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认真真看完了完整的8集戏,才敢来写一篇负责任的评论,因为看完了才能理解导演编剧到底想说什么。
第一集还以为是歌颂亚当和瑞贝卡二位青年的创业精神,对生活的热情,移民为了美国梦努力生存的态度,但到了第八集最后一场戏,瑞贝卡接到孙正义电话,脑海迅速反应:钱危矣的信号,于是她下场跑向海里游泳的亚当,哭喊着:钱啊,钱!
这个结尾的意思相当明确了,这对高级的人类组合,满嘴跑火车拯救地球,保护动物、提高人类意识的神棍神婆,你一跟他们提钱,他们就立刻像被踩了尾巴一样跳起来。
看结尾那段现实的采访也挺有趣。
现实里亚当的样子,比莱托少爷长得还要人畜无害,有一双纯纯的puppy eyes,说着“做你喜欢做的事,人生更有意义”的话,很美好,让人向往,让投资人和客户甘愿为夫妇二人的理想买单。
这个所谓的人生意义,和他们追逐金钱财富的欲望,二人的爱情,三个元素童话般的结合在一起,这个组合对年轻人杀伤力极大,会有人真心相信这二位代表了一种新的财富模式,追求心中所爱,必定有财富回报还有幸福。
我相信即使在亚当退出了we work之后,仍然有创业者会以他为模版,学习效仿他的行为模式。
他的成功颇有代表性,如何利用媒体,用最低(不值钱)的价值观输出,得到大众的信任,再利用大众的注意力将概念商品化,忽悠资本入局,资本入局,媒体更加追捧,于是大众更加肯定这样的成功,他就会越来越成功,走上了马太效应的康庄大道。
我好奇的是,有没有任何人清醒一点,看到亚当和他的那套商业概念根本不赚钱,还是被狂热的资本市场和盲从的大众带跑偏?
看完最后一集,才知道他们真是全部带跑偏。
事情的转折点出在亚当自以为的巅峰时刻,跟他老婆弄出来的招股书,贻笑大方,英国来的那位经理说:我们会他妈的被笑死的。
可是董事会大多数人依然支持他,这对夫妻弄出来的令人瞠目结舌,完全没有专业性的招股书,终于触及了人类的智商底线,特别是更多金融专业人士能看到这份招股书,才让那些投资银行家猛然清醒,老子一直被这人忽悠啊,原来他P都不懂。
亚当不懂经营,不懂企业管理,他的唯一专业能力就是一个销售的能力,他只擅长这一件事——跑到客户那里去拉人劝说人签合同,他从始至终就是一个销售。
之后,从剧情上看,他再也没有在企业经营上有学习和进步,外行、不尊重专业到了招股书这里终于暴露。
这样的人,因为他有最为炫目迷人的演说,擅长sell in蛊惑人心的价值观,这种东西对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的大众和媒体、以及被大众和媒体影响判断力的投资人那里,屡试不爽。
人的认知会被假想的利益所蒙蔽,产生只看事情的一面,看不到另一种可能性的状况。
亚当的投资人布鲁斯,是应该最早了解亚当真相的人,但是他也是最后才明白的,因为大家都明白了他才明白,他像我们每个普通人的认知水平。
那种大干快上、很快垄断市场,大把的钱就马上能挣到了的氛围之下,只看到希望看到的那些,而对亚当私吞公司的财富,挥霍无度,无节制扩张,这些都能视而不见。
面对利益诱惑,大脑失灵,这是人类出厂设置的bug。
在2013,2014年那段时间,北京大街上会看到那些创业公司,到处让人扫码洗车,app送服务上门,那时候互联网的热钱到处都是,但现在已经归于平静,再也不会有人以为这种扩张的日活量都能带来财富,因为有人失败过了,大浪淘沙已经淘洗过一遍。
可是人们还会被新的模式忽悠,还会相信那些财富梦想,赴汤蹈火地进入,如果能有亚当的口才,忽悠时的厚脸皮,纯真的样子,诱惑人心的演讲,欺负人时候的嚣张跋扈,自我膨胀时产生的无所不能的幻觉,你说不定就可以成功净资产多少亿,最后成功套现多少亿离场的那一个。
所谓“独角兽”的创业者和资本热钱欢迎人类的低智商,膨胀,盲从,以及人性中无边无际的虚荣和贪婪,这些都是让人大脑失灵,即使你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江湖,如投资人孙正义那样,也被忽悠不误,人类大脑挺容易在美丽的言辞、美好愿景面前失去工作能力。
这部剧挺真实地展现了这种疯狂模式的创业:人类智商的可笑,看着是一个火坑,但因为幻觉上火坑里有黄金也是要跳下去的。
资本家大佬遇到亚当这样的巧舌如簧的掮客,他给你建立想象空间,让你产生如果怎样就会怎样的幻觉,如果不怎样就错过了一次机会,这个话术太好使了。
