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在评论区看到那么多伤春悲秋的感慨和认同,这大概就是日本在动漫产业兴盛后最直接明显的文化输出了。
如果我们的国民看到这样的片子都那么感伤时,那日本国民在看过这种披着温情外衣的毫无反思的片子时是不是也会借由女主悲惨的一生感叹一句“为什么没有胜利呢?
” 这话让我感到震惊,难道他们思考的不该是为什么要做发动战争的魔鬼吗?
作为战争挑起国,他们在发动侵略时就应该做好不可避免的选择承受相应的痛苦的觉悟了,而且这所谓的痛苦原比被他们所侵略的国家要小的多。
我们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日本这样完善成熟的动漫工业,所以这部片子里的故事就会比我们珍藏在书架里的史料更能广泛切深入人心的打动其受众。
这就是日本最明确的文化输出,基于用一种投机的角度来淡化真正的历史消磨日本民众以及每一个被这样的故事所打动的民众。
日本百姓在战争后期的所有颠沛流离和疾苦难值得同情,但我们以及日本的百姓难道只看得到他们的苦难吗?
用柔弱切看似淳朴的日本女性形象去遮掩这一场战争最关键的症结不可谓不高明,但在整个观影途中我的心情都是很压抑的,我在想彼时我的家乡,在那个故乡还是日统区的年代,必然也有着那样淳朴的女性和人家。
但两种疾苦不同的是,我们的祖辈是在日本刺刀和军犬的獠牙下过着可能远不如片中女主的生活。
所以,我们该为这片子伤春悲秋报以怜悯吗?
或许应该,但我更痛恨。
为什么不告诉所有人,这疾苦源于谁,自何处?
是平白无故就降落到人们头上的吗?
凭什么导演你只会讲述这疾苦,而不问这苦的源头。
我们要承认,正是在这种别有用心的故事里,我们开始同情起来苦难,却又淡化了深处的苦难。
也许统治者和下层人民不该混为一谈,但这仍不是这些别有用心的文化制造者可以用下层人民来包裹和掩饰历史的工具,也不能是用人们原有的善意和怜悯去淡化历史的染料。
女主在日本战败脱口而出的那段话以及表现不正是导演想告诉日本民众的吗?
为什么我们没有赢,为什么不战死到最后一个人?
把这种扭曲的所谓民族自尊和荣誉感再一次又一次的植入到日本民众乃至许多被输出者的意识里这就是一种对历史的侮辱和反驳,制造新的“神风”日本,宁可剖腹也不认错,对不起,我厌恶且鄙视。
我的家乡盛产煤炭,离我家不足三百米的地方有一处红色文化纪念馆————万人坑纪念馆。
是为了纪念当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煤炭而大肆征用矿工时使用惨无人道的坑埋老弱病残矿工的纪念馆,遇难人数据不完全统计有60000以上,我觉得他们比起“保受疾苦”的日本民众更该是被拍成如此故事的主角,对于这部别有用心的片子我要说“不!
”也感谢幸无发生女主所痛心疾首的胜利,她的失败让我能够活着,在此发表言论!
(下图中为我一友人,蓝色玻璃里是其中一处坑葬,内有白骨千余。
)图片并无引战与转移话题之意,仅是最近前去悼念偶拍,怀感而发。
当战争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画面并没有因此而美好,不幸也没有因此而减少。
虽然说战争对谁来说都是一种毁灭,但对电影的意义有些模糊了,到底是想要反战还是对战争没能胜利的不甘心?
所以,当我们认定它是一部好电影时,是暂时抛开了情感和政治因素的…… 宁静美好的画风拍战争题材,很悲痛的内容,女主很呆萌,能年玲奈的配音刚开始很出戏,听着听着也就不违和了,毕竟也是呆萌属性以二战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前的时期为背景,通过一个少女到少妇的成长经历展现了民众生活在战争年代的处境,女主角的心态充满了正能量,她告诉我们只要你还活着就要坚强的活下去,但是从始至终都看不到对战争本质的反思,我只想说你们的日子很不错,因为在这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才是真正的人间炼狱!
