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小时

25th Hour,转捩一刻,一线曙光,25小时,第二十五个小时

主演:爱德华·诺顿,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巴里·佩珀,罗莎里奥·道森,安娜·帕奎因,布莱恩·考克斯,托尼·西拉古萨,列万·乌恰尼什维利,托尼·德文,米沙·库兹内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2

《第25小时》剧照

第25小时 剧照 NO.1第25小时 剧照 NO.2第25小时 剧照 NO.3第25小时 剧照 NO.4第25小时 剧照 NO.5第25小时 剧照 NO.6第25小时 剧照 NO.13第25小时 剧照 NO.14第25小时 剧照 NO.15第25小时 剧照 NO.16第25小时 剧照 NO.17第25小时 剧照 NO.18第25小时 剧照 NO.19第25小时 剧照 NO.20

《第25小时》剧情介绍

第25小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Monty(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饰)牵着他的狗在纽约散步,白天,他去了他以前就读的学校拜访了他的老友Jacob(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饰),Jacob在里面当英语老师,课上他的女学生Mary(安娜·帕奎 因 Anna Paquin 饰)非常活跃。而Monty和Jacob的另一个好友Frank(巴里·佩珀 Barry Pepper 饰)则在公司忙碌地工作着。事情的起因是某天的下午,Monty回到家,发现女友Naturalle(罗莎里奥·道森 Rosario Dawson 饰)在家门口等待许久。两人正在浴缸里调情的时候,警察突然来敲他们的家门。Monty藏在沙发里的毒品被发现。因此他被起诉,被判入狱7年。Monty离进监狱只剩下几个小时的时间了,他开始怀疑是不是女友出卖了他。Monty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聊斋之极道天师不测之渊我的ID是江南美人少女们向荒野进发掠骨者重启咲良田前篇春露龙虎制霸魔术师福山雅治LIVE电影言灵之幸夏红颜孽广东十虎苏灿之潜龙出世锦绣南歌星期恋人:后篇马达加斯加3尖叫周铁甲战神布希维克愤怒的警官完美的他致胜一击勇士迷踪金茂祥全球热恋绝命追杀天空之默了不起的盖茨比逃离欲望岛寻人档案

《第25小时》长篇影评

 1 ) 纽约纽约

纽约是怎样一个城市?

《格调》说纽约是美国第一居住地,而对外国人来说也许纽约是自由女神像,是帝国大厦,是第5大道,是百老汇……。

也许美国眼里的纽约有点象中国人眼里的上海,可美国的大都会比我们的多的多,历史也比我们久的多。

所以纽约在美国的地位未必可以和上海于中国作一个比较,但是纽约人对自己的城市那种有点护短的喜爱,对那溶入血液的纽约气质暧昧态度——自豪又不便太显山露水,和大洋对面的上海人倒是有不少共通之处。

所以HBO的《欲望都市》在上海那么红,也不仅仅是因为前两个字的关系。

而我所看到过的,电影里的纽约远多于现实里的纽约。

其实现实里纽约对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有很大的影响力。

但这也肯定不是编导们对于纽约情有独衷的唯一理由。

《电子情书》里的纽约象是童话的世界,有种不真实的美。

《ONE FINE DAY》和《WORKING GIRL》里的纽约是白领们的。

《纯真年代》里是19世纪上层贵族的纽约,而《纽约黑帮》也许恰是它的反面。

中间还有《曼哈顿的故事》,《金玉盟》,《残酷大街》等等。

美国电影里记录了纽约各个时期的历史风貌。

不过最著名,而且最让人过目不忘和不可思议的镜头,却不是在电影里的,虽然大家都认为象极了电影,但却恰是事实。

“9.11”对美国人对纽约人的影响,是我们很难真正去体会的。

中国人的历史实在太长了,2000多年里,我们有多少的王朝起落,有多少的异族统治者来了又走,我们的文明又有多少次践踏,多少次融合。

最近的100多年里,我们又经历多少的破坏与创造,哪怕是这20多年来呢?

我们又打碎了多少?

所以中国人的世界观哲学观根本和美国人是两回事。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也经历类似的恐怖事件,那么两国人在心灵层面上所遭遇的,肯定不同。

想到这些,是因为看了斯派克.李的《25 HOURS》。

说的是一个毒品贩子在入狱前的24小时里的生活。

这个贩子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爱尔兰后裔,最典型的。

在这天里,他去以前的中学看了看,见了见他最好的2个朋友。

而他的2个朋友也私下里见了面,讨论了一下关于他。

其中一个是华尔街才俊,另一个是老师。

前一个就住在9.11废墟旁的公寓里,从窗户望出去,就清楚的看见那遗骸。

而这让老师,惊跳着叫道:“哦,上帝!