商业谈判技巧倒是亚当最擅长的。
最后一集里,孙正义半夜来电开出了价格4个亿让他套现离场,亚当毫不犹豫地拒绝。
在大家博弈的时候,看谁能撑到最后了,果然最后孙正义不断加价。
亚当说,他开了一次价格,一定会开第二次。
过于desperate的时候,大脑会失灵,会急于得到一样东西,只在乎这一件而忽略其他。
创业者最会利用投资者这个弱点。
真实生活里,亚当和他的神婆老婆得到了巨大的财富,这辈子也花不完的钱。
普通人没有他那么厚的脸皮和那么好的口才,也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没有就没有吧,不必影响人生观,只当看了个热闹😂
杰瑞德·莱托和安妮·海瑟薇主演的新剧《WeCrashed》剧照发布,本剧共8集,由苹果出品,改编自同名热门播客,格伦·费卡拉&约翰·里夸执导,剧情情讲述美国商业地产公司WeWork的兴衰及创始人一团糟的爱情故事,将于明年春季开播。
发一些剧照暖一下场子吧,毕竟追了那么多年的女神~
安妮的角色是影后格温尼斯的亲叔叔的女儿,也就是说她两个是堂姐妹的关系。
电视剧拍的真好,少爷真年轻,安妮虽然比他年龄小了十多岁,但看起来比少爷老,但安妮的身材好到没话说,又想起了她在爱情与灵药里的果体画面了!
同时看的minx,女主也是家庭背景非常显赫的富家女出身,创办了一个男性果体的杂志。
这些富人们真有改革创新叛逆精神啊,因为他们才能承担试错成本
标题WeCrushed 是个pun 双关语 ps 海瑟薇携手莱托少爷 今年可以再上一层楼么(づ ●─● )づ 俊男美女 加时尚高端的创业黄金时代 概念有了, 演技不错。。。。。
故事本身还是创业者成王败寇 泡沫盛极一时 标准案例之说(*๓´╰╯`๓)♡但是可是然鹅╮( ̄▽ ̄"")╭ 为什么要在 inventing Anna 以及Super Pumped 之后推出呢?!
论剧情反转反复它不如前者 论演绎创投世界的精彩时刻Super pumped 让同主题剧集望尘莫及。。。。。
既生亮何生瑜 (╯°□°)╯︵ ┻━┻ps 这次华尔街投行银行家的演员 和 creating Anna 里面那个帮忙搞贷款的投行倒霉蛋是同一个人(▼ヘ▼#)( ง °皿°)ง⁼³₌₃ 这是巧合还是导演有意为之 如果是后者其中讽刺之意溢于言表。。。。。。
创业类作品是过往看过片单里类型里比较少的,里面非常密集的爆发各路关系,矛盾节点的场面,拉扯,质疑,嘲笑,热血情绪交叉染合,在不确定性里寻找让自己游刃有余的节点,这种张力的丰满度调教的很棒。
写影视内容能够锻炼对关系起承转合的灵活度,注重剧集和生活的联动,特别是剧情编排和经历有所重合有股莫名欣慰,遇到看不懂的部分也没关系,以后一定会明白的。
过去总想着能够理解所有剧本,镜头安排的用意,看完之后再去各大平台刷刷讨论的意见,现在更在意当下,写内容更多是把自己的观察顺其自然表达出来,抓住比较原始的感受。
不要为了懂而去懂,这是看东西的一种心态吧。
初创玩家讲述了过往的共享巨头we work及其创始人亚当-诺伊曼的兴衰史。
共享——这是不太容易让人认同的经济产业,但资本市场总是青睐那些我们不会去主动拥抱的生意,公司开局全靠一张嘴,空手套白狼般打通所有环节,盘起整个公司的初始架构,除了演讲能力,亚当能吹能装能画饼那股表演疯劲看得捧腹。
现实里我们很难信服某种商业模式是为了提升全体人类的意识而去的,这作为企业的发展使命遥远模糊,但缺了这种大的目标观念,参与感和影响力就不够立体,世俗的追求容易路径化,很难均匀,得提炼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口号,不能实现那种。
成功的商业案例总透露着狡黠,对需求抽丝剥茧分离,资源整合推出产品。
到今日,有关共享模式的产品服务越发萧条,能营运成功的寥寥无几,现实里we work的创始人亚当-诺伊曼经过一系列挣扎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业务架构重组换血。
作为一个旁观者,从开始的质疑,到见证这个团队起飞的速度,再看着这个巨头跌出流量的浪潮,唏嘘we work 划下的落幕,为这场创业行动留下无实质性的终止符。
我们喜欢稳定性的创新模式,同时厌恶重复,野蛮扩张让这场创业行动变得癫狂,这是孙正义看中亚当的初衷。
