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健康的姑娘小伙子,欢快风趣的歌舞,明亮鲜艳的色彩,青春是这样美好而简单。
篮球,戏剧,科学竞赛,年轻人之间那种纯洁的情愫,真挚诚实的友谊,勇敢追求心中的梦想,不畏惧邪恶坚持斗争直到成功,难道这不是一个年轻人本应有的理想吗?
我想我们已经忘记了青春本该有的模样,甚至从未有过真正的青春。
我们的青春在哪里呢?
在乏味的课本中,在永远做不完的作业里,在补习班的禁闭中,在教室沉闷的空气中,在父母功利式的爱中,在老师的谎言中,在家长的抱怨中,在虚拟世界的暴力发泄中,青春就这样消逝了。
每当我走在街上看到一个个戴着眼镜的小豆芽菜,看到被丑陋的校服掩盖的没有美丽与色彩的女孩子们,我就感到很悲伤。
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想要塑造的人?
我记得有一次坐公车忽然听到背后一个稚嫩的声音在无比内行的谈论某处的一个楼盘,我惊讶的回头看了一眼,那说话的男孩子至多10岁。
一个中国的孩子很早就懂得了,人是要考虑将来的工作与房子问题的,就是说除了钱和吃之外,没有什么可以为之奋斗的,也没有什么值得重视的,自然除了这两样也没有可以相信的东西。
有人说,当代青年如何叛逆如何狂热,其实我想,叛逆是假,务实是真,狂热是表,空虚是内。
一个人在青年时代,没有点理想主义或者梦想是奇怪的,一个人在少年时代不单纯是难以让人理解的,因为青春的魅力就在于天真与理想,天真的眼睛可以看到世界的不完美,理想主义是人类进步的途径,一个有青春气质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富于进取与朝气的民族。
现在的人总喜欢标榜自己的非理想主义,如何自我,但我在里面看到的不是真正的独立与自由,个性的饱满,而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老成精明所体现的阴郁与嘲弄的混合,这里面蕴涵的与其说是反抗,不如说是嫉妒,嘲弄一切的结果最后也只是否定人本身。
中国的每一代青年都有被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这并不是法国大革命后勒内式的颓唐,也不是维特式的爱情烦恼,更不是美国青年对物化社会“麦田里的守望者”式的决绝,中国青年总是被所谓的权威和偶像所左右,陷于狂热,最后就有一种被欺骗后强烈的自甘堕落和报复一切的仇恨,这是一种被当作工具后没有支付足够的报酬的气愤。
而每个时代最激烈的愤怒都不是来自贫苦的底层人,而是没有得到好处的文人。
读书为做官,做官为发财,那些骇人听闻的头悬粱锥刺骨的苦读神话其目的,无非是这个。
所以为了明天的物质利益可以牺牲今天的,只有一次的,美好的青春。
不好好读书将来要饭,这就足以扼杀一个人的童年,青春,还有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所以,近代中国的启蒙者都赞美青春,因为他们都感受到了大国的老人个性,传统教育对青春的残害,一个中国人是用青春来兑换老年为数不多的时日的,不怕老,只怕死,而青春,青年是不畏惧死亡的,那些人试图用未来虚幻的物质利益来欺骗青年,用虚无主义来腐蚀理想,就是害怕青年中国,年轻的中国,他们害怕的,是年轻人的信仰。
我欣赏恰同学少年里中流击水,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魄,青春就是理想,就是革命,就是信仰,就是行动。
对爱情向往,对友谊的选择,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欢乐的追求,对知识与理想的执着,这一切都应该是发自你的内心,而不是强迫或利益的交换。
美好的东西都是简单而自然的,青春就应该自由,奔放,热情,单纯。
所以唱歌吧,起舞吧,听从你灵魂的声音吧!
