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能拍出一个“神结尾”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请。
有的“神结尾”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比如影史公认的经典《肖申克的救赎》,前面的剧情多少有些冗长和乏味,但是当你等到那个神结尾,你会明白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比如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谜一样的双眼》,前面90分钟,你都会在压抑煎熬中度过,但最后长达30分钟的神级结尾,让我们明白什么叫做峰回路转、百转千回;比如2007年的好莱坞电影《迷雾》,126分钟的电影,前125分钟就是普通的怪兽片,可是最后绝望的父亲杀死儿子,望向窗外的那一幕,让整个电影直接提升了一个档次。
有的“神结尾”拥有画龙点睛的神奇。
比如大家熟悉的《盗梦空间》,前面的剧情已经足够精彩,但片尾那个旋转的陀螺,让影片立刻深刻起来;比如票房大卖的《让子弹飞》,你本以为是一部爽片,但片尾周润发在火车上的回眸一笑,让人瞬间汗毛倒竖,忍不住去二刷;比如火爆全球的《速度与激情7》,因为保罗的意外离世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片尾保罗与范光头开车从分叉路分开,配上《see you again》的BGM,不仅巧妙处理了保罗的后事,还让整部影片披上了温情的外衣。
有的“神结尾”则是沉默中的一次爆发。
比如我今天介绍的这一部《拨浪鼓咚咚响》。
这部影片带着一股矛盾的特质。
首先导演白志强是个纪录片导演,他在2014年拍摄纪录片《边走边唱》,这是一个讲述陕北盲人说书队的故事,拍摄期间他接触到了当地的留守儿童,决定为他们拍一部剧情片,之后他伏笔创作2年,写了12稿,终于写出了这部电影。
换言之,这是导演的处女作,是一个纪录片衍生出来的“副产品”。
然后影片的演员都是素人。
一个主演是导演的小学同学,本职工作是个出租车司机,另一个主演是当地农村小学的学生,两人都没有表演经验。
配角里,副导演演了一个村里的傻憨憨,美术演了一个色眯眯的房东,编剧演了一个小商贩。
从演员的选择也能看出整个剧组的捉襟见肘。
接着再说故事。
本片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片,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踏上了一段神奇的旅途,一个是丧子的中年男人,他活着的唯一希望就是寻找仇人;一个是农村留守儿童,他的父亲在外地打工多年未归,他想要去寻回父亲,两人在旅途中同嬉笑,共患难,产生了如父如子般的感情。
是枝裕和之前拍过同类型的《如父如子》,剧情更加跌宕起伏,情感更加细腻,有珠玉在前,这部处女作想出彩很难。
而作为一部公路片,基本的创作套路就是主角一路打怪升级,“刚擒了几个妖,又降了几个魔”很遗憾,这部影片依然没有逃过这个窠臼,属于看10分钟就能猜到结局的那种。
最后再说说本片完成后的待遇。
这部影片于2020年完成,结果遭遇疫情,没有经费搞宣发。
剧组想走院线,没有大银幕视效;想走网络平台,没有帅哥美女,缺少所谓的“网感”;想去电影频道,却不是主旋律。
就这么折腾了3年,这部影片终于在2月25日登陆院线和观众见面了,结果上映好几天,票房只有85万。
综合来看,《拨浪鼓咚咚响》似乎就是一部不知名导演拍摄、素人参演、剧情俗套、视觉语言单调的、不成熟的处女作。
但这并不是这部影片的全部。
这部处女作在完成后,立刻获得了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内的多项大奖的青睐。
影片在宣发时遭遇了巨大的困难,但大象点映团队看了幕后纪录片后大受感动,愿意出资垫付宣发费,并且亲自推动影片全国公映。
影片上映后,立刻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在票房不理想的情况下,豆瓣口碑却从开画的7.3分涨到了7.5分。
有人说,这是《无人区》之后最好的公路片;有人说,影片如果宣发做得好,本该是又一部《隐入尘烟》;还有人说,明明是一部工工整整的电影,但最后却被结局深深感动。
那么《拨浪鼓咚咚响》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
我觉得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第一个关键词是真诚。
几乎每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都拍得很真实,但是真实之上,是真诚。
真实只是客观讲述,真诚则带着温度,本片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导演白志强最初想拍摄一部讲述留守儿童的纪录片,但是害怕会伤害到受采访者,因此才退而求其次拍摄一部虚构的剧情片,给真实披上一件外衣。
影片的主角惠王军,他是导演的小学同学,遭遇了巨大的不幸,孩子得了重病,花光了积蓄,妻子离婚,靠开出租赚钱。
剧本就是以他的故事为蓝本进行创作的,片中他饰演的苟仁也是一个父亲,有一个患重病的儿子赖赖,为儿子治病过程,好友白明明陷入传销骗走了他的钱,儿子因此夭折,苟仁活在了丧子的痛苦和复仇的怒火之中。
惠王军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苟仁这个角色几乎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在读完剧本后他嚎啕大哭,一下子就进入到了角色之中。
影片中的苟仁是个卖货司机,影片开拍前惠王军就真的开着货车到各个乡村去卖货,影片开拍时,他几乎就是本色演出,有不知道真相的路人甚至走上前去买他的东西,还问他身后拿着摄影机的人在干什么?