亚当是个灵敏的人,他太懂投资人的心理,从开始到被投资人戏耍,画大饼,被教育,到最后把股东的钱拿来干私活,卖logo,置房产,买飞机,办学校,而且明知道这样董事会也无可奈何。
风光过后,面对软银不肯续资,用尽方法的他在车里躺在丽贝卡的腿上流泪。
为了拉到孙正义的好感,他可以请来关系淡漠的父亲在台下做一场秀,给不认识的路人期权营造公司氛围,加大筹码改造公司的核心业务。
这些“激励”方式让他的生活完成一个质的蜕变,不再是过往那个在街头扶着小推车给不感兴趣的人推销鸡肋产品,在创业演讲会被人羞辱,转为举止优雅,上过名利场的商业大佬,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转而间时局扭转直下,最真实的财务状况被挖掘出来,被逼宫上市IPO,眼看就要失去控制权,唯一能解决危机的就是让说服软银的最大股东继续投资,但却掉链子了,以往的power、坚毅的气场在一场狂欢中褪去高光。
创业片里,这是一部自传色彩味道不算浓厚的剧,各种荒诞演说、随时随地的part狂欢,作死似经营的方法,不断刺激作为观者的多巴胺,清醒时我们大骂we work 运营的全是泡沫商业模式,旗下的we xxx项目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全是鸡肋,公司使命是提升全人类的意识这个slogan更是扯淡,狂欢时,对以上的内容集体失忆,享乐烂醉,大喊we work,边清醒边堕落,让这么一个左手倒右手的项目估值一度达到470亿美金,后来扩张受阻,这个超级独角兽眼看摆烂,证实资本市场毫无规律可言,能够融到钱的往往并不是项目本身,而是提出这个项目的人,这很关键,亚当-诺依曼擅长获取投资人的信任,先抛诱惑,再甩要求 ,对下属、对合伙人,对亲人不外如是,他让所有人相信他的决定是正确的,这是属于他的人格优势,公司业务不赚钱,这是属于他的经营劣势,大部分时间在两者来回焦虑,剧中很多的喝酒狂欢情结,也难麻痹掉这些经营漏洞。
we work 的模式并非全然不可取,至少实实在在的在世界各地租下许多大楼,手上有着数十万的会员以及企业客户,如果稳扎稳打,盈利或许并非难事,只是网已张开,收回来的话,以往的大好局势就会消失殆尽,不能再随意拿着钱挥霍到we xxx的项目里去,入不敷出的财务状况,让所追求的freedom成为泡影。
6集看完,纵观亚当的创业经历,他是个蛮幸运的人,除去起步的那段时间过的很糟糕,但在遇到马格尔后成功卖出自己的创意,借助老丈人的买房基金搭起自己的初创空间,过程推进很丝滑,而后遇到的投资人除了极少数不靠谱之外,大都搞定起来不算费劲,也许是编剧弱化了这部分的内容,沉重的戏份渲染的并不浓烈,剧集格调不像过往观看的创业套路,负债累累,在各种关系里周旋,搞得狼狈不堪,这一点让我意外。
没有后续资金的支持的we work 估值下降,孙正义曾允诺给出200亿的资金发展,无法落地,这是现实里的结果,再后来亚当出局,we work 改名 we company上市成功,直到现在还未扭转亏损。
观感层面,we work的创业事迹改编得很娱乐化,节奏张弛有度,对颓废,享乐,困境,无奈等情绪刻画的点到为止。
大场面也不吝啬,舞台上的感染力,只需要一点点的曝光度就能获得极佳共鸣的声音,这对于我周围那些苦哈哈的求着亲戚朋友出钱给自己当天使投资人的朋友强多了,哪怕失败,还能保留一些体面的生活。
带着道德视角去审视这场创业扩张过程,转折间夹杂着些许不太光彩的地方,不齿这些末流的伎俩的同时,也折服于使用者的魅力,整体给剧情润色不少,让附着的内驱力演化出规模。
人特别爱标签,无论对己对外,剧中亚当乘着私人飞机、在加州的沙滩上远程和董事会聊着公司发展,获得极高信贷额度等镜头,让艳羡的感受膨胀开来,过往质疑否定的声音在影响力面前烟消云散。
你的创业想法有一票人帮你去达成,有什么是比这个更让人满足的吗,我们崇尚的不是名利,也并非花言巧语的吹捧,而是足够亮眼的身份,没有身份,高光时刻永远没有背书,作为we work 最核心的人物,这种落差是亚当无法承受的。
剧里亚当-诺依曼的全部故事已品鉴完,有现实性,有娱乐性,至于客观,那是在剧外的考量。
时间是检验成功商业模式最稳定的手段,一无所得到亿万身家, 失去身份,获得某种自由,结束在we work的十年;下一个十年或许还有更疯狂的“亚当”站起来。
在出差之前看完了这部美剧,男女主角的演技都在线。