”而我的反应是,这个人变态啊。

这个电影说到了亲情,爱情和友情,说到了选择和没有选择,说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抗争还是妥协……EDWARD NORTON 饰演的毒品贩子从很早就开始犯罪,把毒品卖给未成年人。

但是电影里没有什么他犯罪的描写,你只看到他对自己的自怨自怜,和对父亲,女友,朋友的难以割舍,还有对狗的关心。

这是一个帅帅的,痞痞的毒贩子。

有一段他在厕所里的蒙太奇,对于自己将要面对的7年牢狱,他从他父亲到街上的小贩和整个纽约都“FUCK”了一遍,最后他“FUCK”了自己。

原来每个人都是这样,对自己,总是最后一个去怪罪的,虽然,也只可能,还是因为自己。

评论说,伍迪艾伦是从骨子里了解纽约和纽约人,并且拍出了最代表纽约的电影。

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是纽约人。

但现在我知道除了他,斯派克.李也是个骨子里的纽约人,因为有《25 HOURS》。

整部片子的摄影是非常冷峻的,如果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呈现一种蓝绿的色调。

没有《电子情书》里暖暖的调子,也不是《欲望都市》里大都会的格调。

最多是在清晨或是半夜,没有什么人的岸边,和中央公园里僻静的角落。

或者是最HOT的CLUB,而即使是那么热闹的场景,也总是冷冷的感觉。

也许你也被主角的恐惧感摄取了。

然而奇怪的是,这镜头同时也让人感觉到导演对纽约的爱,如此的流畅清澈,好象温柔的轻抚。

也是在那段蒙太奇里,它所用到的元素,无一不是一个纽约土著对这个城市爱怨交织感情的体现。

在影片的最后,更是借了主角父亲的自白道出:“……无论你到哪里,你都是一个纽约人!

”我想到另一部影片《54俱乐部》里,那新泽西的少年对纽约的想往,现在我更能体会他的心情。

引人梦想的纽约!

 2 ) 很有意思

结尾,爱德华·诺顿看到公共汽车里的黑人孩子,孩子在车窗上写下他的名字“TOM”,从诺顿的角度看是“MOT”,然后诺顿写下了自己的名字“MONTY”,用“MONTY”减去“MOT”,看看你得到了哪两个字母?

导演是斯派克·李,所以这不太可能是巧合http://www.imdb.com/title/tt0307901/board/thread/96008336

 3 ) 希望是一个狗东西。

曾经想象过自己是一个为死刑犯做最后晚餐的厨师,精心准备每一次的晚饭,在菜肴里混进我的血肉,灵魂便能依附上那邪恶的身躯,然后和那将要死去的人在地狱里得到救赎。

当然,这是小文艺的想法,切实想想其实挺有趣,人之将死,对每样事情都会有活着的人没法体会到的想法,吸收这些故事,会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

又或者,像BBC某纪录片一样,研究为什么眼前痛哭或丧笑着的人可以如此丧心病狂。

传说将死的人,一生的画面就会闪回在眼前,一个人,将要去往一个极其痛苦的地方,无论肉体上精神上,无疑是极大的折磨。

而等待这一天到来之前的时光,才最最煎熬最最愁煞人心。

时间从来都是一种痛苦。

从软肋处插进去,把内里的血肉搞得支离破碎。

当你在受刑,时间就是侩子手。

凌迟处死。

第25小时,讲的就是等待去往痛苦的一个小故事。

个人觉得这是诺顿最好最好的一部作品,即使是大张种族旗鼓的《美国X档案》里诱人的肌肉,即使是《一级恐惧》里惊异懦弱的小眼神,即使是你不能提及的那个俱乐部,我都嫌他四角裤里的两条腿太过瘦弱;《第25小时》,一个牵着狗的纤长的身影,足以秒杀一切一切。

这身影里的孤独和寂寞,是无比巨大的,像我们宿醉后想不清昨夜发生的事一样,自己极度渺小,空间极其巨大,讽刺的是世界依旧货如轮转,没人把你自以为痛苦的事当回事,这多么可悲,又多么可怜。

