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热衷当麦霸的朋友吗?
他们天生一副话筒在手,天下我有的姿态。
切歌抢歌他们最牛。
遇到五音全的麦霸,那还好。
要是五音不全,简直是身心暴击!
今天姐推荐的就是部“五音不全麦霸”电影。
Marguerite 玛格丽特Xavier Giannoli 泽维尔·吉亚诺利豆瓣暂评7.1,仅764人看过。
IMDb评分7.2。
烂番茄新鲜度为96%。
这是一部你需要关掉声音观看的电影。
也是一部笑中带泪的电影。
该片改编自走音天后——佛罗伦萨·福斯特·杰金斯的真实故事。
故事发生在1920年代的巴黎。
主角玛格丽特是热爱歌剧的贵族名媛。
多年来,她常在家中开办小型音乐会。
邀请自己的朋友前来欣赏。
可悲剧是——玛格丽特唱歌走音非常厉害。
她的朋友昧着良心在人前为她欢呼。
背地里却嘲笑她的歌喉。
因为人人都想从她身上得到点什么。
所以没人告诉她真相。
甚至还有乐评人为她写了篇赞美文。
这也让她萌生在公众剧院开个唱的念头。
故事粗看类似《国王的新衣》。
但许多地方又稍显不同。
童话里,国王是不愿承认自己错误的人。
玛格丽特却为了自己的爱好而坚持。
更是为了自己所爱之人而唱。
国王爱穿新衣却没有设计师能满足他。
于是被骗子忽悠穿上“空气感”的新衣。
面对真实情况,却又不敢承认自己笨。
结果获得了民众的嘲笑。
那玛格丽特呢?
与其说她不知道自己走音,倒不如说她是装作不知道。
只吃白色食物的习惯,恰好表达她的内心。
她清楚的知道自己活在白色(善意)谎言中。
她看透记者、画家的骗局。
面对台下无数嘲笑却依旧歌唱。
她坚持做自己,坚持歌唱。
哪怕受骗,哪怕丈夫出轨。
歌剧更像是她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电影结尾,她被自己的声音吓倒。
但她对理想的坚持,是不容置疑的。
国王的新衣中,街边的小孩是旁观者。
玛格丽特中,也有一位旁观者。
他冷静看待故事发展,熟知一切却不干扰。
如同剧中的观众一般。
他就是黑人管家。
玛格丽特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
他一直默默在玛格丽特身边陪伴。
全片最有趣的身份也是他。
除了管家身份外。
他还被赋予为玛格丽特拍写真的情节。
如同电影中的记录者一样。
虽然不是主角,重要性却与主角并肩。
很多人看它时,只觉得是部电影而已。
但电影往往更像一面镜子。
而《玛格丽特》照出的是人背后的伪善。
面对玛格丽特的地位和财产。
无数人甘愿遭受噪音的轰炸。
然后昧着良心夸赞歌声的美妙。
以此换取自己想要的物品。
你说玛格丽特可怜吗?
不,她不可怜。
她恰恰是现实中我们所遇见的“完美”。
电影中,黑人管家提到他的座右铭:完美不是将一件事做得非凡美妙,而是用非凡美妙的态度去完成它。
这句话,恰好是玛格丽特的真实写照。
片中法式荒诞幽默搭配独特笑点,确实能会心一击。
但缺点也比较明显——情节庸俗、冗长。
虽然各大网站的评分略带水份。
但还是值得推荐。
如果你身边也有音痴麦霸。
不妨也录下他们的歌声放给他自己听听。
说不定他们也会被自己“吓”倒。
当然,这面热的大夏天里,安静的看看这片子——心静自然凉。
--- end ---私信新浪微博,回复“豆瓣麦霸”获取资源。
一部电影无关风花雪月,无关血海深仇。
小角度入手,日常琐碎夹杂其中,看似平淡无奇,不过一部描写一位对花腔高音情有独钟并沉溺自我世界的贵妇的电影而已,却能让人静下心来全程看完。
平常之中的不常最惹人心动。
丈夫与管家都爱着她,不过两种爱却各有千秋。
管家为她编织的歌唱美梦将玛格丽特缠绕其中。
为了她能开心歌唱,管家竭尽一切纵使威胁他人也在所不惜。
他珍藏玛格丽特各个时期演唱的照片,他也默默地爱了玛格丽多年,但他从未将他的心思表露于外,乐此不疲的为所爱之人不求回报的付出。
玛格丽特的丈夫虽然出轨,但是他内心仍然爱着他的结发妻子.他虽然无法忍受妻子“”独特"的嗓音,但当他的那些猎人朋友嘲笑她时依然能为她挺身而出。
玛格丽特是幸运的,有人为她编织梦,也有人替她维护它。
可以说,与她相处的很多人都是始于金钱,终于爱。
他们不忍心用残酷现实撕裂她的歌唱之梦。
但最终他们妥协了。
出于好心,他们想要把现实展现在她面前。
但最后的最后玛格丽特的丈夫改变了主意。
因为,他知道,对于玛格丽特来说,歌唱已成为她继续生活的动力,歌唱渗透入了她的人生,没有什么能割裂它们,与其让她痛苦的活着,不如让她快乐地唱下去。
那是她的梦想!
