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预告片,觉得还蛮不错的,催眠,偷画,又是一部畅快淋漓的商业作,加上詹姆斯·麦卡沃伊出演,自然是期望值颇高打开电影,不对,福克斯探照灯出品?
这可不好,因为该公司专门出产独立电影,这通常意味着小成本,也意味着很文艺,比较无聊电影看完后,确实是没多少商业元素,全片的心思都用在剧情上,配合催眠桥段,使得故事的发展变得错综复杂,难以分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觉。
前面一部分有点让人发困,但随着线索一步步解开,并最终达到冲突的高潮时,感觉还是蛮过瘾的总体评分:3.8/5.0(虽然漏洞不少,但最后的高潮部分亮爆炸了)娱乐指数:2.5/5.0(电影大部分都是由对白组成,没什么商业元素)回味指数:2.2/5.0(印象深刻,但可以回忆的不多)分级提示:血腥、全果体(请注意,是全)票房表现:成本2000万,小规模点映单馆票房为32786万,看上去还不错,但是……大规模公映后首周票房只有124万,还有啥说的吗,还是得靠2193万的海外票房来打救,不过加起来也只是2426万,扣去院线分成也是要卖DVD了找辆小车挡着保安的车门竟然就出不去了,雇佣兵们连个司机都没放进去,真是把前特种部队的面子给丢光了...这电影或许会影响到心理学专业女生的恋爱...因为片中所有人都被那催眠医师玩到团团转虽然说电影最后会按顺序一次把真相都说出来,理解上基本没有问题。
只是有一段很疑惑,女主很明显是在男主家里(麦卡沃伊赤裸上身躺在床上那一段),而偷听器却是安装在女主家的,幻觉里的她是怎么找到现实里的偷听器的...
圖文版: http://gabbia0427.blogspot.tw/2013/05/trance.html奧運開幕後我在網路上看過一篇文章,內容已經記不太明白,只記得標題是「當新潮流成為社會中堅份子」。
曾幾何時,Danny Boyle已經從猜火車那樣躁動而叛逆、反骨的故事,前進到貧民百萬富翁、127小時這些立志而溫暖的題材,再成為奧運開幕式導演。
誰想得到當初讓Ewan McGregor為了撿毒品不惜往馬桶鑽的那個挑戰冒犯觀眾的導演,會成為英國主流導演代表之一?
誰想得到。
但看完Trance後,我反而不覺得他改變了多少。
貧民百萬富翁跟127小時在敘事跟剪裁的俐落度上固然無懈可擊,但總有一點「乖巧」的遺憾。
而他這次不那麼做了。
在處理這樣虛幻的題材,他依然處處透露了他叛逆、誇耀、樂於冒犯的性格。
敘述一個虛實交替的故事,敘事者必須幫觀眾建立好遊戲規則,讓觀眾能夠明白哪裡是「虛」、哪裡是「實」。
拿比較知名的幾部描寫虛實交替的故事來做例子,例如Inception (全面啟動),它主要是讓角色進入另一個空間、並藉由空間的崩壞、扭曲,來幫助觀眾建立「這是一個夢境」的概念。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王牌冤家)則是使用更多元素,重複的台詞、或是虛構的女主角會主動跟男主角對話,同時也用了許多非寫實的場景:在洗手台裡洗澡、海岸邊的床鋪等等。
但Trance卻是刻意的模糊了這些遊戲規則,蓄意的替觀眾營造模糊的虛實界線。
影片開始的時候處理得很明確,例如Simon收到回憶的包裹,讓Elizabeth與黑道四人出現在Simon的幻想中。
後半段卻處理得非常曖昧。
例如我非常喜歡的一幕是Simon前往Franck家,這裡刻意的用了先前回放過的足球比賽、同時替觀眾與Simon製造”déjà vu”的奇異感。
接著用架高的空間與毛玻璃去呈現黑道四人的對話,呼應先前Simon被拔掉指甲後,黑道四人也是在架高的空間內吃晚餐,用一種空間的巧妙變化來暗示Simon的恐懼。
我很喜歡導演安排這些線索的巧思,就像做夢,有時你也會因為一些似曾相識的畫面、一些詭異的情境讓你在夢中突然被抽離,發現自己在作夢。
就像Simon在劇中不斷敲玻璃提醒自己一樣。
同時,導演在電影後半段開始捨棄Elizabeth清楚的「催眠解說」、打破這些虛實交界必須「被交代的很清楚」這個框架,刻意的將觀眾一起拉入一個渾沌、自我懷疑的狀態。
相對於Inception或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前者主要在替觀眾建立視覺奇觀、夢的探索與刺激,後者主要在描寫愛情、分離與遺忘,Trance這部電影的劇情核心就顯得過於抽象、力道不足。
我將這部片定義為一個描寫男女權力關係消長的故事,男性的外在力量最後敗給女性的精神與內在力量。
不過顯然的,這麼不直接的概念不好處理也不好表達,而導演又刻意的要模糊觀眾的判斷,主題就更加弱化了。
Danny Boyle的故事經常會在後半節開始暴走,我的感覺是他喜歡在故事後半挑戰觀眾的接受度、告訴觀眾「我偏不喜歡照著你們的期待走」。
例如海灘裡小李在叢林裡玩冒險電玩遊戲的畫面、例如太陽浩劫裡那個不知是人是鬼的Mark Strong。
而Trance雖然不那麼嚴重,但多少還是陷入了同樣的「癖好」當中。
在故事後半角色的權力消長轉變劇烈,在觀眾仍在消化的過程時突然再來個回馬槍。
就我而言我挺喜歡他這些不完美的、跳脫思考框架的敘事怪僻,但相對的,導演想挑戰觀眾,觀眾也有不接受的權利,於是我也能理解許多人不喜歡這部片後半段的理由。
奇妙的是,我多半並不喜歡賣弄個人美學、技巧的導演。
但每次看Danny Boyle的作品我還是會被他的賣弄深深著迷。
或許是他處理場景切換的方法太流暢太有趣了,又或著,他究竟是跟他的燈光設計、攝影指導如何溝通,才能讓你在101分鐘裡為那些對比強烈的顏色、流動的光影、出其不意的取鏡搞得目眩神迷? 他就是有辦法不靠爆破、不靠3D去吸引你的目光。
廊香教堂一幕打光太美,完全看不出來是在寒冬拍攝的場景,安排Simon在告解室開啟回憶(的ipad)也是具有意涵又有趣的畫面。
當然還有音樂,要怎麼樣才能清楚的跟你合作的團隊溝通,安排這麼有趣、變化突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配樂?
