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上碰巧看到电影《暴疯语》结尾,被震撼了,感觉就像《国王的演讲》。
精神病医生最终承认了自己藏了20多年的秘密——自己是遗传的精神病患者。
患了精神病并没有什么羞耻的,可羞耻的是社会上对正常,完美的追求,对不正常的嘲笑、贬低。
如果我们可以容忍不正常,不完美,允许别人和自己不同,对自己也能释然,放松了——不会一直掩藏着自己的缺点,乃至酿成电影上那样极端的悲剧。
他人死亡的悲剧和极力痛苦地掩藏真实自己悲剧。
电影最后字幕也很好,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很强大,可以控制人生的一切,但是在人生的暴风雨前,我们就是一粒沙子,是没有力量的。
承认、允许自己的弱小与无力是更符合事实的态度,也是唯一让自己轻松、快乐的态度。
戏份设置男1号其实是黄晓明,电影从刘青云开始,慢慢将戏份从刘青云转移至黄晓明。
开场先立人物,可以说花了比较大的篇幅说两个人的处境、身份和性格。
对于精分的电影,除了暗示,个人觉得立人物这一点很重要。
你不能到最后了连合理发病的动机都没有,就直接用闪回交代说某人是精分,这叫坑爹。
刘青云的戏份越多越有好处,至少算是障眼法,你越是觉得主角是刘青云,到后半段越会觉得是两个人在斗,反转也就越能保留。
即便你中途猜到了什么,不到最后一刻你也没有情节上的实质性证据,至少刘青云这个角色是真实存在的,也确实有个如鬼魅般的丈母娘的角色在故意诱使其发病。
说到情节,其实这片子为了让情节合理化,重心全在交代角色上,问题是交代得不够利落,而且也仅仅是完成了交代角色,还都是通过对话来完成的。
如果再仔细打磨一些段落,让每一个段落都多一些信息量,片子就会比现在短很多,而不是刚开始看起来那样慢吞吞的罗里吧嗦。
有一点是和其它精分题材电影不同的地方:大部分的精分题材,都以生活中突然闯入了一个身份不明、来历不明的闯入者角色为故事的开端,这个角色是个迷,并且主角一开始就很明确,反正我一时半会儿想不到有什么例外的,但至少这部电影不是。
细节暗示黄晓明的发型是个奇葩,和其它角色相比,一出场就显得神经质。
这是在制造暗示。
随着角色戏份的转移,形式化的暗示开始增多,也基本都在黄晓明的角色上,比如大量的人物正面特写、用广角去制造畸变、场景色调上的变化等;甚至黄晓明略带夸张的形式化表演:眼神与嘴角。
到最后的镜像、倒置,这个就很常见了。
另外一种暗示,是空间上的。
空间内外的区别,表达了镜头呈现主观臆想和客观真实的两种视角。
发病的段落,基本上人物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内,暗示其内在。
高潮段落自不用提。
但在之前,黄晓明第一次见到幻象的段落,即在他的办公室,三个角色:他、童年的他、死去的母亲。
主观臆想的情节都在个人办公室的空间内拍摄。
偶尔两次,角色移动,插入办公室外拍摄的镜头:隔着玻璃,侧面,黄晓明的近景,看不见女人和孩子的那一半空间,也不急着直接对观众摊牌,那一半空间直接搁在画面外,你们自己想。
最后吐槽不明白为什么香港导演总是喜欢插入用降格镜头拍摄的高楼上方的风云变幻。
即便拍摄这个题材,可能存在一些影射当代社会人类生存压力的初衷(比如片尾字幕说的,其实这字幕挺low),但最后出来的效果就是一个人物的小格局,撑死用两人对抗的方式拍出来。
所以,也不用老是动不动就风云际会吧!
还有,能不能今后所有惊悚片都把解释的段落砍掉,拍得已经够清楚了,即便真有观众比较笨,让他去猜去讨论不好吗?