看到后面越发没劲,WeWork仿佛这对“神棍夫妇”开的假大空公司,创始人Adam最擅长的是营销和商业谈判技巧,其他任何专业技能、管理知识等几乎为零,说白了就是利用自己超高的“洗脑”能力来进行忽悠。
夫妻俩的组合有点意思,他太太在公司没有具体实职,但对公司的影响却极大,与其说是夫妻,不如说是“母子”档。
Adam从小跟随母亲长大,成年后,对他的妻子也极为依赖,很多人觉得他俩感情好,我倒觉得这是一种扭曲,至少男方并没摆脱原生家庭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这对夫妻刚开始能将公司创业的很成功,为何后面又失败了?
只能说他俩是同一类人,都非常感性富有激情,但共同缺乏脚踏实地的行动和奉献精神,这样的风险极大。
在我看来,婚姻就是一种合伙,经济合作制度,在此之上延伸一点血缘的传承、保障。
所以最佳的合作模式,最好是双方是不一样特质的人,比如一方理性,一方感性,这样取长补短,才能制衡与发展。
当然婚姻也与普通的合伙不同,毕竟要长久的睡在一张床上,所以有一点共同的感情、性和三观基础,也是必要的,但如果彼此都是独立人格,这些都可以调和。
很多人对自我缺乏了解,对婚姻、对人性都缺乏了解,就冒然进入到一段婚姻中,无疑是给自己的人生添堵,那就在后面的岁月中为自己的冒失埋单和修正。
如果你尚没找到一个婚姻合伙人,也没有关系,把自己“感性”兼顾“理性”的特质发展出来,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也没有什么问题。
有觉知才理性,感性只是享受生活的调和剂,它分为情绪和情感,情感可谓是生而为人的一些良知,在此之上发展出可“用”的情绪,用以打发漫长的人生……一个全面、有觉知的人,能够享受自由,以及自我保障的能力,不为任何关系所牵制,这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婚姻不可能是救赎,只能是锦上添花。
——你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不急着进入婚姻。
這兩天binge watch了WeCrashed。
十年的WeWork 故事濃縮成八集,劇情高潮迭起,創業的起承轉合很完整。
男主神似主人翁,女主Anne Hathaway 一直很喜歡,是實力演技派。
與講述Uber的SuperPumped 類似,我更喜歡WeCrashed,編劇節奏的掌握和演技都更勝一籌。
兩位現實生活尚存的主角:Uber的TK和WeWork的Adam 都是eccentric的自戀狂,Adam 更令我想起當年handy 的經歷。
想當年,在我加入之際,故事的起點是十億港幣的融資進來之後,為了全球化擴張不顧一切,只求速度,不理會bottom line 甚至top line。
那時候盲目地相信未來有了scale 之後,一切都會自然好起來。
除了grow,或或者更快的grow之外,別無選擇。
縱然我看不到business model 如何work,product market fit 未ready,但身處其中,攻城略城的快感是很爽的,揮霍千金試驗新的想法是有趣的。
那一年多的時間,讓我親身感受startup 那種純粹 - grow the hell out of it, fake it till we make it。
不得不說,是有一種魅力。
正如上次看SuperPumped的故事一樣,創業的電視劇是打動我的。
畢竟過去6年,算是so called tech startup 裏的人。
能夠隨著一間公司、一個想法、一件產品,一個團隊由0成長到龐然大物,這個過程是激動人心的。
這個過程在未來對於世界和我會如何開展尚且未知,但過去十年就可以埋單總結了:Uber Airbnb 和 WeWork 可算是2010-2020 這十年的弄潮兒。
這三間超級獨角獸,把sharing economy 的觀念帶到了巔峰,它們不如Web 3 難懂,不如biotech 有知識門檻,也不如AI/無人駕駛等有技術門檻。
這幾位Founder 在成名之前都是你和我一樣的普通人,因此他們的故事亦更容易代入。
隨著Uber 和 WeWork的落幕,由COVID開始,世界的秩序和狀態都在重整,到了2030之後,人們又會拍出甚麼創業故事電視劇來呢?
