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么开始写下这篇小文,因为我应该是鸦片怅然青春的离开或者为她流泪、痛哭,而这一切在这部电影之后我发现——并没有,因为没有共鸣,十五岁的年纪过早体验大学生活或许只有那些曾经是少年班的童鞋们可以懂:他们的懵懂、假装帅气、以及心里默默萌芽的或许是爱情的情愫,肖洋或许是个早智者,但是也因此对于我们曾经的小细节没有处理得那么细腻,就像日影中经常出现的阳光透过窗台照进来,风把发丝吹起来,头发变成了金色。。。
我只注意到周兰小小白白净净的脸,江依琳绵绵的形体,以及隐忍的周老师,但是竟然不能分清究竟哪个才是我们要关注的,或许就像英文名字一样:the art of Mr.chow ,想表达什么,作为普通观众的一员,抱歉,我并没有看懂,是活了四十几年才清楚了解到——孩子是不能push得太紧的周老师吗?
我谨慎地开口——可能是吧。
如果没有办法代入,希望能描绘的也是他们的生活,所以我能称赞的也只能是最后的片尾,she的青春可能才是我们熟悉的,所以它至少让我循环了20遍,因为有共鸣,这是导演和我这等普通者的距离。
多年以后,我总会想起第一次看到少年班上映的大幅海报,是在高考考完最后一场英语的下午,爸妈带我去学校旁边的CBD吃饭,我偶然瞥见影院大幅的海报。
也正是从那天下午起,我从少年班的光环里彻底逃离,义无反顾地走入平凡的生活里去。
一年多以后,等我在寝室里看起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才想起那些陪我度过高中三年的天才和疯子们,那些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灵动而不拘的怪才和鬼才,想起我的母校和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少年班其实是备受批驳的精英特殊化教育下的产物,也许在九十年代曾经成为过教育神话。
虽然时至今日,远不如今天的教育资源集中的北京、省会高中,它已经是教育资源向城市靠拢,社会阶级固化后,县城中学衰落的缩影。
毕竟全国高考的年代,H城这样至今还有几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地方,的确是个奇迹。
电影唤醒我的原因也许只是一样的年轻,一样的飞扬跋扈,一样特殊的教育理念。
“少年班是真正能实现因材施教的地方”,周老师说,“教育需要平等没错,可是现有教育制度绝不可能适用于一些天赋者,高中学这点东西用上三年时间对有的人来说是很费力的,可对有的人而言是埋没,你们的天赋在常规教育制度下,很可能会被综合评价体制下的劣势所压抑。
高考教会人如何听话和循规,最顶尖的竞赛要教会人如何突破。
”也正是因为这种理念,学校几乎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对九班一路红灯,就连在教室我们还集体照样看美剧和球赛,老罗也和周知庸一样替我们背锅,照旧我行我素。
我常常怀念起当初的同学,他们就如同江湖里那些身怀绝技但是又怪癖的武林高手,真实生活里的谢耳朵。
数学组的邋遢像极了少年班里的教室,口吃的H做起数学竞赛IMO的题思路就像天上来的一样,从高中开始翻周易,后来又去了北大疯人院之首的数学系,数学组三剑客的叛逆,逃课,去网吧,在教室门口罚站被全年级传遍,G从不洗澡,虽然矮小和气味大地让人不敢靠近,可真做起某道极难的题他讲题时纵横捭阖的样子,想出的方法能让H侧目,像这样各有特色的人整个数学组都是。
数学组的桌子围成一圈,每周的华山论剑就是讲题时间,在九班永远不要以貌取人,永远不要低估每一个人,每个人自有身怀绝技。
因为被熊爹爹选中进了化学组,每一个人更奇怪,在整个年级也算是出了名。
奇怪到以至于隔壁朋友说,我这么奇葩的人在其中显得最像正常人。