可以说这部电影首先对于这个不幸的父亲就是一次治愈。
影片中的小演员白泽泽,虽然也没有表演经验,但是从1000多个农村小孩中海选出来的,有灵气、背台词能力强、情感爆发力强,他虽然不是留守儿童,但就在当地的农村学校就读,周围有很多留守儿童。
当确定他出演角色后,导演刻意让他和父母分开一段时间,还骗他说父母去陕西神木打工去了。
而影片中白泽泽饰演的毛豆,他的父亲就是去神木打工,影片的剧情就是毛豆坐着苟仁的货车去神木找父亲。
现实与电影又做到了完美的重合,白泽泽几乎也是本色演出,据说影片拍摄到最后,他因为思念双亲,忍不住大哭,谁都拦不住。
与其说两个演员是在表演,不如说就是在镜头下真实的生活,这样的影片很难不动人。
很多青年导演在拍摄农村题材时,都很注重电影语言的运动。
如毕赣的诗意长镜头、李睿珺的油画般构图、郝杰的生猛想象力等,相比之下,导演白志强显得有些笨拙,没有太多的设计,很多人直言“电影质感为零,就是一个电视节目的水平”这又是一大误解,白志强就是学摄影出身的,他最知道如何拍出所谓的电影质感,但是他追求的就是那真实的感觉。
为此他甚至做起了减法,制定了很多拍摄原则来约束自己。
比如不用黄金分割构图,比如尽量采用自然光,即使是做光也要最大限度临摹自然光,比如不用逆光勾勒轮廓等等。
比如选景尽量不去人工造景,就选择日常化的场景,最多调整现场的部分摆设等等。
这种真诚到极致的拍摄方法可能无法入很多人的法眼,但却呈现出了如同纪录片一般的质感。
第二个关键词是留白。
影片的时长只有97分钟,观影时能明显感觉到导演剪掉了很多剧情。
比如小孩儿毛豆是如何偷偷跑上苟仁货车里的影片没有交待,而是直接讲了他藏上车以后把货车点燃的结果,简洁明快。
比如村里出现的那个神经兮兮的疯子,几乎每个中国农村都会有这样的人,《平凡的世界》的牛二也是这样的人,作者会把他当成一个寓言式的人物,说出“世事要变啦”来讽刺现实,但是本片中的这个人只是蜻蜓点水出现了一下,并没有过多的笔墨渲染。
比如两人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毛豆儿父亲的下落,本以为是父子相认的煽情段落,导演却借他人之口,寥寥数语交待了父亲的下落,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2008年,导演也没有花太多笔墨讲述那个时代,同样是用留白的方式交代了,并且点到为止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比如广播里传出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一片欣欣向荣,可是故事的主人公却在生活里苦苦挣扎;比如两个主角吃饭时,饭店里传出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既交代了时代又暗示了两个人相依为命的关系;比如毛豆父亲工作的地点叫“新城区中央公园”,看上去越是一片希望之地,但是实际上毛豆要面对的却是不堪的现实。
比如两个主角找不到人生的出路,背后的墙上写着标语“弘扬时代新风”比如主角的货车抛锚,遭遇困境,一个路过的货车却想要借机索要500元帮忙费,那辆货车上写着“电影广告招商”的字样,据说是导演拉不到赞助,就用这个彩蛋进行自嘲。
可以看出,导演对农村的现实也有态度,也有尖锐的批判,但都是点到为止,留下大段的空白让观众自己想象。
当然影片最大的留白其实是主角苟仁这条线。
在原本的剧本里,苟仁丧子的故事是要大书特书的,导演设计了很多细节。
比如苟仁孩子赖赖是孩子中最先学会叫爸爸的,赖赖喜欢扭秧歌,小小年纪就拿着花伞在炕头上进行表演。
比如苟仁和白明明的恩怨也是有详细细节的,两人在鞋厂打工认识,白明明陷入传销,骗苟仁说只要5万就能给赖赖找到肾源,最后这笔钱一去不复返,赖赖还目睹了父亲给医生下跪的场景。
这些情节放出来,很有催泪效果。
可是导演全部砍掉了,只用了闪回的方式,浮光掠影式的交待了这个事件的大概轮廓,我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这部影片是讲述苦难的,但不应该歌颂苦难,这些煽情虐心的段落会冲淡影片的主题,留白处理淡化了苦难,更能让观众看到拨浪鼓咚咚响传递出来的希望。
第三个关键词,神结尾。
影片故事通俗易懂,节奏四平八稳,就是一部工整的公路片,虽然感情真挚,但一切都还在射程之内,没想到最后5分钟的神结尾一下子让我破防了,走出影院我甚至哭成了泪人。
走出影片我反复回味才发现,这个神结尾并不是妙手偶得之,而是导演故意设计的。
或者说,前面的娓娓道来是在蓄力,就是为了最后一下那雷霆万钧的情感冲击。
观影前期,我一直感觉导演拍得有些赶,就是很多情节塞得太满,他完全可以停下来等观众酝酿一下情绪,完成情感的生活,就急不可耐地用下一个突发事件冲掉了堆积起来的情感。
比如毛豆烧毁了苟仁的货物,导演完全可以停下来讲一讲这个丧子男人多么不幸。
他却忙不迭让苟仁面露凶光,带着毛豆找家长要钱;比如苟仁来到毛豆家中,得知他奶奶去世,父亲外出打工,已是孤身一人,到呀完全可以停下来讲一讲毛豆多么不幸;他却忙不迭让毛豆略施小计,骗苟仁带他去神木找父亲抵债;比如后期两人好不容易建立了亲密关系,导演完全可以停下来用一组慢镜头反映这对“父子”的亲密互动。
他却忙不迭让毛豆再次闯祸,两人又陷入新的困顿之中。
总之,就是观影时总感觉情绪刚刚聚拢,就被迅速冲垮。
直到结尾我才知道,导演这么做一方面当然是要拍出生活的杂乱无序,毕竟真实的生活里是没有那么多间隙让你伤春悲秋的。
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结尾那一次情绪的集中爆发。
片尾,苟仁把毛豆举过头顶,为他燃放烟火,这一幕真的太燃了,我瞬间想到了《三体》中的金句“整个宇宙为你闪烁”,是的小人物也可以迸发出穿越太空般的浪漫。
之后,苟仁把毛豆送回家中,将儿子赖赖玩的拨浪鼓也送给他,拨浪鼓上破损的地方多了一个创可贴,两人浓烈的情感浓缩在一个具体的小物件上,拨浪鼓咚咚响,一切尽在不言中。
最后一幕,毛豆追着苟仁的车跑,一边跑一边喊出了卖货时的顺口溜,苟仁含泪按动电喇叭,用同样的顺口溜回应,情感的共振就此产生。
影片戛然而止,留下了热泪盈眶的观众坐在那里,久久回味。
这样一部真诚、简洁、拥有神结尾的电影是近10年来难得一见的公路片佳作,期待它能被更多人看到。
跟yf一起,俩哭包🥺!
