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美国通过《公民权利法》,对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在招工、入学和竞争中的“优先照顾”提出保障。
尽管如此,少数族裔包括黑人、黄种人仍然在美国很多场合是“被歧视的大多数”。
电影《阿甘正传》中也提到了这个时间节点,《光荣之路》正是以这个节点和传奇教练丹·哈斯金斯的真实经历还原。
无论在哪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在中国,对少数族裔的尊重和平等都是一个严肃命题,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至少拥有和汉族相同肤色,但生活在美国和其它地区的黑人则大不然,他们天生的被放大了。
非洲是全球第三大陆,上面繁衍着将近六十个国家,但我们知之甚少。
非洲的文明,非洲的落后,以及发展的可能性,我们都是带着一种有色眼光看待的,哪怕这种眼光尽可能的接受自我道德的约束——这是不公平的。
哈斯金斯是个伟大的人,我想在和他同等条件下,绝大多数人都缺乏他的勇气,同时,他的对手,肯塔基的主教练阿多夫·拉普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电影中他固执、傲慢,但赛后,他招募了肯塔基历史上第一个黑人篮球运动员,老头退休后,肯塔基又引入第一位黑人主教练。
说明在他的傲慢之下是一颗勇于接受失败又勇于修正失败的心。
我想,任何一个少数族裔跟其他族裔都一样,不过都是人。
有时他们被排斥,这是事实的,并非不能承认。
但制造这种事实,却是人为的。
战争、掠夺、物质和文明的不均衡,以及霸权主义的野心,所有这些制造了不同族裔的不平等。
话说回来,即便是不被歧视的族群中的每个人难道就是平等的吗。
人类的劣根性到底能不能通过科技和文明进步获得弥补,还是终将在战火中焚烧殆尽,谁也不知道,但有那么一瞬间,我真的觉得,作为普通人,作为一个人,应该站起来反对。
RT,对于电影迷这只是普通励志片,充其量有josh lucas,不过对篮球迷近而nba迷甚至ncaa迷,这是活生生的历史。
我是作为后者来看,看得热血沸腾,最后真实球员的访谈把纪实的感觉做到顶点。
讲完了好的一面,再澄清一下背景。
事实上Don Haskins教练61年入主Texas Western,到66年夺冠用了5年而不是电影里的一年。
另外Adolph Rupp的Kentucky大学也不是那么强,当时肯塔基的绰号是Rupp's Runts,队中没有超过6尺5的球员,Lattin确实爆扣了Pat Riley,不过他起码有6-8,在那个6-5打PF的年代可算是长人。
还有一个问题是,片中有个白人球员防守住了Kansas的JoJo White(后来来到Celtics和Havlicek做队友),不过其实那是发生在对Utah的比赛中,白人Armstrong防住了当年的MVP Chambers使球队挺进决赛,而电影中显然把两场比赛合了起来。
比较意外的是,JoJo White那个戏剧性的踩线“绝杀”倒是真实的,看到这里真是觉得十分的过瘾,历史中永远有最好的故事
如今在美国,可能已经少有人有种族概念了,随便看见一个亚洲面孔,他/她可能会告诉你,四分之一中国血统,八分之一菲律宾,甚至可能二分之一墨西哥,或者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哪个grandma是中国人。
遇到一个abc,她/他可能会说,自己的汉语不太好,一点点,或者干脆就听不懂。
在商店里遇到一个黑人柜员,她可能以主人的姿态窃笑亚洲面孔。
开车没注意到路人,可能会有个说西班牙语的大妈冲你吼叫。
或者,你还能看到蒙着黑纱的不知道什么国家的妇女推着童车逛街。
还觉得对黑人有点接受不了?