今晚跑完步路过文化广场,正赶上工学院在那放电影。
一小块草地上支起两个音箱,两棵大杨树间扯起一张屏幕,地上横七竖八的小马扎,就是这样简陋的小影院,站着看也行,腿一盘坐地上也成,所谓无拘无束的青春专场。
放的电影叫《歌舞青春3》,一部讲美国高中毕业班故事的歌舞片,我想这样一部片子,若一个人坐在暗室里看肯定觉得他太俗烂,若坐在豪华影院里肯定觉得不值得花那么多钱,唯独在这小广场上,在白杨树下,在团团围坐的学生当中,才能感受到影片昭示的青春的张力,特别又是在这样的毕业季。
在学校的生活上课下课吃饭睡觉,其实挺无聊的,唯独每年的两个时候——社团招新,再就是老生毕业——这两个时候,学校里就洋溢着异常强烈的校园气息。
就像传统社会中人们愿意在出生和死亡的时候举行仪式甚至隆重的典礼。
在校园中,毕业前的日子凝缩了人们积聚四年的情感,甚至关乎一辈子怕以后没有机会表达的情感,都在此时释放出来。
我喜欢每年五月到六月这短暂的季节,再早了还太冷,过几天又太热了,唯独这几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在广院我们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叫半夏。
在这样的季节里,一批一批的学生毕业了,都像极了这个季节里的白杨树叶子,已经脱去春天的嫩绿,但还没到盛夏的墨绿而坚硬。
所以说这也是一生中最好的季节。
我们时常在这样的季节缅怀青春,常来校园里走走,去48#听隔壁教室放电影,我想我们心中常飘着歌,常敲起节奏,我们就永远不会老去。
看歌舞青春是个挺让人觉得虚幻的事情,看如此年轻如此有朝气的人在屏幕上活蹦乱跳,我的确也激动了一下,可字幕出现之后,回到现实,依然是冰冷的显示器和吱吱作响的键盘,青春不再,留下虚幻.剧情没什么好说的,一群怀揣着梦想的高中生在毕业前的最后一段时间内如何绽放青春,实现梦想,活力四射的故事,期间夹杂些甜蜜,迷茫和小算计,适当调味,标准的青春派.音乐中规中矩,有些亮点,但没有惊艳值得传唱的旋律,舞蹈精彩,年轻人就是够带劲,不过最令人激动还是最后的毕业典礼,不要多高难度的动作,也不需要多动听的歌喉,只是看着他们毕业的那个高兴劲,就让我想起来自己的毕业,没这么开心,但有这么青春.最值得拿出来说说的就是演员了吧,一个个粉嫩的能掐出水,不得不让人感叹年轻真好,光鲜的衣服,清澈的眼神,加上耀眼的阳光,这一切构成了那个我们回忆中一直幻想的精彩高中生活,陷入种种错觉和兴奋,陷入重重悸动的感慨.年轻真好.自己果真老了
我永远爱歌舞剧!
Troy简直是梦中初恋!
歌舞青春贯穿了我整个青春,每次重温都会想到初中时唱着里面的歌曲在操场上跑步的时光。
抛开童年滤镜,这部电影也是相当成功的:1. 情节非常有趣,迪士尼经典叙事手法;2. 歌舞表演非常精彩并且插入的还算比较自然。
can i have this dance,a night to remember,now or never…数不胜数,歌曲和舞蹈的编排都是非常贴合剧情的;3. 人物非常可爱,审美多元。
根本讨厌不起来sharpy这个推动情节发展的小反派。
电影里的男生女生都有着健康美丽的身材,啦啦队里的玛莎跳舞真的好好看。
长大后再看,有些地方可能会有点尴尬,但是也会欣然一笑。
小时候通过看这部电影有机会一窥别样的校园生活,虽然现实肯定也不会像电影里那样轻松美好,但是和只能做题的我的校园生活相比,真是羡煞我也。
In a word, I love high school musical!!!
有人的高中是他的青春,有人的大学是他的青春。
你的青春是什么样的呢?
《青春》席慕容所有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浅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含着泪 我一读在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歌舞编排与前两部比更优秀了,转场拍摄也更流畅!