巧的是近半年在影院里看了好多同结构的公路片,这一部是友邻打分最低的,但是是我觉得最亲切的,因为它不是在公路上旅行,而是在公路上生活。
不是一场不计成本的冒险,而是主人公都各怀目的精打细算的找寻。
当然到了结尾,这个找寻的对象模糊了,找寻的信念动摇了(这也几乎是每部公路片必然的结构要素)。
我理解了为什么这个时代公路片会让人动容,因为人的目标是模糊的,信念是摇摆的。
而公路片给的答案则是一种想象性的解决:生活过程本身是全部真谛。
影片里两个地方是我觉得很有巧思的:一个是印着“电影广告招商”的车开过,假意要援助陷入泥潭的底层人,实际上要价500,被骂了之后还恬不知耻地诅咒人家留着钱买棺材。
确实,整个华语电影产业就是这样的骗局。
比如一些知名流量,导演都在转发这部片子的预告片,鼓励大家多多支持国产电影。
但是这些人在干什么?
一面恰烂钱不好好创作,净是拍摄一些跟现实生活毫无关系的工业糖精,一面让人支持国产电影,虚伪到了极致。
第二个是农民工打牌的时候,说工头(用了导演本人的名字)白志强欠自己钱。
一方面说明了他们之间的生产关系,雇佣者与劳动者,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媒介自反,揭示电影本身的产业性。
我觉得导演卸下架子,把自己在电影生产中的位置坦坦荡荡地告诉观众,这在国产电影里确实是罕见的真诚了。
怎么说呢,电影中多次出现背景音乐《我和你》,刘欢鼻音很重的唱腔昭示着2008年那个大时代,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拥抱全球化进程的大时代,前景是苟仁和毛豆在寒冷的冬天里花18块钱找一碗热的羊蹄。
老师跟我们说,不要怜悯弱者,因为廉价的怜悯其实是那个制造二元对立的时刻。
08年的你我又在做什么,也不过是在《我和你》之外,钻营于日常琐屑罢了。
这些时刻也许没有《我和你》那么地冠冕堂皇的感人,但是这些时刻没有意义吗?
不,正是这些时刻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人类普世价值的理想。
这些年很少写影评,但忍不住想说点什么,很多人留言提到的方面我就不再赘述。
就讲几点感受最深的,希望@志强导演 也能看到。
一这部电影,我看到了一种国产片非常稀缺的品质:克制。
为什么说克制是稀缺的?
再重新叨叨一下我曾经表达过的观点:就电影来说,撩拨观众的情绪太容易了。
有时候看电影,明明知道主创在费劲心思拉扯你的泪腺,出于本能也真的会哭的稀里哗啦。
但过后心里充满愤怒,一股被QJ情绪的愤懑。
但凡参加过公司团建拓展训练的朋友都知道,煽情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高级技巧,人类能共情的基因毕竟占了大多数。
显然,相对煽情,克制的表达、引人思考,从艺术形式上更高级,也更难。
所以文艺工作者的作品不煽情、情感克制,不只是创作水准问题,更是一种美德。
从这一点讲,这部片子太难得了,这样一部以苦难做背景的电影,抛弃了easy路线,选择了真实克制的Hard模式。
二看片的过程我不断的想起菊次郎的夏天,类似的公路片类型,类似追梦主题,难免对比。
我就在想,这部片为什么不能拍的像菊次郎的夏天那么轻松、明快、好看?
而答案也很简单。
这里是穷苦的老中西北土地,苦难已经深深刻在人们的DNA里,更刻在脸上。
这部电影必然有不同于日式小清新的、属于西北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底色。
在这层底色之上,这对分别丧子和丧父的“父”与“子”的共同寻梦之旅,仍然有许多或温情或好笑的互动瞬间:冬夜拉屎没带纸用石头擦屁股,被假女鬼吓到,俩人在黄河上享受滑冰的快乐,调皮毛豆好心“复仇”导致苟仁损失越来越大,毛豆当小货郎帮苟仁卖货“抵债”。。。
而最终在独属毛豆的漫天烟花中,完成了彼此的和解和圆梦。
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是真实可信的,没有脱离真实生活和故事脉络本身。
如果在寻梦旅途中塞满常见的庸俗笑料,或者抹上蒂姆波顿电影似的奇幻色彩,那么才是另一种消费苦难了。
三我最想表扬导演的是,人物塑造和故事推进符合现实逻辑。
两位主角,先说苟仁,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喜当爹当圣母,生活的苦难早已把他变成一个怀着一腔仇恨、冷漠、绝望的底层中年男人。
苟仁被顽皮的毛豆搞到财产受损的反应是真实直接的,无比愤怒,千方百计去追索赔偿。
在整场旅途中,丧子怀有心结的父亲与跟自己儿子一样调皮可爱的孩子,一路互相陪伴和支撑,逐步建立父子般的感情。
再说毛豆这个角色,之所以能打动苟仁以及观众,是因为他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了。
纯真朴实——损坏他人财产认赔,善良——看到比自己还惨的小女孩,立刻给钱帮助(有点慷苟仁之慨,但人家主动提出爸爸来还),朴素的正义感——报复坐地起价见死不救的货车司机。
总之,是一个虽然贫穷,但人格健康的孩子。
像毛豆这种儿童,是不是必然拥有美好品质?
