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龙哥来的。
5星给全员演技(演技真心太棒了),2星给编剧。
刚开始还以为遇上了一部很现实的良心剧,可是看着看着就不对了,从第一集看到第15集,没有一集不生气,气的浑身难受,真的忍不了了,就想着先看看分集剧情吧(详细版),说不定转机很快就来了,结果,呵呵,原来这部剧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都是气死人的,最后的团圆结局居然也是草草了事,胡乱在臭肉上撒了点糖,没有那种苦尽甘来的过度感,太突然了,过头了。
感谢自己没有继续这么熬夜看下去,何苦受这罪呢?
生活本来就不易,还要天天为这种编出来的狗血剧情伤神生气,不值得。
不过,只看前15集也能反映出许多现实中的问题了,比如豆子妄想不劳而获还总是自作聪明一身顽习,大姐女强人但过于专断强势有些自私,皮大聪想挣钱却总是走歪路,全家人都对冯豆子过分溺爱,尤其冯老头...总之,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问题,就是把现实中的人物身上的优点缺点都揉杂在这些人身上了,引人反思(也许哪天空闲了,说不定能再看完吧)。
不得不说,演员的演技真的很好,龙哥的演技真的惊艳了,也算不虚此行了吧。
最后,向全体演员致敬!!!
我是冲着朱一龙去看的这部剧,但是看到豆子的时候我惊呆了,这是沈教授吗?
怎么不像啊!
豆子太欠了!
办的那些个事真是,我要是大姐,我可能会打的更狠!
豆子就是个大渣男,是我见过最渣的男人了。
没想到最后毛毛居然还能原谅他,让我很是惊讶。
这部剧都是一些实力派演员,王刚老师演的老爷子一点没有和珅的感觉,就是个恨铁不成钢的爸爸。
大姐的扮演者颜丙燕,小时候看《甘十九妹》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她演的尉迟兰心,是个演技派,没的说。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我看的时候一直盼着豆子能改好,没想到一路渣到尾,最后一集才强行大团圆结局,有点接受不来,应该在剧播到2/3的时候让豆子醒悟最好了。
现在显得毛毛戏份好少,而那个骗子萌萌戏份却那么多,不太符合常理。
不过这部剧真的挺值得一看的,是部全员演技在线的家庭伦理生活剧。
还有冯豆子真的让我见识了朱一龙的整容式演技,剧抛脸名不虚传。
家有熊孩子,天天都想脱鞋抽他,怎么办?
在线等,挺急的!
在上期剧评《通过冯豆子看家庭教育的误区(一)》中,我们详细分析了豆子的优缺点,以及塑造了他这样性格特征的家庭教育,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从冯豆子同学的家长们身上吸取经验,注意避免前文中提及的误区,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能自立、有担当的品性。
这个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中,我们的孩子很可能就是“冯豆子”,或者身上或多或少有些冯豆子的影子,那又该怎么办呢?
经济学家Dambisa Moyo 在《Dead Aid》一书中写道,“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育人也是如此。
冯豆子在剧中已经大四,比起性格尚未定型的儿童,教育起来虽然难度确实会大很多,但并非没有可能性。
冯豆子本质上是个善良顾家的好孩子,最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念也没有严重的偏差;而且他也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的,并非真正的懒惰或者浑浑噩噩,可以说豆子不仅有被培养成材的可能性,他的可塑性还非常高。
其实,在这个剧中,就已经有一个极好的正面教育示范——准姐夫周路。
驭“豆”有术:“周姐夫”是如何五招搞定冯豆子的?
剧中周路出场次数并不多,出来教育豆子的片段就更少了,但很神奇的是几乎他与豆子的每一次互动,都无比精准地踩在了一名优秀教育者会注意到的关键点上。
虽然“周姐夫”对豆子的引导方法未必是最佳的,更不会是唯一的;但通过剧中的表现来看,起码是相对科学而有效的,所以他能在几乎所有人都拿油盐不进的冯豆子没办法的情况下,让豆子跟着他的节奏走。
1.善于倾听在豆子得知周路和三姐有可能被撮合在一起之后,他们开始了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这段对话中,基本上都是豆子在不停地主动攀谈,周路在听。
豆子上来就是劈头盖脸地说了大姐夫一通坏话,还恶意揣测人家是因为怕在岳父面前“失宠”,才不建议周路和三姐发展下去。
紧接着,豆子又说周路与三姐天造地设,极力撮合;他为的是自己的私心,还是三姐的幸福,答案昭然若揭。
要知道,这时候周路还没和果果见过面,会不会有进一步接触尚未可知,而大姐夫已经是冯家的“半子”,豆子这样地套近乎,对外人说自家人的不好,观感十分不好。
可以说,通常情况下没有人会愿意继续听豆子嘚吧下去。
周路是怎么回应的呢?
