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20240414 加文身在高位 听的都是好话 没人敢说实话 可好 直播卡成大笑话魔笛手也要做 先找了诶瑞克学弟 可学弟忍了好久 但也的确是个混蛋 不守约特技演员焦灼 所以态度很不好 可那俩是想提醒他的 竟然还做了SWOT 然后就被道歉的演员看到了 律师忒牛 那逻辑 结果厄被逼急了结果那嘴不停 秃噜了 刚逆转的形势又败北法官很好玩啊 哈哈哈 制度真不合理 只是一次测试就能认定产权归属么 看盖文那笑的都合不拢嘴 还大方的妥协其他可以撤诉哈哈哈先发信息不要删啊 诶 急得人 又占线又没电又丢钥匙 又不记号码的 把人急的大力敲门 让人以为赶紧删 幸好卡了自己建立的服务器 支撑了那么多访问 天呢 熬过去了 忒紧张刺激蛋没反应 等待救援那么多人看 还说救了就没人了 可是都起火了 马上坚持不住了 救走了 刚好 前面起火都不敢灭 因为理查说不要断网 结束了 小贾直接喷哈哈哈黑屏还有人看?
公司创始人被董事会罢免 呵 不可思议 小律师好帅 也好专业啊 理查很冲动 也很难平静吧莫妮卡投了票伤了理查的心吧 可后来的确也有了大作用 冒着被开除的风险啊 还两次 萝莉都郁闷了 又来 第二次直接抓了个第一天的新人来现场罢免莫妮卡 可谁知另一个现场示爱 说爱不能让她伤心 哈哈哈萝莉说逼我抓前台来吗可确是 术业有专攻 也会气愤 可真的要做那么无聊的胡子吗 律师好牛却也好颠的说 诶瑞克本来是打算去出气 结果也回来劝说 背调很尽责啊 然后真是一击即中 很有人格魅力 可怎么上来就不一样了呢 也可以 为了利益 但是是一点不听 只认定赚钱的盒子 越级报告也抵不住人实力在那 硬刚 好吧 人私下暗度陈仓 可怎么能第一天就露馅了呢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哈哈哈 一贯风格 高手果然是高手 G神没得说 速度提那么高 就是做无聊的东西也尽善尽美 以后人得先确认身份啊 上来一通发泄 不该说的都说了 那边萝莉还在道歉想让他接任 真的是 的确也得等时机 而不是觉得他是凑数大头是真气运之子啊 被开除被挖角 没有技术却被捧 什么都不用做挂那么多头衔 最后遣散费还拿了两千万啊 让做CEO 拒绝 但不能投资魔笛手吗 诶瑞克是有点欺负他哦 傻人有傻福 记者暴雷 大头又帮忙 清洗记录来压 可却忘了保密协议诶瑞克直接五十万收博客 那说话的艺术结果刚成立公司 那边破产人都是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难理财经理好坑 为什么不能惩罚 感觉有点歧视 无奈卖出股份 的确不好面对怎么说 拖可没有不透风的墙啊 应聘的先提 都怕风险 结果理查还以为是莫妮卡 莫妮卡也难 然后情况变得更糟果然话从别人口中说出来更有力 没太明白为啥萝莉能低价收购 理查还是心软 让他营销下载量那么多 活跃度低的可怜 测试的确忽略了普通用户 产品还是要满足用户的需求 再专业厉害 不适应市场小贾啊 太忠理查了 不惜作假想到最后 可也是他也觉得这样不好 那俩太可爱 难得达成共识 装的太过哈哈哈理查下决心用的时候 也是违背本心 可自己的心血啊 那么多人 不博一把吗然后最终还是放弃不得不说 诶瑞克的嗅觉太敏锐 很多次 尤其是萝莉怀孕的时候 下属搞事情 那分析绝了萝莉果然是混迹很久的 也很清楚 早就有沟通 要自己单干 于是 莫妮卡这一汇报也被拉入阵营萝莉很好玩 说话卡卡的 跟机器人一样 也很强 在商言商 而且怀孕也不影响 生产更甚早上催产下午就来了
1 聊天应用势头不错。
能不能持续下去把用户拉回来,然后把之前的Pied Piper做好看一点,易用性增强,然后把聊天软件整合到平台里去。
如果成功的话自然会有很多人用PP了。
2 钱。
用户量增加必然要花钱买/租更多服务器,然而大头和胖子的钱全花在买PP了,现在没钱了,需要融资。
但是有了这一季作假的名声之后(虽然最后自己坦白了没有真的去诈骗),要融资估计没有那么容易了,虽然技术没有问题。
要考验胖子的公关能力了。
3 Gavin-助攻王-Belson。
他卖的盒子里的算法是PP的,就算他们有权(不确定)卖盒子,因为没有核心算法的所有权(甚至使用权),收入理应分给PP一部分。
如果连使用权都没有,估计要吃官司。
反正有得扯皮了哈哈。
与第二季不同的是这次PP是原告Hooli是被告。
说不定PP可以从这官司里得到一大笔赔偿金作为他们扩张的资金 ;P (考虑到Gavin资深助攻王的名号,这个绝对靠谱哈哈哈哈哈哈)。
4 Evan。
本季结尾Evan突然无厘头的跳出来“表白”(这时机选得我也是醉了)企图“英雄救美”,结果发现根本不用救-_-!。
这里应该是个伏笔。
第四季Evan要么为了Monica而游说Laurie继续投资PP,(如果聊天软件势头好的话),要么也辞职加入PP,关键时刻有神助攻,再要么.....Monica跟Richard走到一起然后Evan心生恨意帮助Hooli对付PP哈哈哈哈哈(不然编剧也真够无厘头的,这么来一出完全起不到推进剧情的作用)。
5 Monica。
最大(也最无聊)的看点当然是她会不会跟Richard走到一起啦,当然Evan在这里面戏份肯定少不了。
6 大头。
大头总算回到PP了,还是投资人。
看他会不会把在Hooli吃着烧烤喝着啤酒边懵逼边被光速升职最后拿到2000万的运气带到PP,(当然希望最后别再破产或者被胖子坑)。
9 胖子。
现在是公司大股东了,说话更有底气,估计会比前三季更asshole,继续占大头和Rich的便宜,最后关键时刻又跳出来自我牺牲英勇一把。
10(凑个整数吧),其他大牌玩家加入,比如。。。?