不一定的。
以前我去乡下时见过留守儿童,许多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疏于教养,情感冷漠,行为粗野,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可爱。
那么毛豆为什么能这么健康,其实导演在电影里有铺垫,就是毛豆的奶奶。
电影开始有两场戏,一场是奶奶在拍老相,毛豆跟村里的小伙伴因为烟花打起来。
毛豆的奶奶怎么做的呢?
赶紧制止打架,即没有责怪对方孩子,也没有责骂毛豆,而是细言安慰孙子:等爸爸回来给你买多多的烟花,让他们眼馋。
另一场戏,毛豆想爸爸了爬上桌子擦照片相框,结果打碎了玻璃相框。
奶奶发现后第一反应,是关心孙子有没有被玻璃割伤,反复检查孩子身上有无受伤。
那么人物性格内在的逻辑就合理了,毛豆作为留守儿童却幸运地拥有一位好奶奶,是奶奶给了他充足的爱和安全感,毛豆比较健康的人格与奶奶分不开。
这些,才是对故事和人物塑造不可或缺的细节,哪怕只有几秒的镜头,都不是废笔,足以看出导演的用心。
当然这部电影不完美,一定还有提升空间。
比如是否可以在故事性上增加可看性?
处理一下穿帮的问题,细节做的更完美一些?
我给这部电影打9分,至少有3分都要给导演的真诚。
我认为对于文艺作品来说,真诚和情感太重要了。
就像张国荣的歌,技术上未必最强,那么多人对他的歌如痴如醉,更多是出于他唱歌时投入的深情。
北京首映二刷了,一部质朴、纯粹的电影,节奏很好,素人演员表演也很自然,作为导演第一部长篇电影作品很是不错,导演的讲故事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演员调教能力都很强,值得一看的电影。
印象最深的还是两位完全没有演过戏的素人,一个本身就是留守儿童,一位居然是位出租车司机,第一次演电影居然能演的那样自然和真实!
如果你喜欢安哲的《尤里西斯的凝视》,锡兰的《冬眠》,以及《樱桃的滋味》,那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拨浪鼓咚咚响》把东欧式的凄美融入进了陕北的苍茫,整部电影的画面颇具中西结合的美感;导演对山景的把握也恰到好处,整部片的许多分镜也能看出对画面整体的斟酌,至少给我的感觉很舒服,很耐看,尤其喜欢几个夜晚的场景,深邃的蓝莫名有种日式美。
整体来说剧情比较简单,观众都能猜得到。
寻父之路套用了美式公路片的幽默,但是中间的张力并不够足,可能是为了结尾的高潮做铺垫,但至少没有达到开头的高度和节奏,中间几处的演技和音效也有待提高。
在快结束的时候毛豆说了一句“我以为我会死,但是伤慢慢就好了”,这句个人感觉真的能给电影提一星,情感上虽然没有最后的那种爆发,但就是这种作为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用天真的口吻说出很厚重的话,让人不经意间百感交集。
也许是很久没有看电影的原因,结尾毛豆回追男主的镜头还是没忍住泪崩了出来。
大概就这些,如有其他还会补充,新人第一次写影评,感谢。
🙏
一部具有陕北在地性特征的儿童公路片,大情节叙事,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影片的人物关系处理细腻,但是题材和视角相对传统,以表现两人的情感为主,部分段落设计感较强,煽情用力较猛,但相对奏效。
影片讲述了留守儿童毛豆在家里亲人都去世后想要外出寻找自己父亲的故事,也因此他与失去了自己儿子的流动货车摊贩司机产生了纠葛,两人共同踏上了寻找父亲的道路。
影片人物关系塑造细腻准确,两人从一开始纠葛产生时的极具敌意的欠债关系,到不得不一起上路的合作关系,再到卡车陷入泥坑后毛豆为了推车不惜弄的一身泥,司机心生怜悯,然后两人又一起遭遇了在车上度过寒夜,并被稻草人惊吓等共同经历,患难与共使两人的感情升温,因此两人成了真正的朋友,此时外界的矛盾在两人的认知中变成了两人共同的矛盾,因此毛豆在砸了没有帮助两人的车主的窗子后,货车司机并没有责怪毛豆,而在后面两人又在庙会中遭遇了黑恶势力货车司机,因为毛豆的正义感使得两人被打,两人的感情再次升温,并且获得了对方的精神上的认可,这也是他们在失去毛豆父亲信息后货车司机没有需要问他索要赔款,而是想将他送回家,并嘱咐他好好学习的理由,但是毛豆依旧想寻找自己的父亲,而货车司机也被他的信念所打动,最终答应他寻找,也就在此刻,货车司机与毛豆产生了父子的感情。
