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文艺的名字,黑底白字的屏幕,还有那脑残族最爱的色调,以及安妮宝贝笔下的装束```````````装B,不就想与众不同,可惜半桶水都没有`````想不说话,看看人家金基德是怎么拍的;想人与物之恋,去看看人家法国小短片(讲人与花恋爱的,不记得片名了);想要用那种调调,再看看人家黑泽民是怎么拍《废墟中的小虚》的装B,也麻烦你装出个中国特色出来,好吗?
对于这部影片的介绍都TMT的牵涉了剧透。
所以以下简介均为222的观点与版权,与222本人无关。
首先,《车逝》是一部好电影。
废话。
其实吧,这部片子有点蔡明亮的感觉,不对,应该是简直是比蔡明亮还蔡明亮。
导演书亚三年磨一剑,让我不得不对其惊叹,一个胡子拉碴的男性居然能拍出如此细腻的电影实在是让我一看到影片就震惊了。
"语言,正因为混沌无形,才具有无限可能。
一切从这里开始,在戏剧的后面,角色声嘶力竭,世界鸦雀无声。
"这是影片的主旨,被我用作校内签名之后,被评论为很深奥,其实我也不能理解。
其实我也看不懂这部电影,你好像你也不一定能看得懂我这篇简介一样。
恩,不是你太笨,你不用自责,其实是作者故意让你看不懂的。
我想书亚导演也不一定能看得懂他自己的电影。
因为,『当作品诞生的时候,作者就死了。
』再者一说,不得不说道影片的混沌,阴暗是影片的主基调,但最奇妙的是几个点睛的色彩运用之处,例如突然的变成暖色调,阴暗画面与红色小巴,红衣少女的对比等等。
具体的还是要看了才知道。
景音的运用也是如是,很奇妙。
这就好像在喜马拉雅山底往上爬,会突遇雪崩也会突遇喜马拉雅雪人的感觉一样。
色彩与声音也是如剧情一样是很混沌的。
『所谓的时代,不过就是混沌的现在,是声音与色彩。
』特别的是,剧中的红色少女(王珞丹饰演),实在是很惊艳。
从外貌,身材,眼神,表演等各个方面都很惊艳,让她和一群萝莉控大叔演对手戏实在很让人受伤,特别最后还献露了酮体。
(MD,这是艺术的牺牲!!)关于那群大叔的演技更是不用说,除了揩油的戏份之外都是演的很到家的,连最后十分钟出来的半龙套人物也演的绘声绘色。
让人不得不想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先生的一句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最后,关于我们现在的时代,是应该何去何从。
影片中的现在并非是我们所说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概念。
只是一个混沌感的现在。
而就像车祸是人类被自己所创造的"工业时代"所报复一样,人类就如红衣少女那样承受着巨大的苦难。
TMT到最后只能和那辆红色小巴做爱来缓解痛苦。
(具体如何实施见影片)就好像影片末尾突然出现那个很突兀的漂流小岛一样。
既然不知道那是不是正确的流向,那就这样流去。
还是高唱一下吧,『LALALALALALALALA LALALALALALA,这是我们的是时代。
』
到底是女孩的男朋友被车撞死了还是女孩爱上了那辆红色的房车?
说实话,这片子我真的没看懂。
也许是习惯了从演员的语言中得到讯息,所以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实在没办法光凭视觉去理解人物关系。
因为完全没看懂人物关系,所以看得很吃力,觉得导演这种摒弃语言的做法太刻意了,就想是从女人街到新世界百货,好好的一条马路不过,却非得绕着春熙路转个弯儿,完了以后还把自己转迷糊了。
起到的可并不是欲辩而忘言的效果。
难得的是演员们拧巴的情绪从头到尾都很到位。
只是让我们观众朋友们找不到他们拧巴的点在哪儿。
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并且这种尝试并不是谁都玩得起的,所以书亚是勇敢的,我很欣赏这种敢想敢做的人。
我试着去体味也许导演想作一种回归,电影语言的回归,抛弃最直观的声音语言,充分调动镜头的优势,想呈现出最纯粹的情感交流。
当然这也只是我所想象的。
总之这片子没有让我心中产生共鸣,不能完全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说实话如果没看豆瓣上的剧情简介之前,我没看懂这片子。。。
只能看懂一些意象。。。
而且还是基于以前看过的金基德的《弓》上面的。。。
导演想表达的太深奥了。。
好像在看一场多媒体行为艺术。。。
《车逝》很多表达和金基德的《弓》雷同。。。
这是借鉴呢?
还是叫英雄所见略同呢?
