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显微镜下的大明,显微镜下的大明之金华丝绢案始末,大明宫,殿下与臣民

主演:张若昀,王阳,戚薇,吴刚,高亚麟,费启鸣,侯岩松,翟小兴,房子斌,王同辉,汤梦佳,尹铸胜,张帆,钱漪,李博,刘希媛,康杰,杨云棹,范浩军,韩秋池,张起豪,胡宝森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剧照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1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2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3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4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5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6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13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14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15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16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17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18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19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20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剧情介绍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剧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算学天才帅家默(张若昀 饰)因一次偶然,发现仁华县税赋账册一个长达百年的赋税错误,开启了纠错证实之路。百姓、官员、乡绅,不同阵营因丝绢案牵扯在一起,纠葛不断,相互斗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爸爸的木房子推理笔记起立,老师好!晚婚中毒练歌房扑通扑通的青春结婚为什么模仿犯杰克杜鹃花儿开和平之舟骑呢特工灵妖鉴之盘丝小仙谋杀第四季创梦时代女童军囧爸喜事双花镜快递超人曼克我呼吸的空气狂怒的金佛蓝蝶之谜死亡矿坑致命密室忘掉莎拉·马歇尔吻三次金色少年后来的我们传世宝藏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长篇影评

 1 ) 喜欢这种反映小民心声的剧

短短十四集,情节上安排的很紧凑。

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戚薇的戏份,其演技见得不多,且表演多不自然。

张若昀算是一般般发挥,诸多对手戏,倒是许多实力派配角支撑起来的,一群中老年演员同台飙戏,于观众是很享受的体验,这也是本剧的亮点。

剧情题材非常丰富,有基层治理,有小民哀怨,有科考失意,有为父母之仇,有兄弟情谊,还有官场百态,使人大饱眼福。

是根据马伯庸的同名著作改编的,想到是作者根据真实史料支撑的历史上的徽州府丝绢案改编成剧,加上片中对万历年间诸多服化道的还原,以及一众演员的用心演绎,还有贯穿始终的“苛政猛于虎”的体现,常会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代入感十分强烈。

粗略看书的原文,大致感觉本剧改编甚大,比如片中并未将事端闹到明帝国中枢,且历史上真实的帅嘉谟的下场是“杖一百流三千里,遣边戍军”,太惨了。

在电视剧里,具有善良和正义感的人们得到了他们希望的那个结局。

 2 ) 细究每个人心里的小九九

改编得很惊喜,本来已经做好很枯燥的心理准备了,没想到整体节奏轻快,语言设计诙谐。

而且里面人物塑造更是值得细品。

就算是主角一派也都是各有各的小九九。

主角一方在团结得表面下各取所需。

丰碧玉&丰宝玉戚薇那个角色开始还以为是感情戏路线,但很快剧里就很直白的开始表示丰姐支持男主的原因就是借着男主来给自己弟弟搏功名,铺仕途。

往好了听叫互帮互助,往难听说就是踩着别人往上爬。

包括看似男主的好哥们,铁磁丰宝玉也是在明白姐姐用心后马上配合,也体现了丰宝玉自己也有往上爬得野心。

这种设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以往影视剧总是喜欢把反面人物设置得矛盾立体,来凸显人性。

而正派往往单薄只有一面。

而本剧对正方得设计让他们也获得了更多人得趣味。

而官家更是暗流涌动,从前三集(第四集攒到周末回家投屏看)就最少能看出4派。

知府大人可以说这是目前看起来最简单得派系。

在国企干过的应该都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就是要换自己的人。

这不光是为了帮自己的的利益巩固自己的势力,也是为了把原来的团队打散。

让他们不能团建一致的对付自己。

否则下面的人在原来的体系捆绑,你怎么来执行自己的政策?

所以知府大人就是一个单纯想借着帅家默把各县衙原本牢靠的联系搞松动甚至搞垮,让自己能顺利掌权,而不是个空架子。

仁化知县(男主的那个县)为什么把他单独和其他县分开。

虽然都是反对帅家默查丝绢税,但是他的原因跟其他各县却明显不一样。

他不怕查自己,仁化的资料跟州府放在一起,早就查的底儿朝天,他只是怕麻烦,怕知府借着这个事儿后面瞎折腾。

所以不如保持原状,“无为而治”。

其他几县同为反对查案的知县,他们反对的原因从一开始不想掏钱,到最后不想打开架格库。

架格库中是否还有辛密目前情报太少,画个问号。

个人觉得这几个知县都不像是大奸大恶之辈。

毛潘峰,明显脑容量不足,这种人直肠子,太弯弯绕的贪fu感觉也做不出来。

邓思齐,孤傲清高,满腹学识,观感也不像。

至于任意,目前看觉得快入土了,还折腾啥。

当上以上都是我一家之言。

帅家默关于男主,我个人认为剧放在宣传的时候设置了一个小陷阱。

"男主精通算学,不通人情",而演员得表演也似乎让观众确认了这个形象。

但是仔细品味,帅家默他真的不通人情吗?

显然不是。

从他坦然又自然得等宝玉一起起诉,风淡云清得说宝玉要用这搏功名。

从他在呈堂辩诉时专门留了一手挖了个坑,让县老爷自己掉入一条鞭法改革前后的陷阱。

都体现了男主并非不通人情,甚至已经到了人情练达得地步。

但是为什么又表现得如此呆木。

这点让我想起来了另一个角色,无限恐怖里的楚轩。

智商逆天,洞悉人情却又表现得情商有些低。

从某种角度,我认为原因是一样的。

并不是他们不懂人情,只是不愿意把精力浪费到人情上。

但是如果需要用人性布局算计时,却能把队友(郑吒挠头)和对手得心里算的分毫不差。

帅家默也如此。

看似是丰家姐弟再利用帅搏功名,其实帅也在利用丰家姐弟帮自己提诉。

不然以自己的白丁身份,就是投诉无门。

而帅利用提诉让各县分摊人丁丝绢也只是表面,而深层里面暗流涌动得黑暗,导致了自己家破人亡得黑手才是他真正想揭露出来。

而且所带来的风险,帅家默心里我认为也是清楚的,但是也并没有告知丰家姐弟。

最后我想问帅家默大堂上把知府大人拖下水,真的只是耿直吗?

 3 ) 没想到这么好看,这是马伯庸?

之前看过不少人说马伯庸的作品影视化都只有华丽的包装故事却晦涩乏味所以对这部戏多少有点抵触,但是几集下来意外觉得超乎想象的好看,这真是马伯庸吗?