张潇雨老师推荐的《初创玩家》一季八集终于看完了,我不知道Adam Newman 实际上性格如何,但这部剧里他真的太疯狂了,只有疯狂的人才适合创业吗?
创立独角兽🦄️公司吗?
他妻子Rebekah对自我价值怀疑自卑的那部分我也能理解,一起创业,当丈夫成为创业明星,拍《财富》《名利场》杂志封面,自己只能当个trophy wife时,确实会心有不甘。
他的联合创始人米格儿在Wework S1招股书里搜索自己名字只出现6次,而他们夫妇出现20多次时,他的沮丧我也能理解,明明是一起创业的,脏活累活落地执行都是他来干,但他的存在感是如此之低,他又明白没了那个superstar,他自己也无法创业出如此市值的公司,甚至实现财务自由。
所以他才会对Adam 说,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能让我沮丧的人,但我爱你。
如果创始人是Adam 这种疯狂之人,每天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也不太行,但说实话我还蛮羡慕他这种疯狂和冒险精神的。
人都会羡慕欣赏自己不具备的。
还有Adam 和Rebekah 确实是灵魂伴侣,虽然他们之间有过分岐裂缝,但确实是最能成就彼此之人。
一、传销你有想过主动加入一个传销组织吗?
我想过。
有一段日子,白雾溟蒙中睁开眼,晃晃悠悠不知怎么又过了一天,晚上拖着身体回家,躺在在床上时清晰感受到「那个曾经无比结实有力的自我,像水银泻地一般地散落在房间的各个角落」—— 我是谁?
找不到自己,或寻找自我的旅程难以忍受,如苦行僧途径漫长的望不到头的沙漠,驻扎在一无所有只有自己的荒地:枯燥、乏味和巨大的孤独。
于是站在精神荒地我写下:「想加入某个传销组织,甘愿被洗脑,跟着台上激情洋溢的人摇臂呐喊,鸡血上头,每天热情饱满而神采奕奕。
想要的,无非是一个理由,让我可以纵情燃烧。
」二、千禧代的献身所以看完纪录片,我太理解Adam是如何让千禧代年轻人为之疯狂了。
纪录片中的年轻人说,”I definitely want the world he gives me”。
What all they need is a calling.一个充满魅力和感召的Guru一样的人,为你描绘出一个充满能量与可能性的世界。
最关键的是,这个人—— Adam,我们看到,他如此相信他所说的那个世界,毫不怀疑地坚定前行;我们看到,他分明是“a man on a mission”。
显然,Adam将西印度洋大陆的guru信仰精神赤脚带到大西洋沿岸最精英的商业运作中,并掀起了一阵飓风。
精神上的“献身感”,这对迷茫的千禧一代几乎是一剂致命的猛药。
在充满自由的年代,事实上他们什么也不缺,他们缺的正是一个号召,一个使命,一个纵情燃烧的理由。
燃烧什么呢?
