴望从电影中收获热闹的观众,但一旦接近它,你自然能感受到那份清凉,而这份清凉足以宁静这燥热夏天里的一刻时光。
文/瑜宝其实以前没有看过张艾嘉导演的作品,但小时候还是看过很多她演的港片,印象中其大银幕的形象时而温婉可人时而古灵精怪,也算是为数不多小时候就挺喜欢的演员。
初闻此片时,第一眼看到了导演是张艾嘉,第一反应是许久没有看她的作品,再加上她导演的作品一直只是有所耳闻,不由得关注了一下。
假期的最后一天,独自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地铁,终于得以欣赏了本片,回来的地铁上,一直在细细回味,想到了很多,即使是现在坐在电脑前写这篇评,脑海中还一直念念不忘这段关于过往、现在和未来的故事。
片名叫《念念》,可以理解成对过往的放不下,但我更偏向于理解成碎碎的自言自语,而本片就像片名一样,一段段关于现在和过去的碎片拼接在一起,汇聚成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
本片的剧情其实很简单,三个人在对现实的迷茫和无力中渐渐释怀过往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道理也很简单,而本片也没有太多的波澜,就像是片中李心洁饰演的母亲给兄妹俩讲故事一样,只是一直静静地看着我们,向我们慢慢地诉说着。
虽然影片中的几个角色几乎都有着强烈的内心冲突,本片自始至终都是平和的,安静的片头,安静的空镜头,安静的配乐,或许和张艾嘉如今的心境有关吧,经历的多了,人都是会平静下来的。
片中的三位主角,张孝全饰演的阿翔,努力打拳,只为了得到幼时便很少见到而如今早已离去的父亲的认可,却无奈视网膜脱落,无法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他不甘心,不甘心无力的现在,也不甘心七岁就被父亲送去学打拳的过往。
梁洛施饰演的育美,阿翔的女友,一个将情绪发泄在画作上的画家,因幼时被母亲带走离开父亲和哥哥而后母亲难产去世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该是这样,无法释怀。
柯宇纶饰演的育男,育美的哥哥,一个不想要回到家乡的导游,只因幼时母亲和妹妹的不辞而别,他恨母亲的偏心,他恨那个他们一直生活的地方。
他们不甘于过往,但又无力改变,背着内心的阴影缓缓前行,一路磕磕绊绊。
而现实里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总是会后悔于一些过去做的决定或是过往的经历,一直纠结着,无法过好眼下的生活。
所幸在影片中,他们最终释怀了,拥有了本就在他们面前的美好生活。
本片的主旨自始至终都是释怀,我们只有放下过往,才能正视现在,从而拥有本就该属于我们的美好的明天。
其中的三场戏我印象很深,一场是育男梦境中与母亲的对话,烛光下安静的对话中流露出育男对母亲偏心的误解和母亲对兄妹俩深深的爱,那一对一模一样的包包就是爱的证明,育男在梦境中得以释怀,而这段对话中那母子的之间的感情也缓缓铺开来。
另一场是阿翔在海边与幻想出的父亲的对话,阿翔将对父亲和过往的不满都发泄了出来,也领悟到自己没能得到父亲的爱,但要将这份爱给即将到来自己的孩子。
还有一场就是育美看孕妇接生后的哭戏,这也是她对母亲难产而死的释怀。
很喜欢本片在感情上的处理,一开始观影的时候很难有情感上的代入感,但随着故事的推进,那种与角色的距离感渐渐消失,得益于导演对一些细节的把握,也得益于演员们的精彩表现。
现在和过往时间线的穿插,现实和梦境的交织,都处理得十分自然,没有一丝突兀,观影时稍不专心确实会有一种破碎感,但当你投入其中,会发现这一切就像是一首平静而又悠扬的诗。
我们从来都不该是某一个其他人的中心,我们自己永远是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但同时我们也是和自己最有距离的人。
我们对于过往的执念只能通过我们自己来释怀,我们如今的生活从来都不是谁造成的,只有我们爱自己,才能够去爱别人去拥有别人的爱。
坐下来,好好和自己聊个天吧。
这不是一篇关于新电影的“影评”,只是这次终于亲眼看到一直崇拜的张艾嘉(只距离五米啊),激动,于是写下一些粗浅的关于她的认识。
张艾嘉的电影履历从来就两极,要么海水要么火焰,她总是不甘心做某种固定刻板的“张艾嘉”,当你刚刚认为:啊,原来张艾嘉是这样的。
她下一部作品立马颠覆你的看法。
做导演之前张艾嘉已经是金马奖的最佳女配最佳女主双项获得者,在香港以男人婆的形象出现在卖座电影系列《最佳拍档》里。