.。。。。
人物设置:老人&女孩&外来男子老人顽固少语,深爱女孩。
女孩纯洁烂漫,起初和老人亲密无间,在外来男出现后便叛逆起来。
最终激起老人的极端行为。
外来男子无法理解老人,但为其感动。
地点:交通工具(《车逝》里用车。
《弓》里用船)都用来表现人类沟通的重要。。。
爱:老人爱女孩,不惜代价把女孩困在自己身边。。。
(《弓》里老人苦等着女孩儿十六岁生日的到来要与其结婚,对外来男子与女孩的接触表示愤怒;《车逝》里老人通过将自己撞伤防止女孩与外来男子走)爱与肉体的结合形式:影片里没有做爱的段落,但有意象。
《弓》里老人与女孩大婚仪式过后,老人跳入海中消失不见,随后少女像被什么召唤似地很投入地两腿张开。。。
天空中射来一支箭正好插在少女两腿间的甲板上。。。
少女进入高潮。。。
简介里说《车逝》里少女是在和车做爱。
但本仙认为,老人和少女在水里舞蹈的镜头就是做爱精神层面上的表达。。
是老人不能办到的借代手法。。。
秋千:两部电影都看过的朋友应该能理解。
宁静与与世隔绝:金基德的电影对白很少,《车逝》干脆用全无对白来表现“混沌”,其实没必要。。。
《弓》里老人海上的船与世隔绝,偶尔有钓鱼爱好者。
《车逝》里老人的汽车修理厂在无人问津的荒地里。。。
封闭与隔绝的环境里人物的情感激烈的变现出来。。。
《车逝》里王络丹坐在草地里夕阳余晖洒在他身后的红大巴上背景音乐悠然哼着。。。
这和《弓》里少女在广阔的碧海蓝天中荡秋千,老人在桅杆上弹琴的一幕很像。。。
相比起来相似处太多了。
本仙的毛病就是看到两部相似的片子就忍不住拿出来比较。。。
关于艺术层面本仙还深入不到,所以还是觉得《弓》更好一些。。
至少本仙看懂了。。。
导演想表现思想、社会现实等深层面的东西是对的。
但其实首先让观众看懂是最重要的。。。
我相信观众会在看懂的基础上理解导演想表达的思想的。。。。
如果一开始就看不懂。。
何来的理解。。。
文艺得通俗点吧。。。
没有对白 白炽 想象被推到了极限在迷宫里穿梭我醒来时 00:27:00 一个没有声音的世界老男人、女孩、中年男子、青年男子呻吟......我的思考变得像植物人头脑里只剩在时钟上攀爬着的点滴瓶的“滴答”声红色的车子裙子公路与青草在舞蹈“五婆岭隧道”两个黑洞洞的眼睛我们拥抱吧然后你继续抽泣疼痛游走在皮肤里的神经中就裸露了泥土还埋下烟的斗篷嬉笑得像个孩子一样你拥有一张在水上安睡的床却没有自在过我看着你好心痛你知道我也想死在红色中有的已经死了和我见过的最美的景色沁入相投至少是一个过程而你说是现在除了人 还有车祸戴维.克罗南伯格《欲望号快车》诗呢?
窦唯还是李带果你拥有一张在水上安睡的床却没有自在过我看着你好心痛你知道我也想死在红色中有的已经死了
大家的看法都挺有道理的,但对于《车逝》这部电影,在我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是完全没看明白的。
虽然很想去弄明白,但终究还是困倦战胜了意志...我不知道,一部电影完全不用语言去表达对不对,但我知道画面是用来传达信息的,没有语言的画面也是可以叙述的,古人也有云: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方面,动画跟漫画是很有发言权的!
虽然我不是很同意导演彻底放弃语言的这一形态表述,但对于导演的大胆尝试,还是挺佩服的!
似乎导演是个心理学专家,画面的内容似乎与心理学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这样看来,观众看不懂,也就可以理解了...
语言正因为混沌无形,才具有无限可能 人类沟通的欲望,暗含了人与人之间永恒的障碍 就像爱的由来,注定像那次车祸一样 是场“赎罪游戏” 森林,公路,车祸。
开始。
有些沉闷。
王珞丹,长发,齐刘海。
眼神孤独,一如既往的倔强。
嘴角上扬,一抹无辜。
貌似徐静雷。
却比徐静雷显的超然于世。
略带孩子气的孤独,冷漠。
红色休闲上衣,黑色超短牛仔裤。
点亮了四周的黑寂,却反衬了脸上的悲凉。
拥抱一个老人,僵硬地看不出两人的关系。
依赖和顺从抑或只是习惯。
一个人的世界,二个人的孤单。
人相依,那心呢?
