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欲裂

Kopfplatzen,Head Burst

主演:马克思·雷迈特,奥斯卡·奈泽尔,伊莎贝尔·格什克,路易斯·海耶尔,Ercan Durmaz,迈克尔·施内克,乔尔·巴斯曼,Aris Diamanti,安德列斯·赫尔吉·施密德,Mehmet Yilma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头痛欲裂》剧照

头痛欲裂 剧照 NO.1头痛欲裂 剧照 NO.2头痛欲裂 剧照 NO.3头痛欲裂 剧照 NO.4头痛欲裂 剧照 NO.5头痛欲裂 剧照 NO.6头痛欲裂 剧照 NO.13头痛欲裂 剧照 NO.14头痛欲裂 剧照 NO.15头痛欲裂 剧照 NO.16头痛欲裂 剧照 NO.17头痛欲裂 剧照 NO.18头痛欲裂 剧照 NO.19头痛欲裂 剧照 NO.20

《头痛欲裂》剧情介绍

《头痛欲裂》长篇影评

 1 ) 现代社会,性压抑是常态

因为 马克思 雷迈特的 片子, 角度题材的 稀有,决定观看。

我的共情能力比较强,看完片子,第一时间就陷入了 极度的压抑。

看了短评,很多人都表现出对 未出现性犯罪的 恋童人群的同情,以及对恋童现象的无奈。

先稍微分享几个概念, 性取向一般是指引起 个体性唤起的性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等。

其次,性偏好使指对于特定身体特征,场景,群体,年龄,物品,行为产生的性唤起(如。。。。

这个 我就 不举例子了。

),性高潮的偏好(不限制取向的)。

这是比较笼统的概念,人类的性行为是非常复杂的,性欲望更是千奇百怪。

为了满足性欲望,人类也会有多种多样的性文化。

这些也就是性学主要研究的东西。

当然,人是社会动物,很多行为也会出现禁忌,就要将不同的行为放在不同的时代、地域、文化、道德、伦理、法律等因素下也就产生了很多性禁忌(我也不举例了,人类的各类行为在社会中都会受到约束)目前社会中,我们通常对于性行为的最低共识就是,在性活动中没有对象受到(身心)伤害,就是可以接受的。

其中涉及到的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也就是儿童。

这也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些社会事件中最令人愤怒,并且引发社会关注的。

(鲍毓明 红黄蓝)这其中的原因,大家都提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关系中的权力结构,对儿童的身心伤害等等。

儿童性侵行为的实施者,也不全是恋童者,很多时候 是因为犯罪成本低,容易实施性侵行为,隐秘性强等原因。

恋童特殊性还在于针对的仅是特定年龄,儿童即青春期前,无第二性征。

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就不在产生性欲。

而且影片中马库斯的性欲也十分泛化,基本对所有男童基本都有性欲。

回到片子,观看影片时,我也被带入了主角马库斯的视角,生出对主角的同情,对该类事件的无奈,对人性的思索,被压抑的气氛和情绪包裹。

但是 观影之后 ,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参照现实: 1.主角马库斯的性欲程度在影片中被描述的比较剧烈,影片从自慰开始,多次表现自慰,并且进行拳击这类攻击性较强的运动来纾解压力,到与心理医生和女友最后的自述,表达其被性幻想长期困扰并且欲望逐渐强烈。

主角的设定,应该是已经度过青春期,属于青壮年,也没有描述有没有触发事件或迷茫探索,性唤起单一指向特定年龄阶段特定性别,即男童。

而性欲的强烈程度其实是直接造成性压抑的程度,也就会直接影响性侵行为的发生可能。

也就是说即使,男主不恋童,是“恋成人”,也可能出现严重的性压抑,造成痛苦。

(性瘾这个概念,我不太确定,什么样的性欲程度可以说是性瘾。

成瘾行为本身不好分辨,这里就不详谈)而且,恋童 也不等同于持续强烈性欲望。

所以,我们对于主角和欲望之间的抗争产生的同情共情,其实并不全是因为性禁忌本身。

(对于性欲旺盛,如果是遗传或者器质性的影响到日常生活,我们确实应该关注,目前也有相关的治疗方法)2.主角马库斯在片中的设定除了 恋童 几乎完美: 外形高大帅气, 家庭关系和谐,工作稳定,生活规律。

家中陈设整齐干净,还很有品味,对待孩子耐心(在亚瑟和外人看来是个好爸爸的形象).但因为 性偏好 ,不爱社交但仍然有运动朋友邀约,有异性同事邀约,单亲妈妈邻居的邀约。

主角具有很高的性吸引力,但因为 恋童,却并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

这也许不能算是美化恋童群体,常见的影视作品中的恋童人群常常都是脸谱化更严重的猥琐形象,在影片中马库斯反而更像一个正常的你身边的优秀青年。

但当他对心理医生,说出那句" 如果让你一辈子不能做爱,你会怎么样?