而后影片用蒙太奇段落的方式展现了两人想办法派出各个地方边寻找其父亲边赚钱的经历,并在其中穿插两人温馨的互动画面,两人在这个过程中也知道了其父亲的一些信息,似乎他过得并不好,并且可能已经在外面有了家庭了,然后故事并没有聚焦于他们如何找到父亲,而是直接得到了之前打不通的电话的地址,但竟然得知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一直打电话装做他父亲的,实际上是他的一个亲戚。
货车司机并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我,有幸已经到了终点,他为毛豆换上了好看的衣服,在豪华酒店住了一晚后,为去放了一个盛大的烟花,然后将其送回了家中,最后两人挥泪告别。
在这场旅程中一个人收获了父爱,一个人我实现了给自己儿子爱的机会。
从上面可以看到影片作为一个类型化的情节剧,其戏剧结构十分规范规整,剧本创作扎实,这也是该影片的优点。
且该影片作为一个公路片具有极强的类型示范性,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的主要矛盾主要来自两人以及路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路上遇到的事情是两人关系推进的重要动力,通过这个影片我们可以很好的学习到公路类型片的类型化创作套路。
当然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做出更具现代性的公路类型片,就需要思考具有当代性的人物关系以及人与外界的关系。
非传统意义上的公路片,将镜头对准底层的边缘人群,用比较真实的手法,跟拍镜头记录了两个被“抛弃”的人因为一个意外产生了联系,互相取暖与慰藉,同样的,把这份温暖传递给了观众,在欢笑中不禁落泪,被治愈,被拯救,各自获得新的希望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真诚之作,真实感动)一个是留守儿童,想要出门去找寻外出打工多年未归的父亲。
一个是货车司机,失去爱子四处漂泊总是记挂着那咚咚响的拨浪鼓回忆。
这样的两个人相遇后,注定要一路同行互相填补各自内心里的空缺。
孩子找父亲那条线,因为是主线相对容易能想象得出。
货车司机自己孩子的副线,在电影开始处早有提示,不过磨刀霍霍的架势可能有些演绎过头。
如果前面不铺垫,在后半程直接揭露司机孩子的事,又可能会显煽情,总之是挺难处理的。
货车司机这个角色设定还是偏善良,两人在车上第二次相遇导致损失几千块,孩子后续又闯祸使他损货又赔钱,带孩子住高级酒店,临别还送大把钞票。
庆幸孩子能遇上这样的好人。
早早在豆瓣大V连城易脆群里得知的这部电影,记得公映前脆脆作为宣发方和白导四处奔走,我本想趁着寒假旅游的机会参加路演,不料还没等出发去成都,成都的活动就结束了,刚准备从成都前往重庆游玩,重庆也恰好路演过了,屡屡错过见面会的我只得暗自嗟叹,兜兜转转,直至今日才在零星的排片表中抓住了机会。
观看过后,只觉得和这部片子“相见恨晚”,虽然没有机会和导演面对面交流,但是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似乎听到主创们如涓涓细流般地轻声诉说,为了回复创作者的一片赤诚之心,我便下笔写这篇短文,这一来一回,也算无声地交谈过了吧。
毫不夸张的讲,这部电影是我两年里在院线看的最舒服的电影,电影院的灯光缓缓亮起,只剩下了不舍和百感交集,这是我最喜欢的观影状态,也感谢《拨浪鼓咚咚响》让我又抵达一次这种境界。
想自学编剧的我比较关心影片的剧作方面,从类型上讲,本片是典型的公路片,双主人公或者说一大叔一小孩的设置甚至可以说本不稀奇,很让人联想到《菊次郎的夏天》等许多名片佳作,但是这部电影绝不是此类电影的泛泛之辈,编剧以写实和浪漫兼具的笔触反映了留守儿童这一有着地域特殊性的社会问题。
其实,不论影片质量怎样,这种给予这些“墙角中的孩子”关注,并且能上映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
奈何影片质量也颇高,故事节奏时急时缓,恰如其分,开场抢鞭炮照相一场戏就交代了毛豆的倔强和可怜,苟叔的身份和小市民性格,效率极高。
我特别喜欢剧本中悬念的设置,题眼拨浪鼓是苟叔儿子留下的念想,前半部分毛豆就淘气弄坏了它,观众全程都在担心,直至最后苟叔把拨浪鼓送给了毛豆,给了个拨浪鼓上贴上创可贴的镜头,原来苟叔早已接纳了他,让人感动,这个爆点太好了!
苟叔的秘密慢慢展开,终在和毛豆关系逐渐升温时爆发,观众担心他冲动之下闯下祸事,还好毛豆已经把刀扔了,回应了摁手印时的刀的特写,这个处理也是绝了,不经意间互相救赎,互相取暖,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并且也升华了主题,妙哉!