他虽然不认同豆子的看法,对他的小算盘清楚得很,但并没打断他,而是耐心地听完;听完了之后,也不是站在高处对豆子的言行去否认、指责或贬低,而是说“谢谢你的分析”,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大姐夫人不错,知道疼老婆等等。
这一句“谢谢你的分析”,就是在向豆子表明,你所说的信息我收到了,我对你说的话给予了尊重:不论你说什么,不论说的是对是错,不论我的意见是否与你一致,这些都不要紧,我持有的是愿意和你交流探讨的态度,我在鼓励你向我敞开你的世界。
再反观冯家,有谁还愿意以这种态度听豆子说话呢?
尤其是大米和冯爸爸这两个豆子最为依赖的人,对豆子好的方式,不是想把他摁在书桌上,就是想让他继承菜谱,几乎从来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判断来安排他,豆子那么强烈的反对声,从来都听不见。
其实,这种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家人之间的熟悉有时候可能也会是种“原罪”,因为太知道对方的习性和想法,就容易想当然,还没等对方开口就已经失去倾听的好奇和耐心了。
就在这种“听而未听”的日常中,我们慢慢失去了不断挖掘和深入了解身边人的可能,彼此间能带来新收获的心灵连接越来少;我们渐行渐远,最终活成了同一个屋檐下的平行世界。
看到此处,不妨回想一下,上次你认真地听家人说话是什么时候呢?
既然那么多的耐心都可以给同事、给领导、给甲方,为什么不可以留一点点给自己的孩子呢?
2.有效沟通说到了“善于倾听”,有的家长可能会有疑问。
孩子的诉求咱听到了,他言语和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分析明白了,可要真的事事都听孩子的,那不就像皮大聪那样和豆子一起瞎胡闹了,还不得全乱套了?
如果只是和孩子说“我听到你的心声了”,但又不按孩子的心意来做,跟大米他们的做法又有什么本质区别,这声“听到了”不就和没说一样吗?
其实,善于倾听并不意味着听了之后一定要依从。
关键在于,听了之后要对孩子想法尽可能宽容大度地予以支持接纳;而实在不合理或有违底线的,则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疏导和真诚有效的沟通来让孩子理解为何不能这么做。
事实上,在剧中,周路倾听了豆子的想法后,他依然还是认为豆子应该从事餐饮行业,那么他是如何有效沟通的呢?
首先,他把豆子带到高级会所,全新的环境立刻吸引了豆子的注意力,让他对接下来有关餐饮业的交谈持有一种放松、开放的积极心态。
紧接着给他看会所项目标价册,“单人最低消费8888”这个信息牢牢抓住了豆子爱钱的心理,让他对接下来的沟通产生兴趣和期待。
然后一边体验一边向豆子全面介绍餐饮业,打破豆子对这个行业(其实是后厨)脏、苦、累且赚钱慢的狭隘认知,让他对这个行业改观。
“我是为了你好”之类的说教,一般的叛逆孩子尚且不听进去,对豆子这种熟悉传销洗脑套路,歪理比你的道理还多的人,自然更是无效。
而周路的沟通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其真诚且有针对性。
他所提到的一切都是真实且可见、可感的,没有一丝的糊弄,更不是光在那儿空泛地讲大道理;他沟通的思路也完全是针对着豆子快速致富、可以享乐的“嗨点”来展开的。
如此下来,周路所说的,豆子自然会听进去并接受。
所以,这段交流的最后,只见豆子高呼“人生何求”,并主动要求加入到周路的未来事业规划中。
3.重建规则之前提到过,豆子与家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一方予取予求,一方不知感恩;一方不停闯祸,一方代为买单”的不良相处模式,这严重阻碍的豆子的成长和成熟,必须打破。
所以,周路接下做的事就是打破以往的相处模式,重建新的框架,明确新的规则。
周路劝服豆子学厨艺,并承诺为他学艺的一年时间买单。