纵然他人看来仅是黄粱一梦,但是他要为玛格丽特守护这个梦。
电影的最后以悲剧收尾,玛格丽特的丈夫抱着她和她破碎的梦.......
温暖朴实的片名,却是一部令人错愕的悲剧,艺术评价的标准是个庞大的利益链,心照不宣。
你若真的爱她,就不要用你所谓自以为的善意谎言给她编织皇帝的新装。
女主单纯清澈得不染尘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众生万象。
最可怕的是那个推动整幕剧的黑人管家,整部剧与酒馆那场光怪陆离、荒诞无稽的表演形神一致,致敬那个达达盛起的时代。
——@(引用👉达达主义艺术家认为,战争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质疑,包括艺术。
他们的目标是破坏艺术中的传统价值观,创造一种可以取代既有艺术的新艺术。
其创始人是作家雨果·鲍尔(Hugo Ball)。
1916 年,他在苏黎世创办了伏尔泰酒馆,这成为达达主义者的根据地。
雨果·鲍尔在《达达宣言》中说道:“达达是一种新的艺术趋势……‘达达’是字典上的一个词。
意思非常简单。
在法语中,它的意思是‘玩具摇马’。
在德语中,它的意思是‘再见’,‘别打扰我’,‘下次见’。
在罗马尼亚语种,它的意思是‘是的,的确,你是对的,那就是它但是,当然,是的,肯定,对不对’,等等。
”鲍尔想用一个无意义的词来嘲笑旧艺术世界的自命不凡。
达达主义涉及音乐、诗歌朗诵、艺术等,这些当时背离传统的激进形式后来被现代艺术家们广泛采用。
“达达主义运动反抗各种权力,支持各种自由。
总体上讲,达达主义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文艺流派,而只是一种过渡状态的文艺思维,其艺术理念不具任何建设性,而是建立在对旧秩序的毁灭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势必无法长久。
但正因为达达主义激进的破旧立新观,20世纪大量的现代及后现代流派得以催生并长足发展。
没有达达主义者的努力,这些是很难实现的。
👈) ——女主的第一次正式演出也是在酒馆,毫不知情地她无意识却真情澎湃地参与了一场盛大、荒诞、激烈的达达艺术运动,年轻的画家一次次看似无比由衷地赞叹女主,您太棒了!
或许真的是由衷之言,由衷地支持女主反常规、反传统、反标准、五音不全的自由歌唱。
而可怜的生活在谎言真空中的女主要的不是这样的自由,揭露真相的时刻,也是她的陨落之时。
黑人管家的一系列操作,可谓一场无情的行为艺术,投射利益至上却以艺术之名鼓吹粉饰的世间乱象。
1、「被上帝詛咒的嗓子」,我們曾經這樣伸指揭露國王是赤裸的,批評華人世界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張曼玉,我們天真的以為她不知道這是真相,並且以為我們陳明了實情。
Florence Foster Jenkins因為美國片走音天后(Florence Foster Jenkins,2016)而廣為人知,不過該片局限於單純的生平紀錄,在瑪格麗特(Marguerite,2015)中,更寬廣、翔實的審查一個沒有天分的人,執著的獻身於一項注定不會成功的事業時,該怎麼看待?