” 时,很多人被击中了,每个人都渴望性满足,产生同理心。

就像短评中,有人表达想要 和主角在一起,这就有些像是吴彦祖表达自己 婚后没有性生活时,大众的惋惜。

似乎在表达具有高性吸引力的性对象因为性禁忌无法产生性满足的浪费。

这也不是对恋童倾向的同情。

3 .主角马库斯在片中多次出现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从影片结局暗示亦是自杀,这个就更直接关联我们的同情,罪不至死,(从片中的隐晦描述从直接行为中确无犯罪行为,保存儿童色情作品不分享的话,这个还要学法律的同学来说了)家庭和女友的排斥,造成的社会性死亡,不免让人想到glee 的演员 马克 塞灵的事件。

对于自杀的同情似乎也不能完全贴近恋童本身。

绝大多数人都是有不同程度的性压抑的,甚至我们绝大部分人是没有主角一样的性吸引力,甚至他作为父亲角色的 人格魅力,就连 男孩亚瑟也问出 ”你爱我吗?

”“我们能一起玩么?

” 影片把矛盾简化到只有主角个体的性偏好上,并且加之“无法治疗,你的命运"。

主角所有的努力只能换来 头痛欲裂。

故我们就像马库斯看着那只狼一样,我们看着马库斯无法冲破铁笼。

现代社会中性压抑是常态,不论我们的性取向,性偏好想要完全满足性需求都是十分困难的,即使是罗老师、陈老师 这样拥有大量社会资源和性吸引力的人,都有被曝光后,声名狼藉的风险。

性满足成本都十分高昂,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恋爱婚姻家庭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性需求,即使拥有大量性产业。

更何况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合法的性产业。

各种各样的性少数人群,或是性偏好特殊,性欲望强烈,老年人,低收入人群,残疾人,性吸引力低的人群的性机会 性资源 都是极度缺乏的,我们又有多少关注和理解呢?

即使不是 恋童者 ,也并不能保证一生肯定可以与自己心仪的性对象合法的发生性行为。

甚至很多人一生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与他人发生过性行为。

其实性压抑的反应更多是个体差异,而不是群体差异,并不是因为恋童就更压抑。

曾经的一个记录片讨论日本儿童色情漫画产业,并访问恋童者,其也表达了不会伤害任何孩子,只是幻想,但如果有孩子主动呢?

无论是 神父性侵、童子军、房思琪等等这类事件中 大多是因为权力不对等,我们先不讨论,但如果像影片中的马库斯就是只对 儿童有性欲呢?

当然,我们应该尽可能帮助受到困扰的人,即使作用非常有限,但结果也不应该是注定的残酷。

但任何一种利用不对等关系的支配、侵害都是不能被支持的,不论他的主观意愿是不是本能。

本能获得快乐就去实施对他人的伤害就是不能被社会接受的。

性行为也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我们不要把它异化,这和我们的所有行为准则一样,欲望并不是借口。

无论人类历史怎么倡导性解放 性自由 ,都不能对某一方造成伤害和压迫,无论以什么样子的包装。

性 在文明社会 应该是 性成熟 个体之间的行为。

 2 ) 让人头痛欲裂的恋童癖

早些年有想过写一个关于恋童癖人群这方面的小说,旨在通过几个不同的极端事件来讨论这一行为到底在道德和人道上如何合理存在。

不过种种原因把这个题材耽搁了,刚巧今天发现了此片,那我想随便聊一下。

首先,我们到底为什么会排斥这种情感?