本来因为黄晓明的原因,对影片的期待大打折扣,结果在影片中,小明的演技的确有惊艳到我,当然刘青云的演技自然是完美无缺。
废话不多说,回归剧情。
故事里面有很多矛盾,精神病医生与精神病人的矛盾,小明饰演的医生与女朋友的矛盾,还有小明医生与自我的矛盾,康复出院的精神病人与社会大众的矛盾。
当然,影片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反转的剧情,从那个天台无意中被杀死的流浪汉,到小男孩的母亲说孩子有病实际上是自己有病,再到小明医生从一个理智优秀的心理医生变成了精神病人,还有,虽然在很多国外的有关精神分裂的电影中都有类似的反转,到了结尾蓦地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精神病患者的自我分裂斗争,例如《禁闭岛》,《致命ID》,《病院惊魂》,然而,对于国产电影来说,已经算是很优秀了,至少没有把观众当做白痴,留下漏风的逻辑漏洞。
然而,觉得有一点缺憾的是,如果电影能够把康复出院的精神病人与社会大众的矛盾再多加刻画一点,多加深入剖析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的话,我觉得影片的立意会更加高一点,特别是叶璇饰演的妻子的母亲在刘青云饰演的病人出院后的骚扰,觉得影片没有交代清楚,只是在影片结尾出现了她看见小孩子们笑得很平和,不是说要一直缠着他么,什么时候又放下仇恨了。
影片最后黄晓明抖的最后一个包袱,就是对刘青云说其实天台上的那个人是他杀死的时候,刘青云的反应让我觉得很奇怪,尽管他觉得对妻子有愧,尽管他觉得无法去反抗社会偏见,但是,从他配合治疗到自首都能够反映出他有重新开始生活的希望和勇气的,但是最后,只是不咸不淡的说了一句,真相是怎么样其实无所谓。
其实我希望的反而是主角的黑化,就是黄晓明彻底分裂,将天台的事全部推给刘青云,院长的死也是与他有关,但是因为他特别狡猾,所以成功地把黑锅推到刘青云身上,而刘青云因为社会偏见,尽管想要解释,然而社会把他们愿意相信的真相推到刘青云身上,黄晓明则作为刘青云的主治医生诚恳地召开记者会反省自己不该放刘青云出院的,而影片的结尾把画面定格到黄晓明冷笑的脸庞上。
哈哈,脑洞开得太大,觉得比起幸福平和的结局,更喜欢像《黑天鹅》,《爆裂鼓手》那样无结局的黑化更有魅力。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值得去电影院看光凭刘青云出色的演技,再说一下确实看得出小明演技的提升,看的时候,听见朋友激动地说小明好帅啊的时候矢口否认,内心却有点动摇,越来越感觉有黑转粉的趋势了。
最近内心暖春回流,看港片暴疯语,额,支线的表现力撑不起反逆转的构架。
对待电影,我个人喜好是,讲好一个故事,那就是合格的,,较狭隘的人物发展空间往往很考验角色之间摩擦下的冲击力,语言冷暴力更比肢体暴力火花要生猛,教主与刘青云的台词对白,好似情意绵绵剑,关键只让我记住那句“药吃了吗”,此野蛮的台词君,彪悍撑起该片主题旋律;医生与病人,救治与被治理的人物关系。
剧情主线发展的僵硬乏味,毫无爆点,好似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内心却放不下最近泛滥的爱港片之,在看到黄教主断片样的反常态,是滴,要开始逆转嘞,拥有救赎权的医生转换成需要被救治的病者,过程是无味滴,木有爆点滴,教主和刘青云的对白毫不尖锐,不装牛角尖,乖乖的攻守通体的台词对白,闻到的味道不是冲突冷腥的语言暴力,而是浓浓的一股社会新闻实事煲出的心灵鸡汤味。
唯一让我慎得慌的是,范国生他岳母,戏份一小撮,站在阴冷角落,一个怨恨杀死自己女儿的女婿的老阿婆形象,让画面分分钟穿梭成80年代的老港鬼片。