2、電影剛開始,瑪格麗特的頭上插著一根羽毛;電影結束時,她的羽翼豐厚 (圖1)。
3、相較於走音天后,瑪格麗特一片提出更恢宏的主題:什麼是自由——她申辯人想唱歌就可以唱。
而故事所杜撰的最終章,更讓意涵豐厚而複雜起來,質疑何謂「真相會讓你自由」,這也是能獲威尼斯金獅獎提名的原因吧。
電影剛開始,瑪格麗特的頭上插著一根羽毛;電影結束時,她的羽翼豐厚 (圖1)
今天真没少听到“保持初心”。
也没想到是一部移植到法国的关于时代的电影,不少极致的细节还原。
通过主人公玛格丽特对其“无稽"的戏谑表现,同时又带着一丝忧伤的怀念。
凯瑟琳·弗洛 Catherine Frot将自己擅长的喜剧特质与真挚、脆弱矛盾结合,去年威尼斯大热没能获奖实在可惜,因为她整个表演生涯值得一尊有影响的奖座,还好今年凯撒终封后。
我说不上自己曾有过的坚持,它算得上是不是艺术。
以现在的标准,我也从来没让它在一个公共的场合之下,得到过任何评判。
但我知道,也看过别人的坚持。
大多时候,那会是让人在第一次接触中不太舒服的。
主角本身,还是观众对于这种热情的邀请的态度而言,都是令人失望至极的悲伤。
原因就在最初的时候,他们都是带着成见来的。
他们慢慢的,从她给予的有利可图的条件下去寻找赞美之词的来源。
这是所有占了便宜的人所认为的她应得的一点额外的不公平交易。
抢在表演结束,确定的鼓掌之后,第一个向她谄媚的人是多么的幸运。
他能够享有不说谎且尽力讨好的最大限度的选择,就她的糟糕的作品之外,轻而易举地以花冠头上的一根孔雀翎为切入点。
还有服装。
他说从来没看过这么富有坚韧和张力的演出,就像跟着她歌声那样抖动起来的生气勃勃的羽毛——她的服饰,脖子上闪亮的珍珠,指头、腕上的珍宝——是那样地和形容本身契合。
于此同时,第二个人保持着温莎式的优雅姿态,心里则一个劲地诅咒着前者。
他们排着队的那个场景与面试者无异——忐忑不安,紧张地想要获得侥幸。
没有人会拒绝免费地享有一次宰杀。
在一场场的精心安排的舞台里。
无论是女仆和管家事前摆好的桌椅,彩条,糕点,设备;他们为此而做的打扮抑或是她在化妆镜前的每一次扑粉,每个折磨,令人难受又乐此不彼地勇往直前。
都被认为是一种可敬的付出,因为每一个人都赢得了他们认为的值得他们为此花费时间的代价。
他们的梦想可鄙或可敬,建立在互相的慷慨里,大多是源自她,因为这场完全是具有奉献精神而言的策划,被认为是愚蠢和可笑,而在利益面前,大家又不得不用稍微就行的克制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他们都无权对这种明知不利己又偏要这么做的态度评价。
我说的是,她并不知道自己有多糟但知道自己需要多么的不容易。
接受用扭臀部,肚子上压一叠书,不停地吼她的嗓门来认真对待的态度。
她需要被叫停,是值得一个坚定不移地陪伴她走过任性的一次又一次的人。
这中间从不会缺少对她的善意。
但善意会让位于另一种形式的坚持。
那种坚持,以搜集她所有在这个过程中的照片为乐趣。
从她这么做开始,穿各种服饰,插一对翅膀,他们送花到焚烧这一切。。。
一阵寂寞的风在山谷里歌唱,有石头一边利用它除去身上的污垢,一边窃窃嘲笑;也有尘土,肆虐地卷入它的咽喉,使它疼痛。
风在等待久违的阳光的怀抱,就像玛格丽特在等待男爵的归来。
黑兹儿说:“她要等到她的丈夫来才唱歌。
”镜头来回切换,男爵犹豫着在野外的大树边坐下。
玛格丽特问:“还没有我丈夫的消息吗?
”镜头从管家手中的怀表切换到男爵手中的。
男爵收起怀表,在手心手背都抹上机油,假装引擎坏掉。
等不到男爵的玛格丽特该有多孤独啊!