诺顿饰演的Monty,把自身等待入狱的痛苦深埋,但导演又把这种刺心的感觉一点一点挖出来。

故事很简单,哥儿们要入狱了,像要结婚了一样,没有人知道这人将来是儿孙满堂还是死于非命,于是活在当下,来个今宵有酒今宵醉。

我们都知道,尤其文艺大叔大妈,最喜欢唠叨什么最孤独的就是一群人在狂欢我在里面提不起劲云云,那感觉确实可怕,自己像变回了一个婴儿,不熟悉,想离开,可是你身边的亲戚太投入去捏你的脸蛋,你只能红着脸忍受着,怕别人不高兴。

Monty确实是一个男人,你想想入监狱去,龙虎豹鱼虾蟹,天天打你几拳鸡奸个几次,不疯掉才怪不自杀才怪。

每个人都知道弯腰捡肥皂就会被逼疯的事情,包括Monty,他把情绪收掉,狠狠地收掉,把自己埋葬在一个冷硬的外表里。

对于最著名的Monty对着镜子自言自语的一段,刚开始时觉得突兀,思疑导演的意图,这是人生自省?

还是鞭挞社会?

很长,很长,后来懒惰地想,这是每个人在痛苦挣扎时必经的心路历程。

Monty骂了很多人,从的士司机到小孩子到自己的女友到最亲密的朋友,每个人在他眼里像忽然间变了狗屎,不值一文地在他的人生饰演着过路客。

我很能体会,像我这种扮艺术家的烂货,从不把人放在眼里,而心理不平衡的日子,连身边最亲最亲的朋友,我也想他们死,真心,真心想他们死。

你不能怪我,也不能怪Monty,必须的,痛苦的日子,必须有仇恨每天和你握手做朋友,你才不会发疯;所以你真心想他们死的朋友,才是你最黑暗的日子里的光。

Monty有四个亲密的人,他爸,他女友大口Dawson,嚣张Copper和屌丝Hoffman。

你有这样几个朋友,你让人爆菊到死都必须挺住,为了出来的一天,为了爱你的人,为了和他们在一起。

导演把这几个人的地位恰如其分地插在了影片里,真实,不煽情;朋友都喜欢在背后讨论,都喜欢暗暗地担心你但又在你面前装轻松,明知道是错的,又不顾一切地去帮你;你的帅脸是你进监狱后一个害死你的障碍,所以我把它打扁;犹豫了,退缩了,都龟孙子,都娘们。

人生得知己如此,死而无憾了。

人,无论你多痛苦,都要选择,都要对自己负责任。

狗血的意念,在片子里却毫无老旧的形式。

我走了,我逃走,躲起来,新的身份,新的人生,等待自己的是自由,是快乐;or,面对,被大水喉冲了一身,每天在十几平方的房子里拿一个橙子送饭。

片子的最后,导演留下了似是而非,未来,我们不知道,片子要讲述的等待过程已经结束;未知的,无论是Monty,还是我们,都很飘渺。

希望,实在很虚无很虚无的一个狗东西。

 4 ) the 25th hour, not another day

人生如此短暂,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跌跌撞撞神智不清,熬夜之后走回家的清晨,你只会想,我怎么就这样了life is a sad story不管你是华尔街上最牛的操盘手还是你聪明绝顶年幼失去母亲,面对这个人世牺牲掉某部分的自己只为了这一个单词,survive你怀疑爱情,可是怀疑也不会让你快乐当爱人在你怀中甜美入睡的时候你到底还想要什么just believe那些对别人的伤害,留给自己的却变本加厉我看你哭,坐在地上,像个孩子我也开始跟随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完整的生活,纠结自己的纠结怎么自私,怎么逃避,怎么后悔但是对不起,这就是你的命运绝顶聪明,因而随便敏感,随便脆弱当我看着你我知道,we are the same actually可以成为你的爱人,那就够了

 5 ) 人性和兽性如何结合

真的,告诉我什么叫做真正的生活,告诉我人是怎么由人性和兽性结合在一起的,这两者是怎么接受现实的拷打,然后大浪淘沙下来的才是金子。

以前我不思考什么才是生活,什么才是人性,现在结合自己的生活才看明白人性的选择,我还是要分析要动脑子才行。

只有失去了才是知道珍惜,爱德华诺顿用25小时一天的生活告诉我,每一分一秒都要好好的利用,都要当成最后一天来过,否则就会搞砸了,人生还是要好好的走,否则容易走错了,人真的可能会走错的,所以每一步都要动脑子,都要努力,都要小心❤️ 我以前相信老天有眼,可是我身边那些畜生老天真的会有眼吗?