“对于爱国主义和被政治洗脑,或者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本质上都一样,你不能歧视别人的爱国和人性,那一刻的反应是人之常情。
”——摘自 亵渎电影的文章(引用亵渎的话是因为他的评论与想法代表了我提到的大多数人。
)生离死别充斥着人生,每个人在战争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几乎影片的所有篇幅都在围绕北条铃的视角来看待周遭环境,而且是非常个人化和意识流。
战争来了,又走了。
唯一没变的是铃的认知。
即使糊涂柔和,但对战败的厌恶,才真实刺痛作我为观众的心。
此刻的扭曲意识像极了发狂暴怒的机器,击碎之前我对片子的种种喜爱。
片尾铃和老公一家作为幸存者代表,继续秉持着好好活下去的“世界公知”线路,过下去。
然后再没有了半点关于战争态度的消息。
看上去坚毅顽强的意念和善良诙谐的主人公们真的很是令人动容。
他们也是受害者啊。
但别忘了,奋战杀戮在他国的每一个日本战士背后,正是这样一群畸形的人全力支持着。
爱国和人性本身是没错的,错的是怎样去爱国和展现人性。
我可以感受遭受炮火下的死亡别离,但这跟变态扭曲的意识是两回事。
对被侵略国的人来说,分裂扭曲意识下的生活表象来谈灾难与受害者,那就是一种背叛。
很难想象有人发表言论,让人去尊重这样“看似温暖实际却毫无表情的”影片观点。
在他人存活下来揭露战争罪恶时,也有人选择蒙上眼换个房间换身旧衣服,继续无视。
可怕的是不计其数的人跟随这不真实的善意。
反战与反战败这才是本质上区别。
像这样展现二战战败与日本家庭目送子女支持参战的受害者形象不在少数,可几乎没提及到半点关于为何而战的反思。
所以我们在对德国二战反思总结给予肯定之时,对日本不提及不评论一样给予肯定吗?
我没办法做到这般。
那样的默认只会更加纵容病态的生长。
反战败的大多数与在世界角落里的生活,构成了当下日本的大多数。
后者的表象掩盖了实质。
确实,他们中存在着朴素的受害人,但有些事不是拍拍腿上灰尘说句日子还是要过的,就能独善其身的。
给他人扣上大红帽子时,他真的是吗?
这部影片,让我最心痛的人是哲。
如果没有战争,哲是不是就不会敌视着海洋,就不会在海里没来得及见丝丝最后一面就离开了呢?
没有战争,丝丝会和哲在一起的吧?
每次想起哲,我都会莫名的心痛。
不过呢,哲也很欣慰吧,他最牵挂的人,和最爱的人在一起在这世界的角落普普通通的活着。
铃,那个常笑着可爱的女子,一定是周作一生的牵挂。
在战争、慌乱的年代,在妓院里生活着,还能那么有勇气的去微笑,不得不震撼啊。
如果没有战争,没有贫穷,那么,铃会不会是周作的妻子呢?
可现实是“看着那个人还是笑着的,我就放心了”,周作对铃的牵挂,哲对丝丝的牵挂,都让我觉得揪心,我会时常和自说己这不仅是因为战争,而是因为丝丝是周作的,周作是丝丝的。
丝丝,这个走到哪里都会迷路,特长只有画画和干活的女子,在那个战争的年代里的多么地普通啊,不过,普通又是多么地美好的啊,正如哲说的,“看着你还普普通通的生活着,我就放心了”。
对于哲,他爱你,他知道给不了你幸福,所以每次只是哈哈大笑,在离别前的最后一晚才忍不住拥抱你。
很幸运地,在战争的年代里,她遇到了周作,慢慢爱上彼此的周作。
战争输了,“我们输了,一开始就注定的,不是吗?
”,可是,失去了好多好多,不过,丝丝一定会承载着他们的记忆,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
对于教育意义来说,这是部反对战争,提倡和平的片子吧,因为战争带来的伤痛已在影片中赤裸裸地展现给了观众,战争给普通老百姓带来太沉重的代价。
影片最后,还给人带来了力量,“我会承载着他们的记忆,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
这是说明要有颗坚强的心,在支离破碎之后,努力微笑的重建家园。
死亡对于日本人来说总会变成生的力量,给现实中的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
1 / 2 不过,终究到底,这部影片还是日本人拍的,并且还是战争片,战争片宣传自己国家抵御外来侵略的勇气环节还是不可缺少的。
这部电影的尾声,当收音机里一大段敏感内容放完。
丝丝说,怎么可以投降,怎么就屈服了,我还有一只手,还有两只脚,还有身体,怎么就屈服了这些有先进武器的国家。
这里侧面反映了日本大和民族应具有不屈不饶的精神,向日本民众不屈不饶精神的重要性和是不可缺少的。
这和热爱和平是不冲突的。
虽然我是中国人,但是看了也不会愤怒,战争,无论对始作俑者的民众还是受害国的民众,那都是一种伤害,都是支离与破碎。
在慌乱的年代里,还有着那么感人,那么有力量的爱情,看了之后,除了隐隐约约的心痛,也更相信普普通通的美好了。
我经常在看治愈系的日本动漫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一样的,很治愈。
“你恨日本人吗?
”“我恨当时中国的腐朽与落后”。
最近和日本室友宫武一起去看了一个叫做《在这世界的角落》的电影,电影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经历二战的普通日本乡村女性的普通生活.故事非常朴实地刻画了那个年代的日常,比如劳作,务农,做家务,业余生活,去集市买东西,洗衣做饭.都是一些非常寻常的事情.但是这种寻常的生活,却因为战争的到来,逐渐被瓦解.爱画画的女主在一次敌国的侵袭中失去了右手,一同失去的是她的侄女和安稳的生活.