虽然在开头我们就可以窥见毛豆的父亲死于非命,但是因为这两个悬念的设置,让本能看到头的情节中多了许多波澜,全程吸引了观众。
找父亲和为儿子报仇两线一明一暗,齐头并进,特别清楚还不那么刻意,话说回来,还是节奏把握的好。
演员的演绎可谓精湛,尤爱毛豆,在第一次玩拨浪鼓被打的时候,他扭过脸泪眼朦胧的样子特别真实,就像我小时候过马路捡东西被训斥时的反应,那种不是故意冒犯却被训斥的委屈让人五味杂陈。
还有最后下车时的沉默腼腆,劝架时的拽衣角,太爱了。
苟叔两场打人戏很让人触动,尤其是痛锤白明明,那种决绝和痛苦让人窒息,感觉他的演法特别自然,在我心里他就是那个生活失意的苟叔,在此我想感谢演员的精彩表演。
整部影片音乐用的不多,比较凸显写实风格吧,很多都是这种有时代背景的BGM,《我和你》直接把我拉回那一年,2008年,我八岁,和毛豆差不多的年纪,想到我俩天差地别的际遇,心里很是沉重。
好喜欢摄影,黄土高坡的构图,让村庄有了一种粗犷的美。
虽然不是专业人士,超级影迷都谈不上,从我可怜的阅片经验中,也感受到了镜头出色的调度,在苟叔回房子时有行人走过,如此简单易让人忽略的画面都是动的,可见调动之丰富。
剪辑特别喜欢偷偷开门苟叔做梦那块,美术我就不大懂了,反正质感挺好的,再次向全剧组成员表达诚挚的谢意。
说说我觉得有点困惑的地方,有点不理解毛豆生抢同伴鞭炮扭打的动机,还有前半程一直给拨浪鼓特写的用意,以及最后穿制服的人的身份。
我不会写专业影评,也不想写东西去评论什么,我在想,作为一个观众,他为电影写的就应该是他观看前后的所思所想。
观影的前一天,碰巧打开了去年的现象级电影《隐入尘烟》的导演李睿珺在B站的最新访谈,两部电影都是聚焦农村,当问到当今农村的问题时,李导谈及留守儿童,自杀率上升,妇女压力过大中性化,这些都是我作为个城市里过着衣食无忧生活的孩子难以想象的。
看视频的第二天就看了这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电影,让我更进一步地带入影片的故事中,可能是电影之神为了让我票钱花的更值吧。
蓦然想起,身边有个同学小时候就是留守儿童,她自立而坚强,热心又自律,因为老师的欺瞒报考失误白白浪费了70分,却没有自暴自弃,依旧挑灯夜读,我没怎么关注过她的童年,看过这部电影我仿佛看到了她。
环境的锤炼造就了留守儿童们独立坚强的性格,但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他们本可以依偎在父母的臂弯里,他们本不需如此懂事,他们只是孩子啊,更何况他们中的更多最后也只是走上父母的路,甚至走上了不归路。
城市化进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还是有无数在车站溢满渴望的稚嫩脸庞,而关怀留守儿童的舆论声音,却愈来愈低,仿佛事情已经解决似的,是这部电影又让人们忆起这个社会问题,虽然难以解决,但是我们总要做点什么,关注本身就是帮助,这也许就是这部温馨又心疼的电影的人文意义。
一些电影可以是舰队起航时的集结号,而一些电影是土路上撵过的车辙印,他们共同组成了时代的轮廓。
比起前者的名声大噪,也许后者的默默无闻更加让人敬仰,他们就像拨浪鼓上的创可贴,虽然我们这些拨浪鼓依然无法敲响,但是最起码他们看到了鼓的伤疤,给你暂时的慰藉。
“咚!咚!咚!”这次拨浪鼓真的响了。
公路电影总能激发出观众的好奇心,因为在不停的前进中,人与人的关系都会出现变化,而这类影片,比起看沿途的风光,观众们更在意的还是人之间的故事,更在意主人公们的关系会如何发展。
在《纸月亮》里,我们看到的父女的狡黠以及那隐藏在矜持和中二中的温情;在《无人区》里,我们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恶;在《末路狂花》里,我们看到的是在绝境的相互扶持以及最后的飞翔;
《末路狂花》对于穷途末路之人的默写,实在让人欲罢不能在《逍遥骑士》里,我们看到的真正在寻找道路的迷路之人;在《完美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父子真爱。
而《拨浪鼓咚咚响》里,这对如父如子的搭档,展现给我们的情感,同样真挚,真实。
影片里货车的植入广告真是值了,塬上清涧,我记得真真儿的如果说《完美的世界》是一杯柠檬汁,让你感受到炎热夏日中甜味伴随着酸涩,这是在炙热中诞生的亲情,最终以苦涩的泪水留给观众作为回味。
那么《拨浪鼓咚咚响》就是冬日中的一杯热水——寒气刺骨,但是一杯热水入肚,你的心头是暖的。
和《平原上的夏洛克》一样,导演在《拨浪鼓咚咚响》里同样把我们扔到了一个全是普通人的影片中,全非职业演员的表演,一方面考验了导演对非专业人士的把控力,另一面也让影片更加的生活化,仿佛在看一个隐形人拍摄的纪录片一样。
用非专业演员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让他们在镜头前不那么专业这里不由得提一点,虽然本片是写实主义风格,但是其中导演还是加入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符号,比如苟仁梦中,他儿子拿着拨浪鼓穿过了一个图腾门、拨浪鼓上的八卦镜…..剧情,并不算本片的亮点,观众们能够尝到味道的,其实还是演员之间的化学反应,放到这个片子里,就是那种在环境的压力下,只会逐渐显现的父子情感。
导演将两个人放到一个真实却又极端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而且两个主人公的社会处境也是困难重重。