燃烧自我——为一个伟大事业在熊熊火焰中燃烧的自我,总归比苍白游走无声无色的自我,看起来更加绚丽。
三、逃避自由我无意嘲讽千禧代,事实上我有过比他们更crazy的念头,就是如果连追随传销式号召的机会都没有,我甚至更极端地想象过一种集体主义的生活:早晨我不再是白雾溟蒙中睁开眼,思索如何晃悠过这一天。
而是,在一种集体生活中被喇叭叫起床,和身边人一起呼啦啦起身洗漱,呼啦啦下楼做集体早操,在大喇叭中“一二三四”中,整齐划一地做出和乌泱泱的人群一样的动作,无需思考,关于生命、意义、使命和我是谁。
多年以后我明白以上的所有想象,都出于同一个原因:逃避自由。
进传销组织、加入集体生活、在庞大系统中运转、等待生命意外终结、期待世界末日预言成真…都是逃避自由的途径。
四、抗衡最后我没有进传销组织、也没有回到一种集体生活,而是继续痛苦地和那个自我面面相觑、日复一日地进行毫无生气的抗衡;最后那个说”I definitely want the world he gives me”的女助理,在Adam指着另一个更活泼可爱的女助理说”你很努力,但你不是她”的焦虑中更加努力工作,最后离职。
她意识到“他有超凡的魅力,但也懂得心理操纵让人们为他的利益奉献”;最后Wework倒在了上市之前,Adam拿着14亿美金功成名退,那些吹嘘在空中“提高全人类的意识”的使命泡沫破碎的代价则是所有员工来承担。
比起一出商业闹剧,这更像自由时代的隐喻。
时代越自由,人类越渺小,于是我们不断造星、造神、造梦—— 不断丢掉那个“对于赶路人来说是个负担”的自我。
只是如同和魔鬼签订契约,“who cannot obey himself will be commanded”。
每一次自我的让渡,都是有代价的。
第7集的一段截图,亚当去了那么多国家拓展业务,唯独举了中国的例子……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
整个片子不如最后几分钟的Adam真人采访👍
结局看起来感觉孙正义也没有输太多
为了海瑟薇
故事线和时间线拍得无比混乱Adam和Rebecca确实都很crazy
boring🙄
居然这么平庸……
社恐自闭人士日常羡慕这些会画大饼pua忽悠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社牛
本来很好的故事,但剧本就像是照着维基百科写的…
3.0/莱托少爷+安妮海瑟薇 可谓是我心中的卡司高配了,但是我也没想到我那么喜欢莱托竟然也会讨厌他塑造的某个角色…
剧情太跳跃
每次一到安妮海瑟薇表演情绪的时候就出戏。男主疯疯的,但是看起来男主是真心相信那一套有时候眼里会有兴奋的光;女主疯疯的时候,感觉安妮海瑟薇只是在拼命努力表现得疯,虽然有故意低沉的口音和夸张的表情动作,但眼神里没东西,感觉她自己都不信那一套。女主角一出来就出戏,只有配角的时候反而故事变得正常。按照呈现出来的样子,两个人的人格魅力都没有那么大,至少没有大到那么多人因为他们的人格魅力相信他们的公司,故事显得特别不可信。
7/10
一个极度自恋的爱情故事
两个有点神经质的人物当正常人写又写出来了神经质感。高能戏略多持续疲惫,但好过没有或者无趣。
两个失败的疯子创业故事,第一集有点看不下去,坚持到第二集开始有意思了,丽贝卡的心路历程随亚当的创业逐步成长,双方也开始进入一段新的模式,在外满嘴跑火车的亚当,被宣布踢出局的瞬间只会对丽贝卡嘤嘤嘤,看似男强女弱的关系,实则丽贝卡比亚当更疯。btw第一集穿白蕾丝衬衣牛仔裤的丽贝卡真的很像前老板,压迫感极强的黑长发浑身名牌和办公室也要带墨镜的劲儿劲儿感👍掩盖不住的土豪气质。虽然看过安妮很多剧还是觉得她演技太统一了,剧中也有亮眼的表演但大部分时间都很一般。第三集看不下去了,拜拜
第一集可以,后面就无聊了
男主有点过猛
做作的要死 两个二傻子 ()安妮海瑟薇演技差到让我开眼了
疯颠,自信心爆棚,践踏规则放纵煽动他人的狂热,竟然是真有其人,演员是演得太好了,以致于我看着他那张脸,那副张嘴滔滔不绝喷吐的样子就不舒服。不计代价扩张占领市场的疯狂开始不理解资本为什么还要追逐,后来想到曾经的共享单车市场,还不是一样的各种优惠套着用户和投资人,到最后一家家爆雷
中间有点疲软,最后两集拉上来了。不错地平衡了创业败家剧情与人物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