B可以旁若无人吃鼻屎,说话必惊世骇俗,可他博览群书,对整本整本的化学邢大本和史书过目不忘,后来成了知乎历史区大v,近来听说从WHU的化学跨考去了历史系,李表演欲极强,我们都说他贱者无敌,当年他对化学的确天赋异禀,也是我们中唯一一个继续从事化学的人,程程gay里gay气又毒舌,一个高中就开始专心于园林设计的花匠最后成了机电系的博士,春哥永远一副慈母笑,那时他温暖又励志,算是我们中为数不多的正常人,大叔永远欢乐地呵呵笑,我们在跑去买饭的路上聊起世间疾苦时他永远一阵见血,才华横溢,稳定输出,也成了我们中唯一拿到金牌的人,P宛如一尊弥勒佛,最不近人情,后来改行做了程序员,高僧和H一样是个神棍,热衷周易和占卜并四处传播周易和化学反应式的微妙联系,再也没有联系,还有平凡的我——最后,他们共同的特点只有聪明和有趣,包容且开放,那种极高领悟力,交流毫不费事的聪明,简直是一种最难得的品质。
这里没有乏味的人,他们的热爱远在这一亩三分地的小教室之外,哲学,宗教,文学,音乐,艺术,军事,编程,历史,我们毫无顾虑地聊起LGBTQ、种族主义、制度的缺陷、那些处在冰点中的弱势群体,每逢《冰点》周刊出刊全队传阅,就会成为当天话题的焦点,化学队的后面有厚厚的看天下杂志、红楼梦、村上春树、私人欧洲史、诗歌,宛如一个图书馆。
奥德赛楼远离主教学区,侧面连着图书馆的小门,每逢熊爹爹不在,我们全组溜了大半,蹑手蹑脚相互盯梢,翘掉晚读溜到图书馆,读到馆员赶人为止。
最重要的是共同的化学。
那时我们在奥德赛楼的“小黑屋”华山论剑围成一圈,讨论每个结构式和有机合成流程时大家的锐气,提起某个化学式的性质时各显神通的旁征博引和查证,对科学发自肺腑的热爱和眼里闪耀的光,是我一直很难忘记的少年气。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在hust呆了几年以后遇到了很多人,他们不可谓不聪明,但常常充满匠气,精致且利己,才越来越知道我以前碰上的人都是这个时代很难得的那种人。
假如永远不被世俗侵袭,假如能站在更好的平台上,有更开放式的教育资源,也许每个人都有在学术界或者其他行业搞出点成就来的潜质,至少也都是这个时代的聪明人,不至于放弃自己在这些所谓无用的基础科学或旁门左道上的爱好所在,奔忙于生计之间,承受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冷言冷语,不至于走向电信机械计算机这样的热门工科,自嘲着化生材劝退。
这是后话。
但我一直觉得自己充其量只是主角那样的沙丁鱼,我固然没有主角那么勤奋,但也不具备那种真正的天才的灵感,我也只是个“聪明的普通人”。
从幼儿园到小学就任性地不想上学,既不算勤奋,也没有狼爸式的精心培养,才落得个自由肆意的童年。
时常不愿意上学,爸妈就由我在家里小书店阁楼上看书,这么旷课着读过了小学头几年,对小学三年级以前学校的记忆里全是尿裤子的羞耻。
一直到了初三,在奥赛里突然好像获得了什么灵感,突飞猛进被保送到了这个班。
后来大学,研究生又过着一直平凡的一生,这也就是我们中大多数人平凡的一生罢了。
故事的最后,大赛没有被他们攻克,一如我们那一届竞赛也大败而归,每个人的人生一如以前一样还是会回到某种轨道上去,就像我最终也没有去清北而不过背着行囊来到华科。
但是多少失落的时候还会永远有个声音告诉我;我可以不相信自己,但不能不相信那种永不言弃、艰苦攻关的奥林匹克精神。
这些魔鬼训练和提前学过的大学课程,精英教育下的拔苗助长对并非天才的人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它对我而言,绝不后悔,终身难忘。
说实话,我对这部电影是抱有很大期望的,在观影之前,还补习了2008年少年班的资料,在我的想象当中,既然以高智商学生作为卖品,那么在观影途中,肯定会有类似于《永无止境》这种智商嗨劲在里面。
然而,我还是太天真。
电影开场时,不同角度展现了几个高智商学生的特点,其中还致敬了周星驰在《千王之王2000》的桥段。
让我产生了这么一个想法:看来这部电影靠谱。
在这个欣慰刚刚开始,伴随这少年班入学,几个少年班学生看着一个女人入迷的场景,我开始又感到了担心:导演你可千万别玩这些,我不要看这些青春的骚动。