据说这是一部在日本非常有人气的电影,2016年上映以来就饱受好评,很多人都看哭了,为那个时期普通人生活的不易而动容.这次是一个3个小时的加长版,宫武邀请我们一起去看.看完之后,正好借着二战这个话题我和他做了一些交流,以及试图验证一些我之前的猜想.其中我觉得比较有信息量的一个点是,尽管二战在中国年轻人的印象里以“南京大屠杀”为具体事例的中日战争为主要印象,但是在日本年轻人的记忆里, 关于二战的印象更多的是日美之间的,比如珍珠港事件,而中国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则被统一归类为美国之外的“其他”.
二战期间日本全盛时期势力范围这点让我觉得蛮有意思的,很多中国人都一直强调勿忘历史,勿忘历史,但是,同样的历史事件,在日本人的记忆里却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双方完全没有在同一个频率上说话的基础,交流本来就困难,更别谈共识了.通过这个例子,我的重点到不是指责日本人不承担历史责任,而想分享的是,每个国家的国民记忆与意识都是不自知地被塑造的.举个例子,尽管很多中国人一直强调勿忘历史,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的一些历史事件却不被强调,甚至被刻意地遗忘(熟悉的404),比如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1988年和1990年之间的那段时光.尽管这些是对中国而言非常重要的历史细节,很遗憾似乎也并没有成为国民记忆的一部分.
不适合成为中国记忆的内容就会被屏蔽这次看的《在这世界的角落》,在我看来其实也是日本的一种塑造记忆和意识的方式,是一种非常隐蔽,切换视角的方式.在战争期间,每个国家的国民其实都被动地被摊上了战争的责任与义务,因为每个国民都是国家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战时的情况下,个人非常难有真正的自主权去过上一种独立的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个人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逐渐成为国家机器中的一部分.但是上面这个在我看来的常识,似乎并不是普通人的共识,在《在这世界的角落》的电影里,故事从非常个人的日常生活切入描写,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份作为对象进行叙述,然后呈现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与伤害.这种影响所隐含的冲突其实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人”和他的“国民身份”的冲突.战争固然是对普通民众产生伤害的直接原因,但是我想探讨的是这种伤害背后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是否是每个普通人应该承担的?如果是的话,需要承担的理由是什么?
电影里,学生被教育的画面 尽管作为观众,很多人会为一个平民受到战争的伤害而惋惜落泪,但是在那样的时刻,个人其实是承受他所在的国家“分配”给他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伤害的来源与其说是战争本身带给国民的,不如说这种伤害是战争带给国家,然后由国家分摊给每个国民的.战争并不是国民发动的,而是作为国家的代表政府来发动的.而国民作为国家的组成部分,如果接受了国家领导的情况,那就意味着让渡了自己独立于世的生活空间,所以,那些战争带来伤害看起来有些残忍让人伤心,但其实也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作为“国民”所不得不去接受的.除非…她并不认可国家(确切说是政府),或者说不认可国家(政府)分配给自己的职责,不愿意接受这部分的伤害,那么她也可以选择移民,或者用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一个自己认可的政府来代理国家的运营.
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很好地去梳理“个人”,“政府”以及“国家”的关系.经常会对自己的“个人身份”和“国民身份”的关系混为一谈,然后在这种身份模糊交织的状态下发表出混乱的带有情绪的观点.这种情绪既包括中国人对日本人的过往战争的指责与愤怒,也包括日本人在观看《在这世界的角落》电影史所产生的对普通人的同情与悲悯.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在这世界的角落》也是一种很好的声音的表达,它反映了日本普通民众的心声,把普通人心里最真实的声音和共鸣表达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重塑国民记忆的过程,并且最终可以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来重塑国家未来的政府和文化.至于中国的国民记忆和意识,如果有朋友感兴趣的就自己去补全和塑造把.其他参考:《你想过“自己”是谁吗?》《哲学是什么?》《文化是什么?》《历史是什么?》
抱歉题目起的这么朋友圈,不过我觉得这可能是我对这部电影最直观的感受吧。
