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的夜与雾

天水圍的夜與霧,Night and Fog

主演:任达华,张静初,罗慧娟,覃恩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09

《天水围的夜与雾》剧照

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2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3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4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5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6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3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4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5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6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7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8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9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20

《天水围的夜与雾》剧情介绍

天水围的夜与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香港天水围发生了一件令人惨不忍睹的血案。丈夫残忍地杀害了妻子和双胞胎女儿后自杀。案发后,天水围的女人们纷纷在电视里看到,死者竟然曾是跟自己一同生活的晓玲(张静初 饰),她是四川人在酒楼做服务生,她的丈夫是中年离异靠综援救济的无业游民李森(任达华 饰)。李森平日里总担心妻子红杏出墙,因此总虐待她,两人情感早已破裂。想当年,李森是嫖妓时认识了晓玲,两人因性生爱,并且她还怀了他的小孩。为此,他跟前妻离婚,陪来到了她的老家——四川,帮岳父家装修了房子,并正式办了婚事。但是,心术不正的李森在此期间强奸了晓玲的妹妹。后来,晓玲产下一对双胞胎,两人搬到了天水围,但迫于经济压力,两人矛盾重生,当晓玲准备独立时,李森却开始用变态的手法折磨她…… 本片是许鞍华导演继《天水围的日与夜》后,拍摄的第二部反映“天水围”的影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白领超人八月的棒球甜心双胞胎历险记目中无人绝色狂花之龙迹神宫抱紧他回家的路有多远千金百分百伪钞者之末路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2005年的一个夜晚空之境界未来福音extrachorus犬父陌生人的善意太阳之家万历首辅张居正小伙的蔬菜店反馈拉卡人到中年好好活着爆裂追击军曹大电影5诞生!终极Keroro奇迹的时空岛是也!!神探科蓝密室逃脱报告老板第二季科学睡眠过去,如今和之后82年生的金智英山寨小萌主

《天水围的夜与雾》长篇影评

 1 ) 過了十年這樣的社會問題沒有減少反而增多

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 許鞍華 香港這是我近幾個月來看的最令我窒息的一部電影,告訴你底層社會的黑暗及扭曲,家庭的失格導致人格的失格。

李森一個前半生毫無路用的男人,在嫖娼的道路上尋找存在感,嫖娼就算了現在姑娘為了他孩子要生要拿都可以,把他視為人生唯一,他倒好了彷彿人生轉運馬上跟老婆離婚與曉玲回到四川大山裡,但他不知道的是他們一家人尤其那對父母就是吞噬者,用吞噬自己女兒的方式吞噬他,他以為的美好世界崩潰了,再次回到香港,但有什麼用?

一個年過半百的老男人沒有生存能力透過綜援領個8千港幣,就以為自己有錢的跟李嘉誠一樣,這種男人反觀到現在不就滿大街都是嗎?

無能的男人碰上愚昧的女人這樣的社會問題天天都在發生,但這也是永遠無解的答案。

曉玲的父母真的沒用到極點,讓自己女兒這麼小在外面打拼然後自己在老家一事無成也沒有想著去奮鬥,來了個浮木就拼命抓,自己女兒被欺負還要求忍,家裡大大小小靠女兒那要這做父母的幹嘛?

還眼睜睜看著女兒被欺負也就為貪圖那幾毛錢自私自利,都沒有一個好人,反過來說男主也是欺善怕惡的壞人,女主一家原本很服他但錢不到位依舊不搭理他,他的世界崩裂,一個無用殘暴的男人碰上一個懦弱愚昧的女人能不毀滅嗎?

警察、社工(男的)每一個人看似在幫忙但都是幫兇,女人站起來自立自強靠別人沒用要靠自己。

 2 ) 给姑娘们提个醒

在这跟姑娘们提个醒,男人在追求你时,手段越激烈的,越要多加防范。

其实,她是可以走的,在发现那么多征兆的时候,在侮辱了妹妹的时候,因为没给饭吃打死了家里的狗的时候,动手打自己的时候,一次一次说要杀掉自己的时候...这些其实都是提醒,提醒这个人危险。

这些其中一条都足以危险,都是在犯法,只要碰到,必须离开。

有预谋的离开,悄悄的趁对方不备,彻底远离。

这不是单纯的家暴案例,李森在片中其实呈现的是典型偏执型人格障碍,又称妄想性人格障碍。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中的安嘉和也是典型偏执型人格障碍。