之后,导演仿佛听到了我的想法,立马让少年班表演了泡妞、喝酒、打架等桥段,而在预告片里展示的高智商,在电影却是如此的搞笑。
除了会算几道数学题,完全看不出智商表现在何处。
在时间不停的流逝中,我不停的感受到了失望,《致青春》《左耳》《同桌的你》以及7月要上映的《栀子花开》这些字眼一直浮现在我脑海里,我感到了愤怒,我本来已经幸运的躲过了这些电影,而《少年班》却残忍的给我制造了这些观影过程中痛苦的过程。
我不爱看你们这些破烂青春,我的青春比你们这些玩意要精彩几十倍——我打架不是你们这么打的,我谈恋爱也不是你们这么谈的,我喝酒也没有你们这么傻逼。
在少年班经历了泡妞,打架后,又一次聚在一起喝酒,发酒疯的时候,我愤怒的离开了座位,然后回到电脑前给它打上一颗星。
预告片出来时,非常渴望看上映。
周旋于生活,回头看时,网上已有免费视频。
之所以比较关注这部电影,源于同桌了一年的同学。
他不修边幅,看起来不机灵,有些呆呆的。
数理化作业很少写过程,盯着题目许久,抬起笔几行结果已算出。
百思不得其解。
他是怎么做到的,答案是正确的吗,他好像都不用听课的。
他寡言少语,不喜攀谈。
但他总是毫不费力就名列前茅。
静静坐着,嘴巴微张,似睡非睡,这是我印象中的他。
导演结合自身亲历选取的题材非常不错,故事性上或许薄弱,记忆中青春谁不是一厢情愿的呢。
董子健很意外啊,表演惊喜。
刚看了《山河故人》这边又见着了。
查了下演员链接,哇,母亲竟然是王京花。
片尾鸣谢有韩寒、叫兽易小星,啊他们也参与了啊。
周知庸最后说的一段话很棒,有一天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当你需要逆风飞翔的时候,不要随风而逝。
请问少年班的意义何在,在影片中完全提现不出来。
少年班的孩子都是周老师走遍全国各地,寻访出来的天才少年(除了吴未),但这些天才少年整天无所事事,酗酒、打架、骂脏话、争风吃醋……天才少年的脑回路跟普通孩子不太一样,这些我能理解,但正因为这样,作为老师,不是更应该对这些孩子进行品德上的培养。
我本以为这是一部励志的影片,少年班的孩子们参加了世界级的比赛,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根本没看到他们有把心思放在比赛上。
玩游戏的玩游戏,捣蛋的捣蛋,唯一一个认真解题的周兰反而被他们气走了,最后题并没有解出来,比赛输了。
看到最后,我完全不知道这部影片最终想表达什么,在我看来,一部老师弄虚作假,伪造红头文件;学生早恋、偷马、烧车、打架斗殴的电影,传达出来的负能量,远远不是老师最后广播几句,片尾吴未阐述几句就能一笔带过的。
本来以为是因为学渣导演编剧制作抱团,于是才把好端端 一个高级学府拍成了群魔乱舞乌烟瘴气的三流野鸡大学。
后来惊觉导演也是少年班出身,真是吃了一惊。
估计是想转型导演鬼迷心窍了吧,竟这么无底线的瞎编乱造,为了剧情冲突把所有人脸谱化。
你自己摸着良心问问,智商高就得有性格缺陷,普通班学生就必须得嫉贤妒能,美女就是碧池,为了抢妹子澡堂群殴怒炸汽车什么桥段都无节操添加。
为了博出位博眼球你也过了吧。
另外,导演您长点脑子行吧。
一个遥控器能控制全楼电灯,你当拍哈利波特呢;第一届少年班学生就被女生诓到了荒郊野岭的大山上玩裸奔,你以为他们自带翅膀还是开私家车啊。
导演,有点社会责任感吧。
既然叫少年班,请不要太离谱!
《少年班》这部片子,可以说从看到海报的一刻,一股厌恶就从心底油然而生。
看完电影,证实我的第一感觉确实没错。
无论如何,如此丑化和抹黑一个群体都是可耻的。
片中的五个主角,即使是稍差的吴未,智商在人群里都应该属于中等偏上。
他们首先是一个正常人,其次才是智商高。
但是本剧从原始的定位上,就把智商高等同于情商低,等同于不正常,只能说这是主创出于对一种高于自己人群的不了解产生的恐惧和自卑,进而制造出的用来抹黑和污蔑这类人群的片子。
影片从人物设置上,就三观不正,充满歧视。
智商是什么?