我在短评里写道,这不是一部优秀的商业片,却是一部很好的艺术作品。
它有着日本电影特有的波澜不惊,即使是战争这样沉重的话题;却也在日本人“隐忍”的性格中有所突破,它借主人公的话语和泪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
我觉得这部片子能打动我的主要还是因为它选了一个平凡人、而且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普通女人的视角,静静地描绘出了战争的可怕与和平的可贵,而不是大呼小叫和直白的残酷与仇恨。
虽然故事就只是这么坦坦的铺开,但却有几处细节让我很受打动。
一个是女主在失去了右手感觉自己是一个累赘,又背负上外甥女幼小的生命(虽然并不是她的错)的自责的时候的一系列的行动。
比如冒死去扑灭了火苗,比如不顾轰炸去驱赶远处的飞鸟。
这是一个无助的女人的静默的爆发。
更让我感动的是周作奋不顾身的把她扑倒在水沟里躲避轰炸的时候,她言不由衷的说自己要回广岛,周作伤心的说好那你就走吧,我们夫妇原来是这样没有情义,她默不言语。
但即使是这样,就在那下一秒,周作却又立刻紧紧地把她扑倒,用自己的身体来为她作掩护躲避轰炸,她也默默的抱紧了周作。
被这两个小小的动作直戳内心,这或许就是真正的爱情吧,纵然有各种言不由衷的争吵,却至死不渝。
一个是整个作品选定的女主的这个视角。
她是一个最最平凡的女人,没受过太多高等的教育,结婚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尽一切努力去呵护着这个家,去做好一切属于自己的本分。
不仅仅是女主,整部作品里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那么的隐忍和强大。
她们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撑起这个家,没有怨言,安静的奉献着。
这是她们的辛劳与伟大,也是时代的悲哀与不公,却也是这个名族最大的幸运。
电影对女主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描画的非常细腻。
她身上有前文说到的那个年代的日本女性所有坚忍的“美德”,但她却也有自己情绪爆发的时刻,这样她不再是一个时代里大同小异的剪影,而是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人”。
当所有人都在强颜欢笑的说着「~て、よかったね」的时候,只有女主自己心里会在默默地想,到底有什么可说的上好的呢?
当日军多年的努力在8月15的投降声明中一切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她不甘的泪水和呐喊,也是那么真实。
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平常的老百姓真实的想法和言行。
终于,也是跳出了「ハンカチ」中,那多么悲伤都绝不言表的可怕的日本的皮囊。
这一点非常打动我。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在短评中看到有人提到说不能理解日本人的受害者心理,对二战和日本怎么也无法感动。
我觉得这些朋友还是既有的主观色彩带入的太强烈了。
我们作为中国人,看到日本的这些刻画会这么想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我也尊重你们。
但是我觉得我们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不应该是这些。
首先,仔细看就会发现全片主线几乎没有在主动渲染“我们是受害者”这个情绪。
倒不如说,全片的主线应该是:无论发生什么,生活总是要继续。
正如战败后婆婆拿出珍藏的白米让女主去好好做一顿饭,但也不要都用掉了,因为还有明天,还有后天。
苦痛么?
但日子还要是过下去的。
女主在听到投降广播之后的爆发这里其实很容易被我们中国人误解。
此时的女主自然是不甘的,但是她的不甘与其说是因为日本军输了,倒不如是说对于战争本身的一次爆发。
对于女主这样的最最平凡的普通人而言,她们从战争中真的什么好处都没有收到,相反,她甚至还因为战争落下了残疾,失去了亲人,每天担惊受怕,而这一切的最后就只是换来天皇的一句投降,请国民坚忍,她自然是不甘的。
女主期盼的其实并不是日军大胜或是成功侵略他国,实际上她甚至不知道她的国家军队到底是在为什么而战斗,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和身边的人要经历这样的苦难。
她的爆发,正是一个最最平凡的人最最真实的控诉: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要我们这些无辜的人去承担这些苦难?
而这一切到底换来了什么?
她并非真的有所求,而只是真的真的真的忍了太久而终于爆发了。
日军在20世纪的种种暴行,最终为他们自己的国家带了的毁灭性的灾难,这当然是自作自受,这当然是罪有应得。
然而那些像女主一样平凡的生活着的人们却也是彻彻底底无辜的啊!
为什么要让这样多无辜的人,去承担国家政府的罪过呢?
这便是战争最邪恶的地方了。
因为在战争中无论输赢,最终总有人受到伤害,而那些人往往就是这些什么过错都没有的一般人,这公平么?
之于日本,正如广岛的人民;之于中国,正如我们那些死在日本人刺刀和炮弹之下的同胞。
难道日本战胜了,那些过往的苦难就能被全部抹除了么?