黄教主那个发型,是带头套了吗,为毛总我感觉教主只要重重的甩一下头,那头套就会甩进大汤碗里通常内地与香港交姌的电影合作物,其八卦谈资可比片子本身出彩些
不得不说黄晓明不是一个运气好的演员。
年年出现在各种烂片排行榜上面。
要说黄晓明到底有没有演技了,我觉得还是有的,毕竟人家也是拿过金鸡百花奖的。
只不过他的烂片要么票房很高,要么话题度很高。
所以让他这个烂片标记贴得特别牢。
就暴疯语这部片子而言,我觉得黄晓明的表演还是很不错的。
这个片子宣传海报刘青云和黄晓明双男主,甚至,刘青云在前面。
但是看过就知道了,黄晓明才是绝对男主,因为刘青云在这部片子里面大部分的情节都是生活在黄晓明的幻觉中,而这些幻觉也是黄晓明自己经历的事情。
一人分饰两角,一个是精神病医生,一个是精神病患者。
矛盾而冲突。
他知道自己生病了,他把自己当做自己的病人来医治。
整部戏的高潮点就是黄晓明自己与自己的斗争,也是他演技爆发的时候。
所以不得不可惜,这部片子并没有取得好的票房。
故事真的不错,黄晓明的演技也不错。
然而黄晓明就是这种运气,烂片大爆,好片没水花。
哈哈哈哈
剧情有新意,设置了好几个悬念,后面一一呼应破解,大致都看得明白。
这种悬疑题材的片很容易拍成故弄悬虚,让人不明就里的烂片,但这片没有,导演和剧本都过关。
故事一开头讲刘青云病发就很抓人,但之后略拖沓剧情推进缓慢,进入中段刘青云出院后就精彩无尿点了。
不论如何,冲着看刘青云,鲍起静的演技,就什么都值了。
精神病人与康复的精神病人两个身份,刘青云都演绎得自然到位,看着他一本正经,语气缓慢地盯着你说话,那一刻真是分不清他到底是精神病还是正常人。
他和鲍起静同框斗法时特精彩,真是火花四溅,也制造了不少惊悚效果。
黄晓明演得出乎意料还不错,特别是同刘青云在仓库内斗戏那一段。
但是私认为他在前半段未发病时,将人物演绎得太阴郁与紧绷了,如果塑造得稍微开朗正气点,跟后半段发病后压抑爆发相对比,会不会戏剧效果更好。
托广电的福,内地上映的片子里不能出现代表虚无的“鬼怪”,催生了大堆的心理惊悚悬疑片。
弄出许多幌子,到最後把责任归咎于人为动机。
所以表面上还有“鬼”的东西,都烂掉了,专攻心理惊悚的,反而还有了成功的可能。
看完《暴疯语》,霎那间很难定义其质量问题。
不能说好,的确没什么亮点。
但也不能说坏,除了一惊一乍的鲍起静,也没有太值得嫌弃的地方。
同样是惊悚心理片,这片子比不过去年的《催眠大师》,名字和宣传都搞得极具阵仗,说是“脑洞大开”,实际上比起诺兰或是《催眠大师》的脑洞,显然都不够格。
在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之后,片尾还表达了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怀,然而精神病患者并非传统意义上主流关心的弱势群体,衔接显然亦多此一举。
直观就是,电影开头非常好,通过代入范国生(刘青云饰)的故事展开另一位主角周明杰(黄晓明饰),新意而精到。
但后面却是走向了平庸,方中信的角色非常多余,他与鲍起静一样,承担的任务就是凸显范国生、周明杰两位角色的心理变迁,尚有作用,而对叶璇的期待,与片中其出场一样,完全是昙花一现了。
但华语电影中这类片子的确是很少,加上刘青云演技精湛,黄晓明帅气依旧,剧情尚有气场可以支撑。
想象下倘若换了新人来出演,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
故事是个简单的故事,乍看刘青云的主角,细看才知主角是黄晓明,如果不是电影看得多,熟悉关系铺垫,这种新意转换多半让人不适。
范国生是一位杀妻犯,在後来的精神鉴定中被认为其精神存在分裂,故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免于被起诉判刑。