黑人哥们其实挺受女孩欢迎的。
受美国男人欢迎的女人产地排入下:东南亚,东北亚,墨西哥拉丁裔,所以美国人,是混的七七八八的美国人。
这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觉得自己是主人的国家,哪怕你说的英语只有真正的native speaker听的懂。
然而谁能想到50年前,黑白界线还清晰的让人们都不会怀疑自己是道德的矮人,心灵的囚徒。
也许上帝把黑和白放在一起,并不是为了做出巧克力,而是让双方看见那么不一样的彼此,让彼此从僵局到接触到了解到理解,这对美国来说,真的是个大大的gift,可惜,我们祖祖辈辈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样子,十里八村的人,也是差不多的样子,从国界南到国界北,都是这个样子。
所以,我们没经历过融合的镇痛,就难知宽容的可贵。
也许,这就是地域论久立不衰的原因吧。
当我们比较着中国与美国的差距时,不妨想一想,自己是否具备了美国人追求光荣与梦想的执着,是否能够有颗big big heart让自己可以放下与生俱来的偏见,去开脱前所未有的光荣与梦想之路。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新闻:某某优秀学生因一次考试失利从而背负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选择跳楼、某某老板因公司经营不善欠下巨额债务选择自杀......比起一味地追求成功、追求完美,更难的是如何是面对失败、如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如何从打击中站起来重新启航。
美国的体育励志片,很多都是真实故事改编而来,《光辉岁月》、《追梦赤子心》、《最长的一码》也都很不错,这类体育励志片看进去了就是极大的激励,越早看越能影响我们的人生观,或许就此改变一生。
这部电影第一次被我看到是在抖音里,只是电影一些片段的剪辑而已,但是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其原因有:第一自己也是个篮球爱好者;第二,从这短短的剪辑里,我看到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看到了阶级的划分;第三遍是是我们常说的团结,就是力量。
正因为这三点,我看完了这整部电影。
光荣之路讲述了白人教练哈斯金斯带领一支大部分由黑人球员组成大学生篮球队,赢得了NCAA冠军的故事。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立马想到了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以及NBA现役第一人勒布朗詹姆斯,他们哪个不是黑人球员呢?
而在我看来,黑人身体天赋更适合这项运动,这部影片将大部分篇幅交给了球场,是一部分体育励志片,但是对于我这样热衷于NBA的球迷来说,它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鼓励和人生的指导。
这次观影让我有了很多感触,影片中有很多我需要学习的地方,需要我领会的东西。
篮球是我最热爱的一项运动,放假了,我也会花费很久的时间去打球,但是我发现自己却没有他们那种执着追求的精神,遇到困难就会埋怨、逃避,输球了,不会从自身找原因,还埋怨队友不给力,从未想过让自己变得更强,更加努力,用付出的汗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这篇影片中我自己深感惭愧,没有领悟到篮球的真实所在,我缺少团队合作,缺少团队精神。
一个团队想要变得更加强大,想要走的更远,只有所有人齐心协力,努力奋进,不在乎个人利益,不关心个人数据,只需要让球队赢球,影片中,球队在遇到困难时,他们并没有选择放弃,并没有选择投降,反而他们变得更加团结,其利断金。
我应该勇于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做起该做的事,大二了,或许自己成长了,对于以前没有明白的道理,此刻也就是一点就通,此刻更应该鼓足勇气,承扛起属于我自己的职责。
篮球比赛谁也离不开谁?
这是一个团队比赛,就像影片中在总决赛开赛前的一晚,哈金斯将球员凝聚在一起,宣布全部黑人上场时,白人队员的一番话,无意间凝聚了整个球队,这便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我想我们生活在社会上,不想成为被人嘲笑戏虐的对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都有自己的人格,而且绝不允许被别人嘲讽与玷污,但是有很多人又往往事与愿违,他们的自尊一次次的被侵犯,看到这里,我为他们感到难过,为了摆脱这些,只有团队的力量来保卫他们的精神。
就像影片中的黑人球员一样,他们是如此不被外人理解,甚至被人们歧视伤害,但他们有一个教练在他的带领下,仅为了最纯粹的篮球,他们与白人队员从相互陌生厌恶到最后的患难与共,谁也离不开谁。
最终,他们得到了学校里的白人尊重他们的心,他们用行动换回了自我的尊严。
因此可以说,他们在用生命打篮球,一点也不为过,从名不经传的球小球队一步一步问鼎高校联赛中间的辛酸,艰难也不言而喻,加之他们特殊的身份与当时的社会背影,都使这条光荣之路更加狭窄。
但是恐吓,殴打,冷嘲,热讽与梦想比起来又算什么?