虽然我们最终是战胜国,然而那些逝去的同胞却再也回不来了。
这便是战争最可怕的地方了。
电影中还有很多处理的很好的地方,比如女主曾经喜欢的男孩儿成了水兵来她家拜访时周作的大度,比如对于リンさん的刻画,比如炮弹在天空中炸成了水彩,比如望着自己被夷为平地的家却不落一滴眼泪的农妇。
电影中一个穿插始终的要素是“家”这个概念。
因为战争,国不为国,家不是家,而女主也仿佛一直没有真的成为这个家的一部分,一直一直,女主读「吴」的时候都是用的自己的乡音,读作「くれ①」;而当战争终于结束,她与周作从广岛回吴的时候,她的口音第一次变成了「くれ◎」,变成了吴的口音,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她终于成为了这个家的一部分。
这些细小的地方,都让我非常的被触动。
真的希望我们能够放下仇恨的去看这部作品,希望大家能在这部电影中看到战争对一个普通家庭造成的伤害,希望大家能对“每天一家团圆的笑着就好”的观念有所同感,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战争无论输赢它带来的伤痛都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维护世界的和平。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读懂这个战争年代平凡女子的安静的悲伤,也希望这世界上不再有这样的悲伤。
CHIN
上周网络上流出了两部我期待已久的动画电影片源,其中之一是由京阿尼制作的剧场版动画《声之形》。
在日本上映8个月之后,本片终于确定引进大陆院线,传闻定档9月17日——距离本土上映正好一年整,对于影迷来说,实在是等得太久了。
考虑到电影的BD/DVD已经发售、网盘资源满天飞的情况,恐怕票房成绩不会太理想。
不过话说回来,去年新海诚《你的名字。
》国内票房5.7个亿不但让国内版权方赚得钵满瓢满,也推动了一波日本动画电影的引进热潮。
片商有钱赚,影迷有片看,这种正向循环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所以有机会,还是去影院支持一下正版吧。
相比《声之形》,今天要说的另一部动画《在这世界的角落》显得有些冷门。
由于题材涉及政治敏感,这部电影引进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但是在日本国内,本片却收获了极高的口碑评价。
电影旬报将其评选为2016年度最佳日本电影——这也是时隔28年后,动画电影再次拿下日本最具权威性的电影奖项。
(上一次得奖的动画电影是1988的《龙猫》)
除此之外,《在这世界的角落》还收获了2016年度观众满意度第一、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动画片等诸多殊荣。
本片最初只在63家影院公映,后来因为好评如潮才又增加了50所影院的排片范围,并在一天时间内通过网络完成了一千亿日元的众筹用于海外发行和推广。
这部从2016年众多日本电影中脱颖而出的黑马,究竟好在哪?
在看过全片之后,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电影从一位普通日本女性的视角出发,描述了在战争时期努力生存下去的故事。
题材上和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有几分相似,都是通过普通人的苦难反思战争的残酷和盲目。
电影上映后,口碑遭遇了两极分化。
打高分的观众表示本片情感细腻真实,令人动容。
而另一方面,不少人却认为此类电影有为二战发起国的日本洗白之嫌,以主角们的悲惨遭遇博取同情,却忽视了战争给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创伤。
电影上映后,在豆瓣的评分一路从8.9降至8.1。
在日本雅虎电影网站上,也有很多日本网友提出了同样的质疑:电影里所描写的苦难,都是自作自受罢了。
角度决定立场,《在这世界的角落》的确没有摆脱这一局限。
其实全片看下来,并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也没有刻意去洗白战争。
影片讲述的,仅仅是一个战争年代下,普通女子的生活故事。
女主角的北条铃18岁那年就从老家嫁到吴市的婆家,以新婚妻子的身份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天性傻白甜的小铃刚到婆家就闹出了不少笑话,她就和那个年代无数平凡的女性一样,善良而朴实。
虽然有些笨手笨脚,却也勤快地围在公婆身边经营着家里的生计。
战争这个词对于像她这样的普通百姓,显得陌生而遥远。
电影里有几个特别触动我的情节, 一个是小铃和丈夫站在田间远眺停泊在港口的大和号,身为书记员的丈夫自豪地向小铃介绍着这艘世界最大的战舰,而小铃关心的反而是几千名船员洗衣做饭的问题。
和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一样,对于小铃来说,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过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事。
在从小喜欢画画的小铃眼里,就连天空中的炮弹也骤然幻化成了一朵朵水彩。
这固然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但其想表达的,同样是普通人对于战争的陌生和不解。
另一个场景发生在家中,两个凶神恶煞宪兵发现小铃在画本上临摹海岸线和军舰,怀疑是间谍而找上门来。
待两人一顿训斥离开后,婆婆、嫂子和丈夫非但没有责怪小铃,反而捧腹大笑起来。
"小铃明明就是一个单纯的傻孩子,陆军这些蠢宪兵啊,居然会怀疑她是间谍,这种人要怎么盗窃机密呢?
"
象征着国家的宪兵,在现实生活面前显得既可笑又微不足道。
影片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讽刺了这场战争的主导者,让观众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了本片的核心,也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上。
理解了这点,你就能理解小铃的所作所为和喜怒哀乐,都是为了这个家庭和生活。
物资稀少吃不饱饭,小铃就向邻居请教,用野菜鱼干也能精心烹制一桌子饭菜喂饱家人。
美军飞机撒下的劝降单,与其上交不如做成厕纸更有价值。
就像小铃说的一样,什么都利用,持续生活下去就是我们家的战斗。
和谁战斗?
说白了,还是和战争带来的苦难在斗争。
谁不希望平平稳稳地过日子呢?
