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刷到一个视频解说,没想到竟一发不可收拾全看完了。
剧情真的很吸引人,看到李侠最后一次发送电报“同志们,永别了”,我和屏幕里的人一起哭了。
这个结尾与第一集牺牲的同志发的电文内容是相同的,这种首尾呼应更感人了。
“电波”的含义非常丰富,实指电文,也指李侠和小路发报的默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小路和李侠的感情好浪漫,通过窗帘、报纸留下的一句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隐藏在时代风云后的,被电文包裹的爱情密码。
赵子歧的名字就是对他性格、选择的概括,他让我想起《风筝》里的宫庶,但是更软弱,也更凶残。
李侠写给赵歧的生日颂歌也很感人。
胡小曼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小曼,愿你永远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太伤了。
和很多同类型的影片一样,在这部剧里“延安”也是一个被崇高化,神秘地方,想到一个题目——《抗战题材作品中的延安想象》,感觉挺有意思。
一个笑点是今井一知道李侠是军统的人后直接气中风了,我想他要是知道李侠的真实身份会不会直接气到康复。
英雄死了,我很难过,但我也很庆幸,因为我怕他遭遇一场比死更痛苦的浩劫。
希望23年能看一场同名话剧。
很久没有被一部戏打动了。
无意中看了一集后,便一直跟踪收看。
到最后很投入,跟着感动流泪!
中间有些细节没有安排的很缜密,比如李侠故意让欧阳山打自己的头,让今井一知道自己同时也被打晕受伤,躲过今井一的怀疑,可明明是左边额头受伤,后来变成右边了。
很明显的纰漏。
最喜欢的是何兰芬和李侠的默契配合和革命夫妻的真实感情。
因为共同的信仰,因为大爱,不约而同想到一起并走到了一起,夫唱妇随,太般配了!
后面也觉得李侠有点老奸巨滑来着,不过艺术肯定是有些夸张的。
赵子岐跟李侠兄弟反目那段,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立场不一样,难免互相伤害互相欺骗。
最后不免以杯具收场。
不过李侠和何兰芬的感情是我至始至终觉得特别圆满的。
这是一部胡编故事拍成的电视剧,除了主要演员演的还可以外,整个故事纯粹就是这傻子编剧+糊涂导演瞎闹的作品。
如果李侠前辈地下有灵的话,会搧你们几个大嘴巴
1958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我党隐蔽战线工作者的电影。
主人公李侠的原型人物就是曾经战斗在上海隐蔽战线上的英雄和对敌斗争的勇士——李白。
李白,191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30年8月参加红军。
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红军先后缴获敌张辉瓒师和谭道源师一部半电台,总部决定利用这一部半电台建立红军的无线电通讯,并决定举办无线电训练班,培养技术人才。
1931年6月,红四军选送李白去总部参加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
从此,他与无线电通讯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党中央决定派遣李白到上海负责上海党的地下组织与延安党中央的秘密电台联络工作。
10月10日,李白乘火车到达上海,化名李霞,住在新闸旅社。
然而,在上海建立一个电台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八一三”淞沪会战以后,租界以外地区屡遭日寇轰炸,市民纷纷涌入租界,致使住房尤为紧张。
党组织经过多方努力,终于租下位于法租界霞飞路与贝勒路路口上的三层楼房,门牌148号。
房子的问题解决了,还须找一个家庭作掩护。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李克农有一位同乡单志伊,为人正直,同情革命,其儿子是个医生。
党组织遂决定由这个家庭来掩护电台。
底楼作为诊所,二楼为单家住房,李白住在三楼设置电台。
电台设在这里,论环境并不理想,繁华的霞飞路人来车往,噪声不绝于耳,附近还有霞飞路巡捕房。
但在这寸金之地的上海,很难找到十分理想的房子,李白就在这里栖下身来,执行党交给的任务。
1938年初春,建台工作就绪,李白开始在夜晚向延安发出呼号。