很难想象,剧本居然是出自一位少年班前成员之手。
全片除了不停的贴标签说“算术快”、“会下棋”、“造火箭”、“解难题”之外,主角的行为完全没有体现出智商高来,反而像一群弱智一样,做事完全不考虑后果。
正常人想报复一下别人炸个车,还懂得夜深人静不留痕迹呢,仨高智商犯个罪就大庭广众这么折腾?
编剧这种写法,都对不起这么多年看过的柯南。
同时,为了极尽刁难主角之能事,编剧不惜编出种种不可理喻之事来给主角制造困难。
比如一心跟几个小孩过不去的学生,比如突然白莲花变绿茶婊的女二,比如莫名其妙的校长和校长请来专门黑自家老师的记者。
别的也就算了,校长一心要少年班就地解散永不再办,这种一般都出现在“三流野鸡大学为骗钱虚设专业、录取学生无处安置”新闻中的桥段,居然出现在片中这种一流大学里,也不知道这个校长是不是学校请来专门黑自家学校用的。
孙红雷这个角色也是醉了。
原本想塑造成一位高智商麻辣教师的形象,最后做的全是伪造文件、下跪磕头的事情来。
最后片子的落脚点居然是不要把梦想强加给孩子,so,他之前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
只是为了感动自己么。
再说吴未这个角色,很明显,是导演以自身为原型所塑造的一个学渣。
可怜的导演,看出来这么多年被学霸们秒杀得体无完肤,自卑到底,终于拍了一部片子,赶紧给自己找了个存在感,叫鲶鱼。
可是导演你知道么,鲶鱼之所以可以给沙丁鱼保鲜,是因为鲶鱼是沙丁鱼的天敌,沙丁鱼保持警戒是怕鲶鱼吃掉自己。
但是现实中,吴未凭什么去做少年班的天敌?
所以说,他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导演你就不要往自己脸上贴金了行不行。
从电影技术方面,节奏忽快忽慢,剪辑也有几处莫名其妙。
目的十足的大特写,初恋和暗恋那件小事,每一个梗,都是青春片用烂了的桥段。
不是说不能用,但是既然都叫“少年班”了,咱就不能拍点高智商的梗么,可见导演也是实在说不出什么新鲜玩意了。
总之吧,这部剧就是一部学渣对学霸恶意的抹黑和意淫。
和人类当初歧视同性恋,歧视左撇子一样,源于自卑和无知。
三观不正的片子还有这么多人叫好也是醉了,导演编剧都回家洗洗睡吧,请不要在这里秀智商下限了。
4412这是你父亲写给我的信,他说他把牛卖了,想给你买个随身听学习用。
他知道城里的孩子们都有,怕你低人一等,你觉得我要把你偷马的事情,告诉你父亲吗?
你父亲为你做牛做马,你在这不务正业,别忘了我把你们带到这里来是干什么的。
(走,回头)你不是想做医生吗,想攻克癌症吗?
我记得你奶奶就是死于癌症。
肺癌。
(学生扔耳朵上的烟头)你们这几年都不配看电影,不配。
4541周知庸:你知道为什么我招了你,进少年班吗?
……船长就吩咐我们,把一些鲶鱼放在金枪鱼的水池里……后来船主给我解释说,你把鲶鱼放在了金枪鱼的池子里,金枪鱼就会一直保持着很兴奋很紧张的状态。
这样到了岸边以后,它们还是生龙活虎的。
反之,它就会很懒惰,就会窒息死亡,到不了岸边。
吴未:那我就是给金枪鱼保鲜的鲶鱼呗?
周知庸:不是保鲜,是保护。
XXXX不拘一格降人才!