多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

很多时候的表现形式就是情绪反复无常无法自控的状态,因为小事发脾气,过后会又痛哭流涕跪地求对方原谅。

在发病时对方无法控制自己情绪,他不晓得自己在做什么。

只要姑娘们在交往过程中有害怕对方,生怕激怒对方,比较小心翼翼的情绪就需要小心了。

如果不幸碰到了,一定要记得认怂,彻底的认怂,不要激怒他,然后再考虑办法。

最开始交往初期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它就提醒你“有什么不太对”,一定相信它,凡事多个心眼。

最重要一点,一定要记住,走出地狱,就不要重新回地狱,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姑娘们,命要紧啊。

 3 ) 偷鸡不成蚀把米

任达华扮演的丈夫李森早年在嫖妓时认识了妻子晓玲,两人因性生爱,并且怀了小孩。

为此,他跟前妻离婚,陪晓玲回四川修房子,办婚事。

但心术不正的丈夫竟然在此期间强奸了晓玲的妹妹。

多年后,两人搬到了天水围,迫于经济压力而矛盾重生,感情虽早已破裂,他却总担心妻子红杏出墙,因而实施家庭暴力。

最后,丈夫在残忍杀害了妻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后自杀。

其实他根本没有想自杀,他打电话报警时还想把罪名赖在妻子头上,可是他居然笨到对自己的最后那一刀用力过猛,本来想制造假象,谁知弄假成真,死了。

 4 ) 那些烂男人(转)

李森在他人生的前多半辈子没有显现出烂男人的特质,在他儿子和邻居的眼中,他和气、懦弱,努力挣钱养家,少交一点家用就会被老婆骂,用离婚威胁他。

他是一个装修工,已接近老年,徘徊在吃救济的边缘,儿子是拉皮条的,一家人在香港属于最底层。

  这样一个男人,在深圳可以找到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跟他,愿意为他怀孕也为他打胎,还对他深情款款,把他视作生命中的救星。

于是,在情绪冲动的那一刻,他有了勇气和老婆离了婚,带着他刚刚赚到的一笔钱与小姑娘王晓玲回到王在四川农村的家。

在这里,他的往常只能顶一段时间家用的那笔钱改变了小姑娘全家的面貌,让她一家成了全村最受人羡慕的家庭,而他本人在村人眼里,也成了一个既有钱又有情义、既有技术又有地位的人,从香港时那个loser,一跃成为一个体面人,有了他从未曾有过的成就感和存在感,他不仅得到了尊敬,还得到了他未曾期待过的——拥有支配和糟蹋她一家的权力。

这是他漫长的一生中的第一次。

  这滋味是如此美妙,以致于他不能再放弃,也不相信他会失去。

当他们再次回到香港,回到这个他无法抬头做人的地方,他只能从王晓玲身上找那种感觉,他殴打她、强暴她、逼着她喊“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一切”,当他发现他所造就的她——他认为是他造就了——试图摆脱自己时,他疯了,用杀戮来终结“他给她的”生活,消灭“他给她的”一切。

  李森在以前的婚姻中从未有过家庭暴力男的迹象,他的脾气是随着他在王晓玲一家前的优越感产生和膨胀的。

王晓玲一家把他当做拯救者,于是他真的以为自己是神,并一定要把神当下去。

“野狼不吃死孩子,都是活人惯的”,当王晓玲跟他说“你要是想要,我就生下来;你要是不想要,深圳打胎也方便”的时候,当王晓玲的妈恳求他:“晓玲肚子都大了,咋个办,你给个话嘛”的时候,这些自认为低贱的人们培育了李森不切实际的优越感。

  谁该为王晓玲和她两个女儿的死负责?

是的,她的确希望通过这场婚姻改变命运,她的父母的确希望通过这个男人改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要求不该得的东西。

是什么让他们在李森——这个在香港会被认为是loser的人——面前自感低贱,逆来顺受?

是什么让李森这个没钱没工作、没技术没尊严的烂男人认为自己有资格当神?

是地域经济差异造成的等级差!

而大陆如同鸿沟般的城乡差异又将其翻倍。

当王晓玲的父亲用常态的口气说“农民嘛,不就是让人欺负的嘛”,他说出的是长久以来的社会现状,也燃起了李森心中的歧视之火、暴力之火。

李森什么也没有,却在这里发现他原来还高人一等,他为什么不享受这种等级差呢?!