可是战争一打响,昔日稳定的生活成为了泡影,甚至连这个家都变得支离破碎。
所以当燃烧弹从空中落入家里,大家都忙着逃命的时候,只有小铃不甘心地回头,然后拼了命似地找布团拎水灭火,就是因为不想失去这个唯一的栖身之地。
所以在听了天皇的停战广播后,小铃先是不敢相信,随后是抱头痛哭。
因为这场战争,自己已经失去了太多太多,而随着天皇的一句停战公告,一切都成了过往云烟。
那么,这场战争的意义究竟在哪呢?
既没有取得胜利,反而让孩子失去父母,普通人无家可归,让城市夷为平地。
小铃的泪水,不是因为战败的不甘,而是对这场无意义的战争的无言控诉。
在看本片的时候,我止不住地想到了张艺谋的《活着》。
两部电影都是以小人物的生活为主线,反映身处的时代变革。
当然,《活着》的背景跨度较本片更加长远,人物细节更加丰满。
但是两者对于普通人身上的善良与隐忍的一面的展现,是心意相通的。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世界的角落》自始至终没有刻意强调主角是战争受害者,就像《活着》未曾直白地批判过时代一样。
他们都说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但也都坚韧顽强地生存着,接纳着。
电影结尾,小铃和丈夫在战后重新团聚。
两个人背着在路上遇到的孤儿,一起向山下的万家灯火慢慢走去。
这就是生命的韧性。
如果这篇文章引起了你的兴趣欢迎关注一个看心情更新的的公众号:怪谈Kwaidan
某些热评看的我真是害怕。
之前记得在哪看过一句关于广电总局的评论:不要看现在骂广电总局审查制度的那么多,其实很多人在遇到某些情况时还是会站到广电总局这边。
以前我不懂,现在我对这句话有些理解了。
战争中玲儿的父母,哥哥都死了。
自己守护的侄女死在自己面前。
自己那用来画丈夫的,画海岸线的,画冰淇淋的,画浪花里跳跃的小兔的右手消失了。
对,这些都不够反战,玲儿的妹妹被核辐射污染也不够反战。
在吴市的曾经自己帮助过的妹子,现在的“朋友”,为了生计在花柳巷工作也不够反战,每天都无法正常生活躲在防空洞里也不够反战,糖的价钱翻了一百多倍,家里每天靠吃野草过活也不够反战,最亲的亲人死在自己面前也不够反战。
我知道这些人心里在想什么,他们心里觉得这战争是日本发起的,日本死多少人都活该。
他们觉得日本应该在每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电影结尾都跪下承认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这样做了。
他们觉得日本当时的每一个平民都应该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日本人在国外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他们觉得玲儿当时内心os应该是:我活该,我哥死了活该,爸妈死了活该。
很多评论讲电影只是片面讲了日本民众在战争中受的苦,所以不是反战。
我想向这些人问一句,你扪心自问,你心里真的有“反战电影”这个词的概念吗?
有的话你真的有用这个概念去框,去衡量这部电影吗?
在我看来那些人不过是觉得这部电影只是讲了日本民众在战争中受的苦难,没有讲中国或者其他被侵略的国家受的苦难,所以觉得这不是一部反战电影。
事实上只要战争发生,无论战胜国战败国,无论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对于哪一方的平民都是痛苦的。
导演真的有必要在电影中表现出其他国家的痛苦吗?
还有人让我看中国的反战片,以前中国所谓的“反战片”其实大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宣传片”,我就不吐槽了。
即使是现代中国拍的反战片也很少会表现出其他国家民众的痛苦,只是反映出中国人民受的苦难。
难道真的其他国家的民众就没有受苦吗?
还是说被侵略国这样拍的就是反战片,侵略者就不能这么拍?
我觉得这是一定意义上的双标。
很多人讲玲儿在最后天皇宣布战败的时候的感情政治不正确,难道玉音放送完,玲儿的心情不应该就是电影里那样吗?
如果日本普通民众战后的思想不是如玲儿一般,他们的战争早就进行不下去了。
这部电影确实没有全面讲述二战中日本的作为,但是它也没义务。
一个从小被洗脑的平民,能在这个时候想到自己其实是侵略者,自己做的事情是错的?
可笑之至!