用于消遣的换装游戏、不停拨弄的飘摇着的苍白烛台、名贵却让人有距离感的宠物、怪异的面具……“你只留给我音乐!
”当男爵苦劝她不要登台表演时,她忍不住怒吼。
这是影片中玛格丽特唯一一次对丈夫发怒。
当情绪的暴风席卷而过,只留下了寂寞如雪:黯淡的背景、拉远的镜头,无一不放大了她的孤寂。
“她的眼里有孤独。
”吕西安说。
“要提防我这样的无赖。
”吕西安还说。
吕西安怜悯玛格丽特,却还是伙同卑鄙的科瑞儿利用了她——“我们卖什么她都会买。
”吕西安戏谑道。
影片中最绝对的黑暗,就是科瑞儿和看似和善的管家马德尔波斯了。
前者利欲熏心,一步一步把玛格丽特引入绝境;后者好似是默默献殷勤,埋藏在心底的目标却是促使玛格丽特成为一个笑柄,好让自己为她拍下的可笑的照片出名。
善良如黑兹儿,从头至尾散发着人性的光芒,同情着玛格丽特。
她的某些特质,和玛格丽特有相似之处,她却活得更为简单而快乐。
男爵把自己对玛格丽特的爱隐藏起来,隐藏在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
“她为什么这么做?
”他忍不住对着自己的情人埋怨夫人。
“她想要你看她,你却始终不能理解。
”情人淡淡道。
终于,一向有些怯弱的男爵开始守护单薄的玛格丽特:“让那些嘲笑她的人都见鬼去吧!
”可惜为时已晚,当歌声回荡在医院的大厅,男爵再怎么急切的步伐也没能阻止死亡对她的召唤。
风离开了,在阳光即将铺满空谷的那一刻。
一开始玛格丽特的歌唱的确好笑,听了她唱歌我也是哈哈大笑,原以为是喜剧,看到最后确实悲剧,觉得她真是一个傻女人,花了很多钱去买一张随意拼成的照片,跟着他们去演出,开始转变的地方是她对陪审团说在哪里唱国歌是每个人的自由,就觉得这真是个可怜人,最后看到她终于开始巡演,一开口唱歌还是跑调,唱到第二段居然不跑调了,然而她却咳出了血,不得不住院治疗。
玛格丽特最开始做这件事只是为了讨好丈夫,所以她在每次开唱之前都会问管家他回来了吗?
换来的却只是丈夫的刻意晚归。
提出用真实的歌声治疗玛格丽特的是她的丈夫,最后想要阻止治疗的也是她的丈夫,她的丈夫虽然是为了钱跟她结婚,但也是真的爱她不然不会在最后一刻试图阻止治疗,然而那一辆每次都被他故意弄坏的车子最终坏在了路上,同一条路,同一棵树下,导致了他最终没能救下自己的妻子。
这部电影以女主角的名字命名,起先看海报和电影名实在提不起兴趣,其他的电影都看过了,实在没什么好看的了,于是看了看预告片和20分钟的采访节目,发现貌似也挺有意思的。
看Allociné里面媒体打分4.1,观众打分4.0,于是果断就去电影院看了,我真不想装资深影评人提什么达达主义,美好年代啥的,直接说电影情节,女主角女彪高音跑调还特喜欢在人前唱歌,好友,亲人什么的出于各自的原因都不敢说实话(怎么这么像邹忌讽齐王纳谏?!
)她要求的舞台越来越大,然后丑也就越出越大。
开始听她跑调唱腔还总忍不住笑,听多了简直像里面的演员说的casser les oreilles,里面确实也是有笑点的,电影中也各种穿插古典音乐,但真的是欣赏不能啊。
那个留胡须的女的看着就让我恶心,记者无精打采的欠扁样果然是在抽大烟。
我以为最后她的唱功会被老师调教好,在破功之前如果没听错确实有段儿唱的很好,但是。。。
最后的最后当她听到自己的声音后。。。
我一直看完呜谢想着还有彩蛋?
还有后续?