黑人球员深深地明白,失去梦想犹如失去生命的残忍与无力,于是他们的每一场比赛,每一次拼搏都是生命的燃烧与绚丽,从最底层到最巅峰,这不是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但他们一步一步的坚定的向前走着,不停留,不回头,走出了他们的光荣之路。
一个礼拜前下的这部电影。
当时只是知道是关于篮球的。
于是一直都有些没舍得看。
像孩子舍不得吃糖果那样。
到周末才躺在床上安静的看完了这部让人沸腾的电影。
这是部真实的电影。
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
它也体现了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
通过篮球谱写出黑人和白人之间的仇恨、友情。
也通过这一切告诫人们种族观念给社会、家庭甚至国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整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不懈努力,看到他们不屑对其自尊的亵渎。
就如同教练说的那样,把自尊放在心里。
去赢得比赛。
让他们闭上嘴巴。
而那帮孩子也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证明的黑人和白人在那快场地上有着同等的权利。
让所有的流言飞语都不攻自破。
我很是敬佩那个教练。
面对舆论。
面对社会压力甚至是恐吓和威胁。
他都顶着。
还要不断的给予球队和球员信念。
无疑他是个会思考会管理会用人的全才。
他敢用别人不用的人。
他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这一切都源于他对那项运动的热爱。
篮球已经注入他的血液。
这对于那样的社会环境来说。
不仅仅只是一样比赛。
更像是一场战争。
如同南北战役那样。
只是这次的战场是球场。
靠的是毅力和决心。
他们做到了。
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伟大胜利。
在篮球史上刻下了不朽的印记 ……喜欢整部电影的配乐,震撼着心灵最深处。
片尾是人物原型的采访,一个黑人球员的话很感人:这不是他们赐给我们的胜利,是我们自己努力获得的胜利,是我们应得的。
可是如果能回到那一天,我会对那些白人球员更友善一些,我会去拥抱他们.或许那些偏激的人群不会想到,这个曾经不能让黑人涉足的game,今天会是另一番天地 ……
光荣之路应该说是以篮球为媒介描述黑人在争取平等对待的艰辛过程,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血泪路。
看完这部电影想起了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 ',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是个人觉得黑人不平等对待的现象任然普遍存在,即使现在NBA的那些superstars也不过如此,虽然在某些场合受人追捧,也不过是被人出钱买游戏看,那些看台上的观众肤色更多的是白色。
黑人只是他们消遣的一种工具罢了。
例如现在的艾弗森一样,到了一定的年龄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都减退的时候,支付给他的薪水也随之下降,直至像一个脆弱的婴儿被遗弃。
黑人努力的改变着别人有色的眼光,就像我们努力的证明自己一样,如果你有过努力证明自己的经历,那更能体会电影中那些黑人努力改变世俗眼光时的心情。
其实影片中不管是教练也好队员也好家人女友不管是其中的谁谁谁其实内心都是脆弱的,揣着那脆弱的心去拼,不在乎那“万一的心碎“。
最后改变了篮球的历史,改变了世俗对黑人的眼光,也改变了里面每一个人。
其中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影片中那几位女性,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好女人,不管那位女性是是妻子是母亲还是女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她们身上男人得到了支持得到了理解得到了鼓励。
hold your head up,不仅是黑人
拿事实说事的确是一个很讨巧的办法,一部普通的电影就因为based on the true story,票房和口碑都能陡然上升一个档次。
《Glory Road》就是一部看上去很真的电影,虽然艺术加工在所难免,但每件事情都显得真实。
任何一项事物之所以会成为经典,需要满足很多条件。
我们觉得1960年冠军杯决赛上皇马7:3胜法兰克福是经典,因为那有大师的闪光。
我们觉得2000欧锦赛上意大利点球胜荷兰是经典,因为那有如此戏剧性的过程。
当然还有New York Knicks的黑八奇迹。
然而这部电影所展现给我们的比之这些要经典的多,因为它不仅具备了以上所有经典比赛的要素,更重要的是它还有极其深远的社会意义。