张艾嘉几乎是天才型的演员,在和麦嘉、许冠杰等人在喜剧片中以剽悍女警成为卖座女星之前,她在台湾是以出演温婉柔美的女性形象走红。
《金玉良缘红楼梦》里她是林黛玉,而贾宝玉是当时的青春女星林青霞;《山中奇缘》里她是幻梦般的少女;还有多个琼瑶电影女主角;还有大师杨德昌的独立导演处女作《海滩的一天》。
你看她就这样轻松的,成功的,实现了柔美到彪悍的角色转型。
而她成为演员不过是因为她在美国念书整天跟着自由运动到处跑,母亲说女孩这样野可不行,把她赶回台湾。
可她天生就是演员,她的美貌毋庸置疑,而她总是让自己的美貌精彩、多样,她可以活泼可以纯情甚至可以毫无女人味。
1986年张艾嘉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最爱》横扫金像奖、金马奖。
成为第一位获得金马、金像双料影后的女演员。
在《最爱》中张艾嘉的“理智与感性”是“亦舒式”的。
两个女性用秘密维系友谊,过往回忆是美好的又不堪回首的。
不需要男性来认错或弥补,女性对自我的选择需要自我的成长和救赎来稀释。
张艾嘉的作品里总是呈现一种女性特有的矛盾情绪。
《最爱》里这种矛盾关乎友情和爱情,因为感性所以有炽烈的爱情,需要理智所以要保守秘密,哪怕一个人承担后果。
影片的最后两个好友都人近中年,对待秘密不知该介怀还是泰然,不敢直视对方,电影定格在这里结束。
一个小插曲,在《最爱》之前张艾嘉还有一次电影导演经历。
1978年导演屠忠训在筹拍《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期间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张艾嘉毛遂自荐,续拍影片,并改名为《旧梦不须记》。
那年张艾嘉25岁,入行第5年。
“时代女性”总是一次次出现在张艾嘉的作品中,比如《新同居时代》中风韵迷人的中年贵妇安娜,丈夫拴不住就泡年轻靓仔咯。
但东方的女性情结又一次次影响着张艾嘉,所以安娜也还只是一个怨妇,肉体精神她都不能控制自如。
张艾嘉在这种前与后,左与右之间平衡,因而迸现趣味的花火。
1994年李安完成“父亲三部曲”,开始筹备电影《少女小渔》,连剧本都写好了,哥伦比亚公司把他挖去拍《理智与情感》。
留下偌大的摊子,让给张艾嘉收拾。
张艾嘉接手导演《少女小渔》后把李安擅长的“中西矛盾”,转化为她擅长的女性“理智与感性”矛盾。
女孩小渔跟着出国留学的男友偷渡到了纽约,为了绿卡她和一个老头假结婚,在这场婚姻中小渔忍受着老头和男友两人的坏脾气。
然而相处后小渔慢慢开始了解老头,也越来越不懂男友。
在老头垂死之际,男友要求小渔不要照顾老头,这次小渔自己做了决定,留在老头身边。
张艾嘉跳脱了过往以中产女性为代表的思维情感模式,而这个“打工女”小渔思考的其实还是张艾嘉一直思考的问题:女性在感情中的自主。
所以小渔是勇敢的,而且这种勇敢在电影中温情脉脉力量十足。
因为本片的导演,作为女性何尝不是勇敢坚定呢。
“女人真正能够得到的关怀、关注或者得到的机会实在不够多。
虽然我不喜欢人家讲我是女性主义,但我是一个女人,我关心女人的心灵,从女性的角度看事情,只是抱着这种心而已。
”张艾嘉这样说自己的“女性情节”,所以你看到她的电影里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总是女人自己给自己出一个题目,然后用一段漫长的成长来解答这个题目。
《心动》里女主人公人到中年了对初恋情人说“你怎么还不结婚啊”,像老友一般;《一个好爸爸》里女儿一出生就改变了黑道爸爸的人生观,而女儿对父亲的理解却总是迟到。
到了2015张艾嘉最新的电影《念念》里,这种成长已经变成两代人共同的学习与体味,就像有首歌唱的那样:“我们为爱还在学。
”张艾嘉曾经抱怨说自己从来没有得过导演奖,大奖小奖都没有她的份,她以演员、编剧、歌手的身份拿奖无数,唯独缺乏在导演这个行当里的肯定。
2004年张艾嘉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20 30 40》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这次入围柏林主竞赛单元无疑是对导演张艾嘉的某种肯定,毕竟她是台湾第一位入围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女导演,也是目前为止的唯一一位。
20岁你不知道爱是什么,30岁你为爱痴狂却总是得不到,40岁你以为一切圆满了却要从新开始。