豆子提出了年薪十万的报价,但从他的语气中,观众能感觉到,豆子觉得自己应该是值不了这么高价的投资的,周路还在这个基础上主动再给他添了两万,两人愉快地达成合作意向。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个过程中周路十分大度,但他并不是没有要求的;他们的关系也不是赠与和受赠的关系,而是达成豆子负责学厨艺,周总负责投资的契约关系。
可以说,冯豆子和周总之间的这个约定,在开始执行之前,就已经建立了明确的规则。
4.落实惩罚但仅仅事前和孩子约定好规则,并不能直接带来改变,尤其是对豆子这类已经养成好耍赖、不遵守规则的坏习惯的熊孩子来说,规则本身是没有约束力的。
制订规则最大的意义是为落实规则、执行规则打好铺垫、提供依据。
在合作开始之后,豆子果然没有按照原来的约定认真学做菜,而是预支了工资去买期货,并且最终血本无归。
豆子跑去找周路借钱,用的又是对付大米的那套——“路哥,你现在就是我唯一的希望了,你不能眼睁睁地看我借高利贷吧”
豆子把周路当作一个管他的家长,但周路却很聪明地跳出了豆子的思维框架。
他根据契约严格要求,去厨房考察学艺进展,以投资人的身份关心自己的投资回报;并落实未遵守协议的惩罚:中止合作,撤回投资本金并要求偿还违约金。
(虽然考虑到人情关怀,违约金免了,但坚守了追回劳务费的底线)
其实豆子闯祸时,大姐也没少打他。
但这种惩罚一来没有双方共同约定的规则作为前提和依据,二来没能真正让豆子为自己的错误付出应有的代价:他想要的,大米打完了之后还是会给他;天捅破了个窟窿,大米打完了之后还是会去替他补上。
所以,豆子每次挨打不是嘻嘻哈哈就是装可怜卖惨,可见这种责打和惩罚是无效的。
而周路一个撤资,一句“别为自己知难而退找借口”、“孬种”;前者涉及钱,后者涉及自尊心,可以说出招极准极狠,直接戳中了冯豆子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最在意的东西,让豆子不可能不感到最深切的肉疼和诛心。
此次对违反规则的惩罚,落实得不可谓不到位;事实上,豆子也是直到这件事之后,才真正开始尝试着学习厨艺。
5.善用激励经过了之前的种种努力,豆子终于不再成天不着调地想着一朝暴富,开始跟爸爸学厨艺了。
但他娇气、爱偷懒、耍滑头、三分钟热度等老毛病再次浮现出来了。
学习进展缓慢,主动性和持续性均不足。
在得知大姐的病情之后,周路尝到了豆子所做家传菜谱里的汤,他终于想到了一个激励他加速学习的办法——买断豆子的菜谱。
他看准豆子急功近利,就直接用每道菜20万的现金来激励他,果然豆子学习做菜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
而且他把菜谱买断,不让豆子自己在店里卖,就变相逼着他不断研究新菜式,让这种激励为豆子提供持续的学习动力。
对比第一次周路和豆子的合作,这次显然是更成功的。
第一次直接预付一年的工资,这次则是做成一道菜买断一道菜,不仅合作周期大大缩短,激励反馈十分及时;而且采取的是先达标后奖励的机制,对豆子起到的作用也更大。
当然,周路的法子是一剂猛方,毕竟大姐病了,豆子需要尽快能撑起这个家来,所以在他内部学习动机不足的情况下只能靠外部激励。
如果时间充足,采用外部激励时一定要注意科学适度,保护好孩子的内部动机,防止对激励过度依赖。
治“豆”之道:家长在教育“冯豆子”们时还应注意什么?
受限于剧情篇幅,周路能对豆子进行的指导无法系统和全面,那么家长在教育“冯豆子”们时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前面分析“周姐夫”的五招更多是在方法层面进行探讨,但有些是更为重要的,需要贯穿在家庭教育各个环节中的最基本的原则,作为剧情之外的延伸和补充,供大家参考:1.理解尊重给与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自己可以任意控制的所有物或寄托愿望的载体。
他们是孩子,但他们其实比你想得要更聪明、更敏感。
你为他的好,若夹带了私心,他们不会不知道。
就比如豆子把大米给他糟卤鸭店开成了豆豆龙房产中介,大米质问豆子,豆子却说不要打着为他好的旗号来说事。
这些话出自豆子的口,所以看的时候真心替大米感到寒心;但静下来仔细想想,大米对豆子生气,难道就没有一点豆子扰乱她计划的原因在里面吗?