底层平民视角,有点复古又自然的画风,没有故作高深没有过度的渲染,剧情流畅节奏明快,服化古朴真实,整个就是一个舒服。

戏剧冲突相当强还带点喜剧效果,一口气看到现在越看越有意思,公堂辩论每个人的戏都很精彩,老演员们不必说,张若昀和王阳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特别是张若昀的人物,好想知道后续的发展。

5星鼓励,后续再评价。

 4 ) 见微知著丨案件下的民与大明

🔬佳剧总评——8.5/10↓↓马王爷近年新作,改编水准终于上线,故事拍的举重若轻,情节爽妙同时发人深思,绝了。

以大明民间一件微末丈田小事为引,抽丝剥茧,精巧地将大明官民百态,具体呈现出来。

嬉笑怒骂皆成姿态,每个人物的性格,决断的考量,在有限的篇幅里,精准刻画且不点破。

让我们随着案情发展,感受到每个角色的苦衷,并思考人性与时代兴衰间,微妙的关联。

皆大欢喜的结局或许过于美好,现实里也难有帅家默的存在,这些并不是真正的重要。

任何发生都会有一个结局,关键不是琢磨它如何结束,而是推演其如何发生,为何发生。

确实是眼前一亮,越看越上头,在轻松幽默地氛围里,跟着角色的处境,一起思虑着困境。

这部作品,尽管并不完美,但在故事推进和角色塑造上,满足了我对优秀作品扎实的想象。

每个人物的行事动机和微妙转变,都作了清晰合理的铺垫,且融合进角色性格,很机智。

有的角色天然就如此,有的刻意要如此,有的不得不如此……其中缘由,不一而足。

剧集14集,也深度刻画了十四个角色,下面挑几个分析,每个人物的行事动机。

·🔬帅家默·算学怪才丨张若昀/饰↓↓自幼反应迟钝,亲眼见父母葬身无名火海,失去双亲关爱教诲,唯有父亲的算学技艺和3050这个特殊的数字,随记忆残存长大。

没人关爱教诲,但人活着,心里总需要一个寄托,一个不随时移世易的坚定信念。

顺其自然,算学成了他最大的慰藉,直至发展成终生求索的道——算学质朴丨万年不变。

于是,当他发现丈田问题时,自然会较真原委——这是守护信仰的本能丨即卫道。

靠着算学的道,他意外发现人丁丝绢税的疏漏,甚至不止不休地上访,惟纯粹之人可为。

机缘巧合,最后还解开了父亲受贿丈田畏罪自杀的年少心结,获得了清明的大自在。

·🔬程仁清·文武讼棍丨王阳/饰·王阳作为第二男主,凭借精彩演绎和扎实台词,将男二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最佳角色。

年少文武双全,也轻狂不羁,遭人陷害科考舞弊,终生无缘士林,且天不假年,挚爱早夭。

这些经历,足以让一个浩荡少年,看清现实里的人生,最终日渐势利,成为了谋利的讼棍。

程是非常复杂的。

尽管程清明是非好歹,懂得知恩图报,但深谙现实无情,终究立场明确。

所以面对帅家默的多次好意帮助,程只是用别的方式还恩,但依然要阻碍帅的求道之路。

精彩也在于此,程这么精明晓世之人,怎么会因为简单的人情善意,转变立场帮助帅呢?

编剧给了一个更强烈且残酷的理由,就是范老联合昔日构陷他的同窗马文才,设计弃他。

程这才意识到,自己再无退路,只好改旗易帜,选择向这群内心素来不屑的官绅,开火。

·🔬任意·勤苦主簿丨钱漪/饰↓↓万城县多水田,百姓种不出更多的庄稼,面对天灾望洋兴叹,赋税连年增加可谓人祸。

正是因为万城的艰难境况,四十年里竟无知县赴任,任意这主簿一职,一揽就是四十载。

任老先是倚老卖老,抱病不适,有书不交,知情不现,也在阻碍帅家默查清丝绢税原委。

改善万城水田局面,应当疏水化田,人为培育出更多的良田,这套水利项目需要万银开路。

眼看着万城百姓,为沉重的赋税徭苦不堪言,亦深知乡绅归田官宦聚田偷税的可恶,无奈。

只能牺牲良心上的公正,维护百姓现实里卑微的现状,再作长远的筹划,实在可敬可悲。

任主簿最后选择了公开真相,人也鞠躬尽瘁,倒在了自己亲自筑就的茧里,脱离出了困境。

·……·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2023)7.8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古装 / 潘安子 / 张若昀 王阳

 5 ) 《显微镜下的大明》:看没有手机支付的明代,百姓如何付零找零

《显微镜下的大明》已经播出5集了,感觉剧情很精彩,尤其是剧中呈现的大明朝的生活百态和细节,以及剧中几个知县、知府之间的勾心斗角,都非常有意思,值得反复细品。

今天这篇文,咱们暂且不讨论剧情,单从第5集中的一个细节说起,看看《显微镜下的大明》这部剧,对历史细节的呈现到底如何?

看看大明的“显微镜”是否真的“显微”!

细心的观众,你有没有注意到,第5集中,在省城,丰宝玉同庄三惕在走提告流程的过程中,那些砍银子、剪银子、切银子、称银子的镜头?

在没有手机支付的古代,剧中所展现的剪银子、付银子细节,才是当时的中国人,花银子的正确方式和真实情景的呈现。

电视剧《水浒传》中,水浒英雄们动辄拍出一锭银子:小二!

给我切5斤熟牛肉,来几坛好酒!

这种情景,只是小说杜撰,可能是为表现豪杰英雄们来钱容易,不在乎小钱,不屑或懒得锱铢计较,体现他们的豪爽大方。

但是,对古代大多数人来说,花起钱来根本不可能这样潇洒和豪迈。

人们在用银子交易、找零时是时时警惕、抠抠搜搜的,生怕会缺钱少文。

结合该剧剧情和史料,我们看看当时的中国人是如何花银子的。

镜头中出现了两件工具:一件是戥(děng)子、一件可以砍、剪、切的多用途夹剪,这是那时候花银子的必备工具。

戥(děng)子,学名戥秤,是宋代出现的一种衡量重量的工具,属于小型杆秤,是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的精密仪器。

那时候,官方铸造的银子都呈便于掰扯的形状,边角很薄,就是为了方便找零使用。

民间钱庄银庄铸造的银子,更是花样繁多,想铸成什么花样的都行。

人们在使用白银交易时,会用刀子、锤子、凿子、夹剪等工具切割银子。

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就提到了支付银钱要用到戥子和夹剪。

当时晴雯患了风寒,贾宝玉悄悄打发一个老嬷嬷,去外面请了个大夫来给晴雯瞧病。

最后给大夫钱的时候,因为袭人不在,宝玉和丫鬟麝月都不认识戥子上的星,宝玉就说,随便挑块大的银子给他就行了。

老嬷嬷在一旁看了心疼,笑着说,那是五两的银锭夹了半边,那块小的至少还有二两呢!