Danny Boyle最強大的或許其實是他的統合能力,他總是有辦法玩出新花樣,讓音樂畫面徹底表現個人色彩,這些光影、鏡頭、音樂簡直跟劇情跟角色們一樣重要。
老實說我覺得這部片導演想講的東西過多了。
他想講男女權力關係、同時又想結合他辛苦做來的藝術知識於是拼命的解釋「空中女巫」或是林布蘭特的作品;他又想講催眠、玩虛虛實實的畫面符碼、同時又想挑戰觀眾接受程度,當然貪心的結果容易喪失焦點。
但他還是處理的不錯、依然保持俐落快節奏,重點是,他的作品總讓人覺得有趣。
我喜歡他總是在片子開始五秒鐘之內就讓你知道「這是Danny Boyle的作品」,而且總是讓人期待下一次會想講什麼故事、會用什麼音樂畫面、會找哪位演員?
能讓觀眾期待興奮,我想再也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了。
個人評分: (僅供參考) 7.5/10(當然身為一個James McAvoy腦殘粉,真的要三跪九叩的感謝Danny Boyle把他拍得如此之美。
丹導啊您究竟有多執著於拍他的眼睛?
每一幕都將光打在他的眼睛上讓他水藍色的眼睛呈現琉璃般清澈的色澤。
當然,能看到James演這麼歇斯底里的性感病嬌角色,還有好音樂、好畫面,我還有什麼好奢求的呢。
謝謝你Danny Boyle,下次也要找詹一美喔PLEASE!)
再三思考以后得出结论——一切都只是幻想。
最近整理硬盘,发现一些多年前下的电影没看,于是就看了这部电影,看完第一遍感觉很迷、很懵,因为剪辑的太混乱了,并不像《穆赫兰道》那样应用心理学现象做出的突兀的那种懵,只是单纯的乱。
反复快进快退后,终于弄懂了剧情,并基于穿帮镜头,给出了3星的评分。
基于女主的真实存在与否,存在两种可能(按可能性排序):推论1、男主在和女主交往嘿咻后,对着玻璃(敲玻璃)产生的幻想(他占有欲极强)。
通过片中反复出现的男主西蒙嘿咻完后在床上对着玻璃发呆并敲击和片尾最后的敲击声可以推断(这个我不得不服,网友真的强大,我以为没有彩蛋,结果看评论里面有个人提到,一去验证,md真有!
)推论2、男主在看《空中的女巫》这幅画时发呆产生的幻想(通过两次重复的在空无一人的拍卖会上圣光照射男主西蒙推断)先来看看这幅全片重点《空中的女巫》这幅画!
画中一共有6个人,3个戴帽子的女巫和一个女人(分不清男女,我更倾向于是女人,后面细说)在空中,地下有一个抱头的人趴在地上,还有一个披着斗篷的人摆出那种邪教组织祭祀的手势,右下角还有一只驴子。
反复推敲电影后,我的理解是三个女巫分别代表暴力(那个壮硕的黑人,还代表着Muscle肌肉)、欺骗(那个带防毒面具扔催泪烟雾弹的)、偷窃(另一个偷车然后停车堵住特警6人组的光头,一看就有小偷的气质,堪比窃格瓦拉,走在路上警察得按那儿盘问一下,去别人家做客主人得把银器都收好喽),可以理解为原罪或罪恶什么的。
中间那个女人可以和另一幅画《风流女伯爵》联系起来,代表着(乱)性。
她在被三个女巫调戏,其中一个在kj。
而地上的那个抱头的人,就是男主西蒙,胆小脆弱而容易嫉妒,画中他嫉妒皮斗篷的人,片中嫉妒弗兰克,实际生活中嫉妒他的上司弗兰西斯(即他幻想的Frank,正式化的名字是Francis,不懂的可以搜索“Frank和Francis”)。
那个皮斗篷的人是弗兰克,代表Nerve勇气。
至于驴子代表什么,我就不清楚了,愚蠢?
要不怎么蠢驴蠢驴的叫着,哈哈!
所以,我的理解是:推论1:男主懦夫西蒙现实生活中嫉妒心重,嫉妒其上司弗朗西斯,并且在卖画前上司曾跟他开玩笑打赌称这画能卖到2500万,所以引出了“赌博”。
而男主迫于工作压力,产生了精神问题,去看心理医生,邂逅了女主。
两人关系逐渐亲密,因自己的占有欲、控制欲极其旺盛,在一次嘿咻后对着玻璃产生了整片的幻想,带着对上司的嫉妒、对自己懦弱的憎恨、对女主的执著和着迷幻想了整个故事,最终化作勇敢的弗兰克,在发呆走神中不愿醒来,最后在自己敲击玻璃的行为和声音作用下醒来,影片戛然而止。
推论2:男主懦夫西蒙现实生活中嫉妒心重,嫉妒其上司弗朗西斯,并且在卖画前上司曾跟他开玩笑打赌称这画能卖到2500万,所以引出了“赌博”。
而男主迫于工作压力,产生了精神问题,去看心理医生,邂逅了女主。
两人关系逐渐亲密,因自己的占有欲、控制欲极其旺盛,导致打了女主,后来女主离开了他。
然后恰逢演习,他坐在空荡荡的拍卖会,盯着那副画,走神产生了幻想。
他杀死了自己懦弱的西蒙人格,留下了理智勇敢的弗兰克(为什么理智勇敢,因为他是抢劫犯的老大!