她的计划事前难道不是确实没和豆子交代清楚吗?
如果真正纯粹只是为豆子好,豆子若用这个店面做合法生意且能盈利的话,是不是确实没必要非得管他卖的是房子还是鸭子呢?
脱离了尊重和理解,即便那句“为了你好”里面有九分真心一分私心,是不是也会显得不够真诚?
2. 学会信任学会信任孩子,不妨学会放手,尝试反向依赖。
我以前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刚毕业任教的班主任,在上晚自习时被一位学生问了一道物理难题。
老师看了一会儿,很不好意思地向全班同学求助,说自己虽然是教数学的,但当年上学时物理学得很差。
结果反而激起了全班学生研究这道题的兴趣。
以后有物理难题不会,这个班也养成了积极思考、自助解决问题的习惯。
而实际上,这位数学老师是那年高考物理单科状元。
在《家宴》剧里也是这样的,豆子在皮大聪面前有时能感受到一种被需要的感觉,他就会觉得家里人只有二姐夫是看得起他的,所以愿意和他混在一起。
有的时候,向孩子求助,有事情和他商量着一起处理,让他感受被信任的感觉,可能比直接帮助他、让他感恩更有意义。
3.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从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到戒掉不良习性之间,是一条反复而曲折的漫漫长路。
所以在剧里你看到豆子刚做了一件好事,就以为他要开始成长懂事时,往往转个身他又能把你气得想脱鞋子。
前面提到过的理解尊重和信任也好,“倾听-沟通-规则-惩罚-激励”环环相扣的五步法也罢,都需要长期坚持才会真正有意义。
教育者的威信就是在一次次的言行一致、前后一致中逐渐树立起来的。
退一万步说,如果你是一位对家庭教育三分钟热度的父母,如何期待自己的孩子做事情不是三分钟热度呢?
最后就是家庭教育是所有家庭成员一体的,整个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影响不统一的话,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若在一个家庭中,每当孩子犯错都有祖母护着,父亲的管教就施展不开,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就容易钻空子,养成一身毛病。
所以需要坚持的,永远不会只是一个人。
全文完(感谢花时间读完这篇长文的你,愿大家有所收获,孩子长大后性格都像龙龙,不像豆子哈)
前几天无聊,又把这剧翻出来看了看,里面的演员演技都不错,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很鲜活,以一个大家庭的爱情纠葛、家长里短延伸出家和万事兴的主题,是一部非常正能量且温情的家庭剧,尤其是朱一龙饰演的冯豆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角色与他本人反差极大,冯豆子,油嘴滑舌谎话连篇却又心地善良重情重义,朱一龙诠释出了让人又爱又恨的感觉,这部剧真的非常值得全家人一起看
《家宴》这部剧,是我能追的津津有味的家庭伦理剧剧之一了!
首先演员阵容真的很强大。
从主演到配角,每一位都是实力演员。
编剧非常的出彩,每一个人物都鲜明立体,剧情给力。
而且演员赋予了人物更强的塑造以及呈现。
有很多剧情和情节都特别接近生活引起共鸣。
传统的中国家庭里,还是有很多被家长溺爱的像冯豆子这类的角色。
就是一个被全家所有人都宠爱以及溺爱的一个孩子,有一些的叛逆,也不够的成熟。
有时候一些情节就会让人气得想打他,但很多时候也会去思考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一个人物。
这个人物的性格和某些不着调的行为,其实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成员对他的过分宠溺。
但是后期他也得到了一些教训,比如说,被人骗,戴绿帽子,但是最后在医院里豆子哭着问医生,他还这么小,你有这么小的手术刀吗?