影片中对于阶层差异的表达非常克制,几乎只有住大酒店那么一块,点到即止卖货郎苟仁,被朋友骗走了儿子的救命钱,儿子也因此早早离世,于是他的儿子也就成为了他过不去的坎儿,这个坎儿的具现化物品,就是在挡风玻璃那里挂着的拨浪鼓,苟仁现在每天就在卖货、寻找骗子的循环中苟活着。
留守儿童毛豆与奶奶相依为命,更惨的是影片伊始,他的奶奶就过世了,于是无依无靠的他,贯穿全片的目标就是去寻找他失踪的父亲毛厚。
在因缘际会下,两个人因摩擦相遇,怀着不同的目的走上了这条寻父之旅。
全片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这两个非专业出身的演员,如何演绎一段完全不同的“父子之情”。
这里最吃表演的,还是在于惠王军扮演的苟仁,他如何从对于毛豆的厌烦,逐渐转变为对于毛豆的父爱,需要在好几个关键片段上现在出人物的变化。
首先,在货车陷入泥坑这一场,当惠王军看到满身泥水和破了洞的鞋时,他必须从满是傲娇的语气里透出一些心疼和愧疚的感觉。
很明显导演也担心这一块父亲隐藏的感情过于隐蔽,所以后面加了一段为毛豆修鞋的片段。
在这里,苟仁的感情开始动摇,他因为儿子去世而冰封住的心开始融化,这种融化此刻是因为对这个小孩的怜悯,以及愧疚。
其次,在苟仁与无赖发生冲突后,毛豆毅然冲上前,两个人一块挨了揍…..在后面苟仁一边为毛豆处理伤口,一边开始吹嘘自己过往的神勇,此时他对毛豆的心态已经开始转变为父亲的角色了,因为这种吹嘘,往往都出现在爸爸对儿子的炫耀时。
这一段,其实白泽泽扮演的毛豆表现也非常精彩,甚至超过了惠王军——当听到苟仁吹嘘当年如何如何能打的时候,毛豆的眼睛都是放光的,那种眼神充满了崇拜以及好奇,就是儿女看向父母的眼神,还有那种结结巴巴迫切想知道后续的语气。
二者关系的最后确认,还是要在苟仁对于儿子的死释怀的那一刻后,当在影片结尾,他亲手把儿子的拨浪鼓送给了毛豆的时候,也就代表了他对于毛豆感情的彻底开放,彻底认同了这个亲如儿子的小孩。
拨浪鼓在影片中的作用,我认为还应该近一步加强,它其实可以作为影片最后冲突爆发的导火索的而这一些,都是在一群非专业演员的发挥下展现给我们的。
于是,我们在用一种味道来比喻的话。
就像吃到了怪味豆,有一种吸引人的味道,是怪味。
它是怪味豆,就在于它缺少电影的固有的某种醇香。
这种电影香味的缺失,我认为是剧本构架上有一些缺失造成的。
一般这种公路父子题材,固定的结构应该是相遇——冲突——相互了解——实现融洽——出现挫折——关系破裂——出现高潮冲突事件——实现最终的和解本片正是缺少后面四个部分,使得它的节奏略显缓慢,缺少了剧情高潮。
这是一个遗憾,就像影片最后,毛豆和苟仁的分别一样。
电影又是也不会造就圆满,这种遗憾也是味道。
是咸味,眼泪的味道。
这两个人的幸福,总是只有一瞬间,在他们不幸的人生里,有这么几个一瞬间,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够了,对于银幕前的观众来说,不够
作者/清凉电影《拨浪鼓咚咚响》是一部公路电影,由陕西籍青年导演白志强执导,以陕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货车司机苟仁与留守儿童毛豆的寻亲故事。
该片获得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
影片展现了黄土高坡,人迹罕见的高原上,稀稀落落的村镇,一片西北风貌。
电影中的小男孩毛豆(白泽泽饰演)和奶奶便在此生活,爷爷多年前去世,母亲不知去向,父亲在外打工,离乡多年,也甚少回家看望,毛豆是典型的留守儿童。
苟仁(惠王军饰演)是中年失子的卖货司机,仿佛游走在山涧沟壑里的孤独野狼,当年为了给儿子治病,被朋友骗钱,他心心念念儿子,也没忘记复仇,终日腰间别着一把短刀,身为父亲的他坚信,今生此仇不报非好汉,一边开车卖货,一边寻找仇家。
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就这样在世间相遇了。
奶奶离世后,家中只剩毛豆一人,寻父心切的他找到了父亲在家中唯一的照片,偷偷钻进了苟仁的大货车,想去县城找父亲。
被苟仁发现后,训斥了一顿,生活困窘的苟仁,看着眼前的小男孩,想起了自己逝去的儿子,他也不忍心将毛豆丢在公路上,两人便开启了公路寻亲的旅程。
电影中两个人从最初的不熟、误会和争吵,到后来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比如深夜被困山里、在庙会被恶霸毒打,戏剧性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时而令人啼笑皆非,时而又温情脉脉,在天寒地冻的黑夜里,他们成了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彼此相互依偎的人。
苟仁开着那辆“移动百货超市”,走过了大大小小的乡镇,帮毛豆寻找父亲,一路上发生了许多事,让他不断想起自己的儿子,这也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将苟仁对儿子的思念移情到了毛豆的身上,展现了苟仁细腻的一面,跟他粗犷的一面产生了反差,人物的刻画是立体的。
电影让我联想到日本导演北野武的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也是寻亲的公路片,影片同样写实且感人。
在这部《拨浪鼓咚咚响》里观众跟随着镜头,看到了中国西北乡镇的苍莽,这也成就了电影特有的美感。