  这个通过各种待遇把人分了等的社会培育了无数李森这样的烂男人,他们通过歧视和迫害他们眼中的“低等人”来维持他们心中最后的平衡。

并不是所有没钱没地位的男人都是烂男人,烂并不直接与境遇相关,而主要和人品有关。

不烂的男人再穷也有尊严,绝不会用欺辱弱势者来维护自尊。

PS. 李家的那个邻居老太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会热情地帮助和她没什么交情的邻居,会因为自己没有阻止王晓玲的被杀而内疚到发狂。

她让这部片子有了一丝温暖。

 5 ) 男人的自尊和女人的胸罩

故事其实挺简单,李森,一个香港的普通人被儿子同情被老婆欺负,却成为川椒妹的姘头,被依附被仰仗,在四川乡下成了老板、工程师,豪掷千金修屋开店,娶貌美的大姐觊觎着年轻的二妹三妹,没钱被岳母撵回香港吃低保,接受不了自己从大老板变loser的身份转变,杀狗杀妻杀子,你看,我这样生气,我这样厉害,这样让你害怕。

这样的男人所有的自尊好像都是女人给的,崇拜自己的年轻妓女、恭敬的岳父岳母,小姨子欲说还休的眼神,可下贱低劣的女人又欺骗了他鄙夷他,发现了他既没钱又没本事,好吃懒做吃喝嫖在男权社会中是个没有位置的loser,还准备独立离开他,那就一起死吧,死都别想离开我,你是妻子吗?

你是女人吗?

你是人吗?

老子年轻的时候一玩三都不带喘气的,现在收心了毕竟你是我的“真爱”。

男人的尊严像女人的胸罩一样去的轻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受人指点若隐若现。

被异化的男人和被物化的女人之间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是夫妻之间外人插手不了只能关起门来说的事吗?

是裤裆里和胸脯上的那点事吗?

是精神错乱和乱伦的事情吗?

你发现语言真的无用,不管是熟悉的方言还是磕磕绊绊的粤语,都解释不清你的恐惧,乡下谁不打老婆呢?

香港哪对夫妻不床头吵架床尾和呢?

这世上谁关心你呢?

是几千里内陆的父母吗?

是深圳的姊妹吗?

是幼小的孩子吗?

是家暴的丈夫吗?

有一种语言能说明母亲纵容的眼神和孩子的紧闭双眼的恐惧吗?

有一个地方能听见哭声吗?

片子还是简单了,没疼到位,还没有字字泣血,还没有绝望到窒息,可能导演还是怀抱着温暖吧!

只是不知道这种温暖是女性天然的柔情还是电影中刻意留下的吉光。

最后突然想起金基德,之前觉得他把男人拍的太绝望了,不管是片子里的人还是片子外的导演都绝对没救了,现在看来是真的够味啊!

被碾压的男人和被二次碾压的女人谁能有机会过得更好呢?

张静初在《门徒》里的表现太惊艳了,这部看起来像是一样的角色定位,一个无力自保求救无门的带孩子的母亲(一定得是女儿),但这部的表现似乎少了一点什么,总觉得差点味。

 6 ) 弹幕与影片共同完成了剧情

比剧情更魔幻的是弹幕。

1.女主在打工的餐厅被客人污言秽语,弹幕:为什么要穿这么透的衬衫您有事儿吗?

您不说我都没发现她衬衫透,隔着个大围裙还能看见衬衫透你视力是有多好?

2.女主被老公绑着手qj,弹幕:都生过孩子了还叫成这样就是矫情???

人言否?

3.女主被家暴赶出门,弹幕:不怪别人只怪她自己选错男人,活该希望你遭遇所有不幸时也都这么反省自己哦4.剧情走到女主老公是二婚娶的女主,弹幕:这女的是小三活该有这个下场你是懂王?

5.女主老公和前妻的儿子骂女主是“川椒鸡养不熟”(女主四川人),弹幕:川椒鸡养不熟说得倒是真的2021年了还有人地域黑把女性侮辱为🐔不是吧???

6.女主逃回深圳后有个镜头戴了项链,弹幕:戴金链了,说明回深圳勾引别的男人了你全家首饰都是这么来的吗所以家学渊源火眼金睛?

7.男主拿着刀上门逼女主回香港,完了在公交上哭,弹幕:其实他是爱女主的,只是用错了方法/能说他不爱女主吗?

肯定爱啊,只是有些偏激祝你这辈子一定要和这样的爱情结婚哦8.各种炫耀“我老公从不打我”、“我老公还好只是摔东西没打过我”、“我老公从没打过我就是吼几声”你们是什么受虐狂?

不打人也能算优点了?

法律是做人的底线,家暴违法,什么时候不违法也能当优点了???

9.“这个男人变成这样,女人也有责任”、“归根结底就是女人太漂亮,男人没有安全感才会这样”、“以前老婆应该对他也有影响”……所以性别为男就可以一辈子巨婴全社会都要为他负责给他当妈是吗?

10.男的盯上女主妹妹,镜头只是给到了女主妹妹背影营造出被盯上的视角,弹幕:肯定妹妹勾引了姐夫你是不是大街上见个人不管同性异性都觉得别人在勾引你?