那里的时候还是很感动的,看到了这个人物的成长,以及他人内心最深处的真善美的地方。
然后也有很多类似于王刚老师演绎父亲,还有像大姐这种特别成熟懂事能干的老大,某种意义上承担了许多已故母亲的一些家庭责任。
是一个特别让人敬佩以及心疼的角色。
还有别的角色,也都是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一些经历。
从每个人物身上我都能提炼出一些生活感悟,在家庭中与社会中的一些人际交往中,有一些新的体会和好的指引。
从而更好地生活。
我想这就是一部优秀的电视作品。
带给观众最好的礼物吧。
叛逆的豆子!
记得认识朱一龙之后,就抽空补看他以往演的电视剧,因一次缘分看了家宴,感觉这部电视剧真的很不错的,过程看下来,真的很轻松很愉快很温馨,尤其是冯豆子,那嘴欠的呀,那欠打的样子,那吊儿郎当,讲起歪理也是头头道,看的时候很入戏,不跳戏,看完之后,真的心里好钦佩朱一龙的好演技记得那个时候,看家宴的同时也在补看新边城浪子,里面的傅红雪,两个不同的人物在脑海中涌现,性格也不同,却怎么也无法合起来,不得不感慨朱一龙真的演的很用心
培养出大龄“熊孩子”的雷区,你,踩了吗?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刚开始看《家宴》时,我没料到一部五六年前的电视剧能对现实生活有如此多的借鉴意义,就这样一集集的家长里短,让我欲罢不能。
尤其是朱一龙饰演的冯豆子,集当代不靠谱青年和被宠坏的大龄熊孩子身上的多种特质于一身,让我不由自主地对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进行反思。
朱一龙饰演《家宴》中的冯豆子冯豆子其人《家宴》剧中角色众多,冯豆子不是戏份最重的,但朱一龙刻画的冯豆子形象生动而饱满,在有一众老戏骨的剧中依然表现十分亮眼。
那么,冯豆子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主要缺点:1.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这一点是豆子所有“毛病”中让我最不能忍的。
比如,得知女友(不论是毛毛还是萌萌)怀孕的消息,首先想到的都是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唯恐承担责任,丝毫不考虑对方的感受;
比如,明明知道大姐也不容易,一次次给她带来麻烦或伸手要钱时,依然是心安理得;
再比如,明明知道有些话说了会伤人,但为了自己舒服,不论多过分都能讲得出口;
剧中人物曾评价过豆子“自私自利”,但我个人认为用“以自我为中心”来形容他更为贴切。
豆子并不是本性凉薄的那种自私,而是更多地表现得像个没长大的孩子。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用“自我中心”对儿童认知特点进行描述,即儿童早期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是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是“自我中心主义的”。
豆子在剧中已然是成年人,但因为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所有人都围绕着他这个“中心”转,久而久之,心理上就没得到成长,停滞在了这个阶段。
2.贪慕虚荣,急功近利剧中的冯豆子其实是有学厨艺的天资的,口才也很好,不论是踏实读书,毕业后找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是学厨艺,都能安身立命。
但他偏偏总是寄望于通过传销、卖房、期货等高风险手段一下子“发大财”,不肯脚踏实地勤劳致富;在大学读书已经三年半,就快能拿毕业证了,却因为迫不及待地要去赚钱,连这半年也不肯等;卖房赚了点钱,就立马买金链子送家人,以此来炫耀;为了尽快拿到现钱竟能把家传菜谱卖给周氏(虽然有人从旁怂恿,但他本人急功近利也是重要原因)……类似的细节不胜枚举。
心心念念想把死猪肉卖出熊猫肉价格的冯豆子3.投机取巧,底线意识淡薄如果只是贪慕虚荣、急功近利,冯豆子可能只是受累于目光短浅,做不成大事或不能成事,起码不至于给家里添太多祸事;更要命地是他能为了迅速达到自己的目的投机取巧、不择手段。
从参加传销,到开黑中介;从给死猪肉盖假章到为了骗人买房制造假公文,冯豆子可以说是在违法犯罪的边缘疯狂试探。
从他身上能看到的基本上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