这会子又没有夹剪,姑娘给他块小的吧。

由于冶炼与铸造技术的问题,市面上流通的碎银子成色不一,交易时,还需要综合重量与质量估算。

先是根据经验,用夹剪等工具,切割出适量的银子碎块,然后再一一称量重量。

之后再验证白银的纯度,看看里面是否掺假,比如是否夹铅等等。

除了上述工具,人们还会腰上系一个铜铃状的东西,里面装有蜡块,用于收集在切割过程中掉下来的银屑。

银屑积累到一定数量,熔化蜡块就能回收成银子。

写到这里,不得不感叹,从古至今,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容易呀!

花钱都得精打细算,连一点银屑也得收集起来,积攒起来。

哪里会像很多胡编乱写的古装剧中描绘的那样,随随便便就扔出去一块银子呢!

历史悬疑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从这个细节来说,在拍摄过程中是很用心的,也非常尊重历史的真实。

戥(děng)子高度还原、高度真实,对银子的砍、剪、切也非常真实。

这一点,很值得点赞。

因为《显微镜下的大明》才播出了5集,整部电视剧拍得如何,是否配得上“大明的显微镜”之说,还需要后续剧集验证。

至于剧中人物的服饰穿戴、饮食、出行、住宿是否还原史实,让我们在追剧过程中再慢慢考证。

这些年的很多古装影视剧,集数越来越多,动辄四五十集,但是注水太严重,无聊狗血情节多,对于一些历史细节的真实,反而不去认真考究了。

影视剧在细节的处理上,一定不能马虎敷衍,才是对观众的最大尊重。

《显微镜下的大明》滤镜质感佳,许多细节也较真实地还原了明代的场景、物品、风俗等等,在制作方面堪称细致精良。

因此,暂且不论剧情故事和人物表现,单从这一个“明代百姓如何花银子”的细节来看,该剧就值得认真追。

关于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的解析,今天先到这里,咱们下篇文再见。

 6 ) 这男主是被僵尸咬了么?

第一季看了大概30多分钟就不想看了,男主演单位感觉不像个算痴,感觉有点像盲人+僵尸的感觉。

县衙打官司那段太扯淡了,王阳的那段强词夺理简直辣眼睛,就算大明的官再混也不至于那样,如果是无厘头剧还说的过去。

后面看鱼鳞册那段也有点扯淡,大明官家的档案库是你一个卖火腿的那一本小黄书贿赂一下就能自由进出,随便看鱼鳞册的么?

你是搞笑局还是悬疑剧,一点逻辑也没有。

 7 ) 终于把拱手礼弄明白了!

男子右手握拳,左手在上;女子左手握拳,右手在上。

做反了可是人家家里死了人的礼。

这个剧的服化道不错,男子终于都是束发发簪,戴冠了。

乡下人穿的都是补丁的衣服了,鞋子也是破破烂烂。

也有富家子弟的各种道袍直裰皂靴。

我真是受够了那些男的女的穿的影楼风演的动不动几千几万年的狗血恋爱剧了!

还一个个披头散发雪白雪白的滤镜,几十层厚的粉。

那叫什么玩意儿。

这个剧不错,没看过原著,剧情看了五集也挺紧凑。

张若昀演一个有精神问题的人,天才数学家。

看了些评论,很多人说演的这不好那不好,你们知道一个精神有问题的人是怎么样的吗!

你们都见过吗,血口喷人张口就来,我真的鄙视死你们这些人。

本来这个剧在我这里就是7-8分四星的样子,冲着你们这些人,五星!

 8 ) 看过原著,在看剧,真心觉得改编的不错!

这剧官场戏有意思!

明朝的官僚机构的特色就是“党争”,自下而上,一层层一圈圈各种利益团体抱团,一个200多年的税负漏洞,牵出一大串利益链,从主角平民视角来看一场“官场文化”,好剧!

话说这节奏真是马伯庸自己编剧的吗?

咋感觉不像他的风格呢?

张若昀演技真心不错,他演的角色设定有心理问题,这个好难演哦,感觉他演技又有突破了

 9 ) 抛开原著,其实是堪称优秀的历史剧!

只看一集的时候,我觉得这部剧非常一般,一方面进入主线情节太慢,另一方面,把原著中还算机敏的帅家默(原著中叫帅嘉谟)刻画成了一个呆子,这是对学霸的刻板印象。

但是看到第二集时我的看法就发生了转变,看完前六集,越来越觉得好看了。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渐入佳境的剧。

我觉得这部剧注定是不会让原著党满意的,因为剧作只是保留了原著的核,故事已经完全是另一个故事了。

所以如果是原著党,我的建议是,看这部剧,要抛开原著。

因为原著本来是历史纪实,不是虚构小说,而剧需要塑造人物,制造剧情冲突。

抛开原著,其实它是一部品质不错的历史剧。

故事打乱重组,历史变成了戏说,但内核不变《显微镜下的大明》有六个故事,这部剧拍的只是书中的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名是《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

原著中的故事是根据历史史实写的,事件发生在徽州,主角帅嘉谟是徽州府歙县人,他精通算术,且是个算痴,为了发泄自己做数学题的欲望,他进入歙县架阁库拿徽州的税赋账本做起了数学题。

做着做着他发现了个问题,就是歙县每年要多交8780匹生绢,而这些生绢按理说应该是徽州六个县一起交的,但是歙县却单独交,而且已经从洪武年交到了隆庆年,交了两百来年,他觉得非常不公平,就写了一份文书交到了应天府巡按那儿去,自此便引发了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纠纷。

徽州治下的歙县和黟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绩溪县围绕此事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战,打足了笔墨官司,甚至引发民变。

这是一场裹挟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巨大风波,暴露了明朝官场、赋税制度、朝廷与地方的博弈等种种问题。

剧也是围绕着“人丁丝绢”税展开,也揭露了明朝官场、赋税制度、民生疾苦等问题,但是在人物和故事脉络上和书中记录的历史已经全然不同了。

就拿这笔“人丁丝绢”税而言,其实书中写的,是因为土地税而产生的一种税,在剧中,将其改成了“协饷”。

而“协饷”恰恰是在原著中最后和稀泥解决“人丁丝绢”税时才用到的。

我想之所以做这样的改动,也许是因为书中的“人丁丝绢”税解释起来比较复杂,不容易理解,而改动之后就更容易理解一些。

人物也和原著大相径庭,原著中的帅嘉谟不仅痴迷算术,很可能还是一名讼师,从职业属性上而言,他应该是能言善辩的,包括他就“人丁丝绢”税写的文书,也是逻辑清晰,且富有情商。