我天生没有兽性只有人性,还要被那些畜生一直咬着,希望老天有眼,还是他妈的要靠自己,这个问题我一定要弄清楚。

总之他妈的一定要把自己弄好,这才是真的,其它的可以慢慢探索。

一定要做好自己。

 6 ) 我的2008最佳

将要结束了,这推搡着我一路向前的剥落时光。

刚刚还有人问我,要不要“跨年”,我说算了吧,跨了年,我好像就不再那么年轻了。

虽然并没有任何人来告诉我这一点,可这样的看法,如同那些迟早降落的渺茫一样,轻柔却是不离不弃地,握住了我的心。

还是一个人坐在写字台前,面对着满是污渍却无心擦拭的电脑屏幕,拧开几天前用八十张游戏奖票换来的矿泉水,目送着时间缓慢滑落,了无痕迹,也算是为自我的开脱。

击毙自己,不必到处搜寻手枪,或者祈祷命运的流弹,只消依赖于温热的躯体、纠缠于世界的疯狂、迷乱于万象的重华当中,就已经足够。

而当我把这一切安排停当,又突然在这新年之夜抽身而出的时候,环伺四周的,除了千万重的黑暗,就只剩下无论怎样疲惫和虚脱,也长驻眼窝的绝望。

这些天来,除了A片之外,也看了不少正规电影,虽然好像难得集中注意力一次性看完一部长片,却也咬着牙忘记后颈疼痛,伴随那些孤独的映画声响涉足不少漫长黑夜。

看片期间,我逐渐产生这样的想法:也许电影真的是更为先进的叙事或氛围营造形式,对于人物、形式感、情节、冲突、结构的组合与构架,远远比一个作家窝在家里鼓捣出的任何一部小说要来得复杂。

多种元素的重叠与矛盾,以及在拍摄与观影过程中那些无法调和的冲突,比之静态的视觉艺术或者文字作品,更接近于这个世界毫无头绪与逻辑的原貌。

就像深处人们内心的绝望,是的,原谅我总爱提到这位老朋友。

在我看过的所有文字里,无论怎样天花乱坠,所谓绝望和其他种种内心活动一样,都只是早已划定的情感疆界。

而有一部电影,《第二十五小时》,通过时空的延展和人物的外在变化,精确地描述了那样一个我深谙其味,却又无力诉说的败落世界。

关于整部电影,我想说的很多,首先我第一次知道了外国警察抓住了你犯罪,却不直接把你关进看守所,而是要体现人道主义放你一天假,让你第二天清早自行去报到。

还有作为单一民族国家的成员,又看惯了西方白种人的搔首弄姿,我实在无法接受片中主角女友那典型的苏丹-埃塞俄比亚人的外表。

即使有一个场景里她被设定为十八岁,还穿着格子呢短裙的校服坐在秋千上百无聊赖,这么齐备的要素,也无法在我空乏的头脑中幻化出一名福至心灵的LOLITA。

另外,我承认智力所限,或者是烂电影看得太多的缘故,对于这种叙事手法稍稍有点摆谱的片子,我无法不在第一次观看的时候产生很多误解,比如开始的时候竟然以为主角的两个朋友是坏蛋,正在谋划一项有害于他的罪恶活动。

而片中那条落难狗,是不是又在某种程度上隐喻着主角本身,我也看的是不甚了了。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甚至片中导演不无卖力的,对纽约这座奇怪的世界首都的悲剧情结的渲染也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在于,我第一次在电影中找到这样贴合的共鸣,那种末日来临前,向你步步紧逼的——彻头彻尾,不可挽救的孤独。

面对庞大世界和匆匆人潮构成的铁般事实,深感自我的渺小与软弱。

以及最关键的,在这轮最毒的太阳还没升起之前,你已排除一切理智,认定自己会被烧成灰烬,这时所能做的,是在周遭路过的任何事物中间抓住什么,期望它能带你逃离,或者你能搭便车越界。

你已对不起,也不想要加入这现实生活,可你永远也没有那超人的力量,这时毁灭与放逐,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再也没有明天了,明天是属于别人的,而你只是不堪承受的,未曾谋面的重压与恐怖之下的齑粉。

那么逃开吧,你这被命运唾弃,却还以为在某一处能找得到怜悯的可怜虫。

去犯下那些匪夷所思的罪行,去败坏自己视若至宝的事物,所谓怯懦在这时最为真切,一旦生活出现不可弥合的裂痕,那就彻底毁坏、彻底夷灭,连同你苦心的经营或是一世的收藏。

当你已无可挽救,那就把你融化成汁的生活铸成另一柄尖刀,细细体味撕开咽喉的窒息,这种决绝的痛楚,就算只有一秒,你也会以为是永生的极乐。

至于以后,早就不是这样的人生所能够计算和掌控。

就像贩毒被查处,还有一个小时就得送上门去坐七年大牢的主角,彻底崩溃之后还能做什么?