我想先不太恰当和严谨地列举一些“非主流”的情感。

比如说,同性恋、恋物癖,甚至我认为也包括恋足癖什么的等等。

这些特殊的情感,我认为在改革开放以后,一个接受过正常思想教育,或者有基本三观、人道概念的人,都应该不难接受和理解。

我指的是,即便说服不了自己去接纳,至少也不会像排斥病毒一样表现出来,因为那样确实难看。

那么恋童癖与此又有何不同——相互认同。

恋物就不说了,因为物件无法表达,顶多我们希望他们亲密的时候保持卫生就好。

而恋足癖和同性恋,一定是建立在相互认同,彼此接纳的基础上,违背了这个前提,任何时刻都应该可以控告强奸猥亵。

不过据我所知,咱们国内针对男同胞们的猥亵法律貌似模糊不堪,这一点挺耐人寻味的,就像有意隐瞒某些东西似的。

所以再来看恋童癖,现在我认为这不道德不合理的原因有:1.儿童因为知识和常识的匮乏,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概念,容易对一些未知的事物产生误判2.过于亲密的举动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3.综合以上,恋童癖的成人想要获得发泄尽兴途径,势必会逾越以上的两个原因。

所以在此,我所理解的大众眼里对恋童癖的愤懑,大概指的是对这些毫无自制力并已经采取某些罪恶行动的恋童癖分子。

好的,现在总算回到本片了。

看过之后你会觉得男主可憎吗?

我本人来说,我觉得不会,我只觉得他可怜。

恋童癖如片中所说,是一种无法有效治愈的病,而它呈现出来的反应就像毒瘾犯了一样,势必要手动解决才能缓和一阵。

而这并不是人能控制的。

我联想起几十年前的人们是怎样看待同性恋的呢,把这当做是恶魔附体,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妓院“改善”视野,或者直接就是打骂折磨以此唤醒雄性的一面。

如今,我们会逼着一个男同对着一个女性的裸体打fj吗?

当然了,影片里男主确实有做出过不太能让人接受的事情,比如尾随、偷拍、浏览儿童SQ照片或影片,这些行为会产生怎样恶劣的影响我就不多说了。

影片最后,他被人发现了,他羞愧、傲慢、痛苦,选择了自杀,未遂。

他苟活了下来,下定决心与这个病抗争到底,他把偷拍的照片全部烧了,电脑里的“资源”全部删了,开始吃医生开的药,尽管他清楚这药的意义形同虚设,这时他又想到了死,用餐刀在手腕处比划了几下,还是没有下手。

后来,那个曾令他发狂,可他一次次强忍了下来并未对其做出逾越原则行为的男孩再次邀请他一同游玩,他很惶恐,在内心里反复纠结后,他答应了下来。

约定日期前的几夜,他每晚失眠,他感觉到自己就像动物园里的狼,长啸着孤寂,没人可以理解。

到了那天,他穿得很干净,手洗得很干净,这个屋子里被收拾得井井有条,一丝不紊,只是桌子上散落的药片提醒着他:我是有病的。

影片结束。

 3 ) 怎么办?

幸好,幸好那只是个梦,可我也不想要这样的梦。

清醒时,尚有理性与之抗衡,在睡梦中,那被打入洞穴的欲望就疯狂了。

啊!!!

糟糕的一天又开始了。

世界上的小孩儿蛮多的,像女人一样多,走到哪里都能碰到,疯了!

哦,不不不,振作起来,你可以的!

坚持住今天,就挨过一天,如此这般,一生就过去了。

可是每天都是同样的自我对抗,自己同自己的战争,这种日子真的还有继续的必要吗?

我病了,谁能给我药把我治好,哪怕把症状变成轻微型都ok啊。

还没说两句呢,那个医生就跳起来了,那厌恶感强烈而浓厚。

哦,那个精神科的医生不错,言语温和地宣判了我的死刑——永远也摆脱不了这该死的病。

未来,明天,在别人眼里是希望,于我,则是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步一步踏入深渊。

真的太累了,无时无刻紧绷的神经,无时无刻的天人交战。

我的精神好疲惫,也许每晚的梦就是为了舒缓那份疲惫,才来造访的吧,这样明天才有力气继续战斗。

它就是我天生的敌人,同生、共灭。

坦白吧,跟爸爸、妈妈、姐姐、朋友或者一个陌生人?