而剧中的帅家默是算呆子一个,毫无情商可言,连配合黄知府演戏都演不好,但至于他是真呆假呆,是一个玄学问题,这个后面详细说。

剧中的程仁清在原著中是个传奇人物,他原名叫程任卿,是婺源县的司理署印。

但是在徽州因为“人丁丝绢”税而引起巨大风波时,他趁势而起,还组建了民间政府组织,差点就揭竿而起了。

剧中他的职业是讼师,相当于把帅家默的职业安在了他的身上,他相当于帅家默的影分身。

丰宝玉和丰碧玉是原著中不存在的人物,加入他们,一方面的是增加矛盾冲突,丰富剧情。

另一方面,历史上的帅嘉谟为什么要推动“人丁丝绢”税案其实一直是个谜,马伯庸在书中也提到,说“到底是正义感还是乡土情结使然,还是借机炒作自己?

史料不全,不敢妄自揣度。

”而在剧中,丰氏姐弟,其实有借帅家默炒作扬名之嫌,他们也是推动帅家默死磕“人丁丝绢”税的一股重要力量。

当然,剧中帅家默挑起“人丁丝绢”案风波,也许还有另一层原因,他的父母是因此而死,他要通过挑起“人丁丝绢”案揪出幕后真凶。

仅仅是人物,就将原著中一个人物的属性,分割到了四个角色身上,可见改动之大。

而在故事上,也根本没有遵从原著的故事脉络,改动更加大。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看《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要抛开原著,如果按照原著的故事看,会发现哪儿哪儿都不对劲儿。

所以作为读者和观众,需要把历史和“历史剧”区分开,允许虚构和改编。

当然,在故事内核上,我认为《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还是没怎么变的,它还是通过一个小人物,管中窥豹,带观众看到明朝从上层建筑到底层的种种问题。

而主角帅家默一样是个为追求正义或者说“公平”,被时代和大人物牺牲的小人物。

也就是说,讲故事的方式变了,但所要表达的内容是相差不多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是不错的历史剧。

考究的服化道说实话,我对《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看法发生转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它的服化道相对而言非常考究。

首先场景就具有时代气息,比如府衙,不是想象中的富丽堂皇,而是陈旧甚至于有些破败的。

服装也是一样,一看就是穿过很久的。

仪仗和轿子也富有时代气息,仪仗的旗帜颜色也旧,看来是用了很多次的,而轿子就是木头的,看起来也朴素。

这只是举几个例子,实际上无论是从场景、服饰、道具,都做到最大程度还原,可以看出剧组是用心了的,这便使得这部剧具有了不错的质感。

至少在这方面,这部剧可以跻身优秀历史剧之列了。

鲜明的群像人物塑造——明朝的官场现形记人物塑造上,主角帅家默确实是太呆了,哪怕它是借此伪装自己,也过分的呆了,这也是我对第一集观感不佳的缘故,他在走进架阁库时宛若丧尸。

但我觉得这个人物后期应该有反转。

而在配角的塑造上相当出彩,尤其是对各级官员以及程仁清的塑造,立体、鲜明。

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就是仁华县的方知县,他是一个天天喊着“无为而治”的官员,所谓无为而治,就是“躺平”、糊弄、你好我好大家好。

在赌坊老板鹿飞龙和农民陈大山的案件中,很明显鹿飞龙是放高利贷坑普通百姓的,而且贷款的利息算法有问题,即便帅家默当场给算出了问题,他也不予采纳,反而听任讼师的一面之词,任由讼师道德绑架陈大山,让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他也不是糊涂,也不是不知是非,而是单纯因为嫌声张正义麻烦,所以断案时如何简单便如何裁决,而不管谁有理,更不管百姓生死。

作为一县之长,心中不存正义,不主持公道,可以说是典型的尸位素餐。

在处理“人丁丝绢”案时也是一样,帅家默发现了问题,提了出来,师爷告诉他之后,他一听与税相关,不由分说找了个由头就把帅家默给打了板子,试图让他知难而退。

即便丰碧玉和丰宝玉策划了一个殴伤案,在述说案情时提出了“人丁丝绢”税的事儿,方知县依然百般推诿。

因为他知道“人丁丝绢”税是烫手山芋,所以即便关乎本县每一个百姓的利益,他也置之不理。

到了后来捅到黄知府那儿,他倒事先给其他几个县的人通风报信,合伙设计阻止了帅家默的提告,别的县官都在为自己的县争取利益,而他却全然不顾本县利益,只在乎自己是否会遇到麻烦。

所以方知县是典型的混日子的懒官,他只在乎自己的日子是否过得滋润、清闲,全然不顾民生疾苦。

帅家默一个小老百姓都想把一笔糊涂账搞清楚,为一方百姓争利,而一个父母官,却揣着明白装糊涂,真是讽刺。

而相比之下,黄知府倒是难得一遇的好官,帅家默提告之后,他千方百计试图想搞清“人丁丝绢”税的原委,想要分摊出去,替仁华县减轻负担,但是奈何各方都有阻力,寸步难行。

他最后不得不让帅家默往上一级告。

其他几个知县也是各有特色,邓知县也精通算术,而且沉着稳重、逻辑清晰、善于机辩。

而毛知县则是率性耿直,那半句“这苛政猛如虎”,差点把我笑喷了。

任主簿则是老谋深算,也颇懂如何跟上级哭穷。

当然,前几集中也浓墨重彩地刻画了讼师程仁清这个角色,他号称“给多少银子,就讨多少公道”,巧舌如簧,一件事儿黑的能说成白的,白的也能说成黑的,唯利是图,心中无公理、无公道。

而到后期,倒出了个反转,原来他也曾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在应试时遭人陷害,三观从此改变,变成了一个看似只在乎钱的人。

实际上,这些官员的刻画,基本呈现了明朝的官场图谱。

有理想者被倾轧,当权者混日子,想伸张正义者左支右绌施展不开,哀民生者也无力改变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的现实……原著中,各县知县推诿“人丁丝绢”税,是因为苛捐杂税让百姓已经不堪重负,所以再多加一点也会让百姓苦不堪言,剧中的也通过几个知县之口表现了出来。

“人丁丝绢”税的博弈,其实不仅只是地方上各级官员的博弈,更暗藏着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试水”,所以帅家默一介草民,才会得到上面的支持。

帅家默一个升斗小民却卷入了国家大政方针的争斗旋涡之中。

原著中,他的卷入是不知不觉的,而在剧中,他的卷入也许是有意为之的,因为他的父母就是因此案而死。

帅家默是真呆还是假呆?