恐惧是最后一刻才会排山倒海的巨兽,这时现实与想象的分野已不再清晰,而我内心与片中情绪场的烘托也终于抵达了一致:看着他瘫软在车厢里,漫无边际地幻想着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的逃亡生涯,从最开始和老爸的惨然道别,到最后老情人竟然寻踪而至,重新开始世外桃源般的崭新人生。

屏幕前的我也终于不自觉讪笑片刻,如果不是被命运扼住了咽喉,怎会还有这样百转千回而终究柳暗花明的臆想。

逃,同时意味着勇敢和懦弱,意味着再也没有自信能承受接踵而至的现实之沉重。

当我想起那些瞬间,不断挣脱牢笼,也不断撕裂自己好不容易生长出的皮肤,我唯一足以自恃的,是尚觉年轻,哪怕前方云端和地狱两极颠簸。

至于代价,当时想来,不过咬一咬牙。

当所有人都在朝一个方向狂奔的时候,你嗤笑那是无谓的尽头,可有几分底气?

当你就此调转方向,去向你本不该奔赴的远方,你可曾想到你没有资格告别的,不仅是历年的温柔、沉淀的真切和转瞬之前还无限鲜活的过往。

那曾是你的名字和身体,灵魂和故乡,那些在暴雨旷野中纠缠生长的植物,那些就算是互相吞噬也不觉得满足的时光。

谁愿意残废的活着,所以任谁都有一手剪除回忆的利刃,你可以尽管逃开,逃开一万公里,一个纪元,你将永远生活在生活之外,那些早已湿透的引线,再也不会将你点燃,却是你呜咽在怕人的虚空之中时,唯一可供凭吊的镜框。

有一种力量,是你自己培育的仇敌,永不停息地蚕食着你的心脏,当你越来越无力,它竟然也变得有几分你爱人的模样,它冲你一笑,竟然同样能让你湿润眼眶。

在你终于老去之前,你永远体会不到一无所有的希望。

我知道情感都断裂了,笑声都枯萎了,只剩下与生俱来的丧心病狂,不时跳出来,指挥这场败落中的下一次夺路逃亡。

这时我把控制播放时间的滑动条拨来拨去,直到终于出现让我满足的,煞有介事的字样:“You forget your old life. You can’t come back. You can’t call. You can’t write. You never look back. You make a new life for yourself, and you live it. You live the life the way it should have been.”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绝望和逃离的电影,所以,也是一年之中我最喜欢的。

 7 ) 25小时后纽约还是纽约

《25小时》不是典型的斯派克.李,黑人导演闯进了伍迪艾伦的领地,开始拍摄纽约故事,看似一个人的内心自我挣扎,其实是斯派克李的一贯手法,凸显人与环境的关系。

作为环境的纽约不幸成了诺顿在卫生间对着镜子咒骂的对象,FUCK纽约的一切,包括它的复杂与对立。

从小跟随父母从亚特兰大搬到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斯派克李对于纽约这样一个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不能说比伍迪艾伦还深,但至少是斯派克李风格的。

作为一个毒贩的爱德华诺顿24个小时后将在第25个小时开始他七年的监狱生活,有谁能改变这一切?

父亲、朋友或者情人,到最后才发现父亲这个角色的确让人敬仰。

父亲说,永远不要回家,永远不要回纽约,不要给我写信,不要来看我,才能永远逃亡。

离开了纽约这样一个城市环境,人的身份会变吗?

答案是会。

没有了毒贩、夜店、中央公园、狗、朋友,没有了所有的一切,生活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毒贩就不再成为毒贩,但25小时后,纽约还是纽约!