但由于功率小电波微弱,电波经过关山阻隔和空中各种干扰,传到延安就微弱得几乎消失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和八路军驻沪办事处的涂作潮一起反复琢磨、试验,终于探索出时间、波长、天线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规律,选择在人们都已入睡、空中干扰和敌人侦探相对减少的零点至4点之间为通报时间。
从此,当人们酣然进入梦乡时,李白便轻轻地安好机器,坐在电台旁,把25瓦的灯泡拧下换上5瓦的灯泡,并在灯泡外面蒙一块黑布,再取一张小纸片箍在电键接触点上,这样就能遮光、减小和消除声音。
零点一过,他首先向延安发出呼号。
延安收到他的信号,也马上发来呼号,上海和延安之间,架设起了一座“空中桥梁”。
1939年5月初,根据新出现的一些情况,负责电台领导工作的龚饮冰指示李白撤出贝勒路148号,另觅电台地点。
李白时年30岁,仍孑然一身,长此下去必然会引起敌人的怀疑。
龚饮冰决定物色一位政治上可靠的女同志到电台工作,表面上与李白扮作“夫妻”,以应付环境、保护电台。
龚饮冰和上海工人运动的领导人马纯古、张棋一同研究后,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共产党员、锦孙绸厂青年女工裘惠英(原名裘兰芬,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入党,调到电台工作后改名裘慧英)。
不久,李白和裘慧英住进蒲石路蒲石村18号底楼一个房间。
蒲石村地处法租界,环境幽静。
按照当地居民的经济水平,组织上为他们购置了几件普通的家具,龚饮冰夫妇等故意赶来“贺喜”。
果然,邻居们都信以为真,见面就招呼“李先生”“李太太”。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电台的任务随之艰巨。
每次通报,电文短则几百组字码,长则数千组字码。
盛夏溽暑,李白在门窗关闭的屋内工作,全身汗水涔涔。
严冬苦寒,深夜室内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工作完毕,全身已经冷得发麻,手指冻得红肿。
裘慧英则时而站在窗前,时而又走到门边,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
为了使交通员尽量少露面,白天,有时李白和裘慧英一起装作散步,把密电送到等候在约定地点的交通员手中。
就这样,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撰写的《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团结到底》《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等许多重要文章和中央对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的具体指示以及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况迅速传达到上海;上海以及周围广大地区敌我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大量情报也源源不断地传到了延安。
每当这时,李白和裘慧英常常沉浸在工作取得成功的幸福之中。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产生了纯洁的爱情,1940年秋,经党组织批准,他们结成伴侣。
1942年7月,李白夫妇遵照党组织的指示,临时转移到福履理路福禄村10号,这幢三层楼房系《新闻报》主编、爱国人士许彦飞出钱建造。
当时日军进占“租界”,大肆搜捕共产党人,镇压人民的抗日运动。
李白把电台的功率降低到15瓦,但仍能被日寇的无线电雷达测向仪侦测出来。
阴历八月十四日夜晚,李白正在阁楼里发报,裘慧英在三楼的房间里听到有杂乱的脚步声,急忙掀起一角窗帘张望,朦胧的月色下,几十个日本宪兵和便衣特务正在翻越围墙。
她快步上楼告知李白,李白以最快的速度把最后一段电文发完,又拍发三遍“再见”暗示远方的战友,接着迅速把发报机拆散,拉开一块活动的地板藏在下面,旋即抱着收音机(收报所用)回到三楼。
他刚把收音机放好,敌人就破门而入。
他们翻箱倒柜,把物品扔得狼藉满地,然后又冲到阁楼上搜查。
李白坐在房间里,心像上了弓的弦绷得紧紧的,但脸上却是若无其事的神色。
突然“咔”的一声,那块活动的地板被踩塌!