11.弹幕有人说自己也被家暴的,男人弹幕:又是恐婚的一天,弹幕女人怨气真大???

有事吗?

12.女主朋友义愤填膺地控诉“这不是家庭纠纷这是家庭暴力”,弹幕:家庭暴力怪谁咯?

这女的自己愿意啊哦,你遇到任何不幸也肯定都是你自己愿意啊,不然为啥你会遇到呢?

12.女主被杀,弹幕:肯定是有伤害男人的事情,不然也不会杀她啊你哪天死了肯定是因为孽造太多了

 7 ) 凶手只有丈夫一个人吗?

凶手只有丈夫一个人吗?!

贪慕虚荣,不给钱就不让这位正在给自己建房子的大女婿(男主)吃饭,明知大女婿跟自己的二女儿关系不正当还假装不知道的女主乡下父母是不是凶手?!

畸形的家庭社会关系,跟自己姐夫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的“二妹”是不是凶手?!

同样贪慕虚荣,在姐姐被家暴回深圳找她们时候,带姐姐去夜店,并说“姐夫待你不错”的“三妹”是不是凶手?!

敷衍了事,只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社工是不是凶手?!

严重渎职的“我们警察是破案的”而向这种潜在危险根本不不重视,不管不顾的警察是不是凶手?!

自己也贪慕虚荣,明知男主有老婆还插足生子结婚,婚前放荡,婚后隐忍的女主自己是不是凶手?!

并不是为杀人凶手(丈夫)开脱,他固然是最可恶的最不可饶恕的,但,他之外的这些人难道真的就不是促成这是可悲案件的凶手了吗??

 8 ) 家暴裡缺席的兇手

繼《天水圍的日與夜》在金像獎獲多個獎項並二度上演,許鞍華拍攝的「天水圍二部曲」,《天水圍的夜與霧》(下稱《夜》)登場。

影片以轟動一時的2004年金淑英一家滅門慘案為題材,延續許鞍華歷來對社會現象的女性關懷。

香港近年家暴問題日趨嚴重,問題到了清楚浮上水面、無法漠視的社會危機層次,家暴支援更成為2009年整體縮減開支的財政預算案中少數得到增撥的項目之一——當然是否足夠又是外話。

《夜》中近鏡特寫麗姐(羅慧娟飾)在錄口供過程中拍案怒吼「這是家庭暴力,不是家庭糾紛!

」,可見影片也著意敦促各方注意家暴問題。

家暴之恐怖由於有現實基礎,影片的調子非常沉重;有網上影評稱片子到後段顯得節奏拖沓,筆者個人則在影片開始半小時已感到緩慢的重壓。

影片從慘劇發生開始倒敘(第一個事發屋邨樓房出現的鏡頭還伴著慘叫聲)——結局不但在片中被預告,慘劇發生後曾佔據各大報章多日頭條,港人更是記憶猶新——然後是鄰居憶述兇手李森(任達華飾)本來慈愛有禮,更有李森載著兩個孿生女身騎單車的輕快鏡頭。

而曉玲(張靜初)初出場是飽受虐待如驚弓之鳥的初來港妻子,再接以又有相戀時李森為曉玲洗頭的親密片段。

全片在類似的一鬆一緊結構中推進,兩種境況懸殊如天堂地獄,觀眾表面上是可以在輕鬆的環節裡透一透氣,但想深一層更恐怖的是,一個家庭、一對夫妻如何從這樣的甜蜜珍愛,走上滅門之路?

那個拒之不得、始終要沉重(暴力及生命威脅)而緩慢(鋪展到各個方面)同時是急轉直下(由「逃出慘案」的可能對照出來)地迎來的結局,可以讓沒有體會過家暴之苦的觀眾,理解家庭暴力的傷害為何這樣大:雖然與其它暴力一樣包含身體上的傷害,然而家庭暴力最恐怖之處是,無處可逃。

當「家」這個一向被視為避風塘、獲取最後及最重要支持的地方,一旦成為暴力的源頭,受害人便會失去棲身之所——許多受害人啞忍,無非是沒有信心能夠自己獨立於天地間。

因此,影片「冗長」、「拖沓」的感覺,不妨被視為導演讓觀眾體驗家暴籠罩在受害者頭上的無盡陰霾。

「無處可逃」一般香港女性可能不太能理解,要走就走回娘家見朋友唱k乜都好啦?