剧中帅家默确实过于呆了,但他真呆还是假呆却是存疑的。

一开始我认为他是真呆,但是渐渐发现有点不对劲儿,他在第二集之后的种种表现,又仿佛是假呆。

后来觉得他呆可能真呆,但不傻。

之所以觉得他假呆,是因为他看起来虽然很呆,但在一些关键时刻,还是很机灵的。

比如在争论“人丁丝绢”是否对得上数目时,邓知县认为数目对不上,因为还有运输的费用要算进去。

而帅家默临场思考了一会儿,就找出了对不上的原因,因为嘉靖年间就开始实行官收官解,所以运输的费用就不用县里出。

数目是对得上的,临场反应能力很强,而且条理清晰,讲起话来也不呆。

如果说这只能说明他的算术能力和逻辑强,那么下面的例子,就足以说明他不呆了。

第一处是,帅家默被关押后,丰宝玉去牢狱里看他,问程仁清所说的他是为了替父母报仇才提起“人丁丝绢”借以搅乱金安府是不是真的,帅家默本来在算算术的手停了一下,然后又明知故问“哪个?

”手停那一下,说明他明白丰宝玉说的是什么,问“哪个”是故意装傻。

这部分是比较明显的。

后面他又说,他父母的事儿他一件都想不起来了,这很明显也是谎言,他脑海里其实反复出现父母死亡那一天的事儿。

在释放帅家默后,黄知府对他们说了句“在金安府,就别想再提告了”,帅家默反应了一回儿,终于悟透了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也就是说可以去金安以外的地方继续提告。

听得懂弦外之音,和他此前似乎听不懂弦外之音,是有区别的。

还有一处是在应天的酒楼里,和讼师说起黄知府让他们越级上告的目的,帅家默就推测出,这是黄知府想要一个理由继续调查。

丰宝玉当场就意识到不对了,他说:“这么精妙的推测,是你想出来的?

所以综合来看,帅家默很可能是在扮猪吃老虎。

他以自己对算术的痴迷,塑造了呆的人设,让人以为他很呆很傻,但实际上他是呆而不傻。

呆很可能是他的保护色,而他也真可能像陈仁清所说,是为了替父母报仇,利用“人丁丝绢”税把金安搅合得鸡犬不宁,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查清父母死亡真相,为他们伸冤。

结合帅家默的身世而言,他父亲的死和“人丁丝绢”税应该有着莫大关系。

很可能,他的父亲当年就是因为发现了“人丁丝绢”税的问题才被人栽赃陷害并谋杀的。

因为他父母死那天,有人和他父母喝酒。

而好几个人貌似都对当年的事儿知情,任主簿、宋通判、范渊貌似都是知情人。

原著中,也就是历史上,在帅嘉谟(也就是剧中的帅家默)之前,有两个人都曾发现过“人丁丝绢”税有问题,但这两个人还没扑腾出什么水花,就莫名其妙的死了。

很有可能,就是被其他县的人给弄死的。

这两个人叫程鹏、王相,和帅嘉谟毫无关系。

但剧中把这两个人死亡的事情安在了帅家默父母身上,让他执着查“人丁丝绢”这件事有了强大驱动力。

帅家默死死咬住“人丁丝绢”税,很可能并非只是执着于税与数字,而是意在为父母伸冤。

毕竟他父母是因为这件事而死,想搞清真相,揪出真凶,还是得从这件事开始。

所以我认为他的呆很可能真的,但是他呆而不傻,就是在搞算术时可能显得呆,但是在需要和人辩论以及需要处理关键问题时,并不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前面说了,之所以几个县为一笔几千辆银子的“人丁丝绢”税掐得头破血流,是因为苛捐杂税太多,百姓不堪重负。

原著中提到,明朝有反复征税的情况,这也是赋税繁多的一个原因。

底层生活困苦,比如一开头的陈大山,都被逼到借高利贷、卖女儿,而上层阶级依旧歌舞升平。

剧中有一个细节,程仁清去拜会吴刚老师饰演的退休大官范渊。

范渊正在包书皮,说是回头也送他点书皮,程仁清说了句“书皮比我的书都贵。

”仅仅这一个细节,就可见既得利益者的生活之豪奢程度。

为什么这些既得利益者要反对“人丁丝绢”税的均摊呢?

他们考虑的恐怕不仅仅是当地百姓的利益,应该主要考虑的还是自己的利益。

这也包含着地方的豪绅与朝廷的博弈,而这也是这部剧的看点。

历史上,那笔“人丁丝绢”税最后依然是笔糊涂账,虽然看似解决了,但实际上并没得到实质的解决,这包含了各方的妥协。

“丝绢案”引发了巨大风波,导致了东南地区动荡,所以最终,为民请命的帅嘉谟成为了平民愤的背锅侠,被抓捕惩处。

对,问题虽然也得到了和稀泥式的解决,但提出问题的人,也被处理了,他最终被发配戍边,再无消息。

帅嘉谟作为一个小人物,最终背的却是时代和大人物们的锅。

而剧中的帅家默也同样如此,他的父母被裹挟进了官场斗争博弈的旋涡,而他自己也卷了进去,很可能,也会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而一笔糊涂账最终糊涂的解决,也是时代的悲剧。

小人物就不配追求正义和公平吗?

这是值得大人物好好思考的问题

 10 ) 【转】夫马进︱中国讼师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观后

作者简介:夫马进(1948— ),日本历史学家。

1971 年京都大学文学部毕业后进入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

1974年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助教,1979年起历任富山大学人文学部讲师、副教授。

1987年起历任京都大学文学部、文学研究科副教授、教授。

2013年退休,现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主要著作有《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1997 年,恩赐奖、日本学士院奖)、《朝鲜燕行使与朝鲜通信使》(2015 年,Paju Book Award 著作奖、德川奖);编著有《增订使琉球录解题与研究》(1999年)、《燕行录全集日本所藏编》(2001 年合编)、《中国东亚外交交流史研究》(2007年);译注有《乾净笔谭》( 朝鲜洪大容著,2016、2017年) 等。

译者:伍跃,1958年生。

中山大学历史学学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京都大学文学部博士。

现为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

著有《明清时代の徭役制度与行政制度》、(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出版部,2000年6月)。

在日本的《东洋史研究》、中国的《中国史研究》、《文献》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合作译著多种,并承担日本文部省、学术振兴会等项目多项。