2014年《硅谷》这部剧诞生,明星企业pied piper做在线compression,而CEO和团队更在意的是以platform形式面向小C提供服务。
站在2019年的今天,经历了17、18年的洗礼,全球范围内SaaS生意的兴起,大多数vc都把目光投向了2B生意,正如第一季时Gavin所指出的那样。
当这项技术能和各大视频、文档处理等平台实现seamless对接时,这项技术才有真正的应用前景。
这也是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精力、资源在营销和顾客再教育,也是为什么市场最终选择的仍然是在线视频应用。
因为解压、传输功能更多是面向B,甚至是大B。
这一点Jared没有看到,缺失Peter后的Raviga也没能看到。
这是pied piper商业模式跑不通的原因,因为从本质来讲根本不是C端的生意。
(我能理解任何团队在看到fb、google等企业的前景时都会眼红,geek想做platform的心情也是;国内尤其明显,只是国内只有垂直领域赛道才有创业者的少许机会)所以回过头来看,我不相信第一季就想收购pp的Gavin想不到,但我能理解是为了戏剧效果嘛。
真实世界中board和市场上vcpe都不是傻子,能够提出商分框架并推动20亿美金收购案的巨佬也不是。
(虽然能理解编剧是想讽刺啦,不影响我的高评价)whatever,这部剧告诉了我太多创业中的可能,guess我是没有这种精力、创造力和承压力,也很难有这等狗屎运。
Richard又可爱又可恨吧,其实第一集结尾真的很worthy,看到了技术和商业化合流的可能,但最后一集又恨得牙痒痒,真实世界里这样的企业一定是活不下去的!
-半夜刷完三季发发牢骚
《硅谷》是一部场景设定在充满淘金色彩的美国硅谷,满足了观众对于神奇同时孕育众多奇迹的地方的好奇心。
从goolybib剧中一系列创业公司主角人物的对白中能深深感受到硅谷浓厚的创业氛围,主角之一的理查德开发了一款音乐唱片搜索软件,但是创业条件也异常艰苦,靠10%的股份交换免费住在骇客旅社内,这一幕让人联想到不少国内草根创业团队也都是从无到有在无数人的不解和白眼中把业务一点一滴慢慢壮大起来,看着很励志。
最终,主角音乐唱片搜索技术的价值被大公司hooli所认识到,同时有另一家公司的投资人Gregory也同时打来电话希望以入股的形式帮助理查德公司成长起来,而hooli这边则是非常高昂的买断报价,主角理查德面临艰难的选择,最终在Gregory助手的励志性劝说下打定了主意,要自己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剧中很多对白都无情吐槽了程序猿,让我这个平时工作中经常接触程序猿的人忍俊不禁,以后将会更多地去发现这一群体相对可爱的一面。
提起硅谷,我们马上会联想到的是谷歌苹果,facebook这几家耳熟能详的明星公司,又或者是那两所闻名全球的知名学府,斯坦福和加州伯克利大学。
硅谷虽然只占了美国国土面积的0.2%,人口总和也不过500万,但却创造工业史和科技史的众多奇迹,那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如今的硅谷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一谈究竟一,从硅谷的诞生时间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它与美国乃至世界其他工业化地区的巨大差异。
硅谷崛起于工业时代的后期,具体是二战之后,所以硅谷从一开始就跳过了工业时代的很多过程,是一个完全按照信息时代的特征,建立起来的产业中心。
更重要的是,二战之后,科技行业发生了两件事对硅谷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的事件。
第一件事,就是1946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这宣告了信息时代的开启。
而第二件事就是1948年,控制论,信息论,的诞生。
那什么是控制论?
看一下如今互联网公司在开发产品中的流程,你就明白了,这其实都是运用了控制论所演变出来的方法。
一款产品必须先上线,得到用户对产品的反馈,然后再不断修改才能得到完善,这种通过反馈,不断迭代的产品设计思维也恰恰是控制论的精髓。
那什么又叫做信息论呢?