编剧也把面临毕业各奔东西写得很好,跟第二部summer time的时候比明显大家都成长了很多。
这部好多喜欢的歌: I Want it All (姐弟的华丽歌舞cafeteria与stage的结合), Can I Have This Dance (两个版本相互对应,雨中dance太浪漫了), A Night to Remember (Prom与舞台的融合), Just Wanna be with you (大家的big show), The Boys are Back (小时候看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Scream (这个的拍摄太酷了,也很好的展现了Troy的心里路程,老师的坦白让我好惊喜) 最后片尾也是也yearbook的形式展现。
从Troy 最后找到自己想要的major 篮球戏剧双学位到最后大家各自选择的道路,好像摆脱了第一季时”stick to the stuff you know”的态度,也证实了那句“This could be the start of something new。
”我觉得这是这个系列除了展示我什么是青春以外对我最大的take away。
第三部开始华丽起来,也许是到了毕业年吧,准备来个完美三部曲结尾了,不过这么能赚钱的题材,迪士尼是不会轻易放过的,有消息说第四部已经在制作中了。。。
歌舞有点太多,比第二部略好点,但还是没有第一部好,扎克·埃夫隆算是大红大紫了,迪士尼的造星计划确实厉害。。。
曾经有个学吉他的朋友,他比我学吉他学的晚,但是很勤奋,基本上我每天在例行公事地出席各种社团活动的时候,他就在寝室里一个人练习吉他谱,而我啊,过足了刚弹吉他的瘾后,就没再碰。
练得多,他当然进步也快,后来和我的差距越来越大,一年后,再碰到他的时候,他可以不看谱,弹几首完整的流行歌曲。
有一天晚上,我照例参加学院的团组织生活会,表演唱歌的节目,后来晚会开始的时候,我才发现他要演奏吉他,唱的是什么歌曲我倒忘了。
晚会结束后,我们一起走到学校的足球场,在深沉的夜幕和琴弦下唱《情非得已》,那个时候我的心情有些复杂。
首先,我真的很享受那种走走停停有伴随音乐的感觉,那感觉就像脚踩在音符上一样,很自由,有种发自肺腑的快乐,一切情绪都可以用音乐来表达,但另一方面,看着他弹这么好,再回想我过去的一年,各种人事琐碎,过的不如他潇洒自在。
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我们不算很熟,见了面打个招呼,偶尔聊聊几句,但双方都怎么常联络。
有一次,我依旧拖着半疲惫的身躯,从教学楼回到宿舍的时候,他早在寝室等着我了。
他来的意图很明显,是要找我组成一个乐队。
他说,他看重我的感情丰富和舞台经验(其实有时候也挺怯场)。
乐队的名字叫“超声波”。
后来,我们借着每次开团组织生活会的机会,登台表演,唱《老男孩》,唱达达乐队的《南方》,唱adele的《someone like you》。
再后来,大三下,我们都开始着手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了,他去实习,我在学校边实习边考研。
偶尔碰到一下,会商量一下时候去操场上唱唱歌。
后来,考研的生活结束了,复试也结束了,时间很快就到了毕业季。
这段时间,我在寻思怎么度过研究生三年生活的时候感到了无比的迷茫。
我虽然貌似有个不错的未来,但内心里,我是十分挣扎的。
我还没准备好和我的大学say goodbye,对未来的期待是有,但总觉得未来是以牺牲现在的所有为代价的,比如眼前熟悉的环境,固定的朋友圈,可爱犯二的同学,还有那些或萌或酷的女孩儿。
我在这些没有结论的想法中,感到了迷失,论文不想写,沉迷游戏。
而他呢,也不知道未来去往何方。
那天我们因为机缘巧合碰到了,他在他们院的大四告别晚会上唱了一首有关青春的歌,回宿舍的路上,我们聊自己的理想。
他说,他想做流浪歌手的想法依然未变,只不过现在懂得要脚踏实地一点,先找份工作,稳稳地干上3年,攒点钱,然后背着他的吉他去全国各地,他要开他的全国巡演。
我笑了一下,我问,你觉得现实吗?