)。
幻想的最后他纠结于是否选择忘记女主的艰难抉择中。
后来那个敲击声可以解释为别人敲门、上司发现西蒙走神了敲击桌面提醒他或者什么,打断了他的幻想。
至此影片戛然而止。
这女的我猜是男主幻想出来的“风流女伯爵”
风流女伯爵是有黑森林的,而女主也是,后来和男主交往,为他除毛
拍卖现场预演这个画面在后面又出现一次,我在第一次看过后,复盘感觉这或许可以判断真实和幻想,后来发现一部分能解释通,一部分又解释不通。
或许导演就是想要塑造这种亦真亦幻的混乱氛围,让观众思考到底什么是真实。
类似这种探寻真实的真谛和意义的电影有很多,尤其是赛博朋克风格的电影。
我觉得这幅画也是一个关键点,导演似乎想说明什么。
试想画家坐在自己的油画前画着包含自己的画,像极了现在我们看自己PS背景(比如命名身后是墙,却P成了埃菲尔铁塔)后的自拍照,这种感觉亦真亦幻。
毕竟你是真的,但图又是假的,你根本没去过埃菲尔铁塔,所以整个画本质上是假的,而你的真实存在又给其增加了真实性。
观众不明就里,自然会猜想你可能去过埃菲尔铁塔。
老伦勃朗也未必出海遇到过加利利海上风暴,但他把自己画入画中,这就增加了画的真实性。
这个电影真的是不太值得看,剪辑的太过混乱,但经得起推敲琢磨。
因为其太过混乱(混乱程度比《穆赫兰道》要高,但突兀性没后者高),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回答一下其他影评里的疑问:1、Q:抢劫案真实发生了吗?
A:并没有。
通过抢劫案4个劫匪的荒诞行为就可以看出是假的,比如(1)黑人拿个大棒就给保安吓愣住了,保安大叔你是蛀虫吗,没枪吗,雇你何用?!
黑人你当你巨魔之王呢!
巨魔之王(2)投催泪烟雾弹的也太明目张胆了吧!
(3)光头王偷了骚气的粉色奇瑞QQ就把特警6人组给困住了,特警的智商呢?!
(4)弗兰克他们是怎么藏枪进去的,又是怎么通过消防管道下来的,看着就鬼扯!
(5)西蒙一直是怕弗兰克的,在后面理智勇敢的弗兰克却怂了,灭火器修理了弗兰克一番后,和他身份互换,西蒙变得勇敢疯狂,弗兰克丝毫没想过反抗,拜托,老大的尊严呢?!
2、Q:是男主西蒙多重人格分裂吗?
A:我觉得只有2个人格,西蒙、弗兰克。
其他几个配角,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表!
3、Q:女主真实存在吗?
A:是的。
如果是推论1,嘿咻完后的幻想,那他们正在热恋期,但男主占有欲太强,对着镜子产生了整个片子的幻想。
男主本来就有精神问题,所以才会去看心理医生、与女主相遇。
如果是推论2,在预演时坐在拍卖看着画产生了幻想,那就应该是女主和男主西蒙分手离开了,片中分手原因,交往经历很可能是真的,这也呼应了《加利利海上风暴》,使得他的幻想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迷惑性。
下面是一些佐证我推论的截图,请细品,细品,再细品:
期初我以为男主通过看自己受伤的手指来判断现实还是幻想,类似《盗梦空间》
服务员小哥
男主感觉在哪见过服务员小哥,服务员小哥也感觉在哪见过男主,基情四射
敲玻璃
幻想中弗兰克带女主回家嘿咻,这有个穿帮Bug,此处弗兰克家在顶楼
从走廊看出明显不是一楼!
进门还要输密码
此处弗兰克变得懦弱、不自信了,明显是西蒙的人格要主导占据身体了,可以参考《24个比利》
这个是西蒙幻想在弗兰克家枪杀4人前想要借上厕所逃跑未果时弗兰克家的门,在一楼!!!
西蒙初逢服务员小哥!
你们是脸盲吗?!
这络腮胡大叔明显就是弗兰克!!!