 8 ) 很长的序幕

午夜,奔四的开始一开始是很长很长的序幕,只有纽约的夜景在缓慢的变换,忍住,相信能这么开始的片没准有点东西,结果没让我失望。

奇怪学校的网站把它定义为惊险片,其实这个故事节奏很缓慢,缓慢得就像monty遛狗时经过的那条大河。

我想起我的那些中学哥们,想起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我更多的想到自己,在经历了很多人生的选择之后,turn left or turn right or go straight,发现自己依然象monty一样想fuck everyone,fuck myself。

不知道影片中谁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貌似都会有。

结尾,我多希望那个温馨的暖色调的生活会是monty或者我所拥有的,可是的确,monty应该没机会重新来过。

还是那句老话,人生没有回头路,我们不能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看远方,路依然很长,我们还有很多选择要做。

 9 ) ★一些被你错过的好电影之《25th Hour》★—— 如果忘记你是梦

★一些被你错过的好电影之《25th Hour》★—— 如果忘记你是梦前一阵把表演工作坊的《我和我和他和他》带给老同学看,果不其然,两个半小时后又一个五大三粗的老爷们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或许有人要说了,一个大男人因为看了一出戏而悲从中来是不是心灵太脆弱了?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没错。

老同学之所以会和我一样被狠狠地感伤了一回,或许是因为在看到舞台上有些东西时,或多或少联想到了自己的一些切身感受,他人的表演中仿佛带有我们过去日子的斑驳影子。

其实每当我回忆起过去的种种时,总会把曾经存在过的感受用心写下来,叙述得更精确一点,因为我想在将来的某个悠闲时刻翻看自己过去的成长记录会是一件挺有趣的事。

就象今天在自己常去的论坛里翻看自己前些年写的一些帖子和对于一些问题的回复,发觉那时的帖子在字里行间还透露出那么一点纯洁。

我的意思是说,那时的我还没被各种激进或者糜烂的概念搞乱,还相信某些东西,写出的东西还有人味儿。

而这些品质于今天的我来说似乎早已丧失殆尽,原来就在这么不知不觉间最沉重的欲望早已压得我崩塌了,沉没了,就这样牢牢地被钉在了生活底部。

“也许当初你也曾挣扎,也许慢慢地你会学着适应。

但若干年后的某一天,现实会不会猛然间把你击到谷底,感觉就像跟你开了一个荒谬绝伦的玩笑?

你或许会突然发现,你并没有勇气承受昔日的选择带来的结果。

” 我一直认为Edward Norton在片中出演的角色Monty从本性来说是个善良的人,这在影片开头他救助收留那条严重受伤的狗时就能看的出来,但同样要知道的是,那时正是他与同伴一起去毒品交易的路上。

这种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矛盾色彩,或许在一开始就奠定了影片基调,展示出了导演所要表达的内涵——在生活面前,你做不了自己。

随着剧情的发展,才逐渐知道,原来Monty在高中时代拿奖学金上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而且还在曾一度保持着学校篮球队中的某项记录。

照理来说,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应该顺利的考上大学,毕业后当个律师或者医生什么的才对。

但事实上,还没等到高中毕业他就贩毒,而他的这种堕落则是为了保护开小酒馆的父亲不再受地痞的敲诈才开始。

面对着如洪水猛兽般的生活,他的脆弱犹如纸筑堤防上赤手空拳的幼儿,就这样无力又无奈地被巨浪所吞噬。

影片把一个纽约人的生活状态,那点本性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出来,让我不由自主地将这个荧幕形象当成是现实生活中一个真实投影,就象是身边某个关系密切的朋友。

以至于当看到缉毒警察得到线索去主角家中搜查证据时,我的胸口就象是被压了块石头一样喘不过气来,内心中似乎涌出警察最终会一无所获的莫名希望,尽管我的头脑清楚地知道警察捉拿毒贩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件有益的事。

我知道这是种真实,就象我同样清楚地知道真实一旦赤裸裸,就往往很难令人接受,看着就显得那么的扎眼。

在电影中一段简单的画面反映在生活中或许就成了百感交集莫哀一是,电影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巨大,这其中当然有电影这一表达工具的本身的局限:观众往往对故事结局有圆满的要求,片长限制又使得导演只能屈从于描述主要事态的发展,很多真实顾不上。

所以要理解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所表达的现实内容,除了通过主人公以外,影片中主角两个朋友也要相当关注。

而他们的身份设定也称得上是两个典型——一个是中学老师Jacob;另一个则是股票经纪人Frank。

中学老师Jacob这个角色在本片中的穿着古板言行严谨,这也包含着社会中传统与保守的一面。

与他的女学生比起来更是反差强烈——年轻女学生追逐时尚,没有怀疑地崇拜明星。

而有意思的是,Jacob在心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对女学生的幻想与冲动,而且在夜总会的那场戏中,他也真的亲吻了自己的女学生。

从第一反应来说,我想这举动是欲望战胜了理性而造成的。

但真的就如此简单么?