然后他说,之前我去北京,在北京的地铁站的隧道里,做过几天的歌手,就是那种随便找个地儿,然后抱着吉他唱,有人看见觉得好,就给点钱的那种。
我说,那不是过的像要饭的。
比要饭的还不如,他说,因为,没有人知道你唱的是什么,没有人停下脚步,没有人给你一个掌声或是微笑,大家都太忙了,行色匆匆到无法关心他人的存在和梦想。
我想我理解他。
大学中的少男少女,给你山呼海啸的掌声和欢呼,仅仅是出于善意。
你只要上了台,你唱一首歌,演一个小品,跳一段舞,哪怕再不好,主持人和观众都会给你掌声,给你鼓励。
后来,我问他你以后要到哪儿去呢。
他说,说不准,可能考公务员或者选调生,他给的理由是,他不想待在农村,如果他像很多人一样,为了照顾父母,为了继承家业,为了一句“父母在,不远游”,那他一辈子都走不出农村了。
我说,是,你有你自己的追求,想过上好的生活,不想在农村挨穷守旧,这并没有不对,很多人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你比他们都要好。
你一定不要把吉他放下,我们可以先养活自己,再谈理想谈,先生存再生活。
临分散的时候,我们约好在论文答辩后,去操场上唱歌,唱我们以前唱过的所有歌。
不为什么,只为这些日子与青春有关。
健康的剧情,童话的情节,单纯的思想,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充斥着颓废和迷惘。
简单的电影不代表着一无是处,若你需要的只是一杯甘甜的纯净水,这个系列片是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第二部稍微有失水准,没有延续第一部的精华。
而第三部可称是完美了,剧情空洞的地方几乎没有,音乐的安置更加合理答调,人物个性更加丰满……只要你真正进入了本片,就能感同身受。
有些不起眼的平凡是需要的!
同时迪士尼能把这种电视电影带上大荧幕,顺便火了片中所有主角,可谓一举多得,全面开花,赚得盆满钵满,名利双收。
歌舞青春第一部,是迪士尼电视台的电视电影歌舞片,播放后非常火爆,推出了唱片和舞台剧到处巡演,第二部也如是。
第三部终于登上了大银幕,但是观感这部舞台剧的感觉最浓了。
我很喜欢这一系列,青春洋溢,歌美舞靓。
第三部也许算不上优秀,却是我观看次数最多的。
天台之舞简直浪漫到哭😭,我无数次循环看这一段,它能满足一个女孩对爱情罗曼蒂克的全部幻想。
去参加舞会这段舞台戏,舞蹈美极了,尤其最后探戈部分。
修车厂的舞,男主和男二很酷,模仿了迈克尔杰克逊经典的穿越童年梗。
看过无数遍,剧情已经烂熟于心,但是隔一段时间,还会翻出来重温一下那几段美妙的歌舞场面。
败作啦 虎头蛇尾
舞台背景和服装道具都比第一部明显精致许多,不变的还是悦耳的音乐和欢快的舞蹈。一切都是青春年少!
毕业了,难得不错的结尾
俩人在屋顶起舞时那大雨下得莫名其妙,突然蹦出的英国妞角色太过单薄,木有啥新意,所有的冲突都基于“时间排不开”?孩子们啊,为赋新词强说愁
毕业,为了各自的理想,为了各自的目标而分别……我们都没怎么变,变的只是时代罢了
大愛Olesya Rulin!!!
3.15
如果退后十年我会否喜欢??
布景好华丽,果然是钱多
只有第一部最好看。。后两部已经没有完全没有新鲜感了。。
没意思。
最好的一部
除了扎克·埃夫隆,我找不出任何理由来看这部电影
没有创新,就没意思了
电影中的他们跳完最后一只舞毕业了,但现实中的我们却草草收场。
男女主越看越像姐弟恋,厌恶女主呻吟般的笑声
天啊!这还是电影么?这么穆乱···
看得我鸡皮疙瘩层出不穷。
最喜欢的还是Chad,忠诚的朋友,而且长得越来越像特维斯了
歌舞排的是3部里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