成泰燊,一字眉,双眼皮。
国子脸,厚重地肩膀,有男人的担当。
一眼万年。
开双层红色巴士。
靠载客维持生计,有很多的书,却淡言。
开车,一个人。
一直。
无依无靠。
除了书就是床。
她,摸索着爬上了他的车,安静地睡着了,嘴角一抹浅笑。
像个无烟尘的孩子。
他,看见她。
无心打扰。
她是谁或许不重要。
但他却为她动容。
开始纠缠,开始纠结。
他开始了有她的经历。
他寻迹找去。
白色半高丝袜,白色球鞋。
手放在身后,固执地蹦蹦跳跳。
他开着双层巴士,一直慢慢追行。
整个公路上,人、车。
她很慢热,故意视而不见,心却为之动容。
小女孩的心思。
三天,二天。
她习惯了红色双层车,习惯了有他。
她的自闭开始瓦解。
无言无语。
动作上的默契。
她学着睁着眼看世界。
把所有牢记心底,却始终不言不语。
卑微的老人,知道生命中的另一个他。
老人始终一脸无奈,拒绝被打扰。
拉着珞丹,扯着珞丹。
害怕失去。
习惯相依为命。
任何一个人的出现,都是一种入侵。
但是老人终归是老人,他明了,他只是一只年迈的狮子,早已失去了看守自己猎物的能力。
他退,他让。
他的卑微,他的忧伤。
他知道他已经失去。
却没有任何力气去纠缠。
他不让珞丹出去。
但是珞丹,心有所系。
虽然她知道老人才是她的一辈子,依赖也好,习惯也罢。
她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实心眼的姑娘。
成泰燊抱着珞丹,给她温暖,给她需要。
他不知道这个女子想的是什么,却对这样的女子沉迷不醒。
他抱着她,就像抱着自己的女儿。
眼里始终流露着温存。
他以为这就是一辈子,可是始料不及。
无烟尘地女子必定有很伤痛的过往。
她不奢望能得到什么,但是他要的她却给不起。
光影继续流动,泪水打湿脸旁,和xmz一样的悲凉。
叹息,不是她不够坚强,而是那是她的命,她认命。
这样纤柔的女子,一颦一笑都让人心疼,他又如何忍心去伤害呢?
珞丹抱着老头,灵魂上的需要。
她知道无论世界怎样,她都是他的。
习惯了有你,天再黑,也不能忘记回家的路。
成泰燊看了,明了,哭了。
他知道,他和她的世界隔着一个他。
语言正因为混沌无形,才具有无限可能 一切从这里开始 在戏剧的后面 角色声嘶力竭 世界鸦雀无声 那个风高的夜晚,那个冷月高悬的夜晚,那个荡漾着青冷月色的夜晚。
小野兽最终声嘶力竭。
她爆发了压抑。
魔在心中盘旋。
她开着车无目无地的四处乱撞,带着老头。
急刹车,老头头破血流。
她慌了,赤着脚。
以为是逃跑,以为是为了找寻。
可是不一会儿她回来了。
冷色月光下看不见她的脸,白晃晃地袋子刺伤了我的眼。
装尸,我的第一感觉。
后来却发现,白色纱布,为老人包扎。
老人哭了,欣慰,感激,更多的是谢谢她的不离开。
而她,依然抱着他。
她不能没有他,她逃离不了他。
不再是是宿命,而是心理上的难割难舍。
某天,也许她恨过,怨过。
但是此刻,她是无法离开的,纠结着经历、成长、伤痛还有一些其他。
她依附于他。
这么多年了,比亲人多一点,比爱人也多一点 。
自闭孩子的死心眼。
那天,成来了。
和老头摊牌。
诉说自己的爱恋,但终究仓皇而逃。
他曾问过她:是否愿意和他一起。
老人试图放开她的手,让她去追逐她的幸福。
荧幕前的我,一眼就明了,她不会跟成走,在依赖和习惯,纠结,生存面前,爱情多少有些苍白。
成车祸了,死了。
她拉着他的尸体。
麻木,沉默。
却没有流下半滴眼泪。
也许她的世界不曾被他入侵,抑或没有眼泪是悲伤的最高程度。
那个时候的她,心里也许一片苍凉,却无人能述。
沉默,我喜欢的方式。
老人离世,她依然平静。
她看见了自己的结局。
植物人醒了,似乎如她再也没有任何关系。
她径直的走了,弯弯曲曲。
脱光衣服。
质本洁来还洁去。
她走进自己挖的土坑。
眼神干净,透彻。
似乎不曾来到这混浊的世界。
她一声不响的看着,藏青色的天空,没有飞鸟经过。
世界鸦雀无声。
几点暗红色血液滴在黑土上。
她已经没有任何的惦念。
下沉、下沉,在水中,她扶着他。
看不见的脸,两个人的舞蹈。
镜头干净的有点唯美。
清草蔓延的小岛,她抱着他,她守着他。
万物归零。
看没一句台词的电影《车逝》,磨叽磨叽去的晚点,感谢某位仁兄搬来把椅子坐过道了,开始了一会“米莱”-王珞丹也来了坐旁边,活人和银幕貌似发生了奇妙的魔法反应。
和女主演本人一起看她出演的电影,偶的第一次就在这黑漆漆的过道上发生了,值得纪念一下。
该“艺术片”太艺术了,观众不断退场,偶和珞丹相视而笑,经过半小时的不断退场,珞丹终于撑不住了,离我而去,换上了“如花”同学(制片人李健仁),呃,果然是自己的钱,看的好认真,完全没时间挖鼻屎。
电影结束提问时,其实很想问导演书亚,既然搞了这么个所谓先锋超现实的故事背景,何不再直接把故事放在幻想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未来,再把片尾的魔幻现实的手法强化来融贯全篇,即使不用增加多少投资,改变叙事抒情的节奏,也既能获得现有的小众市场,还可以赢得不少其他不赞同本片叙事混乱不顾观众感受的普通观众的认可?
