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故事
Favolacce,无定向丧心家庭事件簿(港),黑色童话(台),Bad Tales
导演:达米亚诺·迪诺森佐,法比欧·迪诺森佐
主演:埃利奥·杰曼诺,汤玛索·迪·柯拉,芭芭拉·奇基亚雷,利诺· 穆塞拉,贾斯汀·科罗夫金,朱利埃塔·雷贝吉亚尼,加布里埃尔·蒙特西,伊利亚娜·德安布拉,马克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瑞士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20
简介:炎热的夏天,在罗马郊区的一个贫困居民区里,许多家庭无处可去只得住在这里。这里随时都有一种可能爆发什么事的神秘不安感。父母们一直处于沮丧的状态,因为他们不是来自更好的郊区,而他们所希望的中产阶级生活也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最终他们的孩子却是这场风波的真正主角,风波将整个社区推向崩溃。详细 >
前半段摄影机似乎只是记录几个底层家庭的日常,隐藏的问题;后半段从小孩说在造诈弹开始叙事,真的讲故事,烂的是故事本身这件事。配乐不错。
还不错,有被惊艳到
故事不算烂,拍得很无聊。
迪诺森佐兄弟完美承继了加洛尼寓言式现实主义风格!绝对的意大利现代作者视听文本。人物状态的极度延伸,濒临崩溃的惶恐不安,躁郁观感的彻底颠覆,痴狂迷乱的精神失常直抵内心深处。罗马社区的症候群声音/联系反映行为动机,人类暴力性的世代传递,从而以中点放射般隐喻象征的文明崩塌和毁灭,同样引出家庭/自我的反抗终结,进入奇观后形成崭新的真实机能体验,观赏性内容融入各个碎片视点中。这才是2020年应该出现并且被所人们看到的电影面貌:崭新的、戏谑的、甚至是近乎空洞的感官传递。可以是负面、黑暗、不道德的。因为那才是失语断层对话的源头表现。柏林这个剧本奖给的足够大胆!程式化叙事是时候退出主流舞台上的审美标准了,如织网包裹观众的触点构成了整片虚幻现实般的情绪,每触及一次,认知愈发清晰,除旁白略匠气不太喜欢外太惊艳!
表达的意义强于可看性……这是真的挺难看。
胜在结构
柏林电影节银熊得主,却是一部大烂片!大!烂!片!演Alessia爸爸的演员在意大利很有名很好,然而也救不了一部电影。所有社会问题弄成collage一样拼接一起,post modern的不能更post modern了,但观众去买几份报纸,全部社会版一翻也就够了!这是导演兼编剧19岁时写出的作品,一点没改给拍了,但你们现在都40啦!!!如果对于儿童所遭受的暴力、年轻人无望的未来、中年人的绝望还是只有这么个烂俗的拼贴做反思的话,那真是白过了20岁、30岁了。虽然那么多令人心碎心痛的社会问题,但不好意思,这电影一点不动人。里面的孩子和纸片一样单薄!19岁的剧本,怎么连19岁的心情都没展现出来呢。。。或者说只有19岁看世界的幼稚。今天在地中海电影节上看的,现场也只给了2星,其中一星给个别电影画面。
待细看。
光看前半段还以为是少年性启蒙故事呢
意呆利的贫困就是暑假没有像cmbyn纳凉消遣的地方。
5 APR 2021 (2+) 不喜歡,甚至看了一半就有種想放棄的感覺,都幾耐無出現過呢種情況,尤其係我一路對意大利電影都極為寬容。由setting到人物角色到戲中event,都嚴重地cliché,見佢拎的係劇本獎,加上睇提名似係意大利年度代表作,心諗底線一定唔會太低,誰知世事無絕對,唯一做對的事︰套戲真係改左個好名 - bad tales,幽了自己出色一默。
如果说贫困和压力是造成这个社区人文崩塌的原因,那么影片中有一个对比,就是那个经济条件更差的单身父亲,那个拿饭店准备喂狗的披萨回来给孩子吃的爸爸,他反而给了孩子更多的鼓励与关怀,并及时在社区全身而退,这恰恰说明经济压力不能成为让妻子孩子缺爱的借口,因为表达爱的方式多种多样,除非你不想
生命的慢三舞曲
一样的八月,一样的烦躁,一样的无望,一样的烂故事。
续写日记本身造成的碎片感和模糊感加强了这部影片的荒诞成分。看似无逻辑的点滴编织成巨大的网络,串联起几户家庭、一群人的故事,揭示了意大利底层社会群体的悲剧。非常喜欢父亲那个角色发现儿女自杀后的那个片段,非常有张力,把情节冲突瞬间爆发在一个焦点,令人汗流至踵。
#HKIFF45
很喜欢 出影院的时候柏林下雪了
还行,我蛮喜欢这种温情的情节的,有时候平淡就是种幸福
其实全片最精彩的镜头就是父亲晚上躺在泳池的那处切换,其揭露效果非常撼动我,围绕泳池构建的情节也都处理得很棒。原始而漫无头绪却让人毫无睡意地往下摸索,让我想起意大利电影该有的模样,主竞赛目前最喜欢的一部,观感类似去年主竞赛的《外出偷马》。另外导演真是太爱男神了,不但在群戏中给了他那五分钟特把屏幕秒掉的特写,还附送开场不久全家吃饭的那组俯拍。
叙事内容和方式都是我喜欢的那种,奈何导演用力的点实在太奇怪太奇怪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