周明杰是范国生主治医生,自负地认为自己已经治好了他,同意放他出院回归社会。
前部分一直围绕范国生叙事,直到他再次“杀人”(误杀),周明杰(在心理层面)正式登场,因为自负自傲和害怕,选择了帮范国生掩盖罪恶,最後却落入了自己的心理梦魇。
在周明杰杀害死范国生误伤的吸毒者时,周明杰的正常人格与“心理梦魇”对抗就开始了。
在密室一段的监控中,刘青云的角色实际上并不存在,一直是周明杰自己和自己的较量,导演和编剧給观众幻化的是“范国生”。
当然一如既往之作,导演在最後用了大段“真相”镜头来解读谜团,观众也“恍然大悟”。
但这其中并没有“隐喻”。
最後解答的手法是导演给的,而不是观众代入后可以察觉出来的。
唯一的隐喻只有一处,就是周明杰幻象看到曾经的自己和母亲,他在正常状态下看到了自己的执拗。
因为伤害,固有的遗传病,所以才刻意伪装成正常。
实际上编剧想说的是,不要怕,要正视。
在最後,周明杰“杀死了”自己的潜在负面人格,“负面人格”一直在让他放开(掩灭),最後他給了自己一刀。
在周明杰进入精神病院後与范国生会面,周再次抖出了一个谜底,原来真正杀害吸毒者的是他。
但不知为何,周没有对警察或是其他人说出口。
范国生反而表现正常,觉得横竖人生没意思了,乖乖进监狱吧。
方中信应成为院长,在像医生看病人一样看着周时,周未来的命运如何,到底是没有给出交待。
其实本片还可以给出另一个谜底,那就是方中信。
片子里对他没有过度刻画,但在周明杰的每一步异常行动中,方都参与了其中:警察找周谈话、周在与方吃饭时暴怒,周回医院取药时被方发现……不可能否认,方的种种手段,不是没有目的的。
往深了想,也许方一早知道周有问题了,再一步步策划到上位。
但就片子的长度和内容,这一点明显是过度解读。
李光耀在《暴疯语》之前,只拍过一部低成本惊悚片《恶男事件》,这个作品算是大银幕的首秀。
除了角色设置不够缜密,包袱抖得不够多,宏观化的对抗到自我剖断过度不够自然外,都还值得肯定。
我是在院线电影基本都看过之后没得看了才选择这部的,怎么说呢,虽然不够好,但还是可以有,让电影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进电影院之前在微信朋友圈了发了几张要看《暴疯语》的照片。
看完电影出来,发现大家纷纷留言问怎么样?
因为宣传方说是烧脑电影我的统一回复是:挺好看的,值得一看。
这些年来难得的靠演技和剧情吸引观众的好电影。
黄晓明由花瓶男变身为演技派,可以和刘青云演对手戏,演技旗鼓相当,让我比较意外。
回想起前不久看过大烂片《白发魔女传》之后,再来看黄晓明的《暴疯语》,其实晓明的演技真的是很有进步啊!
黄晓明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却是是可圈可点的。
刘青云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我一直把他当做实力演技派,当年和刘德华的《暗战》是我认为香港电影里面警匪智力片的经典代表作!
监制 尔冬升,最难忘的是他拍的《旺角黑夜》,我是通过那部电影喜欢上了吴彦祖,认可了张柏芝的演技。
导演 李光耀,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恰逢 新加坡国父 李光耀 逝世,所以,当电影结束之后,出现导演 李光耀 后,感觉有点怪怪的。
说一下电影情节,其实比目前大多数的电影来说,是用心之作吧,但是烧脑还真是算不算。
看着看着我就想起了《催眠大师》不得不说里面有他的影子,又想起了《致命ID》,目前国内还没有看到那么好看的精神分裂的电影,《暴疯语》和《致命ID》根本不是一个水平档次的。
更不要说什么《搏击俱乐部》《黑天鹅》之类的了。
所以说,我认为算不上是烧脑电影。
不过国产电影能拍出这个水平已经是不错了,值得赞扬和鼓励!