Work hard呼应之前的控制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work hard
西蒙的上司名字
第一次出现work hard
之前读过几篇有关《迷幻》的专题报道和先导评论,关于这部丹尼博伊尔在筹划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忙里偷闲拍摄的作品,大多数的文章都用了“复杂、虚实难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其对心理学的涉足之深,剧本依然由医师出身、闲来无事喜欢给博伊尔写写剧本的约翰霍奇撰写,似乎也加深了立足于心理分析的《恍惚》的高端,看似几乎是又一部《记忆碎片》降临。
但是,如今看完电影,我私自的认为,《恍惚》中所谓的心理推敲仅仅是个噱头,到头来还是一部黑色惊悚片,NOIR味道更重一些,但是,这也不是在否定《恍惚》的价值,它依然做到了一部优秀电影所应该做的。
在传记奇迹和正能量中周游了一圈后,博伊尔终于回归到了早期那种英伦摇滚范儿十足的黑色题材,《恍惚》好似成年版的《浅坟》,依然是纠结的三角男女情感,依然是有关贪婪的人性,但是《恍惚》没有了《浅坟》的轻狂,它稳稳重重的讲完了故事,十分自信,也确实有理由自信。
电影的开头通过麦卡沃伊极具胡闹口吻的独白在营造强烈喜感的同时引出了文森特卡索这关键的一条线,虽然偷盗的桥段可谓毫无新意可言,但是绅士大盗看的是气场,卡索这样的表演大拿往那儿一站已经足够。
随着故事不紧不慢的推进,黑色电影中所必须存在的“蛇蝎美人”正式出现,在痞子昆的电影中演了一堆悍妞的罗莎里奥道森扮起了心理医师文静出场,殊不知这其中深埋的暗流。
博伊尔在展现心理治疗所带来的幻境与现实之间的穿插时并没有采用交替而有节奏的此起彼伏,而是采用了大段大段的轮番演绎,如此做法容易使观众忘却有关虚实的判断,沉浸在段落中,当下一个或实或虚的长段落出现时,因为落差和叙事断裂而出现的冲击力又让其追忆之前情节的可推敲性,如此以来,便成了观影的乐趣,除此之外,博伊尔还在细节上下了功夫,形如道森开头和麦卡沃伊对话时有关自己前男友的描述与中段道森生殖器的无体毛皆在最后呼应了关键性的线索,《恍惚》作为一部玩票性质的电影,提供的信息量可谓惊人。
毕竟是包裹着心理外衣的FILM NOIR,所以《恍惚》中有关心理治疗的描写略显夸张和符号化,但这也是为了照应全片颇具颓废之美的黑色基调,从《上海小姐》的千面镜子到《亡命驾驶》的霓虹灯暗景,NOIR同心理分析结合的较为成功,在风格上取胜之外还营造了虽然牵强但很充沛的精英氛围。
博伊尔玩票拍摄的作品都如此有嚼头,现在全身心回归电影的他正经起来就更不必多言,只希望不要再出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样的电影,太显得刻意和去作者化了。
我的答案是:不是一个人。
大体上这一篇影评很对,大家先看一下。
里面的内容是我接下来内容的铺垫。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929203/证据性最强的理由:1、在影片22:56左右女主搜索男主的信息,用的是simon newton,在谷歌上面找到了,这说明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好吧女主用的引擎其实是SEARCH-WISE.NET)但是同时要明确一个事情:男二在结尾被女主也催眠了,修改了记忆。
证据:2、相同的送货人员(29:22&结尾)+相同的姐诶(41:40&结尾)+相同的ipad女主有没有爱上过男二呢?
我的结论是,影片缺乏直接证据。
本片用太多的人格分裂和妄想交错堆叠出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
而且到最后使得每个人的动机都被弱化了。
来自于编剧本身的思想混乱缺乏组织。
本来这个催眠题材的故事可以发展出多种故事结尾,可以是弗兰克和西蒙是同一个人,也可以是整个故事都是由催眠女主角导演出来的。
但是,横空加入的爱情故事,仿佛是从整部电影后半段重新开始讲一个不相干的故事。
造成观众已经接受的故事被搁置成为一个主体故事的副产品。
类似的电影都有一个可怕的陷阱,就是故事一旦讲到后面,就不顾开头,认为观众不可能记得开头的故事。
本故事有太多缺乏解释的刻意安排的情节:1、黑人的故事,他对女催眠师的无限迷恋。
2、弗兰克为什么突然从团伙的头目变成了被挟持的人质,都无法保护自己的女人。
3、为什么女催眠师要一个自己急于摆脱同时对其充满恐惧的危险人物西蒙去帮自己偷一幅画。
根据她给弗兰克的数字,可以让对方唯命是从的可能性只有5%。
这所冒的风险比收益大得多,何况她最后还说这不是为了钱。
4、为什么女催眠师会突然爱上弗兰克这个犯罪团伙老大?
5、如果没有这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完全可以迸发出更强大的活力。
但是不知道是对自身还是对观众的讽刺,编剧不负责任的胡乱编入了一个刻意安排的故事。
刻意到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需要不断的用闪烁的镜头来掩盖这种不自信。
所有的人物都变成了行尸走肉任凭故事向前推演。
这是一部令人扼腕叹息的电影,好的开头、精彩的表演和拖沓刻意安排的残破真相。
当你看过整部电影,你也许会觉得还不错,但请忘掉前30分钟那个故事吧。
其实很干净的一个故事,两次催眠,然后掌控得再好一点,应该是个不错的东西,虽然这个题材已经给反复利用了无数遍,但总有爱它神神道道的人。
结果莫名其妙的多了文森卡索这条线,你索性把两个人并成一个也就算了,后果是凌乱、脏了,莫名其妙把所有人都陷入困境,那就是个谁也没办法掌控节奏的随机故事。
搞脑的东西一定要严谨、要干净、要有美感,这货,及格,可惜了。
人格分裂的确是个好玩的想法!
只不过,人格分裂这种设定要么一开始就告诉你,要么让它留到最后一刻才揭盅,让角色发现自己其实有另一个人格无疑是人格分裂故事的最精彩最高潮的瞬间 (参考FIGHT CLUB搏击俱乐部、Shutter Island禁闭岛)。
而Trance却不然,这部电影的高潮在于作为真相被揭开的一段一年半前的旧回忆以及偷画事件的真正过程。
假若这段高潮背后还隐藏着人格分裂的设定而且到剧终也没有挑明解答的话,我认为是对人格分裂设定的一种浪费。
简单的故事,花巧的包装迷幻记忆重组出来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精彩的地方在于将回忆的碎片和现实交叉呈现让观众犹如在窥看万花筒。
男主角Simon一辈子都有戒不掉的瘾,原先是沉迷赌博,后来这份沉迷逐渐延伸到女主角Elizabeth身上,无法自拔。
强烈的占有欲使他渐渐地对Elizabeth从言语伤害扩大至肉体暴力,但Elizabeth拒绝逃避或逆来顺受,最终选择反击,才有了后来的整个偷画事件。
Elizabeth原本的目的只是报复Simon一个人并要他补偿自己(用一幅偷来的画),然而实际上却牵连了几条人命,这是她始料不及的(从她见到车尾箱那无辜路人女孩腐烂的尸体那一刻的反应可以看出)。
看到很多评论说Simon可怜Elizabeth可恶,甚至有人说Simon根本没爱过Elizabeth、Elizabeth是从一开始就利用Simon牟利的大boss等等。
我只想说,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在这个故事里Simon和Elizabeth双方既是受害者,也是伤害者,没有爱之深,哪来恨之切?