010403周:她们所有人大笑着,都给这女孩钱, 因为这个女孩赌赢了,她赌我,说可以让我这个傻瓜,脱光所有的衣服,绕着这个山顶跑一圈。
从那以后我没翘过课,再也不想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最后我提前两年毕业……010549秦海:我还真以为常松会帮我们搞定。
012935榕树林……东南大学……-------------------觉得挺有道理:2015-06-27 01:58:36 第78号哪吒 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个片都有其受众去赞誉或觉得不值。
但出现一边倒的结局往往要么真的特别牛逼要么真的特别傻逼,但少年班(比起富春山居图这一神片)私以为还没到特别傻逼的地步。
所以一边倒的唱衰评论还是比较奇怪的。
《少年班》,本片虽然又是一部青春题材的影片,但与现在千篇一律的故事套路来说,这部算是良心之作了。
片中孙红雷饰演的老师为了教好这几个拔尖人才可谓煞费苦心,也演出一个为人师表的好教师形象。
另外不同的是,情节有笑有泪,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同时,感受到人物经历这一事件的不易。
总之,值得一看。
人生中第一次看的提前试映,见到了导演肖洋和长腿欧巴王森。
另外,不想称江若琳扮演者夏天为女神,因为她说错了我交学校的名字!
可以走点心吗?
作为导演的直系学妹,我还是尽量客观的评价一下吧。
因为坐在学校礼堂看的,前一排坐了三个极其高大的男生,偶尔出现的头会挡住半个屏幕,难免有些情节没有注意到,大家海涵。
整体感观,三星,笑点颇多,细节精致,但是略带夸张成分,不同于一般的青春电影永恒的主题:懵懂和躁动,多了对自我的追寻与探讨,对老师的角色也有一定深度的探讨,但是实在是跟我认识的交大的少年班的同学不大一样,还是戏剧性的东西较多。
不过呢,长得极像我交的校园和学长好不容易转行做了导演的情分在,还是加到四星好了。。。
毕竟这种电影本身就是为了让大家引起共鸣和带入自身的。
从头开始,电影一开始就是浩瀚的宇宙以及旁白配音!
在我这么多年的观影感受来说,是极其不喜欢这种陈述方式的。
宇宙慢慢缩小,缩小到了每一个省份,每一个学生招生的过程。
我只是不明白,一个需要带入感的青春题材电影,需要动用地球这样的上帝视角吗?
其实从孙红雷招生的时候开始,提到的每一个学生都很有性格,这样的性格一直延续到最后,这点我还是非常喜欢的。
先来说一下这几个人物好了。
方厚政,十一岁名副其实的天才少年,智商极高。
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角色。
一出场就以最快的速度交了试卷拿走了讲台上老师收走的游戏机,是数学系大学课堂里让正常大学生第一次正式认知少年班的天才,一道数学题就吊打了女神追求者。
也具备稚气未脱的幼稚却同时有着与年龄不符的老成。
说他幼稚是因为:不懂得人情世故,一上来就跟高富帅结下了梁子;天真的以为女神勾勾手搂着自己就会跟自己约会;在解题过程中,以为只有结果不需要过程构架就是成功。
说他老成在于他说了很多不符合他年龄的话,但是具体我记不清了。
王大法,Call me Fa!
擅长化学的逗比神棍,负责搞笑,经常夜观星象,可是少年,你算出来你的命运了吗?
一开始研究炸药把自己一头浓密的秀发炸了,所以在全片里一直以光头示人。
河南农村人,被寄予厚望,你可能以为他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好学生和怂货一个,但是在最后,却是最热血的一个。
但是却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麦克,叛逆少年一枚。
雀圣一样的出场,同时打着扑克、麻将、斗地主,活脱脱赌神即视感,但是也是智商142的天才一枚。
一开始就打架斗殴抽烟泡马子,你会质疑他真的是大学生吗,你以为他会一直吊吊的到最后酷酷的收场吗?
你又错了!
他在最后的关键时刻还是怂了下来,其实叛逆的少年也是也是有一颗柔软的心的有木有。
虽然人物比较多面,但是相对于前两个来说还是单薄了一些。
王栎鑫确实长得就是一张叛逆少年的脸。
江若琳,女神,也是以上三位都爱慕的。
一开始跳舞的女神范儿就拿下了四位主演,导演也是给了特别多的大特写镜头,真的是女神。
算是全片的主要线索?