字面上很好理解吧,就是关于通信的理论嘛。
其实信息论本质上就是一种解决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方法。
比如说,如今人力越来越贵,而且我们都不知道人力成本上限在哪,但计算机却一定是越来越便宜,所以把更多的工作交给计算机,交给人工智能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就是叫做香农第一定律。
我们再举第二个例子,原先,家里的带宽不够,所以我们只能在电视上看娱乐节目,一款节目再流行,全国同时段收视率也不可能超过5%。
但随着互联网带宽的增加,节目的传播能力大大提高,这才有了Paipi酱等网红的崛起,而传播渠道容量提升才是其中关键因素。
这就叫做香农第二定律。
好了,谈完时间方面的原因,我们再谈一下硅谷成功的第二个成功秘诀,文化。
首先,是对叛逆的宽容。
叛逆是硅谷的常态现象,这不仅和加州人素来爱冒险,喜欢尝试新东西的传统有关,同时也和当地的法律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
比如在书中就介绍了,为了鼓励员工的叛逆行为,促进整个硅谷地区的技术进步,加州政府对于前公司员工在同行业之间跳槽现象,表现出了最大的宽容,甚至禁止公司之间私下里达成相互不挖角的君子协议。
这就大大提升了硅谷人才的流动性,同时倒逼大公司去鼓励员工在公司内部创业。
外界经常对硅谷有一种误解,认为伟大的公司都是从车库文化里中诞生的,其实在硅谷成功创办一个伟大的公司真正的秘诀是在原来的公司和大学里孕育新的公司。
硅谷文化第二个特点是国际化.在硅谷,不仅Facebook这种明星公司在努力全球化,同时即使不太出名的小公司也会在第一时间开拓国际市场。
很多公司一开始就是要开发,给全世界的人们使用的产品,所以一口气上线20语言版本的产品在硅谷屡见不鲜,这源于硅谷人都自己多元文化的自信。
举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根据2012年的人口调查,硅谷地区51%的家庭在家中使用的第一语言并非英语,而是他们移民来此地之前的母语。
所以很多公司在和硅谷公司竞争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吃力,这是因为你并非是在跟哪个国家的公司竞争,而是在跟全世界竞争。
硅谷文化的地三个特点是追求卓越。
在美国硅谷地区的办公和生活成本远超美国平均水平。
而房价更是和纽约不相向下。
这就形成了市场淘汰机制,只有那些少数利润足够高,成长足够快的公司,才能占据核心位置,得到更多的市场资源。
上述的这些,是硅谷所独有的特质,也是硅谷成功背后真正原因。
如果你对硅谷,科技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和我聊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4512&idx=1&sn=3ce00181873aa1b0f47d940514cc3fad&chksm=ebefe220dc986b36e923d593c8593c676eac3fa7041ae7336dd0ee79dbcba2ee9c6e0cf81513#rd剧情进入到第9集,已上线的 Pied Piper 大受欢迎。
转眼间,安装量到了50万。
Monica在庆功宴上向Richard祝贺,但Richard并不高兴,因为软件的日活量只有19000。
为了找到问题的关键,Monica让朋友找来专门的小组给Pied Piper 做测评,大部分人都觉得平台超级别扭,甚至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白痴。
Richard认为,只要他能向大家解释清楚平台有多牛,用户就会爱上这个高大上的平台,他冲进会议室这么做了。
得知Pied Piper的真实情况后,团队解散,又只剩下了Richard、Erlich、Jared、Gilfoyle、Dinesh这哥几个。
一轮狂轰乱炸的宣传后,Pied Piper 的日活量也只达到23000。
Richard绝望了,跟Jared说把剩下的一点钱给大家分分散伙算了↓。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日活量就涨到了31000。
小伙们这时大概都在怀疑他们是不是刷量了,而一旁偷偷接电话的Jared给了观众答案——数据是他花钱买的。
眼看就要成功的 Pied Piper 这回是走入了一个死局。
Richard的创业团队一路打败了Gavin、Russ、Hooli、甚至打了官司,被迫做了他们看不起的盒子,就是为了按自己的想法做 Pied Piper ,但是他们赢不了民意。
Pied Piper 的技术人见人爱,但是这里的“人”仅限于科技圈的程序员。
Pied Piper是一个要向普通人推广的平台,但在测试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让普通人去使用。
上线之后才发现,平台对普通人来说太难以理解。
本集揭示了科技创业中一个重要的道理:浑身都是黑科技的产品,用户不一定买账。
因为越酷炫的技术越意味着更高的学习成本,工程师和极客学习使用不是问题。
但他们忽视了最广泛的普通大众,它们才是那些炫酷产品的最大消费人群。
人的天性是懒惰的,而且通常来讲,年龄越大,越难以接受新鲜事物,更别说炫酷的科技产品。
那些科技产品,对他们而言,是挑战他们认知常识的东西。
这些人不仅包括年长的人,也包括那些不怎么关注技术的人群。
但是,科技公司中占主流的工程师思维就是这样:默认用户会用到全部功能,懂所有的操作,知道所有菜单在哪里配置,功能是王道!
神马?
不会用?
傻叉你不会去学啊!
