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种蜜蜂
20.000 especies de abejas,花蜂二万种(港),20,000 Species of Bees
导演:埃斯蒂巴利斯·乌雷索拉·索拉格伦
主演:索菲娅·奥特罗,帕特里夏·洛佩斯·阿奈斯,安·加巴拉因,马特克瑟罗·卢比奥,伊兹亚尔·拉兹卡诺,萨拉·科萨尔,米格尔·加尔塞斯,尤纳克斯·海登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巴斯克语,法语年份:2023
简介:8岁露西亚生来就与众不同,她对自己要成为男孩还是女孩举棋不定。露西亚的母亲安妮正在经历自己的事业和感情危机,她带着孩子利用暑假回到与养蜂生产息息相关的母亲家中,并对小镇所有人隐瞒孩子的情况。然而露西亚认为这是她向所有人展示自己女孩形象的完美时机,哪怕人们一直以为她是男生。入围金熊奖的《两万种蜜蜂》以明亮的孩童视角..详细 >
每个孩子都可能是另外一种,但每个成人都泯然众人。自由生长的环境不可求,规驯异族是主流。
目前主竞赛最喜欢的一部。如果世界上可以有两万种蜜蜂,那人生为什么不可以有多一种可能。在森林里当哥哥喊出「Lucia」、Lucia 三次敲击养蜂盒子完成重生的时候,故事和情感共鸣都达到高潮。看完之后我在想,相比回答「我是谁」,也许能提出「我是谁」这个问题就更为珍贵吧。
全靠林中呼喊拉出亮眼分数。
观感让我想起了去年的《晒后假日》,主题结合的较为松散,但雌雄莫辨的孩子真的是加分项,太博人共情了。
“bees,i'm lucia ” 整部片唯一的噱头便是让一个 9 岁的小女孩扮演一个某种程度上的“长发文艺男” 小女孩的灵动也确实让这件事情做到了 性别在此变得十分暧昧不清 不过也还是没啥亮点的 近些年欧洲文艺片常用调子
从在柏林首映时看到简介就一直想看这部,抑制着自己对剧情的期望 担心会感到失落,但是真的比我能期待的还要好太多,是贴在我心上的故事,妈妈的故事线也是。Lucia在问“我可不可以没有名字”的时候,就像是我会在蜂箱旁祈求的愿望
好的教育是要从心底理解孩子的迷茫,得先接受他们才能让他们克服恐惧接受自己。而不是要等到发生意外时才愿意喊出她的名字。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不仅是一句安慰,也是一种尊重和支持。
Berlinale 73/ compétition
3.5。前面太拖沓了
情感细腻,小演员Sofía Otero过目难忘。小众议题,孩子/他人/少数派/的声音,好在没有猎奇。
我天,现在儿童片已经进化到这种程度啦?!一个小男孩/小女孩的自我性别认识的成长之路,其实一开始略存疑惑,还是那么小的小盆友啊,真的已经意识到了吗!结果电影居然是建立在真实事件基础上的,且结局比电影惨多了;总体拍得颇为可人,西班牙乡间的自然之美,满是悠然而又醇笃的气息,没有什么抓马、看似无事发生的阵雨时光,但剧本打磨用心,细节会在镜头远处已然复现真相,姨婆只是随意闲聊的话语——作为养蜂人,在家中有人出生或是离世时会告诉蜜蜂,因而最后的露西亚并没有“想不开”,她只是重生了——knock、knock、knock,蜜蜂们,我是露西亚~几乎有点泪目啊!“为什么你们都知道自己是谁(从不自我怀疑),只有我不知道”,这份另类的成长阵痛真是虐心;片尾曲真好听,立即听歌识曲了一下 #SFM
看不下去
整个片中冲突都隐藏在家长里短话谈话里,非常克制地描述一个小朋友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
拍得很美丽很柔软,也很容易引起共情,但我全程在半睡半醒之间看完。无论是女孩的自我身份认同危机、还是母亲的事业家庭危机,人物都始终处于困惑之中,且不断重复,没有变化(除了结局)。一个几乎没有进展的剧情就会让人渐渐失去注意力。我相信小女孩最终以死亡完成了重生,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含有隐喻的开放式结局,这部电影就难免落入窠臼。
对探讨这种题材但流于表面的老套作品,一律低分
知晓我姓名#HKIFF47
小女孩演得很真切自然,奖项还是实至名归的
这不是电影的悲哀,是人类的悲哀。。
#HKIFF 电影源于巴斯克地区一桩真实自杀案,导演因而做了大量研究和采访。孩子视角处理得很棒,对自我身份和性向的探索(在家庭、宗教等多重因素的牵扯下)交织着不同年龄的女性命运。索菲亚·奥特罗演得的确很精彩,最后结尾既带着希望又不太过甜腻。
“你怎麼可能沒有名字呢?世間存在的人都有名字。”如此竟然沒有陷入存在主義危機也是值得慶幸的……無論如何,在最後緩緩升起的卡司表裡,你是如願以償的Lucía。#HKIFF47 @P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