但新來港婦女所體驗到的卻是另一個世界:在來港後,以前溫柔體貼的丈夫突然變了樣子,而她身上無錢、家裡有孩子、人生路不熟、家鄉都以為她嫁了好人家,這才是無處可逃。

香港「經濟去勢」後的魔鬼一面根據官方統計,在過去二十年,中港婚姻佔香港婚姻總數超過一半。

有書籍記錄《是她也是你和我——準來港女性訪談錄》外,最近亦有《同根‧同天空──遇上新來港婦女》出版,裡面頗有看得人驚訝動容的實例,這些女性的遭遇,比電視劇情更離奇悲苦。

盧卡奇(Georg Luacs)的「典型人物」理論,是指在特定的時候,在一些人物身上,可以看到政治、經濟、歷史的各種動力之匯集動向。

《夜》中曉玲是令人同情的角色,片末鏡頭在少年曉玲外出打工的山路上淡出,也寄託許鞍華在《日與夜》中對勞動婦女的禮讚。

然而曉玲是想像的弱勢他者;如果在香港電影的脈絡來看,更具典型人物潛質的是李森,也更具爭議。

根據學者葉蔭聰在《今天.香港十年》的訪談中指出,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相對於鄰近地區包括國內的經濟優勢不再,這動搖了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自豪感。

李森象徵的就是香港「經濟去勢」後的中年一代。

結構性轉型令他失業、致要領取綜援,同時想在內地妻子(包括其家人)身上享受「皇帝」般的統治感,去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

現在愈來愈多港男為避港女到內地結婚,無非是覺得內地女性溫柔聽話;然而這種「要聽話」的要求,會不會導致更多悲劇發生?

我們不要以為只有內地女性對香港和丈夫的經濟有著過多憧憬,香港男性對內地的「千依百順」,何嘗不是過多憧憬?

李森在鄰居眼中是彬彬有禮的中年男人,與兒子對答親近抵死,甚至與女兒感情甚篤;唯是對於來自內地的妻子,李森顯得毫無人性,以刀威嚇強要行房、在回鄉時垂涎曉玲妹妹、甚至因無飯食而將曉玲的家狗活活打死。

影片指向這樣一種觀察:李森代表的香港男性,對待香港妻兒人事時毫無異樣,卻視內地的人為次等、動物甚或物件,把自己的沮喪和無力感,暴虐地發洩在更弱勢的內地女性身上。

影片是濃縮、集中地表現了這種觀察,但這種觀察是一種直指人心的洞察,還是太早下定論的「即時聯想」?

也許需要時間來證明。

兇手的放大與消失我認為影片對李森的處理有點搖擺不定。

李森身上體現具普遍性的社會政治經濟動力,而在妻女離家後,他百無聊賴在屋邨石凳上坐整個下午,透視出中年失業男性的苦悶(其實有沒有工作的香港人生活也許都是超悶的),這也是和缺乏社區設施的天水圍社區規劃有關的普遍性因素。

在這些環節,觀眾可能會對李森產生同情,因為大環境的因素不是個人能夠輕易超越的。

而影片另一些對李森個人性情的著墨,如他給女兒弄單車、給曉玲洗頭、宣稱要和曉玲結婚、到深圳找曉玲時以西瓜刀劃破自己胸腹等,也可能會令觀眾對李森產生好感。

但李森的性格是支離破碎的,例如某些大男人的有趣粗豪小節,到後期全然消失。

在往四川一段開始,李森就失去常性、好色貪心、嗜血殘忍,後來還有一個低角度陰暗背光暗示「入魔」的鏡頭。

影片陷入兩難:殘忍必須是超越常理的,否則不足以對應其滅門的「獸行」;但如果殘忍超越了情節的合理性,觀眾就很難從理性上理解李森的所為。

「兇手」在感官上的形象被放大,但同時在知性意義上消失了,我們無法理解兇手,也就難以防止悲劇重演。

影片在這些環節,可能受到了煽動感官情緒的媒體報導影響。

但這實在也是批判電影的兩難:「有乖倫常」的殘忍可以引發公眾興趣,但事件若從一個普遍性的危機,縮減為個別「獸父」的特殊例子,會減弱社會批判、要求政府正視的論證力量。

事實上,許鞍華安排曉玲悲劇發生時麗姐因為遊行而無暇照顧曉玲,也是一個有趣的搖擺——對於以社會壓力來向政府爭取改善,許鞍華究竟有多相信呢?