这样的思维作出来的产品,就会像本集的Pied Piper一样,陷入技术很酷炫但是极其难用、用户不买账的尴尬局面。
随便举几个栗子。
首先是社交之心不死的谷歌。
作为一个以搜索起家,由各种工具应用组成的一个纯粹的工程师文化的企业,谷歌能解决的是可被获取的一切数据的结构化问题。
这种做工具的思路精密、准确,可被量化,无感性成分。
换句话说,谷歌是铁血的汉子,纯爷们。
但是这个纯爷们其实有颗骚柔的心,一心想走出技术宅的世界,在社交领域有所作为,然后,它搞出了这些个玩意↓Orkut——2004年在社交网络方面的首次尝试,2014年9月彻底关闭。
Google Wave——一款把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群组、即时聊天工具、在线协作文档、线上社区糅合在一起的“编辑+设计”软件,也是当年谷歌I/O大会上的明星。
仅仅发布一年后,在2009年就成了值得纪念的伟大失败。
Google Buzz——基于 Gmail 用户所搭建的“朋友圈”,2010年2月推出,然后一改再改,到2011底停止服务。
GTalk——谷歌的聊天先驱,能在安卓、iOS和Windows系统运行,曾在程序员群体中流行过一阵,后停止服务。
安卓 Messenger——2014年发布,在老版Messenger上添加了语音、附件等服务。
放心,这货现在还活着,最近还更新了新的版本,就是日活量神马的现在搞不清楚。
Hangouts——2013年发布,整合了此前的Google Talk、Google+ Messenger和Hangouts视频聊天服务等产品。
算是谷歌稍微有那么点水花的社交产品。
硬汉谷歌玩不转社交产品的时候,风骚的FB、Twitter靠着会聊骚,吸引了一大飘红男绿女到平台上你侬我侬,而且居然还把公司做了起来,钞票大大的有。
纯爷们谷歌心里那个不服气啊:凭什么你就可以吸引一大票用(妹)户(子)在你那里晒状态、秀自拍,论技术,我可是祖宗!
然后它又搞了个Google + 。
这货上线的时候,可是牛B闪闪放光彩啊。
它的功能远远强过FB,引入了圈子的概念;发新动态时,甚至可以选择可见的定向分组;每一条 Feeds 都是一张卡片,甚至还有翻转的效果……在推广上更是不遗余力,Google 甚至在搜索结果页面的所有条目下,都加上了一个「+1」按钮,引导用户 Google+,甚至 Google 专门为 Web 版新增了一个消息通知模块,每一个用户都会强制性地收到 Google+ 的所有消息通知。
看到这些,小伙伴们应该有了这个感觉——乱,这也是谷歌在社交产品方面最大特点。
这种乱的根源,大半要从它推崇的工程师文化说起。
我们前面说过,谷歌做搜索起家,纯理性、机械的工程师思维给它带来了成功,一切都用数据说话。
这样的谷歌研究用户行为,不研究用户情感;研究市场需求,不研究用户人性;崇尚科学逻辑分析,不在乎情感欲望人性。
而社交网络是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产品,用这种纯工程师(或者说极客)的理性思维来做社交产品,好像只要提供更多更强大的功能,就能搞定用户。
事实证明:走不通。
再举个栗子。
Google+ 在推出之时,让工程师们引以为傲的圈子和搜索结果中的「+1」,引发了用户的强烈不满。
想象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我加好友是为了互动,不是为了把Ta划定到某一个圈子里去。
圈子的设置,其实是着眼于信息,让信息有序、规整地流动,去它该去的地方。
可见Google关心的是信息如何被分发,而不是人和人的互动。
社交之路走得再坎坷,硬汉谷歌也没放弃。
今年春天,谷歌又推出了新的社交产品Google Spaces;最近Allo 和 Duo两款即使通讯应用也正式投用。
谷歌的社交之路最终走向何方还未可知,但有一点希望他们能注意到:虽然在混沌中建立秩序是一种争力,但混沌本身也可以是一种结果。
谷歌的例子说明在市场中,需求为王,技术跟随需求。
但现实中,我们也常常看到技术创造需求。
一些革命性的产品和技术,经常提前察觉到我们的需求,随之引爆了一个新市场,比如当年的大哥大、BP机和如今的iPhone。
技术的产生是偶然的,技术必须找到市场才能生存下来,这个道理是必然的。
那些把“技术创造需求”奉为圭臬的企业忽略了一件事:虽然以往有“创造需求”的技术,但还有无数没能“创造需求”的技术。
下面我们就来八一个靠技术创造市场,然后掉到技术这个坑了爬不出来的典型——摩托罗拉。
摩托罗拉诞生于1928年,从全球首个大众市场汽车收音机起家,前无古人地每隔10年便开创一个工业,开创了IT和通信业无数个第一。
它的产品有用于战场的报话机SCR300、手提式对讲机SCR-536,到后来的大哥大、BP机、基于第一代模拟通信技术的功能手机。
直到大概10年前,摩托罗拉还代表着追求卓越技术的典范。
在第一代模拟通信移动电话市场,天线技术和模拟信号处理技术决定了产品的好坏,在技术上,摩托罗拉绝对是霸主地位。
所以就算它的手机(那种蓝屏、绿屏的手机不知道小伙伴们见过木有见过)在20世纪末卖到一两万一台,仍然占领了当时全球70%的市场。
仗着自己的技术优势,摩托罗拉膨胀啦。
先是搞了个坑爹的铱星计划——1987年,在全球移动电话普及率还不到10%的时候,摩托罗拉内部工程师们就想在太空发射77颗卫星,搭建一个低轨道卫星网络,覆盖整个地球,使人类在地球上任何“能见到天空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无缝隙的永不中断的通信联络。
然后摩托罗拉就开始干了,从1991年到2000年,总共花了几十亿美元,生产出来的铱星卫星通讯终端一台卖到3000美元,通话每分钟7美元。
他们算了算,要实现盈亏平衡需要吸引60万~70万用户,但后来只卖了2万部不到,销售完全不能支持日常60多颗卫星的日常运行费用。
那要怎么办?