只是Elizabeth比Simon理智,能及时抽身,就像她自己说的一样:she will take control,因为她有超强的筹码——催眠术。
人格分裂说男主Simon和男二Frank会是同一个人吗?
或者我们从大家几乎都不怎么提及的女主角Elizabeth的角度去探讨一下。
影片里Elizabeth第一次让Simon回忆起大部分偷画事件当天的情形,但这段催眠最终在Simon失控袭击Elizabeth,然后被Frank 4小强合力压制下结束。
看着大哭大叫地冲向自己的Simon被制服,Elizabeth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自己的脖子。
随后下一个镜头就是Simon在床上醒来了,其实在他醒来之前还有一个事件的,就是Elizabeth对他做脑扫描,一边看着他对眼前投影的每幅照片的反应,一边和Frank对话。
对话内容就是向Frank分析Simon的反应说明他爱上了自己(当然她隐瞒了Simon在过去也曾经爱过自己这一点),可以利用Simon对自己的好感和他谈谈情、做做爱,让他有满足感(即安全感)以增加恢复记忆的机会,于是才有Simon醒来后跑到露台跟Elizabeth道歉(为差点失手打她而道歉),Elizabeth跟她约会吃饭的那一段。
男女主角去吃晚饭这一段并不是催眠看到的幻觉,而是现实。
不过是跟脑扫描那段交替剪辑,让人看着很玄罢了。
证据就是Elizabeth来到Simon选的餐厅时候的表情特写、餐厅那个男服务员看到Simon时微妙的尴尬感,以及整个用餐过程和用餐后计程车上Elizabeth都显得有点不自在。
因为这个餐厅勾起Elizabeth那晚被施暴的记忆,男服务员也认出了Simon这位以前曾经让自己难堪不已的麻烦客人;Simon失忆了以为自己是第一次来,但是这个地方仍然能勾起他被埋藏起来的嫉妒心,让那个多疑的自己在脑海里敲了一敲玻璃。
Elizabeth在前面摸脖子时的表情和来到餐厅楼下时的表情,是恐惧。
是Simon的暴力给她留下了阴影。
Elizabeth只要看着Simon的脸就会回想起被他掐着脖子差点死掉的那段恐怖经历,如今的她根本不情愿跟Simon独处。
但是和Frank一起的时候Elizabeth不曾露出一丝害怕的表情,他们可以事后在床上轻松地聊天打趣,谈论那个暴力的前度。
显然Frank是个有趣的家伙,聪明又机警,还不容易着催眠术的道。
催眠VS造梦电影里很多事情1人分饰2角是做不来的,更别说是1人分饰5角了(4小强+Simon本身),或许又有人问,假如这是5个人格同时存在于催眠的幻觉里呢?
参考一下Inception盗梦空间的造梦手法,Inception里为了给目标人物植入1个想法,需要一个专业的4人团队,而且这4个人需要跟目标同时进入筑梦师造出来的梦里,和目标人物一起玩真人RPG,要达成目的,各岗位必须分工明确并且高度配合。
相比之下Elizabeth只有一个人,如此庞大的造梦工程,还要面对5个危险的人格,她一个人绝对是办不来的。
因此4小强不可能是Simon的另外4个人格而只能是现实存在的4个人,偷画当然也是真实存在的。
只不过Elizabeth的催眠术有着跟Inception异曲同工的效果——给Simon植入了想法,想赌博、想欺骗、想偷画。
当然这是有前提的:Simon是对催眠术接收度极高的那5%人群中的一个,可以使他在催眠结束后持续接受暗示(参考37分左右开始的Frank与Elizabeth对话)。
拍卖行的眼镜大叔还记得那位秃头的眼镜大叔吗?
Simon的同事,跟Simon打赌《空中女巫》一定能拍出2500万高价的那个大叔,名叫Francis Lemaitre,开头负责拍卖《空中女巫》,还出现在23分20秒左右,打了一辆出租车去圣潘克拉斯火车站。
关于这个大叔的更多信息还可以通过Elizabeth网上搜的几篇报道里得到,我们按照Elizabeth浏览的文章顺序来整理一下(从22分57秒开始)。
第一篇报道是:拍卖会劫案英雄命危,英雄指的是Simon,配图是他和秃头大叔的照片。
第二篇报道是:拍卖行老板被警方问话,配图是大叔和刚苏醒的Simon在病床前的合影,从文章中,从文章中可以得知这个大叔是拍卖行的资深拍卖师,在拍卖行里负责指挥拍卖1750-1850年的西班牙画作,而且大叔昨天也被警方带回去喝咖啡了。
第三篇报道是:《空中女巫》下落不明,警方仍然对油画的去向毫无头绪,侦讯受到阻碍,原因是抢劫期间有歹徒通过了门禁走进监控室毁坏了监控设备导致失去了证据;警方高层称未有确切证据证明抢劫案与大帮派有关联。
看完这几篇报道,再回到《空中女巫》拍卖开始前的时间轴,大概03分开始,Simon在台上宣布中场休息,接下来由Francis Lemaitre(秃头大叔)主持拍卖《空中女巫》。
这时候看到Frank偷偷摸摸的走到会场后方,用一张ID卡刷了一下打开了门禁,这张ID上面印着的正是秃头大叔的大名Francis Lemaitre和照片。
刷完以后他把卡平放在门禁器上面,没过多久黑人和另一个同伙又拿同一张卡再刷一次门禁,最后三个人走到了拍卖馆的内部,拿一早就放在后走廊的作案工具开始破坏和抢劫。
大叔的ID卡为什么会落到Frank手上?