敌人捧着一堆零件发狂似的跑到李白面前质问。
李白从容回答,称自己是郑家的客人,郑太太住院才住到这里,没有见过这些东西。
狡猾的日本人又拉起李白的手查看,断定他是“老资格”,不由分说把李白和裘慧英捆绑起来,押上汽车。
在日本宪兵队本部,李白夫妇被分别关押在两个牢房里。
敌人对李白刑讯逼供、威胁利诱没有效果,又在李白受刑的时候,把裘慧英也押来。
敌人把李白绑在老虎凳上,一边用刑一边质问:“你给谁发报?
是延安方面还是重庆方面?
”从敌人的质问中,李白分析出日寇并没有掌握实情,于是说:“我的朋友是做生意的,他给我钱,我用电台帮他了解商业行情,这个人全国各地到处跑,来去无定规。
”敌人岂肯相信,用老虎钳拔去他的手指甲,把电线绕在他的手上,拉上电闸折磨他,李白始终未吐露半点实情。
在党组织的营救下,1943年5月10日,李白获释。
党组织安排他打入国民党国际问题研究所,利用敌人的电台为党工作。
他化名李静安,偕同裘慧英一起离开上海。
他往返于浙江的淳安、场口和江西的铅山之间,以公开的身份、公开的电台,为党秘密传送了日、美、蒋方面大量的战略情报。
抗战胜利后,李白根据党组织的命令,在1945年10月与裘慧英回到上海,继续从事与党中央的秘密联络工作。
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开展党的秘密工作,犹如在龙潭虎穴里进行战斗。
为了避免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他凭着精湛的无线电技术取得了善后救济总署复兴岛渔业管理处修理渔船电器设备的公开职业。
电台设在黄渡路107弄6号,他一清早就出门挤上开往复兴岛的汽车,干完8小时的活,回到家里已是黄昏时分。
深夜,他一如既往进行通报。
为了尽量使电台不被敌人测出,他奇迹般地用仅有7瓦功率的电台保持着与中央的联络。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为配合解放战争的开展,夺取全国胜利,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情报人员获取了敌人大量军事情报,一份份标有“十万火急”“万万火急”符号的密电连连转到李白手中。
而此时,国民党特务密布,警车飞驰,在一片恐怖气氛中,国民党陆军的部署、序列,海军的各舰驻地,长江江防计划以及国民党空军少尉俞渤在共产党策动下驾机起义的计划等等,都随着李白发出的无数道电波飞往中央。
李白预感到自己难免被捕,为了不致在再入魔掌以后中断上海和中央的联络,他向上级提出建立预备电台的建议并获准。
11月中旬,收发报机配备齐全,电台进入了调试阶段,李白亲临预备电台地点协助报务员排除故障。
然而,由于北平我地下电台为敌破获,报务员叛变并受敌派遣到上海侦测我地下电台,正当预备电台即将进行正式通报之时,李白的电台被侦破了。
12月30日凌晨,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稽查处第二大队出动几个人埋伏在李白住所周围。
两点半,敌人开始挨家挨户地搜查。
裘慧英感到情况异常,急催李自收藏电台。
由于情报紧急,李白坚持把最后几组电文发完,才撕碎电文底稿扔入厕所。
这时,敌人已经砸楼下大门。
李白迅速拆除天线,收藏机器。
这一切刚刚安排停当,楼下门开了,敌人兵分两路,对同住的两户人家进行搜查。
由于放在桌上的收音机是热的,敌人立即对李白的住所进行严密搜查,藏在壁橱里的那只装有电器零件的肥皂木箱被查了出来。
在敌人的逼问下,李白说:“我过去是电器修理工,现在失职在家,帮着私人修修收音机。