影片中對女性情誼的著墨、對勞動女性的歌頌,許鞍華都是手到拿來信心十足。

但在處理李森這個理應是盧卡奇意義上的「典型人物」時,卻顯得拿捏不當。

因此吾友熊一豆提出一個犀利觀察:在電影中,真正缺席的是男性、父親。

也就是說,經濟去勢後抑壓孤獨的香港男性,心裡究竟想著什麼,也許是我們這個社會都無法知道的,是拼圖裡關鍵的碎片。

(見六月號《香港電影》)

 9 ) 我们都生活在天水围

节奏很快,其实感觉很迟钝人好像很有活力,但其实很彷徨这是电影宣传的时候,许导演说的一句话。

冲着这句话,还是把《天水围的夜与雾》找来看了,虽然之前看风评已经可以知道不会有日与夜那般的惊喜。

以武功来比喻的话,《天水围的日与夜》已经达到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的至高境界了。

而《夜与雾》与之相比显然就差好远。

日与夜是小格局大情怀,而夜与雾虽然涉及的问题要多很多大很多,新移民,家暴,警察、社工、综援制度,香港的,港陆之间的,林林种种,视野不能算不大了。

只是,这种种问题,都是惨剧发生的间接原因,可最根本的,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家庭、一对夫妻从恩爱甜蜜走上如此的不归路?

是什么让李森从一个好先生变为杀人狂魔?

贯穿始终的女性视角让人不曾了解李森的内心,只能从他的言行来推测其内心变化。

只是我想了一个晚上想得头都快爆了,却得出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推论。

李森ms不只一次的强调,他和那些上大陆包二奶的人不一样,他是和前妻离婚娶的小玲,他对她是真爱。

他给她温柔的洗头,主动提出来结婚,给她老家盖房子,给女儿修车,和儿子亲近无隙。

为何到了四川后,就见色起意,暴戾残忍了起来?

仅仅因为儿子口中所说的,与前妻的关系中受辱太多导致性格bt吗?

恐怕不是。

我见到的,是小玲及其父母对李森觊觎妹妹的默许,以及李森没钱之后这态度的反转。

李森未到四川之前,可能都未曾体会过金钱能带来如此大的权利以至于可以践踏任何事。

虽然他玷污了小玲妹妹且有负于小玲,可这并不让他带有负罪感,反而是金钱带来的快感和对她们人格的鄙视(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不只一次的鄙视过小玲的身份,以及在深圳的时候扬言自己是其全家的米饭班主)。

是不是可以说,四川之后,在李森的心中,传统的道德观已经崩溃,取而代之的,是金钱至上的“现代价值观”——有钱大晒。

这也就为最后的惨剧,埋下了深深的种子。

回港后,经济不景气,李森失业,靠综援度日。

注意,回港其实并不是主动回的,而是在四川老家的生意做不下去,岳母不再给饭吃的情形下回的,所以基本是被撵出来的。

李森得以在小玲一家面前安身立命的经济地位不保,加上小玲逐渐独立出外打工挣钱,造成了他终日的危机感。

其实李森也是个可怜人,你看他做伤口都能把自己弄死了,可见这个人智商情商都不高。

他被这危机感折磨得发狂了,后面大概就能解释通了。

你说说,这如何不让人触目惊心,害死小玲的,其实不是李森,是小玲和家人,或者说,是这个社会对金钱的崇拜。

写到这,似乎有点豁然开朗了。

虽然后边这大半部分,其实只能算我个人的yy了。

我当然不是要为李森开脱,导演就更没这意思。

不过我觉得只有这样讲才讲得通。

李森如果只是一个心理变态的杀人魔,那么便成了个案,便失去了广泛讨论之的必要。

这样看来,选择小玲的视角展开故事,又是很高明的了。

你知道,我从来都反感某些导演那种知识分子对底层民众居高临下俯下身来的悲悯关怀。

联系日与夜,也总算给自己找到一个出口,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该如何选择,如何自处。