电影里似乎没有正面交代,我猜测是Simon偷来给Frank用的。
第二篇报道不是说大叔被警察叫去喝咖啡嘛?
警察知道了歹徒是用了门卡走进去的,而门卡又是大叔的,现在他的嫌疑最大,估计被警察问完话以后就准备坐火车跑路了。
而Simon因为受了伤被封做了英雄,所以短期内警方是不会怀疑Simon是内鬼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家在找画这段期间没有警察来骚扰。
不过4小强也是够大胆的,抢劫完还大摇大摆的到处晃又去Simon家里扫荡又去医院问医生怎么才能帮Simon恢复记忆,好歹打劫的时候蒙一下脸啊,护送Simon的那两个保安可是认得Frank的啊,警方早晚也会查出来的orz。
Bring it to me全剧最关键的一句话。
关于写着Bring it to me 的那封邮件是否Elizabeth发的也有人争论过。
我认为,邮件是Elizabeth发的。
Simon失忆后第一次拜访Elizabeth时,她看到Simon第一反应是吃惊,随后很快地用职业笑容掩盖,这说明她已经很久没见过Simon了,没想到Simon居然又找上门。
因为Elizabeth用尽千辛万苦才成功让Simon不再缠着自己,所以她是绝对不会再去见Simon的了,而Simon已经忘记了她,更加不会主动去找她,所以两人很久没见面是合情合理的。
Elizabeth给Simon植入了想去偷画的念头,但她并没有指令Simon什么时候去偷,因此她不知道偷画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证据是她重遇Simon之后才去网上搜索,才知道了偷画事件已经发生,此时跟Simon的过去种种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她才情不自禁地哭起来。
前面提到过的,Simon是特殊体质,在催眠结束后仍能持续接受暗示。
事实上他的确在执行Elizabeth对他的暗示:赌博、欺骗、偷画。
但此时的Simon根本“不认识”Elizabeth,不可能将偷回来的画给一个“不存在”他大脑中的人,Elizabeth作为一个“陌生人”,要得到Simon手上的东西还须要跟他来一次接触,这也是最后一道暗示—— 1封有她照片的邮件,写着“Bring it to me”。
有了这道暗示,Simon就会乖乖的把画交给她。
既有照片也有邮件地址,Simon总会找到她的,因为她让他想要找到她。
Bring it to me邮件是最后一道暗示,无论任何时候发出都是有效的,Elizabeth只是随机发出这道暗示,然后等待Simon把画送上门就行了。
邮件出现在Simon撞车前的瞬间纯属巧合,大概是导演为了增加观感刺激的安排。
其实Elizabeth根本不知道偷画是什么时候进行的,也不知道Simon脑子被Frank敲了一下之后会恢复一部分被她藏起来的记忆,更没想到这么短暂的恢复记忆还害死了一个无辜的女孩子。
最后Simon看到Elizabeth开着车向他撞过来,勾起了当天被红色车撞之前的记忆——Bring it to me。
一切真相大白,Simon眼下只想杀了这个让自己又爱又恨的女人,然而为时已晚,Elizabeth的车撞上来了,她的经历和本能告诉她,如果不阻止Simon,她一定会被杀死,而阻止他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死。
Elizabeth和Simon,从相爱到相杀,从两位一体到两个只能活一个,用生命体验命运的残酷。
尾声一个头巾快递老哥让不少人觉得Frank是在催眠当中,其实未必。
快递哥第一次的出现是在Simon的脑海中,这个故事里所有出现在催眠世界的人物必须是被催眠者在现实见过的,这位快递哥会出现在Simon的记忆里唯一的解释就是Simon在现实中见过他,在哪里见过?
会不会就是在Frank家里呢?
电影没有正面给出答案。
用快递哥来证明Frank有或没有被催眠似乎都不够有力。
但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整部电影的每一次催眠。
要成功催眠,必须让被催眠的人听到催眠师的声音,Frank大难不死浮出水面的时候,Elizabeth早就不见了,如何对他实施催眠?
而且Frank作为一个Criminal有着警觉的本能,不容易被催眠。
所以寄来的ipad才是真正用来催眠的工具,因为ipad可以让Frank听到催眠师Elizabeth的声音。
为什么要给Frank录这段视频?
对Elizabeth而言,认识Frank是意料之外,比起Simon,显然Frank更和她合得来。
但更重要的是她不想Frank再去跟她抢画,如她所言这幅画对她太重要了,这幅画是她摆脱恶梦(暴力带来的阴影),掌控自身命运,掌控他人命运(Simon)的印证,是她胜利的证据,她用自己的技术让一个男人为她偷了一个珍宝,这份满足感不是卖掉的钱能取代的。
她和Frank的一场缘分,只要加以利用,就能少一个敌人多一个情人了,何乐而不为?
只是本着对Frank的好感,她选择和他坦白一切,并且给他选择。
机警的Frank会怎么做?