也是因为她让三位少年的人生轨迹有了变化。
吴未,被比作鲇鱼。
一个宿舍的四个人里只有他不喜欢女神。
是笔墨着的比较多的一人。
是每次都考最后一名,少年班里智商最低的一人,被作为副校长的妈妈安排的人生轨迹,不知道自己在少年班里存在的价值,却最终成为了保护金枪鱼的鲶鱼,甘愿去保护他们,甘愿去顶罪,去做自己想做并且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周兰,没有发育的天才少女。
长着一副人畜无害的脸,其实是一个内心看透了一切,说话狠毒的妹纸,也因为喜欢上麦克这个叛逆少年想要抽烟和留起麻花辫。
塞到他手里的剪刀最后却用它自己剪掉了麻花辫,那段戏周冬雨演的确实挺好的。
我还是蛮喜欢这个人物的。
周知庸,曾经是天才的天才的老师。
说实话我觉得他才是男一号,花了大笔墨让他去招学生组竞赛队,讲他以前被女神戏耍的悲惨故事,告诉吴未鲶鱼和金枪鱼的故事,曾经的偏执老师,最后却变成了指引他们去做自己的心灵导师。
这种老师形象在这些青春片里还是满少见的。
其他配角也不错,澡堂子那段戏真还挺不错的。
宿舍楼下表白那一段,大家的喧闹和周兰的失落的交叉剪辑也是不错。
所有的演员演技真的还可以,除了周冬雨的台词功力不咋样,都没有什么跳戏的感觉。
其实片子里的缺点也有不少,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虎头蛇尾!
前面人物刻画、青春的躁动、还有内心戏的引出都还不错,后面打群架那段就开始闹剧的感觉了,而且在最后也没有认真交代吴未开除以后大家的内心戏,最后走的时候感觉也没有升华的感觉,最后那一段独白是什么鬼!
好多人看哭了,但是我咋这么没感觉呢。
简直就是落入了青春片的现实的俗套故事,但是至少还是庆幸一下没有什么“时间磨去了我们的棱角,现实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这种俗套台词。
还有一些其他小槽点:1.大法全程跳大神,作为一个笑点来说效果其实不错,但是用这个来算出王栎鑫澡堂遇袭就有点邪乎了吧,感觉这里有些有一些不知道怎么衔接剧情的感觉。
2.吴未挡住秦海打群架那里,先是一个自行车,然后是一把笤帚,最后居然能顺手捞到一把梯子,道具摆的还真是好啊。。。
3.大家一块喝酒那里接上面的剧情有点突兀。
4.周冬雨在天台要吴未亲她的时候我也是觉得有点莫名其妙。
但是吴未就这么跑了,实在是太屌丝了,但是我还是觉得这里萌萌哒。
5.90年代的就有室内游泳馆了吗,而且还修的那么好?
我记得九几年的时候我上小学我交的游泳池还是露天的,上面漂着好多树叶子还有好多虫子呢。
6.女神最后的车震。。。
导演解释的是其实他们三个都误解了女神的一些小动作并不代表他喜欢他们,所以这是真正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不懂得青春期的意思,而且女神也是有权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的。。。
看到这里,我也是醉了,导演你在片子里都没有表达出来啊,活该女神被骂绿茶婊!
7.音乐也是落入了青春期的俗套,张楚那首《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怎么没放完啊,小二郎是什么鬼!
8.情节松散没有主线,本来是想从剧情顺序来讲的,但是感觉没想起来什么剧情。
9.老师拿水泼学生真的好吗?
就算你想到了你曾经喜欢的绿茶婊,这样也是违反师德的好吗!
10.什么叫“要不是老师求情你就要坐牢了”这种台词啊!
老师就算求了请,你法还是犯了,牢也是要蹲的好吗!
诶我又凑到了十条,我好拼,心好累。
虽然槽点颇多,但是我还是觉得此片有一种相比于其他青春片那种不同的气质,好像并没有刻意的去强调懵懂和躁动的青春里的疼痛感,但是又默默地刻画了每个人心中的那些小纠结,有所爱之人不爱自己,有对高富帅情敌的嫉妒与仇视,有默默爱你却帮着别人打架的隐忍,有不知道自己存在价值的自卑感,好像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分别或者共有的寻找到自己的影子,相比那些用堕胎和梦想来捆绑我们的青春的青春片,还是高了一个段位。
怎么说着说着,觉得这个电影不止三星了呢,看来我可能还是不能客观的评价。
我们每个人都是吴未,我们每个人在我们的青春里都是守护自己内心的那条鲶鱼。
吴未啊,吴未,到底是平凡而没有未来的无为,还是勇往直前寻找自我的无畏?