归根结底,不能迷失自我。

说一个身边的事。

我家附近有一个修鞋的师傅,手艺好价钱收的又平易,所以每次鞋子的替跟都去他那换。

以前都是老妈代劳,这次顺便就一起去了。

马路边的一个小位子,都不能算是铺位,因为没有棚子,只一个箱子,每天背来背去。

阳光下的位置还被别人占去,大冬天在背阴里蜷成一团坐着等活计。

你可能想象不到,仅仅是北京市区和郊区几十公里的距离,劳动力的差价就能有好几倍。

那一双粗糙的手,灵活的在鞋子上把弄着。

我当下心软,想多给些钱。

可那师傅弄到一半,开始炫耀起来,这活计,是如何一回事,他的用料方法和别人的如何不同,并包保我穿个多久没问题,那眼神里,一种骄傲的神情飞舞。

我于是把抻了一半的钱又放回到钱包里,笑呵呵的听他继续说,不时的附和一两句。

于是我又想到老爸,想到贵姐。

我经常暗地里嘲笑一些怨妇似的同学们没有经历过底层的辛苦才会那样顾影自怜,没想到自己竟然也不自觉的以知识分子的高姿态自居起来。

其实他们哪里需要我们的同情。

同理他们也不哀怨,不纠结,不愤怒,也不那么无力。

他们只是这样努力的活着,做该做的事,有生活的智慧,有自己的骄傲和坚持。

那天天很冷,但是我觉得很温暖。

 10 ) 《天水圍的夜與霧》:霧裡看花不是花

即將要到天水圍工作,片中發生兇案的公屋就是我快要到職的地方。

有時候,有些機會要抓緊的時候就理應要抓緊,我沒有抗拒要到天水圍工作,但對天水圍的印象始終是流於主流媒體對他的印象。

自天水圍開發成新市鎮以來,進去的次數幾乎五隻手指也能數得盡。

走進天水圍,我感到自己是個「異鄉人」,在我城難免總有不熟悉的地方,沿著巴士的線路走,一路上經過「天X邨」、「天X苑」,所有的屋邨名字都是一字之差,從巴士的窗口望出滿是一幢幢四十多、五十層的樓房,與所住的社區差距甚大。

或者在工作的過程中,我還會有更多的機會認識天水圍的社區與天水圍的人,從他們的身上或者會看到他們的「圍城故事」。

要講到香港社區的新市鎮作品,立馬便想到二千年的時候劉國昌拍成了《無人駕駛》,講述屯門發展為新市鎮的童黨、少女問題,承接對新市鎮問題的關心與反映事實零八年劉導再下一城拍了《圍城》。

而許鞍華也不甘示弱,以女性角度與視野描寫天水圍的婦女。

從前作《天水圍的日與夜》就可見當中的人文關懷與家庭人倫之間的關係。

電影的流動是緩慢、是平淡的,但相信是大部份天水圍婦女的生活。

讀過陳惜姿編寫記錄的《天水圍十二師奶》,更可以讀一讀婦女們的內心世界,她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不多,只知道相夫教子的必要。

奈何有些的男人對家庭的付出不多,生活的重擔就要由女人背上。

《天水圍的夜與霧》的角色原型大致從書中的女人不惶多樣,甚有相同的遭遇。

記得多年前的天水圍頻頻爆出家庭慘案,的確是令人聞者心酸,那些的滅門慘案、倫常慘劇透出香港在城市規劃與發展模式的不濟。

天水圍作為一個新市鎮卻沒有一所社區醫院,交通網絡並不完善,彷如城市裡的一塊孤島。

甚至有傳媒指出天水圍的物貨比市區更高,商店全都是連鎖店,個體的小商販沒有謀生的途徑。

於是有人開始在河邊作非法擺賣,始終生活是最必要的。

天水圍的市民在社區內自食其力,各出奇謀。

《日與夜》的貴姐(鮑起靜飾)在超市當店員,《夜與霧》的曉玲(張靜初飾)在餐廳當侍應。

基於在角色身份上她是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她是人稱的「北妹」,但同時她在養家活兒的唯一一人。

男人的角色在電影中被塑造成自卑、軟弱無能的,不其然就想到了書中那些被記錄了的男性,都是躲在家裡,逃避現實。

電影裡並沒有刻意提到男人的過去,只知道他對工作有別的想法。

家庭的生活大致上依賴綜援基制,吃喝都變得緊縮。

漸漸整個家庭的轉變也因而走向極端,男人決意要殺死太太與女兒的原因大致可以從幾個方向去想,一是男人不自覺地患上了精神病,二是他厭世與憎恨社會,但到頭來我們看到男人對女人的愛,可謂是愛之深,愛到瘋狂。