答案只有他才知道了。
P.S.Trance翻拍自2001年的同名电视电影,大体的梗是一样的,但原版的叙事手法相对简单,例如女主角在车上三言两语就说完了男主角跟她的往事。
相比之下新版五光十色的视觉包装手法着实让人赞叹,演员方面,James收放自如无懈可击,Rosario性感得来不做作,Vincent大叔机灵有趣,加上原创音乐十分巧妙地牵引着观众的情绪,新版的总体观感好棒。
我才不会说Simon第一次回忆偷画那首音乐Bullet Cut我已经听了无数遍呢www如果对2001版Trance有兴趣的不妨去看看,英语原声+俄语配音的版本,无字幕。
↓BD盘:1mixss4o (4lpz)
前半段很吸引人,几个场景让我恍惚想起盗梦。
然后从女主开始乱搞后就有点恍惚了。
最后白虎出闸后基本确定已经沦为打酱油的片。
导演手法没什么问题,基本上剧情有点太扯淡。
像个有点小聪明的姑娘没事在意淫。
好好的悬念变成八点档。
应该找个剧本CURB改改后半段。
比如从一开始一切都是幻觉啊,来点入侵脑细胞+致命ID的混搭啊。。。
所以结论就是,此片就是苹果的IPAD巨长广告啊亲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没有什么期待,也没什么了解,看完之后,才发现这部片子想要懂有点困难,于是搜了搜网络,想找个现成的解释,但是发现没有一个靠谱,于是自己又看了一遍,自认为看懂了,并且多了些体会。
有人说,这部片子的风格有点像《盗梦空间》,我觉得除了现实与梦境难以分开这一契入点很像以外,整体风格绝对是大相径庭,盗梦空间整体感很强,只做一个假设,其余顺理成章,而《索命记忆》故事有些凌乱,不断穿插,精华之处全部在于细节,因为导演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所以要想解开谜题,如果有《禁闭岛》和《致命ID》的经验的话会事半功倍。
要想解开谜题,首先我们先确认一下这些人物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所有的主角是不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其中一个或几个是梦里虚构的(权且将催眠之后称之为梦里)。
男一号西蒙,这绝对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证据为,当他因弗兰克给他找寻记忆从而与伊丽莎白重逢之后,伊丽莎白网络谷歌了他的近况(23分35秒),共二则新闻介绍。
一是警方侦讯拍卖业者,二是空中女巫下落不明 ,其中的内容有西蒙为保护画作而头部受到打击的报道,并有他的照片,所以定义为:真实。
男二号弗兰克:贯穿片子始终,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他是真实的,每次他找西蒙的时候,都是奈特去带话,所以他从未出现在西蒙家的监控里,所以暂时定义为待定。
女一号伊丽莎白,很多时候都是游离在故事之外出现的,并且也在网页上有照片和联系电话,所以定义为:真实 三个劫匪:其中的奈特出现在西蒙家的监控录像里,所以定义为:真实。
未知死亡女:红色车辆后备箱的那个,由于她的出现,是故事最混乱的时刻,比较复杂,所以真实性有待考验,所以定义为:待定 拍卖行老板:与西蒙一起在医院里拍过照片,并且拍卖行总得有老板吧,所以定义为:真实。
下面来梳理剧情:表面剧情为,伊丽莎白曾与西蒙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但是由于西蒙的多疑和暴力,伊丽莎白倍受打击,所以在和他相处的时候用催眠的方法让他忘了自己,同时交给他一个偷画的任务,作为自己的纪念和补偿,被催眠的西蒙领到任务之后,知道自己一个人无法完成,于是找来了弗兰克做呼应,本来已经到手,但是弗兰克要验画,为防止暴露,于是电击了弗兰克,但是弗兰克没事,打了西蒙的头,于是西蒙失忆,忘记了画藏在哪,弗兰克为了取得画,让西蒙找了一个催眠师,由于西蒙对伊丽莎白还有印象,所以选了她,于是伊丽莎白帮她回忆了过去,于是找到了画作,也找回了爱情,愤怒的西蒙要杀死弗兰克以忘掉过去,结果被伊丽莎白所杀, 以上是表面的剧情,如果你认为你看到的是这个故事,那么恭喜你,你的智商成功的被导演给鄙视了,先看几个细节:一是3分零7秒时,弗兰克进入内厅刷的通行卡,清清楚楚写的是法兰西斯乐美特,也就是拍卖行老板。
二是当西蒙回忆是怎么找到弗兰克的时候,在33分20s的时候,第一次见弗兰克,弗兰克正在看球,画面为,射门扑球,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西蒙正对这弗兰克,这个时候他看不到这个画面,在64分12s时,也就是西蒙被催眠后,西蒙看到电视里的画面,也是进球扑球的画面,和开始见弗兰克时,弗兰克看的画面一模一样,由此可以推断,这个画面和弗兰克是西蒙的臆想或者西蒙为弗兰克的臆想,而我们已经先推断了西蒙的真实性,那么由此断定,弗兰克是西蒙的臆想。
三是西蒙说出画作地点之后,伊丽莎白陷入险境,通过吻了西蒙,给了他三颗子弹,有人说只能装三颗,装不下了,还有人说是伊丽莎白爱上了弗兰克,所以故意留了他一条性命,但是子弹在西蒙手里,她怎么知道她一定不打弗兰克,所以真相只有一个,一共只有三个劫匪,弗兰克是臆想的。
四是拍卖老板曾暗示西蒙,该画作在秋天的拍卖会上,能拍2500以上,而最后拍出了2750的价格。
五是不管梦境中还是貌似不是梦境中,弗兰克总是死不了,电击死不了,枪击死不了、烧火死不了等,无限循环,由此可以断定,弗兰克不是真实的。