提高收费呗。
然后客户越来越少,最后连贷款的利息都没钱还。
但是呢,摩托罗拉却选择继续坚守这个已经明显不合时宜的“让地球村真正变小”的技术理想(其实第二代数字移动通讯已经以非常简单的技术手段解决了铱星计划想要解决的通信网络漫游问题)。
2000年3月,铱星公司正式破产,摩托罗拉损失近50亿美元。
除了亏钱,坑爹的铱星计划还给摩托罗拉带来了严重后果。
在摩托罗拉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铱星计划上的时候,世界已经迎来第二代通信技术——数字技术。
当诺基亚已经在数字通信技术上大显身手时,摩托罗拉却觉得自己的模拟技术还是牛叉的,一根筋地坚持继续研制更小、更精致的模拟手机。
他们的得意之作是StarTAC,因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小巧的手机,也在业界率先推出了翻盖手机设计。
然后摩托罗拉高层告诉运营商,如果要想销售热门的StarTAC款手机,那么就要遵守他们定下的游戏规则:他们手机的数量要占运营商销售手机总数的大部分(75%左右),运营商还必须用独立的宣传攻势来重点推广他们的手机。
结果毫不意外,运营商们都转向了诺基亚。
到1999年,摩托罗拉手机的市场份额下降到了17%。
然后摩托罗拉就跟吃了泻药一样,干啥啥不成,2011年先被谷歌收购,后又被联想接盘。
不过看他们最近一门心思搞模块机的动作,小8觉得摩托罗拉还是陷在“技术创造需求”的思维中走不出来。
它在前东家谷歌那里搞了几年模块手机,谷歌发现在这货在工艺、外观美学、模块配套体系和协调性等方面都有不少问题,不光用户体验不佳,而且也难以普及,果断放弃。
现在,在联想旗下的摩托罗拉仍然坚持搞模块机,只能希望模块机也早点迎来春天吧。
其实类似的企业和产品还有很多,比如说我们上一期扒过的微软,从WIN 7开始,他家的操作系统就一直不太受用户待见,这其中除了苹果公司的冲击,恐怕跟微软沉迷于技术,不了解用户和市场也不无关系。
今天就八到这,想接收趣硅谷发送的更多有趣信息,请扫二维码关注
刚看完S03E03,是很燃的一集,除了结尾。
追这部戏熟悉它的人应该也已经习惯它急转直下的路线。
我很喜欢第一季,有talent有冲劲就被万众瞩目成功就在眼前。
第二季开始就讲述公司的发展有很多需要compromise的地方。
搞得我很抓狂。
直到这一季开头CEO都被换了。
于是有了这一集的曲线前进。
这一集燃得有点日剧的味道。
不过硅谷就是硅谷,结尾出乎意料。
这一集其实我觉得是有bug的,可是瑕不掩瑜。
说到瑕不掩瑜这个成语最近看到很多,是形容最近那个全民热追的几美电视剧的。
搞得都觉得这词廉价了。
说到这个再吐槽良心剧吧,良心剧给我的感觉就是反正老子就是要赚快钱管你质不质量,老子今天管了就是良心发现,请你感恩代德。
可是我们的HBO(当然不是我们的),是想创造出现象剧,讽刺剧,传世剧的。
我对于硅谷创业什么的是一无所知的,不过算半只脚在软件行业,有些还是能多少了解。
比如上两集说的软件公司变成完全以销售为主导的,不给予工程师足够发言权利,市场经济销售很重要非常正确,可是反而工程师的想法不得到尊重,软件公司的核心都能被compromise了。
Mark Zuckerberg 只有一个。
我希望Richard创业也能当上CEO。
不过现实永远不会这么简单。
我爱这部剧,现实和理想胶着,幽默与写实并走。
以后有时间会继续更新。
Business Analyst, Quality Analyst, Business Process Analyst, Project Management 在优秀 IT 工作职位竞争日益激烈的硅谷,无论是商科背景的你希望在职场脱颖而出,与他们分挺抗争;还是作 为工程师的你,希望在职业生涯上向 PM 的职位更迈进一步;那么 Business Analysis 这个课程就为有这样需求 的你在理论知识为导向,实操技能为强化的双向轨道上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
与此同时,还将穿插讲述华人在面 试过程中常犯的小“禁忌”,如何向面试官更好展现自己。
而通过这门课程培养的 Business Analyst 则将是在大型 企业项目中,为 PM丶工程师丶商业团队等不同团队发挥建筑桥梁丶弥补鸿沟重要作用。
有资深 8 年 BA 工作经验 Mia 老师(现 eBay 商业分析师)将手把手教你硅谷一线大公司的ba工作技能,做三个银行丶google和ebay的真实项目。
学完就有2年经验。
最后利用mia老师多年的职业资源快速帮你找到工作。
vx联系:weizhicheng0
《硅谷》第三季显然是讽刺式的峰回路转剧情,理查德从被公司辞退CEO,到去外面面试工作,再到最后接受公司授权这个辗转的过程。
总是让观众同情理查德情商低的时候,心里又欣赏理查德他们这5个人奇葩团队精神,那些搞笑和心酸的场景历历在目,无法忽视整部剧情的精华所在。
《硅谷》看的越多,对硅谷这个地方就愈发浓烈兴趣,越了解这个地方行业,就越会常常在心里想:“那些聚集硅谷的精英分子,是怎么炼成的?