男人的沉鬱正好是襯托了女人的果敢與含蓄,即使面對家庭暴力,女人仍然默默的忍受,為的是給兩個女兒一個完整的家。

值得留意的是戲中人所飾演的新移民婦女屢屢受到大眾的歧視,或者當中是有些為了香港身份證而嫁來香港的害群之馬,但像女主角般不想依靠政府的人是值得市民去支持。

要改變市民對新移民的印象或許尚要較長久的時間,特別是不少婦女的印象都是較負面的。

或者是社會上仍帶有這種思想,不論是在電影世界還是現實世界裡「官僚體制」卻把一些可以避免發生的事變得無法避免。

例如是曉玲前往報警與接見社工的程序,倘若有人的敏感度是足夠的話,可以徹底避免事件的發生。

奈何,香港在這方面仍然是欠缺了敏感度,一般來說就是怕事,怕惹事上身。

最諷刺的是明明男人已經報警說到發生血案,到頭來警署還要打電話確認。

到出事之後又諸多推搪責任,而社福機構在事情上並沒有做到把關工作。

硬把受害人送到虎口,釀成慘劇。

很多時候,無論是有關的政府當局還是社福的機構只當市民是個案,彷似完成門面功夫就是完成責任,處理事情強行按本子辦事,只有繁複的程序,鮮有人間的關愛精神。

在這點上,香港市民當遇到設身的事情時就身受其害,無論是反映在報案、還是醫療、教育、福利等問題都是同樣無止境的等待。

曉玲對香港自有著憧憬,她盼望著嫁給這個男人會得到幸福,一家幾口雖然窮但起碼共聚一起。

沒想到她的夢來到香港就破碎,霧裡不知身是客,她從前是孤身出走的農民工,如今客死異鄉。

同樣,中港婚姻的問題在近十來年的確很常見,有些人有情人終成眷屬,有些人晚年卻孤身一人。

中港婚姻的普遍引起了別的社會問題,老夫少妻、婆媳糾紛,每一日都充斥著各大報章的新聞裡。

我們不得不接受香港社會因此而轉型,但我們也得要顧及最根本的問題,即使我們的背景不同,也要注重香港的核心價值。

即使是新移民,他們也有人權,更不應被社會放棄,或者這是電影給香港留下的一個提醒。

文/Dorothy

《天水围的夜与雾》短评

一部残忍,一部隐忍,其实都是生活。

7分钟前
  • 白小顶
  • 力荐

张静初面相太杯具了

12分钟前
  • 肖大奶
  • 较差

和日与夜无法相比,也许像inception里面小李子分析案例时候说的那样,人们始终对正面的情绪较乐于接受,家暴真的是...

15分钟前
  • Alexander
  • 还行

张静初真漂亮!家庭暴力源于男人的无知和懒惰!

16分钟前
  • 大苹果
  • 推荐

片子拍得拖拖沓沓,但是家暴这个题材……

20分钟前
  • 木棉
  • 较差

人生之痛,存在之重

22分钟前
  • 幸福超市总经理
  • 推荐

几无聊,呢d题材学下邱礼涛老师啦

27分钟前
  • 糕41
  • 较差

生活和欲望总是把人往死里逼

30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我觉得演员不充分也是导演的责任

33分钟前
  • Alto
  • 较差

其实还是可以的,只是闪回的片段完全可以不交待,尤其农村戏破坏了整体的氛围。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塑造都过于表面化,人物行为背后缺少依据,女性福利院中的群像塑造也是浅尝辄止,智障女儿的设计完全没必要,家里的绿光打得也是过于外化了,简直就是本校的标志性风格。许师姐的发挥实在太不稳定。70分

34分钟前
  • 沉默在冥王星下
  • 还行

家庭暴力酿成的惨案,以犯罪类型片的切口,去探讨港陆婚姻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新移民身份差异对待、福利救助措施。很多制度流程都已存在,可毕竟是要人去执行,如果在任何一个阶段相差一点点,可能就…可惜现实里不存在如果,悲剧终于无法挽回。结局先行,倒叙并插入前史闪回,试图去寻找暴力发生的原因。如果是哈内克的冰川三部曲,就会用“日与夜”的单调日常生活重复展示多次后,直接进入惨案。

35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編劇 張經緯 羅啟銳 ~~哈哈

40分钟前
  • 吃你煮的鱼
  • 还行

喜欢。任达华强奸张静初的戏我为什么还是觉得任达华一点不变态真的很帅= =

45分钟前
  • 老袁
  • 推荐

社会给你安排好了,何时赴死。

48分钟前
  • Obtson
  • 还行

其实当时刚上映的时候就看过了,只不过没有mark。但是 时隔多年之后,我还是没有办法鼓起勇气再重看一遍。也许是因为我太喜欢张静初了,所以没办法看任何关于她的残忍电影。故事的最后,媒体舆论还给了惨死在香港天水围的张静初一个公道,残暴的丈夫在杀害妻女之后 佯装自残结果送命。但是,他这个有些滑稽的死法 反而有种大快人心的感觉。张静初当初从四川的大山走出之后,只回家过两次,一次带回了一台电视机、另一次则带回了一个男人。故事的最后,张静初的母亲呆坐在满屏雪花的电视机前,而父亲则充满哀伤的坐在院子前 望着当年女儿背着竹篓走出大山的小路。而她的灵魂,永远孤零零的飘荡在香港的天水围,隔着香江水遥望着家乡。

50分钟前
  • 曼靑
  • 还行

好像电视伪纪实片阿

53分钟前
  • f~f
  • 较差

好久没看过这种没有花活儿,纯粹叙述一个事件的电影了。

55分钟前
  • 金小神
  • 还行

这类就发生在周围的故事 看上去很亲切

57分钟前
  • sosohehe
  • 还行

李森有点分裂,感觉还有内容可挖

58分钟前
  • 冯正气
  • 还行

苍白无解的罪案,像极了某类满身怨气又走不出来的人群。

1小时前
  • 老泰瑞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