在明清赋税徭役史、官制官箴史、捐纳史等领域成果卓著。

文章来源:《上海书评》(https://mp.weixin.qq.com/s/f7XcaUKIQEryItZ-vNFZ1g)延伸阅读:日本汉学家夫马进先生和他的学问致中国读者以下的文章最初是写给日本读者的,首发于“webちくま(筑摩)”(原题:中国訟師ドラマ「天地に問う」を観る。

2024年8月23日发布)。

正如文中所述,我认为日本人中几乎无人了解“丝绢案”的历史事实,因此撰写了此文。

实际上,今日中国的普通民众中真正了解“丝绢案”实际情况者恐怕也同样是寥寥无几。

发生在徽州的“丝绢案”不仅是中国明清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和法制史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且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中的议论密切相关。

倘若在“丝绢案”名下流传着与历史事实严重背离的虚像,并在大众心中定型的话,作为研究者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

本文虽为面向日本读者而作,但基于上述原因,特意将其译成中文,基本以原状呈献给中国读者。

我首次得知《丝绢全书》现存于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并查阅该书的时间是在1980年。

当年的部分研究成果,以《“明末反地方官士変”補論―北京図書館所蔵の若干の明清史料を紹介し、士変と地方公議に論及する(“明末反地方官士变”补论——介绍北京图书馆所藏的若干明清史料,兼论士变与地方公议》(《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纪要》第4号,1981年)为题发表。

然而,我全面查阅《丝绢全书》并抄录其中重要的史料是在1983年的6月至10月。

当时在北京图书馆查阅“善本”,按照规定只能使用铅笔逐字誊抄,因此,在这五个月中,我几乎每日往返于北京图书馆。

丝绢全书评价人数不足程任卿 / 1999 /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我首次在学会上发表有关徽州“丝绢案”的研究是在1998年8月,当时参加了在安徽省绩溪县举办的国际徽学研讨会。

自黄山机场前往绩溪县时,途中要经过曾经昔日徽州府治所在地的歙县。

当乘坐出租车途经歙县时,偶然看到路旁的“殷家村”的路标。

当时,我感到这里很可能就是明代“丝绢案”的重要人物之一――户部尚书殷正茂的故乡。

返程时遂决定下车进村探访,果不其然,那里正是他的故乡,而且还保存着明代修建的十分壮观的石牌坊。

值得注意的是,歙县与绩溪县在“丝绢案”中是彼此尖锐对立的两县。

“殷家村”路标与殷正茂石牌坊(1998年8月)在撰写此文时,我不禁回忆起当年在北京图书馆善本室用铅笔抄录史料的日子,及在徽州地区参观殷正茂故居、戴震故居和唐模村等地的美好时光。

昔日的中文论文变成了电视剧

今年4月,我出版了《訟師の中国史―国家の鬼子と健訟(讼师的中国史:国家的鬼胎与健讼)》(筑摩选书)。

讼师是指昔日中国社会中那些帮助人们打官司的人。

在书中,我描绘了宋代以来中国社会中频繁发生的诉讼现象。

我把这本书送给京都大学的社会学同事之后,收到了她的回复。

她告诉我,自己是中国历史剧的粉丝,最近在电视频道WOWOW上看了一部电视剧,名为《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日文译名:天地に問う~Under the Microscope~》https://www.wowow.co.jp/detail/194490),剧中的中心人物是一位表现活跃且略显神秘的讼师。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2023)7.8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古装 / 潘安子 / 张若昀 王阳我听后感到非常惊讶和意外。

因为所谓的“丝绢案”是我二十多年前研究的主题,并以《试论明末徽州丝绢分担纷争》(《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为题发表过中文论文。

而《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则应该源自作家马伯庸2019年发表的相关书籍《显微镜下的大明》(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的第一卷“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其中涉及了“丝绢案”。

这件明末发生的事件最近在中国被改编成电视剧,而且讼师还出现在其中。

显微镜下的大明8.7马伯庸 / 2019 / 湖南文艺出版社经过一番调查,我得知《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在WOWOW播出后出版了DVD(https://www.tc-ent.co.jp/products/detail/KEDV-0896)。

7月初,适逢有一个毕业生来看我,我向她饶有兴致地提起了这件事。

她回去后阅读了我的上述论文,并建议我借此机会,简要介绍一下丝绢分担纷争的真实情况,以便在日本推广。

同样是在7月初,DVD公开后,我立刻借了全七卷观看,觉得这部剧非常有趣!

我一般不看韩国或中国的历史剧,因为借助于视觉特有的强大影响力,经媒体塑造的“历史”景象往往过于虚构,我担心会扭曲我对历史的认知——这对于学者来说是不合格的。

我看了《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之后的第一印象就是,剧情与史实的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鉴于丝绢分担纷争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影视素材,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非要把它改得如此离谱。

推荐我介绍丝绢案真实情况的毕业生告诉我,有人先看了该电视剧,然后才阅读《訟師の中国史―国家の鬼子と健訟》。

该人在网上写道:“实际上在阅读本书时,我脑海中一直把讼师的形象与王阳饰演的程仁清联系在一起。

”我觉得这位读者说得是完全正确的。

即便像我这样了解史实、知道电视剧主人公程仁清的真名是程任卿(中文发音相同)的历史学者,在看了电视剧之后,我脑海中的讼师形象也会不由得从我在书中描绘的蓄胡须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变成了如同王阳饰演的英俊青年。

在此,我想简要介绍徽州丝绢分担纷争的历史事实。

希望大家了解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这一真实事件。

此外,希望已经鉴赏或打算鉴赏《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的观客,可以通过阅读拙著《訟師の中国史―国家の鬼子と健訟》,并结合我提供的如下内容,思考和推理电视剧剧情与历史事实的不同,从而得到数倍的享受。

徽州丝绢分担纷争概述徽州丝绢分担纷争发生在明末,大约是在1570年(隆庆四年)到1577年(万历五年)之间。

当时,在南直隶徽州府围绕着是否应按照各县的人口数平均分担人丁丝绢税(即人头税),还是应遵循两百年来的惯例由歙县单独承担该项税收的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该争论在徽州府下的歙县与婺源县等其他五县之间展开,其间在婺源县和休宁县爆发了有数千人乃至数万人参加的暴动(可参见《訟師の中国史―国家の鬼子と健訟》p.24地图及p.131图13)。