”可是,敌人在这一堆零件里发现了一只亮光光的电键,李白再次被逮捕。
敌人将李白押到警备司令部稽查第二大队,连续刑讯逼供30多个小时,见刑具摧毁不了他的意志,又将他的妻子和儿子抓来诱供。
但是,这一招又失效了。
1949年4月22日,李白被押解至蓬莱路警察局。
这天晚上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第二天托人带出来,信中写道:“听说这里每逢星期一、五上午9至10时下午3至4时可以送东西……我在这里一切自知保重,尽可放心。
家庭困苦,望你善自料理,并好好抚养小孩。
”裘慧英得信后,带着儿子去探望,见李白脸色苍白,由两个难友搀扶着,而那沉静的神情、和悦的目光宛如平日。
他对妻子说:“天快亮了,事到如今,对个人的安危,不必太重视。
” 这时,解放军正挥戈南下,上海就要回到人民的手中。
蒋介石在行将灭亡之时,更加疯狂地举起屠刀,对李白案亲批“坚不吐实,处以极刑”。
5月7日深夜,李白被秘密枪杀在浦东戚家庙。
作者:叶介甫 原名:李白烈士惊心动魄的红色特工经历
本以为翻拍剧必定是味同嚼蜡的,没想到偶然从中看到一集,还算可以吸引到继续,也许主要是因为确实同一时段没什么更好的片子可看了。
赵立新其实并不熟悉,尽管《大明王朝》、《走向共和》如雷贯耳,可是毕竟看它们一直都还是在计划中。
老赵在剧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有不如人意处,更多还是基本传达出了人物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环境中的表现,个别不如我意处也可以理解为个人表达的差别。
追看的间中回忆起老版的电影,突然发现老赵的眉眼间真的是很象孙道临,甚至有多个角度都非常之相象!
只是黑白片中传达出更多是孙的英气,而电视剧中的赵相对更为内敛,睿智则是两人共有气质,一时也难分伯仲,孙的优势在于确实是谍战影视的经典,个人气场也确实够强大,后来者要想取而代之的难度实在不小!
最近翻东西时发现了《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光盘💿,拿出来重温,突然想写点什么。
我的老古董其实我一直都想写一部影评,关于电影的观后感,只是一直没有看到一部电影让我有这种冲动,没想到的再看《永不消逝的电波》时突然有了这种冲动。
本人一直喜欢谍战片,从《与狼共舞》、《与狼共舞2》、《风声》、《唐琅探案》、《爸爸父亲爹》等等,那个年龄段看电视电影从来不会关注主角是谁,只看好不好看,现在回头看来好多老剧的人现在都成了明星大腕,直到这次重温我才知道女一原来是焦俊艳,也是这两年才知道主角是赵立新(本人是赵立新的铁粉,我没有从哪部剧开始喜欢看,是因为看一个纪录片《档案》开始关注他,百度他的个人资料,发现,哇塞,是个学霸大神,深藏不露,穿着打扮又很讲究,很潮,满足我对男神的所有要求)。
言归正传,说说我自己感受的变化,不评价片本身,其实我看片都觉得,嗯,挺好的,不像那么多大神看一个电影电视剧能找出那么多漏洞或者逻辑不通的地方,至少就是看到了我想看的东西。
这部电视唯一不好的就是画质有点渣,没质感,不知道是不是感官问题,好像是黑白的一样,不带颜色的。
最初看李侠这个形象跟我对历来看过的那么多帅又痞、还聪明也衣着考究的男主角形象相差太远了,觉得为啥这个男主角闷闷的,呆板又无趣,看起来整个人病恹恹的,跟没睡醒一样😂,太忧郁了,而且做事畏手畏脚的,一点都不man (原谅我这样的评价,第一次看到这个主角,真的是这样的感受)。