”人和人是有区别的,只能在梦里,而不承认自己不如人有硬伤上的智商,也有后天勤奋的不足。
在反思这个问题时,过往的人生都成了带刺的回忆,常常让我惭愧为什么不能早觉醒。
当下的努力生活,就是为了减轻未来生活的痛苦。
第三季,被称之为一个废物的幸运者大头,直到第三季在工作中都没有做出实质性的事情。
却被加文•贝尔森提升为联合首席梦想家,以荣高待遇给大头。
就算最后的解除合同,补偿金也是2000万。
这真是运气比能力还有价值。
演尽了《硅谷》那些互联网企业里顶尖人物的讽刺。
这样的剧情真是引起我对《硅谷》第三季的不满,最后的结局大头又因为比加文•贝尔森多出一元,而再度到了人生顶峰,一下子成了魔笛手的CEO。
第三季的最后一集,他们经过种种坎坷再度回到起点,为硅谷第四季埋了新剧情的伏笔,不知道第四季会怎么演绎最早时的初衷,还是会依然如故的出状况。
大头从团队开始的无用武之地的废物,变成了团队中的老大,这剧情的发展真是让人敬佩,导演和编剧的脑洞大开。
我2018年职场经历,也有着与理查德的相似,项目经过几轮的辗转在2019年初又回到了起点,部门负责人的变动也是蕴含着巨大的讽刺……只是与这部电视剧比没有魔笛手的斗志,而是通过《硅谷》第三季的方式想到了自己也在经历中的问题,真是世事变迁,现实总是比电视剧情里更残酷无情。
《硅谷》第三季也染指了一些爱情色彩,迪尼希对遇到的妹子都是一脸自我陶醉,好像可遇不可求的表白,有一段迪尼希和伊丽莎白网络的上互聊,空气中都弥漫着发骚的味道。
搞笑的是,当网络画面清晰后伊丽莎白看清迪尼希长相后,赶紧拉出来一个男朋友的借口,还说自己要结婚了,火速切断了与迪尼希网聊。
理查德也是一个不解风情的直男,明明马上有一个可以相亲相爱一起滚床单的女票,后来就是因为他觉得用“空格键不用制表键的人很愚蠢”,就和妹子闹翻了,并且在气冲冲离开的时候从楼梯上摔了下来,终止了这段艳遇。
由此可想遇到异性并非难事,难的是总有相遇却难彼此相爱。
第三季里添加了这些色彩,是想说IT男心中的爱注定是无缘的,还是在讽刺智商超高的人情商都是不及格的。
这是搞笑剧情还是讽刺的味道?
也难以在观看时定论。
只是觉得IT男的爱注定了漂泊,没有归期。
硅谷 第三季 (2016)9.22016 / 美国 / 喜剧 / 迈克·乔吉 查理·麦克道威尔 埃里克·阿佩尔 詹米·巴比特 亚力克·博格 / 托马斯·米德蒂奇 扎克·伍兹
这一集,Richard和他的工程师团队继续和CEO Jack Barker 撕逼。
在越级给投资人Laurie Bream告密都没能阻挡Barker做“盒子”的决定后(那老爷子也真是神奇,无论别人和他商量什么,他一概用他那张“成功三角关系图”挡回去),Richard们打算阳奉阴违,在Pied Piper内部秘密建立一个臭鼬工厂(SkunkWorks)。
他们决定,表面上,继续按照Barker的意愿开发“盒子”,私底下,则把主要的人力和时间投入到压缩平台的开发上。
Richard 盘算,随着截点时间的临近,Barker发现他们的诡计后只能接受既成事实,还会把功劳归到自己的头上,因为“不知道自己公司的工程团队在干什么对CEO来说是非常丢脸的。
”什么是臭鼬工厂(SkunkWorks)呢?
用Richard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公司内的公司( a company inside a company)”。
实际上,在美国的企业制度中,臭鼬工厂由来已久,在硅谷和科技企业中,臭鼬工厂尤其引人注目。
最初,这个词是著名军用飞机生产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个高级开发项目的绰号。
1940-1941年的不列颠空战后,盟军和纳粹都越来越意识到夺取制空权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
1943年,二战进入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
作为美国最主要军事飞机生产商的洛克希德公司承担了一项秘密研发任务,生产最新一代的军用飞行器。
为了不吸引人注意,研发项目被建立在了远离公司马里兰本部的加州伯班克的一片草原上,厂房和测试车间还在迪斯尼公司的帮助下伪装成了居民区,另外从一本科幻小说中找了“臭鼬工厂”这个词作项目代码。
为了这个项目,洛克希德公司抽调了公司最优秀的科研人员,打破了常规的考核管理办法,给予了它非常大的独立性,使团队可以专注于一些最创新最前沿的技术产品开发。
正是由于享有这种突破常规的创造自由,洛克希德的臭鼬工厂爆发出了巨大的创新力,在70多年的时间里开发出了一系列著名的飞行器。
其中包括U-2侦察机、F-35闪电II战斗机、F-22猛禽战斗机等我们最熟悉的军事飞机机型。
虽然洛克希德的臭鼬工厂到今天已经成立了70多年,但它仍旧保持了巨大的创新能力。
2013年6月,在臭鼬工厂发布的70周年纪念视频中,出现了众多美军未来武器,其中包括第六代战机和全球打击系统等未来概念武器。
工厂最新研发的“黑科技”还包括可以放置在卡车上的小型核反应堆等等。
14条凯利法则(Kelly’s Rules)洛克希德臭鼬工厂的创立者兼第一代项目负责人Kelly Johnson曾把工厂的经验总结成14条凯利法则(Kelly’s Rules),又被称为“臭鼬管理法”。
虽然其中不少针对的是项目当时的特定情境,今天已经失去意义,但其中很多条仍旧具有启发性。
其中第一条便是:臭鼬工厂的经理必须对他项目的所有方面享有几乎完全的控制权。
他应该向事业部总裁或更高级汇报。
第三条:与项目有关联的人员数目必须被严格限制,只使用数量很少的优秀人才(与所谓正常系统相比的10%到25%)。
第五条:报告数量应越少越好,但重要的工作必须全程记录在案。
第六条:应该有一个月度费用审核,其中不仅包括已花费和待花费的费用,还应包括项目结束时的费用预测。
另有个版本说Kelly’s Rules共有17条,多出来的几条包括:“报告不要超过20页,会议不要超过15人。
”“永远不要和海军做生意。
”(造飞机的都看不起海军?