这一争论最终波及中央政界、涉及多位徽州籍官员的一大事件。

当时,正值“铁腕宰相”张居正借推行土地丈量、对全国的赋役制度进行改革之际,时任内阁户部尚书的殷正茂正是歙县出身。

因此,中央政府做出的有利于歙县的决策,被徽州府其他五县百姓指责为殷正茂偏袒歙县,最终引发了暴动。

争端起因于歙县的帅嘉谟向南京的应天巡抚(海瑞)和应天巡按提出申请,请求将已持续两百年的由歙县单独承担的徽州府整体的丝绢税改为由府下六县共同分担。

他列举了诸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请求,其中最有力的依据是在《大明会典》这部国家最高行政法典中,并未明文规定该税应由歙县一县承担。

应天巡按指示徽州府对此事进行调查并报告,徽州府随后向六县征求意见。

此时,徽州府下只有一个县做出回应,反对帅嘉谟的主张,该问题随之陷入僵局。

对此感到不满的帅嘉谟决定进京上控,他的上控文被转交至负责国家财政的户部,户部表示须待应天巡抚和应天巡按就此提出建议后再做决定。

这对帅嘉谟来说是一次重大胜利。

大明会典(共5册)9.4李东阳 / 2007 / 广陵书社然而,他并未沉醉于胜利的喜悦中,他明确地意识到返回徽州后可能会遇到危险,因此与妻子前往原籍所在地——湖广省江夏县——暂避。

事情发生重大转折是在1575年(万历三年),当时徽州府衙门下令逮捕被视为事件祸首的帅嘉谟,同时再次向六县征询丝绢税的负担方案。

由于普通百姓乃至许多全国知名的徽州籍官员参与议论之中,导致事件变得愈发复杂。

徽州府下五县之所以坚持认为丝绢税应由歙县一县单独承担,其依据的是在持续了两百年的《赋役黄册》中一直记载着由歙县独自承担。

1576年(万历四年),歙县、休宁县和婺源县的官员被派往南京玄武湖的黄册库,对历年的黄册进行联合调查,帅嘉谟也参加了这一调查。

此举是因为玄武湖的黄册库自明朝开国皇帝洪武帝(朱元璋)以来,一直保管着全国的赋役总账,理论上不可能被地方官员篡改。

然而,即使通过这次联合调查,也只能确认现存的黄册上仅列有的详细的数字,完全没有提及人丁丝绢税是从何时、为何由歙县独自承担的。

图为明南京皇都城形势图略,其中可见后湖册库的位置

图为今天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的黄册库遗址展馆除歙县以外的其他五县的乡绅们在此期间开始猛烈地抨击歙县出身的户部尚书殷正茂。

然而,户部和中央政府的态度却十分强硬。

1577年(万历五年)4月,户部根据税赋与徭役改革的“均平”原则,决定将原本由歙县单独承担的六千一百四十五两人丁丝绢税,改为按照各县人丁数平均分摊,其中有三千三百两由歙县之外的其他五县共同承担,并在上奏后得到皇帝的圣旨批准。

户部的这一决定无疑宣告歙县和帅嘉谟在此一问题上的全面胜诉。

帅嘉谟结束了在北京的各项活动之后返回歙县时,受到当地民众“皆以彩币鼓吹”的盛大欢迎,宛如凯旋的将军。

然而,其他五县方面并未就此善罢甘休。

就在当年六月,婺源县数千人首先反对增加丝绢税,“竖旗鸣金”,发动暴动,随后休宁县也有数万人“鸣金约党,竖旗结盟”,参与暴动之中。

黄册原本(上海图书馆藏)在暴动被镇压之后受到严惩的,既非各县所谓的“豪右宦族”,也不是成为一般暴徒的普通百姓,而是处于中间地位、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知识分子,即“衣冠之类”的生员群体。

其中,被认为是婺源县暴动首领的生员程任卿被判监候处决,即被监禁在牢中,等待每年复审后再决定是否执行死刑。

而帅嘉谟则被判处流放充军,即流放到远方军队服苦役,这一刑罚几乎等同于死刑的前一步。

帅嘉谟被判充军以后的情况目前尚不清楚。

受到死刑判决的程任卿最终没有被处死,在监狱中度过了二十年的岁月之后,被减刑罚充兵役,最后因在边境立功被授予把总的官职后衣锦还乡。

《丝绢全书》是这场纷争的核心史料,采用了详细排列原文书的方式编纂而成。

序言写于1579年(万历七年)9月,由被判监候处决、关押在徽州府衙门牢狱中的程任卿编纂成书。

以上就是徽州丝绢分担纷争的概况。

电视剧中未涉及的几处要点最后,我将指出一些仅通过观看电视剧或阅读前面文章难以了解的重要内容。

首先,电视剧中将帅家默(即帅嘉谟)描绘为天生患有脑部缺陷的“算呆子”,这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

根据史料,帅嘉谟立志在某个领域成为无人能及的最强者,因此决意努力成为一名算术专家。

在他收集了全国的账簿并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发现了徽州的税负非常不公平。

这表明他是徽州商人文化孕育出的典型人物。

此外,在《丝绢全书》中出现的帅嘉谟并非仅对算术感兴趣的“算呆子”,他的主张总是逻辑清晰,行动也极具理性。

其次,电视剧中程仁清从一开始就被描绘成只看重金钱的讼师。

然而,史料中并未提及程任卿曾担任讼师。

而且,在攻击帅嘉谟的文书中曾出现过一次“讼师帅嘉谟”的言词,但这是当时讼师秘本教导在诉状中用“讼棍(讼师)”作为诋毁对方为诉讼恶棍的骂人话。

因此,仅凭这一表述并不能断定他就是讼师。

不过,我认为程任卿作为生员的同时,极有可能以讼师为职业。

因为在他被追究暴动首谋责任时,曾明确引用《大明律》的条款,指出自己的行为不属于此条款所规定的范畴,并主张无法根据该条款判处他死刑。

他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显得非常犀利。

第三,随着纷争的推进,婺源县衙门旁的紫阳书院(即学校)设立了“议事局”,这实际上是抗争的对策总部,由程任卿主管。

在议事局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情报收集。

因此,议事局也是一个情报收集中心。

这里不仅收集了婺源县及其他反对歙县主张的四县的文件,还收集了歙县方面的各种文书。

程任卿能够在被囚禁期间迅速编纂《丝绢全书》,除了因为他在婺源县被视为“义行”之人,还得益于议事局积累的大量文书被带入监狱,成为他编纂的基础资料。

关于徽州丝绢分担纷争,我曾在《东方学报》第五十二册(1980)中发表《明末反地方官士変》,首次简要讨论此事,当时我尚不知《丝绢全书》仍然存在,使用的主要文献是《明实录》《万历武功录》和地方志等。