不太记得剧情了,甚至不记得剧中有感情线,有女同志的存在,只记得最后男主角为国捐躯了,死的太惨了。
现在重温了一下,觉得是那时候的自己想法太主观化、带着严重的个人喜恶色彩,不够客观,或者说我的记忆里的感受是有偏差的、失真的。
现在再看会觉得在那个大的社会环境下,除非是富家子弟才会又痞又帅又聪明还正义(当然是我的一厢情愿,更多的可能是又丑又懒又势力)应该很少有每天乐开怀的状态,生活在那样的环境,做着随时会暴露死去的工作,每天忧心忡忡是对的,男主角其实是有勇有谋,沉着的,又有一定的呆板,不过会显得更真实一些。
情节方面依旧引人入胜,特别是找内奸那里,有一段要从三个人(金达,白丽遥、吕道维)找内奸,当时孙明仁他们一起讨论,剧情并没有把他神化,立刻让他想出找内奸的方法,而是商量后再定,这样的设定才更让人觉得真实、有可信度。
然后就是焦俊艳前期作为老板娘角色演的让人惊艳,上海话说的很溜,很有韵味,要知道彼时的她是一个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把一个见过大风大浪、形形色色的人群的女老板娘的形象演活了。
后来跟李侠共处的何兰芬,才是焦俊艳那个时候最真实的状态吧,大大咧咧的傻笑,做起工作来无脑(剧中)又笨拙,能活生生给人气人,自己还可委屈了。
目前只看到了李侠以真名进入了76号院,开始侦查身份,突然又没有了想追的欲望了😂,原谅我的随性。
总觉得基本每个电视电影最精彩动人、让人怀念的部分一般都是在开头(像《仙剑奇侠传》、《X 女特工》等),所以不太想看后面拖拖拉拉的剧情了,反正结局就那样,保留最初的美好也挺好。
最后附上我的男神赵立新学霸三张帅图
报纸上看到个假消息 直接电话里说???
自己擅自闯特务机构去收尸 进去了像个泼妇大喊大叫???
你俩见面了各种驴唇不对马嘴 打情骂俏 拙劣的演技竟然能骗过了里面所有人 你俩进办公室了 发现有窃听 写字交流 进屋半天了屁都不放一个就正常了???
从里面出来了 大门口还嘻嘻哈哈 是不是别人不发火都把别人当傻子啊!!!
表现人物的成长一定要用这么降智的剧情吗 第21集剧情更是迷惑 有矛盾了 女主竟然直接擅自走人 组织性呢 纪律性呢 还“请求组织给你换个老婆”玩儿呢???
从31集直接跳到了最后,果然不出所料一直哭了个全程。
我是因为赵立新来看的,在所有的事情尘埃落定之后,我决定还是回到演技上来再一次欣赏他,所以注定了这不是一篇多么正经的影评,我基本上就是写来抒发抒个人情感的,介意的人,劝你看到这里就别再往下看了。
除了大宅门里演白景琦的陈宝国老师,我还头一次看到在一个不是感情剧为主线的电视剧里能把男女感情处理得这么细腻这么舒服这么自然的演员。
看到了好多观众的评语,大家都表示喜欢这一对相差五岁的革命夫妻日常。
其实,赵立新不是偶像男主角,他也从来不能走那样的路子(虽然在我心里他最帅了),而焦俊艳那时候还是个刚刚毕业的女学生,戏里差五岁,戏外一定不止。
这样看上去可能会稍有违和的组合,却被这两位精湛的演技轻易的化解了。
李侠本身是个知识分子,赵立新老师却并没有把他单纯的塑造成一个“瞿恩”(我超爱瞿恩的,这里没有黑的意思),而是用来些笔墨来塑造他温和,富有人情,生活化的那一面。
李侠有李侠的局限,有李侠的大男子主义,也有李侠的浪漫和执拗。
在两个人假扮夫妻的那段日常相处中,我觉得赵立新老师可能有几句台词都是现场加的,让一个风尘仆仆归来的“丈夫”+“战友”形象变得生动可靠,依稀记得体现在,不管多忙,他都会先和“兰芬”话两句家常再伏案工作,尽管那时他们还没有真正相爱,但这一点点残酷斗争形式下的温柔和体贴,足以让李侠这个角色打动到我。
再说到小路和老李(自动变老?