)“即便它看上去丑,它还是一样会飞。
”(乔布斯听了会怎么想?
)后来,美国许多其他企业纷纷仿效洛克希德的这种组织创新模式,臭鼬工厂也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
在科技公司中,所谓的SkunkWorks可以罗列出一大串:研究太空电梯、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等一大堆“黑科技”的Google X实验室,Amazon的Lab126和A9,施乐(Xerox)的Palo Alto实验室等等,其中最有科技编年史意义的两个可能是IBM的PC项目和APPLE的麦金塔(Macintosh)项目。
两个最具科技编年史意义的SkunkWorks蓝色巨人IBM一直主导着大、中型计算机的时代,对于个人电脑PC的出现,它一直抱着一种不情愿的姿态。
1977年,苹果公司在西岸电脑展后公布了Apple II,很快成为市场上最成功的个人电脑。
IBM的一部分管理者也意识到了个人电脑的重要性。
但许多人仍旧反对IBM进入这个市场。
在一次会议上,一个高层管理者便说,“你到底为什么要关心个人电脑呢?
它和办公自动化一点关系都没有。
而且,它只会给IBM带来麻烦。
”(参见维基百科)。
为绕开管理层阻力,全力支持个人电脑开发的IMB副总裁William Lowe决定仿效洛克希德,在佛罗里达的博卡拉顿(Boca Raton)建立SkunkWorks,即IBM Entry Systems Division,并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由唐·艾斯特里奇(Don Estridge)领导的研发团队(当为苹果寻找总裁时,乔布斯找斯卡利之前先来找了这位唐,并开出了100万美元年薪加100万美元签约奖金的条件,但艾斯特里奇拒绝了它)。
这个团队仅仅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便在1982年的8月研发出了IBM的第一代个人电脑5150机型。
博卡拉顿的臭鼬工厂不仅使IBM在后来的个人电脑市场成功分到了一杯羹,而且整个地改变了个人电脑市场的格局和走向。
乔布斯领导的麦金塔(Macintosh)项目是另一个著名的SkunkWorks。
IBM PC的成功不断挤占了苹果的Apple II和Lisa电脑的市场份额。
当在施乐的实验室看到最初的图形界面电脑的原型后,乔布斯决定迅速攻占这一市场,加紧麦金塔项目的开发,并计划在1984年初发布此产品。
当时,由于时间紧迫,苹果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但是乔布斯凭着他的偏执、激励同事的天赋和“现实扭曲立场”,制定了一份时间表,最后麦金塔团队研制成功了这款具有历史意义的产品。
麦金塔团队和Skunk Works非常相似,在招募成员时,乔布斯吸纳的都是他最中意的具有艺术天赋的技术天才。
团队内部有着独特的文化,乔布斯对他们的一条名言就是“要当海盗,不要当海军。
”他给自己的团队灌输叛逆精神,让他们像海盗一样行事。
团队的一名成员甚至在公司一栋建筑上升起了海盗旗。
由于乔布斯的强大影响力,这个团队享有独立于公司日常管理制度的自由,因此也和苹果的其他团队爆发出很多冲突。
在一次酒会上,麦金塔团队甚至和Lisa团队的人爆发了公开冲突。
Macintosh项目无疑是成功的,但乔布斯在建立一个核心团队的同时也寒了公司其他人的心,这也成了后来他被斯卡利排挤走时得不到大家支持的导火索。
SkunkWorks应避免沦为高级研究部门总之,臭鼬工厂有着高度自治的管理模式,避免组织内部的想法创意等由于官僚主义而被限制。
国内,开发出微信和QQ邮箱的腾讯广州研究院,其实也和SkunkWorks很相似。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SkunkWorks开发出的东西都会被母公司认定为有价值。
施乐(Xerox)的Palo Alto实验室诞生了许多现代计算机最重要的技术,包括Alto个人电脑、鼠标、以太网和图形用户界面等等,但施乐公司的主要业务一直都是打印机和复印机,其管理层对这些革命性的技术置若罔闻,结果真正受益的都是偷窃他们技术的其他公司。
与此相似的还有AT&T的贝尔实验室,开发了晶体管、移动电话、激光、C语言、Unix操作系统,但是AT&T并没有就这些发明建立起什么核心业务。
福布斯一篇文章指出,臭鼬工厂要避免仅仅沦为企业的一个高级研究部门,从组织方式上必须独立于公司其他部分建立起产品团队,这个团队还必须能够控制自己的销售渠道。
即便你是世界级的研发团队,控制不了渠道,也只能看着自己的创新在内部死亡。
SkunkWorks正被公司内部创业团队取代近十年来,随着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的崛起,传统的臭鼬工厂正在被大公司内部的创业团队这种新的创新形态取代。
福布斯的这篇文章指出,20世纪的公司只要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就可以长期保持市场份额,大多数公司通过过程创新(process innovation,即使用更好的原料,更低的价格,产品线拓展)增量式地提升产品。