刚看好过来评价一下。
之前看了一丢丢简介,看到黄晓明最后变成精神病,我就果断关评论了。
我瞬间明白这是一部悬疑推理剧,各种反转。
这样的剧情决定了观影前绝对不能先看剧透,否则一点意思都没有。
于是立刻购票进影院看片。
总体说来,刘青云、方中信的演技可圈可点,无奈方中信的发挥空间太少了,强烈要求编剧其实可以给“雷医生”多加戏份,其实这里面他真的“可有可无”啊,原本以为老院长一句“你要多帮助他。
”会为后面小明哥深陷精神困扰,雷医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伏笔,哪料到根本没有。
另外,有点不明白,既然老院长知道小明哥是有精神病的,那怎么能在他病还没完全康复的情况下把医院交给他呢?
这不是儿戏么?
之前还猜想,这里头是不是伏笔?
或者说其实老院长的去世乃至他承接医院都是精神臆想,哪知道根本不是。
唉,这个BUG留的真不应该啊。
ANYWAY,影片算是今年为数不多的诚意之作,小明哥的演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分推荐,值得一看。
暴疯语:“小语种”的敬业朱古力1.宣传打的是双雄对决的悬疑路线,观众期待必然在两位主角的对决,题材接近《催眠大师》,不及她惊艳,但视野更大,你我都懂的理由,不期待在大陆院线看到意外的结局,这个层面完成度还不错。
2.没有扎实的内涵和筹备,跟刘青云搭戏,最容易暴露短板,这方面导演没有帮忙,反而让黄晓明自生自灭,没有结局的那些剧情推动,我认为选角是失败的。
他不堪这种复杂层次的表达,把他用得最好的是陈可辛。
由于导演也是新人,重心全部放在剧情又是对的。
如果换个人演真的会好,这个角色倒的确适合大陆演员来演,只要不是黄晓明。
3.题材是关于人格分裂制造悬疑效果产生娱乐效应,内核有关心人性温情的追求,以及顺势推出的对关怀精神病患的呼吁,商业在先,始终只是一个强附的主题。
这种类型《枪王之王》更透明一点,都是做精英压力,《暴疯语》借用了《催眠大师》式的奇观,但又很老实,其实是不够娱乐的。
你很难怪他,他从开头拔高了那么深的基于关怀的人性温情与情感压力,这个做法有别于其他同类型片子的无措,是有在努力突破的。
导演是编剧的缘故,虽然本身刻意,但是料真的给的很足——丧子压力,杀妻,岳母逼迫,二十多年的为母隐忍,情感的负荷足够,你很难反驳。
当然参与感也由此变得“小语种”,对负疚有敏感的观众会秒懂,对广大寻求娱乐的观众来说,我觉得有点沉,而这种人性的沉,目的是为了商业片,挑不出毛病,但很难说自然。
4.这种题材做得最牛逼的是《神探》,当然我们不可能在院线看到。
5.把《暴疯语》故事分为三段,前半段的流畅真是一气呵成,永恒的刘青云,不让他诠释复杂角色简直就是浪费,而整个故事拿他的角色只是为了完成剧情型的装置,也很遗憾,也更映衬出主角黄晓明力道不够,因为配角是刘青云啊!
6.第二段关于臆想的刘青云和黄晓明反客为主的处置,影院中的确是引发了笑容,导演在采访中不理解,我觉得这是观众对观影很自然的认同,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够了非人性的命令,即便在一个悬疑片里,突然被代表表达出那种宣泄的声音,依旧很有趣。
这个可能是香港导演非常难理解的大陆观众特色,我们很爱看解气的角色。
类似《失恋三十三天》里面其实挺没道理的黄小贱婚礼骂娘难一段。
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发言只能骂朋友圈最后再删掉的窝囊气大家都有,在一个需要第二部分打开脑洞而和观众建立奇特联系的段落,真是错觉产生亲密!