希望有个人能同我一起共同对抗它,给我力量。

希望他抱抱我,告诉我:你能坚持到现在,真的很厉害也很不容易。

希望他能倾听我,只是与我这个人交谈,而不给我冠以任何名头。

唉,想想就好啦,怎么会那么幸运让我碰上这么一个人。

而且万一搞错人,那我的世界就直接毁灭了。

上次在游泳馆,我拍照的时候被同事看到了,别提多心虚了,之后总觉得他是不是怀疑我什么。

我的爱是禁忌,于我不容、于他人不容、于社会不容。

我也不明白自己为何如此,我也不想如此,可事实偏偏就是如此。

恐是上辈子造了大孽吧,此生才受此等折磨与煎熬。

不如,结束吧,来生没准儿能好点儿。

可是放弃生命真的很难,人的脑袋里是不是被设定了什么,怎么如此惜命。

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好想有个人来杀了我!

 4 ) 人人心中都有一匹草原狼

草原狼很遗憾没有生活在草原,他被圈养在笼子里,主人告诉他饿了就只能吃草,他很听话。

有一天,他闻到了肉的味道,莫名的兴奋、痴狂,仿佛回到了草原一样。

但他看了主人一眼,主人摇了摇头。

他委屈、悲鸣,甚至有些自责,我是一匹草原狼,我只能吃草!

有一天一只小兔子被带到了他身边,“请帮我照顾下他吧”,他同意了。

从此,温柔、宠爱甚至有点垂涎混杂在他那无处安放的内心深处,他经常深情凝望小兔子,它的肉是那么的鲜嫩,眼神是那么的明澈,浑身散发着荷尔蒙的气韵,如果一口咬在它脖子上一定很美味!

但是他犹豫了、退缩了,甚至有点害怕,我怎么会有这么畜牲的想法,咦?

我本来就是只畜牲啊?

呵呵,何必责怪自己呢?

小兔子,我不会伤害你,但这个世界不是所有的草原狼都甘心吃草,你要照顾好自己呦!

 5 ) 一个强者的风采

挺喜欢的,对男主非常的敬佩,当一个人的命运被安排时,仍然尽力去抗争。

倾向并不是你的错,或许那是兽性但我觉得这个社会更应该去接纳他们,我不会同情他人,对于马库斯我内心的是深深地敬佩,对自己的克制让我看到了一个人强大的力量,或许你没有战胜天生的缺陷,但守住了为人的底线,我为你骄傲,为你喝彩。

 6 ) 这部影片告诉我了恋童癖的存在合理性

首先,想澄清一个问题:恋童癖≠性侵儿童。

以下均是由于如上前提而得出的个人见解。

本片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具有恋童倾向的男子从欲望的忍耐、动摇、控制,最后又回归隐忍的反复心路过程。

主人公的隐忍与发作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等完美的被演绎了出来。

其实就像片中所说:恋童癖可能就是某一种特定人群的迷恋倾向(诸如同性恋、双性恋)这种倾向真的很难完全更改或克服,在某种程度上也很难得到社会的接受与理解。

的确,恋童癖牵涉到了窥私与凝视,但在有意识控制自己行为的条件下,在不伤害任何人的基础上,恋童倾向同样也是人类“食色性也”的一种传达,我们不能因为它非主流就否定了它存在的合理性。

另外,主人公的恋童倾向也是从未得到身边好友的接受,整个社会也根本没有给予这类特殊人群充分的表达空间。

本片的蓝灰色调、萧瑟秋冬的场景以及隐忍人设等等,均透露出了导演的情感倾向:不同于《水果硬糖》,导演更多的还是想对这类不受社会接受的人群给予出一种同情,一种怜悯。

 7 ) 医学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很冷的色调,看得比较压抑,看到第一个医生对男主的嫌弃很让人生气,这是他在发出的求救信号却没有得到回应,看得时候就害怕男主会做出什么犯罪的事,还好他自制力比较强,克制了内心的倾向,后来知道这病治不好就更压抑了,这竟然治不好?