毕竟我们来看电影,不是再次来感受和思考生活有多郁闷,而是需要些“超越这平凡的生活”的情绪--这也是所有人一致认可和称赞女主角和红色大巴共舞的那一段的缘故。
节奏让我想到前不久看的Andrei Tarkovsky的《潜行者》,可后半段和结尾让我想起金德基的《漂流欲室》,用绝望和死亡就能升华主题么?
死亡永远是生命的阴影,生才是强大无敌的嘛。
07年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可以作证,就算小宇宙只在最后爆发只有一刹那,也是朵永恒的烟花。
八卦剧透一下,片子结尾有女猪背部全裸,不知道是王珞丹本人还是裸替,PP很翘很值得等待到最后。
这是我看过那么多电影中最好的一部!
整部电影情感很重,虽然没有一句台词和一句对白,但黑白的画面给人很强的情感体验。
声音是无形混沌的,也是苍白的,内心的东西不需要任何解释和了解,只是凭着那种感觉。
人类沟通的欲望暗含了人与人之间永恒的障碍,语言,正因为混沌无形,才具有无限可能!
虽然第一遍看完似懂非懂,基本不懂故事的内容。
但是中间的片段还是很令人感动的,就是美美和红色大车的恋爱,在公路上红车慢慢尾随着美美,一起跳起了舞蹈。
红色始终是存在的一个颜色,只是他们坐在一起吃饭时突然跳出的红、白、蓝,让人吓了一条。
不理解是什么意思。
让我想起了红白蓝三部曲。
总体太文艺,有点故弄玄虚。
不过演员的表演还是很有张力的。
呃..嗯!剧情...但是有些许镜头我很喜欢~~~
之前挺期待的,但看完以后挺失望的...
在公共汽车上生活的男人
浪费时间
没看懂。。。
该说他是先锋呢还是前卫呢。。
我没认真看。给中评吧。没台词看起来挺累。主要是没好气氛和状态看。
在金基德么……
莫名其妙的悲伤
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王书亚,之前看过王家卫的《2046》,那种感觉来的很深刻。《车逝》第一遍看了一半,我还没有看懂故事的缘由,这部电影我看的不是故事,是黑白的画面,因为心情的起伏而让周围的世界变幻的色彩艳丽,每个画面定格下来的都是美丽,这种风格类似于《罪恶之城》导演罗伯特·罗德里。
这才是艺术片该有的模样
说实话,这部片子我已经忘了剧情,当时看的时候也没看懂,就记得当时坐在第一排,被晃得眼晕。至于我为什么要坐第一排?因为那场是点映,导演和王珞丹都到现场了,坐第一排看的清…5星不是给电影的,给的是当年追米莱的青春!
鸦雀无声
我只看了結尾的幾分鐘..但是基於導演很串比噶言論...很討厭...恩..但是結尾的幾個鏡頭...看到的是戈達爾.密譚同金基德的痕跡...是受影響還是怎樣...不知道
没有一句对白的残忍故事。。。狠文艺 狠深奥。。。
女孩与红色巴士...有点唯美,有点超现实...完全摒弃语言之后,表演、镜头、声音变得更加突出,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很久之前看的,因为电视上一个电影系列的介绍,这是没有一句对白的,那时候觉得电影原来可以这么拍。并且觉得牛逼。后来看了很多电影。
为了米莱,我给你一颗星。
很多年前看的,印象深刻,看的唯一一部无声影片,说实话,没看懂……
无法理解。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