)的那一段剜心审讯,其实在赵老师的节奏下,多多少少是有一些话剧的感觉了,灯光,布景,两个相爱的人用仇恨遮盖的爱意,在我看来,舞台的戏剧化效果反而是增强了那种张力和气息。
我的心跟着李侠和小陆那两双痛苦胶着的眼睛而紧紧的绷了起来,下一秒可能就会暴露,但此刻却多想不顾一切的拥抱啊。
如果能够沉浸其中,便能深切的感受到那样的痛苦,我想感谢两位演员为我带来这一场优秀的表演。
(感谢随之而来的一宿未眠?
感谢吧)李侠好难啊,我还是心疼子岐吧。
谁能想到这个作天作地只是希望李侠“宠”他的男孩子的临终遗言居然是“你居然敢杀我大哥?
”呢?
李侠总说他学不会宽容,但是子岐到最后也就是想和李侠分个高低,政治斗争去他的,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想较劲的人就是李侠,只能是李侠!
谁能说这不是爱情撒????
(我在写什么奇怪的东西我也不知道,控制不住我自己了)。
即使知道那首歌是情报,但是李侠在子岐四十岁生日宴上的回忆我依然哭到心碎,你们有的是从日伪政府就困在一起的过命交情啊,进76号的那场开幕酒会让二人相认,车里的那一场换钢笔的戏份我觉得是全剧最令人激动的戏份之一。
明明为了凸显战争残酷,可以用两人难舍难分的兄弟情来虐一下观众,最后却非要安排子岐黑化,这个是我不能理解的地方。
那么好的子岐,来世一定要和你大哥大嫂做邻居,天天晚上来蹭饭啊。
主旋律讲的太多了,而且真要说,我更喜欢柳云龙在中心思想方面的诠释(那两部经典就不赘述了),这部剧更像一个致敬,发挥的空间其实有限,但是在2019年的凌晨我还能坐在沙发上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他又是成功的。
喜欢一个人或一个东西,从来都不是因为他是完美的,而是因为他只能打动你,最能被你理解。
送给李侠和他的伙伴,也送给亲爱的赵立新老师。
什么叫“人性”?
就是在剥离掉党、国、主义、阶级斗争这些陈芝麻烂谷子之后,剩下的还有“兄弟”二字。
60年后“李侠”终于做到了,虽然依旧那样扭捏、暧昧,但虚掩的事实也是事实。
在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有必要先去重温一下那部同名的经典影片。
重温之后,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当中,孙道临饰演的李侠,王心刚饰演的姚苇,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的哪些特征足以支撑他们渡过漫长的、动荡的岁月之后,还依然常驻我们心中?
重温经典之后,我们再去看这部刚刚播出完毕的电视剧,我们会发现,尽管故事还是那个故事,角色还是那些角色,电视剧的创作者也在无论演员方面还是场景、服装方面,都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质感,但最终的效果却还是差强人意。
问题出在哪里呢?
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时候,能否再现那个时代的人身上的独特气质,往往会成为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因为场景空间可以再造,服装道具可以再造,但人的气质的再造却不是那样简单,它需要创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人为何会呈现那样一种特定的气质有深入的理解和表现的能力。
那么具体到《永不消逝的电波》那些角色的气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理想主义。
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短短37年的时间当中,我们这个国家连年战火、动荡不安,但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却涌现了整整一代甘于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抛头颅撒热血的中国人,尽管他们会选择不同的信仰和人生道路,但他们对理想的忠贞程度却是极为一致的。
《潜伏》为什么会那样打动人心,关键一点就是它抓住了“信仰”这个最为关键的主题。
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很多方面有仿照《潜伏》的痕迹,剧本故事也提供了一定的表现空间,但可惜在具体的细节方面以及很多戏的处理方式上却显得浮躁而草率。
这种浮躁和草率不属于民国时代,而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通病。
第二,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人,一个甘于为自己所信奉的主义而牺牲的人,他的人生态度一定是从容而淡定的。
具体到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来看,我们在它处理一些人物关系的时候,显得非常急切。
学过戏剧的人都知道,戏剧冲突的感染力一定要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是需要基于人物关系和人物的情感的状态来合理体现,而不应仅仅是将一个外部的冲突强加到人物的身上。
还是以《潜伏》为例,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在很多矛盾冲突非常强烈的情节当中,人物的状态反而是很松弛的,或者干脆没有多么强烈的反应,表情木然。
可在观众看来,这表面的平静背后蕴含着多么波澜壮阔的内心情感!