《20 30 40》里纠结于“理智与情感”的张艾嘉展现出“温柔的慈悲”的苗头。
她给予20岁的女孩倾听,关注那些细枝末节莫名其妙的微妙感情;给予30岁的女人拥抱,是啊等爱多么辛苦自我折磨多么不堪,但是人总要经历;40岁的女人勇敢坦诚,面对镜子说“我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然后刮刮腋毛微微笑,第二天早上穿一件绿色短袖晨跑,迎接新的永远新的一天。
我们要承认张艾嘉老了,就像她的一首歌《短歌》里唱的“青春,它径自走了,也不管我多舍不得”。
所以她最近的几部电影《20 30 40》、《一个好爸爸》、《念念》里总是绕不开要讲某种“传承”或者说是“遗传”,讲前人种下一颗种子,后来人身上开出一朵花的隐喻。
而她的“传承”是慈悲的,哪怕是一颗痛苦的种子,也能开出温柔的花。
《念念》是张艾嘉最“慢”的电影,她说“希望大家看过之后,都可以感受到那一份安静。
”如何理解这份“安静”呢,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罅隙,总是带给人痛苦,《念念》里的兄妹经历了痛苦的童年与青春,电影最后默默对视,那可能就是张艾嘉希望我们找到的那种“安静”。
我们终于懂了我们的痛苦是某种“爱的代价”。
香港舞台剧导演林奕华笑谈说张艾嘉是华人女演员里演母亲最多次的演员。
但张艾嘉电影里妈妈却总是不太可爱,《心动》里的妈妈苛刻严厉、《想飞》里的妈妈精神失常。
《念念》里妈妈是那个种下种子的人。
母亲看中一双儿女有艺术天赋,但卖面的丈夫并不理解,母亲决定带走他们,她在儿子与女儿间选择了女儿。
从此兄妹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伤痕。
在儿子的童年里,他总在想为什么母亲要带走妹妹而不是自己;在女儿的童年里,她总是目睹母亲对哥哥的思念。
他们都介怀于母亲的偏心,两个幼小心灵在这种漂泊与阴影中成长。
无论你在人生写下什么,你的孩子身上都会留下印记。
童年的经历冲散了这对兄妹,也让他们的性格都一样的敏感且缺乏安全感。
而妹妹的男友因为父亲是海军童年缺乏父爱,所以拼命用拳击来证明自己期冀父亲看到自己的成就。
三个年轻人在忙碌的都市里,表面看起来迷茫无依,其实内心是对于温暖的渴望,是对于上一辈的爱的“念”。
电影中那对失散的兄妹,通过自身成长,慢慢深入对生命的体味建立起与过世父母的桥梁,互相理解。
哥哥在一个雨夜遇见母亲,他告诉母亲自己长大了,他告诉母亲他接受母亲对他所有的爱与决定。
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张艾嘉谈及两代之间相互影响这样宏达的主题的时候,以极小的切口,温柔细腻,告诉你一切都会到来,一切都会过去。
为了宣传《念念》张艾嘉重新演绎了那首《爱的代价》,她说“《念念》这部戏,正好是我这个年纪最能感悟到的故事。
”看过爱的热烈,看过寂寞的冰冷,是时候找一种生命的“安静”,学会与自己和平共处,学会自己给自己温暖,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是啊,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就是爱的代价。
印象中好久没看张艾嘉导演的电影,或者说她好久都没拍了。
一直觉得她属于老派的导演,作品也是那种传统而平实的居多,这部新作要表达的亲情主题自然也不例外,然而过于工整的处理手法却让我觉得无趣。
除了男主、男配分别跟各自父亲/母亲的幻想/梦境戏让我满意之外,其余的表达手法过于刻意,巧合的营造毫无新意可言,也导致缓慢的剧情节奏变得矫揉造作。
即使把宝押在梁洛施身上也没用,多年没演戏的她让我感觉大不如前,这结果也导致男女主角相拥的几款海报显得误导性十足。
看完之后感觉要得最好的却是柯宇伦,庆幸他刚好获得今年金马奖提名。
有些事跟自己最爱的人最难说出口,因为怕失望。
-- 张艾嘉绿岛对于湾湾是孤岛,湾湾对于大陆是孤岛,离散的亲人对于彼此是孤岛,总是接近不了心是各自的孤岛;而对于孤岛的另一种诠释,则是坚韧、坚持、易怒、独立与孤独。
我走过青春,我失落年少,如今我又再回到思念的地方。
“我一直很想知道,为什么今天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是因为过去发生的事?
还是一早注定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一定要有个答案吗?