现实中还有多少像男主这样在不良癖好和道德之间徘徊的人,真希望未来医学发达能够治愈这种病,不管是心理或者是药物治疗,能够让这小部分群体正常化。

最后男主应该是自杀了,身边的人都离他远去,家人也抛弃了他,唯一爱他的小男孩,他却不能再继续正常相处下去,他知道自己无法控制住自己,再这样继续下去肯定会伤害他,他内心是善良的,不想去伤害其他人。

马克思一人撑起了整部片子,演技杠杠的。

 8 ) 孩子的身边

引起极度不适,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竟然潜藏了如此多的危险。

一些看似美好事物的背后,可能是给孩子设下的陷阱。

值得一提的是,马库斯对自己的恋童癖是有很强烈的负罪感的,每次这样的事情发生,他都会非常自责,并因此感到极度痛苦,他想从这种病态的欲望中脱离出来,说明他本身不是恶人,可能真的就是一种心理疾病。

真正可怕的是另一类人,俗称人渣,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是犯罪。

为人父母的我们都进一步反思: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如何保护孩子,不被他人伤害,有哪些教育是我所忽视的?

 9 )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恋童癖

这部电影填补了我的知识盲区,我没想到世上人人痛恨的恋童癖,其实不是心理疾病。

当医生说他会伴着你到死去,恋童癖和同性恋异性恋一样,是一种性倾向时候,我震惊了。

我没有想到我们是一类人,一类不被社会接纳理解,尝尝处于自我怀疑,苦苦挣扎,无处释放内心压抑的情绪。

我能感受到男主的当时的绝望和悲愤,为什么多千千万万人群里,偏偏是我,我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

影片里的男主和新闻里的,往常的恋童癖不一样,他有和那些罪犯一样的癖好,却一次次控制自己的欲念,一次次陷在心里欲望巨鳄的挣扎里。

我以前一直以为恋童癖和漏阴癖一样是一种心里障碍,心理疾病,极少数人才有,可以治愈的。

在百度确认了一下,恋童癖确实不是心理疾病,而且没有治愈的可能。

我之前对于恋童癖的所有认知都是电影新闻错误的解读传递,对于一个事物认知的偏差和曲解,是我们对这个人群偏见和误解的最直接来源。

影片一直沉浸在男主对男童的性兴奋,克制与欲望来回切换,把男主都快逼疯了,虽然我能理解男主,可我毕竟不是他,我无法体会到他的痛苦。

男主没当想克制自己的冲动,心里那个声音总在不停地在耳边回绕,就这一次,我保证下一会不会这样,我保证。

庆幸的是男主一次次依靠自己的毅力战胜了心魔,没有伤害到一个纯正的孩子。

就像的男主哭诉,那种肮脏的欲望,不断涌进脑子里,深入血液,骨髓里,你无法改变任何现状,你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所有的痛苦折磨,这是一件多么不公平又残忍的事情。

恋童癖一个比同性恋敏感数十倍的词语,所有人听到看到这类人,都会像影片里的内科大夫,邻居的孩子妈妈,甚至是自己的亲姐姐,父母一样,唾弃你,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你,他们不理解也不想理解,只希望你不要伤害到自己的孩子。

当男主的姐姐质问男主,你有没有伤害过你的侄子的时候,我哭的不能自己。

那种就像刀子一样刺入你的心口,委屈想自杀般的绝望。

自己的至情都不信任他,他们像畜生一样看待男主。

只因为一个身份,他们就把这层血缘远远的隔开。

这部电影让我突然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

我也有一个侄子,我不可能出柜永远不会,我不会结婚,不想害别一个无辜的女孩,我也不想伤害家人。

我能够想象到如果有一天我出柜,父母的不理解和彻夜难免,面子上强颜欢笑,私下会偷偷流泪。

你永远不要自私的去试探你家人对于你身份的承受能力,对于他们也是不公平的,为什么人家的孩子能结婚生孩子,我的孩子为什么与众不同,我为什么不能儿孙满堂,那种悲伤和绝望是难以承受的。

而我的姐姐,我想他会让我从小看着长大的侄子疏远我,嘴上不说,我知道她不想让她的孩子也受到影响,变成和我一样的人。

听起来很残忍,可是我能理解她对于我的不理解,理解她为了保护自己孩子所做的所有绝情的事情。

因为他们就像曾经的我,看待恋童癖一样的看待我。

也许有人说,思想落后,偏见愚昧,可是这种控诉又有多大意义呢。

在中国有多少人会去理解你,想去理解你,愿意去理解你,你是什么样的人,谁会关心,谁会在意,大家都只希望你不要危害到其他人,你怎么样,实际上没人在意。

男主最后救命稻草,随着亲情的决裂而消失,就此男主精神彻底被压垮了。

片尾男主坐在床边,床头的零散药片是他最后的解脱,我看到这一幕,我的过往也历历在目,我们的灵魂多么相像,一个人装扮整齐,就像接受某种仪式,离开这个没人疼爱的世界,欺骗自己,这是一种新生,来世你会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只不过,我被救活了,父母只是以为我学习压力太大。