该文已公布在互联网上,方便检索阅读(https://repository.kulib.kyoto-u.ac.jp/dspace/handle/2433/66576)。

如果读者有兴趣更深入了解此事件及明末社会,强烈建议通过上述链接阅读拙文。

【延伸阅读】

中国诉讼社会史研究8.4[日] 夫马进 编 夫马进 范愉 / 2019 / 浙江大学出版社

明代黄册研究9.3栾成显 / 2018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明代乡村纠纷与秩序8.5[日] 中岛乐章 / 2019 / 江苏人民出版社

明清徽州诉讼文书研究8.1阿风 / 2016 / 上海古籍出版社

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8.6王振忠 / 2002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7.6王振忠 / 2011 / 上海人民出版社

理学、士绅和宗族8.8章毅 / 2017 / 浙江大学出版社

明清徽州宗族史研究7.5朴元熇 / 2009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7.0唐力行 / 1999 / 安徽大学出版社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短评

张若昀真是演啥都一样,这部剧直接五官乱飞了,剧情生硬地让我尴尬😅

5分钟前
  • 艾特罗夫斯基
  • 很差

男主演什么都一个样 看得我好尬

10分钟前
  • ·笑笑笑
  • 很差

竟然是好看的,说若昀演的像丧尸的别逼笑,预计成为马亲王翻身之作

11分钟前
  • 香芹
  • 力荐

马伯庸终于舍得自己做编剧了,短小精悍,质感也很好。张若昀敢挑一个算呆子演,大特写镜头里能看出来眼神有戏。人物弧光最完整的是王阳,大把的台词和人设转变。写小民的苦,写官员的难,写乡绅的贪,有点意思

12分钟前
  • dataframe
  • 力荐

17分钟前
  • 哈哈
  • 力荐

目前看了四集,短剧可冲。画面质感和故事节奏都不错,张若昀演得非常可以啊,呆子不呆,眼神戏给的挺足的,一直沉浸在自己世界里思考,人情交际又呆里呆气的,有趣。看完了,好看!精品!14集真的可以毫不脱机带水地讲好一个故事并且塑造一群立体生动的人物且主线不散。最后一集不仅不烂尾简直封神,结局怎么理解都行,最后稻草人的比喻也很妙。以后张若昀的剧闭眼入。

21分钟前
  • OHNO
  • 力荐

丑,且没有演技!

26分钟前
  • 发条橙子
  • 较差

情节紧凑,很有质感,环环相扣,所有伏笔都有回收,剧情改编的非常有意思,张若昀这次和往常很不一样,真是演啥像啥!这部剧完成度非常高!方方面面都很完美!我真的太喜欢了!!

30分钟前
  • 救心丸
  • 力荐

又是故弄玄虚,难看

32分钟前
  • 哈哈萝莉怪
  • 很差

帅夹馍是学霸书呆子,不是精神病傻子,张若昀这次有些用力过猛了

35分钟前
  • 不知名松子哥
  • 还行

这剧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情节或是演技再或服化道,而在于在一片14集的体量中展示出了大明赋税,官制,内阁,科场,兵备,书院,乡宦等等方面的诸多细节。涉及了成化嘉靖年间的抗倭,中期以后的隐秘兼并土地,书院遍地开花,嘉靖隆庆年间的以银纳税,开国以来的流官与土吏之间的矛盾,以文制武的国策,科场花样繁多的舞弊,最后当然是张太岳的玩命改革。怪不得马亲王的书叫显微镜下的大明,确实做到了窥一斑而见全豹,一个丝绢案就能够说清楚隆万大改革的历史原因,着实牛逼。

37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力荐

emmm 呆子不是这样的吧 像是被狗咬了的狂犬病患者

39分钟前
  • 就得出局
  • 很差

马老师的小说始终充满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气息,剧编也无法讨好观众。说真的,看完三体电视剧和流浪地球,对这些古老的农耕文明旧古体制的剧集题材完全提不起兴趣~~就是说,啊怎么还这么落后呀……

40分钟前
  • Alphaeus
  • 较差

身为一名审计人员,对这种片子想当爱啊。丈地计量方法,舞弊操纵手法,公堂对峙诈降,好一个痛快!

44分钟前
  • リラ-RIRA-
  • 力荐

目前篇幅略显尴尬,要么更短更紧凑,要么更长更深入。大明“扫黑反腐”味儿还是有点冲,感觉写得很别扭分裂,一方面要分解体制运行,一方面又要不时来几下“上面意图是好的,是底下执行出了问题”。申冤告状,千百年来仍只能寄望于天降青天大老爷。2.5

48分钟前
  • 宇文少横
  • 还行

在细节中慢慢懂得大家对马亲王的追捧,果然开始对朝代制度、文本文书典藏典制贯穿于人情故事中的安排惊叹,是妙哉的呀。人物刻画也具体生动,次要人物的描白合情合理,主要人物立体丰富。种草之作!程仁青那一句:“像他这个级别的官,已经不关心具体的案件的谁对谁错,更关心的是利益的最大化,是更宏观的利益关系,是谁更能带来价值”果然是通读大明律的人啊!人设瞬间立住!

52分钟前
  • 浅笑
  • 力荐

从大明赋税引发的案件,选题足够新颖,但也仅限于此。张若昀僵硬无神的演技,戚薇夸张乱飞的五官,加上男二恼人且弱智的设定,把一场好好的案件弄成了四不像;四集弃

56分钟前
  • Rex
  • 还行

如果是看过马亲王原著的,多半是会对这样的改编有种欲杀之而后快之感。但抛开原著不谈,单纯从剧作本身入手,亦会觉得两位男主角毁了大半部戏。特别是张若昀的帅家默,明明是个学痴却被扮成了耸肩驼背、只会傻瞪着两眼的弱智,这着实让人难以接受。好在有吴刚这样的老戏骨撑住了看点,第十集开始剧情才算是步入正轨,还是惋惜浪费了个好题材。

59分钟前
  • 红小生
  • 还行

张若昀的演技越来越不行了,看着好出戏

60分钟前
  • 雾淞天天
  • 较差

也算张若昀和王阳再续前缘了。本来是想当一个科普历史剧的,后来发现渐渐就有点官场上的弯弯绕了,再深点似乎还与人命案有牵连,张若昀痴而不傻心里明镜一样知道自己要什么,王阳的一张嘴,死的都能说活了,官场百态就从这一笔赋税的纰漏迁延开来,皮球踢来踢去,太极打了两轮,百姓糊里糊涂,这才只是两集的内容呢,这剧可没法倍速看,最后得感慨一句,妆造不错,以后就指着这种古装剧接地气了。

1小时前
  • 北京秀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