我庆幸他是后者,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人是前者?
其实教育就是帮助人实现自我
对比起这些天才儿童,我更喜欢故事讲述人的人设,他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
不知道想说什么,一帮扣着天才名义胡作非为的学生,大量篇幅似乎在探讨德育还是智育重要,以及半路杀出的美女校花,失落的孙红雷的梦想…一锅乱炖,挺粗鄙的习作。衬得片尾曲貌美如花。
做作,虚假,生硬,看得出来这部电影想要融入反歧视,信仰,坚持,青春,师生,但是东西太多锅太小,变成了毫无亮点,虚得不行,看得人尴尬症都犯了
蛮忧伤压抑的故事,挺吸引人的。群像剧,人物很多,但刻画得蛮到位。有一种写意的感觉,看完意犹未尽。第一次感觉周冬雨这么好看,在楼顶。看见喜欢的女生和人车震就去做炸弹,太乱来了。似乎没有人获得幸福。讲的是西安交大的少年班?片尾曲《你曾是少年》相当好。
我觉得蛮好看的啊 ……
。。。冲着周冬雨看的,,,前段时间看了天才少女,,两部对比起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吧。。。
50/100,1.观感还不如李阳导演的此片番外《少年灵异事件》好,完全浪费了“天才儿童”这个设定,完全可以更夸张一点,更风格化或者是cult片一点,甚至更趋向于《少年巴比伦》一点都比这样的烂俗青春片内核来的有趣。2.董子健电影补全计划,演技依然可圈可点,周冬雨演女神的角色也算不功不过,王栎鑫这个角色倒是挺适合他,有点get到他的帅了?(不是)3.S.H.E的歌真好听,但和主题没有什么关系了,这是《十七》之前她们合体让我印象最深的歌了。
迷之低評分。。。難道因爲大家把它當現實題材期待了?雖然製作瑕疵不少,大體算個好劇本了,整體通暢而且看到很多亮點。董子健真是個好演員,眼裏頭有戲。
片子本身不错,摄影剪辑都棒,但片子有点怪,中文名少年班,英文名周老师,但其实有点像混搭了老师和学生,杂糅到一起,关注特殊群体的青春片。想要拍成《心灵捕手》,失败了;想拍成《致青春》,也差了火候。到最后只能是导演的青春纪念片。“少年班”本身是个好题材,励志张扬,但拍这样,有点毁。
多好的题材...拍的太不忍...两星全给我小董
厌恶。天才拾级而上,伴随而来的苦恼是多角度的,放在电影里竟只剩下爱情。追不上女神也就罢了,搞荡妇羞辱是什么意思。这种思维十分可怕,须知每个天才都自带一道如何与大众相处的课题,有人选择融入,有人选择抽身,少年班出身的这位导演,倾向太明显了,且顾影自怜,把对失败的疑惑全归结给了时代。
浪费了一个很好的成长题材,为迎合市场,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大陆青春片的“类型怪圈”,拼段子抖机灵谈恋爱最后淹没在现实的海洋,介就素青春?太辜负所谓的高智商了,倒是有一句台词说得没错——“这是格林童话”。有一种人是金枪鱼,有一种人是鲶鱼,其实想想怎么拍好这两种鱼就可以了。
在南京看了一部在南京拍的电影。看完有点难过。
期待越大失望越大。无主题无结构无主线,教育题材和青春题材的融合做得很不成功。编剧陷入了现实素材中,视点散乱得吓人,使得每个人物都有很强的游离感,有些单场戏写得还不错,但是那又如何呢?全片最后的落脚点居然是孙红雷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学生,BUT你这个片子从头到尾不是讲这个的啊!
大学时学校组织的首映,董子健和王紫璇来了,整体氛围不错,但今天回头看,其实是一部比较差的青春剧,充斥着狗血以及小打小闹。多一星纪念我在大学看电影的时光。
这明明是部有情怀的青春片,那些哭着喊着说要看天才烧脑的你们的脑子大概都烧了吧?
被跟自己无关的剧情感动了
什么鬼
i buy it, 很早就和基友讨论过有关于精英教育的问题, 算是支持。 片子其实可以拍的更黑暗一点, 而不只是从追姑娘打架炸车入手。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