普通人的代表:玲儿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场战争,突然有人告诉她,你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你给同学画的画,死去的父母、哥哥,每天吃的难吃的野菜,每天忍受的轰炸,死去的侄女儿都是没有意义的。
玲儿为什么还活着,是因为她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她好想看到自己的付出换来了什么。
当她知道了战败,她甚至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这种感情才是真实的。
现在太多电影都是根本不理会人在事情发生时正常的情感反应,只为讨好某些人的价值观,有些人喜欢吃屎,就有些人投其所好,专门生产屎。
事实上我是不愿意在价值观的层次来讨论一部电影的,这种层次在我看来挺low的。
但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是绝对可以让你在这个层次引起思考,但是它最深层次的思考绝对不应该停留在这里。
就像黑泽明的《生之欲》,他里面有讲到官僚主义,父子关系,但是它真正的内核绝对是在描绘人,描写人性。
至于描绘的好不好就看它是否接近真实,然而某些人为了想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是不愿接受真实的。
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评判艺术作品本身就很low,伟大的艺术作品从来都是在探讨人。
这部电影已经很接近讨论人的程度了,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确实可以秒杀日本近期很多小清新电影,但是在我看来,它和《萤火虫之墓》还有差距。
这部电影中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同事情时,角色的感情刻画十分细腻精准。
而且作者捕捉日常生活的能力实在高深,能把交作业、画画、做饭、做衣服这种小事刻画的生动形象、入木三分,选的背景刚好可以衬托出这些小事的意义,所以还是很好的。
我最喜欢这个电影的一点是它不同于新海诚或者宫老的电影,他们的电影中画出来的人物本身就很美。
而这部电影是在塑造美,越看越觉得玲儿可爱,越看越觉得美,这才是正确的审美观。
然而战争把这一切都破坏了。
作为电影迷,我给八分。
但是作为中国人,或者只作为知道点历史,一个价值观还算正常的人,我只想给它负分。
片中身为侵略国国民的日本人,只展示了他们由于战争而来的苦难,女主在家破人亡,国家宣布投降后愤恨不平,流着泪问怎么能屈服于暴力。
当时中国满目苍夷,多少中国人死于他们的亲朋之手?
而且是充满屈辱的死去。
电影里怎么可以完全忽视自己国家给别的国家带来的灾祸苦痛,怎么可以只显示自己的痛苦还觉得屈辱不公?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我同情作为一个屁民,被大势裹挟,所承受的一切苦难。
但是我一点也不同情,一个毫无歉意的背负了罪孽的国家国民。
想起血战钢锯岭中一个中弹的日本兵抱着美兵等炸弹炸开同归于尽的画面。
我想,他应该算是个英雄。
但是,为了一个错的事牺牲的再多,也不高尚。
在我看来,导演选择了后者。
他努力的扑向那些微弱的光,似乎握住了一只,又飞走了两只。
坐了十个小时的飞机下来我来不及睡,急匆匆赶去看等待了很久又快要下线的《この世界の片隅に》,却没能在冻死人的百老汇影城里忍住困意。
散乱又散乱的故事如催眠的铜钱洞,惹人全神贯注地堕入睡眠。
明明,我是这么爱这部同名的漫画,爱到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忘却漫画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度和时期所追求的正义正是建筑在那个时期我的祖国的血肉之上。
是漫画所描绘出的那些微弱的平凡的可爱的人民,让我能够放开历史,跟随他们走向那个拥有一个西瓜就很幸福的年代。
以野菜和智慧做料理,以勤奋和辛劳为乐趣。
我和他们一起担心,是否姐姐再次烧焦了米饭。
和玲一起在繁华的街道上荡失路。
甚至和他们一起眺望远方的大和号。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无法控制的不断回忆漫画里的细节并与之相较,对上的细节愈多,电影里美丽的色彩和景色都显得愈发黯淡。
配音呆板无趣,人物关系交待不清,太多细节可以吐槽,很多处如果未读原作根本看不明白,平凡人一生琐碎却处处有趣,电影导演难以取舍这可以理解。
让我不能接受的是,电影选择了一个地方作为全片的最高潮并加上了漫画里没有出现的台词。
故事中主角一家人在听完天皇宣布战败的广播后,女主角激动大喊:“不是应该战到剩下最后一人吗!?
”这一句漫画里也有,女主角接下来说的是:“还都有手有脚,这种结果我没办法接受。
”而到了电影里,变成了女主角接着喊说“我还有一只手和一双脚!
”(她那擅长画画的右手在和侄女一起外出的路上被炸掉了,那天侄女被炸死,牵着侄女的右手也没了)然后他们感慨,正义就这样随风而去。
可这样的正义是什么正义?
如果这样的正义得以声张,那被侵略的一方的正义又去何处寻?