”“没有,没有答案。
只有一个事实。
”孤独,是我被抛弃的证据。
只有在生气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是真实的。
胆怯的人会在念念中和解,勇敢的人会在现实中成长、救赎、释怀。
张艾嘉以极其细腻、感人、柔软的方式将三人“念念”的幻境动情的、完美的展现了出来。
朦朦胧胧,似远忽近,浮生如梦,不醉不醒。
结尾相见的互相凝视,无需太多言语,恰似窗外好温暖、好和煦的阳光啊。
我们都会被失去的带走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寻找这失去了的生命。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
我是冲着张艾嘉来看这部电影的。
同伴看到一半就跟我说困了,睡到末尾。
但是我看的很认真,我喜欢那细腻的画面,似是而非的段落;喜欢育美在街头对着激吻他的吖翔说出,如果你不想见面,我们就暂时分开;喜欢育美在地铁里画的那幅矛盾而强烈的画;喜欢张孝全在想清楚之后对育美说的我爱你;喜欢张孝全那稚嫩的成长;喜欢育男在酒吧里与母亲重逢喊出来的妈妈................开篇就是浓浓的文艺气息,大段娓娓道来的旁白,伴着美丽的海岛画面,将故事一页页翻开。
故事进展节奏很慢,没有商业片的跌宕起伏,平淡中不断的有矛盾有惊喜,也许就是张艾嘉自己活了这么久对生活的领悟吧。
有些人只相处短暂时间,但注定要记得一辈子。
有些人生下来关系便生成,任何事物都不能改变这浓浓的血缘关系。
张孝全饰演的吖翔,童年的他对父亲的依恋很强,非常想得到父亲的认可,可是没能等到他成为一个可以跟父亲对打的合格拳击手时,父亲已经远远离开了。
“但是未见尸骨,也只能跟自己说他可能是不要我了,我要练好拳击,等他回来的时候可以看见我的努力,可以夸奖我。
”童年的遗憾塑造了他极度自尊以及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性格,即使身边最亲近的教练和女朋友都不能得到他百分百的依赖和信任。
因为他害怕他一旦把全部心交付出去的时候,他们也会像爸爸一样离开自己。
对于育美怀孕,他犹豫不决的样子可能很多观众觉得他窝囊,但最终他还是挑起担子,勇于面对。
我觉得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成长的故事,每个人都有童年情节,童年对于自己后半辈子的影响之大,也许只有活过去,才能看清楚。
给自己一个成长的空间,不要着急,也许现在完成不了,但是以后可能会做到呢。
但我们要坚信这一点,相信我们会好的,相信自己能行的,能和身边的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我可以的,你呢?
傻。
念念,和自己碎碎念。
多一星给梁洛施
念白一份,念想几分,是为『念念』。昨日美丽与今昔哀愁,沉入海底或流放天际,绿岛小馆和码头渔人,怅望等待被再度拾起。人情故事本来单薄,臆想漫谈难免索然,张艾嘉的镜头却由二两孤寂三分忧郁,点染出百般情怀万家灯火,娓娓道来无尽智慧。画面有自然香,词话有动容处,梁洛施李心洁恰是两种温柔。
世间既有生死爱恨的深,也有相逢一笑的浅。既有万劫不复的悔,也有却上心头的念。
中午次饱饱去看。结果睡了半场。
梁洛施好漂亮。
不忍批评 自我意识就让它最后猛生长一次 人伦复杂至此
闷着闷着居然就豁然开朗了。
你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我已经明白了。ps,开场第一眼就很喜欢,看完电影更是有惊喜,见到了导演,失眠,云层,大海,情绪,风一吹就散了,比电影还要奇妙的分享,怒赞到不能再赞!
湾湾的愁。想知道惊慌的男孩如何做好当父亲的准备,过后如何做一个好父亲(母亲)
一整部都是张艾嘉的内心剖析与独白,破碎的自我和迷蒙的寻找,她慈悲地做了个彼此支撑、新生延续的hopeful ending来普渡众生,然而现实中更多还是观音山里的纵深一跃吧
可能我的期待太高了
故事散乱,时间变化过快,刻意的符号化和巧合显得做作,看完后前边俩女生啜泣着走出影厅让我以为我和她们看得不是一部片……
好多事,好多人,说穿怕伤心,欲辨已忘言。既然错过了,也见不着了,不如念一念就好。嗯,念念。7.3
这悲荒的现实,还是想和父母,回到相伴的依偎下聊一聊。岸沟池鱼,经世之味。替而归海。我们都不畏死,成长的袭击,仍有些不承。
人物时空要素都很饱满 气氛和情绪也到位了 但还是缺了一点击中心灵的东西 或许什么都做满了反而是缺憾 不过梁洛施跟李心洁确实神似 小张孝全找的也很像张孝全
所有生命的延续,就是故事的答案。我觉这个就是导演想表达的之一吧。
《念念》就好似一部厚重的心灵之书,如若这仅是得见于文字的艺术,那么其是近乎完美的,家庭、乡愁、爱恋皆在这部有以浓厚文艺气息的台湾电影中既得以沉淀亦有之升华,令人念念难忘,但过于冗长,未得巧排的剧情架构,使该片亦仅能止戈于文字。
文艺是病 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