7.大陆电影常因为混乱欠缺认真,香港的精神敬业在《暴疯语》展露无遗,但始终少点狂野的生命力。
目前题材的成立都基于人物简单的类似偏执和无法建立信任,不再往更深的丰富的深处挖掘,虽然逻辑已是无法挑剔,所以看过也就看过了。
这个神奇的国土大陆,正在以飞速的方式诡异地发展,倒退和突飞猛进都丰富到让你瞠目结舌,香港式的契约和都市角度除了认真好像真的很难诠释清楚人性,难以提供更丰富的娱乐。
8.但我们自己,缺的最多就是认真和规范。
所以心情很复杂。
9.说回到类型来说,编剧出身的导演,一定会贡献拿得出手的故事,《暴疯语》这方面是合格的,有刘青云又有了基本的保证,影像呈现上又足够凌厉清晰,其他演员都挺到位,所以算不错,但总觉得,悬疑类型不挖人性深处是可惜的。
涉及审察我们会做《大追捕》式的温情,但观众真正要的是《嫌疑人X的献身》,再不济《白日焰火》也行,《暴疯语》这个题材,也许是有潜力做到这一步的,这个只是我的遐想。
10.关于宣传中提及要关心环境,关心精神病患的世界。
我想这块,这个电影说服力不够,应该只是善意的宣传。
毕竟她是商业片,而靠近这个题材的《桃姐》,看完的时候,很难不去想如何更善待生命和时光。
这些也是遐想和苛责,但如果不是悬疑片处理,我不觉得不可以引发这些思考。
因为开场的处理,就是在认真地关注到一个人的困境,那是真实的,二很快它就被我们利用去商业了,好吧,也许这就是生活本身。
以上,所以我认为她是一个“小语种”很认真的香港电影,在类型世界有所探索,也很尽力。
看完说不清楚。
我就不推荐给朋友们啦,你有心热爱这种悬疑题材,你大概会看到同好的认真,看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真正做更好的电影。
ENDe
前边节奏太乱,后1/3好点。小明还是一如既往的出戏啊主要内容如下:小明是精神病一声,可是小明犯了精神病
该吃药了。
还行吧
题材很好,过程也不错,可惜结局略潦草,本来还能再深入些的。人人都有病吧。
这是一个人人都有精神病的世界
和这么多戏精对戏晓明同学怎么也不长进的
對於一部開頭就猜到結尾的電影,導演的腦洞是有點不夠用,需要大開。劉青雲正常發揮,黃教主略有爆發,不過全得歸功於那位出色的配音,每當我自動腦補他原聲的時候,還是覺得,咦。。。為了看這片還vip包場了,真是虧大,可憐我vip都不能按個暫停去下廁所。。。
黄晓明比起男主更他妈的像煞笔
剧情上还算是有点意思,就是小明闹太套,各种不和谐,那句“你为什么不吃药!?!?。。。”感觉差点把自己弄吐了。。。
黄晓明演技在哪里?不是过火就是苍白无力。
真是烂到令人不敢相信,这都是些什么胡搅蛮缠的剧情啊,要知道现在内地处理起这种题材的片子都比较有水平了,看看去年的催眠大师,人家是怎么拍的,人家是怎么想的,真是比这个强太多,无关紧要的人物比比皆是,黄教主极其艰难的演技,发现他只适合无台词的表演,也只能看个刘青云了!
精神病会遗传的
电影前面缓慢文艺,后面走惊悚路线,去年入围金马奖最佳女配角,今年提名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其实很老套的剧本,不过李光耀导演影像风格很炫,尔冬升监制,画面构成与光线调度还不错,但节奏感掌握的不好,开篇冗长,中段太软,结尾尚可.
想法挺多,也是没写出来,或是写得太明显了,不到一半就猜到结局,完成度更是低,连类型片的节奏感都没有,奔着电视剧的啰嗦劲儿去的。
晓明这个片子表现的还是不错的。不过整体故事平平。大家演出都很平。倒是被害女子妈妈的鲍起静出现时间虽然短,非常非常抢戏。
冲着刘青云看的,还是被黄2恶心到
瞎编瞎演,黄晓明退出演艺圈吧,真的好不合格啊
看见晓明哥我就出戏。。你有病。。你才有病。。你吃药。。你精神分裂。。我没病。。巴拉巴拉就这样,混乱,想搞个吊炸天的电影结果全成了精神病。。但给两星又觉得不对。
故事好无聊牵强。
本来想这个角色古天乐演好一点的 后来觉得还是教主吧 教主一出来就像个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