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外松内紧”的表现方式,而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很多情节表现上,却是“外紧内松”,我们会发现在大量的时候,演员将角色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强烈外在化表现,试图依靠拙劣的表演将戏剧感强行推高,仿佛生怕观众感受不到刺激继而换台似的。
这种弄巧成拙和极不自信的表现又怎么能与那个时代人们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相契合呢?
还是说回到那部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吧,它拍摄于1958年,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还不到十年的时间,拍摄电影的那些人,以及电影中的那些角色全都是从民国时期过来的人,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信仰不同,但无一例外都还会有那个时代浓重的烙印,这种民国的气质也自然而然就会被他们带入到影片当中。
而当今天我们再回望那个年代的时候,就更会意识到,这种民国范儿在很多民国人物身上都那样鲜明而凸出的体现着。
其实也不仅是那些革命志士、文化精英会如此。
很多普通人,哪怕是一个小市民或者乡村教师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一种彬彬有礼、从容不迫的处世的风格,这是上千年儒家文化熏陶和教化的结果。
电波可以永不消失,但“民国范儿”却几乎已经消失殆尽。
这或许可以作为一部文艺作品之所以失败的借口之一吧。
情境逻辑有错误
适合低血压人群看的谍战爱情片,看完什么都可以谈就是不能谈逻辑
这一时期的谍战片还是好看的,剧本好,有演技,跟现在一片的塑料演员完全不同,这三位主演除了赵自己把演艺生涯作没了,其他两位现在资源越来越少,是中年危机吧
对谍战电视剧而言,硬伤漏洞太多了,剧情也有诸多不合情理之处,电波的作用在电视剧里面几乎被弱化至极点。谍战就是要隐秘,哪有一天到晚像开支部会一样的碰头,类似的漏洞数不胜数,严重影响观感。还是黎明之前好看。
李侠,你的名字代表我要说的所有
我的智商情商不够用啊。男女主讨人喜欢。
学摩尔斯码未果无人与我操练作弊信不过别人
特别受触动的一部电视剧。据爸爸说是他小时候就有广播连载的
余飞编剧,难怪弱智剧情多。
改编的还是很不错的,男一演技在线,值得看
颜值差了点
前面几集剧情节奏真的很不错,为了给女二戏份,从女二到上海后就开始各种墨墨迹迹,看的太累了,如果砍掉这部分戏,毫不影响剧情,后面也更有看头
谍战我喜欢啊!
好心疼赵子岐的说,李侠一次又一次的骗他,很有爱又纠结的一对啊……其实李侠为共产党奉献一生最后连救都没救他,真是莫大的讽刺啊……
原来干革命就可以老牛吃嫩草,我也要干革命啊!
节奏有点慢
写于2010年:因为央视在播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电视剧版而想看看经典的电影版。电视剧版一看就被深深吸引了,就像看悬念片一样,每一集都很吸引,每一集都有悬念,很精彩。以前从来没有看过类似的片子也不喜欢类似的片子,但这本却完全不同,完全打破了我的喜好。
硬伤较多,最后几集还缺乏人性
十年前的剧拍这么好,非常感人,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人性挖掘,人物情感都非常成功,是一部制作精良、充满情怀的好剧,致敬所有的英雄……
电脑坏了,害的我只好看央视的电视剧。发报员女学生演技超差的,每集看到她就想播台。男主角和女主角演的都可以。谍报倒是其次了,每集都是双方的茶话会,可能是因为动作场面太费钱了,所以给人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