我无法忘记漫画中我所记得的高潮部分,是女主角和丈夫背着在广岛捡来的孤儿走在回家的路上,灯火摇晃,夫妇倆在闲聊,孩童渐渐睡去,而家就在前方。
平稳安定的日子,微笑着活下去战火纷飞的时代,微笑着活下去战后疮痍的大地,微笑着活下去家就在活下去的人的手里,在世界的任何一隅台版漫画的序里 苏微希先生有几句话我觉得写的特别好:即使是那样足以撕裂生命的挣扎,在河野老师的笔下仍然波澜不兴,仿佛再大的苦难与风暴最终也就是一杯热茶可以包容的云淡风轻。
昔日的日常是今日的无常,今日的日常在昔日却是不可企及的想望。
所以在この世界の片隅に无比珍惜
白色兔子在海面上跳,右手丢失了小晴美.玲永远是迷路的孩子,爱画画的孩子,十三四岁的面孔,长不大,在战争的摧残下,只求能普普通通的,认认真真的走完这一生,结婚,吃饭,没有空袭;但你们不落败的话,我们可能会比你们更惨,不是没有同情,只是祈祷各国政府不再争权夺利发动战争,因为受苦的都是偏安一隅的百姓
1.若是国人还要批,只能怪自己太狭隘;2.这是一部融合了宫崎骏的浪漫和高畑勋的冷静的作品,比《起风了》《萤火虫之墓》绑在一块还要出色;3.这才叫还原了动画的尊严,这里的现实主义独一无二;4.在这世界的角落,你能看到大和民族所有的优点。
6.5/10。前面用日常的温馨衬托战争的残酷,很好。但后面做不到真正的直面苦难。
比起你们做的恶,你们的所遭受的只是九牛一毛罢了。反战先反思一下自己,别只顾着卖那点惨
施暴者是如何说出“不能屈服暴力”这种大言不惭的话的
有时候会想,历史课本上的一句话,背后是那么多人的故事、那么多人的一生啊
不想带着民族主义的立场去观影 但实在对发动不义战争嘴上还说着“不能向暴力屈服啊”的皇军拥护者没法同情 说这片不带政治色彩的根本是扯淡 明明是心机到不得了的糖衣炮弹 动画本身也就平平 旬报十佳就算了 真佩服某些中国观众的移情能力可以那么高
“我们得在暴力中屈服吗?”在电影中出现多次,这就是我打一星的原因。电影是迎合价值观的产物,现在又多少日本人仍然,认为日本在暴力中屈服?
一个温文尔雅的日本人很容易变成一个我们印象中的日本兵。六七十年代的左翼反战片,着重描写其对占领区平民的肉体伤害、渲染军国主义的盲目性、战败的必然性。近年来的反战作品态度却很温和,从民众的集体无意识、政界宣传的期骗性、生活的凋零破败入手,力度和态度都大不如以往。本片就属于后者。
日式反战,用原子弹就把自己包装成战争受害者,但这战争难道不是日本人挑起的吗?看不见对战争的反思,只会用对底层人民家庭的描写来煽情
不带战争反思,却玩儿苦难流水账的,永不改中二与性冷淡的,日本动画。
高默波的《高家村》從個人經驗出發描繪了文革的正面性,甫出版即引起徐友漁等猛烈評擊。不少國人此時能正確指出徐氏否定歷史的複雜性,但一到其他場合即頭昏腦脹。我恰恰認為,此片並不迎合《再見螢火虫》建構的悲情敍述,不呈現平民與政府的二元對立,是真實反映歷史的嘗試。
日常和想象很动人。唯有塑造这样天然呆的女主,去政治化的创作意图才是成立的。日本反战片基本都在强调个体与国家的对立,却也很难再进一步了。
角落里的玲子的一生 平凡至极 无声无息 无欲无求 只能为一人发光也算是精彩的一生 并没有否定历史 也没有美化战争 想吐槽的还是不要看 直接退散吧…
和黑木和雄的名作<明日>比较相似,完全日常化(全片方言)的战争岁月,由于是动画的缘故,色调更加朴实,更贴近当时田舍百姓的思想境界,在努力活下去的百姓身影下,战争只不过是背景。片渕导演当年<空想新子>时就印象深刻,这次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另外,更重要的是:能年回来了!
有一家人,男的喜欢出去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老婆孩子在后面给他摇旗呐喊。被他家祸害的人太多了,于是人家受害者联合起来把他家暴揍一顿。这家人赶紧躲在家里哭,说“我们是无辜的,我们是受害者”。受害者你妈。
【2017.62】题材敏感,但是传达的那种无论如何也要笑着活下去却是真实的。为什么不再是那个纯真蠢萌,喜欢发呆的女孩子了呢,难以承受的成熟之痛
这个分数并不是不认同影片的价值导向,日本国民因为二战失败而懊恼也可以理解,但整支动画确实跳得有点厉害,作为中国人也没法那么感同身受
日本对战争的看法就是,不会迫于邻国的压力反思,却也知道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小铃在天皇宣布投降后懊恼地大哭,一边哀伤死去的亲人一边说怎么就输了呢赢了该多好,大概集中体现了日本人回忆二战时复杂矛盾的心情。
只是作为一部动画电影的技术层面来说,它值4星,画风清新,叙事温婉,人物细腻,以温暖的故事展现了普通老百姓在残酷战争中的艰难与无奈。但这些温情和希望,怎么看都夹着为日本战争罪恶洗白的味道,貌似不能打零分,所以给一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