结果没有了,这特么什么结尾,这电影什么玩意儿。
我个人觉得两分钟的预告片基本完全阐释了剧情,我竟然花了两个小时大晚上去看,真是醉了,两星推荐。
天真热情善良女主,赤诚地热爱着歌剧演唱及所有的艺术形式及艺术家们,偏偏却五音不全毫无天赋,多么悲催。
婚姻中的孤独更驱使女主在炽爱的音乐中寻求心灵的抚慰。
不管如何荒唐可笑可悲,女主的那种对艺术及艺术家们的赤子之心令人动容,纯粹不带丝毫功利,真正的投入热爱在所不惜。
片中女主从剧场出来后回望,在黑暗孤寂的街道上独自一人向心中的艺术神殿遥遥膜拜虔诚地致礼,太戳心了,剧情中女主再怎么跑调破音,都令人为之暗暗心酸。
女主老公最终没有辜负那个善良的灵魂,发自内心地想保护好女主的梦想和象牙塔般的人生,很好。
女主的师傅 ,那位穷困潦倒的歌剧大师,完全就是抢戏高手,一出场就抓人眼球,动作表情特有戏,自带重量级的幽默感。
剧中他的歌剧排练小丑的唱段,完全是听觉盛宴,声音浑厚醇香情感饱满多变,不得不承认音乐的震撼性的感染力。
从最后一场女主站在大型音乐厅的舞台上的汇报演出结果,不得不承认女主花费巨资并好吃好喝地供着该位大师及培训团队,取得的进步可不是一点点,与影片开头女主独唱时笑死人吓死人吵死人的经典鬼哭狼嚎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咏叹调,到影片最后大舞台上的很有美感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咏叹调,完全就是两个人的唱腔,有些唱段还是引起大师师傅的眼睛一亮好友们的欣慰一笑老公的大松一口气渐露微笑,虽说结果仍是即便重金打造但整体表现无法企及真正的歌唱家、一如既往地引发观众们哈哈大笑不止的惨不忍睹一场闹剧。
管家心思深不可测令人齿寒,女主就是他内心里如上帝般旁观嘲弄利用的蝼蚁,冷血阴暗至极。
日久见人心,一心换一心,女主的一腔善意厚道可能会感动天性纯良之辈,但小人们永远不会,再美好的花园里也会潜伏着嗜血的毒蛇。
评价有点过高 我承认故事演员选得很好,美好年代也还原的很美,但笑过却不知所措,节奏略冗,另一个女歌唱家和漫画家的出现也没有实际意义,结尾突兀。不过剧中有句话挺对,L’argent n’a pas d’importance. L’important c’est d’en avoir
好奇看了一下原型人物的生平,一个喜气洋洋癫狂得有几分娱乐至死的故事,在这里变成了一个痴爱一生却被所有人蒙骗的傻白甜美人...
长歌当哭,泣血而鸣
以尴尬书写尴尬
居然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可能导演为了让人人都抓到情节,把走音拍得夸张了点,以致观众不知道该不该嘲笑她。音乐还是不错的
沒看完,不想看了
动力之源绵软无力,蜻蜓点水,可惜了
片子被媒体和观众捧得有点高 今天看了之后倒没被震撼到 就是一个“疯了”的故事
本是一个“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却因为套上了理想的外衣而变得严肃了起来,玛格丽特对歌唱的执念不亚于《立春》里的王彩玲,只不过她的才华尔尔,以至于当观众看到她唱歌的段落时,不知是觉得荒谬还是有些动容。
七夕经典!为爱引吭,一发不可收拾,哪管别人的一拥而上、一哄而散……影片深得“云南老孔雀”之真意。
和西门大妈有异曲同工之妙
管家的摄影作品好棒
不喜欢的风格和故事吧
其实是好残忍的一个清冷黑暗的故事啊,美国人原型的故事被拍得法式不知所云却充斥着深深的无力感,无论追逐的梦想还是爱情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bande annonce实在太吸引人,上映第一天迫不及待,后来觉得从头到尾都像看滑稽剧,无感情,杂乱,除了主角,其他角色太淡了。。。然而主角的动力之源来自于对丈夫的爱也就那么淡淡的带过去了。看得我也是淡淡的忧伤。。。
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人性的折射面,但剖析的并不深刻
3.5 这版完全是一出悲剧啊,太挺喜欢的…
略无聊,有点看不进去。克丽丝塔·特瑞特漂亮!
满满的都是喜感
剧本矜持高贵,却并不没体会到喜剧的笑点,反而处处是黑色情绪,是明媚的阳光下的无奈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