影片结尾,苟仁的大货车喇叭整日播放的“蔬菜瓜果米面油,日用百货全都有”再次响起,被毛豆弄坏的拨浪鼓(苟仁儿子的遗物)象征着一种“希望”:找到父亲的希望、看到儿子的希望、冲破困境继续生存的希望。
苟仁把拨浪鼓给了毛豆,并将他送回了家,毛豆对苟仁的情感此时不是父亲胜似父亲,毛豆最后追车的场景,是整部电影情感的升华。
当中国的城镇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家乡、涌入城市,成为建设现代化的一部分,也是不可忽视的群体,导演将镜头聚焦到这些社会的边缘人:失去孩子的父亲,以及留守儿童,将他们面临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眼前。
《拨浪鼓咚咚响》是华语影片近年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佳作,影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电影发表在北京文艺评论转载请注明
越莽撞越陷入泥潭,也就越赚得同情
两星半。仿佛AI程序编剧的、看十分钟就能猜到结局的公式(类型?)电影,甚至最后还要说出中心思想(有些伤是会慢慢好的)…… 唯一好笑的是那辆写着「电影广告招商」的卡车,据导演映后谈说是因为没有拉到广告……
友情加一星,主演本色出演,前半段剧情不错,后半段煽情。
不是陕西的《隐入尘烟》,而是陕北的《菊次郎的夏天》
可以说剧本和演员真的非常出色。可惜几乎所有剪辑和音乐的创作思路还是太地方电视台感了。以及摄影到后半段那些莫名其妙的手持和似乎全程用小蜜蜂收音的音效(怀疑是否有过mix)。在FIRST拿了很多创投大奖,底子又难得这么好,建议重拍(是真心希望这部片可以更好)
小男孩很灵 后半程温情剂量过头
如父如子的故事,不算有新意,看开头就能猜到后续发展和结尾,包括会有哪些催泪的桥段都能预想到。但是,哪怕故事模式是旧的,细节到位了,依然可以给人触动。这个故事幸运的是,找到了两位很自然很贴脸很生动的素人主演,因而一举一动都那么引人入胜。另外,很多镜头捕捉得很美,尤其是农村山里的景色,确实是热爱着那片土地的人才拍得出这种美,你仿佛会联想到自己的故乡,哪怕是不一样的景观,但里面有那种每个人对来处的眷恋和回望。片子四星,看到排片太惨了,为表支持用心拍摄细腻故事的人,多加一星。
故事最基本的设定是感人的,爷俩一路相依为命,感情逐渐加深,从陌生变成彼此最珍重的人。但整体观看下来,总觉得差了那么一口气,剧情发展略显刻意、不够自然,白明明“你杀了我吧”、毛豆“这是为我一个人放的?”的台词太过直白,以至于安插在人物身上有了违和感,苟仁突然住豪华酒店、放烟花而不计成本缺乏缘由,反而会让人担心他是否厌倦俗世准备结束生命,《我和你》出现2次从提醒时间的功能看有些冗余(当然,导演还有隐喻关系的用意),毛豆回乡时站在村长身后却一言未发的扶贫干部也处在有用又没什么卵用的尴尬境地。剧情上有2处不解,拨浪鼓的绑绳断掉后,毛豆下车究竟是怕发现后被骂还是不想回家?如果六叔一直负责假扮父亲,为什么时隔数月才又给苟仁回电(当然立马回了,也就没这故事了)?20230225@北京坊保利
路演点映#这片据导演说是五年前就拍完了,一直上不了,要我看可能五年前上可能还比现在观感好很多。导演说为了传播度故意用了类型的手法,让更多的人能关注留守儿童。但我自己感觉下来就是整部片的俗套和一眼就看透的剧情走向和结构和隐喻。可以说是没把握好商业和艺术的平衡,导致整部片的亮点很少,新的东西少,看到的都是别的片的影子。当然,作为导演处女长篇作,及格还是有的,只不过对我来说没有亮点,或者我不是受众吧。
工整的疗愈型公路片,结尾的处理很巧妙。
没看出属于08年的东西,僵硬,老套的寻亲故事,套着公路片的帽子,酒店情节多余
为什么我讨厌所有真诚、叛逆、倔强的小孩子呢……无论是毛豆还是武小文……
一大一小搭档,模板很多但总能找到动人点。本片最大的特质就是朴实,陕北风土和角色塑造好,剧情冲突和人物关系相对丝滑。中后段情感克制。收尾处的戏剧性建设(如父亲的真相),略冲淡了这样的朴实,但整体还是非常真诚。演员是最加分的地方,毛豆那小眼神和脏脸蛋,活脱那种北方农村孩子。我小时候回老家,村里的小孩看我这个城里的孩子,那造型和神态,跟毛豆简直一模一样,所以一下子就带入了。比如同类型的《人生大事》要好,可惜票房仅100多万。
原来WIP也可以上映卖票的,长见识了
白泽泽,好好念书,长大做个影帝。
大概几年前的我,可能会因为最后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然后猛打高分,比如类似的《过昭关》。现在我得承认这部稚嫩的技术与浮于表面的时代元素镶嵌,只是在情绪积累与爆发上做得尚可。但,今年的金鸡评委大概属于几年前的我那种状态,一旦被感动到就情绪化压倒一切,一口气送了五项提名。儿童片和首作没问题,男主非要照顾素人也ok,但是摄影和剪辑尤其过誉,完全没看出提名必要。尤其是剪辑,开场非常考验信息传达的精炼与准确,但是它的剪辑时间跳跃非常粗糙,后续煽情时刻也只是最常见的闪回等技俩。纯技术奖项咱能带点专业精神ok?别情绪化搞连坐谢谢。
我有钱也不会投 中国故事片这盘水就是给这种片子淌浑的 慢 老套 生硬 不是说我不能共情 它只是真的烂 gpt写的剧本都比这好
看得出来是纪录片导演拍的
小學語文課作文一般主題先行的「真實電影」;主創者腦海中的「劇情」凌駕於真實的做作表達。辜負了兩位優秀的素人演員。
西北菊次郎。虽然开场的部分有点儿闷,好在上路之后就好多了。由寻人(执)切入,在分离(舍)结束。以及,「我以前也受过伤,可是后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