开发颠覆性的产品是危险的,它既不符合公司现存的结构,又会分散公司在核心业务方面投入的精力。
因此,许多公司选择通过臭鼬工厂这种迂回方式来开发此类产品。
进入21世纪,市场份额都是短暂的,公司必须掌握持续创新(continuous innovation)能力:做好核心产品的同时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业务。
公司想保持长盛不衰,就必须在核心业务萎缩前(通常都很快)开发出未来的核心业务。
因此,无论是国外的Google、Facebook还是国内的阿里巴巴、腾讯,都在内部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创新、创业团队。
这些团队既与传统的臭鼬工厂有所区别,也可以说它们就是普遍化后的臭鼬工厂。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在Pied Piper内部建立SkunkWorks是一件很反讽的事。
它说明Barker的领导已经把公司带入了顽固不化的官僚主义,和唯规则(“成功三角关系图”)是从的本本主义。
Richard们的SkunkWorks是传统意义上迂回策略,只不过多了一层密谋的成分。
--PS:这一集里还有一个好玩的梗,与SkunkWorks无关,但是不吐不快。
$一个不吐不快的梗$工程师们的思维就是讲逻辑性。
在他们看来,SkunkWorks就是一个程序(Program),要正常运行(Run),必须给它搭建好环境(Environment)。
要让Barker 觉察不出异常(Exception),这个环境的每一个变量(Variable)都不能异常波动(Volatility)。
所以,他们必须一边偷偷搭建压缩平台,一边继续假装开发“盒子”,而且还要继续抱怨不喜欢“盒子”这个想法,而且还要继续取笑Dinesh的金链子。
为说明这一点,Jared还专门提到了Meinertzhagen's Haversack的故事,并解释说这是一个军事欺骗原则,“简单来说就是要做足前戏,让大家知道我们仍旧讨厌‘盒子’。
”但Jared并没有把这个故事全讲出来,很可能是为了故意误导观众。
Richard Meinertzhagen上校是英国情报部门的一名特工。
根据维基百科,一战时期(1917年),英国对奥斯曼帝国的西奈和巴勒斯坦战役中,他凭借一个背包计谋(Haversack Ruse),向奥斯曼军队提供了虚假情报,最终使英国军队取得了贝尔谢巴和加沙战役的胜利。
根据这位上校的日记,当时他在被追捕途中,故意让一个藏着虚假英军战斗计划的背包落入到了奥斯曼军队手中,还在背包上染上马血使它显得更可信。
在E03末尾,Richard和小伙伴忙活了一夜,拿出了SkunkWorks方案,第二天一早,Richard就在公司绊了一跤,文件撒了一地,SkunkWorks落入了Barker 手里……是不是听上去和Meinertzhagen上校的做法很相似?
所以,Pied Piper的SkunkWorks就此告吹了吗?
今晚更新的E04中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EP02 马那一段traumatized,这个拍出来有必要??/看到EP03只觉得闹心,除了gilfoyle的所有人+剧情 annoying af/不看了弃了
好看!!!
好想选大头的人生模式!
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第三季沦落到以巧合来硬凑剧情了。
最喜欢墨西哥移民和巴基斯坦乔布斯这对好基友
引入新人物不错,团队点子太棒了,技术水平这么强的编剧团队实在少见
所以下一季是盒子和视频乱斗了么?~
《死在B轮前的一百万种方式》
这种剧还是要追看才有意思。我是集中观看,少了好多期盼。
越来越无聊了
剧本身依然精彩,依然好看。经历了那么多,理查德依然没能力,也不适合做CEO,哪个企业摊上这么个CEO,真是倒血霉了。我依然最喜欢Gilfoyle这个角色,黑暗,没有道德羁绊,果断,有执行力。
话说这一季每集正式播出之前的周五HBO都给我们办公室送来一盘播出版VHS所以我们可以提前看到。但作为死忠粉丝的我依然为了不意外向老婆剧透一直都没有去看这个提前版。我是个多好的男人啊。
稍稍有点刻意了
一帮傻孩子,想干点坏事都没那个智商,天分都在码代码上用光了
没法理解呢
剧情拖沓,拍不了第一季那样就放弃啊。第二季开始就一直秀智商各种b事看得心烦
每集的笑话都经典,越黑越到位了!
对于最残忍,最丧心病狂的,可以让喜剧一秒变悲剧的,肆意将我的感情玩弄于鼓掌之间的硅谷编剧们,我只想说:干得漂亮,下季继续。大起大落,峰回路转。Miracles do exist!总裁还是太善良三观太正了,真要命。很喜欢这一季的errich戏。Always Blue!看完EP9我也励志成为一个Pied Piper水军。
第九集,Public opinion is the KEY?
怎么会有jared这样甜的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