我特别想冲进电影里,去干预男主自杀的行为,给他鼓励和希望,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他没有什么大不了等我,你可以挺过去的。

让他知道世界真的是美好的,特别是你从死亡边缘被人救回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可以慢慢改变,和自己妥协,放下执念,接受阳光照进心里的那种治愈感,那种突然感觉活在世界上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们从来没有想去理解过一个恋童癖犯罪动机是什么,如何去对待他们,如何去让他们去预防自己犯罪行为,给予他们理解和帮助。

在这样的社会舆论下,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是谁,他们在哪里。

刚好国内最近有一个班主任老师性侵20多名男学生的新闻,评论下面都是禽兽,恶心,赶紧去死的评论。

看了这个电影我突然语塞,如何避免未成年人性侵,光靠法律制裁就你解决问题根吗?

不能,光堵不疏永远行不通的,这种社会问题,我是悲观的,他们就像一个个定时炸弹,你永远不知道他倒计时的时间到底有多久,很同情,却无能为力,这就是男主为何只能寻死的罪魁祸首。

 10 ) 恋童何谈罪孽深重?

“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 —尼采若爱的表达成为一种罪孽,被剥夺了爱的权利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当谈及恋童癖,网络媒体上大多充斥着的,是有关“xxx必死”的言论看法。

当人们开始换位思考,如若自己不巧就是口口相传的“变态”,余下的人生要怎么走完?

潦草结束自己的生命,抑或是成为那个伤害孩子成瘾成性的魔鬼?

恋童癖者还有其他的出路吗?

世间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我们不了解这种癖好,就好比异性恋永远不会憧憬对同性的向往。

在大众认知范围内,恋童癖是一种病态的特征,无意识地将恋童癖者和性侵儿童的罪犯划为一等。

但事实并非如此,并相较于心理疾病,恋童癖的更好的一种解释则为“不被社会认可的无解的性倾向”,就如影片中所言它无法被医治,会伴着你到死去,不被社会接纳理解。

你会常常处于自我怀疑而头痛欲裂,苦苦挣扎,竭力去压抑无法释放的的情绪。

由于恋童癖与其他绝大多数性癖或性取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为人伦道德所不容。

当今社会医疗水平再发达,也只能通过抑制性欲来遏制这种现象。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从未做过违反道德标准的恋童癖者都值得人们的尊敬。

(当然我并不是说“支持恋童”)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影片中频繁出现的“狼”,恰巧是男主的内心深处的缩影。

他们是同一种动物,束缚在铁网后,永远走不出这片土地,冲着天空嚎叫,希望引来同伴,却永远都是形单影只……但从影片中我所看到的并不只是大众对于恋童癖者的排挤,更是对绝大多数“少数群体”的偏见与歧视,这世上有人“圣母”,也有人“三观不正”,但我们所求的世界,难道不是一个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可以让自己快乐的世界吗?

我想,这世界上所有能被克制的欲望,不打扰到他人的欲望,值得被尊重。

《头痛欲裂》短评

题材挺好,拍的一般。

8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恋童癖到底是种性欲指向还是性取向?是否会对孩子产生爱情

9分钟前
  • tedmos
  • 较差

電影完全是德國的做派,冷峻簡潔。儘管是用著包容的態度來講述一個接近自制的戀童癖患者,(最可貴的正是電影把這樣的患者當作人來看待和討論),但太真實的外界反應,不禁令人感歎這是一條無助,甚至絕望的道路。無法得到諒解,無法得到救贖,也根本沒有出路。

12分钟前
  • norris
  • 还行

看一半,只有一个感想,max riemelt,你可多演点正常人吧!性转版洛丽塔,只是遇到有道德底线的男主。虽然不能母职惩罚,但还是想说,女主也是心真大,人就帮你搬过箱子,一共见过两次面,你就敢让一个男的照顾你亲儿子?!你孩子爹就是个不负责任的酒鬼人渣,当爹都不能让他尽父亲的责任,你就应该对男的看清楚了!幻梦亲昵小男孩,拍得挺美的,虽然也挺惊悚的!很难相信男的靠被女的睡和紫薇,疏解自己的病态欲望!看男的对做爱挺看重的,我在想是不是阉了,就会平静很多了,所以为啥不阉了自己呢!小男孩把你当父亲当朋友,男主却想睡他,禽兽啊!