60年代的美国的种族歧视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习惯,甚至连黑人自己也会对白人偶尔的友善举动而惊讶,就像Don Haskins开始接触他们的时候。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习惯了虽有一身球艺,却还是坐在板凳的末端。
整个社会的歧视并不会因为Dr.King一篇慷慨激昂的《I have a dream》而彻底改观。
一群别人眼中的乌合之众,最后一路杀入决赛,然而歧视并没有应此而消声匿迹,因此Don Haskins做了一个大胆的,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就是决赛只派黑人球员上场。
这就代表着公开向种族主义宣战。
如果他失败了,也许会失去眼前一切,从此被打入冷宫,永无出头之日。
但历史没有如果,他赢了,干干净净的赢了,一只黑人队伍战胜了白人队伍,一只7人队伍战胜了12人队伍。
这就是经典,人类体育史上闪亮的一颗恒星。
最后的真人访谈,则更加加深了观众对于影片的真实感,所放的比赛片断应该是真实资料吧,如果是的话,那电影模仿的也太像了,电影中David Lattin的第一个灌篮,和Bobby Joe Hill的两次断球和资料片中的如出一辙。
而从几乎所有都是陌生的脸孔中Pat Riley的出现,也一下拉近了我们这些因年代关系而不甚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与他们的距离。
三分励志,五分的历史,NCAA篮球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教练Don Haskins真的在1966年的NCAA决赛场上已全部黑人的阵容,打败了有帕特·莱利作为球队核心的肯塔基大学,这在当时越战爆发的时候,在米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黑人球员逐渐的从酱油变成了社会的主力球员,进而影响了NBA。
堪比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本片的主旨:we were playing to prove that 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t what color you were...if you're given the opportunity,you could do anything.
刚看完,没白看,值得写点什么,很长时间没有个电影让我想写了,不是没看片,是真没遇到什么值得写的。
这部电影还算不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要我说说励志片还不如说反映那个黑人受歧视的时代,虽然我没亲身经历过,但从不少电影中都能深刻体会到这点。
现在人很难想象在过去黑人是怎么生活的,也许那时社会现状就这样,黑人在美国能得到现在地位,不知有多少人的奋斗。
电影中我丝毫没对他们夺冠有怀疑,因为篮球本来就是黑人的运动,现在人都知道,但那时我想那个教练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吧,真叫他吃对了,我想如果没有他,现在的NBA估计也不会是这个现状。
在看整部电影的过程中我的心一直提着,生怕有什么意外,会突然冲出个人拿枪对那几个黑人球员乱射,为什么要歧视黑人?
美国当时是怎么搞的。
影片中的教练1997年还入选了NBA名人堂,我想也是实至名归。
最后这支球队的胜利被称为体育史上最大的冷门之一,也是大学篮球史上最重要的比赛。
为了这段历史,也得看看!
成功背后付出的那种坚信不是短短的电影镜头所能表述的 但却能让你分享到那种成功的喜悦。
简简单单的篮球励志片,紧凑,不乏精彩
了解了篮球,你就了解了美国历史。
有看头的历史和故事,从老黑受排挤歧视到现在称霸篮球场。教练一开始为啥执着于打基础篮球呢,他看中的不就是老黑们的skills嘛。不过我还是真心不喜欢老黑。
可以说是很无聊了。我本以为看的是库布里克那个但是都已经看了就看到底吧。结果失望啊
体育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一切偏执与隔阂。
贵在真实
光荣之路:教练是女篮教练跳槽到另一学校 与家人住在男生宿舍 教练决定采用黑人 教练组分头寻找到几名黑人队员 队员们不听不许外出喝酒不许谈恋爱的规定 教练用自己的打球规则导致比赛失利 队员要求自己放开了打 队员们比赛 酒店被用血写字 皮箱被乱翻 教练家也收到匿名信 赞助商质疑 教练仍然坚持 最终赢得冠军
给个3.5星吧
一路上那么多否定,直到你也否定你自己,才是真的失败!
一星致敬马丁-路德金,一星给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
4 最後一段太熱血了!
以前看过一遍,再看一遍竟然看到最后才想起来看过一遍,果断3星。
对这种好莱坞风格主流励志片,我总是很感冒。
传奇性源于真实性
故事单薄,人物单薄,整体没什么看头,就一个政治正确
篮球运动与种族认可。在这类包含励志、运动、种族、真实事件改编等元素的作品中,本片属于质量一般,导演执导能力一般的水平。
大二看的吧 现在竟也记不太起来
意义大于影片本身,其实单从电影来看,很一般