要知道人的思想机器过于复杂,而行动又往往暧昧,哪怕将动机一点点剥离,也未必料得到他为什么会那么反应。

或许导演想通过这个人物来反映当下纽约人一种人文精神的迷茫?

中年教师在灯红酒绿的夜总会中拜倒于年轻女学生,索性依靠最后的理智才未全面崩溃,却也寓示着传统保守与新潮开放间碰撞时前者的防线并不牢固,已经出现了裂缝。

但年轻就代表着未来么?

人文精神的进化个是个直线的过程,期间也可能会有倒退,不出现循序渐进的改良时也可以延续几百年在平庸中延续。

本来越是年轻的人越是容易迷茫,但当下的纽约人中本应该有坚定理念的中年人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生活面前,也和众多年轻人一样开始变得茫然不知所措,不明白自己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股票经纪人Frank这个角色对事情的判断准确行事潇洒,到是很符合都市精英的形象,但是干炼和帅气的外表掩饰不了他内心与Jacob一样的孤独。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夜总会中他在与Jacob交谈时,流露出对Monty女友Naturelle的偏见态度。

他或许是在嫉妒,嫉妒一个街头的毒贩有人爱而自己这样一个外人眼中的青年才俊却仍然没有找到一个能相伴终生的人。

Frank与Jacob都是孤独的,他们本质相同,只是表现方式演绎方向相反而已。

而黎明时分,三个男人在河边混乱的争吵厮打这场戏,是不是可以这样地被抽象表达:经济(Frank)把个人生活(Monty)狠狠殴打了一顿,面目全非,人文精神(Jacob)夹杂在两者之间无所适从?

老实说这并不是一部如《阿甘正传》那样人见人爱的影片,没有庞大的背景、巨大的投资、各种声光特效,但确实是我所喜欢的,因为看这部电影大概了解另一个国家,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在经历了一场大悲剧后几个普通人的生活原生态,细细回味起来也能从中感受到影片所反应的大环境——面对各种困难后,个人究竟该给自己如何定位。

这令我想到了《我和我和他和他》,虽然故事内容不同,环境不同,但同样是一个关于面对生活中种种压力之时,关于人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影片最后Monty去监狱的路上,父亲娓娓道来的生活,配合上轻柔的画面,给人以安宁的一种感觉。

尽管生活如此糟糕,但只要还有希望,那总是好的。

就象《我和我和他和他》的片尾曲:如果忘记你是梦。

在此以前仿佛分别好几个春天想不出来没有你的日子还能有爱你是夜里那道最美丽的光在离我很远的岸上照向我独自等待眼前雨雾散你是夜里那道最温暖的光永远停留在我年轻的心上想念你是苦等待你是苦渴望你是苦寻找你还是苦可我宁愿如此的清醒承受如果忘记你是梦

 10 ) 【拾遗拾忆】《第25小时》

①电影并没有过多批判贩毒者的罪行,而是讲述了主人公蒙迪在入狱前24小时的生活,在第25小时,他就将走入监牢。

②在他面前,并随着时间分秒流逝,一步步向他逼近。

在与父亲对谈的间隙,蒙迪在洗手间进行了一段与自己的对话。

在长达五分钟的“f**k everything”里,蒙迪辱骂了要钱的叫花子,开出租的锡克教徒,布莱顿海滩上的俄国人,贪污的警察,华尔街的经纪人等等。

最后,蒙迪把矛头指向了自己。

他说:“No.No.F**k you,Monty Brogan.You had it all,and you threw it away,you dumb f**k!”③在和镜中的自己对话之后,蒙迪慢慢觉醒。