主要优点:当然,豆子也有他可爱的地方:1.本性善良豆子本质上还是个善良的孩子,他的言行若伤害了身边的人的话,良心也会不安。
比如李萌萌提议在大姐家不停捣乱搞破坏来谈条件,他就会有些不忍;再比如口不择言戳了二姐夫痛处后,内心其实也很后悔……
冯豆子:不想白白走,这,这女人太坏了吧
冯豆子:可我大姐她不一样,她就算再烦人那也是我亲姐2.热爱家庭,维护家人虽然豆子很不懂事,但是在涉及家人的利益和颜面的事情上,他向来是二话不说地去维护——当张志同伤了三姐的心之后,冯豆子去打他可以说是剧中为数不多的“高帅”时刻之一。
虽然豆子很不想承担养儿育女的责任,但孩子一旦生下来了,他还是会去关爱孩子,学着慢慢适应父亲的角色。
不论是他看向孩子时眼神里满满的爱意,还是孩子进医院需要做手术时的担心焦虑,都让人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豆子会是一位好爸爸。
3.有理想,有干劲豆子的“发财梦”虽然是不靠谱的理想,虽然走到了歪道上,但终归是有想法、有追求的。
同时,他对财富的贪恋中,也杂糅着期盼自己的能力被家人认可的良好渴望,若加以正确引导,未偿不是可塑之才。
此外,豆子虽然不够安分踏实,但我觉得他并不是真正的懒,只是很多事情给不了他及时的反馈,他的热情就等急不可耐地消耗掉了。
比如读书、比如练厨艺基本功,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见效的,他这么急功近利之人,在得不到正向回馈之下,自然觉得做这件事看不到希望、没有用,很快就懈怠了。
但一旦能给他短期可预见的激励,他也是干劲十足的。
在周路一道菜20万的激励下,冯豆子认真钻研菜谱冯豆子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
冯豆子之所以成为冯豆子,他自己当然是责无旁贷的。
但此次分析的是家庭教育的误区,就不再对他本人诸多的内在原因过多探讨。
误区一:过度溺爱和维护表现1:从小缺乏严格要求。
豆子的父亲因为小时候豆子智商测试得高分,就总想着自己的孩子这么聪明,应该去读书,不让他吃自己吃过的苦,受自己受过的累,所以即便知道他从小就味觉过人,也没培养他学习厨艺。
豆子的母亲去世早,长姐如母,对幼弟疼爱有加自是无需多说;就连在家里学厨艺时冯爸爸让他洗碗,二姐也会抢着替他做,可见从小一家子舍不得要求豆子吃苦、干活。
学业上,唯有三姐有能力对他进行监督和指导,但又过继给了姑姑,不能形成有力的监管。
读了一个三流本科,豆子很自满;而且直到无法拿到毕业证之前,也没见任何人对他学业的状况表示不满或有任何责备。
这种从小没被严格要求的孩子,容易形成的特点就是娇气、易骄傲自满、做事耐性和毅力不足,显然这些问题在豆子身上都是有所反映的。
表现2:不让孩子承担后果与批评。
为什么豆子一而再、再而三地闯祸,却从不悔改,即便差点被拘留也没见他反思后怕呢?
看剧的时候,就只见大姐这边不停救火,豆子那厢不停惹事,真心替大米感到累。
直到后面听到豆子说小时候开家长会,老师向家长反映豆子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大姐的第一反映既不是先教育豆子,也不是去了解详情;而是先去“护犊子”,先反驳老师。
豆子觉得那时的姐姐“特别高大”,其实她这么做反而是坑了豆子,为豆子日后的爱闯祸种下了前因。
就是因为不论他犯什么错,家里人依然会不管不顾地护着他,没有谁会严肃责备他或真的觉得他不好,所以他觉得自己无需接受别人的批评,并对此习以为常;就是因为不论闯了多大的祸,总有人会替他“擦屁股”,后果不需要他自己承担,所以他总是做事前从不认真思考后果或征询建议;事后还满不在乎,不吸取教训,嬉皮笑脸地闹闹就会过去。
表现3:事事依从,予取予求。
有个成语叫做“升米恩,斗米仇”,说的是如果别人在危难的时候你给他很小的帮助,他会感激你。
可如果给人的帮助太多,让其形成了依赖,一旦停止帮助,反而会让人忌恨。
剧中的豆子就是对大米的帮助形成了依赖并视作理所当然了。
大米对豆子予取予求,她为豆子所做的已经远远超过她应该为他做的最高限度,更多的满足和依从只会把他惯得无法自力、不知感恩。
误区二:缺乏信任与尊重家长始终把子女当作小孩子来维护和溺爱其实不是真正的爱,反而是对孩子缺乏信任与尊重的一种表现。
父母大包大揽的行为,其实变相传递的是“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具有可以承担责任的能力”这一信号;即便孩子已经成人,在家长眼中子女依然是需要被宠着哄着的“大孩子”,这种做法只能说明家长没把他们当作具备独立人格的“大人”来看待和尊重,没有给他们“成人—成人”的平等交流的机会。
为什么剧里面几乎所有人都爱豆子,但他只和二姐夫走得近呢?