16分钟前
  • 我们在一九八四
  • 力荐

恋童*同性恋*乱伦,男主角这个性癖确实有点炸裂,如果同性恋和恋童都是性倒错,曾经是疾病,需要治疗,那么是不是某种层面上来说同性恋都能正名,恋童癖至少也有一丝无辜无奈无能为力的色彩?正如此片,如果你真的什么也没做而且坚持到死,那确实可以。否则,回到《米夏尔》,死一千次都不够。你信恋童癖也能有这么高的道德标准,还是信我是秦始皇?

20分钟前
  • Claudia
  • 还行

无解的难题

22分钟前
  • 曹笑天
  • 力荐

从一个边缘人群的角度出发去写 挺好的 最喜欢尼采的那句话 以爱之名 所行之事 凌驾于善恶之上

25分钟前
  • CABARET
  • 还行

3.5。非常真实的压抑。

28分钟前
  • Ayo
  • 还行

Wolfgang怎样我都可

29分钟前
  • 🏳️‍🌈⃤
  • 较差

始终觉得这是最难(无)解议题之一 在现代科学尚没有研发出根治手段的前提下 这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冲动时常就会直接导致最丧尽天良的行为 所以即使再先进的国家最开明的社会 与这个群体中无犯罪行为的群体也不可能做到开诚布公 像探讨病理症状一样不戴有色眼镜地交流 更别说什么帮助关怀了 这部电影的filmmakers想必也是客服了不少困难才完成了这部作品 去激起这些争议和讨论是挺需要勇气的

30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男主角演的不错,愿在天堂每一个恋童癖都有小孩可以睡

32分钟前
  • 李娟
  • 还行

和《羞耻》类似的疯狂内耗……

37分钟前
  • 解意
  • 还行

角度挺好的,就是表现得有点生硬了,特别是狼这个意象

40分钟前
  • 大债仔
  • 还行

童安格,辛弃疾;德意志,美利坚。p.s.:如果小孩的角色换成天生坏种的,就更有冲突了。3.5

43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还行

自我克制的过程永远只有压抑

48分钟前
  • L.L
  • 还行

“恋童癖”与“娈童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51分钟前
  • 華堅馮力士
  • 推荐

非常有价值的电影,尤其是在欧美地区。我们是时候学会区分并且全面认清恋童癖了。有底线的恋童者和猥琐变态完全不同,他们努力控制自己,甚至宁愿伤害自己都不会伤害孩子,但是却遭人平白无故地唾弃。“恋童”是一个灰色地带,评判一个人的标准绝不应该是单一的、片面的,尊重和同情有道德操守的恋童者不等于不同情孩子,也不等于纵容。非常不希望现在社会的主流思想感性大于理性,不希望人们对任何事物都是以偏概全、一概而谈的态度。恋童也是一种性取向,不希望善良的人被偏见伤害,也不希望他们的尊严被他人的无知和成见泯灭。Markus是有良知的人,人们对待他却像上世纪迫害同性恋那样偏激。尼采说,“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

55分钟前
  • 因爱斯坦的忧愁
  • 力荐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珍藏前任的照片,并为之骄傲,有些人却要忍痛把珍爱的东西烧掉。为什么有些爱是对的,有些爱是错的。这在人类世界里可能找不到答案。

58分钟前
  • GoodNightIrene
  • 推荐

这是我第一次同情一个恋童癖,太令人绝望了

1小时前
  • kido🖖🏻
  • 推荐

Max不是第一次演恋童咯,恋童是最惨的一种性取向了吧。。如果是性取向的话,那所谓民主的社会是否应该接纳这一群体?孩子在几岁的年纪对爱和性有独立的认识?所以与其一味排斥不如想想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现有制度是否还有改善的空间

1小时前
  • Zwei Schwerter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