我们重新梳理下剧情,伊丽莎白和西蒙是一对恋人,但是西蒙猜疑和暴力,伊丽莎白通过催眠让他忘了自己,同时催眠让他以为他好赌所以欠了债,通过画作来归还,从而留下空中女巫对西蒙也是一个纪念,而弗兰克是西蒙的另一面,不多疑,不那么爱伊丽莎白,也不那么追求完美,是伊丽莎白从西蒙的人格中分出来的分身,用以在精神上协助西蒙完成任务。
偷画当天,真实协助西蒙的其实是拍卖老板,这也是为何丟画后,老板不着急找,而且西蒙看见老板时,好像想起点什么但又想不起来的原因。
因为这幅画其实不值那么多钱,拍卖的价格是事先串通好的,目的是骗取巨额保险金,西蒙拿到画作之后,被一个陌生女人撞伤,他于是醒了,知道了她偷画的真实目的,并且错把陌生女当成了伊丽莎白,并杀死了她,被西蒙杀死的女人是真实的,伊丽莎白之所以那么伤心,一方面是因为西蒙真的杀了人,她很无辜,另 一方面,那个相当于自己,因为是西蒙错把她认作了自己所以才杀了她,她对西蒙的爱很绝望。
西蒙醒后,精神有些分裂,彻底把弗兰克抽出去成了个臆想的人,而且忘了画作在哪,于是绑匪和伊丽莎白介入,找寻画作的下落,同时因为还爱着西蒙而介入西蒙的治疗,治疗中,经常出现弗兰克和西蒙的打斗画面,但是伊丽莎白总是站在弗兰克一方,阻止西蒙杀死弗兰克,因为她希望通过治疗,是弗兰克战胜西蒙成为主导性格而不是相反,于是,在最后一个梦境里,他们三个同时出现,并倒出了全部的事实,最后伊丽莎白将他们两个全部撞入海里,也就是说是一个人的两种人格,西蒙在梦中死亡,弗兰克胜利了,这个人格占了主导,于是梦境醒来,是在弗兰克的梦里,如果,当时活的是西蒙,那么醒来后会在西蒙的梦境里。
对于最后弗兰克收到的pad,有一句话是:我以为我更想西蒙,但没想到更想的人是你,其实这也预示着,伊丽莎白以为爱着的是那个暴力的、猜疑的、追求完美的、全身心爱着她的西蒙,但是其实,他更爱的还是不暴力的、不猜疑的西蒙——弗兰克,这也不难解释为何伊丽莎白和弗兰克发生关系时那么自然,并且对他敞露心扉:以前有过一段恋爱,但是他过于暴力,其实这是旁敲侧击,给予暗示。
另外伊丽莎白和弗兰克发生关系与和西蒙时姿势基本一致,因为他们确实是一个人。
结局:伊丽莎白得到了画作远走高飞,并改变了西蒙,成为了真实版的空中女巫。
内在逻辑太羸弱,博伊尔再怎么炫技也撑不起一部电影的脊骨,迷幻至此已成迷糊与玄幻。
太扯了,Danny Boyle才華已盡,還是回去導演話劇吧。
故事,就有点圆不回来,动机不明,怎么Frank跟心理医生就莫名其妙搞一起了呢?故意弄得神神叨叨,连被称为低幼版本的《盗梦空间》都不配,女主角也太不美丽了,电影里面还一个个都为她神魂颠倒简直是玛丽苏,节奏差的够睡好几觉的。最后援引伟大的B站弹幕:这是一群神经病和一个无毛女心理医生的故事
真真假假也就算了,关键不刺激
酷似[盗梦空间]的电影,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同时也留给了观众无数种解读方法,做梦、催眠什么的都太强大了,仿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仔细想来,这部电影还是挺赞的,尤其是那张“迷幻”的海报。
五星! 1996年丹尼鲍尔用一部<猜火车>让嗑药党们膜拜跪舔了.2013年,编剧都没变,不过从嗑药变成了催眠,迷幻还是那个迷幻,再加入了<盗梦空间>一样的窒息感,你们就开始骂了? 估计等到2016年你们看完<猜火车2>之后要骂的更欢了吧?呵呵
哪天我也学学催眠
故弄玄虚 Gù Nòng Xuán Xū词义: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用欺骗手段来欺骗别人;故意用难以捉摸的言辞,使人感到高深莫测。
我讨厌丹尼保尔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炫技过头,剪辑配乐摄影怎么晃眼怎么来;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也只有像他这么炫技的,才能把如此自作聪明的垃圾剧本拍得稍微有些看头。
小麦长得如此纯良,扮起坏人来简直违和。完全是一场心理治疗所引发的的血案
还好吧 海报我喜欢 剧情是一环套一环
女猪脚除了身材其他全是硬伤 McAvoy你怎么就没变老啊!! 斜视角最高!
嘛~~~只能说还好
这种类型的片现在看得蛋疼
拍得很迷幻,看完像被灌了药。詹一美的蓝眼睛把我电得魂飞魄散,上一次有这种感觉大概还是在大屏幕看了一次《赎罪》的时候(怎么又是你)。但剧情还是很鬼扯的,并且是那种“扯到后来都觉得怎么扯都无所谓了”的扯。。。
太酷了。丹尼·鲍尔一顿炫技。
没啥感觉 印象最深 光影 被掏空产业的英国 做作的后现代 让人感觉无比强大其实也就那回事的心理学 读了别人的写的影评突然感到本子其实很用心 各种细细的绕来绕去 合起来1+1<2
你就算爱脱老子也不爱看!
连看了两部詹詹的片儿,不是抑郁神经就是被催眠,最后还都死了 太口年了。而片子本身的结构略混乱,现实连接幻想根据女主走,倒叙 插叙 顺序颠来倒去撸着来
Despite of the logic problems, the story itself can not attract me at all. The only reason why this movie is watchable is that the director find a good way to tell this story. At last,add one star for McAv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