就是因为皮大聪对豆子还有一些尊重和信任,他会把豆子当作一个可以合作的伙伴,遇到难事时也会请豆子帮忙;而其他人对豆子的态度就只把他当小孩儿。
误区三:缺乏倾听与理解作为家长和教育者,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的认知和想法强加给孩子,殊不知“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认为对孩子好,你认为孩子需要的东西,可能根本不是孩子想要的。
豆子想致富的理想本身没有错,问题出在他的手段不靠谱。
大家都知道,却没几个人能认真严肃地和豆子谈,他们只是一味地否定和戳破他的“发财梦”,很少有人给过豆子建议,告诉他如何正确地实现豆子自己的梦想。
传销、造假之类的违法手段固然不可取,但如果有人能理解豆子做房地产这一事业,提醒他先做好资质注册、按章程办事,未必就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
可以说,豆子在家里虽然被各种溺爱着,被各种善意地安排着,但却始终没有得到自己最渴望的理解和尊重,他的能力、他的追求,从未得到正视和认可;因此他在这个家里是焦躁而孤独的,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做出惊天动地的成就来震惊一下大家,让所有人对他刮目相看。
冯豆子有机会被培养回“正途”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具体分析请期待下期剧评:通过冯豆子看家庭教育的误区(二)——家有熊孩子,天天都想脱鞋抽他,怎么办?
在线等,挺急的!
真的蛮好看!
都是老戏骨!
一个大家庭的琐碎事情,但是很温馨,很像我们自己身边很普遍的家庭一样,演员都很出彩,演技就不用说了,各有各的特点,真的把一大家子的欢喜忧愁都演活了,代入感很强!
悄悄说一句哈,我最喜欢冯豆子!
朱一龙这个演员真的不错,跟老戏骨一起演戏也不觉得尴尬,演技很好哇😯看他年纪轻轻的没想到演技已经这么好了,希望朱一龙继续加油吧!
冯豆子应该就是那种做什么都是别人家孩子反面教材的那种。
学生时代家里哄着学都不好好学习,每天做梦能够飞黄腾达。
小聪明很多但是做错了事又担不起责任,大学时让女朋友意外怀孕要女朋友打胎,还要大姐处理;后来想通过传销轻松赚钱结果被骗,还被警察拘留,学校也要处分,也是大姐出面说好话和赔钱才解决的。
让人看了分分钟想揍他。
但是他这种性格也是家里宠出来的,父亲老年得子,大姐什么都依着,气来了也就打两下就算了,让他像个长不大的小孩,觉得后面有人给顶着,最多不痛不痒的打几下就够了,但是那种痞痞的样子挺贴合剧情的,在电视面前看的时候也有种想冲进去打两下。
看过家宴,里面所有人的性格很分明,已经是少有的国产片了!先说父亲,一个人带大几个孩子,有成年人的担当,也有一些老顽童一般的孩子气!大姐可以说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了,是一个想让大家都好的女强人,可是这样的她多了强势,少了一些温和!大姐夫也因此遭过诸多磋磨!二姐太温柔了,我可以想得到二姐和二姐夫年轻的时候,一个温柔漂亮的乖乖女怎么把一个混不吝的混混治的服服帖帖!我刚开始真的特别不喜欢二姐夫,但是从二姐夫为了赚钱开始砌猪圈开始,我开始理解他,成年人的生活哪里有那么多一帆风顺!三姐一个高知女性,因为从小被姑姑养大,心里总会多多少少有些隔阂,但在爱情里也是个卑微的姑娘!最小的冯豆子就是一个爱打嘴炮混不吝总想发财的二世祖,被家人宠的有恃无恐,朱一龙把那种贱贱的感觉演出来了!一星扣给强行完美大结局,好像最近几年流行HE?