他与挚友弗兰克吐露心声,“在我被查出来之前,我应该拿那些钱去找你,买股票,买国债。

那样的话,看着每分钱翻番,我们俩一起变富……我总是在想,我再挣一点就不干了,就一点,我越来越贪婪,然后就把自己给毁了。

” 他开始反思自我。

④在影片的最后十分钟,父亲开车载着蒙迪前往监狱。

车子启动时,蒙迪透过车窗看到了他辱骂过的所有人,那些人笑着看他离去。

蒙迪和他们和解,也和自己和解。

⑤ 影片拍摄于“9·11事件”发生后不久,巨大的恐慌感正萦绕在美国民众心中,即便到了今日仍然心有余悸,而这种对经济及政治的不安全感也映射在了片中角色的身上。

《第25小时》短评

最后的YY是很好。但那就没有救赎。对着镜子Fuck各种人的那段真是不错。除此之外。没有很好的点。Norton依旧很帅。

5分钟前
  • 卡卡鱼毛球一世
  • 还行

墨非定律"所有出错的事必将出错".....这一小时注定漫长而永恒

6分钟前
  • M
  • 推荐

是有一些戏剧张力,但不知为何让人觉得没什么必要。大费周章地讲了个我不太想在意的故事。

11分钟前
  • Syc
  • 还行

故事内核很简单,导演希望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详细记录入狱前这段时间爱情、友情、亲情、个人与社会与自我的种种关系和反思。但最终的呈现效果是很多浅显的主题用太多篇幅去表达显得相当拖沓无趣,愤恨控诉和抱怨充斥,130多分钟的时间几乎找不到令人眼前一亮的表达,全是陈词滥调,掺杂着一些种族主义相关的符号表达。教师最后冲进厕所亲了女学生,so what, then what, 突破人生了,成就自我了,拯救还是迫害少女了?看了一堆叫好的影评顶多就是把剧情复述一遍,makes no sense at all

16分钟前
  • 某骑士的鬼魂
  • 较差

3.2 最喜欢结尾他爸爸说的那段,充满他妈美好的希望

17分钟前
  • 小鹏
  • 还行

值得再看!四星半!喜欢本片开头、色彩、富有节奏的独白以及长长的对白~找norton演算是找对了。

22分钟前
  • 金木犀
  • 力荐

EdwardNorton 他比谁都清醒!却逃不出来!

27分钟前
  • 推荐

这么沉闷的片子也值8分?!估计都是因为诺叔的颜值太高了,黑风衣帅炸了。这片也浪费了这几个这么好的演员了。美版凤姐已经跟我俩男神配对了,画面都太美不忍直视,虽然昆汀很欣赏她,可是拍这种文片就是很不搭啊…

31分钟前
  • 牙擦漱
  • 还行

诺顿太有魅力

35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推荐

Didn't know the facing mirror going off scene was the highlight. The bgm was a bit heavily used.

40分钟前
  • softknife
  • 较差

努力值得肯定 只是这个世界留给你多少空间呢

42分钟前
  • kobie
  • 还行

这是我看过最牛逼的给纽约的love letter. Hats off to Spike Lee and the incredible ensemble cast.

44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力荐

故事讲述的太拖沓太无聊太散漫,浪费了这些演员了。

47分钟前
  • Cappuccino
  • 较差

2.5 算是为回顾反省人生提供了一个足够多发挥空间的假设,但用尽了吃奶的劲掏心掏肺也没掏出啥深沉独特的东西来,那么多的种族符号纯粹是与主题无关的搏眼球。

48分钟前
  • LOOK
  • 较差

爱德华诺顿的演技太强大了,仅在厕所里那一段歇斯底里的粗口独白就值5颗星。

50分钟前
  • 瞬间
  • 力荐

那段自白很舒服

55分钟前
  • Claire
  • 还行

假如自由只剩24小时……诺顿依然痞坏~已办、未办,都在最后24小时给个交待,如同生命最后的遗嘱~待得重生归来,恍惚交替,又是别样人间~

57分钟前
  • 禾一
  • 还行

基本上不知所云啊,表演似乎也没有怎么很投入。。也可能是我看的不够专心了

1小时前
  • greyStar
  • 还行

一部太过平淡的所谓“人生哲理”片,一直唠唠叨叨个没完就是哲理了?做出了选择当然要自己负责。84分钟才进入正题,2次看2次要睡着也是少有…Monty是人生观Jacob是我们Frank是理想??PS:有趣的一点是,面对类似影片,哪怕短评不佳的为数不少,分数却都打得不低╮(╯▽╰)╭Sheeeeeeeeeeeeet笑死人…

1小时前
  • SK
  • 较差

Spike Lee賦予影片的人文關懷讓人感到溫暖,片名也同樣讓人深思,而「转捩一刻」這樣的譯名就太直白了

1小时前
  • SSSSSS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