这个感觉真的超级不爽!要我是三姐,绝对不会嫁给张志同!要我是毛毛,绝对不会嫁给冯豆子!最后两集太仓促了,如果从剧里慢慢渗透每个人的改变也还好,可是就那种突如其来的强行HE真的不舒服!整体来说,整部剧瑕不掩瑜,大家的演技都没的说,我希望国内编剧在改编或者写本子的时候能加点逻辑感!
也就能看!大米很烦人!皮大葱很搞笑!
5年前的剧本,看起来像是上个世纪的故事,感叹这几年过的恍若隔世。以及,我感觉这是朱老师接到的剧本里,最完整的人物形象了,可惜当时还是太年轻了,冯豆子可以更加讨打一点的。
演员是都是好演员,编剧是不是没工作过
接地气伦理剧,看的朱一龙cut。冯豆子这熊孩子,真是比反派更招人恨!中二病、大废柴、败家子、混世魔王,并且脑子带坑,被妖女萌萌骗,被大老板周路骗。幸好厨艺和毛毛拯救了他。估计是居老师最挑战人神经的角色了,谁见了谁想抽他!活久见,演毛毛的王艺曈曾是傅红雪的母亲、连城璧的岳母、迟瑞的岳姨母,原来老早居然是冯豆子的恋人!王艺曈和朱一龙最出彩搭档是傅红雪母子,王艺曈还是演气场强大的母亲最撼动人心。
缩成20集,主角不要一路开挂会更好
这种家长里短的剧受众大概是中年妇女,转折生硬的强行大团圆结局大概是为了迎合观众。冯豆子虽然又渣又贱,但豆渣cut还挺欢快。
2019.2.16-23 优酷每个人物角色性格都特别明显,大米为家操碎了心,豆子的不靠谱真是让人看了想打人。22集露肉龙名场面打卡~
看了豆瓣评分然后没注意看评价人数,粉丝滤镜的一部家庭伦理剧。无所不能的超人大姐撑起了一切,然后其他不靠谱的家里人,剧本写的很有特色,不得不说老戏骨们真不容易,希望以后会有好的剧本找到他们。不敢打一星。
这剧竟然8.9?这部剧也算是客观,现实也总是鸡飞狗跳,但这么高的分根本配不上,朱一龙是挺帅,但流量热爱不能无脑
全是老戏骨,朱一龙那时才二十多吧,居然一点也不违和
王刚颜丙燕挺合适的
和母上看的,演员都是演技派,每个角色的特色都很明显很丰满。打两星是因为稍显虚高,朱一龙在里面演得是不错,但吹得太过了。
蠢萌贱的冯豆子哈哈哈,我龙哥演技厉害了。
很有生活气息的一部剧,有时候就是太过接地气了,看着招人烦
高虎和颜丙燕演得很好,但剧没有整体感。
好演员演的烂剧它还是烂剧
朱老师是我八年前就看上的人,但我在看看这部剧时,依然一直想抽死豆子(朱老师演技真的好)。回到剧本身,切切实实的讲述一家子,虽然各自有各自的苦衷,但最后终归是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是演员演技都在线的中式剧了,情节发展稍微俗套,可以理解。
好多搞笑的场面呀。男主居然是朱一龙。哈哈哈哈哈哈。
豆砸😄
给不到五颗星,但是真的很逗,很多场面是高级的幽默。各位演员演技都很赞,还有当时觉得很烦人的小儿子,如今看来真是好演技,依旧只是差那么一点点,和能让人深刻记住只差那么一点点。所以这一点点的差距,终于在镇魂中爆发了。冯豆子这一嘴跑火车啊,本是南方人的朱一龙学京腔学的不错,要是能再加几句北京土话就更赞了。王刚老师和朱一龙后来在信中国的父子合作很棒。高虎其实是个好演员,不讨论他在生活中的事,他在他演员的专业上真的不错。颜丙燕、曾黎、戴娇倩饰演的三个姐姐,其实都很宠着最小的弟弟,别看大姐脱鞋就打,最疼豆子的也是她。王刚饰演的老父亲其实没有和珅的影子,真的演得好。这剧大概会因为朱一龙被无数人重新翻出来看,也许当时这堆演员里咖位最小的这位,将会成为这剧的二次宣传担当。当年烦死人的冯豆子,现在挺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